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旧声作新声

合集下载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在柳永之前,词的表现艺术有一个相对定型的阶段,比如多用小令;讲究温柔细腻、缠绵含蓄;格调或艳冶或伤感等等。

但柳永登上词坛以后,一反传统的格调,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词的表现艺术别开生面,从而推动宋词进入了一个全面革新的阶段。

大致说来,柳永在丰富词的表现艺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有以下几点。

如果说最能体现花间南唐“面目”的词体形式是小令,那么,能够代表宋词“自家面目”的词体形式则是慢词。

因为从小令和慢词二者成就比较而言,宋代的慢词要相对高于小令,除宋初二晏、欧阳之外,诸大家名家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是慢词。

而这一局面的开拓之功当属柳永。

柳永和他经典之作的意境据薛瑞生先生《乐章集校注》柳词今存216首,薛先生指出:“一部《乐章集》,慢词几占三之二,这在两宋词人中,尤其在柳永之前,实为仅见。

”在他的推动下,北宋词坛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小令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词体由短变长,由简趋繁,内容题材也随之而扩大,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

杨海明认为,柳永这样大量创制慢词“开启了真正的‘宋词’(相对于令词的基本维持在晚唐五代遗风上面而言)的新天地。

”从此,“宋词”才以自己独有的体式出现于词坛。

因此,冯煦所谓以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晏殊虽是名家,但毕竟所作多为五代花间旧调,沿袭的痕迹相当明显,不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未能给宋词带来创新性的变化,而且,还倡闲雅之风调,使宋词的路子越走越窄,有陷于山穷水尽的危险。

柳永作品舞台剧而柳永则放弃花间南唐的老路,以其力挽颓波之雄心奇才,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变旧声作新声”开启了宋词的全新面貌。

在他的影响下,北宋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贺铸、周邦彦等几乎所有的大家名家都写出了相当多的长调慢词,虽然他们也都有小令,但能够代表他们创作成就而传世不朽的篇章却是长调慢词。

慢词体式不仅推动了词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全面革新,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词体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方面的全面革新。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词的贡献柳永对于宋词的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点,即“屯田蹊径”和“柳氏家法”,具体的表现如下:一、变旧声为新声: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二、变雅为俗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a)在题材上,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其次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忧愁,如他的《满江红》;再次,表现了北宋繁荣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他的《望海潮》;最有他还工于对于羁旅行役内容的描写。

b)在语言表达上,大胆革新,充分利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直接与人对话,诉说时使读者与听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接受三、以赋为词1,善于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从景入事,因事牵情,情因景系,情景交融。

柳永使用慢词,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入词,铺陈描绘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及人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2,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即从自我思念对方到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3,与铺陈相配合,柳永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柳永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一方面后人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词的一代新风。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诗词鉴赏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诗词鉴赏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诗词鉴赏《雨霖铃•寒蝉凄切》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注】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④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⑤无绪:没有情绪。

⑥兰舟: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⑦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⑧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雾。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⑩经年:年复一年。

【赏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以白描手法,写情人间离别时的情态,表达出难分难舍的情意。

他们在一个“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秋日傍晚分别,那凄切的蝉鸣、萧瑟的秋景、阴沉的暮色都为离别增加了几分悲凉。

正当两情依依之时,兰舟却催人出发,于是千言万语化为了“执手相看泪眼”,他们只紧紧地握着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两句语言通俗,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寥寥数语把人物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眉头紧锁,泪眼迷离,失魂落魄之状都传神地刻画出来。

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无语凝噎”,无言胜过千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

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雨霖铃》译文及诗歌赏析

《雨霖铃》译文及诗歌赏析

《雨霖铃》译文及诗歌赏析《雨霖铃》译文及诗歌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译文及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鉴赏:《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全词情调缠绵,低沉伤感,令人叹惜。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恋人惜别,令人叹惋。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的沉沉烟波,忧郁迷茫。

