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西南联大精神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做新时代中学生
发扬西南联⼤精神,做新时代中学⽣尊敬的⽼师、亲爱的同学们:⼤家上午好!今天,在这个艳阳⾼照的早晨,恰逢西南联⼤80周年校庆之际,我有幸来给⼤家讲讲那些年⼈们总结出的西南联⼤的⼏个重要精神。
诸葛亮曾⾔:“志当存⾼远。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选择⼀个宏⼤⼜合适于⾃⾝的⽬标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标的⼈,他的⽣活犹如⼀⼝枯井,虽说没有⼤风⼤浪的威胁,但终⽇平乏暗淡,永远也感受不到波澜壮阔的惊叹,唯有⽬标才能使他重新扬起⽃争的船帆,进击⼤海。
爱因斯坦,众所周知的⼀位科学巨匠,他在物理领域取得了瞩⽬的成就,他提出的光量⼦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他本⼈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相对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有多少⼈知道,这位伟⼤的科学家年轻时曾是⼀位狂热的⾳乐爱好者,更曾想将⾃⼰的⼈⽣⽬标设⽴在⾳乐领域。
但他最终还是将⾃⼰的⼼思留在了科学研究,他意识到⾃⼰对物理和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够在物理学界和数学界有所作为和贡献。
这个远⼤的⽬标,恰恰助他成就了辉煌的⼀⽣。
不得不说,⼀个正确⼜宏⼤的志向,总是能够帮助⼀个⼈取得成功。
同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兼西南联合⼤学毕业⽣杨振宁说过:“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这旨在告诉我们:坚毅是⼀个⼈攀上成功的阶梯。
望穿古今,有多少⼈因为坚毅⽽攻破难关,最终赢得⼈⽣,⼜有多少⼈因为没有坚毅⽽在困难⾯前畏惧退缩,⼀⽣⽆所事事。
居⾥夫⼈作为世界上第⼀个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正是坚毅铸就了她的成功。
如果她在⾃⼰罹患癌症后就放弃研究,那么钋和镭就不会被世⼈所知。
贝多芬作为世界上最伟⼤的⼀位⾳乐家,正是坚毅帮助他谱写出⼀张⼜⼀张令世⼈惊叹的乐谱。
如果他在⾃⼰双⽿失聪后就放弃作曲,放弃⾳乐,那么现代⾳乐将不会再这么多姿多彩。
⼀个坚毅的⼈在困难⾯前绝不低头,他反⽽会因此⽽更加振奋,他永远也不曾知道“放弃”⼆字该如何书写。
坚毅,总是能够帮助⼀个⼈取得成功。
西南联大精神解读
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解读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而令人心仪的西南联大精神,其实并不在于“刚毅坚卓”,尽管这是它的校训,也是它在战乱中的突出表现,然而刚毅坚卓,这一精神并不反映西南联大的特质;西南联大精神,也不在于“爱国”,更不在于“敢为天下先”,前者同样不属大学特质,不是大学提供给社会和民众的独特、宝贵资源;后者有些偏离史实。
爱国是各行业、各阶层一般都能具有的自发性情感,以之为大学精神,过于平泛、庸常。
陈寅恪在其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强调说道: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独立精神,既不能发展真理,亦不能研究学术……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是必争的……因而西南联大在今天看来最可贵的精神,我觉得应该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和活泼创新”。
“学术”是知识精华的总称,只要人脱离野蛮、蒙昧的时代,学术便传承着文明的薪火、传播着文化与智慧,因此,学术本身就具有凛凛的尊严。
产生学术和思想,是大学区别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价值所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数十年来我们屡屡呼唤的大学之魂。
说起西南联大,人们可以举出一串串体现这种独立、自由的掌故佳话,比如抵制教育部的统一课程、考试安排;比如违反规定将必修的三民主义课设为选修,不计学分等等。
相比之下,固有的教育制度使现代大学仍是培育机械学生的加工厂,大学生不得已仍在为专业而战,为学分而战,固有理论化知识成为我们思想放飞的桎梏。
而学术独立,意味着学术的自由进行。
一般而言,学术独立脱离外界的限制和桎梏,从事学术活动不受禁区局限,可以自由宣讲个人对研究领域的独立见解。
只有在如此层面,新时代学生的特性与个性才会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唯有倡导学术独立,人们的思想才能得以最崇高的尊重。
也唯有如此,越趋个性化的学术界、知识界、社会人生界才会渗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体验。
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西南联大精神”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学者呼吁中国大学教育应向提倡完整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学习。
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中国一流大学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在长沙建立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定11月1日为校庆日。
1938年再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才云集,至1946年联大解散。
西南联大仅存在8年,但此后70年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其辉煌成就和办学精神。
曾就读西南联大化学系的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认为,联大的成功至少有三点启示:依靠教育家群体,民主办学;名师的教育风范;优秀的学生群体。
联大汇聚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如教育系教授黄钰生、化学系教授杨石先、数学系教授陈省身、历史系教授陈寅恪、雷海宗等,可谓名师如云。
雷海宗主讲文理科学生的共同必修课中国通史,上课不带片纸,但对史实娓娓道来,随手板书从无错漏。
不仅容纳200人的大教室满员,窗外还站满旁听人员。
雷海宗讲中国通史只是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一个缩影,通才教育贯穿了联大办学始终。
西南联大纪念馆里的选课表显示,文理科学生都要选择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科目,因此联大的毕业生往往学贯中西、文理兼通。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认为,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格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课为重心,这使得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国难使得联大师生辗转迁徙,迁徙也成了教育,师生们一路解风土民情,湘黔滇旅行团在闻一多、黄子坚等教师带领下,从长沙赴昆明全程3000多公里,其中步行逾1000公里,历时68天。
