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石:食源性疾病有多严重
陈君石 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10月21日 15:18凤凰网专稿王鲁湘:从今年九月,延续至今的三鹿奶粉事件,再一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到底在哪里,其体制是否需要反思和重新估计?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先生。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1935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后从事营养和食品卫生工作四十余年。
其间曾攻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代谢专业研究生;在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毒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进修。
陈君石先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
王鲁湘:陈先生,每一次我们中国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或者一个普通的民众一般都会感到非常的愤怒。
作为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陈君石:我的感受可能跟消费者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我们从科学技术来探讨怎么来控制这样一个问题的话,我的感受是果不其然又来了一次.王鲁湘:那么应该说您是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而且是我们中国的这一方面的一个学科带头人,您接触的食品安全问题,远远会超过我们一般普通的消费者,那么像听到了这么多的事情,而且总是在你的意料之中的话您自己的饮食会不会受到影响?陈君石:当然不会,老百姓一句话,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我从来不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们吃得很好。
王鲁湘:就是说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足以让你产生那样的恐惧,就是拒绝接触咱们中国的食品?陈君石:因为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健康指标是在改善。
而不是说假如我们还能吃什么的话,那完全不是现在这个状况,但是并不等于我这么说就不存在问题,我还是承认存在着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王鲁湘:您有一句判断:就是我们总的食品的这一种安全状况是在改善,但是我们很多的普通消费者,各种信息也好,包括我们自己亲身碰到的事情也好,总觉得好像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越来越严重,那为什么会跟专家之间这种判断会有这样的一个差距?陈君石:我等一下有机会的话会详细讲这个事情,这就是信息沟通的问题。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是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 对话动机77岁,陈君石仍在坚持工作。
这个走路飞快、说话简洁的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是食品安全。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考验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陈君石写博客、开微博,在公共论坛上发表自己对各种热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呼吁公众科学、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不过,他常遭遇“拍砖”。
“中国现阶段食品安全事件不可避免”、“地沟油不可能大批量流向餐桌”等观点,甚至被认为是为一些政府部门监管无能开脱,为无良企业脱罪。
今年6月11日,陈君石从“两院院士大会”会场匆匆赶往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并根据今年的主题“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做了发言,不想再次引发一场风波。
他6分钟的发言,绝大多数人记住了一句话:“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
”一语激起千层浪,网友反复转发、评论,并一度从质疑,转变为个别网民的人身辱骂。
6月14日,陈君石发表长微博,但不是道歉,而是重申观点。
6月15日,陈君石接受新京报采访,称发言虽然受到广泛质疑,但见此言已引发更多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辩论,仍感欣慰。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是企业,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也管不过来新京报:一语激起千层浪后,你又发了长微博,重申“我国是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最强国家”这一观点。
为什么屡遭“拍砖”,还要这样坚持?陈君石:我想我的微博已经讲得很清楚。
从政府重视的程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各项专项整治、每年对食品的常规检测力度、样本数量,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员的人数等指标来看,中国的监管力度的确是世界最强的。
同时,我国的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比如微生物标准、菌群总数国标等,比发达国家要严格得多。
另外,从全国监督执法的队伍来看,现在公安部门也专门设立打击假劣食品的队伍,这在其他国家是“少有的”。
但是,“监管力度最强”不等于“政府监管已到位”、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
今天我们为您推出的是健康生活方式院士系列访谈的第二场,请误区。
我身边的嘉宾就是刚才提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陈君石]网友大家好。
[ 2010-05-05 08:53:08 ][主持人]首先想让您给我们概括一下中国现在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
[ 2010-05-05 08:53:31 ][陈君石]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专家的角度和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大对称、结论也大相径庭,老百姓对么”,而我们认为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是问题不少,有些还是很严重的。
[ 2010-05-[陈君石]我觉得这个认识上差距的原因就是与我们国家食品安全背景的情况了解有所差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义是:食品当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 2010-05-05 08:54:34 ][陈君石]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个是“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这两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因为现在社会当中,我们的检测手段如此之发达和高明,只要有一丁点儿东西都能检测出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说北京烤鸭的皮里面的致癌物质那是响当当的,但是它的量又很少,我们也不天天吃,所质,但是它不足以构成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
[ 2010-05-05 08:55:01 ][主持人]所以我们认为它是安全的。
[ 2010-05-05 08:56:00 ][陈君石]所以烤鸭还是吃的,没有人说要禁吃烤鸭对不对?老百姓也不会同意。
所以这个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同一个尺度上来衡量。
[ 2010-05-05 08:57:22 ][陈君石]假如在同一个尺度上来衡量的话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两大背景,这两大背景和其他多的农户都在分散地生产我们所吃和作为原料的所有食品,包括鸡鸭鱼肉蛋奶粮食蔬菜水果,无一不是两亿多是个体。
根据我们现在对两亿多农户七到八亿的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守法意识的了解,大家可以想象,假这是不现实的,这是我们现在的客观存在。
吃坏肚子,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政府重视也不够。在国务院食安办发布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规划或工作重点 等文件中,涉及食源性疾病的很少,即便涉及,也是轻轻提到,重视度远远不及添 加剂、农残等。有关部门对食源性疾病的科普宣传也很少。而在发达国家,政府会 定期公布食源性疾病信息,消费者基本都知道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平均6.5人中就有1人 次患食源性疾病
第四,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都喜欢室温环境。熟食在室温下 别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冷冻食物 最好别在室温下化冻。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
生命时报:您为什么说食源性疾 病是食品安 Nhomakorabea的头号敌人?
