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

合集下载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功利化

关 注细 节 演绎精 彩
● 王 美 文
成 功的教 学必 定离 不开精 彩 的细节 。 么如 何 关注教 学细 节 , 那 演 绎精彩 的课 堂教 学呢?

妙 的切入 点 , 成别 样 的精 彩 。 生
学赢利 为 目的 , 功利放 在 第一位 。 把
3 实用技 术 为重 点 , 智体 美放 一边 德
需大量 的 即时上 岗的 劳动者 ,从 而推动 着 中等职 业教 育 的快速 发
展。 这几 年职 业教 育形 势来看 , 从 办学 的 功利性 越来 越 明显。 经 从 济社会 的角度 去理 解 , 求功 利 不是 不好 , 功 利 才有 动 力 , 过 追 有 不 这要看 在社会 中的哪个 领域 , 如果 功利 太强 。 就会 起反 作用 。从 长 远 来看 , 急功 近利会 阻碍 社会 的进 步和 发展 。 们应避 免 中等职 业 我
养老 、 家着想 等等 ……在 这些 因素 的综合 作用 下 , 的思 想认 识 成 人 发生 偏 差 , 理设 计 缺位 , 管 引导宣 传 缺 失 , 来 的是 短 期行 为和 功 带
利化 。
大 量资金 。可许 多地 方 乐于发展 民办 职业 教育 ,淡 化公 办职 业教 育, 因为 民办教 育不 用地 方政府 拿钱 , 投入 少见 效快 ; 公办 包袱 重 。
由于政 策设计 的缺 失 , 致年 年形 成招 生大 战 , 抢 生源 。 出 导 争
现 了地方 封锁 、 下达 任 务 、 挖墙 脚 、 天承 诺 、 至斗 殴 等现 象 。 互 漫 甚
学校 月月 年年 把主 要精 力 都放 在 招 生上 , 职 工疲 于奔 命 , 长 、 教 家
(I ‘ 堰职 业技 术【 Ⅲ】 粜 学校 )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在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功利目的,忽视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我对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化的现象1. 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我国,升学率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追求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 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教育产业化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招生数量,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功利化的趋势。

二、教育功利化的危害1. 学生身心发展受损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过早地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才素质下降教育功利化使得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素质下降。

3. 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社会风气恶化教育功利化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请家教等,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三、应对教育功利化的措施1. 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试图从当前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入手,探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该如何来定位,并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实践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敢于对诺贝尔奖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这一点提出质疑的人不多。

至此,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已增至18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增至15人。

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期望在今后的50年内出现30名左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计划,若依这几年的走势来看,此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

是何原因,使我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上与日本相差甚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教育目的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方向、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评估教育质量等等,都1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根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第三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尽管我们要求的是全面发展,但现实的实际是,我们在追求着功利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着教育目的的实用性与效益的最大化。

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就是要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回报———“找好工作”、“挣大钱”、“当大官”、“出人头地”等等。

重科学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智育压倒一切,把智育理解为分数,把分数等同与能力,此种功利化教育使得“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成为一句空谈,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尤其是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淡化。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正方,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和培养方式上。

首先,功利化
的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同时,功利化的教育也使得学校教育变得极为功利,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试图成为一
个有价值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问题,过分注重成功而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

反方,现代教育不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的确注重学生的成绩和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过于功利化。

首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是教育的一部分,这并不代表教育过于功利化。

其次,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开展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典案例,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开设音乐、
美术、体育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表明现代教育并非过于功利化,而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虽然注重学生成绩和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过于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改进。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 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 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 辩论辩题正方,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

首先,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表现之一是注重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们只是为了拿高分而死记硬背知识,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还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偏离。

传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是现代教育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应试机器”,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学生们只会应付考试,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者,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还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在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学校更多地投入资源到提高升学率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一些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一些学生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全面的教育。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表现在注重分数和成绩、教育目的的偏离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反方,现代教育并非过于功利化。

首先,现代教育注重分数和成绩是为了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压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因此,注重分数和成绩并不是功利化,而是一种激励和竞争的体现。

其次,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分数。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应试能力。

因此,现代教育并非功利化,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者,现代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基于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不是功利化的表现。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造成的,而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

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

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在9月17日举行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

杨玉良院士再次告诉世人:教育≠成功学。

当前,教育功利化行为让社会和教育趋名逐利,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一厢情愿的打造名校、名师,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取代了原本活生生的教育,“现在中小学生是历史上学习负担最重的一代入,学校造假也处在历史最严重时期,今天的教育是功利化达到极致的时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语)。