步行结束后,联大教育系学生刘兆吉完成了对西南民歌整理著作《西南采风录》,在乡野中体会中国民间音乐的“原始野蛮力和活力”。
这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学风,也是西南联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今年暑假,北大、清华和南开的一些学生参加了探索联大精神的寻踪之旅。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及启示
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及启示作者:李秀勤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8年第05期摘要: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西南联大在其简短的历史时期中,内树学术自由,外塑民主堡垒,转移社会风气,服务社会发展。
今日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官商之道与师道有所纠缠,同质化发展严重,难以有力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今日大学应恪守大学精神,坚持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理性服务社会需要。
关键词:西南联大;大学精神;服务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大学这一组织在其历史发展过程最晚出现的社会职能,也是大学发展的必然,否则,大学就会出现脱离社会实际的可能。
广义的社会服务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包括在内;狭义的社会服务,主要指大学直接为所处社会、所属时代的需要服务。
大学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既对社会有着独特的贡献,引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中其他组织因素的影响——既要服务社会,又需保持自身的精神坚守。
当一所大学没有意识或能力影响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空间时,它只能被当地社会同化。
当今社会中,被同化者甚多,能够坚定不移地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的大学较少。
大学逐渐舍弃其鲜明的特性,“泯然”众组织。
对比曾经的西南联大,我们的大学该反省些什么?一、关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一所与抗日战争始终伴随的综合性大学。
学者们多研究的是1938年4月学校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的情况。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宣布解散。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提到了学校的兼容并包精神,赞扬了西南联大通过内树学术自由,外塑民主堡垒,为转移当时社会风气所做的不懈努力。
由此可知,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并不是偶然。
(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大学是追求真理、研究高深学问之地。
众所熟知,蔡元培先生曾经把大学定义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并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形容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即各家各派学说“樊然并峙于其中”,这才是“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试析西南联大精神传扬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西南联大作为历史上的丰碑 ,在世界教育史上和 中国历史
上有着举 足轻重 的地位 , 作 为我们 的文化瑰 宝 , 在 新的时代 , 我 们应该把它和时代的节奏结 合起来 , 挖掘 出它新 时代 的价值 , 为
我们 的教育和 国家 民族的发展显现出它的巨大历史作用 。
把西南联大精神概括为“ 爱国、 科学 、 民主” 。
一
、
西南联大精神传扬存在 的问题
1 . 传播的范围狭窄。从整个西南 联大的精神传 播活动 , 和相
关 的研究活动来看 , 我们 可以发 现 , 关于西南联 大精神的传播及
研究 , 更 多 之 局 限 在 学 校 教 育及 相关 领域 。 社 会 活 动 也 同 样 是 学
校之间展开 的, 而社会 上其 他的领域 涉及 的较 少或几乎没有 。 其 作为教育史上 的一个奇迹 ,教育方面 的卓越 的成就吸引了研究 者 的更 多 目光 , 这使得 西南联大 的爱 国 、 科学、 民主 的精神 有 了
相 对 较 少 的关 注 。
2 . 传播 的形式 内容不平衡 。关于整个 西南联大 的研 究的重 点 主要集 中于高校教育方面 ,而其他 的精神 思想内涵则研究 的 较少 。 西南联大的精神 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 我们不能把它仅限于 教育历史上 的丰碑 和高度 ,同时它也是代表 着整个国家在抗 战 时期 的爱 国人 民的形象 。除此之外 , 西南联大还是科学 , 民主 的
2 0 1 5 一 O 1
文 艺 生 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学 术
沙
龙
试析 西南联大 精神传扬存在 的问题及策 略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强光,照亮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你看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条件得多艰苦哇!但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硬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狂风暴雨中拼命抓住自己的梦想不放手,是不是超级牛?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西南联大,朋友就感叹:“那时候的人咋就那么有劲儿呢!”可不是嘛!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就像一群勇往直前的战士。
想想当时的教授们,为了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啥困难都不怕。
他们不在乎环境有多差,只在乎能不能把自己的学问教给学生。
这不就像是一位慈爱又勇敢的家长,拼尽全力要给孩子最好的吗?比如闻一多先生,那激情澎湃的讲课,感染了多少学生啊!