陈君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指的是食物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对人 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关键点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食品中哪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 大。
事实上,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都是食源性疾病。我之所以在多 个场合强调这点,一方面是因为食源性疾病危害大、发生范围广。在所有食品安全问 题中,食源性疾病是发生率最高的,每年造成的健康伤害也最大。
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 会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 但有一类却往往被大家忽 视,那就是食源性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 多个场合强调,食源性疾 病才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 安全问题。近日,本报就 该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吃出病才是最大的问题
生命时报: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它 危害有多大?
陈君石:通俗地说,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病了,食物中毒了。你吃坏了拉肚子,就是 食源性疾病。它是涵盖非常广泛的疾病,吃了被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的食品都可能引 起,前者如细菌、病毒等,后者如农药、有毒植物等。“从农田到餐桌”的任何一个 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
健康管理专业《食品安全界大咖陈君石院士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剖析》
陈君石院士:全面剖析与食品安全相关的2021题来自SF数据),食品达到165华氏度(即℃),即刻就可以杀灭食品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致病菌,确保食用安全(FDA数据)。
7:奇怪的建议。
媒体:要保障自己的健康,就回家自己包饺子!真相:自己买的肉里面同样可能携带少量金葡菌(鲜肉国标《鲜、冻片猪肉》并不要求检测金葡菌),你买的肉和食品企业买的肉其实是一样的,而且,企业在低温环境下包饺子也不会比你在常温下包饺子产生毒素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特别提一点:我从未见过一家媒体为其对食品安全的失真报道致歉并承担相应责任的。
19“我才不需要了解这么多,只要企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就行!”答: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中,发现有不少持这种观点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关键在于企业。
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识的好处其实不用多说,那么,消费者增长食品安全知识跟促进企业食品安全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因为消费者有最重要的选择权。
企业生产食品,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而“安全的食品”跟成本有直接的关系,好的原料、设备、人力、检测等都关乎成本。
事实上,有很多微利行业,就是因为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偷工减料,最后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
消费者了解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后,其消费就会变得更理性,包括有意地回避食品安全风险更高的食品、愿意为安全食品提供相应的购买力。
同时,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后,消费者还可以成为更好的“监督者”。
2021们该关注什么样的食品安全?答:事实上,我们的媒体、舆论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根本算不上事的事了。
从业内来看,食源性疾病才是当今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其次是化学性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残药残、天然毒素),排到后面的才是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病原物质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
其中,食源性疾病中%是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其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难题。
陈君石院士:中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陈君⽯院⼠:中国营养与⾷品安全的“守护者”2019-10-24出⾝⽂化世家,踏上从医道路,⽂化⼒量成就“⾷品安全院⼠”1935年6⽉出⽣于上海的陈君⽯,是我国著名诗⼈柳亚⼦的外孙。
青少年时期,陈君⽯受外祖⽗和同样从事⽂化事业的⽗母熏陶,不仅拥有良好的⽂化教养,还养成了良好的个性、思想品德和⾏为习惯。
即使后来,他并没有像他的外祖⽗那样成为著名的“⼀代诗圣”,但家庭中浓厚的⽂化⽓息,还是让陈君⽯受益⽆穷,最终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学和⾷品安全专家,取得多项突出科研成果。
陈君⽯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学系。
此后,他⼀直从事营养学与⾷品毒理、⾷品安全等科技⼯作。
作为⼀个科学家,陈君⽯不仅具有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还具有⼲实事的精神。
他努⼒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和实际⾏动,让中国⽼百姓真正享受到营养研究的好处。
他更关⼼⾷品安全,曾多次提出加强国家⾷品安全控制措施的重要建议,为我国营养学和⾷品安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硒与克⼭病研究的先驱,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硒”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20世纪70年代,陈君⽯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克⼭病防治⼩分队(由临床医⽣、基础医学家、营养学家共同组成)的负责⼈之⼀,证明了硒缺乏是克⼭病的重要病因,⽽补充亚硒酸钠对预防和控制克⼭病的发⽣有明显效果。
这⼀成果不但为阐明硒与克⼭病的病因关系和控制克⼭病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且成为国际上确认硒是⼈体必需微量元素的重要直接依据。
同时,⼩分队还进⼀步论证了硒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等重要功效。
为此,国际⽆机化学家学会在1984年授予⼩分队国际“施⽡茨奖”。
此后,陈君⽯从事硒与癌症关系的动物实验和⼤型流⾏病学研究,提供了硒缺乏与多种癌症⾼发有关的⽀持证据。
