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七上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素养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培养默读能力。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品味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第1课时◎重点: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和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知识链接鲁迅出生在新台门。
百草园便在新台门内,它是台门内聚族而居的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略呈长方形,约有两亩。
“百草园”名称虽然雅致,实际只是一个“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荒芜的菜园。
园中有一座像小山那样的瓦砾堆,据说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子时留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就扎根在瓦砾堆下的泥土里。
园内大约有五分之三的地面可以种植,其余便被粪缸、路道、晒场和垃圾堆占据。
今日的百草园,除与梁家搭界的“短短的泥墙根”依然保持原样外,园内已开辟为纪念馆,面貌一新。
情境预设请欣赏歌曲《童年》。
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她唱出了池塘边榕树上声声叫着的知了,她唱出了操场边秋千上驻足停留的蝴蝶,她唱出了孩子贪玩等待游戏的童年。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也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歌声,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
导学建议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并在课前准备一些关于童年的视频或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进入文中情景。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
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
这一年的变动使鲁迅的心情“空洞、芜杂”,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这时,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解苦闷,寻求慰藉。
人教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含答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重点突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表推测,而“确凿”表肯定,这种表达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不矛盾。
“似乎”表明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有些模糊;“确凿”表明百草园给我的印象之深,主要是为了与下一句的“乐园”形成转折,构成对比,表现了对百草园的特殊感情。
3.考点链接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的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能显示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常常选择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描摹独具一格的人物动作,以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而把人物的动作置于尖锐的冲突、斗争之中,则往往更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3。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确凿.(zuï)蟋蟀.(shuài)收敛.(liǎn)秕.谷(bǐ)B.珊.瑚(shān) 菜畦.(wā) 狗窦.(dîu) 觅.食(mì)C.斑蝥.(máo) 渊.博(yuān) 缠络.(lào) 盔.甲(kuēi)D.竹筛.(shāi) 鼎.沸(dǐng) 宿.儒(sù) 锡箔.(bï)(解析:A.“凿”应读作“záo”;B.“畦”应读作“qí”;C.“络”应读作“luî”,“盔”应读作“ku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掌握生字生词。
2、学会从题目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的方法。
3、学会结合相关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体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4、品读景物描写,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角度、安排恰当的顺序、抒发思想感情的写景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5、品读精彩的动作描写,掌握运用恰当的动词描述事情经过的方法。
6、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揭示对自己成长的启发意义。
【学习重点】目标3、4、5【学习难点】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揭示对自己成长的启发意义。
【学法指导】1、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生词。
2、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启示的思维顺序,认真思考。
3、阅读作品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对其中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评价,感悟作品的内涵。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参考资料◇关于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知识;2. 理解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3. 掌握如何正确阅读一篇文章。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题(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课文的标题是什么意思,与上一课《隐形的翅膀》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作者把课文的题目取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了解背景(10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创作动机等。
要求学生认真听、记笔记。
2. 学生就以上背景知识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阅读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起草《保胎书》的人被禁书了?b. 高拱为什么被让掉衣牢?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并回答问题:a. 书屋的规模有多大?b. 书屋为什么叫“三味”?c. 书屋的开办意义何在?3.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各段落的主题,并介绍自己的归纳结果。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就课文内容和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解答问题。
2. 学生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通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变化,想表达什么观点?b. 作者从哪些细节和描写中暗示了百草园的兴旺和书屋的衰败?c. 你认为作者这样描绘百草园和书屋的变化有什么深意?五、拓展阅读(5分钟)学生在课外读一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类似主题的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简单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六、课后作业1. 负责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撰写一篇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变化的小论文。
2. 准备下一节课的知识和素材。
导学案设计依据教学实际,旨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希望本次导学案能够辅助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继续写相关内容:第一步:导入新课题(5分钟)在上一节的《隐形的翅膀》中,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的辛酸经历,以及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其童年生活,品味语言,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2、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难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锡箔.(bó)臃.肿(yōng)确凿.(záo)攒.成(cuán)收敛.(liǎn)蝉蜕.(tuì)脑髓.(suǐ)觅.食(mì)罕.至(hǎn )拗.(ǎo )秕.谷( bǐ)2解释词语: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
