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总结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关于认识米及用米量的课程,适用对象为二年级学生。
此课程为数学初级课程,在学生们的后续学习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了解米及如何用米量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旨在在课程中,提高学生们对米的认识,让他们对米的体积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印象,并学会使用米量器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地用米量器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能认识到米的定义及体积。
3.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米量计算问题。
4.学生认识到使用米的重要性,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观察及了解米的定义及体积。
教师先向学生们展示米,并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米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们聆听,然后通过对米的定义和使用范围进行介绍。
2.认识米量器具并练习测量物体。
教师展示使用米量器具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们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提供一些小游戏,例如:测量课桌、测量椅子、测量自己的身高等练习。
3.练习用米量器计算长度学生通过练习使用米量器计算长度。
老师可选择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们通过用米量器进行计算来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长度。
4.开展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放一些问题进行引导,然后学生进行解答,老师解答问题思路时,要聆听每个小组的回答,然后指出错误之处进行修正,让学生们能够思考最终答案的正确性。
5.知识的拓展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测量长度时常用的工具来拓展学生的知识。
例如,使用卷尺、自制测量用的道具等。
四、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使用米器具进行测量的能力,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力。
2.以问题和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成长的能力,以及掌握的技巧。
五、教学总结通过授课,学生已经可以了解米和米量器的使用方法,并对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次课程的授课内容较简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少。
学生们展示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篇1这个模块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具体的长度,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在量什么物体时用米做单位,什么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
首先,通过对上节课厘米的复习让学生知道厘米是在量一些较短的物体时所用的长度单位,那么在量一些较长的一些物体时该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呢,这时,学生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引入长度单位米,并出示1米的具体长度,让学生对1米有多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再让学生自己比划比划,更进一步的理解1米的具体的长度。
1米和1厘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判断选择用什么做单位。
如教室的长,杯子的高,电线杆的长,道路的长,铅笔的长等,由学生来集体讨论,通过讨论能够实际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和学具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提问(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课堂教学设计说明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认识米、用米量》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资料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精选2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教学反思 1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体体现在: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
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提问(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教后反思:本课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建立起米和厘米的概念,又通过测量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借助物体来帮助来认识理解,效果较好。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篇1《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
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9月)彭菊琴《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新知二者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从实践操作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和前面所学的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像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9月)张昌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二课时——第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教具与学具:米尺,直尺教法与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提问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课件出示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探索新知1、认识、感受米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的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
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教学存在不足:
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米的认识。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米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粮食之一,而在烹饪过程中,正确地使用米量对于做出美味的米饭和其他米制品至关重要。
米用米量教学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米用米量教学,我对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也对自己的烹饪技巧有了深刻的反思。
米用米量教学让我认识到了米的种类和特点。
在米用米量教学中,我了解到了常见的大米、糯米和小米等不同种类的米。
每种米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烹饪特点,比如大米通常用来做米饭,糯米适合做糯米饭和糕点,小米则常用来制作小米粥。
了解米的种类和特点,有助于我在烹饪时选择合适的米种,以达到更好的口感和风味。
米用米量教学使我了解到了米的计量方法和重要性。
正确地使用米量可以确保米饭的口感和质量。
在米用米量教学中,我学会了使用杯量、磅量和升量等不同的计量方法来度量米的重量。
这些计量方法能够帮助我准确地控制米的用量,避免浪费和不足。
同时,米用米量教学还教会了我如何根据人数和食量来调整米的用量,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吃到足够的米饭。
米用米量教学还让我认识到了米在烹饪中的重要性。
米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主食之一,也是许多传统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地使用米量不仅可以保证米饭的口感和质量,还可以使其他米制品如粥、糕点等更加美味。
米用米量教学让我明白了米在烹饪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米的选择和用量,以提升我烹饪技巧和食物的品质。
通过米用米量教学,我对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也对自己的烹饪技巧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在烹饪过程中,正确地使用米量是制作美味米饭和其他米制品的基础。
过少的米量会导致米饭干硬,口感不佳,而过多的米量则会使米饭糊糊状,口感粘腻。
因此,在烹饪时,我会仔细按照米用米量教学的指导来确定米的用量,以确保米饭的质量。
米用米量教学让我意识到了米的种类对烹饪结果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米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因此在选择米种时要根据具体需求和菜品来进行选择。
例如,如果要做糯米饭,就需要选择糯米;如果要做粥,就需要选择小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结合本人的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实况,对这节主体性教学的课,我有以下的感想: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
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
我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
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
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在学生身处困境时,师问:你觉得自己还行吗?不但只是提醒学生知难而退另想办法,而且是提醒学生找伙伴合作,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本课在测量长距离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合作。
本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形了学生之间互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
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见创新是教学的升华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本能的主体,又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掘和培养。
如本课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感受和运用新知,是使学生不受压抑、不受限制的表现自我。
如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尺子测量而想出用绳子量,然后再量绳子的长度的作法,教师表现为惊喜,却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量法而鼓励学生去量,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让学生创造
性思维得到发展与展示。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集思广益,让学生集体的智慧相碰撞,使之"喷"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