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一篇: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句容市边城镇东昌小学周国平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占主体地位,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然而现在还有许多教师上课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
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抱”着“扶”着,就是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
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知识层次的探究,让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目标——让学生建构让学生确定目标,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又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更好地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课始要在民主和谐的谈话中巧妙地促使学生自己提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明方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课开始,我拿出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猜猜看这些是什么形体,待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体。
接着我说:“圆锥体与我们实际生活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你相知道圆锥体的哪些知识呢?”思考片刻,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想知道圆锥体的特征;有的说想自己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有的说要用圆锥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然后我就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入新知的探究。
这样,在课始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动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
二、新知——让学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
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会学习”的根本措施。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结合平时教学,谈几点浅显的认识:(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学行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行动的归宿,它决定着教学行动。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
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重视创新的社会。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会学习”,目的达到会创新。
一个会学习、会创新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有潜力的民族。
从这个意义出发,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具体来说,备课时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上课时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方法。
(二)设计灵活的学习过程正确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行动上是要设计灵活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从怎样启发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怎样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自学时空上设计学习过程。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拥有主动权,关系着学习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却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甚至成为了一种机械式的接受和被动的学习。
我们迫切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和积极,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
在传统的学习模
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安排好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有
选择权和掌握学习的节奏。
教师和学校应该在教学安排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
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学习安排,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也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学
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通过设置自主学习课程,组织学
生参与自主学习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
动权。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学生拥有学习
主动权,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育部门、
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权利,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真正
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句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新知——让学生发现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是小学数学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使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教“比例尺”这节课时的情景。
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使全体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便于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主动研究,主动发展的情境中。
课前,我先和学生利用尺子动手测量出教室黑板长4米,宽1.2米。
上课了,我把测量出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老师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黑板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
”学生到前面贴图纸时我帮助他们把贴在黑板上的图按大小分成了三类,并要求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画法继续贴到黑板上。
接着我指着黑板上的图对同学们说:“黑板上贴出的图为什么有大有小呢?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倍,图上的长就是4厘米,宽是1.2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黑板的平面图。
”按照这个同学说的画法,我在图的下面记下4米、1.2米、4厘米、1.2厘米。
另一个同学说:“我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50倍,图上是长8厘米,宽2.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
”我又依次记下他所说的数据8厘米、2.4厘米。
最后是贴出第三类图的同学发言:“听了他们的发言,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黑板的平面图。
把数学课堂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数学课堂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了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
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
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是白免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免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
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教师应该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地交到学生手里。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仅仅有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们要着重研究的是,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得这种理念能够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下面结合二年级《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做”数学——数学的活动化——动态的数学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例如,当教学到“怎样确定位置”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室座位设计成电影院的排列样式)我们今天上课的地方摆了很多座位,像一个电影院,但座位没有编号,请同学们为这些座位编号。
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商量用怎样的办法编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编号的方案。
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再一起来讨论各种编号方案的实用性,决定用其中一种方案为教室里的座位进行实际的编号。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真切地理解到编号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和方法,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深了对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选择的认识与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在不断的转变,由从教学生学→学生会学→我要学学习观念的逐步不断更新,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能主动获得知识,思想观念也在转变提升,如何利用好课堂40分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讲授新知识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链接点及新知识的逻辑规律,在关键处巧妙设疑,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新的心理需要,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时侯,让学生先计算:①17.2÷4;②16.8÷28:。
复习一下商不变的规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接着把①式改为17.2÷0.4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就使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心理背景下,教师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是矛盾得到解决。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欲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学会了知识,就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学,如我在执教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法中的小数乘整数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买风筝的情景,由学生买自己喜欢的风筝,能花多少钱,从中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早自己的手中,求知的欲望越发强烈,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景,认识数学的趣味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以及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的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学生应该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引者的角色,学生则需要乖乖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和教导。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这种教学理念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学情绪。
相比之下,如果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出一种持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更容易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指定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而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将会更加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主动地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出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导读:本文是关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希望能帮助到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魏崇容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中心校(614307)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一点已不容置疑。
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主的学习状态和方式。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的基本保证是给足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有人说每天清晨大街上出现最早的人群是两支队伍。
一是学生,二是民工。
学生从进校开始,几乎每一分钟都被老师安排得井然有序。
40分钟的课堂教学当然也被辛勤园丁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所占领。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地使用单位时间,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出,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的布置。
即使是安排讨论、操作、也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几乎每一分钟都被老师控制着。
在学校,孩子们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在家里,按照家长的旨意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课外补充练习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程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孩子们失去了思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知识的宽松环境,给足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发现、去探索。
记得有一次送课下乡,上课的老师所授内容是三年级的“可能性”。
一开课,老师就用有趣的游戏(石头、剪刀、布)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活动中。
通过游戏,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事物存在一种情形—“可能性”。
接着,老师又举例讲解了另外两种生活情形。
那就是“一定”。
〔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一定),地理每天都在转动(一定)〕。
还有“不可能”〔如:石狮子,会在天上飞(不可能),我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吃过一点东西(不可能)〕。
老师讲解清晰、透彻。
学生学的清楚、明白。
可是,就在新知探索完之后,老师给学生呈现了这么一道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按题里要求分袋子装东西。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会学、能学。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乐学要想让学生“乐学”,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设置和教师有直接关系。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尽量排除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不良情绪,优化心境,感染学生,让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学生走神儿、做小动作等,教师要妥善处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目光的慈祥,态度的和蔼,与他们是平等、民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会学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他们才能受益终身。
因此,教师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了一定阶段,则要进行归纳总结,直接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三、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
如:教学“角”时,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的普遍做法:教师将“角”画出来,引导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表示方法,特点等。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让学生充分利用直尺等工具来画“角”,研究角的特点,最后由小组长或小组发言人汇报探究的结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获得结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
教学 目标 , 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 的提 高产生深远 的影
响.