第 2 页第 3 页3、速读4——6段。
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速读7——8段。
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
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统编版)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确凿.()菜畦.()皂荚.()桑椹.()云霄.()油蛉.()斑蝥.()鉴.赏()秕.谷()和蔼.()蝉蜕.()倜傥..()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拗.断)攒.动()蝉蜕.()脑髓.拗()执拗.)积攒.()尖锐.()跟随.()拗.口()悦.耳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确实。
()②轻快敏捷。
()③缠绕。
()④凑在一块儿。
()⑤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⑥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⑦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⑧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⑨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⑩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沸,水开。
()○11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任务二: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本名,字,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898年离家到了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随后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1905年入仙台,先入仙台医专学医。
后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革国民精神,挽救即将危亡的民族。
1909年回国,1918年起合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案示例之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粤南(一)重点、难点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知识点落实规划掌握下列字词:菜畦、皂荚、桑椹、油蛉、蟋蟀、斑蝥、缠络、攒、脑髓、鉴赏、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确凿、书塾、恭敬、方正、消释、渊博、宿儒、蝉蜕、人声鼎沸、倜傥。
(三)实施教学的思路及主要方法1.简介鲁迅及《朝花夕拾》。
2.明确本文的体裁是回忆性散文,文题“从……到……”表明文章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有空间、时间的变化。
启发学生理清本文结构。
3.欣赏作者笔下百草园的景色:①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举例说明。
②透过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可看出作者所描摹的是什么季节?③是从哪些角度、顺序展开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与“无限趣味”有什么联系?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是什么?5.朗读7、8段,说一说冬天的百草园又有怎样的趣味;画出捕鸟过程的一连串动词,体味其作用。
6.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呢?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连用所表达的意思呢?(从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考虑)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学生轻声齐读第9段,回答下列问题:①家里人要送十二岁的鲁迅到三味书屋里去了,当时他是怎样想的?(从课文内容考虑)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联系他的家庭教育考虑)③他要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当时他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8.边读课文后半部分,边与“百草园”的生活作比较,填写下列空格:百草园景物美丽丰富,三味书屋陈设(),百草园生活有趣多彩,三味书屋学习(),长妈妈讲的神话故事美丽动人,三味书屋的先生(),和闰土父亲学捕鸟乐趣无穷,三味书屋读的书();百草园是个有无限趣味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的私塾。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配套教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配套教案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三、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难点: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法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填空: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 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 40 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本文文体属于.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轻捷(jié)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luò) 攒( cuán) 珊瑚( shānhú) 高枕而卧(wò)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臃肿(yōngzhŏng)陌生(mò)鉴(jiàn)赏人迹罕至(hǎn) 蝉蜕(tuì)人声鼎沸(dĭng)觅食(mì)竹筛(s hāi) 秕谷(bǐ)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ú)三、感知课文(一)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生活.⑴回忆百草园的缘由.⑵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⑶离别百草园⑴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二部分:回忆在三味书屋的经历.(二)整体感知,思考1、结合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空间顺序)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百草园(1—8)三味书屋(10- 24)3、第九节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4、百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5、作者写到了三味书屋中哪些人和事?(寿镜吾先生询问“怪哉”园内偷玩课堂游戏、画画)6、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第二课时四、赏读课文(一)片段欣赏一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以下角度赏析1、写景的过程中采用了何种句式?2、描写哪些景物?3、写百草园的景物,既有静景,又有动景,试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的.4、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的顺序?5、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6、描写过程中采用哪些修辞手法?⑴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⑵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⑶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⑷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椹,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⑷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椹,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⑹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小结收获1、句式巧妙,方能有面有点、重点突出;2、观察有序,方能行文有条不紊;3、观察细致,方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4、描写角度多种多样,方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5、精心遣词,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方能使行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6、描写中应该渗透自己的感情,方能以情动人.