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完长征的婴儿(精)
12走完长征路的婴儿
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
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
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 学习。
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 完
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
尽的精神财富。
“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
精神财富。”中的“这段经历”指
;“精神财富”指 ;说它是“一生取之不
尽的精神财富”是因为
贺龙用布袋子把女儿裹在怀里指挥战斗,女儿是何时从他的怀 抱里掉出去,摔在了路旁的草丛中,他竟全然不知。这场战斗
结束之后,贺龙刚坐下习惯性地从腰间抽出旱烟袋,突然意识
到身上少了件什么东西。糟糕,他怀里的孩子丢了!贺龙和警 卫员立刻掉头回去寻,可怎么也不见小捷生的影子。正当贺龙 已近乎绝望时,他发现一队伤病员正在路边歇息。他随口问了 一句:“你们谁见过我的孩子吗?是一个婴儿!女孩!”这些 走在部队最后面的伤病员们这才知道,原来途中老乡捡到的身 上裹着一件红军军衣的女婴是贺龙的女儿。他们急忙高兴地把 小捷生抱了出来,“是她吧?”望着襁褓里的女儿,泪水不禁
有一次过敌人的封锁线,妈妈怕我
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 紧紧捂住 我的头。待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了, 憋紫 险些丢了小命。
有一次突围时,我父亲把我裹在 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等突出 重围时,才猛然发现,胸口空空的, 孩子丢了!
●
●●●●
●
有一天,贺捷生的母亲病倒了,只好把女儿交给她父亲。
严峻 襁褓
围剿 褴褛
读读课文1、2小节,你对长征有 了哪些了解?
长征
时间:
目的:
出发地:
目的地:
长征
时间: 1935年11月19日
目的: 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主要讲红军长征的故事
《“⾛”完⻓征的婴⼉》读后感,主要讲红军⻓征的故事 下⾯是⼩编编制的《“⾛”完⻓征的婴⼉》这篇⽂章主要讲红军⻓征的,主要⺫的在于体味红军坚强不屈的⻓征精神,欢迎⼤家阅读。
篇⼀:《“⾛”完⻓征的婴⼉》读后感 这篇课⽂讲述了贺捷⽣奶奶不满⼀岁跟着红军⾛完了漫漫的⻓征路的故事。
这个动⼈的故事让我感觉到了当年的红军战⼠们⻓征时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活,在漫漫⻓征路上,不畏艰险,爬雪⼭过草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个⼜⼀个的伟⼤胜利。
回顾在枪林弹⾬中战⽃的红军战⼠们,再看看我们现在⾐⻝⽆忧的⽣活,就算学习上有再⼤的困难,和当年的红军战⼠们相⽐,简直不值⼀提! 我今后⽆论遇到多⼤的困难,都要发扬红军⻓征的精神,决不向困难低头。
篇⼆:《“⾛”完⻓征的婴⼉》读后感 这个故事的主⼈翁是贺⻰的⼥⼉贺捷⽣,现在应该说是贺捷⽣奶奶。
她讲述了那时她“⾛”过⻓征的故事。
那时,她出⽣在⾰命根据地。
时间为1935年1⽉1⽇,她的⽗亲打败敌⼈后,她就出⽣了,我想:她⼀出⽣就有“双喜”,她后⾯⼀定有好运。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了。
11⽉19⽇,敌⼈⼀百多个团在攻击,为了保存实⼒,红军开始了⻓征。
但,幸运的是她的⺟亲并没有丢下她,她被⺟亲放进箩筐,背在⾝上开始了⻓征。
可刚刚脱离危险的她,⼜有⼀个考验等着: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且这⼜是⼀个寒冬,虽然差点丢了⼩命,但她还是挺住了。
刚⾛出雪⼭,⼜在过草地。
那时,她已经奄奄⼀息,连哭的⼒⽓都没了,⼤⼈已经考虑如何埋葬,有⼈弄来了⼀块布,她的“棺材”有了,幸运的是她还有⼀⼝⽓,⼤⼈就继续带她⾛,终于⾛过了草地。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活、不好好爱惜⾝体。
贺捷⽣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贺捷⽣奶奶出⽣的那个环境,让我们⼀起为今天、明天⽽努⼒吧。
走完长征的婴儿古诗词三首的感悟
走完长征的婴儿古诗词三首的感悟“我看见一座金山,闪耀着一片光芒。
/用铁锤打碎山石,露出闪亮的金子。
/把闪光的金子带回家乡,人们都很喜欢它……”这首诗歌就是长征胜利80周年时作者陈建功所写下来的《走完长征的婴儿》中最后一篇,当然这里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员毛泽东同志了。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读到了《走完长征的婴儿》并且有感而发——每逢重要节点纪念日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前两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电影《走过长征》,通过观看该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老百姓对待红军的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
尤其是那位母亲为掩护孩子被敌人抓住,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将自己与孩子推入火海,以此保证孩子安全撤离的情景更加触动了我内心柔软的角落。
从小父母便告诉我做事应坚持原则,可面临危险之际却能够舍弃自身性命换取别人的平安,如果说这样的选择还算正确的话,那么接下来另外几件事又怎么解释呢?比如在1935年10月19日晚上,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队伍经过一夜急行军终于赶到了陕北吴起镇,但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只好退守陕甘边界的一条狭窄的山谷中。
当时已近黄昏,四处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突然,敌人的机枪响了,顿时硝烟弥漫,红军伤亡惨重。
关键时候,毛泽东沉着冷静,立即派警卫排长杨成武带领20多名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趁乱救出了被围困的红军战士。
再比如1936年12月25日凌晨3时许,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红三十军军部等单位遭遇数倍于己的马匪袭击,双方展开激烈交火,红军官兵浴血奋战,歼灭敌人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00余枝。