教育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生产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这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局限性的,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仍然没能摆脱这种桎梏。

家长期望子女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一个好工作、一份优厚的工资待遇、一个受人羡慕的身份。

于是,学校和家长围绕这个目标出发,灌输式教育,机械性重复,商业化投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首先,“外因”指的是社会大环境。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追求利益,舍本求末,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无不包裹和影响着教育这块净土,使得部分人为了走上“一夜成功”之路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置教育的长远利益于不顾。

同时,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对学校的期望值较高,迫使学校不得不选择一些所谓的“捷径”。

“内因”主要是教育内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用数据代替评价,用升学率代替成绩,用分数衡量一切。

这些直接导致学校和教师加班加点,唯分是举,做出许许多多与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事情。

其危害是深远的,既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和人生幸福是莫大的伤害。

由于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中小学很多教育行为功利色彩十分明显。

学校的管理服从于升学率和各种荣誉称号及检查考核,教师的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的学习“奴化”于老师和分数;学校各种素质活动取消了,或是被动应付,或是“蜻蜓蜓点水”,孩子们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各种课外活动,家长横加干涉孩子的课外阅读,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和特长班。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反思总结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反思总结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反思总结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日益增长,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

然而,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现象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进行总结与反思,旨在提醒相关利益方重视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并为其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与传统的学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就业导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专业人才。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质量。

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表现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现象却让人们对其发展和实际效果产生了质疑。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需求职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人才。

然而,现实中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

就业率成为唯一衡量标准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着就业率压力过大的问题,不少学生和家长将就业率作为判断学校和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种功利化的观念导致一些职业教育机构过度追求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学生被迫选择热门专业由于职业教育的功利化现象,许多学生被迫选择热门专业和热门行业,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潜力的发掘。

这种盲目跟风导致一些行业人才过剩,而其他行业却急需相关专业人才,不利于社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浅谈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问题

浅谈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问题
以最 终 统 计 的有 效 果 数 为 这 个 廿 1 J 题 的 有 效 票 ,并 算 出 占 比
例 , I 。狁 6 士计 、 I 笫呆 F — 任 ^ 一 母 詹坝 1 调 、 甯— 鱼 I - 口 1 J 题 H 看^ 阳 . 后一 回 o 压 : 题 日弟 ^ 3 4、 … 5、 6题
关键 词 : 职 业教 育 : 功利性 : 学习
黑龙江 索春 梅 李 俊
随着社会 的飞速 发展 , 人们 的思想行 为 、 价 值观念都 逐 步 发生 了深刻 的变化 。 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 中一个非 常重要 的群 体, 他 们思维活跃 , 接受 能力强 , 在 教育活 动中 , 功利 思想对 学 习方面渗透较 明显 。 十年种树 , 百年树人 , 培养人才使之成 为社 会 的建设 者 , 这需 要一个 长期 的过程 , 作 为教 育工作 者在这个 过程 中所 起到 的作 用是很关 键的 ,不 能搞大跃 进式 的批 量生 产, 但 通过教化 让学生在 今后 的学 习和工作 中抛开功 利 , 心 无 杂念 , 一尘不染 , 这也是 不现实的。在多年教学 中我们发现 , 有 些大学 生学 习之初 , 先 问考查课还是 考试课 , 考试课 中只关 注 考试相关 的内容 。这些 现象值 得教育工作者反思 的 , 应让学 习 回归它 的本 义。对大学生个 体而言, 学 习的意义在 于能满足 自 身对真知 的欲求及 自 我提升 与 自 我 超越的需要。 应引导学生抛 开唯功利 的尺度思想 , 合理 建构学习的意义, 这有助于净化 浮躁

