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备课

合集下载

初中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备课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茶的种类、泡茶方法和品茶礼仪。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中国茶的种类和泡茶方法。

3. 品茶礼仪和茶道精神。

教学难点:1. 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茶道精神的理解。

2. 泡茶方法和品茶礼仪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茶具一套(茶壶、茶杯、茶盘等)。

2. 各种茶叶样品。

3. 茶文化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茶文化了解多少?有没有喝过茶?二、讲授(20分钟)1. 讲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介绍中国茶的种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并简要介绍各种茶叶的特点。

3. 讲解泡茶的方法,包括水温、茶具选择、泡茶时间等,并演示泡茶过程。

4. 介绍品茶礼仪,包括品茶的顺序、姿势、表情等,并演示品茶过程。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茶具和各种茶叶样品。

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泡茶和品茶的实践操作。

3.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提倡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传承茶文化。

3. 推荐学生阅读茶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种类和泡茶品茶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泡茶和品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讲授茶道精神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茶道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茶文化的内涵。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10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10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教师: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一位一年级教师,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备课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解和爱慕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传统乐器和传统故事。

二、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级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教授春节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剪纸、写春联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春节的乐趣。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让他们了解祭扫祖先墓地的习俗,培养恭敬祖先的情感。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纸钱、祭品等,让他们亲身参预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3. 端五节端五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节日。

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解端五节的起源和传说,让他们了解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粽子、赛龙舟等手工活动,让他们感受端五节的欢乐氛围。

三、传统手工艺1. 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剪纸作品,让他们了解剪纸的种类和技巧。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剪纸,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 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吉祥、漂亮的特点。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款式的中国结,让他们了解中国结的寓意和制作方法。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中国结,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陶艺陶艺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让他们了解陶艺的发展和技巧。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传统乐器1. 古筝古筝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包括经典文学、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等;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2)重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四大发明、三字经、中国画、京剧、春节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3. 深入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如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传统艺术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受到的挑战和困境,并探讨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如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进行讲座、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学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情况、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2. 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音乐、艺术作品等;3. 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制作所需材料;4. 传统文化艺术家参与活动的安排和联系。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可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2. 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咨询传统文化专家等;3.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量。

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

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

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庆祝活动。

3.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书《传统文化六年级》。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步骤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讲解1.定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积累的、代表其特征的、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系统。

2.解读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性、历史性、普遍性和综合性。

3.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包括庆祝活动和习俗。

4.分析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传递文化、团聚情感、培养美好的品质等。

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并准备相关资料和介绍。

2.学生轮流向全班介绍选定的传统节日,分享庆祝活动和习俗。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介绍过程进行引导和辅导,确保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深入的了解。

2.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展示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3.在总结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扩展1.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某个传统文化领域,比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并组织展示活动。

2.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2.提出学术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评价与反馈1.通过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供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蒙学诵读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课文含义,熟读背诵文章。

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传统中的文化智慧,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传统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关注国学,热爱传统文化。

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精神进而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将认真的学习态度付诸实际行动中。

理解人要认真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才能无愧为人,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有无穷的学习动力,才能更好地学到真知识。

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单元分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国学经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节选了中国古代流传甚广,至今人备受关注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和《百家姓》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具代表和标志性的读物,被视为传统蒙学教材的象征。

1第1课《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课文含义,熟读背诵文章。

2.通过对《三字经》的初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传统中的文化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和情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成长需要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传统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关注国学,热爱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环境和方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图片、事例等教学过程:1.简单了解《三字经》2.诵读句子借助拼音自由读小组内互相读指名读,纠正读音全班齐读、比赛读3.理解句子的意思4.故事链接学生自读课本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如何做?教师补充故事《出处介绍》《题材介绍》的故事5.通过拓展活动想一想: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想一想孟母为什么三次搬家?假如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教后记通过对《三字经》的初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传统中的文化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和情趣,学生积极性很高。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通用12篇)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通用12篇)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通用12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通用12篇)时间稍纵即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了!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典故、绘本启智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德育目标1.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理解他人,懂得感恩。

2.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四、教学内容一年级传统文化主要以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一年级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知礼守规、“尊师敬长”、“入则孝亲”、“亲和友善”。

本学年主要完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五、教学措施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

穿插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经验。

中小学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小学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小学2024年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

针对2024年的教学计划,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一、理念与目标1.1 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方面的重要性。