战斗结束后,因弹药耗尽,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乘坐的汽车陷入泥潭无法脱身,幸亏警卫连副班长王树声冒死驾驶汽车载着毛泽东等人顺利逃脱。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或麻烦,但像这些英雄人物这般视死如归、忠诚奉献的精神仍旧值得我们去学习。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时间]1.5-2课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这里的“婴儿”指谁?婴儿怎么能“走”?……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
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
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
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935年11月19日 粉碎”围剿” 保存实力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二万五千里
围剿:包围起来剿灭. 湘:湖南. 鄂:湖北 川:四川 黔:贵州
北上抗日 陕北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qiǎng bǎo
襁 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一步不落[là ] 着zhuó落 奄奄一息
衣衫褴[lán]褛[lǚ]
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 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待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 了,险些丢了小命。
当时情况是:
发生的事情是:
Hale Waihona Puke 结果是:过封锁线时 突围时, 过草地时,
险些丢了命。 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 “我” 的头, 。 。
jiǎn 有一天,蹇先任病倒了,怎么也抱不动女儿了,只好把 她交给她父亲。贺龙用布袋子把女儿裹在怀里指挥战斗,女 儿是何时从他的怀抱里掉出去,摔在了路旁的草丛中,他竟 全然不知。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贺龙刚坐下习惯性地从腰间 抽出旱烟袋,突然意识到身上少了件什么东西。糟糕,他怀 里的孩子丢了!贺龙和警卫员立刻掉头回去寻,可怎么也不 见小捷生的影子。正当贺龙已近乎绝望时,他发现一队伤病 员正在路边歇息。他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谁见过我的孩子 吗?是一个婴儿!女孩!”这些走在部队最后面的伤病员们 这才知道,原来途中捡到的身上裹着一件红军军衣的女婴是 贺龙的女儿。他们急忙高兴地把小捷生抱了出来,“是她 吧?”望着襁褓里的女儿,泪水不禁从这位刚强的指挥官脸 颊无声滑落·· ·· ··
读《“走”完长征的婴儿》有感
读《“走”完长征的婴儿》有感
读罢《“走”完长征的婴儿》,我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让我对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篇文章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元帅的
女儿贺捷生写的亲身经历的一连串故事,当时作者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她写道:有一次过敌人的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报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待危险过后,稳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她的妈妈心太狠,可是我知道这正是体现了她的妈妈的爱,对广大红军战士的伟大的爱。
作者继续写道: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
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白布当我的‘棺材’,大人们见我仍有一口气,就依旧带着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我们现在的小朋友都有挑食的坏习惯,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今后要尽力改正它。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我们要牢牢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五(3)中队王斐然。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基础性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wãi jiǎo qiǎng bǎo lán lǚyí huò()()()()xiāo hào shuài lǐng yán jùn bá shâ()()()()巩固性练习“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等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有一次突围时,我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
等突出重围后,才猛然发现,胸口空空的,孩子丢了!父亲焦急万分,立即掉转马头,回去寻找。
幸亏一位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交还给父亲,我才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红军过草地时正是夏秋之交。
在刚走出极艰苦的雪山地区,体力严重消耗,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又摆在红军面前。
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
总不能光着身子埋葬吧,因为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
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
后来军需处的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块白布,我的“棺材”才有了着落。
不过,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大人们见我还有一口气,就仍然带着我,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地写出贺捷生回忆长征途中的几件事。