师 生 关 系
教师作为课堂教 学活 动 的设 计者 、 织者 、 导 组 指 者, 应充分认识 到 自己的教育对象是 一个个具有 主观 能动性 的活生生 的人 , 是一个个有感情 、 自尊心 、 有 需 要被人尊重和激励 的个体 . 因此 , 在课 堂教学 中, 要营 造一种宽松 、 民主的教 学气 氛 , 相信 、 理解 、 尊重 每一 位学生 , 让他们 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和谐 的师生关 系靠 “ 师爱 比渊博 的知 识更 重要 ”
二 、 助、 导 学生掌握“ 帮 指 自主 探 究 ” 学 习方 法 的 新课 程倡 导“ 自主、 合作 、 探究 ” 式教学 , 强调学 生 对新知识 的主动获取和对所学知识意义 的主动 建构 ,
使学 习过 程既体现学 生主动 学 习、 极参 与 , 积 又与讨 论合作 、 深入探究密不 可分. 知识 构建 的过程 中学 在 生共 同体验成 功的快乐 , 从而使学生 的学 习主动权有 了着落. 国著名教育家斯多 惠曾经说 过 :不 好 的教 德 “ 师奉送 真理 , 的教 师教 人发 现真 理. 由此可见 , 好 ” 无 论是学 习真理 , 还是 掌握知 识 , 教师 都应该 引导 学生 自己去发 现 , 自己去 总结 , 样 , 这 学生 才能 积极参 与 , 主动地探究 , 成为学 习的真正 的主人.
距 离 , 立 起 师 生 心 心相 印 、 灵 相 通 的 融 洽 关 系 , 建 心 形 成情感交融 、 鸣的氛围. 时 , 共 此 教师的教与学生 自主
传统教学一般 都是 教师 提 问、 生作答 , 生较 学 学 多地处于被动接受 知识 的状 态 , 这对 学生 思维发 展 、 能力 的培养极 为不 利 , 甚至还 可能扼 杀了学生的创新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也就是改善传统的教师“灌”学生“记”的模式。
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精神开始。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自主性和主动权都没有,何谈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一过程应当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策略很多,这里,略举几例说明,用以指导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克服师源性伤害,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
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师要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应做到:①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
把课堂变成学生好“问”爱“问”的场所。
②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45分钟既是教师教学时间,也是学生的学习时间。
这一段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用多了,学生就用少了。
在传统的教学中“满堂灌”“一言谈”是非常普遍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不可能很好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克服和改变这一现象,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论如何把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论如何把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摘要:教师要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以及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这三个方面去,把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小学生真正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主动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
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的生成和发展。
不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早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习惯了被动去接收要掌握的知识;而很多教师也习惯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些观点都不是一时半刻能改变过来的,故需要教师作更大的努力。
如何把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
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思想思维发育还很不成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提问题,而且,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因为只有认真钻研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针对即将要学习到的知识,设计一些真实、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教圆柱的表面积的时候,可设置一情境为一些相关的图片:圆柱形的糖果罐子、挑水用的铁皮水桶、铁皮烟囱等,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去发现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完善认识的过程,完善了认识,也就对所学的知识有些更深的理解,也就掌握了教材要求学生的知识要点。
二、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的途径来自己解决问题。
如:同样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学生提出例如“做一个铁皮水桶要多少铁皮呢”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摘要: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思维主动权自主探索生活情境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
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2013·12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承认和尊重学生,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把学生们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出来,让他们乐于参与活动,教师要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需要有能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才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去探索数学。
作为教师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这种欲望的激励与唤醒,并能促使他们保持更长时间的学习热情。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达成他们的愿望,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从而轻松地理解数学,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先创设了一个热烈的校运会场面,播放了一个个运动场景,之后把镜头停留在运动员跳远的激烈场面上,让学生根据运动员每次跳的结果,读出他们的成绩,同时把两个运动员的成绩列表显示在屏幕上。
当学生正沉浸在愉悦的情境中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当裁判员,你能告诉大家这两个运动员哪一个运动员的有效成绩好?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习“小数比较大小”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主动去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堂课在引入阶段创设了问题情境,营造了主动探究的氛围,促使学生的观念、认知要求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有效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求,使数学学习更有价值,探究的过程就是一种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
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刻体会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一、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在做着费力而不受学生欢迎的事。
有的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学生学习时的需要,只是按照教师的意愿组织教学,学生处于服从地位,造成了耗时多,情绪低,效果差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
”我们的教师就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要真正把学生二、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感悟就是自我体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这种自我感悟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阐述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这说明未来教师的身份要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而学生要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管理198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成美好的人间。
成长路上,有爱相伴,永远不会感到孤独,永远不会在挫折面前轻易言弃。
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如果没有爱,教师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当然,教育之爱未必非得那样轰轰烈烈。
如果我们善于在日常教育中去传播这份爱,你就会发现,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最深的感动其实就在每一个平淡而平凡的细节中。
要尽量使学生在“师爱”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
“师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互动之中,更应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师生友好相处的快乐。
