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实践概念

合集下载

实践的概念以及主要形式[2]

实践的概念以及主要形式[2]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2)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它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其他设备)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总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出新的东西,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3)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一实践活动中。

虽然在学习或研究时人们把它们加以区分,但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

2.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特征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有关实践的概念和特征、教师列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4)结合实践第三个特征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1)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让学生就媒体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3.教师导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践的有关内容。

马哲关于实践的概念

马哲关于实践的概念

马哲(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革命家,他对实践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基本手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外界的探究和改变来实现的,而这种探究和改变的过程就是实践。

因此,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

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

马哲还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过程。

他认为,人类在不断地探究和改变外界,并通过这种探究和改变来认识世界。

因此,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过程。

总的来说,马哲的实践概念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哲学实践的知识点

哲学实践的知识点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 实践的本质含义(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

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

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

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

实践概念的历史根源

实践概念的历史根源

实践概念的历史根源与发展实践哲学发端于古代哲人在生活世界中对于生活实践的关注与反思。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促使了实践哲学思想的萌生。

柏拉图在对理想国的构建中提出了早期的实践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借助于对人性的理解来把握实践, 分析了实践的若干特征,提出了古希腊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架。

康德则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概念,区分了实践活动中的"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和"按照道德概念的实践"。

黑格尔则把精神的外向性活动称之为实践。

马克思着重从反方面发展了实践的传统,将感性的人的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指出实践作为现实社会总体生活的三层含义,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实践"观。

柏拉图对于善、美德、正义等的追寻尤其是对于哲学的理想塑造与教育中, 表达了他的实践思想。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突出地表达在他的社会理想和相应的教育思想中,以至有的人认为《理想国》实际上是一部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就是"以自身就是目的"的活动。

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实践概念,并构建了历史上第一套实践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和当代西方实践哲学都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概念有着历史上的渊源"。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具有开创性和包容性的诸多阐述, 奠定了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哲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哲学问题, 并对其做了系统的论述。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 …实践‟概念还是多义的, 它并不专指人的行为。

实践,或行为可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上帝、众神、宇宙、星星、植物、动物和人, 甚至有生命的东西的部分和器官, 及政治共同体。

在宇宙学的语境中, 实践指行为的运动和运动的引起。

在有关生物学的语境中, 实践与…生命‟的意思相近。

只是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 实践才不再具有宇宙学和生物学的意义, 而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类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余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
社会政治 实践
科学文化 实践
解决人与自然 的矛盾
解决人与人 的矛盾
创造精神 文化产品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过程 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完成了?
两次飞跃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没完成?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含义:实践 认识 实践
主观-认识能力实践范围的限制
原因:
科技条件的限制
客观
判断
表象
推理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二)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 认识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
特点: 具体性 形象性 感觉
形式: 知 觉

什么是实践.ppt

什么是实践.ppt

• (2003年全国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 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 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 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 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 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 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A.具有不确定性
• B.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 (2003年全国旧课程卷)艺术创作需要坚 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 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C.认识来源于实践 •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答案〗:(1)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 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 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每一个阶段 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 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 劳动,然后才能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 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
• A.唯一源泉 • B.基础 • C.全部内容 • D.最终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 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概念解释

实践概念解释

实践概念解释
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与人类历史同步起源,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

实践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以及科学、教育、管理和艺术等。

实践是社会的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其主体是人民群众,个人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

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

实践在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认识的根源、目的和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使人们能够将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具有辩证性,包含主观对客观的必然及客观对主观的必然。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水平,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概念

一、引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环节,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内涵1. 社会实践的定义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劳动、学习、交流、创新等途径,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改造和发展的活动。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1)教育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性。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综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具有综合性。

(4)创新性: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创新,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1.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2. 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期盼,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创新,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的概念教学设计(3篇)

实践的概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实践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实践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3)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实践的概念2. 实践的基本特征3.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4. 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实践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征?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实践的概念1. 教师讲解实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 学生举例说明实践在生活中的体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1. 教师讲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 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践特征在具体情境中的体现。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 教师讲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 教师讲解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

2. 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分析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实践活动的开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2. 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践的概念、特征、作用等。

实践的三个特点及与认识的关系课件

实践的三个特点及与认识的关系课件
实践可以带给我们新的经验和新 知识,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让 我们对更多的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提升认识的深度
实践可以让我们对某一特定领域 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反复实践,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
创新认识
创新思维方式
实践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需 要我们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决。
展。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
正确的理论、观念、方法等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实践, 推动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错误的理论、观念、方法等会干扰人们的实践,导致实践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关系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
创新实践与理论创新
创新实践
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理论创新
利用已有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创新,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社会实践与理论指导
社会实践
在社会领域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社 会现象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社会管理 和发展提供指导。
VS
理论指导
利用已有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研 究,为制定政策、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
1 2 3
深化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解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断丰 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践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如 虚拟实践等,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
认识与实践的融合 未来,认识与实践将更加紧密融合,相互促进, 实现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
实践在认识中的持续作用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PPT文档28页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PPT文档28页
实践的概念及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 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 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 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是,他所说
的“规 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
不是 物质性活动。
①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链接
②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 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并不是
没有意识的指导,而是受错误的
意识的指导。
返回
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实践 的上述两个特点并不矛盾,而是辩证 统一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 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 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 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 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返回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返回
3、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实践的主体→ 人 ②实践的对象→ 客观世界 ③实践的手段→ 主要是劳动工具
结论: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二、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链接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链接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链接
提示: 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比
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战 士打仗、老师讲课、演员表演、 科学家做实验等。 返回
提示: A、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
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 的区别。
B、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 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 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会构成任何影响c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d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32425提示

