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台湾诗人痖弦

合集下载

论痖弦的文化立场与诗艺风格_以_痖弦诗集_为中心_冉华

论痖弦的文化立场与诗艺风格_以_痖弦诗集_为中心_冉华

“实体化”的伦理意识,男女平衡、物我同一,主客一 体,在他对人世的描摹,角色的不断感知中,获得了 新兴的文化感受,也获得了更为全面的自我认知。 清醒的批判意识,对人事的根植之深,涵养了他平 静的诗歌状态,也进一步塑造着诗人的心态。
于是,他的怀人诗作才能写得特别动情。温 馨的《暖 暖 》,有 男 性 的、也 有 父 性 的 情 怀。 怀 念 覃子豪的《纪念 T. H》,写与冯钟睿、商禽、杨唤的 纪念诗,都让人动容,使人印象深刻。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收稿日期: 2016-08-20 作者简介: 冉华( 1986—) ,男,重庆酉阳人,文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47·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红玉米》[1]59 私密的记忆充满了个体性,不可遗传也难于 转移。从与自己血脉同源的大陆文明到毫无关联 的海洋文明,彰显着诗人由家国观念下的单个个 体向“世界人”迈进的历程。他在《野荸荠》中写 道,“送他到南方的海湄 / 便哭泣了 / 野荸荠们也 哭泣了”[1]24 。农耕文明 带 来 的 文 化 重 压,使 得 他 一旦遭遇被动的离乡,便会主动地寻找另外一片 天空,因为农耕文化的根底里缺少水源,他便安适 于海洋之 上。 在《土 地 祠 》中,他 对“荒 凉 的 小 水 湄”都如此在意。由大陆向宝岛台湾的迁徙或者 事出有因,但他的远洋猜想,却让他孤独而焦灼的 内心获得了转换和安放的时空。也许是当下的生 活过于苦楚,导致了时间层面的思想紧张; 也许是 极速的空间转换,才缓解了现实性时间的紧张感。 其实,无论哪一种,都促使诗人的思考向度由时间 向空间转 向。 诗 人 在 诗 集“序 ”中 就 流 露 着 这 种 情绪焦虑,“世 界 上 唯 一 能 对 抗 时 间 的,对 我 说 来,大概只 有 诗 了 ”。 时 间 流 度,眼 目 所 及,生 活 体验,苦难常有。文化的深广程度伴随着文化心 灵的成长而得以增强。这种逐步打破地理界限而 获得的空间感受和世界意识,构成了痖弦诗歌艺 术的第一个层面。 不断迁徙的脚步,扩大化的文化想象,让诗人 走到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街上。《在中国街上》,煤 气灯和霓虹灯分开两旁,无轨电车和凤辇并驾齐 驱,嫘祖、神 农,李 白、惠 特 曼 一 起 游 赏。 以 中 会 西、涵古纳今的思考和写作模式,与他的文化创生 意识根本相关。也如同在巴比伦的轿夫( 《巴比 伦》) ,罗马的酸枣树( 《罗马》) 以及发现了在南 方的草每匹草叶中住着基督( 《耶路撒冷》) ,既构 成诗人丰富而驳杂的生命体验,也是诗人内心所 遭遇的中西文化冲突[1]89-90 。在一个逐步扩大的 思想文化空间中,他不断地虚意心灵,胸怀和视野 便得到扩大。“他在为揭示一个族群的文化放逐 中,同时昭示了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放 逐; 他在为一个个失乡的个体生命做精神塑像时, ·48·

论痖弦诗歌的意象建构

论痖弦诗歌的意象建构

V0. 2. o 4 13 N .
J 1 .2 o u. 0 6
论 痖 弦 诗 歌 的 意 象 建 构
沈 玲
( 徐州师范大学 文 学院, 江苏 徐 州 211) 2 16
[ 关键 词】 痖弦 ; 诗歌 ; 风格 ; 意象
[ 摘
要] 作为 台湾现代派十 大诗人之一 的痖弦 , 以其 一部《 渊》而蜚声诗坛 。其 诗歌 意象纷呈 ,语 深
李 金 发 ( 9 0—17 ) “ 巷 诗 人 ” 望舒 ( 9 5 10 96 、 雨 戴 1 0
15 ) 90 那样 对 西方 现 代 派技 巧 的借 鉴 直 接发 生 在法 国 的土地 上 … 。他 的 创 作 明 显 受 到 中 国古

现代诗 的重 镇 。痖 弦 更 是 台湾 《 世 纪 》 刊 的 创 诗
其诗作 之 中 , 而
痖 弦认 知 的缺乏 与诗 歌的疏 远 。
对 2 纪 中国现 代 主义文学 发展 历史 而 言 , 0世 “ 弦现 象 ” 痖 为我 们 提 供 了一 个 重 要 而 且难 得 的 研究 个 案 。本 文 力 图从 语 言学 的角 度 , 痖 弦 的 对 诗 歌意象 语词 的表达 、 语词 的建 构等进 行 研究 。
痖 弦 , 名 王 庆 麟 , 湾 《 世 纪 》 社 创 办 本 台 创 诗 人 之一 ,92年生 于河南 南 阳 ,99年 随军 至 台 , 13 14 曾任《 狮文 艺》 刊主 编 ,联 合报 》 总编 ,联 幼 月 《 副 《 合 文学 》 刊 社 长 等 职 , 兼 任 多 所 大 学 教 职 。 月 并 在诗 歌方 面 , 纪弦 ( 逾 ,93一) 表 的 “ 路 11 代 现代 诗 社 ” 覃子 豪 ( 基 ,92—16 ) 表 的 “ 星 诗 、 覃 11 93 代 蓝 社” 和痖 弦代 表 的 “ 创世 纪诗 社 ” 成 为 台湾 现 代 ,

