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这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城市建设方面自然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体现着这一东方文明的内涵。

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受礼制、天人合一和风水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曾经在世界上可谓独领风骚、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在城市发展沿革、城市选址、城郭之制、筑城方法、都城布局、道路系统、都城绿化、防火问题、排水处理、城市规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从某种方面说城市正是人们思想的载体,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思想,古人们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传》);“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左传》),追求“天人合一”,推崇风水思想等都在古代的城市建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了解了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和规划思想对现在的城市建设,构建和谐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

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

浅述儒家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述儒家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述儒家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在加紧城市化建设,政府部门不仅在经济、交通等方面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也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十分的重视,力求通过完善城市景观设计质量的方式,对市容市貌进行有效的改善,达到提高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目的。

但是就我国目前城市景观设计现状而言,其在设计质量方面还有欠缺,需要有关设计人员积极的向外吸取灵感,并且加深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认识,将儒家思想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完善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缺点与弊端。

一、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弊端(一)过分拜金,设计浮夸城市景观的产生与城市的兴起密不可分,从古至今城市景观设计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变化,并且每一个时间段的城市景观设计都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与当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相适应。

就我国目前城市景观而言,部分景观设计与城市的发展实际并不相符。

首先,一些城市景观设计人员过分拜金,将城市景观设计与华丽、炫目、大气、恢弘等词联系在一起。

使得城市景观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这种盲目追求奢华大气的设计,一般很难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不仅不会对城市起到美化作用,有时还会影响城市形象的建设。

其次,城市景观设计人员设计的关注点过分集中于景观的档次上,而忽视了城市景观的实际作用,进而造成城市景观社会效益的丧失,浪费了市政财政支出。

(二)缺乏个性,忽视人本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中居民的生活,通过城市化水平的不得提高,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上升。

因此城市中的一切建设都应将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考虑其中,坚持服务社会大众的思想进行城市中各项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却并没有对社会大众的需求给予认识,没有将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之中,因此使得城市景观设计与社会大众实际需要相背离,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满意。

(三)人文不足,设计固话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的市容市貌有着直接的關系,而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不仅包含了外在的美观,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让社会大众通过一个城市的景观就可以对这个城市的文化、风俗等有所了解。

最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培训讲学

最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培训讲学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

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

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

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

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

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

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

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而且在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带您一起领略这段历史时期的瑰丽风采。

首先,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体现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将都城迁至咸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都城建设。

秦始皇坚信“天人合一”的思想,将都城规划为一个巨大的象征体系,从城市格局到建筑形式都充满了奇特的寓意。

例如,咸阳城按照方圆天地的形式,分为九宫七宿,象征天、地、人的完美结合。

这种规划体系在后来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延续,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例。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秦朝士兵和官吏的形象,以及丰富的物品和装饰品,展现了统一中国后的宏伟气势和精细工艺。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显庆宫等。

这些宫殿建筑庄重大气,雕梁画栋,取材奢华。

尤其是显庆宫,在设计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摒弃了过于简单的平面布局,采用了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中,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影响。

首先,咸阳城的规划理念体现了秦朝的中央集权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国家必须统一,人民必须服从中央的统治。

咸阳城内规划的九宫七宿,正是为了展示这种思想的实现。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经常出现儒家的价值观,如诚信、礼仪等。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的规划和建筑艺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将这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

