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PPT 29张)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发展与学习 PPT课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发展与学习 PPT课件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 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具体有四个方 面: (1)形成新行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模仿建 立起新的行为。 (2)消退已有的行为。假如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 学习者可以消退原先具有的行为反应。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三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一道德水平的个体已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
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从法律和道义上较为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道
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人们应该遵守,但如果法律、规则 不合理,也可以修改。

三、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遗传素质 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 理论与教育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 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 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 阶段:
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①使用榜样的技术。 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 第二,榜样扮演。 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 ②促进模仿的技术。 第一,反复示范。 第二,主动复演。 第三,及早反馈。 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 ③促进迁移的技术 第一,适量的练习。 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件-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PPT

教育心理学课件-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PPT

(二)灵活运用制约模仿学习的变量
一,学习榜样的示范行为(续)
(三)善于运用榜样呈示的不同方式
真实榜样; 使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榜样教育; 逐渐呈示榜样行为。
(四)遵循模仿行为发展的规律
模仿发展:模仿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无意识到有意识, 由游戏性到生活实践,再到学习知识技能、追随理想品格, 由模仿外部特征到内部特质。
(二)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形成新的行为; 消退已有的行为; 对行为的抑制和去抑制; 促成行为的发生。 ●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阶段
(一)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看在眼里; 保持过程:记在心中; 复现过程:能够操作; 动机过程:愿意操作。
(二)观察学习的阶段


(五)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二,提高行为自我管理能力
(一)自我监督 (二)自我评价
要求学生对行为变化加以自我观察、分析和抉择。
个体对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定的价值判断过程。 个体以自我评价提供的信息为依据所作出的反应。 上述三个环节:非线性,它们之间互相反馈、相互影响。
(三)自我强化
(四)有关注意事项
获得阶段:注意过程和保持过程。 操作阶段: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有观察必有获得,有获得未必有操作。 ●
第三节 思维表征、自我管理与道德行为
一,思维表征与道德行为 二,自我管理与道德行为

一,思维表征与道德行为
(一)思维表征概述
思维表征,指一个人运用语词符号来获得或表示相应事物的 认知性表象。 思维表征具有两种能力:表征未来结果、确立行为目标。
第四节 道德行为的教育
一,学习榜样的示范行为 二,提高行为自我管理能力
三,矫正不良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ppt课件

志。
2. 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 意志
一般的意志力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 为道德意志力呢?例如,一个青年在学习上
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他可以克服种种困难,排 除各种干扰,攀登科学高峰。那么,他在道德行 为中是否一定是道德意志的强者呢?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学生常有明知故犯、管不住自己的
一、 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知识(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
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是道德认
知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 的形成
1.具体的道德概念
这是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或
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起来。例如,小学
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
他们回答有“不打人、不骂人”、“不
幼儿园教师针刺60余名儿童 危害公共安 全判三年。
幼儿园教师针扎20名儿童被刑拘。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
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行为过程。相互联系,有时又不一致。
等。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
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
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 而酿成了不良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 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指某种情境直接
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例如,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兴趣的种类
兴趣的培养
通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参与实践 、体验成功等方式培养兴趣。同时,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学习。
根据内容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稳定性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 兴趣。
2024/1/30
13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及激发策略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动机和兴趣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机强的学生更容易对学习 内容产生兴趣,而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024/1/30
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萌芽 到独立的发展历程,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 研究领域。
研究趋势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 势包括认知心理学、建构 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的 融合与发展。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 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 。
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大要素 ,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行为模式

人格特质
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社会 性。
2024/1/30
24
人格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幼儿期
形成主动性,培养 创造力。
学龄期
形成自我同一性, 培养角色认同。
婴儿期
建立基本信任感, 培养自主性。
2024/1/30
学龄前期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
效率。
2024/1/30
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 心理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教育 改革的深入进行。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体在教育过 程中的心理发展,有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024版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pptx

2024版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pptx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pptx•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与兴趣•知识的学习与迁移•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与教育•心理健康与教育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心理现象。

古代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有桑代克、乌申斯基等。

初创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发展阶段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教师发展的价值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刺激-反应(S-R )模型,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理论基础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

代表人物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或改变行为的。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包括程序教学、直接教学等,强调通过反复练习和反馈来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知识获取、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主要观点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通过理解、思考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强调通过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和探索来促进知识建构。