独幕之诗——痖弦《上校》的诗学分析

独幕之诗——痖弦《上校》的诗学分析

如果说 台湾现代诗歌是 台湾文学 中的一朵奇葩 , 那么 , 痖弦 的诗歌就 当仁不让地是这朵 奇葩 中最 引人注 目的花蕊 。在 台湾 现代 主义诗歌运动 中, 弦的诗无疑是最具现代性 的。 痖 很多评论家说他的诗歌具有戏剧性 ,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 。因 为痘 弦正是大学戏剧系出身 。这首《 上校》 便是 明证 。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 生 在养麦 田里他们遇见 最大的会 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 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经听到过历 史和笑
文 粤 导 ・谚唁硕觉
独幕之诗一 痖弦《 上校》 的诗学 分析
於 胜成
( 陕西师 范大学文学 院 , 陕西西安 7 06 ) 10 2
摘要 : 上校》 《 一诗 可谓短 小精悍 。它就是一 出小 小的独 幕
剧 , 为 主人 公 的上 校 和 他 的 妻 子 在 这 小 小的 舞 台上 演 绎 了一 出 作 令观者回肠荡气的 日常故事。诗 中理 想与现 实交错 , 苦痛与荣耀 并 存 i 所 涵 摄 的 终 于 成 就 了其 经 典 地 位 , 与 马 尔克 斯 的 《 其 可 没 人给他写信 的上校 》 作以对观。 关键 词 : 校 ; 弦 ; 幕剧 ; 上 痖 独 中 图分 类 号 : 5 文 献 标 识 码 : I4 2 A 文章 编号 :63—2 1 (0 0 0 0 0 0 17 11 2 1 )6— 15— 1
甚 么是 不朽 呢
最后一节是全 诗 的重心 。劈 头盖 脸 的一句 紧承 上文 之 问: “ 什么是不朽 呢? L 这原 本是许 多人 毕生的追求 , ”】 在此却充 满了 种嘲讽的意味 , 因为下 文的 回答是 : 咳嗽 药刮脸 刀上 月房 租 “ 如此等等。 l 一面是对 于历 史 的嘲 讽 , ”1 J 一方 面又何 尝不 是在 嘲 讽 自己?—— 自嘲曾经沙场驰骋而今 日在现 实生活 面前 无能 为 力。你 看 , 咳嗽药 ” “ 显然就是上 校的身体健康糟糕 , 刮脸刀” “ 是 上校的年轮圈数 太厚 ; 上月房 租则是 上校生活状 况 的真情 写照 。 而且这三个 意象实在又是上校下半 生之 中的全部生活 内容 , 日日 与之打交道 的只有这些生 生可怕 的现实 , 别无其 它 , 可以见得其 生 活之艰难 。而上校依然 固守他 自己倍感荣耀的事件 , 那就是战 争, 为民族是生存 而冲锋陷阵并 留下残肢见证 的战争。这时候 的 上校正在苦难 中挣扎 , 苦于对生活之艰苦的思索。忽然便听到妻 子 的缝 纫机 的歌声 。这 歌声在上 校而 言便 是战 斗。上 校于是又 回到最初 的冥想之 中。此时 , 上校看看太 阳 , 到唯一可 以俘虏 感

繁华背后的真淳——品读痖弦和他的《深渊》

繁华背后的真淳——品读痖弦和他的《深渊》

的范本。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理论最早的倡导者, 痖弦反
对于创作出属于中华民族和汉语 虚的超现实主义泛滥的推波助澜者。这种批评在今天看来 对全盘西化的理论倾 向,
作者 简介 : 邢向楠 , 在读硕 士 , 吉林大学文学院 。研究方向 : 中国现当代文学。

1 07 ・
第1 2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对 日益丧失掉社会 精英地位的知识分子的 生存 困境 的痛苦揭 示。诗 中使 用意 象和 戏剧化 因素 来将 情 感客观化 , 尤其是 “ 太 阳” 这一意 象, 集 中表现 了诗人不屈 的战斗精神 和对理想信念的 坚守。在炫 目的超现 实 主义技巧 背后 。 表现 的是诗人 最为深沉的情感和 隐忧 , 体现 了举 重若轻含蓄蕴藉的诗 美。
就严重缩小了这首诗的所指, 简化了它的文化意义, 也让这 若轻地含蓄抒情, 经常带给读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首诗面临着随两岸政治关系的变化而随时被重评的波折。 他用儒者的胸怀和冷抒情的方式 , 让我们看到一个现代知 流沙河在最初介绍这首诗的时候, 批评了这首诗 中西化的 识分子在社会巨变之中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社会 良心的 超现实主义风格, 他认为这种混杂了阴郁意象 、 多义朦胧 、 痛苦坚守。也为我们提供了真正实现东西方诗艺之间融合 扑朔迷离的审美风格过于消极 , 并且称痖弦是台湾故弄玄
种解读有一定的依据。正如痖弦 自己在《 现代诗二十年的 用技术上的繁华来表现质朴的赤子之心, 这首《 深渊》 真可 回顾》 中所说“ 五十年代的言论没有今天开放, 想表示一点 谓“ 繁华落尽现真淳” 。 特别的意见, 很难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超现实主义的朦胧 、
痖弦的笔名据说暗含于无声的中匡 【 仍旧翻涌着潜在的
诗歌和鲜明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有关。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的

2-台湾诗人-痖弦

2-台湾诗人-痖弦

台港澳文学(第5周课程)台湾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3)三、痖弦1. 痖弦简介:痖弦,著名台湾诗人,原名王庆鳞。

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六岁入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

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

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1974年兼任《中华文艺》总编辑。

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1998年退休,到加拿大温哥华与妻女团聚。

主要著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1981)等诗集。

痖弦1951年左右开始写诗,1952年开始投稿,1953年在《现代诗》发表了《我是一朵静美的小花朵》,1954年10月,认识张默和洛夫并参与创世纪诗社后,才正式写起诗来。

接着的五六年,是他诗情最旺盛的时候,甚至一天有六七首诗的纪录。

1966年以后,因着种种缘由,停笔至今。

痖弦是台湾《创世纪》诗刊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他的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影响台湾诗坛二十多年,从者甚众。

痖弦认为,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他说来,大概只有诗了。

他的诗作,追寻青年时代的梦想,呼应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泳而上。

痖弦的诗,以质取胜,不追求创作数量。

他的诗所写的都是他的体验和体会。

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于生命本质的体认”,如果一时还没有这种体认,他则自甘于淡泊。