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二)片段欣赏二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从以下角度赏析1、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2、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3、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4、在上面一系列动词任选三个并加以其他动词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5、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段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表示捕鸟动作的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支用一枝短棒(支 )起一面大的竹筛,下面( 撒 )些秕谷,棒上(系 )一条系撒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牵雀下来( 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拉 ),便(罩 )住了.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啄,、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闰土父亲的描写中,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写捕鸟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快乐.写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手法及作用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第九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第九自然段中三个“也许是”能否删去,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删掉了这些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第三课时五、研读第二部分1、关于寿镜吾老先生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2、三味书屋的教学教育情况1、先要行拜师之礼;2、上课时,单独上生书;3、课程只有读经、习字、对课;4、教材晦涩难懂;5、体罚学生:打手心、罚跪.但先生不常用,通常不过瞪瞪眼而已;6、学生问问题,先生不予回答.3、三味书屋教学宗旨“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指的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醯是醋,醢是酱;调料.)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书屋柱之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4、三味书屋教学内容“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上九潜龙勿用”大意是:“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六、分析探究人物探究一课文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从文中找出你的说法的理由.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天真、烂漫的孩子.同时,“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求的精神.人物探究二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并说说你的看法的理由.信服、敬慕、爱戴先生.称赞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和开明.对先生既有信服、敬慕、爱戴之情,也有对其教育教学不满之处.问题探究一作者将百草园描绘成了自己儿时自由、快乐的乐园,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到底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能够说说作者在这部分文字中所表达的感情吗,并告诉大家你所持观点的理由.三味书屋生活同样充满了乐趣,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喜爱和留恋之情.三味书屋生活枯燥无味,表达了作者对其不满,甚至有厌恶之情.问题探究二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下面是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并说说你赞成的理由.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尤其是从文中对先生的主要感情来看,还谈不上批判.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从作者对先生的感情和三味书屋儿童生活的描写来看,似乎最为合理.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从作者对先生的感情和三味书屋儿童生活的描写来看,似乎最为合理.七、归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八、小结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心身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心身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九、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段和第七段.2、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模仿课文第二段,写一篇不少于400 字的写景文章.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子静物 动物动物 静物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低 油蛉黄蜂 蟋蟀叫天 蜈蚣低斑蝥 何首乌和木莲覆盆子课后反思 整体局部 低 低。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作品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录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
写这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后结集时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起,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事。
归纳总结结构图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点睛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自主学习字音字形确凿.(z áo ) 菜畦.(q í) 皂荚.(ji á) 桑椹.(sh èn ) 油蛉.(l ín ɡ) 斑蝥.(m áo ) 攒成(cu án )脑髓.(su ǐ) 秕.谷(b ǐ) 蝉蜕.(tu ì) 倜傥..(t ì t ǎn ɡ ) 锡箔.(b ó) 书sh ú(塾) 缠.络(ch án ) sh ān (珊)瑚 人迹hǎn(罕)至 盔.甲(ku ī) 云xi āo (霄) 渊b ó(博) 人声鼎.沸(d ǐn ɡ) 拗.过去(ǎo) 绅.士(sh ēn ) 词语释义1.倜傥:洒脱;不拘束。
2.觅食:寻找食物。
觅,寻找。
3.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4.长吟:长声鸣叫。
5.轻捷:轻快敏捷。
6.机关: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百草园三味 书屋 枯燥的内容 单调的形式 压抑的环境 欢乐 有趣 对比 枯燥 无味 天真幼稚 自由快乐 美好的景物 神秘的故事 有趣的捕鸟7.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拗.()盔.甲()秕.谷()锡箔.()攒.在一起()人声鼎.沸()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新人教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3. 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学习重点】1.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难点】1. 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二、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确凿.()菜畦.()桑椹.()油蛉.()斑蝥.()缠络.()攒.()珊瑚..()敛.()脑髓.()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系.()书塾.()渊.博()蟋蟀.()宿儒.()蝉蜕.()人声鼎.沸()窦.()厥.士()拗()倜傥..()金叵.罗()盔.甲()锡箔..()2. 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学习重点: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课前预学初步感知【查一查】1.查找相关资料,并填空。
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家、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散文集《》。
课文选自《》,其意是体裁是。
