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别称

合集下载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

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

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

小儿笑曰孩初。

生婴儿,还不懂笑。

曰未孩。

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

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

髡指头发下垂之状。

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

《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

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

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

”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7--8----(换牙时期)童龄;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

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9岁九龄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时间的天文划分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时间的天文划分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时间的天文划分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区别编辑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迂腐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yū fǔ]迂腐基本信息【词语】:迂腐【注音】:yū fǔ【释义】: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迂腐之论,形容人老实。

【解释】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探源】:尹会一《吕语集粹·治道》:“而迂腐之儒犹曰:‘宜崇长厚,勿为激切。

’”【用法】:形容不会变通的人【近义词】:死板,陈腐1基本解释编辑1.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2. 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迂腐之谈[1]2详细解释编辑1、指言谈、举止、行为拘泥于旧准则.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尝见文人中有等迂腐及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为俗流。

”《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他是正经人,但有时也不免略带迂腐。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tiao):指童年。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男子30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于考试吧不惑:指男子40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与各民族的习俗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与各民族的习俗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如艾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tai)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傣族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6、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年岁的别称

年岁的别称

年岁的别称
1、孩提—两三岁
2、龄年—男八岁
3、髻年—女7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黄口—10岁以下都称
6、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7、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8、金钗之年—女孩12岁9、豆蔻年华—女13岁10、及笄之年——女15岁
1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12、桃李年华——女20岁
13、花信年华—女24岁14、标梅之年—出嫁时15、半老徐娘——女30岁
16、弱冠—男性20岁17、而立之年—30岁18、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0岁
19、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2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21、古稀、杖国之年,致高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22、杖朝之年——男性80岁23、耄耋之年——80-90岁泛称
24、鲐背之年—年至90岁
25、期颐——迨至百岁。

年龄别称详解

年龄别称详解

年龄别称详解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初生婴儿,称“嫛婗”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襁褓:不满周岁孩提:幼儿时期总角:童年时期髫年:女孩7岁龆年:男孩8岁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0岁以下幼学、外傅之年:10岁“束发”或“成童”、“童”:男子15岁左右舞勺之年:13~15岁舞象之年:15~20岁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志学之年:男子15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女子16岁弱冠:男子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梅之年,标梅之年:女子至出嫁半老徐娘:女子至30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

而立:3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4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喜寿:77岁米寿:88岁白寿:99岁耄耄:80-90岁九秩、鲐背之年:90岁期颐、人瑞:100岁下寿:60岁。

中寿:80岁。

上寿:100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皓首、白首:老年黄发:长寿老人儿童,叫“髫童”或“毁齿”。

“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

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

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

”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0岁孩提、总角、垂髫:童年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30不惑之年:40知命之年:50花甲之年:60古稀之年:70喜寿77岁耄耋之年:80米寿88岁鲐背之年:90白寿99岁期颐之年:100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年龄别称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 :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货【古代年岁别称】总⾓: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之宴”,⼜《齐风·甫⽥》“总⾓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

陶渊明《荣⽊》诗序:“总⾓闻道,⽩⾸⽆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未冠,头发下垂,因⽽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戴礼记·保傅》:“束发⽽就⼤学,学⼤艺焉,履⼤节焉”。

及笄:指⼥⼦15岁。

语出《礼记·内则》“⼥⼦……⼗有五年⽽笄”。

“笄”,谓结发⽽⽤笄贯之,表⽰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成年待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选·宋⽂皇帝元皇后哀策⽂》:“爰⾃待年,⾦声夙振”。

 弱冠:指男⼦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弱,冠”。

古代男⼦20岁⾏冠礼,表⽰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

以后称三⼗岁为“⽽⽴”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或⾄其乡,敬造之,见其⼈默然诚笃,年仅⽽⽴”。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不惑”。

以后⽤“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宪书》:“⾜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艾”。

⽼年头发苍⽩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地⽀名号错综参互⽽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赵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挪六⼗花甲⼦,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处有,⼈⽣七⼗古来稀”。

亦作“古希”。

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

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

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古代1—100岁称呼集锦逢10称呼1岁:襁褓之年10岁:幼学之年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天命之年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之年、人瑞之年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1-100岁,古代各有什么样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岁别称: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jī):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30
不惑:40
知命:50
花甲:60
古稀:70
喜寿:77
仗朝:80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米寿:88岁
耄耋(mào dié)(鲐(tái)背之年):90
白寿:99岁
期颐:100 Biblioteka 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
0——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