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2.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提问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主备人:吴雄彦年级: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诚”“焉”“冠”等。

2.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特殊句式。

3.探究,深入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悟“大丈夫”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并思考如何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苏秦、张仪的故事,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有骨气、有品格的人呢?”由此引出课题“富贵不能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重点强调孟子“性善论”“仁政”等核心观点对本文的影响。

说明本文的创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宣扬儒家学说,试图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影响诸侯,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

(三)初读课文并检测预习1.教师领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句,“岂不”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诚”字要重读,突出强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3.教师结合课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加强对重点字音的掌握。

(四)文意疏通1.教师引到学生理解文意结合课件上的重点实词意思,在教师引得下试着让不同学生,逐句的理解文意。

老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2.让个别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理解,什么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小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从字词解释到整句话所传达的精神境界进行深入讨论。

(五)分析课文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文章先以公孙衍、张仪为例,提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所谓“大丈夫”形象,然后通过“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反问进行否定。

接着从正面阐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最后得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优秀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优秀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说理的如虹气势。

2、小组互助学习,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3、结合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领略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4、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理解文中的被动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结合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领略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2、辨别孟子和景春心目中大丈夫形象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讨论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孟子的生平事迹,了解“诸子百家”中有关儒家和纵横家的一些学说观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在预习中对孟子其人其书、战国时代的特点、纵横家的有关情况等的了解情况。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可以采取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教师适当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语气等。

2、疏通文意。

先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小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3、理清层次。

全部齐读课文,自主划分文章层次,并说出划分的理由。

四、再读课文,理解精髓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孟子采用什么方法来反驳景春的观点?试做简要分析。

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3、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4、孟子所说“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区别?5、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四、三读课文,感受英雄师生大声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在纸上写出来,小组择优展示。

《富贵不能淫》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富贵不能淫》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孟子简介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标题,作者)设计意图:吸引学生,以动情解说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听读学生活动:听读文本,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与字音,在文中标记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活动:范读课件出示,学生补充笔记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自由朗读:独立读+合作读3.学生接力读,教师酌情进行朗读指导指导:重点读反问句重读“岂、诚”三、译读课文,加深理解学生活动:1. 自主学习,口译全文;2.小组合作,标注难点;3.全班交流,释疑解惑。

①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反问,景春认为有权、有势的人物是“大丈夫”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一等奖创新教案《富贵不能淫》【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名句。

(学习重点)2.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重点)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学法指导】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指导背诵。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学习《富贵不能淫》。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

2.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圈点出不会读的字及不会解释的词,生成问题。

3.解决学生存在的读音识字问题。

教师展示。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4.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___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_女家:指夫家。

___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5.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6.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7.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为:实施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其语言风格一是善于排比、比喻、对比,文章富有论辩色彩;二是语言富有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文中不少名言警句被人们广为传颂。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孟子思想。

(重点)③阅读与写作: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富贵不淫”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积累“女”“屈”“淫”“移”“由”“诚”“命”“正”等文言词汇,积累名言警句。

难点:能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从而理解文本。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二个古诗文单元,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学习体验,积累了一定的古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较之七年级已经相对成熟,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学习成绩进入两极分化最严重最关键的时期。

大部分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强,对语言基础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习习惯已经养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学习惯有待进步一强化,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行文思路的模仿能力相对七年级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教学设想】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对文章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富贵不能淫》教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富贵与道德的关系

《富贵不能淫》教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富贵与道德的关系

教案标题:《富贵不能淫》-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富贵与道德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和识别道德与富贵的关系2. 探究财富和道德的平衡点,培养正确的财富观3. 发掘富贵和道德关系的文化内涵,增强教育效果教学内容:第一节富贵的定义和实现1. 富贵的概念及相关的文化内涵2. 常见的富贵追求方式3. 富贵实现的途径和难点第二节道德的定义与实践1. 道德与个人的关系2.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3. 道德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富贵与道德的关系1. 富贵对道德的影响2. 道德对富贵的影响3. 富贵与道德的平衡点教材及教具:1. 课本《富贵不能淫》2. 多媒体设备3. 填空题或问答题等小测验教学方法:1. 探究法2. 互动讨论法3. 课堂讲述法4. 观察与分析法5. 归纳演绎法教学过程:第一节富贵的定义和实现1. 介绍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富贵不能淫》,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来探讨人们如何获得富贵,以及富贵与道德的关系。

2. 课文学习:请师生一起阅读这篇文章,并尝试回答文中的问题。

3. 讨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富贵的理解,以及自己认为哪些人是真正的富贵之人。