【读一读】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菜畦.()斑.máo()收敛.()脑髓.()盔.甲()秕.谷()锡箔.()蝉蜕.()收敛.()人声鼎.沸()脊.梁()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同学们绰约多姿....,或是爬上花坛折梅花,或是蹲在地上寻蝉蜕,或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B.趁着老师没注意,同学们悄悄地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鲁迅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D.再次回到故乡,他发现林立的高楼取代了低矮的砖瓦房,荒山野岭变成了森林公园,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
4.下列各组词语都是名词的一项是()A.宿儒机关风雨旁边B.斑蝥书塾和蔼纳凉C.竹筛普通盔甲后面D.渊博罗汉疑心机会【理一理】5.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是____________和的生活;用“从……到……”的形式,同时表明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以为主。
(2)写百草园,主要抓住了________一词,描写了、以及 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则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段来反映三味书屋里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了解作家作品;积聚生字生词;2、全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3、初步感受文章的宗旨学法指点1.明白学习目的,了解作者2积聚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3小组协作探求,完成探求提升4 充沛训练自己的表达才干和想象力,完成拓展延伸5 当堂检测自己,稳固知识自学导航相关链接一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徘徊»、«呼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境最苦闷的时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妙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抚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时期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时期写的二自读感知,积聚生字生词。
1、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攒拗确凿菜畦桑葚蟋蟀臃肿脑髓相宜书塾方正博学蝉蜕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倜傥2、结合语境了解下面字词的含义,依据你的了解至少用上下面的四个词语说一段话。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课时训练含答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时训练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菜畦.()斑蝥.()收敛.()脑髓.()秕.谷()倜傥..()宿儒.()人迹罕.至()油línɡ() chán络()桑shèn() mì食()蝉tuì() yuān博()kuī甲()锡bó()人声鼎fèi()2.根据原文填空。
(1)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
3.文学常识填空:(1)鲁迅原名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家、_____家、_____家。
(2)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_》。
鲁迅在文中回忆了听讲美女蛇的故事,跟随寿镜吾老先生在里读书等往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鲁迅故乡绍兴的三月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B.河北唐山附近发生大约里氏4.2级左右的地震,北京地区也有震感。
C.为应对钓鱼岛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多艘海洋执法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
D.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5.下面句序的正确排列为:①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②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③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园、大园之分。
④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⑤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6.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018年暑期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学案(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两相比照的结构。
2、体会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3、初步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叙事写景,井然有序,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用词准确生动,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预备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与汉字:确凿()菜畦()攒()成秕()谷蝉蜕()倜傥()拗()过去锡b o () 桑sh的()斑mao ()脑su ()2、文学常识填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集》。
作者,原名,(籍贯),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 家,__________ 家和 _______ 家。
课堂达标训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晨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①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本段中写出许多植物和动物,请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指明它们分别是哪一季的景物。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该文选自《__________ 》,作者 _____ ,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 家、__________ 家、 ______________ 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
..()
敛.()脑髓.()桑葚.()斑蟊.()
拗.()盔.甲()秕.谷()锡箔.()
攒.在一起()人声鼎.沸()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B.晾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B.支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B.放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B.系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B.拉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收B.拉C.抽),便_______(A.捉B.逮 C.罩)住了。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体会下列文字所体现出的“乐园”式的趣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2.下面两句话中加红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请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第10-24自然段的内容。
4.从先生的态度、行为、外貌和人们对他的评价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吗?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自主学习
2. záo qí sù tì tǎng liǎn suǐ shèn máo ǎo kuī bǐ bó cuán dǐng
3. ⑴拟人⑵比喻⑶排比
4. C B C B A B C
效果: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
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1)不能换。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
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3.三味书屋的位置、陈设、礼节;提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做戏描绣像。
4.态度谦和、容易接近,文雅,方正、质朴、博学。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