国际上不少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体适宜和安全硒摄⼊量都是以中国学者对硒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在硒研究领域⾥,陈君⽯所带领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直处于国际领先⽔平。
食源性疾病包括哪几类 享受食物,杜绝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哪几类享受食物,杜绝食源性疾病食物,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大的恩赐,好的食物可以成全我们一系列的审美享受——赏其形,悦其色,品其香,度其意,乐其味。
食物又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保障,给予我们能量,让我们饱与暖,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层面的拓展赏读。
就餐有风险,吃货需谨慎无论民间直白的“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还是大道至简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都直指“吃”乃人生大事,在“吃”上“吃亏”“吃苦头”“吃瘪子”,一定是一件痛苦得不得了的大事,尤其,如果发生在“吃得开”的名人身上。
北京后海的簋街因为“麻小”热闹非凡,而“麻小”更因为赵本山声名大振——2002年底,笑星赵本山因为肺部不适、咳血住院,被误诊一个多月,后来换了医院才确诊——竟然是肺吸虫病。
罪魁祸首就是“小龙虾”。
小龙虾又称红螯虾,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也就是说,肺吸虫暂时居住在小龙虾体内,潜伏着,瞅准机会好往人体内“乔迁”。
本山大叔中奖了。
都是生食或半生不熟吃小龙虾惹的祸啊。
美食爱好者在网络上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头——吃货。
吃货过分追求口感吃得蹊跷古怪,中枪也就算了,可怜一些无辜的孩子们不是吃货也一样躺着中枪。
2010年9月,广东仁化县丹霞中学133名学生在饭堂就餐后,陆续出现头晕、腹胀等身体不适症状,经初步分析判断为食源性疾病。
2012年5月,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中学发生学生食源性疾病,症状为腹部疼胀、腹泻。
2006年7月,3家山东聊城人结伴在河北廊坊一家工地打工,不幸误食雨后突生的有毒野蘑菇,致18人全部中毒。
2012年7月,13位在南通四建工地施工的农民工被送往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这些农民工同时出现腹胀、腹痛和恶心的症状,仍然是食源性疾病。
可能有人会说——大陆的食品安全太成问题。
果真如此?国外,有净土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网络发达的今天,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躲不开人们的视线。
2011年5月中旬,食用毒黄瓜引起的疫病在德国出现,因食用有毒黄瓜,感染出血性大肠杆菌而死亡的人数达14人,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出现感染病例,欧洲一时陷入恐慌……2011年9月,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美国有72人患病,其中16人死亡。
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之陈君石院士谈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Tlogy科技46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8月食品安全协同创新本栏目由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合作支持7月16日,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在京举办了“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第八场活动,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美国大使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京东、家乐福、永旺、美团点评、饿了么、便利蜂等相关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以“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为主题,就溯源与信息平台、食品标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同与会者一起探讨并分享了个人见解。
问题一:食品追溯和溯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陈君石:我个人认为,国内目前对溯源目的和追溯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但这一点在国际上较为明确:追溯的目的就是当企业需要召回某批产品时能够准确地知道要召回哪一些,因此企业是追溯制度的主体。
在我国,它还有一个次要目的,即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能够得到更多关于产品来源的信息。
问题二:在食品追溯与溯源方面,政府需要发挥怎样的作用?陈君石:第一,政府应该对企业提出追溯要求,如国家颁布追溯指南,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
第二,政府具有监督职能,应检查企业是否按照自身建立的追溯制度去做。
问题三:食品追溯和溯源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陈君石:整个产业链的全部信息都要呈现在追溯平台中,但这需要产业链中每家企业的共同努力。
当前,国际上更多采用的是只需要各企业往上追溯一步、往下追溯一步。
例如,餐饮企业没有必要对蔬菜的前期种植过程进行追溯,而只需要知道它们来自哪一家供应商,并经过加工后售卖给哪些人便可。
假如产业链上每家企业都如此行事,那么该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自然连贯清楚,追溯过程也就此完成。
问题四:食品标准是不是越多越好?辣条要不要制订专门的标准?陈君石:事实上,标准并不是越多越好。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耨
质量 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徐 方旭 , 刘诗扬 , 兰桃芳 , 王月华 , 冯叙桥 ・
( 1 . 沈阳农业大学 食 品学 院, 辽宁 沈 阳 1 1 0 8 6 6 ; 2 . 沈 阳药科 大学 后勤管理处 , 辽宁 沈 阳 l 1 0 0 1 6 ;
3 . 渤海 大学 化学化工与食 品全学 院 , 辽宁 锦 州 1 2 1 0 1 3 )
( I . C o l l e g e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h u r e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6 6, L i a o n i n g , C h i n a ; 2 . L o g i s t i c
国家 ( 包括 中国) , 每年有 2 0 7 亿 人患食 源性疾病 , 造成 2 4 0万 5岁以下儿童死亡 。据我 国卫生部提供 的统 计数 字表 明 , 中国最近几年 发生食源性 疾病 的 比例呈
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 病I I 。据统计表
作者简介 : 徐疗 旭( 1 9 8 6 一) , 芟( 汉) , 博 卜 研究牛 , 研究 方向 : 农产 品
1 食源性疾病 流行现 状
明, 全球 凶食物 污染 而致病 者 已达数 亿 人 , 其 中由十
物性污染 引起 的致病 人数居首位 , 是 当前世 界 卜 最突
出 的卫 生 问题 。