4.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视频和文献,感受世界上各国有关富贵的传统和文化。

第二节道德的定义与实践1. 引导:道德是指人们对正确和错误之间的区分,对个人、社会和文化有重要的涵义。

2. 观察分析:通过短小精干的视频,了解道德与人们生活中的联系。

3. 讨论:请学生谈谈自己的道德观念,并阐述道德对自己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节富贵与道德的关系1. 探究:和学生一起探讨财富与道德的平衡点,即财富追求与道德责任的平衡关系。

2. 引导:请学生分别讨论富贵对道德的影响,以及道德对富贵的影响,感悟富贵追求和道德责任平衡的重要性。

3. 归纳总结:请学生归纳总结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道德与富贵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探究财富和道德的平衡点,培养正确的财富观。

3. 学生能够发掘富贵和道德关系的文化内涵,增强教育效果。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富贵不能淫”部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具体包括对孟子言论的解读,探讨富贵对个人品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物质富裕的环境中保持精神纯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中“三章富贵不能淫”的含义,领悟其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物质诱惑,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孟子》中“三章富贵不能淫”的含义,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分析文言文,提高解读能力;培养学生抵制物质诱惑,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富贵诱惑案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及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三章富贵不能淫”的文言文,分析句式、词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6.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就“如何抵制物质诱惑,保持精神纯洁”进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2. 主要内容:a. 文言文解读b. 富贵对个人品德的影响c. 抵制物质诱惑,保持精神纯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富贵、淫、品德、精神纯洁。

b. 根据《孟子》的“三章富贵不能淫”,谈谈你对抵制物质诱惑的认识。

c.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三章富贵不能淫”。

2. 答案:a. 富贵:物质财富丰富;淫:沉迷、放纵;品德:道德品质;精神纯洁:心灵纯洁无污染。

b. 抵制物质诱惑,就是要坚定信念,保持精神纯洁,不为物质所动,追求更高尚的品德。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标题:《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富贵不能淫》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小说中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思考蕾兰的命运与道德。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小说《富贵不能淫》的背景和作者。

2.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蕾兰的命运与道德的思考。

2.小说中的社会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以及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蕾兰的命运与道德问题,以及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富贵不能淫》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

2.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讲解小说背景:小说《富贵不能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为丁玲。

讲解作者:介绍丁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丁玲的文学思想和代表作品。

3.分析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勇敢、坚强、乐观等,并结合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分析和讨论。

4.讨论蕾兰的命运与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蕾兰的命运是否与她的道德观念相符,为什么她没有选择追求富贵,而选择了追求真理和自由。

5.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女性地位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小说《富贵不能淫》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个读后感。

教案结束。

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第一篇: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26.《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具体见ppt):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代指什么?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4、文章的写作特色: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重点文言字词:丈夫、戒、淫、正、独、行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教学反思:大丈夫。

第二篇:孟子《富贵不能淫》说课稿[最终版]《富贵不能淫》说课稿今天我主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富贵不能淫》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文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因此,我将本节课目标定位为“四读”:译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分角色课文,挖掘大丈夫内涵;分层读文,分析写作特色;诵读课文,感悟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3.掌握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富贵”、“贫贱”、“淫”、“正直”等,并能正确运用。
4.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重要性。
5.阅读延伸:对比阅读《孟子》其他章节,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不能淫》,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能够较好地理解并表现出“富贵不能淫”的道德观念。这说明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课程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增加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总结环节,学生们对于“富贵不能淫”这一道德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诱惑,很难做到这一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富贵,培养他们抵制诱惑、坚守正直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关于“富贵不能淫”的基本观点。富贵不能淫是指在面对财富和地位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人格。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富贵而能肆志者,鲜矣;贫贱而能不移者,寡矣;威武而能不屈者,盖亦鲜矣。”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孟子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孟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思路。
-道德观念:强调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词汇时,可通过例句和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如“富贵”在文中的指代对象及其深层意义。

《富贵不能淫》名师教案

《富贵不能淫》名师教案

《富贵不能淫》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思路及过程建议:①扫除语音语义障碍,积累文言词汇,打牢基础。

②在此基础上结合XXX思想,结合文段背景,了解人物身份及思想主张,尝试翻译。

③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主张与情怀。

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分析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横向联系对话体散文的特点,纵向联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因为本文是典型的驳论文,文段短小精美,更便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提前孕伏加强整合,为初三的议论文专题知识和今后高中、大学研究先秦散文夯实基础。

2.教学时数建议:1课时。

3.教学方法适用建议:讨论法、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二个古诗文单元,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研究体验,积累了一定的古文研究方法。

初二学生的生理心理较之初一曾经相对成熟,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进修成绩进入两极分化最严重最枢纽的时期。