1 . 在前几学期 各科 目的期 末考试 中是否有任 课教师 系统 复 习、 不 留复 习题 。( 1 调 查 时 间 选 项 A ) B C
3 4 4 1 2 5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责, 也就无法保证民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无法 保证教育内部各部分平衡健康的发展, 实质上也
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研究表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的职业
期,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 目的之 一,就是满足社会对产业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需 求和缓解就业压力。 “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 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 的龙头, 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失 业问题比 较严峻的情况下,为缓解劳动力市场的 就业压力 ,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 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有效手段。据统计, 2000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 1214所, 在校生大约454.51万人, 分别占 高等教 育学校数的66.96%和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9.96%a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 用性的产业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 而且在就 业不充分的情况下,延缓了劳动力的初就业时
GDP在1000-V 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人 300〕 学率在15%-V 50%之间,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
段; 当人均GDP高于12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 等教育人学率超过50% ,高等教育步人普及化阶 段。( 1 z这一规律指出,高等教育状况与当前经济
28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 市场逻辑主导了高等教 育。美国在里根时期, 就出台了 题为 “ 国家在危 机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要求加强 教育与经济的联系。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公布 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白皮书, 其主要内容 也是要求高等教育接受 “ 市场力量”的引导。这 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 放, 教育市场化趋势也日 益显著。市场经济中, 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市场经济主体利 益的差异与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要 求不同。社会的各利益主体包括各中小企业、中 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主要注重自己的眼前利 益, 企业希望教育能服务于自己的生产和经营, 盼望短期利益的快速实现。而个人, 除企望通过 教育实现个人就业谋生和职业选择外, 则期望教 育还能实现促进个人生命中精神和心智的完满和 人的可持续发展。而面对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 求, 理论上国家应更加倾向于平衡公众利益和社 会利益,以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实际上这三者的利益常常并不一定具有一 致性。政府以整体强势的国家意志或国家政策集 团的形式表达诉求,希望教育能增进国家的竞争 力, 同时为避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倡导按照市 场经济的逻辑安排教育实践; 社会各利益主体常 以集团的形式表达诉求,表现为市场经济中 “ 市 场力量”对教育加以 “ 引导”; 国家和社会各利

高职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影响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影响分析
2 ANG Ya h—ml n
(I n uVeehC lg , ̄zo ,  ̄s 30 0 C i 丑出0 ot ol e Jnhu G ru707 ,hn e e _ l a)
Ab t a t No a a s w t u l y e u a in a d i n v t n e u ain b ig te e u a o e n 2 s e tr , sr c : w d y , i q ai d c t n n o ai d c t en d c t n t me i 1 t nu y h t o o o h i h c u i tr im f i e o ain d c t n i o e t g rlt olg sa d u ie s is u tia l e eo me t t n t t i i s o g r c t a e u ai f c i ae c l e n v ri e ’s s n b e d v lp n r gh la a n h h v ol o s n e d e n t a se
v c t n olg s a d u ie i e h u d ly d e e h i n t ny o e v g s ca e eo me t u s n i r vn o ai a c l e n v r t ss o l a u mp a s o l n s r i o i d v lp n t o o ol e n s i s o n l b a l mp o i g a d p re t gp o l ’ ai y t n fn ig ta i o a u ain c n e t i s t g o u n s e u a in v u s a d n e ci e p e Sq l t b a s n n d t n e c t o c p , i i n h ma i c t a e f n u y r o r i l d o n sn td o l n s s ia l u ain d v l me t o c p . u t n e e c t e eo a b d o p n n e t c

教育“功利化”之思考 (1)

教育“功利化”之思考 (1)

教育“功利化”之思考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李梦云教育的功利化问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教育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功利化”有关,抛弃了“教育功利化”教育上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抛弃教育功利化成了解决很多教育问题的“一抓就灵”的灵药。

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教育应不应该讲功利呢?笔者认为应该,原因有二。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教育的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马克思、恩科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过这样的观点:“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所以人类活动的真实内容和本质与功利是分不开的。

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也自然无法与功利划清界限。

现实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虽然各有不同,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等功利性的观点却多见于各国的规定中。

同时当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生产性,突出功能是它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其表现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趋向,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

二、教育如果完全不讲功利性就有可能犯错误。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里面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就是告诫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应该重视其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其行为的利益,否则就有可能出丑。

教育不讲功利,脱离学生和社会的物质诉求,把诸如“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等也当做知识传授,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还会被社会所抛弃,这是鲁迅先生早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批判过的。

在开展教育时,我们首当其冲得知道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才能配套地对应什么,只有这样我们开展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有时甚至还有可能起反作用。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人文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在社会生存的实用知识、技术与能力,通过受教育者的劳动,给社会增加产品与服务等。

可以说,正是教育的功利(或叫实用)功能,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比过去大大增加了。

教育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今天的流行语则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回到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追寻和获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

教育要和谐发展,它的功利与非功利两个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的平衡。

但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内,我们所目睹的是,功利主义主导了教育(也就是说功利或功利主义在教育内极度膨胀了),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成了卑微的侍女。