楚辞章句序

楚辞章句序

王逸《楚辞章句序》翻译以前孔子睿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

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

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

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

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

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武帝廓清天下杂说以求正道,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正道又得以发扬光大。

后世的俊彦豪杰,莫不高山仰止,皆望屈子项背各作词章抒写一时情怀,而辞藻体制皆依《离骚》之制。

刘向整理校雠经书时,将其分为十六卷。

孝章帝即位,着力挖掘弘扬六艺大道。

此时班固、贾逵又各以自己所知修改增删以前存疑之处,各自作了《离骚经章句》。

而此之外的十五卷则置之不理。

还将“壮”误作“状”,像这样违背原义,叙述有失简要精炼处显而易见。

现在我又以自己的学识,在已有文献中扒剔钩沉,与笺注解释相结合,作《楚辞章句》十六卷。

虽然不敢说能穷尽其深微奥妙之处,但其主旨大略可显现无疑了。

况且,为人臣的准则是以忠心正直为最高,以坚守气节为优秀。

故有以逆耳忠言护持其国家,抛弃生命以成全仁义。

基于此,伍子胥逃亡江湖而不遗憾,比干遭剖心而不后悔,然后为忠信榜样,得以名扬天下、荣显后世。

如果身怀经世之才而不贡于国家,佯狂而无所作为,国动荡时不能扶持,危难时不能安定,一味优柔,顺而从君上,观望而避祸,即使能得百年之寿,有志之士也必以为耻辱,山野村夫必以为下贱。

评李清照《词论》

评李清照《词论》

评李清照《词论》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

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

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

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

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约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

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

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

笔者认为,任何一篇理论文章的出现都是特定生活时代、特定文学发展的产物。

我们对它的批评,当然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而责之过严,也不能通观文学整个发展过程而求之过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解读与分析。

李清照的《词论》虽在评介历代词人时有片面之处,但却鲜明地高扬起“词别是一家”旗帜。

李清照《词论》的理论成果在于:指出了“词与诗别”的主要特征,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论柳永词

论柳永词

柳永——宋词的变革者柳永是词家中的另类,他眠花醉柳,放荡不羁。

然而这丝毫不能减退他在古文学史上特别是词坛上的突出地位。

他为宋词高潮的到来开启了先声。

“变旧声,作新声”,将越来越类型化“代言体式”的宋词,注入了现实的生活,不论是题材篇幅,还是到视野、视角的调整,从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令词的突破,就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而言,他并不逊色于苏轼和周邦彦这些大家,是宋词当之无愧的变革者。

首先,柳永在词的题材上开始有了新的开拓。

柳词突破传统词以写艳为主的狭窄题材范围,而把笔触移向市井和底层的市民生活,反映了较为宽广的社会内容。

像是表现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羁旅的愁思、怀古的叹喟、以及对官场争逐的厌弃,使词都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和较为深刻的情感。

其中以《凤凰阁》(匆匆相见)为代表的一类作品侧重于描写下层歌妓的遭遇,表达了对她们的同情,这些作品在他的整个作品中占有较大比重。

以《望海潮》(东南形胜)为代表的一类词描写了都市繁华景象和社会的富庶。

以《鹤冲天》(黄金榜上)为代表的作品是其言志抒怀的作品,侧重表现对功名的部份否定;以《双声子》(天萧索)、《斗百花》(无限幽恨)为代表的怀古词,以《八声甘州》、《戚氏》为代表的一类词属于羁旅行役的作品,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知识怀才不遇,为衣食所役的悲慨;流露出厌倦游宦生活,蕴含着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态。

当然在柳永的作品中,以《燕归梁》(轻蹑罗鞋)为代表的大量描写男女情欲的作品。

前人评比他的词多“闺惟淫媟之语”,即指此而言。

此外还有一些颓废情绪流露和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等内容。

总之,柳永的词在内容上突破了前代狭窄的题材范围,有了新的开拓。

其次,柳永词实现了叙述角度的转变,并且完成了第一人称视角于词的定型。

王国维在论词的境界时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柳永词突破了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式的形式,开始了抒情自我化。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