受 旧际性食 品 与健康 问题 的影响 , 同际社会对食 品质母 安全的关注稗 度越来越强 , 频繁发生 的食 品安 全事件 对人们 的健康 和生命造成 了巨大 的威胁 , 在人 类公共 J 生事、 引起 阵阵恐慌 , 而 由食 源性 致病菌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易情况 , 狠狠打击制假 、 售假食 品 , 加强食 品安全评价 、 预警及 应急体 系建 设 , 食 为 品安全 监管提供 保 障。推广食 品生产 企 业 的 良好生 产规范 和 H C P管 理 , 保 AC 是 证工业化食 品安 全 的重要措 施。我 国 出 口食 品企业 现 已采用 了 HA C C P技术 , 但 缺少覆 盖各 行 业 的 H C P指 导原 则 和 AC
致病者 已达数亿 人 , 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 例, 导致约 3 0万 <5岁儿 童 死 亡 , 中 0 其 约 7 %是 因生 物性污染 的食品所致 。在 0 发展中国家 , 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 有 2 7亿病例 , . 导致 2 0万 <5岁 儿童 死 4 亡 。据 WHO报告 , 源性疾 病的实 际 食 病 例 数要 比报 告 的病 例 数 多 30~5 0 0 0 倍 , 告 的 发 病 率 不 到 实 际 发 病 率 的 报 1% 。因此 , 得到 的报 告 病 例 数仅 是 0 所 “ 冰山一角” 。我 国食 源性疾 病监测 体 系
评 价 准 则 。 食 源 性 疾 病 的现 状 警 示 我 们 , 公共 卫 生正面 临新 的挑 战。因此 , 全和完善 相 健 关 的食 品安全法律法规 , 研究 和制订食 源 性疾病预警 与应急机制 , 建立食源性疾 病 相 应 防 控 的关 键 控 制 技 术 , 效 控 制食 源 有 性 疾 病 的发 生 。
果 , 。 1] 2
护理 , 令患者在 家里也可以受到健康 的指
导。
自开 展 健 康 教 育 以来 , 得 了 很好 的 取
成效 : ①增 加 了患者 对 医护 人 员 的信 任 感 ; 促进了护患关系 , ② 减少 了医患矛盾 ; ③提高 了患者对疾病 的认识 , 学会利用健 康知识 , 检查设施 , 对疾病做到早发 现 、 早 治疗 , 同时缩短 了患 者 的就 诊时 间 ; 提 ④ 高了患者满 意度及药 物治疗依从性 , 建立 起科学 的 生活 方 式 , 高 自我 的 护理 能 提 力, 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健康教育工 作深入持久地发展下 去 , 护士不断更新护 理理念 , 掌握护理新知识 、 新技术 , 以便更 好地适应护 理健 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
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源性疾病成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日期:2013-08-09来源:健康界作者:王建秀| 0近期,中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Public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
目前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
俗话说,病从口中入。
食源性疾病不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专业期刊《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学术论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状况。
这项为期一年的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六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
此次调查共涉及39,686人,监测时间为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监测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监测点包括20个县(区),覆盖人口占2010年中国总人口的1%。
研究发现,监测地区0-4岁儿童患病率最高(12.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该项目参与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艳表示,2010至2011年中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4.2亿人次因病就诊,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吃出急性胃肠炎的就有2亿多人。
仅急性胃肠炎一项,共造成全国损失1.7亿工作日,消耗的医疗资源与社会资源更是难以估计。
这项研究还发现,中国急性胃肠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3.7亿人,比例高达5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甚至冬季高发的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患者也在盲目使用抗生素。
同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也在悄然变化。
过去,同一地区集中暴发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形式,容易识别,如四川眉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但目前,跨地域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传统的被动报告系统很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警。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
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农 药残 留 、 重金 属 、 机 污染 物 等 有
造 成 的化 学性 污 染以 及非 法使 用
而人 们往往 过 于重 人 体 呼 吸 、 化 系 统 内 膜 , 重 者 少量 使用对 身体没 有太大影响 , 消 严 但 食 品添加 剂等 。 视 化 学 性 污 染 . 忽 视 了食 源 性 疾 而 还 会导致肺积水 、 肝变 异、 克 、 休 致 使用量难 以控制, 只能凭经验操控。
维普资讯
却被一些不良商贩采用极不卫生的 方法制作 出来 ,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罪状揭露 : 油条八成铝超标
嗣 源性疾扁是
早餐吃油条是很多人的习惯 , 但 街边的油条八成铝超标 ,而过
据业内人士透露 ,臭豆腐 的制 其中的添加剂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作工艺十分复杂 ,传统工艺需花半
传 播 用 旧 自行 车 条 穿 制 肉 串 , 可 烤 红 薯
导致慢性铅 中毒。 建议 : 量 少吃 , 时 应搭 配 尽 吃
番茄、 密瓜等. 哈 . 油 条 油 饼
危 害度 : ★ ★ ★ 关键 词 : 超标 、 酸 氢铵 铝 碳
一
热腾 腾、香 喷喷 的烤 红薯 , 是 些人钟爱 的零食。相信 大部 分喜
盐就 会与 肉 中蛋 白质 分解 所产 生 食 品的手 。 你还有食欲 吗? 的胺类发生 作用 , 产生具有 致癌 的
亚硝胺。
及颈硬 等, 严重者会出现瘫痪 、 睡、 嗜
痴呆、 昏迷 甚至死亡。 事实上 , 早在北 京福寿螺事件 发生之前 ,9 7 19 年在浙
江 、o 午在福 建就 先后 爆 发 流 行 过 2( n
癌 等。