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

体现 为一种 伦理 型范式 的中 国传 统文 化 ,千 百年 下 等 级 、尊 卑 贵贱 等 明确 而严 格 的秩 序 规 定 ,如 苟 来 形成 了丰富 的伦理 思想体 系 。虽 然传统 伦理是 中华 子 说 : “ 者 ,贵贱 有 等 ,长 幼 有差 ,贫 富轻 重 皆 礼 民族的各 种文化 精神互 摄整 合而形成 的有 机体 ,但 其 有 称者 也 。”l作为 一种 统治 秩序 和人 伦秩 序规定 的 2 l 中儒家伦 理是 主体与 核心 。汉代 以后 ,在 汉武帝 采行 想 开始广 泛渗透 到精神 文化 与物质文 化 的各 个领 域 。
i o m any a pect ,s nt s s uch as ciy t
5 l 礼坏 乐 s e,or t i cal i at en on and l out sr 且 又具体 而微 。它的影 响 ,从 秦都咸 阳这个 特例一 直 仁 ,如礼何 ?人而 为仁 ,如乐何 ?” l 面对 “ ay ,diti ct 贯穿延伸 到封建社会末期 。”… 崩 ”的社会 现状 ,又说 : “ 己复礼 为仁 ,一 日克 己 克 pl annng,et i i quete bui ng’ f m , t l di S or
“ 罢黜百 家 ,独 尊儒术 ” 的政治力量 推动 下 ,儒 家思 个 人首先 要考虑 的应该是 在既 有 的人 伦秩序 中安 伦尽
A bs r tact l t C 0nf n he uci s anim
et cs hOUght s t hi t s ys em , ‘Ries’ ‘ t ’
维普资讯
・Hale Waihona Puke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 十一五”规划项 目 ( 编号:6 Z O 1 0 Ba X 0 7)・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摘要:因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延续不衰,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与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Summary:Because long-term continu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not bad.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urban planning system and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cient Chinese urban planning has unique combination of unity and diversity;the highest principles of rational planning;city's image for timing,location,and.city of strict and orderly registration system.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hierarchy,Produced in the axis of symmetry of the layout of the way.Confucianism(social hierarchial order) a profound impact on urban planning in ancient China.Rigorous,the center axis of symmetry layout.emphasiz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Heaven of the planning concept,reflect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concept;fully consider natural features,informal.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规划思想住宅建筑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City Layout Plann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1.1.1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记载中,以及陕西岐山周代建筑遗址的发掘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型建筑群已采用对称的布局。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文化理念和学术思想的文明。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核心思想。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统治者的要求,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筑的美学根基。

中国古代建筑方正,讲究等级。

这种思想反映在选址中就是选择群山环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指引着中国古建筑形态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它国家。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到城市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

中国古代建筑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核心思想,追求中庸与和谐,讲究等级秩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思想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统领着义礼智信。

什么是仁,有很多说法,克己复礼是仁,使民如承大祭是仁,爱人是仁,如果把这些仁归纳出来,集体主义就是仁,凝聚力就是仁,大一统就是仁。

中国古代建筑方正,讲究等级。

这种思想反映在选址中就是选址群山怀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

汉朝之前中国的疆域范围大体上西到昆仑山,北到阴山燕山,南到南岭的范围,中间环抱着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如果再加上东面的泰山山系,实际上是四面环抱。

环抱是凝聚力的表现,这正是孔子“仁者乐天”的原因。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宝贵财富;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都有儒家思想的缩影。

本文主要对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制思想、风水学等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巨大加以探讨,试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和渊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崇尚“中庸”,“中庸”就是强调“善”,“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建筑和规划的影响两个方面。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了解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就要了解当时的文化。

儒家文化讲究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风水五行;这些主流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 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 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符合礼制。

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

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 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

人死以后, 坟园的占地面积, 坟丘高度, 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违背这些制度, 便是违法, 要受到刑法制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中国社会上千年的文化主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试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从礼制思想、中庸之道这两个大方面与层次,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思想意识加以初步探讨,努力挖掘其文化本质与根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规划影响前言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随着阶级的产生,居住地也产生了一定阶级特征,城市也就出现了一定的布局。

中国历代城市始终不是自由发展成的,而是根据封建礼法,由封建统治阶级有目的、有计划地兴建的,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规划”。

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形式、布局和体系,也就要首先了解和研究它文化和规划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家经历过汉代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经学等诸多历史阶段的变迁流逝,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的塑造了中华名族的文化心理与名族性格,给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与思想以持久、深刻的渲染。

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内涵与本质,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加以分析。

正文:一、礼制思想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都城建设的方方面面受“礼”之制约与影响,建筑和都城布局往往成了传统礼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与载体,体现了独特的政治伦理价值。

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各国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来了一次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这就成为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周礼的依据。

孔子从其所维护的周礼中发展出得“礼”便成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并把它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

在城市的规划上表现为: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强烈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儒学思想对古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古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古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的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基石,为古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方向。

儒学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儒家思想把道德权威看作是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基础,认为君主的道德高低影响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因此,儒家思想在倡导个人德行的同时,也强调君子的尊贵地位和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各个封建国家的分权统治演变为由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