还有那些学生们,一个个都那么勤奋好学。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全然不顾周围的喧嚣和困难。
这多像在沙漠中极度渴望水源的旅人啊!而且他们还心怀天下,想着要为国家的未来出一份力。
西南联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心怀家国!这精神就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了过去,也应该照亮我们现在的路。
咱不能光嘴上说说,得真的把这精神传承下去啊!要像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一样,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都时刻想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啥,你们说是不是呀!。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西南联大精神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采用了协作办学的模式,集合了众多学者和知识精英,成为了当时中国抗战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西南联大的创办者们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感。
他们放弃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选择了抗战的战场,为团结和壮大国家力量而努力奋斗。
这种精神就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坚守信念,勇于担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目标。
西南联大精神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团结和协作。
在那个时期,各专业的学者们互相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抗战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合作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体现。
在困难的岁月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形成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勇于负责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
这种精神也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而且要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而努力。
然而,时至今日,西南联大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园。
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西南联大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鼓励着人们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西南联大精神是一种强调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它不仅是西南联大的传统,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价值在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
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
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
【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
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
】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
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
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
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之中,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成的联合大学。
虽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然其皆倡导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足以反映学校继承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统,并倡导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虽在滇只有短短8年但留下了无穷的财富。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虽然西南联大已经过去许多年,成为历史但其留下了来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而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上建立的大学,对此我们更应该铭记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虽然现在已经是和平时代但我们更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正己身。
社会的发展是在曲折中的前进,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在曲折中发展,我们要时刻铭记西南联大的精神,在各自专业中走出一条独立思考的路来。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
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日:痛南渡,辞宫阙。
驻衡湘,又离别。
更长征,经峣嵲。
望中原,遍洒血。
抵绝徼,继讲说。
诗书器,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
千秋耻,终已雪。
见倭寇,如烟灭。
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
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每当自己拿着书走在这个充满朝气而又沧桑,被历史洗尽铅华的校园时,耳边不时会响起当时联大的校歌,不免会被她的那种坚强不屈,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不怕辛苦为追求知识的真谛为奋斗,为追求民主真理,有个共同的信念仍在狂炸中仍然弦歌不绝。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
它的成立,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在思想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南联大所秉承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蕴含着追求真理、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如今,西南联大的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践应用,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这种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要客观看待事物,要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被教育要实事求是,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不要逃避现实。
西南联大精神强调的“民主自由”也在云南中小学中有所体现。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尊重师生的意见,重视师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决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得到了积极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学校积极倡导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注重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在学校管理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校注重依法治校,坚持科学管理,倡导平等自由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还注重师生之间的民主沟通,重视师生的意见交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
在学生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西南联大的精神探讨 张勇
第二在战争环境中,仍保持浓厚的学术风气,作为抗战后方的最高学府,这里汇聚了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卞之琳等等诸多名流大师,他们大多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都是本专业的学术权威,他们通过身教言教,特别是通过学术讲演和课堂授课,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对学问的爱好,因而对于学术风气的形成,发生了主导的作用,读书问学,蔚然成风,学术风气或读书风气也就慢慢形成了。从这里先后走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大学之大,在于其学术氛围的浓厚,而不是规模之大,排位之前。
第三自由散漫·学术自由·人才辈出通过查找资料,最让我吃惊的发现是那里的学生像一盘散砂,每人都“我行我素”,都表现了很大的独立性和自由,这和当今的大学生活相差很大。据现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刘祚昌所说,同学之间真像庄生所说的“相忘于江湖”的游鱼,而不是“相濡以沫”的涸辙之鲋。人际关系非常疏远,即使同住在一个寝室,甚至床铺相邻,也有彼此不交一语,若素不相识者。教师讲课根本没有什么教学大纲,讲课的内容完全由他自己决定,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观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在学生中间有自由听课的风气。值得深思的是,在自由散漫,学术自由的空气笼罩下的西南联大,却从未出现过“放辟邪侈”的学生,艰苦朴素翕然成风。可见,自由散漫,学术自由,与学校不正之风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相反地,西南联大的自由散漫,学术自由,却成为发展学术和培养人才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培养出如上文所说的杰出校友。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大精神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西南联合大学中培养出的一批优秀青年,他们崇尚科学、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奋发图强,为民族独立和救亡图存做出了杰出贡献。
