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5《三国鼎立》学案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三国分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格局和经济发展。

教材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混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4.图片展示: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word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word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word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时刻、交战双方及作用。

2.把握三国鼎立形成的时刻、人物、都城。

3.把握三国在经济进展方面实行的措施。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咨询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1.曹操什么缘故能够统一北方?或者讲曹操统一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2.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专门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了难道十分快乐。

他什么缘故快乐?3.强大的曹操什么缘故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二)试一试:1.归纳你学过的古代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2.你能否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表达:220年,曹操死,他的亲小孩曹丕废止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战争名称时刻交战双方结果作用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在一本连环画上有如此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讲讲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如果不符合,错误在哪里?应如何样改正?4.你能简述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吗?5.试归纳三国在进展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地区措施作用魏蜀吴(三)练一练1.阅读下列材料(10分)“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虽名微而众寡,然曹虽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曹以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

”----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①该材料中画线的第一句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局面?(1分)②什么缘故讲“曹虽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4分)③诸葛亮当时提出了如何样的计策?(2分)④这一计策实践的结果及意义如何?(3分)21、读下图,请回答:⑴此图反映的是何时的什么战争?(2分)⑵这次战争中交战双方中谁失败了?(1分)缘故如何?(6分)⑶这次战争中失败者曾取得过何战争的胜利?(2分)⑷这次战争有何重要历史意义?(3分)3、“今曹已拥有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教师:天下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问鼎华夏,一统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教师升华1:历史使人睿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悟?
请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多媒体投影出示(内容略)
教师升华2: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的真实历史,我们知道了周瑜也不是诸葛亮气死的,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曹操和诸葛亮呢?打个比喻本来曹操身高1.8米,诸葛亮1.7米,可罗贯中把曹操贬低为1.5米,而把诸葛亮抬高成2.5米,我们通过学习怎样还原他们原有的高度呢?怎样还原历史的真实呢?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作业:
如何评价曹操或诸葛亮?你喜欢谁就评价谁。

(四)拓展练习
教师:下面我们完成习题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教师投影出示习题
1.东汉末年,曹操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候”。

B.招募流民垦荒屯田,势力不断增强。

学生:练习巩固
学生:思考探究
充满疑惑。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教案1(重点资料).doc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教案1(重点资料).doc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第15课三国鼎立(计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洲等基本知识。

二.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三.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1.公元年,黄巾起义爆发。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公元年,曹操将迁到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并下令求贤,唯才是举,吸纳了不少人才。

比较著名的有、、等。

3.在北方各种武装势力中,曹操和袁绍的势力比较强。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进行决战。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4.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谋略是:。

5.公元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与孙权,企图统一全国。

孙刘联军在与曹军相拒,通过火攻,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为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6.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占据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

孙权则完全拥有江东。

7.220年,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史称曹魏;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8.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

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

通过屯田,曹操基本解决了,同时也使流民有了安居之所。

9.蜀汉丞相诸葛亮以为根据地,大力开展屯田,修浚,推广“”,积极发展农业,并实行,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10.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以“”、恩威并济的手法,这幅了他们的首领孟获,南中少数民族纷纷诚心归附。

从此,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对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三国鼎立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三国鼎立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趣味导引】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一统天下。

迫于时势,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这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6000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

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军士将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的故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15课三国鼎立【自主学习】1.196年,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下令求贤,。

2.200年,曹操在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年,曹操南下攻打孙权和刘备,在战役中战败。

3.220年,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4.曹操通过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

诸葛亮以成都平原为根据地,大力开展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积极发展农业。

另外他还“七擒七纵”折服少数民族首领,对西南地区的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5.年,孙权派将军等率万人船队到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要点破解】要点一: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要点点拨:(1)政治上:下令求贤,注意选拔人才;“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学案无解答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学案无解答华东师大版

第十七课《三国鼎立》(第一课时)2、三国鼎立的形成与两次重要战役有关。

时间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与影响四、巩固提升1、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A.魏、吴、蜀B.魏、蜀、吴C.吴、蜀、魏 D.蜀、吴、魏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图1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相比较其共同点是()A、交战双方相同B、特点都是以少胜多C、刘备都参与了两场战争D、胜利者都是曹操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A.于禁B.周瑜 C.诸葛亮D.刘备7、分析探究题材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提起这些词,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们的嘴边呼之欲出--张飞。