大部分学生有意留意能力相对较强,对语言根蒂根基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惯曾经养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研究惯有待进步一强化,研究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研究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行文思路的模仿能力相对初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2)讲授目标: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体裁文学文明)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相识XXX思想。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相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富贵不能淫》教案_1

《富贵不能淫》教案_1

《富贵不能淫》教案《富贵不能淫》教案1一、学前导引【预习目标指引】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驳论文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拓展资料】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__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汇编(一)古今异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母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二)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三)特殊句式1.省略句戒之曰。

省去主语“母亲”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大丈夫”的标准。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主旨《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

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知识拓展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富贵不能淫》教案2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公开课教案第【1】篇〗《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研读课文;4、品味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大丈夫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论证方法;2、感受并理解大丈夫的君子美德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入法、串讲法、评点法、研读法;学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运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一言九鼎”、“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丈夫顶天立地”、“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样的男子,才算得上大丈夫?两千年前的孟子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二)、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齐读下面两句。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读准节奏)b、往之女家(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1、同桌合作,参照注释翻译课文,有疑难的地方想教师求助。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子。

3、选派代表翻译课文。

(五)、情读课文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的人2、景春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对二人持怎样的态度?位高权重、令人敬畏,持肯定、赞赏、钦佩、羡慕3、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好下面这段课文?读法指导: 以肯定、赞赏、钦佩、羡慕的语气读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第【1】篇〗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4、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难点】1、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时计划】#教学课件设计#2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人们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呢?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中对“大丈夫”做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点拨】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3)学生接龙译句,师纠正。

(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概括内容主题【点拨】《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设计
4.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文章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礼仪等,学生需要了解并理解。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2.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探究文章的字词、句式、内容,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2.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论证方法,对重点词语、成语进行讲解。
"文章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论述了富贵不能淫的观点。在这里,'淫'字的意思是沉溺、放纵。我们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成语,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意思是外表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很糟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章的主题、论证方法、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语文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文本阅读、分析、理解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挑战,也拥有巨大的潜力。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寓言故事和古代散文,对于文章中的寓言、讽刺等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在具体文章中准确把握这些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些与文章相关的练习题,如词语填空、句子翻译、论证方法分析等,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和重点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3.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4.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屠洪刚版本的《精忠报国》音乐视频,节选高潮部分)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取材于北宋名将岳飞抗击匈奴、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飞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精锐剽悍的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他率领的岳家军打出了民族的尊严与雄风。

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典范!更是将功名视作尘土的大丈夫!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富贵不能淫》来了解一下。

二、追根溯源,了解背景
1.简介课前了解到的孟子。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

教师明确: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简单谈谈《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教师点拨:《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

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
《论语》散文向专题性论文(《庄子》《韩非子》等)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议论文来学。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小试牛刀,检测预习
1.齐读课文后抢答(PPT展示):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比喻义、引申义,留心古今异义词。

2.处理古语特殊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PPT展示知识点,学生抢答之后教师点拨补充。

(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明确: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例:往之女家。

女——汝
(2)古今异义词:
丈夫之冠也
丈夫: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方法点拨: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①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②比较互证法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

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喻指“仁”。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

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

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

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规律小结:名名牵手名作状;名名联姻前为动;副助在前也相同;形带名词不作定;形容当做动词用;形容用在介动后;形容倒把名词用;名形不及带宾语;使意为动记起来。

(4)一词多义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能够。

得志得:实现。

②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③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居所,住宅”,这里喻指“仁”。

方法点拨:需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注意词性,可根据相邻词语推断,可拆分词语理解。

2.同桌分角色朗读,共同翻译,提出疑难词句,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点拨:古文翻译五字诀:留、换、调、补、删
教师预设:
难句1: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
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难句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当理想得以实现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当理想未能实现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难句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人(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人(我)屈服意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四、含英咀华,品味经典
问题探究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学生自由读,之后讨论作答
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问题探究2:怎样才能成为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呢?
学生通读全文后勾划原句作答。

教师点拨:(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问题探究3:华夏民族英雄辈出,请举例说明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
典型事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钱学森;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五、唇枪舌剑,辩清思路
问题探究1:议一议本文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问题探究2:辩一辩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
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问题探究3:说一说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
教师点拨:①类比论证:“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文中孟子以妾妇之谄媚顺从于夫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

讽刺其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不过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②举例论证:“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举出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的生活现象,讽刺景春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实在是太不懂“礼”了。

③比喻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

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反面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正面论证)
六、品鉴经典,去芜存精
问题探究:在我国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可能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作答
点拨: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齐背,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