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2。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3。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4、宋子京兄弟5,沈唐6、元绛7、晁次膺8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9、欧阳永叔10、苏子瞻11,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12、曾子固13,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14、贺方回15、秦少游16、黄鲁直出17,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1郑卫之声:指春秋时郑卫两国新兴起的一种长于言情的音乐,后来便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

柳永

柳永

• 八声甘州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 •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 关河②冷落,残照当楼。是 处③红衰翠减,苒苒④物华 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 邈⑤,归思难收。叹年来踪 迹,何事苦淹留⑥?想佳人, 楼头颙望⑦,误几回、天际 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 正恁⑧凝愁。
【注释】 ①潇潇:形容风 雨急骤。 ②关河:关口和 航道。 ③是处:处处, 到处。 ④苒苒:渐渐, 慢慢。 ⑤渺邈:渺茫、 遥远。 ⑥淹留:久留。 ⑦颙望:举头凝 望。 ⑧恁:如此。
语言的通俗还表现在善用白描
• 柳永的词,语言极为通俗,被称为“词家 之白居易”。黄昇《花庵词选》:“耆卿 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人悦 之。”
‚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 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 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 宋翔凤《乐府余论》
柳永的影响
• 柳永对后世影响极大。不管 婉约正宗一派还是豪放俊朗 一派,都在体式、表现手法 等诸多方面受到柳永的影 响 。 •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 词。” • 况周颐《蕙风词话》:“柳 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 之一,又为金元已还乐语所 自出。”
柳永对词体制的贡献
•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 明代顾从敬分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下为 小令,91字下为中调,91字上为长调。这种 说法太僵化刻板,仅可参考。 • 《乐章集》现存词二百二十首,慢词超过了 半数。
主要途径有二:
• 其一,变旧声作新声。
化旧为新:《抛球乐》旧曲三十字,柳词
为一百八十七字。
自封为“浪子班头”,混迹于歌楼妓馆。
[ 宋 ] 叶梦得《避暑录 话 》 :‚ 永为举 子时 , 多 游 狭邪 ,善为 歌辞 。 教 坊 乐工 每得新 腔, 必 求 永 为辞 ,始行 于世 。 于是声传一时。‛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3《声声慢》(李清照)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解读教材单元分析《声声慢》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也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而理解这种存在方式需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和艺术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需引导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中意象,感受意境之美。

此外,还需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词人在词作中抒发的多重愁苦。

课文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

本词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独落寞、愁苦悲凉的心绪,全词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词的开篇手法独到,连用七组叠词,层层抒写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表现了词人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哀婉凄苦,感人至深。

学习本词,对丰富同学们的学词经历和人生体悟有着积极意义。

解读学生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李清照的不少词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对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婉约为主的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也积累了不少诗词鉴赏方法,因此能够抓住叠词,以及词作中的“雁”“梧桐”“细雨”等意象,感受凄凉哀婉的意境与词人内心的孤独。

但在理解“愁”的内涵,以及为何而“愁”时需要引导同学们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声声慢》,理解词人因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外物触发产生的内心波澜,感受词作的意境之美。

2.掌握词人借助叠字渲染内心波澜的创作特点,体会叠字中蕴含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3.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愁”的内涵,体察词人在国破家亡背景下遭受的难以排遣的忧愁苦闷。

【宋词精选】戚氏晚秋天_柳永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宋词精选】戚氏晚秋天_柳永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宋词精选】戚氏?晚秋天_柳永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戚氏·晚秋天》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以时间为序,从黄昏、深夜到清晓,将秋天的远景与近景、词人的往事与旧情以及客居驿馆的幽思遐想渐次序入,词境纷陈而错综有序。

柳永以善“变旧声作新声”著称,这首《戚氏》例为柳永首创,前后三叠,二百一十二字,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