(1)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2)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3)过草地时,“我”已经奄奄一息,大人们2、“走”完长征的婴儿,“走”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为什么说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提高性练习维克托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他的名字叫维克托。
维克托经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奇遇。
大家都信以为真。
有一天,班上的同学排演一出话剧,不料,在演出前,扮演主角的同学突然病了,大家发起愁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说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途径。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理解“围剿”。
#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
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
3、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1、板书“长征”:红军长征胜利已经70多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长征得课文是非常有意义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个词。
1)了解长征:①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②罗列信息:媒体出示:1935年11月19日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二万五千里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2、引出主人公:1)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军精神,被后人称之为……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其中的一个人物,当时她随红军走完长征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板书:婴儿、*理解“襁褓”2)她的名字就是……板书:贺捷生(指导“捷“的书写)3)长征之路十分艰难,许多战士都在长征路上倒下,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走完漫漫长征路,最终到达陕北。
补齐课题4)这是神话吗?课文肯定地告诉我们……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四件事: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一位记者采访了贺捷生奶奶,贺捷生奶奶向记者叙述了她从父母那儿了解的自己在婴儿时“走”完长征的事情,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来看出来的?交流出示:因为记者引用了贺捷生的自述,所以得加引号。
第2-6节每节开头都用前引号,直到贺捷生叙述完毕后才加后引号,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写法。
“走”完长征的婴儿
备注:(学生即兴问题、追问)
什么是长征?婴儿怎么能“走”?“走”为什么加引号?
其次要善于分析学情,研究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概括时,学生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方法的掌握上。应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最后还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课文的归纳
《“走”完长征的婴儿》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本单元开始,学生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概括不同于复述,它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随笔10月20日
课题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课堂作业:
1、写近义词。
艰苦( ) 猛然( ) 暴露( )
焦急( ) 封锁(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憋( )紫了 鄂川黔( ) 埋葬( )
裹( )在怀里 颠( )落
3、按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 )奇迹
(
)马头
( )在路边
(
)体力
读准下列多音字
小练习
奄奄一息 谆谆教诲 (依依)不舍 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 孜孜不倦 (蠢蠢)欲动 循循善诱 (洋洋)得意 栩栩如生
结果是:
险些丢了命。
1情况
2事情
4、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
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
结果让贺捷生险些丢了小命。
3结果
概括地说说贺捷生奶奶还回忆了长
征途中的哪几件事。
1情况
2事情
5、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
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
她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3结果
1情况
2事情
6、过草地时,贺捷生奄奄一息,大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
学习生字新词
报捷 报喜 围剿 围追堵截 衣衫褴褛 奄奄一息 严峻 襁褓 取之不尽 精神财富
读读课文,了解你想知道的内容,并提出你不 能理解的地方。
这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 捷生将军。哪些小节是采访的记者说的,哪些是 贺捷生将军自述的?试着找出这个标点符号。
质疑课题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2.“走”为什么加引号? 3.婴儿是指谁?