1.2 目标: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合格公民。

二、教材选用2.1 精选经典教材和文献,包括古诗词、古典文学、古代典籍等。

2.2 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兴趣启发和应用实践。

同时要兼顾地方特色和全国统一要求。

三、教学模块设计3.1 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3.1.2 祖国各地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3.1.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3.2 诗词与古典文学3.2.1 名篇选读,了解优秀古文化人物及其作品。

3.2.2 背诵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2.3 探索古代传统文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3.3 历史传统与古代文明3.3.1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及代表性作品。

3.3.2 古代科技与发明,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经典发明。

3.3.3 古代艺术与建筑,了解古代艺术和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4 哲学与思想3.4.1 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3.4.2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3.4.3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实践、体验、观摩等。

4.2 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效果。

4.3 与当地文化机构和社区合作,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参观学习活动。

五、评价与考核5.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日常评价。

5.2 配置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考纲,体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和考查。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4)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4)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关键能力: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公共参与: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两条具体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学难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2022年9月11日女子美国街头穿古装扮嫦娥,“很多人都知道嫦娥,有中秋节”》,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二)新课讲授:总议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议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探究一:展示视频:《中秋节的形成》思考:结合视频和教材相关知识谈谈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探究二:展示材料: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月饼。

月饼的做法,是受到边疆和域外文化的影响。

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地区都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干旱地区民族常以烤制食品为主,古代新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烤制食品具有抗干燥,易保存,好携带的特点,适应当时当地的需要。

思考: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山东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山东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山东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一、任务背景山东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是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二、备课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4.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5.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备课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1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核心价值观是什么?1.3 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2.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和传统节日;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3.1 尊重和传承的文化传统;3.2 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3.3 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1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4.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影响;4.3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的意义。

四、备课方法和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2.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视听教学:播放相关音乐、视频等,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五、备课评估1. 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评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小学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民族传统文化,如诗词、书画、戏曲、传统节日等。

2.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我国的主要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成功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借鉴。

5. 总结:教师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2. 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的形成。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关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频。

2. 图片资料: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图片。

3. 案例资料:成功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案例。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内容,保证讲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在互动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4.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九、教学难度中等十、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资料2. 视频播放设备3. 投影仪。

传统文化常识教育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教育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教育教案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学习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人的追求。

在教育方面,传统文化也已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诸多教育机构和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传统文化常识教育教案,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常识和知识。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识和知识,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文化符号等。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识和知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识和知识。

四、教学难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内涵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问答3、小组讨论4、展示演示6、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七、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PPT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Step 2、讲解通过演讲和展示的方式,详细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识和知识,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文化符号等。

在讲解的过程中,讲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利用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3、互动问答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可以提供某些趣味性的问题,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Step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些传统文化常识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发展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Step 5、展示演示通过学生自己的展示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

Step 6、实践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安排一些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中秋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月饼和赏月活动,扩大学生的交流圈。

2023版中华珍贵传统文化备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3版中华珍贵传统文化备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3版中华珍贵传统文化备课(山东教育出版社)简介这份备课是为了全面推广和传承中华珍贵传统文化而编写的。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理和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和传授学生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备课内容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提供,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内容概述这份备课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哲学等。

通过教材、教案、练题等形式,将这些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中国古代文学:介绍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3. 中国传统音乐:介绍中国古代的音乐形式和乐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4. 中国传统戏剧:介绍中国古代的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评剧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5.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介绍中国古代的绘画和书法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

6. 中国哲学: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生智慧。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2.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安排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4. 配备足够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题集等,让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练。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这份备课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一、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教育二、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程三、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价值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

2. 讨论:引导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六、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3. 教学过程:(1)第1-4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

(2)第5-8课时: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3)第9-12课时: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第13-16课时:讲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学生的传承意识。

(5)第17-20课时: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6)第21-24课时: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问题。

(7)第25-28课时: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8)第29-32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考核。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实践活动等,占总成绩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口头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第八讲备课

中国传统文化第八讲备课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及与西医学的差异
1、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合一;动态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由分化而成 •西医认为人体由组合而成
2、说理工具: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我们能不能超越阴阳学说水平?人类智慧所能达 到的高度似与时代先后无关。 •古代的并非落后的,期待更先进的方法论。
•“仁爱”是儒学精髓
•“医仁术也”
•儒学
• 生命存在及运动的理想状态:
• 儒家的“中和态” • 中医的“阴平阳秘” • 耗散结构理论的“有序稳态”
总结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 时又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了今天 ,完全没有受到近、现代历史进程的 影响。
中医的存在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尚 未断流。
•还原生命的实 在性和肉体性
•逍遥
•超验性的 •生命无穷观•经验性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命实体分析•虚无•儒学
•崇拜乾卦,重刚健与动
儒学渗透了中国文化的方方 面面,渗透到了中医理论和 医家思想之中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儒家思 想的核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方舟子
•学术打假
•与肖传国
•三、中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 景
•易学 •中国文化 •道学
•儒学
•医学与中国文化共生共荣
•八卦图
易经的起源
•伏曦八卦图(先天图) •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
易学
•《易经》《易传》合称《周易 》
• 《易经》影响甚至定位了中华文明的根本思维方式
•乾坤思维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一: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能够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3. 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4. 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5.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听取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二:讲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老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步骤三: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并共同整理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学步骤四:探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1.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关观点和例证。