建议 : 慎 食 油条 、 饼 等 油 病 对 食 品 安 全 的 危 害 要 油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内容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内容1. 引言食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食源性疾病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是由食品或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
它们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
2. 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病原微生物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可以在食物加工、运输和存储过程中滋生和繁殖。
2.2 有毒物质食品中可以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如毒菌素、沙门菌素和霉菌毒素等。
这些物质存在于受到污染的食品中,摄入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3 化学物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农药残留、兽药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食物中出现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
长期摄入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3.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 腹泻- 腹痛- 恶心和呕吐- 发热- 头痛、头晕- 疲劳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病原体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
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4.1 食品卫生监管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建立健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4.2 食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溯源系统,追踪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追溯到食品的原产地和生产者。
4.3 消费者教育和宣传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消费者了解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正确处理和储存食物。
4.4 增强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情况汇报
食源性疾病情况汇报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各种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等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以下是对当前食源性疾病情况的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食源性细菌感染的情况。
据统计,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属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食物污染引起食源性疾病,如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共报告了数千例食源性细菌感染病例,其中不乏严重病例甚至死亡病例。
这说明食源性细菌感染的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食源性病毒感染的情况。
诸如诺如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诺如病毒等病毒,是引起食源性病毒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污染引起感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也不断出现食源性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提醒我们,食源性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亟待加强。
除了细菌和病毒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包括弓形虫、钩虫、蛔虫等寄生虫,都可能通过食物传播引起感染。
这些寄生虫感染会导致肠道疾病、贫血等严重后果,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减少感染病例的发生。
此外,化学物质污染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农药、重金属、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滥用和残留,都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国也不断曝出食品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减少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保障人们的健康。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的情况令人担忧。
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的污染都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中国食品会越来越安全
中国食品会越来越安全作者:雷妍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9期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食品供应是否充足与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但从追求“吃饱”到“吃好”,一直没有变的,就是吃得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说,从国家管理体制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分为三个阶段。
总体来讲,就是从非常简单到经济发展后的庞杂、纷乱,再回归到现在的相对简单。
从躍入视野到深刻转型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餐桌上的食品也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的食品工业和食品科技迎来20多年的产业发展黄金期。
我国乳制品行业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但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一时期假冒伪劣、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逐渐增多,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逐渐聚焦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1983年,《食品卫生法》开始试行。
此时,无论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还是执法检查,均由卫生部门负责。
后来,由于消费者及政府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相关管理部门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后,就出现了“九龙治水”的局面。