长征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 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 长征,他们抢渡金沙江,强渡大 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 雪的夹金山。在整整两年中,红 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 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红军长征 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走”完长征的婴儿(课后练习)
12.“走”完长征的婴儿一.看拼音写词语:yí huî shuài lǐng bào jiã zhēn chá hōng zhà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wãi zhuī dǔ jiã fēng xuě jiāo jiā qiáng bǎo yí bù bú l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bào lù jiāo jí wàn fēn yǎn yǎn yì xī xìng kuī xiāo hào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yán jùn mái zàng cháng tú bá shâ yī shān lán lǚ zhuï luî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luî xià qǔ zhī bú jìn shě dã sù shâ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二.辨字组词:漫()埋()拔()骏()截()慢()理()跋()俊()栽()三.近义词:激烈()陆续()镇静()敏捷()疑惑()率领()艰苦()四.反义词:敏捷()镇静()同意()危险()保存()困难()暴露()五、照样子写词语1.焦急万分(心里急):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千钧一发(情况危急):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3.奄奄一息(AABC):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4.风雪交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的元帅()的季节()的雪山()的队伍()的消息()的草地例:(保存)实力()部队()草地()奇迹()马头()重围()体力七.关联词填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1.()我是个婴儿,()我还是“走”完了长征路。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正确朗读“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襁褓”等词语,并能理解词义;学会用“……连……也……”造句。
3、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字上引号的作用。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点: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教学难点: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准备:课件;了解长征和长征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走出了草地。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1、你知道长征吗?你能讲长征中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吗?2、今天,我们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你觉得课文的题目对你有什么启发?二、学习课文1、初步读课文,你有问题要提出吗?(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不明确指出几件事。
)词语: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报捷(报告胜利的消息)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风雪交加(风和雪一齐袭来)2、你对课文第一小节中“我”、“她”、“贺捷生”之间是什么关系?3、理解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作者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是贺捷生奶奶向“我”叙述了“走”完长征的婴儿这件事。
4、再读课文2~6小节。
想一想:我是怎样的情况下,“走”完长征的路?遇到了那些事?(1)1935年11月19日,刚刚诞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长征。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小命。
(3)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
(4)过草地是,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们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单她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5、想一想,贺捷生奶奶“走”长征遇到了哪些困难,再读课文。
(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贺捷生奶奶“走”长征之路。
)6、课文最后小节讲什么?三、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四、将一讲,你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走完长征的婴儿
走完长征的婴儿作者:贺捷生来源:《祝你幸福·午后版》2016年第07期(前情提要:跟随父母“走”长征的路上,过雪山时,贺捷生差点被父亲贺龙弄丢了……)草地遥遥在望。
往渐渐平坦的雪线下走,就像穿过地狱,终于看见了曙光。
当然,官兵们已弹尽粮绝,身形枯槁。
互相看看劫后余生的面容,男人只剩下蓬乱又旺盛的头发和胡子,女人只剩下两个深陷的眼窝。
身上的衣服被风雪撕得丝丝缕缕的。
嗓子也是哑的,交流全凭眼神和手势。
1936年6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在这里,父亲高兴地见到了共同发起南昌起义的老战友朱德,也见到了张国焘。
7月1日,两支部队在甘孜喇嘛寺前席地而坐,举行庆祝大会。
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作为红军两大主力的最高指挥员,父亲和张国焘坐在了一起。
张国焘向台下望去,看见红二六军团的指战员筚路蓝缕,面黄肌瘦,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
父亲把张国焘的表情看在眼里,低身捅了捅他,对他耳语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朱德以红军总司令的名义宣读了党中央的电令:红二六军团从此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会师后部队休整10天,红二方面军开始过草地。
依然马蹄声碎,依然残阳如血。
草地上天高地旷,荒无人迹,满目苍凉,到处是腐烂的草,浑浊的水,冒着水泡的沼泽地深不可测。
因长期浸泡着各种动物的腐尸,水面呈酱紫色,漂浮着一块块铁锈,脚泡在水里或被杂草划破,随即出现浮肿和溃烂。
队伍再难以成建制前进了,各自择路而行。
水一脚,泥一脚。
许多人感觉迟钝,发现自己像纸那样在飘。
从阿坝到包座,连续几天都走这样的水草地,行进极为缓慢,走一步,滑一步,此起彼伏地摔跤。
“嘀嗒嘀嗒”的马蹄声也变得绵软起来,游移起来,仿佛钟表的发条松弛了,走得忽快忽慢。
母亲在她从未示人的回忆录中,帮我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我抬头向草地中间望去,沼泽的泥更稀。
12、“走”完长征的婴儿新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4)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
(1)“我”刚出生18天,
就被妈妈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4)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
