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3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3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1在本次的学习中,我得到了很多有收获。
如今就我在学习中的一些看法来作一下总结:在培训中建立共同愿景。
老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养、实现专业进展。
培训是老师实现专业进展的捷径。
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主动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老师专业进展的共同愿景紧密联系,使老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进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鼓舞老师追求卓越,促使他们争当“教育家”。
1.通过培训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老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同学的学习主体地位,敬重同学的主体性,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制造条件;要由学问的传递者转变为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自主探究,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发觉自身缺乏,改良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要争当课程开发者,不做课程的消极接受者、忠诚执行者,而要参加课程开发,获得专业进展的机会,加快专业成长步伐;要成为讨论者,讨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究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胜利的教学阅历上升为教学理论。
2.通过培训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学校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展。
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必定要求中学校老师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详细说,就是要通过培训促使老师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阅历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学问型转向综合学问型,由注意学问传授型转向素养培育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通过培训加快专业进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阔老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促使老师拓展专业学问,加深对课程学问、同学学问和教学学问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学问,向学者型老师进展;促使老师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力量,提高问题解决及行动讨论的力量,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力量,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进展的力量;促使老师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同学进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教育抱负,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关于信息技术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 的过程 决不仅仅是 现代信 息技术手段 的运 用过程 , 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 、 教学 方法的应用推 广 , 它必将伴 随教 育 、 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 目的实践 , 将会 事
导
授, 更要注 重对学生 获取信息 、 筛选信息 、 利用信息 等的综合素质 的培 养。 《 在 大学信 息技 术基础》 这门课程 中,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 学 习的手段 , 以 , 息技术与《 所 信 大学信息 技术基础》 课程 的整合是必要
的。
22信息技术 与《 . 大学信 息技术 基础》 课程 整合 结合 信息技术 与课 程整合的 目标 、 内涵 、 方法及指导思想 与实施原 则, 我校计算 机基础教育 教研组 , 在教学实践 中将信息技术 与《 大学信 息技术基础》 课程做如下几方 面的整合 。 221 .. 利用 Js—n Tme ecig模式 (适 时教学模式 ” 有效运用 u ti— i ahn T “ ) 信息技术 Js i- i T ahn (i r 内 翻 译 为 “ 时 教 学 ” 是 建 立 在 “ ut n Tme ec ig J r 国 — 1 适 ) 基 于 网 络 的 学 习 任 务 ” We— ae td si m n) “ 习 者 的 主 动 学 ( b bsds yas n e t和 学 u g 习课 堂”at eere as o  ̄. (ci an rlsr m) 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 型教与学 vl c o 策略。 利用 Js i— i ec ig这种信 息技术 与课程整 合 的常用 模式 ut n Tme ahn — T 从课前的准备 、课堂 的组织 、课后的练习几个环节 中有 效运用信息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详细描述: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涉及的因素较多,评估难度较大,目 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全面衡 量整合效果。这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解决方案: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机制, 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 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学生满意度调查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分析 等,全面了解整合效果,为进一步改 进提供依据。同时,需要重视评估结 果的反馈和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 进的依据,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自主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处 理和运用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如在线 课程、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等 ,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知识构建。
协作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
详细描述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小组合作、讨 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1 2 3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科 学的教学决策依据,实现个性化教学。
多元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学习 提供依据。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 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 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优质资源共享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学生 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
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个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 习情况、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点探索
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次 , 学是一 门基 础的 自然 学科 , 数 它是 学习物理 、 化
体和 网络技 术为核心 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 能力 的创
造性工具。
学、 计算机等学科 和 进一 步学 习 的基 础 , 也是 参加 社会 生
产、 日常生活 的基 础 , 于培养 学生 的创 新 意识和应 用 意 对 识, 认识数学的科 学 和文 化价值 , 成理 性思 维有 积极作 形
整合 13 1高科技 改变 了人们 的思 维方式 和观念 , 改变 .. 也
了数 学 知 识 的结 构 和课 程 目标 。
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 展学生 主体性 、 创造性 和培养 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 学教学要使学生 具有开 阔的数学 视野 , 发展学 生的 数学意识 。 揭示数学本质 , 注重推 理过程 , 出算法在数 学 突 发展中的独 到作用 . 求把算 法融入 到数学课程 的各相关 力 部分 。传统 的教学方式显 然不能对 这些变 化应付 自如 , 这
消除 了距离 的障碍 , 正十 分有效 地参 与塑造 明 日的社会 ” , “ 这些新技术正 在我们 眼前引起一场真正 的革命 , 这场革命 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 有关 的活 动 。 又影 响着 与教 学和 培
21 00年第 1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期
信息 技术与学 科整合
第2 0卷( 总第 17 0 期)
信 息 技 术 与 课 程 整 合 的 一 点 探 索
湖北省公安县车胤高级 中学 (3 30 万 勇 44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大 趋 势 , 多 媒 以
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 的基 础 : 它在培养 和提高 思维能力
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 的内容、 它 思想、 方法和语 言 已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
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遇到的困惑。校本教研操作灵