儒家思想热衷于研究礼仪制度和社会秩序,逐渐成为社会上德行高尚、具有道德权威的地位高尚的代表,由此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封建帝国的君权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例如,明朝儒学家王守仁提出了“臣民一体”的思想,鼓励皇帝要从民间挑选有德行和能力的人才进入官场工作,以此达到实现“君臣一体”的目的。

这种思想大大促进了王朝国家的稳定,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学校体制是以儒学为主,以功名取士为标准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的普及和传人,将知识传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

儒家思想也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整个教育体制,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例如,当代著名的大儒严复所创立的“明学”,就融合了儒家思想和现代科技文化,开拓了中国学术文化的新境地。

三、儒家思想促进了社会公正和人类福利的实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几十条道德观念、品德和品质,有助于社会人物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人类文明进程中生活方式和社会道德价值的最高体现。

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

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6)1920039202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收稿日期:2006204203作者简介:王大勇(1978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石 戎(1971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王大勇 石 戎摘 要:探讨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学派礼制思想的影响,而后从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礼制思想,规划思想,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丰富、实物广泛、形制特殊、研究价值很高,对世界城市规划技术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外部形制和空间布局时,要紧密结合该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特点,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1 《周礼》礼制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坐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但凡搞城市规划专业的专家、学者无不熟悉这段出自《周礼・考工记》的一段记载,描述了中国远古时期周王城的布局特点,也证明了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一套城市建设的城制制度。

相传《周礼》是周文王之子周公(名姬旦)所制,周王城也是周公所建。

《周礼》的礼制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皇宫以及天子朝事的宫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须能够体现出至高无上、尊统于一的地位。

因此天子所属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国其他一切城市。

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级王公贵族,要按礼制各行其位;各级地方统治机构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规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颜色、大门间数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2 《周礼》礼制思想对后世城市建设的影响2.1 对隋唐长安城的影响西周以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思想,其中“礼”、“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体系。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 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 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 “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

城的分区极其明确, 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 中央方位最尊, 因此设宫城区, 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 以示一体 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 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 设宗室卿大夫府第 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 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 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

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 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 不容杂处。

运用方位尊卑, 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 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推荐文档)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推荐文档)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以邺城为例建筑,是人类生息的场所,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最主要的传统学说是儒家思想。

中国2000的历史长河中,对国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化的影响无与伦比,也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基本内容。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

儒家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讲究“中庸”、“礼制”,注重“尊卑”、“等级”,并将其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贵贱等级是国家正常运行的根本,不可逾越。

儒家学说的“礼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设计。

无论王宫或者宅院,从总体规划到单体建筑都清晰的反映出“等级、尊卑”至上的意识形态。

《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是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思想,对都城的大小、制式都有明确的规定。

《正义》中云:“天子之城方九里,诸侯礼当降杀,则知公七里,候伯五里,子男三里”;《五经异义》曰:“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都反映出封建礼制精神中严格的尊卑秩序。

随着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的进步,都城的规划形式与皇权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联系。

曹魏营建“邺”城时,首次将之前在建筑群中采用的轴线布局手法扩大到整个城市规划,同时开始采用对称的布局手法,开辟了中国以轴线、对称布局强调尊卑、等级的先河,一直影响到此后的中国的都城规划。

据文献记载,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

有两重城垣:郭城和宫城。

郭城有7座城门;城中有一条东西干道连通东、西两城门,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

干道以北地区为统治阶层所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内有举行典仪用的建筑和广场。

宫城以东为宫殿、官署。

官署东为戚里,宫城以西为禁苑──铜雀园,东西干道以南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坊里;3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3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

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迎宾馆──建安驿设于此。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论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异同21408111李春林从小时候看电影看书的时候就深深对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建筑格局和样式深深着迷,后来买了几本专门讲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彩页图片很多的书(对不起搁家里了),对当时城市的布局、自来水设施的原理、下水道布置、奴隶房间与主人房间和各种浴池花园还有港口船舶的剖面图等等做了详细介绍,让我非常神往。

后来又去了北京,而且看过《鬼吹灯》这本小说,里面对中国的风水文化做了非常详细的解析,因此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建筑布局也有了很大的兴趣,下面就对二者进行比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 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 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 诸子百家争鸣, 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默百家, 独尊儒术”后, 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 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 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 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 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从图中可以看到“阴阳”“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注重,单是看到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是交泰殿就能明白建筑者的思想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 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中国社会上千年的文化主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试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从礼制思想、中庸之道这两个大方面与层次,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思想意识加以初步探讨,努力挖掘其文化本质与根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规划影响前言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随着阶级的产生,居住地也产生了一定阶级特征,城市也就出现了一定的布局。