2. 痖弦诗歌特色(1)四类意象:台湾五六十年代的诗坛对诗歌意象十分重视,痖弦也不例外。

他“完美而独特”的诗歌意象受到了众多论者的好评。

痖弦的意象世界纷呈繁杂,按照风格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甜美意象、神秘意象、荒原意象和生活意象四类:甜美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十分常见,它们气味芬芳、色彩绚丽、质地软 ,让人感觉到一种浓浓的甜腻。

死亡就是寂静

死亡就是寂静

死亡就是寂静——论痖弦的死亡诗学徐 威台湾诗人痖弦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

从一九五一年开始诗歌练笔,到一九五三年发表处女作《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再到一九六六年停笔至今,其诗歌创作生涯仅仅十五年。

也就是说,痖弦所有诗歌均创作于十九岁至三十四岁这一阶段。

在这十五年的创作中,痖弦仅以一本《痖弦诗集》[1]便屹立在华文诗坛,并赢得无数声名。

沈奇认为痖弦既是重要的、也是优秀的诗人:“可以说,就整个近百年中国新诗历史而言,痖弦是为数不多的几位经得起理论质疑的、真正彻底的、到位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之一。

”[2]2016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痖弦诗集》,这是痖弦诗歌作品首次在大陆引进出版。

这当然是一件美事,它意味着,更多的大陆读者也能够一览痖弦诗歌的全貌。

这令我想起初次阅读痖弦诗歌作品的情景。

2008年,初入大学的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诗歌。

那年冬天,我背着十几本诗集回到老家,每日研读并背诵三五首。

那时第一次在一本诗歌选集中读到痖弦的《上校》:“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

这样简洁、朴素又充满力量的表述,令我在阅读的瞬间便陷入到痴迷之境。

《上校》直击我心的除开其新奇的表达,更是因其带有顽强的生命力量。

而今终于一览痖弦诗歌的全貌,“生”与“死”仍然是痖弦诗歌冲击我心灵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一、从“生命的秘密”到“黑色的胜利”:痖弦诗歌的死亡书写在痖弦的诗歌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死亡的书写——“死亡”、“荒冢”、“殡仪馆”、“食尸鸟”、“黑十字架”、“黑夜”、“死人”、“殓布”、“埋葬”、“棺木”、“亡灵”、“寂静”、“血”、“墓碑”等字眼散落在痖弦诗歌的各处。

痖弦在其诗作中构建了一个神秘、阴郁而恐怖的死亡深渊,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死亡深渊中又常常可见“生”的光芒。

人的死亡是痖弦诗歌重要书写对象之一。

缅怀老师覃子豪逝世之作《纪念T.H.》通过对人死之后亲友对亡者善后细节的描写,传达出痖弦对死亡的一种理解:“在一堆发黄了的病历卡中/在一声比丝还细的喊声下/背向世界的/一张脸/作高速度降落”[3](《纪念T.H.》)。

诗人痖弦

诗人痖弦

诗人痖弦作者:唐小兵来源:《读书》2008年第09期直到诗人痖弦从二楼的客厅顺着室内木质楼梯缓缓走下,从那扇狭窄而低矮的门出去,被北美的阳光打在略显憔悴的脸上,步履蹒跚地登上一辆面包车的副驾驶的位置,由其女儿驾车离开彭册之先生的家时,我似乎还未完全找到与这位台湾诗人深谈的恰当形式,还在困惑于如何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三个小时的相聚实在太短了。

在经历了一个上午的等待之后,诗人痖弦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彭册之先生的家。

我与几个同来彭先生家做客的朋友赶忙下楼,看着古稀之年的诗人慢慢地走进来,气定神闲地脱下外套,交给彭先生的太太。

彭先生向他简单地介绍了我们,因为事先有约,诗人并不惊诧,很客气地与我们握手,然后坐下漫谈。

一楼是彭先生的书房,很宽阔的玻璃窗,窗台上是一盆春意盎然的绿色植物,窗外树影婆娑,阳光交错着穿透玻璃照进来,星星点点地落在我们这群年龄相差悬殊的华人身上。

彭先生与诗人的年龄之和等于我们三个年轻人年龄总和的两倍。

可是,因为主人彭先生的热情,痖弦先生的随和,我们并不感到怎样的拘谨。

诗人痖弦出生于一九三二年,原名王庆麟,曾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二十余年,与洛夫、余光中是台湾文学史上著名的诗坛“三剑客”。

初见诗人,见他身穿深红色的毛线衣,领口却是两抹黑边,棕色的休闲裤,一身随意自然的衣着。

两鬓已然斑白,头顶头发灰白相间。

面色红润,而眼神时有犀利之态。

谈话是从诗人的笔名开始的,我问诗人之名是什么“微言大义”。

他笑笑,说这是在台湾念高中时参加诗社所取的笔名,并没有特殊的意涵。

“痖”就是“哑巴”的意思,取其谐音,而“痖”的象形字体将“病”与“亚洲”的“亚”结合了起来,而“弦”有“弦外之音”的意思,合起来近似于“无声的中国”仍旧翻涌着“潜在的激流”之义。

诗人说,这个笔名其实是对于戒严时期的台湾政治当局的一种“命名的抗议”。

后来问的人太多了,解释起来太麻烦,诗人就借用陶渊明一首诗里所用的“痖弦”两字来解释,他说这算是“附庸风雅”了。

浅谈痖弦诗歌的精神追求及其价值

浅谈痖弦诗歌的精神追求及其价值

浅谈痖弦诗歌的精神追求及其价值台湾著名诗人痖弦1953年认识了张默和洛夫,同年11月参加了覃子豪指导的“中华文艺函授学校”,跟从覃子豪学习诗歌创作。

第二年与张默、洛夫一起创办创世纪诗社,是为创世纪诗社“三驾马车”之一。

在发行《创世纪》诗刊的同时,开始了诗歌创作。

诗人从1953年创作诗歌至1966年停笔不写,诗歌创作前后十几年,是一个典型的以诗少质高而获得成就的诗人。

他只留下了《痖弦诗抄》和《深渊》两本诗集,但却以对诗歌不倦的探索与多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华人文学界的广泛赞誉,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中重要的一员。