实践

实践

(3) )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 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 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 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活动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 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 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也具有社会性。实践的社 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 个人的活动。 正确: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 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是人们在某些理性认识指导 下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 的全部活动, 的全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 发展的前提, 发展的前提,是认识的基础

联 系
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 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实际也只 离不开实际 有在实践中才有其现实意义 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二者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们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 二者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们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 才能达到认识或改造世界的目的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 现象 “客观实际”属于业 客观实际” 已存在的东西, 已存在的东西,相对 主观愿望” 于“主观愿望”而言
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中 的客观事物和现象, 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是 实践对象, 实践对象,是人们办事 情的根本出发点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一切活动 属于物质性活动,相 属于物质性活动, 当于认识而言

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实践概念教学透析

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实践概念教学透析

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实践概念教学透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准确地把握实践的含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把实践的含义讲深讲透。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第一步:提出发现目标,逐层分析把握。

对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要首先提出发现目标,引导学生对实践定义字字推敲,层层剖析,从正面、反面等不同角度去思考。

首先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思考:(1)动物的活动是不是实践?(2)孤立的个人活动是不是实践?(3)主观意识活动是不是实践?(4)实践活动是某些个别的活动吗?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反面总结:实践不是动物的活动,不是主观意识或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再进一步从正面给出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这样,学生不用去死记硬背,实践的定义自然而然地就刻印在学生的头脑当中了。

第二步:用例证法解析实践两层含义。

让学生先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8)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艺术活动、科学活动也是实践。

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实践无疑是活动,是做,是行,是劳动。

但是这些都是通俗、日常的理解,不是科学论断。

实践是同意识、认识、思想、言论等精神活动相区别的。

在学习活动中,有些活动如实验性、操作性活动可称为实践。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区别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实践定义的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二)是它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活动。

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2009年第2期(总第103期)/--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22009/GeneralNo.103/March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黄其洪蒋志红‘【摘要】实践概念的含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形上的实践概念、道德的实践概念和经验的实践概念。

建议在今后的实践哲学讨论中,学者们对自己是在何种层次上使用实践概念要有明确的意识,并作出清晰的界定,反对像以往那样抽象的使用实践概念。

【关键词】形上的实践概念;道德的实践概念;经验的实践概念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9)02—0001—06“实践”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极为重要的概念,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对它的广泛使用,这一个在中国文言中不曾出现的词汇,这一个与传统中国文化有很大隔膜的词汇,奇迹般地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中至各类学者、下至普通群众都习以为常的词汇。

人们不加界定的使用它,似乎它已经是一个不用加以先在说明的概念。

更可悲的是在很大一部分专业的哲学工作者那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以至于差异极大的各类观点都冠以“实践论”或“实践哲学”的美名。

在以往的关于“实践哲学”或“实践论”的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实践概念本身的含义未得到充分和明确的界定有关。

在笔者看来,中国哲学界要想推进实践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实践概念的含义的先行细致的清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工作。

一、实践概念的古代含义“实践”一词虽然早已经在希腊文献中出现,但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它还只是一个日常的概念,与英文中的“act”,“doing”含义差不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它没有被纳入到理性的范围,因此,它还没有成为一个具有确切含义的概念。

只有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才和“理论”、“创制”一起成为反思人类行为不同的理性模式的基本的哲学概念。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含义

.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基本活动;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改革、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实施、阶级斗争等)
3.科学实验
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工具)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于意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实践的概念以及主要形式

实践的概念以及主要形式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2)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它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其他设备)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总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出新的东西,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3)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一实践活动中。

虽然在学习或研究时人们把它们加以区分,但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

2.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特征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有关实践的概念和特征、教师列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4)结合实践第三个特征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1)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让学生就媒体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3.教师导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践的有关内容。

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

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

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是指在一种社交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个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并与他人互动来建构自己的意义、知识和行动。

阿尔都塞是20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观点对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理解现实世界和塑造自己。

阿尔都塞认为,个体的认识和意义的建构都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他认为,个体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这个过程基于个体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

阿尔都塞强调了实践和理论的紧密联系,他认为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个体在实践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也能够构建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基于实践经验所建构的。

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还强调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差异性。

他认为,实践不仅是个体自主行动的过程,也是权力关系的反映和再现。

在社会中,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个体对实践的参与和影响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中,也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中。