教学方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包括非指导性教学、情感教学等,强调通过创造有利于学习者自我发展和实现的环境来促进学习。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水平1:前习俗道德 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 熟的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有采纳 社会习俗或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 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 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愉快的行为是“正 确”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
服从与惩罚: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 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 言,行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要么受到惩罚。所 有权威的都是正确的,不能违反,否则会受到惩罚。 朴素利已主义 发展到此阶段时,个体的取向就会转向 个人主义和交换。只有当个体认为他的行为是对自己有 益的,才会遵守规则。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 并能尽力调和。对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而言,道德感是相 对的,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受到奖励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 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 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 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 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 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 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 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水平2:习俗道德 其特点是接受社会关于 对和错的准则,即使当遵守无奖赏、不服 从无惩罚时,个体也遵守各种规则和社会 规范。对规则和习俗的遵守是严格的;一 条规则的适应性或公平性很少遭到质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01讲品德的概述、品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目录第一节品德的概述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断内化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区别在于,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不一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二、品德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因素构成观点壹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到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贰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叁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该理论以辩证为主主义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为处理复杂品德心理结构问题的方法论,阐述了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①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②品德的心里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③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 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凯根(Kagan,1984)认为,普通人的道德状况更主要
的是受情感而不是受理性支配的,通过他们的情感来判断是 非。 (二) 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empathy)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 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 和情感的能力。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二、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 •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模仿学习及其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的实验研究是班杜拉
和麦克唐纳在1963—1968年间做的。 研究者认为,儿童的道德定向不像皮亚杰所说的有明确
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后者主要是由于不同 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二) 抗拒诱惑及其经典实验
抗拒诱惑(resistance to temptation)就是在具有诱 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 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做出 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三、自杀
《教育心理学》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本章要点
1. 描述道德认知发展的各种理论 2. 举例说明在道德教育中应如何贯彻这些理论 3. 运用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案 4. 运用道德行为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行为 的培养方案 5. 能够理解和处理常见的道德问题 6. 设计常见道德问题的矫正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牲,而不是权利和规则。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科尔伯格通过这些回答来了解被试者进
行到底判断的依据。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将 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包括 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 发展阶段论: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应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 请求。
两难故事
Ben应不应该偷药, Why?
法官该不该判Ben的 罪,Why?……
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 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Ben,只有该 国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可 以救她。但是该药造价昂贵,且药剂 师又以十倍于它的成本来销售。Ben 尽全力才凑到要价的一半,无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 允许赊账。但是药剂师拒绝了他,并 高调的宣称他发明的这种药就是为了 赚钱。Ben无路可走,只得在夜间闯 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 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 不能采用偷的方式。
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 最重要的。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 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 的生命价值。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 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 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 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 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 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 妻子的死负责。 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 反对:要救妻子的命是合情合 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 理的,但偷东西时犯法的。 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 不道德的。
三个水平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2024)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2024)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逐渐具有可逆 性和守恒性,能够进行
逻辑推理。
12
形式运算阶段
青少年和成人能够进行 抽象思维和科学推理, 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
性。
维果认知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和文化是认知 发展的重要媒介。
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教师或成人 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 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发 展。
情感分类
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根据情感的强度、 持续时间和稳定性,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
2024/1/30
16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定义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 而行动的原因。
动机分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成 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亲和动机等。
2024/1/30
18
05
个体差异与教育
2024/1/30
19
智力差异与教育对策
智力差异的表现:智力水平、智力结构 、智力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不同。
对于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采用个别化 辅导和特殊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 难,提高自信心。
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多样化 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
2024/1/30
2024/1/30
17
情感与动机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
相互作用
情感和动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情感可以激发或抑制动机的产生,而动机的强弱也会影响情 感的体验和表达。
影响因素
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评价、环境因素和生理状态等都会影响情感和动机的产生和发展。例如,一个性格开朗、 积极向上的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动机;而一个性格内向、消极悲观的人则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和动机。

教育心理学-品德 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品德 PPT课件

1.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3个实验: 抗拒诱惑 赏罚控制 模仿学习
2.雅科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儿童有积极肯定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表扬的 强烈愿望,这是儿童遵守道德规范、道德希望的条 件之一。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品德的内化过程: 社会规范的依从 社会规范的认同 社会规范的信奉
2.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环境 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自身的智力水平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 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 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 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 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 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 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 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 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 放?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1.品德的概念
什么是品德?品德就是道德品质moral trait。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与内 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人依据一 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 些稳固特征,是人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的核心部分。
品德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社会制约之 外,也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故事2: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夜 间值完班回家途中,正好看见海因茨破窗进 入药房,他也听说过海因茨缺钱买药的困境, 布朗觉得自己值班时间已过,但维持全城治 安仍属自己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因茨 已偷药离去。布朗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因 茨偷药的案件?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PPT 29页)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PPT 29页)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
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 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
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 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 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二)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 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另外同辈团体构成了在父 母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 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 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 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 规律性的东西。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的不良因素(自然、关系结构、不良意识、
人格缺陷) (2)家庭教育功能不良(条件水平、态度及方式方法、重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 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四)生成性原则
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东西,程度高的策略有: 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 要求。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划线,不抓要点的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及其结构 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 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 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 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 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对任务的认识。 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学习者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质、 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 行和结果。 第三,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例如,进行 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 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 2、元认知控制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 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 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3、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 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 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二、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1)时间排序
(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
2、学业求助策略
第三节
(一)主体性原则
学习策略的促进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 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 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 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 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 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们两人都肯定道 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 发展中的作用。在60年代,科尔伯格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 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 药的故事。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 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 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2)他律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 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 ②评定是非时,态度极端,非好即坏,非善即恶; 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依据自 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特点: ①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 愿望加以改变; ②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 作判断; ③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总的来说,皮亚杰认 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 程。
(五)效能性原则
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给学生评定成绩,以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 并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的效果。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1、划线 2、做笔记 3、写提要 4、PQ4R法 5、提问策略 (1)提问类型 (2)提问序列 (3)提问中注意的问题 事先计划好问题 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很强。 给学生时间思考。 要让学生保持悬念。 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 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四)生成性原则
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东西,程度高的策略有: 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 要求。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划线,不抓要点的记录。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以为恐惧惩罚而服从规范。从行为后 果 来考虑问题,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习俗的水平 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到青年、成年,个人 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 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好孩子”阶段,希望得到别人赞许。
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1、直接教学 2、交互式教学 3、脚本式教学
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 1、品德与社会道德
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 行为。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2、品德与个性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品德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 程。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 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 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 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 规律性的东西。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 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二、品德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 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 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 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四) 道 (三)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 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