华文文学界对于痖弦诗歌的重视与研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痖弦诗歌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现代意识强烈,意象庞杂而冷涩,主观色彩突出,在读者接受上与专业人士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误读与误解,影响了痖弦诗歌在文学中的推广与流行,诚如有的论者所说“客观而言,痖弦的现代诗歌在大陆的影响远没有余光中和洛夫的影响大,更说不上深远,这暴露了大陆学术界对痖弦认知的缺乏与诗歌的疏远。

”在痖弦诗歌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对诗歌意象的建构、诗歌的“苦难”意识、诗歌戏剧化等方面的关注,而对于痖弦诗歌精神世界的特质缺少准确的观察与分析,存在许多需要重新审视的地方。

对于痖弦诗歌误读与误解的方面,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1)对诗人诗歌表现手法与所呈现的诗歌艺术世界的片面理解,据痖弦自己所说“很多年前,有人写文章评《深渊》,说我这个人人格卑下,因为《深渊》中有不少粗暴的言语,也有很多对女性的不敬之词,据此断定我的人格不高,这是不了解我的诗的戏剧精神。

”(2)对痖弦诗歌风格的简单概括,如有人认为“前期风格较为细腻、柔美,而后期则相对冷肃、乖戾。

”(3)对痖弦诗歌主旨的主观判断,缺少必要的界定与分析,如“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其独自的特色,那就是意象丰沛、想象新奇、色彩绚美、诗质浑厚,给人一种荒诞而又真实,淫荡而又包含正义、讽刺辛辣而又不失滑稽的感觉。

“战神在擦他的靴子”———浅析痖弦作品《战神》

“战神在擦他的靴子”———浅析痖弦作品《战神》

“战神在擦他的靴子”———浅析痖弦作品《战神》作者:蒋一晨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诗人痖弦的创作时间并不长,始于1951年左右,止于1966年,前后加起来不过十四五年的时间,其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三十五岁之前,诗歌作品集结于《深渊》这一本诗集。

虽然只有一本诗集问世,但是痖弦在现代汉语诗坛的地位却是不容小觑的,龙彼德称痖弦为“现代诗坛的一座睡火山”。

古继堂在《简明台湾文学史》一书中谈及痖弦创作生命过早枯竭时,十分客观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多年没有新作发表的诗人不被人们忘记,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诗质好,二是《联合报》副刊主编的职务对他的名气和地位也不无帮助。

”本文就以《战神》一诗为例,去探寻痖弦诗歌的特质。

《战神》创作于1957年,收录在诗集《深渊》的卷之二“战时”。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人物诗,描写对象为“战神”。

战神本是指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中国神话中的战神为蚩尤与刑天、吕尚、二郎神,希腊神话中的战神是宙斯与赫拉的儿子阿瑞斯。

蚩尤、刑天等人是智谋与勇敢的化身,而阿瑞斯却嗜杀、血腥,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也是人类灾祸的化身。

依据诗歌的叙述和主题表达,推测痖弦《战神》一诗中,“战神”指涉的应是阿瑞斯——人类灾祸的化身。

然而诗人真正的创作目的,不仅仅是描写“战神”这个人物,其旨在透过“战神”来写战争的残酷,所以《战神》更是一首战争诗歌。

一、西方文化的影响痖弦大量发表诗歌并在诗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是他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时期。

地域上的隔绝、政治上的分离、文化上的断裂,都使得他只能面向西方,从西方的哲学、西方的诗歌乃至西方的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支持与艺术范式。

何况现代主义的诗风在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已经十分强盛。

西化精神对痖弦的影响不容忽视,正如痖弦自己所讲:“对西方传来的东西非常喜欢,对西方文学充满幻想甚至可以说崇拜,在写作上也一直向西走,像朝山人,像进香客,向西方顶礼膜拜,狂热地拥抱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

痖弦:我的灵魂

痖弦:我的灵魂

痖弦:我的灵魂我的灵魂如今已倦游希腊我的灵魂必需归家…………我听见我的民族我辉煌的民族在远远地喊我哟…………我的灵魂原来自殷墟的甲骨文…………我的灵魂要到长江去去饮陈子昂的泪水……“你莫非坐在中国新诗底婴儿身边,/右手编着襁褓,左手摇着摇篮,/啊啊,屈原,诗底金字塔,文学的恒星/请接纳我的膜拜,引我前行!”(见《创世纪》第六期所载《屈原祭》)虽然这些诗因感情太过直露、诗素稀薄而未被痖弦收入后来的诗集中,但由此可观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可证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热衷,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之情。

那些因痖弦采用一些西洋文学技巧而对他大量运用传统文学技巧的现象视而不见,予以全盘否定甚至恶意攻击的所谓批评是完全不足为凭的。

痖弦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语言是非常欣赏的,对其魅力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对于建立中国现代诗的语言新传统,笔者一直相信准确与简洁是创造语言的不二法门。

”“准确与简洁(节度),原本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的诗,比中国古典诗歌更简洁。

中国现代诗人学习简洁与准确的最好课本,应该是自己民族的诗篇。

以最少的字表现最多的涵意,以有限象征无限,我们的诗祖诗宗是大行家!我们非学习不行!”他的诗作更是最好的实践证明。

《乞丐》、《盐》等不少诗作的语言大量来自民间,是俚俗的语言,是中国文学最初的母亲的语言,大量的排比、重叠、顶针、白描,回环往复式的叠式结构,更是中国传统诗歌(包括民歌)的惯用手法。

“至于语言的锻炼,首重活用传统的语言。

我们听乡村的地方戏、老祖母的谈话、平剧的对白,那种语言的形象,丰富而跳脱,真是足资采风。

”传统,在痖弦的心目中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是现代诗人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力量源泉。

他的这种对传统的借鉴,在其诗集中俯拾皆是。

你能说痖弦不是传统的?他还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特色:“论者常谓中国古典诗在本质上是一个抒情(短诗)的传统,这种发展可以从诗经回溯,一直到明清、民初的旧体诗,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无不具有抒情和短小两大特色。

一只晕眩于煤屑中的蝴蝶:痖弦的诗

一只晕眩于煤屑中的蝴蝶:痖弦的诗

一只晕眩于煤屑中的蝴蝶:痖弦的诗圣贤有好书敚敚敚旔橄遥1932-),著名台湾诗人,原名王庆鳞。

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六岁入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