据词中所述,此词或作于柳永外放荆南期间。

在困于驿馆前路迷茫之际,柳永反思自己一生行历,于词勾画出自己懊悔与自责的孤独身影。

因此,后人视此词为柳永一生的缩影。

“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宋王灼《碧鸡漫志》)宋人将之与《离骚》媲美,认为是前后辉映之作,可见其时誉之盛。

【原文】戚氏·晚秋天作者:柳永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

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

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追往事、空惨愁颜。

漏箭移,稍觉轻寒。

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注释】1、戚氏:词牌名,为柳永所创,长调慢词,《乐章集》收入“中吕调”。

全词三叠,计212字,为北宋长调慢词之最,亦堪称柳词压轴之作。

2、一霎:一阵。

3、庭轩:庭院里有敞窗的厅阁。

4、江关:疑即指荆门,荆门、虎牙二山(分别在今湖北省枝城市和宜昌市)夹江对峙,古称江关,战国时为楚地。

5、宋玉悲感:战国·楚宋玉作《九辩》,曾以悲秋起兴,抒孤身逆旅之寂寞,发生不逢时之感慨。

6、迢递:遥不可及貌。

7、陇水:疑非河流名,实为陇头流水之意。

李清照的词学观

李清照的词学观

李清照的词学观一、词应协音律,诉愁苦。

李清照在《词论》中指出了词的音乐性,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一种诗体,而用它来唱出人间悲情,可谓内容与形式的绝美结合,情丝丝,悲切切,如歌如泣,震撼人心。

首先,词应协音律。

词是合乐歌唱的文艺律美音乐美,应是它的特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键之处。

对此,李清照在《词论》中说得最清楚:“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其次,词宜诉愁苦。

李清照《词论》开篇就举出“李八郎”的故事,正暗合了这种观点,离索悲苦之情以词的形式表达,会产生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二、词贵文雅,主创新。

词贵文雅,从李清照对南唐二主词的评价中得出。

南唐二主特别是李煜的词作成就都很高,其率真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犹如一股清泉,让人耳目一新,李清照充分肯定了他们,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那就是“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批评了李氏父子的文学创作过于沉湎于亡国之哀,词的内容狭窄,没有突破性。

词主创新,在李清照对柳永的称费尽显无遗。

她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所谓“变旧声”,是指革除原有束缚内容表达的音律陈规所谓“作新声”,是指创造新的曲调。

这是肯定柳永把词从小令发展为长调的创造。

柳永是宋代词苑名家,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受晚唐五代“宫体”束缚,继承唐代民间长调,大力制作慢词,奏新腔,谱新词,使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词应婉约清丽,词情蕴藉。

李清照主张词作应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言与意境的融合,浑然一体,完美无缺。

关于婉约清丽、词情蕴藉这一点,应是李清照《词论》中着墨最多的,《词论》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水于大海,然皆读不之诗尔。

”实际上,词有两种不同风格类型:一是以“清切丽”“词情蕴藉”为宗这类词继承传统词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特点是精巧细腻,轻倩缠婉,妩媚柔和,具有柔婉之美,被称为婉约派。

2022秋新版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4

2022秋新版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4

2022秋新版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4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真。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①《诗经》以抒怀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断,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真。

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同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

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真的抒怀特征。

二、选读汉乐府诗,选取你最喜欢的一首抄录于下,并介绍你喜欢该作品的原因。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喜欢该作品的原因是因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等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

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

李清照之《词论》

李清照之《词论》

李清照之《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蝉》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

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翻译赏析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翻译赏析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翻译赏析《与歌者米嘉荣》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前言】《与歌者米嘉荣》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短诗。