有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帮助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3.勤练“赞美”功.赞美永远都不是多余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有人赞美过的学生来说,一次真诚的赞美,可以胜过千万次严厉的责备。
有时,老师的鼓励与赞美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正是那几个字却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回顾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我们何尝不想多得到赞美,少些指责和批评,这应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吧。
因此,我们一定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恰当地赞美学生。
无论在哪些方面,我们都要尽量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给以肯定和无条件的赞美。
教师的“懒”本质上是一种“让、退”,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上、进,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做到“勤”“懒”有度,“懒”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必须建立在“勤”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功底,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有更强的教学修养为背景,“懒”是要有“懒”理的,它是需要“资本”的。
参考文献:[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2012.3[2]李镇西.《教育的智慧》2014.7实践研究表明:课堂的开放,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游戏融入低年级数学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游戏融入低年级数学教学摘要:在低年级数学讲授中,计算讲授占了很大的比重。
以往的计算讲授难免板滞,死板,而玩,是儿童的本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好玩,好动,这就使计算教学的优为艰巨。
针对这一情形,几年来,我不停摸索,终究发现将游戏融入低年级计算讲授教学获得优良的结果。
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享有充分交流的机会,是他们学有所得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关键词:主动权游戏主体作用引言:闻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老师不该贪图将常识硬塞给儿童,而应当找出引发儿童乐趣,刺激儿童的质料,然后让儿童本身去解决问题。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力争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低年级数学讲授中,计算讲授占了很大的比重。
以往的计算讲授难免板滞,死板,而玩,是儿童的本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好玩,好动,这就使计算讲授举行的优为艰巨。
针对这一情形,几年来,我不停摸索,终究发现将游戏融入低年级计算讲授教学获得优良的结果。
譬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快乐的小鸭》(十几减六、减七)时,我针对本课计算的方法多式多样,学生较难掌握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五个游戏,结果每个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学生“会”了。
游戏之一“抢答”。
请五个同窗到讲台上,听教师命令孩子开始抢答。
例如“老师”说,9 +()=10, 8 +()=10,7 +()=10, 6 +()=10,五个同学便在黑板上写好自己的答案,并大声的说出自己的答案,看谁动作快,谁就“抢"到了这个计算"。
最后由全班同学从五个孩子中评出一个“抢答”冠军,教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
“抢答"这个游戏,既使孩子在游戏氛围中温习了凑十法的计算,又为孩子们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及反映本领有新的磨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感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雄孟小学:唐奇美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在不断的转变,由从教学生学→学生会学→我要学学习观念的逐步不断更新,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能主动获得知识,思想观念也在转变提升,如何利用好课堂40分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讲授新知识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链接点及新知识的逻辑规律,在关键处巧妙设疑,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新的心理需要,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时侯,让学生先计算:①17.2÷4;②16.8÷28:。
复习一下商不变的规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接着把①式改为17.2÷0.4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就使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心理背景下,教师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是矛盾得到解决。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欲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学会了知识,就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学,如我在执教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法中的小数乘整数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买风筝的情景,由学生买自己喜欢的风筝,能花多少钱,从中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早自己的手中,求知的欲望越发强烈,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景,认识数学的趣味性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以及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圆的对称性”的时侯,我采用有趣的剪纸比赛导入新课,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可以非常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轴对称。
运用这样的引入方式,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挖掘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
趣,数学真有趣。
四、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学生认识了几个几之后,我组织学生用小棒操作,按要求摆出2个4、5个1等。
然后,我再给出几道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请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有几个几。
这一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把感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加工成表象,为下一环节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改变教法,创造条件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教师教的死,学生学得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也就没有了兴趣,教学效果差。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学生学习提供学习条件,引导学生用心学习,从所获得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并如何去解决问,特别是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探讨,找寻解题方法,哪怕是为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于肯定。
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
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如我在执教条形统计图时,为学生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从图中都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发言,得到锻炼课堂
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六、课堂提问要有技巧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及以回答也要因人而异,不同阶段的问题因学生成绩的优差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人人都有发言权,差生也能因自己回答正确感到高兴,培养了学习兴趣。
回答问题中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或回答不出来,教师不能急于让学生坐下,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启发、引导,直至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虽然说时间多了一些,但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他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最为基础,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交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我为每位同学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5角,一个削笔器15元“,并且让学生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自己最想买的一件商品。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爱学会学使学生感受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自己是真正
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扶、放结合,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