到台湾后进国民党政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海军工作。

1961年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

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

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中华文艺》总编辑。

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今。

其间曾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

著有《深渊》等诗集。

痖弦写诗时间虽早,但实际创作时间并不长。

主要作品都集中于其二三十岁时。

他被誉为是靠一本诗集(《深渊》)而享大名的诗人。

早期他崇拜德国诗人里尔克,中国现代诗人何其芳对他也有很深的影响,他的《山神》等诗便是在何其芳诗的强烈笼罩下写就的。

痖弦和洛夫同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痖弦的诗从一开始即比较重视探索自我对客观世界的体认。

他在论述自己的诗作时表示:“我早期的诗可以说是民物现代变奏,且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在题材上我爱表现小人物的悲苦,和自我的嘲弄,以及使用一些戏剧的观点和短篇小说的技巧。

”由于他1966年后搁笔多年,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全部诗作的表白。

痖弦在学校里是学戏剧的,所以他的抒情诗中常有戏剧的影子。

在《马戏的小丑》一诗中,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小丑的形象:“仕女们笑着/笑我在长颈鹿与羚羊间/夹杂的那些什么/而她仍荡在秋千上/在患盲肠炎甩手炎的强索下/看我象一枚阴郁的钉子/仍会跟走索的人亲嘴/仍落下/仍拒绝我的一丁点儿春天”,诗人饱含同情又十分滑稽地描绘了小丑的心态,并且造成了一种尖锐的反讽效果。

痖弦的诗还常常能看到荒谬感。

如《神》中讲述信教者的形式主义:“神孤零零的/坐在教堂的橄榄窗上/因为祭坛被牧师们占去了。

痖弦:从“感觉”出发——《痖弦诗集》读札

痖弦:从“感觉”出发——《痖弦诗集》读札

一位学名为王庆麟的中学生,在1948年11月4日自故乡南阳出发,离开学校,从此远离故土,开始了海外生涯。

[1]五年之后,作为诗人的“痖弦”诞生。

在《诗叶》上发表他的第一首诗,[2]又将《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刊于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在做到这些事情之前,无论是考入复兴岗学院戏剧组,还是参加文艺函授学校并师从覃子豪,都算得上早就与诗“珠胎暗结”。

痖弦成名于1950年代的台湾,被视为此后数十年间宝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揆诸早年生涯,并非“横空出世”的结果——无论是恩师覃子豪,还是台湾当时的诗坛祭酒纪弦(路易士),渡海赴台前,皆为活跃于1930—1940年代汉语新诗领域的作者,虽然时移世易,但流风所及,泽被后昆,像痖弦这样的青年就无疑是汉语新诗之树迁播于宝岛后长出的新枝。

那么,该如何“感觉”痖弦这样的诗人呢?他呈现着怎样的不同面向?借用其诗题“从感觉出发”,谈谈痖弦诗中的“感觉”,并“感觉”一回痖弦的诗如何?他曾自承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对他的少年时期的沾溉,譬如痖弦:从“感觉”出发——《痖弦诗集》读札【作者简介】茱萸(1987— ),男,江西赣州人,哲学博士,诗人,批评家,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新诗史、当代诗及比较诗学领域的研究。

40诗歌理论·中旬刊冰心的《繁星》《春水》二集,以及陆志韦的《渡河》,皆是此后梦寐不能忘的精神食粮;在他的宝岛生涯开端的1952年,朱湘译、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代出版的《番石榴集》依然是箧中读物。

[3]这种影响,当然还不止体现于师承、交游和阅读三个方面,更或隐或显地显露在了他的诸多作品里头。

[4]体现得更直接一些的,是《山神》和《怀人》这两首诗。

在诗末的注释里,作者并不讳言来自何其芳(新诗史上另一个重要的作者!)的直接影响和启发。

当然这里的“何其芳”同时也可能是济慈诗风在汉语里的中介,[5]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能从中看出,新文学尤其是汉语新诗的新传统对痖弦写作所起的作用。

痖弦文学活动中的故乡表达

痖弦文学活动中的故乡表达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第36卷第4期2020年12月Vof 36. No. 4Dec. 2020痖弦文学活动中的故乡表达陈征,李诠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痖弦是南阳籍迁到台湾的著名文人,他热爱故乡,有着深厚的故乡情怀。

他的文学活动与故乡有关的主要包 括创作怀乡诗歌、研究家乡戏剧,讲述家乡民谣方言、习俗等,体现了游子和世界华人书写故乡的价值取向(关键词:痖弦;文学活动;故乡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465 (2020) 04 - 0029 - 03痖弦% 1932―),本名王庆麟,南阳县杨庄营东 庄人,台湾著名诗人、诗评家、编辑家、戏剧教育家和演员,也是两岸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推动者。

因参加国民党部队,1949年入台。

1998年退休后,移居加拿大。

2019年出版《痖弦回忆录》,此书详细记录了他对家乡的回忆。

痖弦说:“我的文学创作很多都是围绕着母亲和故乡两个主题。

”-1 ]3 “家乡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 大”,“我一辈子都在还乡”。

[2]他的文学活动包含着 丰富的故乡作品如《痖弦诗集》[3]中怀乡诗占了相当比例;在诗评、讲授诗歌创作、访谈中多次讲述家 乡生活、歌谣韵文;研究家乡戏剧;执掌台湾《联合 报》副刊21年,积极推动两岸文学交流,呼吁保护家乡古迹。

目前,学界对痖弦文学活动研究的成果有《宁馨的天籁一试论痖弦的怀乡诗》[4]、《痖弦 现代诗中的乡土意象论》[5]、《痖弦诗歌的中原文化 表达》[6](可见,痖弦文学活动中的故乡表达较少有学者系统研究。

本文尝试对此作一梳理。

一、怀乡诗歌痖弦走上写诗道路与他父亲爱好文学密切相 关。

他父亲支持他读诗,鼓励他做文学上的“亮角 儿”。

“父亲的言传身教是他的艺术启蒙和诗心萌 芽。

”-7]与此同时,故乡的生活给痖弦提供了创作的 养料。

把诗歌背在背上回家

把诗歌背在背上回家

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49年随军队赴台,历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等,也是台湾“创世纪”诗社发起人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在本期推出的两篇文章中,许玉庆对痖弦十几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高度肯定了痖弦在不断吸纳中西方诗歌要素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其创作体现了对自我的否定与超越,表现为对现实、对故土和诗意的眷顾与穿越,实现诗人的精神回家之旅,从而彰显其诗歌的独特性。