这样的豪侠形象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分不开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鞭打督邮,喝断当阳桥,智擒严颜成为人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一个形象。

但在历史的真实中却不是这样。

例如鞭打督邮的史实是刘备所为。

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刘备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但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

刘备队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简的一批。

这种打击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无法接受,于是冲动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了一番,便和关羽张飞二人一同弃官逃亡,从此流离周旋于诸雄之间: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孙瓒对抗袁绍;三年之后,他们又驰援陶谦,受邀接纳徐州;两年以后,在袁术和吕布的联合计谋下,他们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投奔曹操;紧接着衣带诏事发,他们又只好逃跑到袁绍的地盘上。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导学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导学案

<教材信息> 科目:历史章节: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课题:三国鼎立<教师信息> 主备人:段延胜备案时间:实施人:实施时间:<学生信息> 班级:姓名:所属小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②、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通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果意义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来源:Z_xx_]汉(蜀)吴[来源:1]【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完成问题1、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什么相同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来源学。

科。

网]结合课本小组交流密切合作共同提高2、2、强大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3、三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来源:]措施作用魏国蜀国吴国【达标检测】1、下列有关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黑暗B、军阀混战C、人民生活十分痛苦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08年B.220年C. 221年D. 222年3、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4、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董卓D. 诸葛亮5、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6、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来源:Z,xx,]8、三国建立的顺序是()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评价反思】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15课 三国鼎立》word教案 (5)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15课 三国鼎立》word教案 (5)

第15课“三国鼎立”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1、基础知识:1.知识识记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1.三分天下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

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

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年雪燕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2.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缘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摸索: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什么?是谁建立的?②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哪些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历史?2.导入:秦始皇首次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局面,那么我国封建社会是否一直坚持着秦汉时期如此的统一局面呢?并非如此,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汉时期之后,进入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1.介绍第四单元所要学的要紧内容2.展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3.学生自学课文,并摸索下列问题:①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阻碍?②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阻碍?③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④了解三国时期经济进展情形4.学习小组内就自学情形进行交流5.各小组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解答,然后老师进行引导。

6.问题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哪些相同点?7.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什么缘故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实力强于孙刘联军,反而失败?8.班内交流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意见9.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具备了统一北方的条件(政治才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但他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军南下有一些不利因素,孙权、刘备各有优势、联合抗曹等)10.引导学生从三国鼎立的“鼎”字含义分析三国时期历史的要紧特点。

(展现《三国鼎立形势图》(三)新课小结1.指导学生画知识结构树2.引导学生揭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四)知识拓展延伸1.学生从《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找出三国时期长沙属于哪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活动四:谈感悟,学史增智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随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导学过程
活动二:话三国,三足鼎立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1、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国名
都城
建立者
经济发展
A_____
a_____
B_____
b_____
C_____
c_____
2、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年级七 Nhomakorabea学科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三国鼎立一、主体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15《三国鼎立》学案华东师大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及作用。

2.把握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人物、都城。

3.把握三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的措施。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或者说曹操统一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
2.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

他为什么高兴?
3.强大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二)试一试:
1.归纳你学过的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2.你能否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表达:220年,曹操死,他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3.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如果不符合,错误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4.你能简述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吗?
5.试归纳三国在发展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三)练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虽名微而众寡,然曹虽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曹以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①该材料中画线的第一句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局面?(1分)
②为什么说“曹虽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4分)
③诸葛亮当时提出了怎样的对策?(2分)
④这一对策实践的结果及意义如何?(3分)
21、读下图,请回答:
⑴此图反映的是何时的什么战役?(2分)
⑵这次战役中交战双方中谁失败了?(1分)原因如何?(6分)
⑶这次战役中失败者曾取得过何战役的胜利?(2分)
⑷这次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3分)
3、“今曹已拥有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意为:如今,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人马,如此强大的势力,决不可现在就与他争夺天下,而孙权则占据长江一线,有长江天险的地利,有民心的顺服,又有贤能之人去辅佐,所以,他可以作为联合的力量,而不能作为争斗的目标。


请回答:
(1)上述文字叙述的历史故事史称什么?(2分)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2分)
(3)该谋略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请回答:
(1)试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4分)
(2)说出曹操参与的两个著名战役的名称和战役的时间、作用。

(6分)
,<l35628 8B2C 謬36967 9067 遧33673 8389 莉22317 572D 圭 35181 896D 襭32949 80B5 肵 )BJ39646 9ADE 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