‚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 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待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 小命。
‚1935年11月1日,我出生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当时,父亲率领红军反击国民党的‘围剿’,刚打了 一个胜仗,正好传来女儿出世的消息。前方报捷,后 方报喜,‘捷生’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11月19日, 面对敌人一百多个团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实力, 为了北上抗日,根据地的红军开始了长征。妈妈没有 舍得丢下我,把刚刚出生18天的我放进箩筐,背在身 上,随部队出发了。 ‚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 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坐月子的母亲和襁褓中的 我一步不落地跟着队伍行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妈妈用衣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命。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4)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
(1)“我”刚出生18天,
就被妈妈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妈妈用衣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命。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4)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
‚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 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待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 小命。
‚有一次突围时,我父亲把我裹在怀里, 骑在马上,一路冲杀。等突出重围后,才 猛然发现,胸口空空的,孩子丢了!父亲 焦急万分,立即掉转马头,回去寻找。幸 亏一位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交 还给父亲,我才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在读完《“走”完长征的婴儿》这篇文章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
文章讲述的是贺捷生奶奶在襁褓之中就跟随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尚在吃奶的婴儿,居然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贺捷生奶奶出生才 18 天,就被父母带着开始了长征。
想象一下,18 天的小婴儿,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啊。
可她就这么跟着队伍,一路前行。
那时候的环境,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没有舒适的婴儿车,没有温暖的襁褓,甚至连一口充足的奶水可能都无法保证。
贺捷生奶奶的父母为了她,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
在过封锁线的时候,那紧张的气氛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抵我的心间。
敌人的枪炮声在耳边呼啸,每前进一步都可能是生死的抉择。
贺捷生奶奶的母亲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父亲则在前方为她们开辟道路。
我能想象到,那位母亲的心跳是多么的急促,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对孩子的爱。
哪怕自己有一丝危险,也要保护好孩子的安全。
长征途中,粮食短缺是常有的事。
大人们有时候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更别说给小捷生找到充足的食物了。
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大家都想着法子让这个小生命能活下去。
也许是一口稀粥,也许是一点羊奶,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食物,都饱含着战友们对这个小婴儿的关爱。
路途的颠簸,对于成年人来说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是一个小婴儿。
贺捷生奶奶在马背上、在大人的怀抱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摇晃和震动。
她哭了,大人们的心就揪起来;她笑了,大家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就这样,一步一步,这个小婴儿跟着队伍走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被各种柔软的衣物包裹着,睡在舒适的小床上,吃着营养丰富的奶粉和食物。
稍有一点不舒服,家长们就紧张得不行,赶紧带着去看医生。
而贺捷生奶奶呢,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我们总是抱怨学习辛苦,工作累,可和长征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贺捷生奶奶在那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努力奋斗呢?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长征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学号____姓名_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
一、写出带点字的拼音:
长途跋涉()()衣衫褴褛()()襁褓()()二、多音字组词:
着zhuo ()落luo()
zhao ()la()
zhe()
三照样子写词语。
例:奄奄一息
()不舍()生机
()欲动()得意
再写几个(不限):
四、读句子,用带点词语造句。
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任何埋葬我。
五、默读课文,作者回忆了长征途中哪几件事,请完成下面填空。
(1)“我”刚出身18天,。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3)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4)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们。
12、走完长征的婴儿ljz.
颠落
消耗
严峻
跋涉
病饿交加
衣衫褴褛 着落
奄奄一息 取之不尽
一步不落 下 落
着落
着急
率领
效率
课文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个小 节写的?找出有关段落。并用简短的话 归纳这几件事。(提示:可用上“什么 时候/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 如何”的句式先各自写一写,再来说一 说。注意第一人称应转换成第三人称)
时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 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朗读要求:
1、学习生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奄 奄一息”的意思及组词方式,完成课后 “照样子写词语” 的练习。
2、读通课文,尝试用节意合并及扩充课 题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谁在怎么 样的情况下“走”完长征)
疑惑
率领
围追堵截 襁褓