徐威从痖弦诗歌中的死亡诗学出发,指出痖弦借用死亡来表达人的生存困境,其死亡书写始终指向生命和存在,并创造了诸多经典、印象深刻的死亡意象。

两篇文章角度各异,为我们研究痖弦提供了新的启示意义。

把诗歌背在背上回家——痖弦诗歌的独特性研究许玉庆在众多的台湾诗人中,痖弦是一个注定要被文学史关注的标志性诗人。

他是“创世纪”诗歌的“三驾马车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等诗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对其诗歌的推介和研究成果却鲜有令人满意的。

目前最全的集子是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痖弦诗集》,而相关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某些诗篇的介绍和分析。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诗人和诗歌的评价一直停滞在题材、主题等传统研究方法上,自然很难做到对诗歌价值的定位。

就《痖弦诗集》所收入的诗歌而言,在十五年间能够创作出如此多优秀的诗作,实属奇迹;就其诗歌研究而言,目前对其诗作的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其诗歌之“真”(王梦鸥《写在痖弦诗稿后面》)、“没有滥调”、“严肃”(叶珊《<深远>后记》)等层面上。

我们知道,诗歌的真正价值应该是在此基础上所做的独特性探索。

也就说,一个诗人要能够“对世界进行自己的理解”[1]。

基于此,我们会发现,痖弦的诗歌创作真正体现了对自我的否定与超越,具体表现为对现实、故土和诗意的眷顾与穿越,进而实现了诗人的精神回家之旅。

一、从尊重现实到穿越现实正如《野荸荠》中写道:“裴多菲到远方革命去了/他们喜爱流血/我们喜爱流泪/野荸荠们也喜爱流泪”。

痖弦诗选——精选推荐

痖弦诗选——精选推荐

痖弦诗选痖弦(1932- ),原名王庆麟,出版的诗集有《痖弦诗抄》(1959)、《深渊》(1968)、《痖弦诗集》(1981)等。

故某省长神⼭神上校伞红⽟⽶盐坤伶C 教授巴黎芝加哥⽔夫如歌的⾏板焚寄T·H弃妇乞丐⽔夫瓶秋歌献给马蒂斯从感觉出发⼀般之歌给桥远洋感觉深渊歌殡仪馆⽆谱之歌给超现实主义者故某省长钟鸣七句时他的前额和崇⾼突然宣告崩溃在由医⽣那⾥借来的夜中在他悲哀⽽富贵的⽪肤底下——————合唱终⽌。

神神孤零零的坐在教堂的橄榄窗上因为祭坛被牧师们占去了⼭神猎⾓震落了去年的松果栈道因进⾹者的驴蹄⽽低吟当融雪像纺织⼥纺车上的银丝披垂下来牧⽺童在⽯佛的脚趾上磨他的新镰春天,呵春天我在菩提树下为⼀个流浪客喂马矿苗们在⽯层下喘⽓太阳在森林中点⽕当瘴疠婆拐到鸡⽑店⾥兜售她的苦苹果⽣命便从⼭鼬⼦的红眼眶中漏掉夏天,我在⿎⼀家病⼈的锈门环曲嬉戏在村姑的背篓⾥雁⼦哭著喊云⼉等等他当衰⽼的太阳掀开⾦胡⼦吮吸林中的柿⼦红叶也⼤得可以写满⼀⾸四⾏诗了秋天,呵秋天我在烟⾬的⼩河⾥帮⼀个渔汉撒⽹樵夫的斧⼦在深⾕⾥唱著怯冷的狸花猫躲在荒村⽼妪的⾐袖间当北风在烟囱上吹⼝哨穿乌拉的⼈在冰潭上打陀螺冬天,呵冬天我在古寺的裂钟下同⼀个乞丐烤⽕上校那纯粹是另⼀种玫瑰⾃⽕焰中诞⽣在荞麦⽥⾥他们遇见最⼤的会战⽽他的⼀条腿诀别于⼀九四三年他曾经听到过历史和笑甚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上⽉房租如此等等⽽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下他觉得唯⼀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1960年8⽈26⽇伞⾬伞和我和⼼脏病和秋天我擎着我的房⼦⾛路⾬们,说⼀些风凉话嬉戏在圆圆的屋脊上没有甚么歌⼦可唱即使是秋天,即使是⼼脏病也没有甚么歌⼦可唱两只青蛙夹在我的破鞋⼦⾥我⾛⼀下,它们唱⼀下即使是它们唱⼀下我也没有甚么可唱我和⾬伞和⼼脏病和秋天和没有甚么歌⼦可唱1958年6⽉红⽟⽶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它就在屋檐下挂着好像整个北⽅整个北⽅的忧郁都挂在那⼉犹似⼀些逃学的下午雪使私塾先⽣的戒尺冷了表姊的驴⼉就拴在桑树下⾯犹似唢呐吹起道⼠们喃喃着祖⽗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犹似叫哥哥的葫芦⼉藏在棉袍⾥⼀点点凄凉,⼀点点温暖以及铜环滚过岗⼦遥见外婆家的荞麦⽥便哭了就是那种红⽟⽶挂着,久久地在屋檐底下宣统那年的风吹着你们永不懂得那样的红⽟⽶它挂在那⼉的姿态和它的颜⾊我底南⽅出⽣的⼥⼉也不懂得凡尔哈仑也不懂得犹似现在我已⽼迈在记忆的屋檐下红⽟⽶挂着⼀九五⼋年的风吹着红⽟⽶挂着1957年12⽉19⽇盐⼆嬷嬷压根⼉也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

痖弦痖弦诗集

痖弦痖弦诗集

痖弦痖弦诗集作者简介痖弦,著名台湾诗人,原名王庆麟。

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七岁入豫衡联合中学。

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

到台湾后进国民党政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 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海军工作。