便、 贴近实践 , 其针对性和时效性较为突出。 校本教研并不是什 么新生事 物 ,而是在教育 改革 中 , 权力 下放 , 校实行 自主管 理 , 学 自然产生 条件 , 比如 多媒 体 教 室 、 字 化 办 公室 、 字校 数 数
、
校本教研的含义与成因
习活动 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 更好地完成课 程目 , 标 它是在课 程教 学过程 中把信息技术 、 信息 软件或多媒体 素材库 ,选择其 中合 适的部分用在 自己的讲解 中 ; 以利 用 Pwpi 或者~些多 也可 or n ot 媒体制作工具 , 利用各种教学素材 , 综合 编写 自己
一
1 6一
维普资讯
小学校 长 ・ 育论坛 教
20 第 1期 06年
浅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校本教研
郑7市教育局教 学研究室 武新英 1 ' 1
随着基础 教育事业 的发 展和新课 程 的实施 ,
以校长为责任人 、 以教师 为主体的研究活动 , 是学 校本教研显得越来越重要 ,课 改学校及其广 大教 校 、 教师 、 学生共 同发展 、 一起成长 的教研活动 。校 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探索 出了多样 的校本 本教研 的主要 目的是解 决学校 和教师在教育教学 教研形 式 , 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
与学科课程 的整合进行 _有 益 的实 践 、探索 、 『 研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 的关键 ,是如何有效应
究。从 20 年起 , 01 连续开展了七届“ 多媒体环境 下 用 信息 技术 的优 势来 更 好地 达 到课 程学 习 的 目
的教学评优课” 动, 活 规定中青年教师要学 会制 作 标 , 培养学 生的信 息素养 、 创新 精神 与 实践能力 , 多媒体辅助学科 教学课件 ,会熟练操作现代教 育 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 技术设备 , 每学期 举办 一次 这样 的评优活动 , 为中 青年教师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 与学科 教学 的整 合研究提供 了 良 的平 台。 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同时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
“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使之与教师已经掌握的传统教学工具融合到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文化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查找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探索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将成为一个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一、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整合具有以下含义:⑴整合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是整合的主体,整合以学科教学为中心,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与学。
整合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⑵整合是有机的融合。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成分,又是教与学的工具,整合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创设教学环境。
通过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认知和自主学习。
⑶整合是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工具。
整合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传统的传授式、接受式学习,强调指导性、探究式学习。
⑷整合使媒体优势互补。
整合将以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各展所长,互为补充。
二、整合的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构个别化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
⑴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该案例是由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三中徐雯老师设计并执教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难忘九一八》。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近年来中日矛盾的主要事件——钓鱼岛事件。
教师将教学内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钓鱼岛事件)作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历史事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协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不断创设的情境问题中自主探索学习。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及流离失所的悲痛来烘托气氛,导入今天的新课。
2.设置疑问,巩固铺垫。
通过阅读教材及课后题让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进行提问《松花江上》这首歌创作时间,“九一八事件”的历史经过。
教师讲述九一八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影响,以及产生的后果。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解决教材的遗留问题,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介绍此时国内的局势和历史背景。
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经过视频,为下一阶段“西安事变”的引入做铺垫。
3.师生讨论,概括问题。
(1)西安事变的爆发、经过。
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西安事变的主要经过。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师概括西安事变最终如何解决。
通过提问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为什么最终又释放了蒋介石等问题,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补充西安事变的爆发引发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
4.课外延伸。
引入当今中日最大矛盾——“钓鱼岛事件”,提醒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5.课堂小结,结束学习。
教师以板书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二、案例分析1.案例运用的理论基础。
本案例体现了“教学结构理论”中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教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体会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优点:一、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课程能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有助与实现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知识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
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促进积极思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赢得教学时间,可在有限时间里补充背景资料,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益。
通过计算机在短短一节课内,可把图示纲要线索,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难点、重点,连同现实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揉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出来。
这样,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扩大了信息量,还能有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练。
二、坚持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整合,可以进行互动式的分层教学模式,提供更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育。
现在许多教师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先前的“人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初衷。
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课件或构建资源库。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的整合的探索
、
信息 技 术 与 学科 课 程 整 合 的 目的
和协作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 ) 发 创 新原 则 二 启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 基础教育
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指 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 中 》 “
建构 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 自己的认识
辽 宁 教 育行 政 学院 学 报
21 00年 第 3期
和理解 的过程 。 中我们不难看 出, 从 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习环境
关 于信 息技 术
对学习者认 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谓学 习环境是 指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和 自由探索的氛 围。而信息技术与高等
数学课程 的整合 主要是以 C I A 课件为载体来 实现 的,因此 , 在 CI A 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
的信息化 , 实施过程的信息化 , 的信息化 。 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 学 习 的主 动 性 和积 极 性 。
课程整合 的 目的是减少知识体 系的分割和学科问的隔离, 把不