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农田到餐桌,由众多不同部门分管,“各管一段”。
2008年,发生了食品安全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将我国分段监管的弊端暴露无遗。
在生鲜牛奶中加入水和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可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值,冒充“纯牛奶”,从而非法获得利益。
但以当时的监管检验手段,是查不出来的。
司法部门和食品卫生部门多次进行现场调查,最终找到证据表明,三聚氰胺是在收奶站被加入到生鲜牛奶中的。
那么,收奶站归谁管?按当时的规定,没人管。
在农业部看来,牛奶离开了奶牛,已经不属于养殖业的范围;在主管食品生产的质检总局看来,牛奶还没有进入乳品厂,就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
这个“三不管地带”给我国食品安全行业造成如此大的打击,不得不让各界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
浅谈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
浅谈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摘要】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健康的保证。
公共卫生是关系我国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
因此,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基本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8-02“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不但说明人类以食物赖以生存,而且也说明食物安全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因此,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反之亦然。
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1食品安全的含义及内容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食品安全包括四个成分:第一,成分安全,不包含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
第二,功能安全,食用后不影响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
第三,免疫安全,不能带有导致人体发病的动物、微生物和病毒。
第四,遗传安全,即不改变人类基因和人类的遗传功能。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2 公共卫生的含义及内容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其中,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卫生界定为“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卫生是指提供人类食用的各种食品,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烹饪、食用等各个环节必须符合饮食卫生标准,保证各种食品所含营养和能量安全进入人体,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概述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 - 概述食源性疾病来源的漫画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粮食生产到消费(“从农场到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气污染。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然而,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系统等其他症状。
摄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残疾和死亡负担。
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病原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细菌。
食源性疾病主要流行特征为:发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 - 分类按致病因子分类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2. 食源性病毒感染3.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4. 食源性化学性中毒5. 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6. 动物性毒素中毒7. 植物性毒素中毒按发病机制分类1. 食源性感染2. 食源性中毒食源性疾病 - 病学特点食物传播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
暴发性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陈君石院士全面剖析解读食品安全
陈君石院士全面剖析解读食品安全日期:2015-02-12 13:07 点击:2082写这篇长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呼吁大家尊重专业,尊重知识,特别是各位有影响力的大V和媒体,因为你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专业和知识。
食品安全它确实是公共话题,但更是一个专业领域。
换位思考下,当你们谈论民主、自由这样的话题时,当你碰到一个什么社科名著都没读过,对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苏联解体等一知半解的大谈民主政府,估计也会嗤之以鼻,并认为他的观点不足为信。
食品安全也是如此,它涉及食品科学、监管制度、企业管理和行业现状等,其中每一项的专业性都是很强的,如果你只是想简单地重复着“政府应该加强监管”这样的批评,那确实是无所谓专业不专业,但这种言论初中生都可以说,而且本质上无助于解决问题,而当你一超出这个范畴发表意见,你很可能就错了。
我不是解释这些问题最合适的人,算是抛砖引玉吧。
下面都是大家最关心的“常识”问题,但很多人对于常识问题最容易想当然,所以这也是分歧与谬误的开始。
1、所有食品企业的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吗?答:有时候不是。
食品安全一般不讨论与“健康危害”无关的事。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它的核心是“健康”,它和产品的质量或营养是有一定区别的,虽说质量不好或营养不好的食品也可能造成健康问题,但营养不好的食品也可能没健康问题,这之间不能划等号;它也不讨论商家的经营方式和诚信问题,比如去年的味千拉面,它是个好话题,但其产品本身没有健康危害,属于诚信问题。
2、食品安全是能做到零风险的吗?答:不可能,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甚至是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都可能面临风险,何况是“吃”。
且不说人类自身、人类的食物无时不在面对着复杂的客观环境(空气、土壤、微生物等等),有已知的,还有未知的,即使是属于主观能动方面,也有偶发事件、人力不可及的范围及操作成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君石:中国的食源性疾病到底有多严重?