1961年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

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

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中华文艺》总编辑。

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今。

其间曾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

主要著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内容概要妇人那妇人/背后幌动着佛罗棱斯的街道/肖像般的走来了如果我吻一吻她/拉菲尔的油画颜料一定会粘在/我异乡的髭上的无谱之歌像鹁鸽那样地谈恋爱吧,/随便找一朵什么花插在襟上吧/跳那些没有什么道理只是很快乐的四组舞吧,/拥抱吧,以地心引力同等的重量! /旋转吧,让裙子把所有的美学荡起来! /啊啊,过了五月恐怕要忧郁一阵子了。

/(噢,娜娜,不要跟我谈左拉)/把人生仅仅比做番石榴的朋友未免太简单了一点吧; /我要不知道为什么的出海了,/你要画金色和青色的裸体了,/他要赶一个星夜的诗了,/总之过了五月恐怕要忧郁一阵子了。

/啊啊,搂她很多人搂过的腰肢吧! /(噢,西蒙,踏古尔蒙的落叶去吧)/跟月光一起上天堂去。

/跟泉水一起下地狱去。

/ 结婚吧,草率一点也好,/在同一个屋顶下做不同的梦吧,/亲那些无聊但不亲更无聊的嘴吧! /(噢,绿蒂,达达派的手枪射出来的真是音乐吗?)/啊啊,风哟,火哟,海哟,大地哟,/战争哟,月桂树哟,蛮有意思的各种革命哟,/用血在废宫墙上写下燃烧的言语哟,/你童年的那些全都还给上帝了哟。

水手·罗曼斯这儿是泥土,我们站着,这儿是泥土/用法兰西鞋把春天狠狠地踩着从火奴鲁鲁来的蔬菜枯萎了/巴士海峡的贸易风转向了/今天晚上我们可要恋爱了/就是耶稣那老头子也没话可说了/我们的咸胡子/我们刺青龙的胸膛/今天晚上可要恋爱了/就是那耶稣老头子也没话可说了船长盗卖了我们很多春天把城市的每条街道注满啤酒/用古怪的口哨的带子/捆着羞怯的小鸽子们的翅膀/在一些肮脏的巷子里 /——就是这么一种哲学把所有的布匹烧掉/把木工、锻铁匠、油漆匠赶走/(凡一切可能制造船的东西!)/并且找一双涂蔻丹的指甲/把船长航海的心杀死/——就是这么一种哲学船长盗卖了我们很多春天快快狂饮这些爱情/像雄牛那样/如果在过去那些失去泥土的夜晚/我们一定会反刍这些爱情/像雄牛那样/女人这植物/就是种在甲板上也生不出芽来/而这儿是泥土,这儿出产她们,这儿是泥土/女人这植物船长盗卖了我们很多春天用法兰西鞋把春天狠狠地踩着/我们站着, 这儿是泥土,我们站着酒吧的午后我们就在这里杀死/杀死整个下午的苍白/双脚蹂躏瓷砖上的波斯花园/我的朋友,他把栗子壳/唾在一个无名公主的脸上窗帘上绣着中国塔/一些七品官走过玉砌的小桥/议论着清代,或是唐代/他们的朝笏总是遮着/另外一部分的灵魂忽然我们好像/好像认可了一点点的春天/虽然女子们并不等于春天/不等于人工的纸花和隔夜的残脂/如果你用手指证实过那些假乳/用舌尖找寻过一堆金牙而我们大口喝着菊花茶/(不管那采菊的人是谁)/狂抽着廉价烟草的晕眩/说很多大家闺秀们的坏话/复杀死今天下午所有的苍白/以及明天下午一部分的苍白/是的,明天下午/鞋子势必还把我们运到这里上校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他会听到过历史和笑什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弃妇被花朵击伤的女子/春天不是她真正的敌人她的裙再不能构成/ 一个美丽的晕眩的圆/她的发的黑夜/也不能使那个无灯的少年迷失/ 她的年代的河倒流/她已不是今年春天的女子琵琶从那人的手中拾起/迅即碎落,落入一片凄寂/情感的盗贼,逃亡/男性的磁场已不是北方她已不再是/今天春天的女子/她恨听自己的血/滴在那人的名字上的声音/更恨祈祷/因耶稣也是男子作品鉴赏痖弦是台湾《创世纪》诗刊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体会,二十年来蔚为台湾现代诗大家,从之者既众,影响最为深远。

痖弦 ~~台湾诗人

痖弦 ~~台湾诗人

台港澳文学台湾文学台湾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3)三、痖弦1. 痖弦简介:痖弦,著名台湾诗人,原名王庆鳞。

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六岁入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

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

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1974年兼任《中华文艺》总编辑。

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1998年退休,到加拿大温哥华与妻女团聚。

主要著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1981)等诗集。

痖弦1951年左右开始写诗,1952年开始投稿,1953年在《现代诗》发表了《我是一朵静美的小花朵》,1954年10月,认识张默和洛夫并参与创世纪诗社后,才正式写起诗来。

接着的五六年,是他诗情最旺盛的时候,甚至一天有六七首诗的纪录。

1966年以后,因着种种缘由,停笔至今。

痖弦是台湾《创世纪》诗刊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他的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影响台湾诗坛二十多年,从者甚众。

痖弦认为,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他说来,大概只有诗了。

他的诗作,追寻青年时代的梦想,呼应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泳而上。

痖弦的诗,以质取胜,不追求创作数量。

他的诗所写的都是他的体验和体会。

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于生命本质的体认”,如果一时还没有这种体认,他则自甘于淡泊。

2. 痖弦诗歌特色(1)四类意象:台湾五六十年代的诗坛对诗歌意象十分重视,痖弦也不例外。

他“完美而独特”的诗歌意象受到了众多论者的好评。

痖弦的意象世界纷呈繁杂,按照风格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甜美意象、神秘意象、荒原意象和生活意象四类:甜美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十分常见,它们气味芬芳、色彩绚丽、质地软 ,让人感觉到一种浓浓的甜腻。

神秘意象则色调阴森冷峻,与甜美意象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死、亡灵、病是经常出现的语词,黑色则似乎是它们普遍的原色,隐藏其后的是玄秘的生命体验。