( ) 要性原则 三 必
同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 其实质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 C I 目的是服务于“ 与 “ 。 A的 教” 学”
等技术特点就特别适合建构主义理论下 的“ 意义建构” 。而利 学生 自觉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笔 者结合建构 主学 习理论 和整 用 C I 件 交 互 性 、 性 、 放性 , 多 层 次 、 角 度 地 展 现 A课 多样 开 从 多 合理论谈几点认识 。 高等数学课程 内容 , 可有效地 整合课程 资源 , 从而 为个别学 习
构、 课程 内容、 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诸方面融合为一体 , 实现 尽管 C I A 的运用使许多抽象 的高等数学概念和难 以理解的逻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困难与挑战,以及一些创新的思考和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教育带来很多的好处。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利用虚拟实验、网络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交流性,通过网络课堂或在线讨论等形式,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使得学习更加具有参与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个性化教学、协作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得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许多的好处,但是要真正做到整合并不容易,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而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这就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需要拥有一定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而一些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有一定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机制,需要有成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驻操营中学温占山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事实证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那么如何抓住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为全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在这个理性的思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运而生,网络化课堂教学随此产生。
它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将以何种模式在课堂中运行?我们对此应做怎样的探究?本人在这里想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把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高技能的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
“整合”中的“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于是,网络化课堂教学在这种理念下诞生了。
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化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一)、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设计方案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
这种理念支撑下的“整合”模式一般有两类:一处是以传统讲授讨论为主,穿插进设计的虚拟的网站或直接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或巩固深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这一媒体为例,它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立体化。
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辅助性作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改变了以往音乐课堂教学中单调而枯燥的模式,通过多种信息的刺激,从而能深刻地理解音乐,亲切地表现音乐,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审美能力得到了升华。
一、直观形象,激发兴趣,攻克难点兴趣是形式活动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心理因素。
有了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产生兴趣,将抽象的学习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呢?答案从实践中得出:信息技术电教媒体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及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攻克难点。
例如:在教授各种音符及其休止符名称,形状,时值的内容中,由于学习的音符种类较多,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的兴趣,我把这些音符比喻成一个“大家族”,认识音符也就从介绍这个家族成员开始。
家族中有年长的爷爷、爸爸、妈妈、叔叔、,也有年幼的哥哥、姐姐、我、弟弟、妹妹等,他们的脾气和生活特点都不相同,把这些生活化的内容与各种音符的特点对号比较着来记忆,如爷爷岁数最大,头发已经掉的光秃秃的了,走起路来速度比较慢,说起话来也慢条斯理的,他的特点很像全音符,空空的一个圆,音的时值最长,所以它在音符家族中也算老人了。
就这样其他的音符也照样讲解,再配上由信息技术电脑课件制作的相应动画效果,使学生感觉不像是在上课,到好像在看一部动画片一样,所以精力很集中,听得很认真,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活动也变得更直观,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变得容易了。
二、情景交融,丰富的情感体验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探索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 的各种 外部 条件 。信息技术 在学科教学 中的应用能建构新型 的教 学环境。 比如创建 与 教学 内容相关的情景, 提供必要 的信息资源等。又 比如基 于 网络 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能提供 主动探 究式学习 ,综合能力 训练 的场所 , 提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的机制 。学生通过网络 可以不断更新学习资源 , 学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教学双方 都可以参 与教 学活动 ,并且 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及 时在网上 发表见解进行交流。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可 以通 过在线交流
2 . 1 转变观念 、 提 高认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的整合 ,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中的一个热点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 创 造性 和培养学 生的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 的现 实
意义。
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 中与课程整合 ,对于长期 习 惯 于传统教学方式 的人来说是一个新 的挑战。这种挑战是 对 于我们长期 以来 已经根深蒂 固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的
于学生创新精神 和解决问题能力 的培养 。 1 . 3改变传统 的教学结构
在教学 结构 中有 四个 要素 , 它们 是教师 、 学生、 教材和 教学媒体 。建构 主义教学理论指导 下的以“ 学” 为 中心 的教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r e e ma j o r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i n t e -
ra g t i o n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wi t h c u r r i c u l u m,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 a n d me a s u r e s ha t t s h o u l d b e a d o p t e d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 a s we l l a s t h e i n f o r ma t i o n a c c o mp l i s h me n t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o r y he t t e a c h e r s h o u l d p o s s e s s . I t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i n g i n he t i n — -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w i t h d i s c i p l i n e t e a c h i n g . Ke y wo r d s i n f o ma r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y; g c u r r i c u l u m; i n t e g r a t i o n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之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之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课程整合之探索平川学区五里墩小学赵晓花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发明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和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同学主体性、发明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和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不只是协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同学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小学科学学科的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和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同学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示形式,不只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发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坚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战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考虑的条,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结题报告安徽省安庆市集贤路小学课题组我校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通过有关专家组的精心指导,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基本具备了结题的条件。