一、过度功利性在教育中之表现如今,功利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占据了主导,通过家长、学校的教育心态就可窥见一斑:就家长的教育观而言,“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分数)和上好学校”成为他们为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能否有助于升学是家长判断学校、学生活动的唯一标准,“培养创新意识能考上大学吗?孩子就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这就是家长的“心声”。

为了使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家长们还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恶补”,这种心态使得以学生为对象的培训市场异常火爆。

与考试有关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补习自然不用多说,与升学有关的钢琴、奥数的培训也非常热门,虽然中考、高考并不直接涉及这些项目,但学生手握一纸钢琴、奥数等级证书,就可获得加分。

就学校而言,功利性倾向也非常明显,老师是否有能力、能不能晋升职称,主要是看所教班级的成绩好坏。

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是用这个法宝来评价学校和校长。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

各地也在搞各项教育改革,各类学校也和科研部门搞了许多课题,但是校长也好、局长也罢,私下吐露出他们的心声:“搞课题、科研,要保证升学率不能滑坡。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今天的社会,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日益受到重视,功利化趋势也日益显现。

在这种形势下,提出对当前职业教育功利化趋势的理性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是一项研究,其重点在于探索、考察社会职业教育在功利化倾向下的有效发展策略。

一、职业教育功利化之争议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引发了争议:功利主义者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只追求功利,将功利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反对者则认为,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只追求功利,还应当考虑发展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绝不仅仅局限于功利化。

二、职业教育功利化之必要性尽管对职业教育功利化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功利化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功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方面,职业教育功利化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注入激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功利化可以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更好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功利化的风险若不加以把握,职业教育功利化有可能会带来道德攀升、压迫性竞争、缺乏创新精神等种种不利影响。

因此,应当在职业教育功利化的进程中,及时告戒学生,提醒其注意安全,以免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要不断提升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四、职业教育功利化的理性反思职业教育功利化的理性反思包括:首先,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多方面内容,如提升素质、维护企业及社会秩序等,而不能仅仅只追求功利;其次,要改变家长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的错误观念,更加正确地对待职业教育功利化,让其可以有效结合及有序推进;最后,要及时规范职业教育机构,以尽可能减少潜在的风险,更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实际上,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市场。

因此,只有实施全面的理性反思,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最大威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和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

首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要求导致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即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目标,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只会机械地追求分数和成绩。

其次,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排名,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只会机械地应付考试。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试图使一个鱼爬树,因为它会一辈子觉得自己愚蠢。

”这句话正是对功利化教育的批判,强调了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中国的高考制度就是功利化教育的典型案例。

高考成绩几乎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导致学生和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生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反方观点:现代教育并不过于功利化,因为教育的功利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教育功利化的必然要求。

其次,应试教育虽然存在,但也是因为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要求,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选拔人才,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名人名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最高形式是自由,而不是强制。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正是现代教育功利化的合理性所在。

经典案例,日本的教育制度就是功利化教育的成功案例。

日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日本学生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这正是功利化教育的成功体现。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的功利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现代教育并不过于功利化。

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3篇)

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追求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却出现了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倾向。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就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表现1. 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加班加点,学生疲于应对各种考试,导致学生身心俱疲。

2.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这种现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4. 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育情怀等方面的评价。

这导致教师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原因1. 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唯分数论”的社会观念影响下,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认为只有考上好学校、取得好成绩才能有好的未来。

这种观念促使学校和教师追求升学率,从而形成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现象。

2. 应试教育的压力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不得不采取功利化的教学方式。

同时,考试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使得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3. 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从而形成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现象。

4. 教师职业发展的压力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导致教师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之策略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之策略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之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仅要面对学生日益功利化的价值观念,还要应对其他社会现象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如何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学生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

一、提高学生道德修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时,首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要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从小事做起,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慈善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社会真相,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

二、加强思政教育实践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的策略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大对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等为师资队伍进行思政教育方面的培训,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更好地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的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对教育功利化的感想作文

对教育功利化的感想作文

对教育功利化的感想作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为了人类的自我发展而存在的行为体现。

教育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人类智慧、品格、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功利化。

教育的真正目的渐渐被遗忘,人们开始追求高分、高考,以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社会地位。

功利化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生产”和“消费”,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商品。

人们不再关注孩子的发展和价值,只关注他们的分数和能力。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们总是在追求好成绩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评价而盲目地追随教育的要求。