中国历代城市始终不是自由发展成的,而是根据封建礼法,由封建统治阶级有目的、有计划地兴建的,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规划”。

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形式、布局和体系,也就要首先了解和研究它文化和规划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家经历过汉代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经学等诸多历史阶段的变迁流逝,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的塑造了中华名族的文化心理与名族性格,给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与思想以持久、深刻的渲染。

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内涵与本质,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加以分析。

正文:一、礼制思想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都城建设的方方面面受“礼”之制约与影响,建筑和都城布局往往成了传统礼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与载体,体现了独特的政治伦理价值。

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各国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来了一次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这就成为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周礼的依据。

孔子从其所维护的周礼中发展出得“礼”便成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并把它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

在城市的规划上表现为: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强烈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

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

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
秦红岭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7(025)012
【摘要】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秦红岭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殷墟都城规划布局及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J], 孔德铭
2.中国古代都城制对朝鲜、日本古代都城制的影响 [J], 方学凤
3.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兼论唐、宋都城制度对少数民族都城之影响途径 [J], 郝红暖;吴宏岐
4.谈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 [J], 秦红岭
5.中国古代都城模式对日本都城制度的影响 [J], 刘沛林;杨载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论文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名:***学号: **********指导教师:**2022年4月27日目录摘要 (3)一、“礼” (4)(一)儒家学说中的“礼” (4)(二)“礼”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4)二、“贵和尚中” (7)(一)儒家思想中的“贵和尚中” (7)(二)“贵和尚中”思想在古代都城营建中的体现 (7)摘要文章分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

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

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本文从这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礼”,“贵和尚中”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学派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家学说经孔子倡导和后世儒者发展、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仁”、“礼”和“中庸”。

这些核心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性格气质起着深刻的熏陶和浸濡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的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会与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产生交集。

事实上,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古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方面。

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典范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后世儒者的不断丰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系。

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重点与核心。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在汉武帝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儒家思想开始广泛渗透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的都城营建,虽然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但它同样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表达了儒家伦理的理念和规范,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也的确在城市选址与方位布局、空间序列与功能使用、城市规模与道路宽度等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文化的诸多特征。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儒家的思想、学说可以说是根本,同时它也具体而微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包括古代建筑的类型、布局、等级等方面。

在儒家思想中,“礼”和“贵和尚中”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体系。

一、“礼”(一)儒家学说中的“礼”“礼”,原指敬拜和祭祀神灵或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它是由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儒家学说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儒家思想甚至被直接称为“礼教”。

儒家思想将就尊卑有序,“礼制尊,统与一”,用“礼”来“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极力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名分,等级观念,十分重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及宗法伦理观念的作用。

孔子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西周自文、武、周公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以文立国,致力于学术和文化的进步,把周王礼制作为皇权的典范与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于是在古代中国,礼节无处步不在,无时不存,衣食住行均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孔子的理想志在重新建立一种理性化的社会秩序,因而,儒家“礼”最突出的功能是“分”,具体指身份的等级划分要分明。

“礼”的本质要求是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如苟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在既有的人伦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整体利益,形成一个等级分明、尊卑有序、不容犯上僭越的社会。

同时,“礼”在突出等级差别的前提下,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要求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人应和睦相处。

(二)“礼”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都城建设的方方面面受“礼”之制约与影响,建筑和都城布局往往成了传统礼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种象征与载体,体现其独特的政治伦理价值。

《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管制记录,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周礼》开篇说:“惟王建国,辩方位正,国体经纬,设官分职,为民立极。

”这一宗旨是西周宗法制度与都城建设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

由此,明文确立了天子隆重的威仪,以及“君权神授”、“唯我独尊”、“面南而王”的礼仪和官制。

都城、宫殿和房屋的坐向就与人的尊卑等级,主客关系联系了起来。

几千年来,中国都城之内正南北方向的一条中轴线,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样一个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正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其形态和格调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礼”对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城市营建的规模来看。

《周礼·春官·典命》记载:“公之城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伯之城方七里,宫方七百步;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官方五百步。