现将研究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课题立项: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之而改变,教育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模式。
因此,世界各国都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
信息社会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
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基于这一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而采用整合方式,即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具体学科整合,将各学科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我是一所市级示范小学,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战略方针,加强教育科研,尤其是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这既是学校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将知识信息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二、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甚至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学科课程的过程,它将对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变革影响.2.不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系统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根本途径和系统工程.整合是教学资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在系统方法和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在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和教学资,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3.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加上原有的常规媒体,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或对其一知半解,因此这些媒体或技术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1.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层次的理解课程整合新课改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2.重视教学设计,整合过程要结合学科特点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情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信息资的优化等进行系统化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3.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培训作为教师要注意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熟炼掌握计算机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数据处理软件E_cel,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 、Flash 、Photoshop 、视频和音频处理技术,网站制作软件Dreamweaver 、FrontPaget等,掌握了这些技术以后,把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4.积极构建教学资信息网络在网络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教与学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来.构建教学信息网络,并不是指硬件条件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网,而是基于硬件网络的,打破自我封锁,实现网上教育资的共享,并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建设教育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体系.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它在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还将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要不断地关注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并把它及时地应用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的述评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的述评1. 引言1.1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程中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这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国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的角色。
一些教育机构也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国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结构僵化等问题。
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诸如智能教育、在线教育、移动学习等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可以创造更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领域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和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总结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现状,探讨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案例以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1 u 0U
ChI E ca l n — o na du t O I nn vaton i— He l rad
多媒 体 教 学
信 息技 术 教 育 与学 科课 程整 合 的探 索 与 思考 ①
李 继 军 ( 甘肃省天水 市逸夫 实验 中学 甘肃天水 7 0 ) 4 0 1 0
习 、 握 方 法和 培 养 能 力上 。 生 利 用信 息 掌 学 技 术 解 决 问题 的过 程 , 一 个 充 满 想 象 、 是 不 断 创新 的 过 程 , 同时 又 是一 个科 学 严 谨 、 有 计 划 的 动 手 实践 过 程 , 有 助 于 培 养 学 生 它 的 创 新 精 神 和 实践 能 力 。 以 在 设 计 教 学 所 任 务 时 就 必 须 给 予 学 生 自 由 、 立 思 考 的 独
师的 欢 迎 , 过 “ 强 联 合 ” 现 教 育 资 源 通 强 实 共 享 将 是 教 育 发 展 的 必 经 途 径 , 是 一 条 也 捷径 。 其 次 , 教 师素 质也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对 求 , 师不 仅 要具 备 先 进 的教 学 理 念 , 要 教 还 具 备 驾 驭 信 息技 术 的 本 领 。 用 信 息 化 的 采 教 学 模 式 , 名 学 生 在 学 习过 程 中 可 能 会 每 产 生 各 种 出 乎 意 料 的 问 题 , 师 必 须 在 不 教 同 的情 况 下做 出 不 同 的 反 应 , 果 教 师 对 如 课 堂 上 将会 出现 的 情况 准 备 不 足 或随 机 应 变 力稍 差 , 可能 无 法 很 好 地控 制 课 堂 上 就 的局 面 因而 , 师 不 但 要具 有 丰 富 的学 科 教 知 识 , 要 能 灵活 运 用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进 行 还 教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
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
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
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
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
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
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
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
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
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 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3] 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4] 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