此诗语言诙谐,写久负盛名的老歌手米嘉荣年老了不受年轻一代重视的境遇,以需染胡须来迎合时尚戏之,隐含了诗人对朝中先辈受新贵排挤的激愤之意。

【注释】⑴米嘉荣:中唐著名的歌唱家。

⑵凉州:乐曲名,即《凉州曲》。

意外:料想不到;意料之外。

⑶唯数:一作“唯有”,一作“难数”。

⑷时世:一作“年少”。

先:一作“前”。

⑸髭须:嘴上边的胡子。

后生:少年,小伙子。

【翻译】中唐年代,时世变了,开元、天宝的艺术和风习,都不再行时,音乐也出现了新声。

但米嘉荣却能唱旧声,故刘禹锡曾有「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赞语。

此诗更说能唱旧曲的人,如今只得他一人而已,别人都趋向时新,染黑胡须服事后生去了。

不特感慨于米嘉荣,也有自伤老大之意。

【鉴赏】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

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是此诗的初稿。

《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凉州》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民歌,由唐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

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

可见,《凉州》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

《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

“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

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笔锋一转,突出题旨。

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

诗中说: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

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

宋词四大家柳三变介绍

宋词四大家柳三变介绍

宋词四大家柳三变介绍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或987年,任城;史无明确记载。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

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

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流寓江淮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

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举之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

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

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

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旧声作新声”——柳永歌词的都市叙述与北宋中叶都市文化建构王筱芸内容提要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宋代近世说”和“唐宋转型”论,影响深远。

然而作为“一个蕴藏无数学术增长点,富有学术生命力的课题”,“还未及作出细致的论证和具体的展开”①。

本文即以柳永的个案研究,为“内藤命题”提供唐宋文化转型和宋代近世文化建构的具体例证。

柳永歌词的都市叙述——浪子词人、才子词人和游宦词人的多元角色话语实践,继承晚唐五代以来的话语分流趋势,完成了从主流精英话语到世俗大众话语的转型,建构了一套宋代都市文化以艳情享乐为尚的言说方式和“才子艳情羁旅行役”的话语模式,对宋代新都市文化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柳永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视角和研究成果。

但如何解释同时并存于柳永作品的浪子、才子、游宦词人等芜杂的文化身份叙述,仍然是研究的难点,又是唐宋文化转型过渡时期的必然现象。

本文从柳永歌词都市叙述方式和角色话语的变化,切入唐宋文化转型和重构的模式。

从北宋中叶都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形成新的街市②空间和街市文化——新都市叙述中的文化身份变化和多元角色话语实践的视角,来研究柳永、柳永歌词和柳永故事,如何将主流和边缘话语进行雅、俗重构,建构一套宋代都市文化的言说方式?这些话语方式和故事母题,被那些不同的群体选择、接受或排斥,如何在不断的叙述中,建构成为宋代都市文化的母题和经典之一?是本文的目的。

从都市叙述切入,是因为从经济发展到制度变革、再到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迁,作为背景的描述,永远是单向度的时间和因果流程,很难凸显出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共时性状态。

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引发的都市叙述的变化,对因经济、制度、文化等等引发(同时又互为因果)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功能变迁的呈现,却是全方位的、直接的物质现实和话语现实。

因此,在特定的都市叙述中研究文化身份和角色话语实践的流变,比简单的经济政治背景描述,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当然,都市叙述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生活在新的街市空间的人们,并不先天地具有新都市叙述的优势,也并不一定可以直接地获得关于新都市制度、空间结构功能的认同。

对这一语境独特的体验和情感记忆——作为不同角色的文学表意实践——都市叙述,才能使新的都市空间,经由都市叙述成为个体—群体—大众的词汇。

大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生活并创作于真宗和仁宗朝的柳永③,其歌词的都市叙述和多元角色话语实践——作为浪子词人、才子词人和宦游词人,对新都市空间的角色切入和独特体验,恰恰是北宋真宗、仁宗时期,新的都城街市制度和都市阶层分化重构——新的都市文化转型、建构之际的准确体现。

正如北宋范镇所云:“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院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

”④一、从浪子词人到狎客话语:由里坊到街市——柳永歌词的都市艳情叙述与北宋中叶都市文化转型:与宋敏求“二纪以来(指宋仁宗庆历、皇 年间),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⑤的历史记载相同,柳永对北宋中叶里坊宵禁解除的制度变革,是用“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玉楼春》)的歌词方式来表达的,他直言不讳地唱出了都市制度变革带给人们的都市生活新时空、生活方式新感受。