3. 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整理出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步骤五: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领域,如教育、艺术、礼仪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与点评。

教学步骤六: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辅助手段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小组讨论的教学工具;3. 学生学案和笔记。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介绍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古代诗词:教师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中国书画: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中国传统戏曲: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诗词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书画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 戏曲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3. 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容。

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和由来。

3.能够通过听、说、读、写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和喜爱。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绘画纸、颜料等。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如果知道请举手回答,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Step 2介绍传统文化: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包括中国的
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

然后,给学生
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这是哪个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Step 3 讲解传统节日:
1.教师针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逐一讲
解这些节日的特点和由来。

2.学生围绕这些节日,进行讨论和互动。

比如:你们在春节都做什么?为什么要吃汤圆?有没有听说过舞龙舞狮?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Step 4 提问与总结:
教师提问: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哪些方面跟我们平时生活有所不同?学
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独特传统,我们要珍惜它们,传承发展下去。

四、教学扩展:。

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教案模板

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4. 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你们知道自己的家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答案,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

二、课堂讲解(3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或教学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讲解,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传统艺术等;2. 结合PPT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材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个或多个传统文化案例,如:春节、中秋节、传统建筑、书法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3. 各组学生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课时:四、小组活动(2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活动任务,如:制作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PPT或视频;2.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 各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的重要性和价值;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短文、家庭作业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班会主题教案

传统文化班会主题教案

传统文化班会主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准备•PPT课件•英语教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学生板书用具•班级课程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学习过的内容,并与本次课的主题进行串联,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呈现主题内容•利用PPT课件或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初步了解。

3. 提出思考问题•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思考和讨论,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有哪些?–你认为我们为什么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4. 开展主题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就上述思考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5.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解释,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6.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可以是家中的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等。

通过学生的分享,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实际应用意识。

7. 知识点小结•教师对本次课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做笔记记录。

8.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次主题相关的作业,如向家人或朋友了解并写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或者设计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等。

四、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内容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次班会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意见,以便今后改进教学设计。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参观传统文化展览、参与传统习俗的传承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游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木瓜》教学目标: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导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一般交往中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

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

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

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

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

②琼:美玉。

琚(ju)佩玉。

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友情。

六、讨论:如果人世间没有了爱,会怎么样?总结:在我们的周围有着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正是由于这些爱充溢在我们身边,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快乐。

七、放《爱的真谛》一歌,让学生学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第二课时《子衿》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一诗。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放毛阿敏的《思念》“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 飞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做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 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 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的一首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的诗。

[原文]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

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熟读,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四、让学生熟读以下诗词,品味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有谁没有经历过离别之后的思念,那么就让我们把一腔深情化为美丽的诗歌吧。

课堂上写作,当堂朗诵。

课下抄录于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学目标:1、老子简介。

2、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3、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4、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二、老子简介: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

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

史称道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四、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五、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六、作业:背诵本章。

第四课时《天长地久》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学目标:1、树立“万事万物皆可为我师”的信念。

2、学习天地的德性。

3、学习水的长处。

教学过程:一、导语:不仅人可以作为老师来教导我们,无言的万事万物也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们。

比如,竹子——它告诉我们要虚心,要有气节:小草——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要坚忍,等待时机;莲花——它告诉我们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老子眼中的天地具有着怎样的德性。

二、教师带诵一遍《老子》的《天长地久》章,然后让学生自己熟读几遍。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三、讲解: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人们也许由于道体空虚,看不到、摸不着,而对这个说法难以接受。

天地是道所创生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用天地来说明,人们也就可以能够永恒而无穷。

是因为它们无私的关系。

它们生长万物,只是为了生长而生长,换一句话说,只是为了服务罢了。

体道的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处处谦虚退让,结果反而得到人家的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

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的关系吗?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四、师生一起再挖掘一下天地还有什么德性。

五、除了天地之外,老子还非常喜欢用水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章。

教师带诵一遍《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章,然后让学生自己熟读几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