多年来,我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过: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但我发现,即使是来采访我的几位媒体记者,他们对食源性疾病的知识也了解甚少,甚至有人问,食源性疾病不是病吗,“病”怎么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呢?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通俗地说,就是食品被致病因素污染了—一定要是污染了,当然也可能是食物本身有问题,比如没有炒熟的油豆角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毒素,但这不是主要的。
这些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致病,所谓中毒就是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那么,有多少人得了食源性疾病呢?据公开数据,卫生部每年收到食物中毒暴发报告为600 -800起,发病2-3万例,死亡百余例。
看起来很少,似乎不值得重视,但是世界卫生组织有一项数据: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
中国的漏报率会有多少呢?目前,卫生部、国家疾控中心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都没有准确的数据。
我曾问过中国疾控中心刘秀梅研究员,她是这方面的专家,虽然没有相关数据,但我希望她粗略地说一下,她告诉我,“估计在99%以上”。
也就是说,在得食源性疾病的人群中,只有1个人会上报。
国际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冰山一角”。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相关机构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宣传。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安全的食品与每年约200万人的死亡有关,其中40%是5岁以下儿童。
那么,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生物毒素等,其污染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
虽然目前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已有的数据还是有代表性的。
根据分析,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最多,包括饭店、食堂和乡村酒席等,占到了总数的55.4%,家庭占总数的40.0%。
美国的食品安全做得比较好的,个人卫生条件也好,也没有那么多卫生条件差的饭店,他们的情况如何呢?经过10年努力,2011年,美国食源性疾病估计总发病数已经由2001年的7200万人次降低到4800万人次,每年还有3000人死亡。
美国不到3亿人,中国会有多少人次呢?卫计委做过两个试点调查。
2011年,我们调查了6个省,采取的是比较笨的办法:以家庭为单位,每两个星期做一次访问,询问有没有发生腹泄情况,排除了明显的感冒引起的腹泄,应该说都跟食源性疾病有关,虽说这个判断方式并不准确,但由于样本量大,应该说“冤枉”的并不多。
6省共调查了39686人,有799万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其中,由食品引起的感染人数为216万人次,推算下,相当于全国2亿人次。
2012年,调查范围扩大到9个省,共调查52204人,发现共有3099万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其中,由食品引起的感染人数为2713万人次,相当于全国1.9亿人次。
当然,推算出全国每年应该有2-3亿人次发生食源性疾病,这个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但这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概念。
我们了解了发病率,还要追溯其发病原因。
当然,一家一户是很难调查的,只能用群体性事例来研究。
2013年9月26-29日,北京房山、怀柔的3所学校发生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病学生共89例,分布在7家医院。
通过溯源调查,
查明事件为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跨区暴发,问题食品为大兴区某公司生产的麦辣鸡腿汉堡,污染源为大连某公司生产的鸡肉原料。
追溯的关键是在剩下的汉堡和病人的粪便中,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查到了共同的病源肠炎沙门氏菌,应该说证据确凿。
遗憾的是,我们能追溯、查证的只是少数,因为大部分都漏报了。
应该说,现有的管理措施和体制,是造成漏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主要是增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意识。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是5条,我们也已经宣传很多年了,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饭要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希望大家牢记这5
条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