“皇都今夕知何夕”,“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

凤楼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 鹭客”(《玉楼春》),朝野通宵达旦、歌吹沸天、灯火彻夜的都市生活情景,与唐代长安和洛阳里坊宵禁制度下的都市叙述:“六街朝暮鼓咚咚”⑥,“六街鼓绝尘埃息”⑦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同是“归来中夜醉醺醺”的冶游,在宵禁已经解除的宋代中叶,柳永只不过是独自“惹起旧愁无限”而已;而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扬州,却因此犯夜受惩,遭到巡街虞侯的痛打,连牙齿都被打掉了⑧。

这些在唐传奇中随处可见的都市叙述:“及里门,门扃未发”,只好整夜在外“坐以候鼓”(《任氏传》和《李娃传》)的禁夜情景,在唐宋文学的叙述中已然判若两境。

使“云踪并雨迹”“狂杀”的,当然不止是里坊宵禁制度解除在都市娱乐时间上获得的自由,更是娱乐场所由里坊一隅,到街市合一所形成的娱乐空间拓展和新的都市叙述:“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凤楼临绮陌。

”据宋仁宗景 三年(1008)诏曰:“天下士庶家,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作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绘栋宇,及朱墨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

”由此可以看出,在仁宗朝解除旧的街鼓制度的同时,“邸店、楼阁临街市”的街市合一空间也已获得制度认可。

东京的街市,不仅在宋仁宗景 年间已经形成,而且大街上的邸店和楼阁(酒楼、茶坊、酒馆、市肆),超越“四铺作及斗八”旧制的建筑装饰,已经得到制度的默认。

这种变革,使得北宋东京的街道比之中古时期,不仅增加了商业贸易、娱乐交际等新的功能,而且成为“雅俗熙熙物态妍”、“朝野多欢”的新公共空间,由此开启和孕育了宋型文化的种种新特质。

北宋中叶都市制度和都市空间的变革,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崛起以及商业化、都市化推进互为因果。

宋代城市户籍制度中出现的十等“坊廊户”⑨,标志着此时城市社会分工和阶层的分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细化程度。

坊(城)廓户正式列入封建国家的户籍,表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作用,得到封建国家的承认:“城郭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

饥谨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郭者,与在官府无异也。

”⑩宋真宗时“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11。

宋仁宗时与西夏交战,“借大姓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数人京官名目以偿之”12。

这些积聚了巨额财富的坊郭上户,“粱肉常余,乘坚策肥,履丝曳采,羞具、居室过于王侯”(《乐全集》卷十四)。

致使“士庶之间,奢靡成风。

雕文纂组之日新,金珠奇巧之相胜。

富者既以自夸,贫者耻其不若”(《宋会要》刑法二之五)。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日益成为举足轻重的群体。

他们的崛起虽然不一定构成真正的政治势力,却以强有力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参与方式介入了整个社会,甚至从都市叙述的话语13层面,改变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方式和向度。

因此,一种新的都市文化话语方式,在北宋中叶的建构是一个必然趋势。

柳永歌词的浪子词人角色话语实践,不仅代表了新兴的坊郭户群体的精神诉求和话语表达,而且以其世俗化、平民化的言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参与了北宋中叶新的都市文化建构。

“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之“云踪并雨迹”,以个体的方式所代表的狎客群体及其艳情叙述,最突出地表现了柳永作为浪子词人在新街市空间的角色体验、情感记忆与话语实践。

柳永歌词由士大夫精英话语到街市世俗话语的分化转型,正是从他“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戚氏》“晚秋天”),“长是因酒沉迷,被花萦绊”的浪子词人角色开始的。

所谓浪子,是封建正统对不务正业、行为举止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游荡子弟之谓。

也是两宋人对柳永的一致评价:“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从柳永的歌词中,也随处可见他放浪形骸、多游狭邪的自我描写:“小楼深巷狂游,罗绮成丛。