云南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大精神,可以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云南中小学教育中实践西南联大精神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南联大精神强调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讲解西南联大精神的故事和精神内涵,鼓励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真理的理念。
通过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西南联大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南联大培养的青年人才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课外活动、实践性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调研,并通过分享和展示的方式互相交流。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西南联大精神可以推动云南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云南作为我国的边疆省份,教育事业相对滞后,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实践西南联大精神可以在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把西南联大精神融入到教师培养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为云南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及启示
社 会 主 义 、 新 文 学 与 1日文 学 、 唯 物 论 与 唯 详 细规 定 。西 南联 大 教务 会议 为 此 专 门给
心 论 、亡 国 论 与 抗 争 必 胜 论 以及 中 西 文 化 学 校 常 务 委 员 会 写 了 一 个 呈 文 .措 辞 甚 为
之 争 都 能 登 上 学 校 的 讲 坛 。 学 生 们 耳 濡 目 尖 锐 ,坚 决 反 对 大 学 行 直 接 为 所 处 社 会 、所 属 会 风 气 所 做 的 不 懈 努 力 。 由 此 可 知 ,西 南
时代 的需要 服务 。大学作 为社会 组织 之一 , 联 大 成 为 中 国 教 育 史 上 的 一 大 奇 迹 并 不 是
既 对 社 会 有 着 独 特 的 贡 献 ,引 领 社 会 的 精 偶 然 。
◎ 河南教育l高教
西 南联 大 的大 学精 神 及 启 示
◆ 李 秀 勤 (商丘 师 范学 院 教 师教 育 学院 ,河 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 :社会服 务是 大学的三 大基 本职能之一 ,西 南联 大在其 简短 的历 史 时期 中,内树学术 自 由 ,外 塑 民 主堡 垒 ,转 移 社 会 风 气 ,服 务社 会 发 展 。今 日高 等 教 育 面 临 诸 多 困 境 ,官 商之 道 与 师 道 有 所 纠缠 .同 质 化 发 展 严 重 ,难 以 有 力 影 响 社 会 的政 治 、 经 济 和 文 化 。 今 日大 学 应 恪 守 大 学 精 神 , 坚 持 理 性 分 析 和 价 值 判 断 .理 性 服 务社 会 需 要 。
或 能 力 影 响 当 地 社 会 的 政 治 、 经 济 和 文 化 囊括 大 典 、网 罗众 家 之学 ,并 用 “万 物并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一、概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
它成立于1937年,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文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和融合。
文化精神则是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文化选择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介绍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办学历程,分析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西南联大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接纳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阐述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师生的学术追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1. 西南联大的背景介绍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临时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6年,存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深远而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存国家文化教育血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平津地区(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继续教育事业,三所名校决定南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
这一迁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迁徙,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坚守与传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重新组建,并迅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热情。
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如今正值西南联大80周年校庆之际,遥想当年,西南联大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在短短8年的生命里,共培养出了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00位两院院士……昔日的荣光已被岁月冲刷褪色,可那巍然屹立于乱世的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作为祖国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家国情怀,学术抱负,坚毅性格。
生于和平年代,也应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未必是赴汤蹈火,上阵杀敌。
家国情怀,就是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系天下之心。
想当年,战火纷飞,多少志士为国捐躯。
西南联大的学生刻苦学习,力求毕业之后报效祖国。
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们,我们亦应发奋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而要想成才,便需有学术抱负。
学习学历并非只是追求名利,升官发财的踏板,而应扎扎实实学,学到实在有用的东西。
当年北大学生多报便于做官的法学系,从师也只论官阶大小而不论学问渊博,蔡元培先生以为大学首先是做大学问,而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便以做学问为先,以自由先进思想培养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青年,这批青年在日后成了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西南联大亦是如此,否则,它们培养出的怕只是一批腐朽无名的官员,而非一位位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而我们更应有学术抱负,学习不急功近利,而应踏踏实实,才能学得好,学成才。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当然,一个人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坚毅性格也必不可少。
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优越,比不得当年西南联大在战火之下的艰苦,可成才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注定会有荆棘遍地,唯有坚毅之志,能助我们度过一道一道关。
说到这,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乱世之中同学们的艰苦生存,看到了科学家们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祖国在孤立的情况下艰难发展。
我的內心充满了敬佩之情,我也希望我们能拥有这份力量,以坚毅的性格顽强地走下去。
同学们,发扬西南联大的精神,让它们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开花结果,让我们刻苦学习,不忘初心,只同为祖国,为自己赢得更好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对西南联大精神的思考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
在这8年的风霜雪月里,西南联大凭借刚毅坚卓的精神品质生存了下来,并创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
纵然历史已故,而联大的精神永存。
重读西南联大垂世之精神,审视现代大学之关楔,杨西南联大之风骨,挺现代大学之脊梁,于当世之学人。
西南联大这一笔伟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弘扬和发展。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倍感西南联大精神给予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发展振兴中华的力量支点。
联大精神是什么?