”《周礼·考工记》中说:“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里清楚表明,周代把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即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它们被称为“都”。

这三个不同等级的城邑在城墙高度、道路宽度等方面均有不同规格,天子的王城最为尊贵,因而城墙最高、道路最宽。

秦以后,把诸侯、大夫之地换为州、府、县,但严格的等级性并没有任何改变。

“这样,全国城市和建筑都统一化、标准化,构成错落有致而又尊卑有序的全国建筑网。

”第二,从都城的方位布局及分区规划来看。

《周礼》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惟王建国,辩方正位”(《周礼》称都城为“国”)。

古代都城方位布局所重视的“礼”制,最核心一点是将宫殿置于都城中央显赫位置,以烘托宫殿的重威。

《荀子·大略篇》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可见,“辨方正位”、以“中”为尊是礼制之要求。

《周礼·考工记》中如此规定周代都城的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就是说,规划师丈量土地和营建都城,都城规模是九里见方,每边开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街道,每条街道宽可容九辆马车并行。

宫城居正中心,左右对称布置宗庙(居东)和社稷坛(居西),朝廷在前(即南部),商市居后(即北部),朝和市的面积各为一百亩。

显然,这是一个空间秩序十分严整的格局,尤其是天子所居之地宫城必居中,以此为平面“坐标”设立其他建筑群。

应当指出,几千年来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难以绝对按照《考工记》之形制建造,然而它所强调的礼制精神却基本不变,并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基本模式。

如,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便承袭了上述形制,其布局强烈显示了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伦理意识:皇宫位居轴线中段,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显示族权和神权对皇权的拱卫。

总之,“运用方位显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封建制度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有着严格制约之束缚,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

”第三,从礼制建筑的等级和布局来看。

礼制建筑是祭祀祖先、天地和神祗的场所,从一定意义上说浓缩了儒家伦理的基本内容,在我国都城规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吕氏春秋·慎势》中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宗庙之制渗透着强烈的伦理等级色彩,如《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这一规定表明,天子可以建七座宗庙,诸侯、大夫、士则依次降等,而庶民则只能在自家住宅中祭祖。

西汉末王莽当政时期,为了表明他推行儒术的主张,在汉长安城南郊兴建了一组包括祭坛、明堂、辟雍、太学和灵台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礼制建筑群,奠定了以后历代都城礼制建筑的规划原则,在中国礼制建筑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杨鸿基的考古复原研究,西汉明堂(辟雍)的平面布局呈现圆中套方(方形院墙外有一圈圜水沟)、方中套圆(方形宫垣中央又筑圆形夯土基座)的十字轴线对称格局,这种布局能够充分展现儒家“礼”之理想模式。

朱士光则指出:“自西周以后,特别是西汉武帝以后,在都城内外,大规模修建多种类型的礼制性建筑,虽也是为了在政治思想上加强统治的目的,但已是受到儒家思想的直接影响,因而蕴含着深厚的儒学思想内涵。

”第四,从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来看。

礼之规制渗透到宫殿组群中,便形成所谓“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

所谓“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由于宫内的主要政治活动场所是“朝”,因而宫城营建也主要围绕“朝”展开。

为了烘托帝王的尊贵地位,“朝”需要通过极高的建筑规制和宏大的气势来显示帝王的至高无上与江山永固。

周代时,宫殿建筑群体布局还形成了所谓“三朝五门”之制:“三朝者,一日外朝,用以决国之大政;二日治朝,王及群工治事之地;三日内朝,亦称路寝,图宗人嘉事之所也。

五门之制,外日皋门;二日雉门;三日库门;四日应门;五日路门;又云毕门。

”明清紫禁城的布局大体沿袭上述“前朝后寝”和“三朝五门”形制。

由于前外朝是封建帝王颁发政令、举行朝仪之地,所以,在紫禁城中它几乎占到宫城三分之二的深度,自午门开始至乾清门止,占地面积达八万多平米,主要布置象征中心的大殿,建筑的等级最高,气势最宏大,装饰最华丽,以此渲染皇权的至尊,尤其是作为紫禁城最大宫殿的太和殿,其屋顶式样为庑殿式,为伦理品位最高级的形制,其间架等级也为最高等级的五间九架(1669年改建时筑为五间十一架),以象征封建帝王之“九五之尊”。

第五,从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来看。

《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

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