这样一来,他们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反而变得肤浅和浅薄。

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这些班的背后往往是自己复杂的心理需求。

他们虽然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许多家长从未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忽视了孩子的自由和独立发展,反而在强调孩子的竞争力,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更加占优势。

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

我们应该拥抱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以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自我发展。

教育是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应该拒绝功利化的教育,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的纯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梦想,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与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拥抱生活。

教育和人类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唯有真正认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才能把它引导到一个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会读书、会写字,它更要教会孩子们如何想象、创造、贡献,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扮演更有价值的角色。

总之,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应该注重人类自身的精神文化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功利和竞争。

唯有真正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兴趣、心智、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产生更多的精英,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功利化职业逻辑人的逻辑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不断凸显。

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潜藏的危机。

从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本质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整体视角,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

,乃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

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
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

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

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审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显现出的功利化倾向,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理性逐渐成为一种与科技相结合,控制社会和追逐利益的工具,尤其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下,理性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支配和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

其典型特征为:“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社会和个人意欲达到的目的,它并不关注目的本身是否合理,不管这种目的是什么,只要手段是有效的,即被认为是合理的。

社会和个体把一切都变成了用来制造其他工具的、为固定目的服务的一般工具。


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最早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
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

”认为,科学是工具理性的基础,而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和高效,但却不能反省与批判所追求的目的与所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和意义。

查尔斯·泰勒也强调,“工具理性是一种人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依托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判定工具理性成功的尺度。

”“工具理性的视野里存在的只是物、事实和工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问题由于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无法得以说明和证明,因此被视为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

”与工具理性相对立,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涉及到人们对某些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价值含义、观念的追求。

在价值理性关怀下,人性世界被认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

工具理性借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潮,与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特点相结合,日益演变为社会追求经济效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基础。

工具理性的核心特征是追求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维方式。

功利化指主体向功利状态或性质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是说主体必然要发生全面或者整体质变,实际上,多数情况是主体部分地发生量变,并由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

换言之,只要主体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均可称为本质属性的功利化。

可以这样归纳:职业教育功利化就是指职业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来完成对自身结构的重新建构过程,其结果是职业教育具备了某些功利形态。

我们可以把“功利原则”简单地表述为效益最大化、追求实用性。

各种迹象表明,当今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崇尚或者说越来越依赖这些功利原则,并将其
转变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具备功利形态。


此可以说,功利化倾向就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休现。

三、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应有其特有的发展范式,而“人”与“职业”则是其中两条主要发展逻辑: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变,即从适应
性教育、完成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转向,从格式化教育、功利化教育到个性化、人性化教育的转向。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应该是未来5至10年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不能简单地跟着流行
的社会风气走。

中国社会真正需要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不是功利化,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培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性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应当说,职业教育注重功利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个体来看,受教育
者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投人回报的最大化与
实用知识、技能等;从社会方面来看,正是职业教育的功利(或称实用)
功能,社会财物财富的总和不仅比过去大大增加了而且速率更快了,这也正是工具理性影响下的职业教育功利自身的价值所在。

笔者所不
愿意看到且应该极力反对的是过度追求工具的有效性,使得职业教育
本来肩负的解放人、完善人性的功能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它的经济
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断扩大,即那种极端追求功利的取向最终导致职
业教育的异化。

其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而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

脱离工具理性,脱离现存的机制与手段,价值理性就好比空中楼阁而无从体现。

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

因此,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过于追求功利的现状,就要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改变教育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从本质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功能指向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需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融人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三)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
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功利化倾向,关键在于实现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

这方面,美国职业教育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从上可以看出,传统范式基于一种狭隘的、僵化的、割裂的工具主
义思维,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立”,结果在获得独立性的同时也遭到了“孤立”,其内涵越来越单调。

新范式则用完全开放的、包容性的、整合的思维看待职业教育,其视野宽广得多。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传统与现代职业教育两种范式的矛盾交织中。

一方面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与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对接,要通过增强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生涯教育、关键能力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迫于我们现实的就业压力,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满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要加强职业素质及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职业人才。

而当人们认识到需要把这两种取向结合起来时,便出现了一些折衷的观点,如“宽基础、活模块”、“平台十模块”等。

当然,尽管在话语层面两种观点的力量各居一半,但现实的课程改革却在扎扎实实地朝着第一种观点发展,它说明这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折衷所能调和。

从现实条件看,工具理性主义目前在我国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突显实用性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增强实用性,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也才有可能获得向更高级范式转变的自身基础。

但是从长远看,以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人格、服务于个人发展为依据,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