阿尔都塞将实践视为政治性的,他强调了权力和支配的存在,并提出了批判性的实践概念。

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对于教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实践,个体通过参与教育实践来建构知识和意义。

教育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来主动地构建知识。

阿尔都塞强调了学习社区和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他人的互动和讨论的过程。

在实践中,个体不仅能够获取知识,也能够塑造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阿尔都塞认为,个体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实践来建构和塑造的。

个体通过参与实践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兴趣和价值观,从而构建自己的身份。

这种身份的建构不仅是个体内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中的结果。

总结来说,阿尔都塞的实践概念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个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建构自己的意义、知识和行动。

他强调了实践和理论的紧密联系,认为个体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构建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看作天然的、合理的的社会。
经验主义方法的结果,是把资本主
造成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矛盾的因素
市场交换为什么会出现贫富两
极分化的结果?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是例外, 马克思则认为与资本主义生产
或者认为是人为干预市场的结果。 关系的内在矛盾有关。
必须用新的世界观才能看到本质的矛盾
这种生产关系是必须越过
从内在矛盾出发展开对资本主
资本主义发展的吊诡之处:雇佣工
人的主体实践能力越强,资本获得 自我增殖的能力也越强,工人被剥 削的程度也越高。异化状态
获得利润,平等关系?
表面看来,工人获得工资,资本家
从深层看,在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
系中,资本具有统治性权力,本质 上是不平等的关系。
哲学的任务
哲学研究必须指向生活中的
虽然马克思把康德哲学理解为“ 法
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1卷,第100页), 但在 他看来, “ 康德只谈‘ 善良意志’ , 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 安理得, 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 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 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 卷, 第211-212 页)。
马克思不赞成亚里士多德和
康德关于实践概念的偏狭的 理解, 即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伦 理、政治等领域中的活动,或 者把基于自然概念的实践和 基于自由概念的实践分裂开 来, 而主张把经济领域和其 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都 理解为实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文中, 马克思指出:“ 全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 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 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 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真实,不能混淆事实,不能 停留在经验主义的水平 哲学的任务之一在于社会批 判,推进对现实的认识,促 进社会进步。
康德曾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意
义的实践活动: 一种是“ 遵循自然概念的实 践” , 亦即认识论和技术主义意 义上的实践。 另一种是“ 遵循自由概念的实 践” , 亦即本体论和伦理学意义 上的实践。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内涵
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
含义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 物质生产实践:主体能动地 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对象性 活动;
第二, 马克思扬弃了亚里士多
德和康德关于两种实践的观 念, 把实践概念理解为一个涵 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 的概念。这样一来, 人的各种 活动就不再处在离散性的状 态下。
交换关系的层面才能看到 的事实,必须有新的世界 观才能看到这一事实。
认识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方法
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维度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解 读社会现实的方法论视域, 才能看出个体能动实践背后 的客体性社会实践的内容。
马克思理解的社会实践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实践
马克思理解的社会实践是具有
历史性的内在矛盾的,并且在这 种矛盾的推动下,必然朝着自由 王国的方向发展。 义社会历史过程的科学批判。
第三, 马克思把亚里士多
德和康德的两种实践的观 念改造为同一个实践活动、 尤其是生产劳动的两个不 同的维度。生产劳动构成 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基础 性的层面。
第四, 有原则的实践:社会实
践,广义的革命性,实践、 社会关系和改造世界《提 纲》。
必须具备整体的视野
当下和未来
部分和整体 眼下利益和长远利益
马克思不赞成康德把此岸世
界(现象界)与彼岸世界 (本体界)割裂开来, 从而也 把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割裂 开来。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 世界是统一的, 人的实践活动 也是统一的。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 构成其统一之
基础的究竟是哪一种实践形式呢? 显而易见, 在马克思看来是生产劳 动, 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 必须能 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要先解决衣、 食、住等问题:“ 因此, 第一个历 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 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同 上,第31页)
革命性、批判性——自由人的联合体
从物质实践上升到社会实践,并且把实
践的物质维度与社会维度加以区分是历 史唯物主义做出的区分。

亚当▪斯密的个体的能动实践和客体
的社会性实践没有区分,他的社会 实践反映的是个体实践层面所能看 到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缺乏对客观 矛盾的分析,缺乏自我批判性和内 在超越性。
第七讲 实践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
思的实践(理论的实践、理
解的实践) 政治实践 道德实践
康德:道德实践、政治实践,
批判理论(理性批判) 基于自然概念的实践 基于自由概念的实践
实践概念的两种内涵:
实践的内涵:一、物质实践:主体能动
地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对象性活动;二、 社会实践:有原则的实践,广义的革命 性:实践、社会关系和改造世界《提 纲》。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时候,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 这种活动、这 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 产, 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 基础, 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 费尔巴哈 就会看到, 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 变化, 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 巴哈)的直观能力, 甚至他本身的存在 也就没有了。”(同上, 第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