围剿 箩筐 一步不落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婴儿:不满一岁的小孩儿; 幼年: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儿童; 儿童:较幼小的未成年人; 少年:人十岁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青年: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 中年:四五十岁年纪; 老年: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
长征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共13 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 里,途中共爬过18座山脉(五座终年积 雪,雪山行程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 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 24条河流,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 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11个月, 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战斗110次; 红四方面军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
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
财富”中的“这段经历”指
;
“精神财富”是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多音字:落、着 二、组词 褴( ) 憋( ) 耗( ) 拔( ) 监( ) 敝( ) 耕( ) 跋( ) 三、解释词语:跋涉 褴褛 奄奄一息 四、积累 1、千真万确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奄奄一息 ( )欲动 ( )得意 ( )不舍 五、选词填空 1、暴露 显露 流露 妈妈抚摸着小红的头,眼里( )出无限的爱意。 经过敌人封锁线时,万一我发出哭声,就会( )目标。 2、严肃 严峻 严厉 要走过遍布深潭的草地,对红军战士来说,无疑是一个( )的考验。 爸爸知道李明做了一件坏事,便把他找来,( )的批评了他。 六、填空 课文写了( )件事: 1、 2、 3、 4、 七、造句: ……连……也…… 八、做一张关于“长征”的资料卡。
教学目标:
1、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 思 , 根 据 要 求 积 累 词 语 ; 学 会 用 “· · · · · · 连· · · · · · 也······”造句。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 的四个事例。 3、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 号的作用。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 坚定的革命信念。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 “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
。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 “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
有一天,蹇先任病倒了,怎么也抱不动女儿了,只好把 她交给她父亲。贺龙用布袋子把女儿裹在怀里指挥战斗,女 儿是何时从他的怀抱里掉出去,摔在了路旁的草丛中,他竟 全然不知。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贺龙刚坐下习惯性地从腰间 抽出旱烟袋,突然意识到身上少了件什么东西。糟糕,他怀 里的孩子丢了!贺龙和警卫员立刻掉头回去寻,可怎么也不 见小捷生的影子。正当贺龙已近乎绝望时,他发现一队伤病 员正在路边歇息。他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谁见过我的孩子 吗?是一个婴儿!女孩!”这些走在部队最后面的伤病员们 这才知道,原来途中捡到的身上裹着一件红军军衣的女婴是 贺龙的女儿。他们急忙高兴地把小捷生抱了出来,“是她 吧?”望着襁褓里的女儿,泪水不禁从这位刚强的指挥官脸 颊无声滑落· · · · · ·
1、语言直播厅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 充满了艰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伙伴或 家人听,要注意人称的变化(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 称。) 2、实践活动 读一本或者一篇以描写长征的书籍或文章,或 者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征时间,长征的起点 和重点,有哪些重大事件等。
奄奄一息 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 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 如何埋葬我。 照样子说词语 ( ( )不舍 )欲动 ( ( )生机 )得意
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 汤“走”完了长征路,这 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 尽的精神财富。
读一读,想一想
“走”为什么加引号?
怎样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 神财富?
贺捷生(1935— ),中国 人民解放军少将,军事科学院军 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 湖南省桑植县人,女,1935 年11月1日生于红二军团的征战 途中。其父贺龙时任红二军团 军团长,其母蹇先任是红二军团 的政工干部。80年代,她在从事 军史研究的同时,又开始文学创 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力 强得出奇,大人们带着还有一口气的“我”,终于 走出了草地。
“我”刚出生18天,就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 开始了长征。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 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 了,“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但“我”生命力 强得出奇,大人们带着还有一口气的“我”,终于 走出了草地。
作业 1、抄写词语 疑惑 率领 围追堵截 奄奄一息 严峻 跋涉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奄奄一息 ( )不舍 ( ( )欲动 ( 3、造句 · · · · · · 连· · · · · · 也· · · · · · 消耗 取之不尽
“围剿”,减员至9000余人,根 据地也日趋缩小,斗争越来越困 难。经中共中央及军委同意,湘 鄂川黔省委和军分会决定率红二、 六军团主力跳出敌军包围圈,到 长江以北开辟新的根据地。 4月12日,红二、六军团开 始撤离根据地中心地区。出发前, 贺龙对部队讲话说:“蒋介石下 了大本钱,来了10几万人,要抄 我们的家,要消灭我们红军。抄 家么,可以嘛!消灭我们?办不到。 早早晚晚我们要打回来。到了那 个时候,要打他们一个鸡飞狗跳, 扒他们的皮喽!” 当天,贺龙等率领两军团主 力到达桑植县陈家河附近,发现 了新的情况。原来,红二、六军 团撤出根据地的行动,被敌人侦
。
女儿尚未满月,即不好揣在怀里,也不便抱在 手里,更不能扛在肩上,只能将其手脚缚在襁褓里, 放在一个背篓里面,由妈妈背着走。细竹编成的背 篓里面,底下堆放着必备的棉毯、尿布和衣物,女 儿不知所以地卧在中间,顶端还搭着一块棉布,藉 以遮风蔽雨。贺龙不由逗趣地说:“白鹤有个滩头 做宿营地,锦鸡有个山头做宿营地。这一路上,红 军的宿营地就是两只铁脚板,我女儿的宿营地就是 这背篓摇篮!” 还被当作“宿营地”和“供给部”的背篓摇篮, 务必依托在妈妈的背上,一路上摇呀摇,但不是摇 到外婆桥,而是摇向那遥远的北方· · · · · ·
读第二小节,归纳“长征”有关信息。
1、长征从1935年11月19日开始。
2、红军为了粉碎敌人疯狂“围剿”,为了保 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了长征。
3、长征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
4、长征路程长度为二万五千里。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我”刚出生18天,
“我”刚出生18天,就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