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
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
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
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
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
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
生活如此艰辛,然而他们却从未沮丧,心怀祖国,以民族独立与复兴为己任。
他们深知男儿当自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开放求新,与时俱进精神。
联大的师生摒弃了传统的闭门造车的学习观念,开放求新,以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学习理念及学术成就,正是这种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民族气魄,使国家的
文化命脉得以延续和创造。
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精神。
西南联大三校一体,合作办学,名家荟萃,师承有别,学派各异。
在诚敬礼让,民主宽容的精神下,联大人遵循学术自由之原则,别出门户之争,排除派别之扰,包容众家,自觉把学校的民运和国家的民运紧密相连,形成了西南联大独特的学术风格。
学生自治也是西南联大的一大特色,当时的联大没有班主任,也没有辅导员,但有学生自治会,由学生选举产生。
自由与民主在此相得益彰,同时也为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之路提供了典范。
服务社会,爱国爱民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近代的中国就是一部屈辱史,在历史的磨难中饱受西方列强的揉捏与凌辱,为使中华民族强大与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要中华儿女做出贡献甚至牺牲。
在家国飘零之际,联大的学生除了一心求学之外,体会的是先师大哲的言传身教。
国难当头,定当奋勇杀敌,保中华民族之安逸。
此时的联大学生,他们一些选择奔赴抗日前线,部分担任盟军翻译,有的同学参加远征军到了印度、缅甸,出没于不见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的直接参加盟军的重要航空飞行任务。
这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必将传承于后世,永垂不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大学必须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开放思想,循多种角度思考的
能力;大学要能雅量容纳一些特立独行的知名学者;大学更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引领社会。
从这种角度上来看,西南联大确实做到了许多在当时其他知名高校无法比拟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南联大在当时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西南联大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有很多甚至享誉世界,诸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吴健雄等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全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
在西南联大中,人人怀有牺牲个人、坚持合作的思想。
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
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校风上,莫不如此。
这句话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原则,就是“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对不同思想兼容并包。
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支持学生在课外从事核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 这也就是上面提及的西南联大精神,其实,西南联大精神也就是五四精神,即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的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大学的灵魂,我以为其实就是那句至理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
而在当今大学中,甚至于一些所谓的名牌大学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大学真正的精神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系统之下,在其严密的思想控制之下,亦逐渐丧失殆尽。
许多大学越来越追求科技论文的质量,科研成果的多少,而不是在乎学生的将来与学校对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甚至于有些大学已经演变成的另一种形式的盈利机构。
这样看来,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种悲哀。
究其原因从
根本上来看,就是现在的一些大学没有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不能尽到一所大学要对国家社会担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大学之大,大在学生,学校唯有把学生的利益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与探讨。
在当下中国的这片文化土壤中要想产生昔日联大的精神还需假以时日,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想要发展壮大仍需全国从上而下的改革与努力。
如今中国虽然生存在一个体制的时代,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西南联大所遗留下来的思想的力量依然能显出它的生机和璀璨,让我们再次重温那句经典:“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民主爱国的传统,敢想敢干日新月异,满腔热血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西南联大做到了通过严谨的教导,把文化知识中的瑰宝传给下一代,将之发扬光大,同时又做到了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为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西南联大高瞻远瞩,不仅培育出了当世许多爱国有志之士,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发展了影响深远的思想。
西南联大遗留下来的民主、爱国、自由、苦干的精神将是建成一所中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优秀大学的支点。
铭记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