历史中的玫瑰——赏析痖弦《上校》一诗

历史中的玫瑰——赏析痖弦《上校》一诗

作者: 许辉妮
作者机构: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28-30页
摘要:一九五一年,痖弦在台湾的军中生活中极度怀乡,在这种情绪和西方带有乡土意识的现代派诗歌的引导下,天生富有诗人才情的痖弦开始了现代诗的创作.一九五四年他加入创世纪诗社并成为《创世纪》诗刊主编,和洛夫、张默一起, 被称做《创世纪》的"三驾马车".痖弦受河南戏曲影响很大,到台湾后又进国民党政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所以他的诗对于戏剧性的把握非常好,能够在极小的篇幅中将多个戏剧要素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诗性.。

苦难命运的悲怆奏鸣曲——痖弦名作《盐》的艺术特色

苦难命运的悲怆奏鸣曲——痖弦名作《盐》的艺术特色

苦难命运的悲怆奏鸣曲——痖弦名作《盐》的艺术特色《盐》是台湾诗人痖弦的名作,这首诗虽然写于近半个世纪前,却一直脍炙人口;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震撼人心.那么,它何以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盐》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熔抒情与叙事于一炉.作品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晚清时代的中国某地发生严重的灾荒,主人公二嬷嬷因此挣扎在死亡线上,然而得救的希望总是遥遥无期,最后她终因不堪忍受苦难的折磨自缢而死.诗人并没有仅仅通过展示苦难事实本身来打动人,相反他对情节的叙述非常节制;他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对苦难情境的营造上,比如对天使的想像性描写,通过天使的幸福神情来反衬二嬷嬷无人关情的绝望境地;对盐务大臣的联想性描写,通过驼队的缓慢与遥远暗示出拯救希望的遥遥无期;对退斯妥也夫斯基(即陀斯妥耶夫斯基)和二嬷嬷两者没有相见的强调,通过对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的强调(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书写苦难的伟大作家,而二嬷嬷是古老中国苦难深重的小人物),凸显出二嬷嬷的苦难处境无人倾注同情与怜悯的悲剧性.作者的情感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通过以上描写暗示出来,这样一来,经过节制的情感反而显得更为浓烈深沉.其次,反讽手法的运用也诗人诗作SHIRENSHIZUO 刘康凯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反讽是通过语法,语义规范的偏离或具有悖论性的语境的设置来间接达到目的的文学手段.比如,作品中对"天使"的描述. 我们知道,天使本是西方文化中救赎者的象征,但诗人故意把它安置在东方文化语境中, 这样天使的"功能"就失效了: 它面对东方的苦难无动于衷, 从而暗示出作品的批判意义: 东方文化中没有拯救者,它不关注小人物的苦难,小人物的苦难只能自生自灭,并不断重演.这里作者通过反讽手段, 不仅凸显出二嬷嬷的悲剧,也凸显出文化的悲剧."盐务大臣的骆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一句也是运用反讽的典型例子:"盐务大臣"的出现带来了得救的希望,但紧接着出现的"驼队"一词则延缓了希望到来的速度,"七百里以外"更是把希望推为一种难以实现的远景,"海湄"这个美丽的词则为希望抹上了一种虚幻的色彩,而"大臣"与"二嬷嬷"之间巨大的等级落差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句实则是带来一线希望又迅速把希望取消,暗示出得救希望的遥遥无期.然而,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还是它的音乐性结构.这首诗不分行,句式长短不一,而且也不注重押韵,但读过之后,明显感到有一种动人的音乐性回旋在诗篇里.为什么?只要我们足够细心,就会发现,诗篇苦难命运的悲怆奏鸣曲●●痖弦名作《=盐))的艺术特色采用了一种音乐乐曲中的奏呜曲式的结构.三个诗节可以分别大致看作奏呜曲的三个基本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全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分别看作引子和结尾.第三节第一句可看作一个插部.二嬷嬷的乞求声"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回旋于各个部分,可看作作品中的生命主题,其旋律赋予作品以推动的力量,可看作奏呜曲各部的主部.各节中的客观描述,在情感上节制内敛,与生命主题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可看作死亡主题,其旋律倾向于对陈述进行收拢和约束,形成各部的属部.主部与属部的调性明显不同:前者类似于大调,在效果上悲怆凄凉,后者类似于小调, 在效果上冷静节制,两种调性在各部相互转换,共同烘托和推进主题.用音乐语言可作如下描述:首先由一个简短突兀的引子引入呈示部,接着奏出充满生命渴求的高亢而凄凉的主旋律,然后迅速转入调性低缓冷静的属部,属部对主部呈示的主题进行抵抗和否定, 仿佛对生命的归属进行激烈的论辩,音乐冲突开始形成. 但双方势均力敌,冲突没有解决.音乐沿着属部主题的道路前进,继续对生命的渴求进行否定,虽然这时也闪现过一点音调上的亮色,但一闪即逝,生命被更深地推进黑暗的深渊. 这时,仿佛濒于灭亡的主部主题奋力反抗,又一次唱出生命诗人诗作SHIRENSHIZUO 高亢热烈的旋律,把难以为继的音乐陈述推向前进.然而, 死亡主题的力量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其毁灭性的力量已经控制了陈述的发展,因此它几乎是迅捷地掐断了生命主题的声音.决定性的时刻即将到来.紧接着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插部,调性雄壮,明亮,迅捷, 仿佛是生命主题的一个强大的援军,有力地推动陈述的进行.然而这是一支迟到的援军,主题的激烈冲突已经胜负判然,它的到来也许只是作为一个对比,一个陪衬.陈述在经历一个短暂的曲折之后,进入再现部,在死亡主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陈述进入高潮, 死亡主题获得胜利.但生命主题的旋律又响了起来,与前面不同的是,旋律的调性被改变f,了,降低了,降到了和死亡主题的旋律相同的高度,实际上生命主题和死亡主题在这里获得了和解,戏剧性的激情得到了平息.结尾是一个对引子部分的变奏,对陈述作了一个简短的补充.诗篇由于借鉴了音乐曲式的结构方式,形成一种动人的旋律和节奏,把作者对苦难命运的悲怆和忧伤抒写得那样动人心魄,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这个诗篇读作一支苦难命运的奏鸣曲.附原作:《盐》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盐务大臣的骆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压根儿也没见过二嬷嬷.(作者:西南师大新诗研究所硕士.责任编辑:白嶷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