”(《集贤宾》)浪子词人之名,并不始于柳永。

晚唐词人温庭筠早就因与柳永经历相似的“士行尘杂”、“狂游狭邪”、作侧艳之词,被视为浪子词人14。

只不过因为他艳情叙述的丽密华美,依然体现了士大夫群体贵族化、精英化的审美标准,故后世仍有“飞卿之词,深美闳约”(张惠言《词选》)之誉。

柳永作为浪子词人的行径和艳情叙述,之所以一直处于被批判的边缘化状态,固然是因为与唐宋以来科举取士、特别是与北宋朝廷提倡的“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15,故须“留意儒雅,务本理道”(吴曾《能改斋漫录》)的主流价值取向相左有关;最主要的,是他与市井私妓的交往及其在艳情叙述上的平民化、世俗化取向,悖逆并解构了士大夫群体贵族化、精英化的正统审美价值取向。

同样是艳情叙述,比较一下柳永“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

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集贤宾》)、“待恁时、等著回来贺喜。

好生地、与我儿利市”(《长寿乐》)的两情相悦,与晚唐词人温庭筠“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和“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梦江南》),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说方式。

尽管温、柳二人的经历相似,然而不同都市制度下形成的不同的都市叙述,使柳永浪子词人的艳情叙述,充满了街市的世俗和庸常,具有明显的平民化、世俗化、口语化特征。

解构了晚唐五代和宋初台阁词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沙》)艳情叙述的贵族化、精英化的审美定势,挑战了传统的主流话语伦理。

因此招致宋代士大夫群体的激烈批评16。

正是通过柳永浪子词人的角色话语实践,新街市空间中的酒楼、歌馆、市肆和世俗饮食男女,作为新的都市标志和都市阶层——“坊郭户众”——“都下富儿”(王灼《碧鸡漫志》卷下),进入柳永的都市叙述,分化并替代了以往都市叙述以皇宫贵族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和审美取向。

柳永浪子词人都市艳情叙事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特征,还表现在他对“千金买笑”的娱乐商业化关系的反复描写与强调:“莫道千金酬一笑,便明珠、万斛相邀。

”(《合欢带》)“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离别难》)“一笑千金”或“千金买笑”之典17,原本是形容宫廷皇妃和权贵宠姬,一笑难得的喻说,彼时并无商品交换的内容。

而在柳永歌词中,却是男欢女爱商品交换关系的实指,是北宋中叶新的街市空间,娱乐艳情商品化的世风的真实反映。

“何啻值千金”的被强调,是因为金钱的交换作用,早已在街市商业、娱乐的交易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为共识18。

与唐五代、宋初台阁词人群,刻意回避情欲的金钱交易关系(因为他们艳情遇合的对象,更多的是家妓和官妓等非商品化的性资源和娱乐资源,与柳永及其坊郭户众主要对象是商业化的市井私妓不同),常常是用温情脉脉、充满诗意的人仙遇合、阳台云雨,洞天福地的贵族化意象,来进行艳情叙述的言说方式截然不同。

它以赤裸裸的金钱交换方式,换取以往被皇宫贵族垄断的性资源和娱乐资源,使其由小众的特权,变为大众可以购买的商品,用以满足人皆具有的享乐欲望,体现出由贵族文化和精英文化向世俗文化和商业文化转型的特征。

又因为这种言说方式赤裸裸地凸现出金钱交易的商品关系,剥掉了男欢女爱温情脉脉的面纱,抵触并僭越了文人士大夫建构的、他们的才具和话语权力足以超越金钱的话语神话,因而同样遭到主流士大夫群体的攻击:“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正是由于代表了“不知书者”的世俗群体“浅近卑俗”的话语表达和审美价值取向,柳永歌词从浪子词人到狎客话语的艳情叙述,完成了从个体书写到男性性别、欲望群体话语模式的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