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特殊 的国情 , 以往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转移 不 够 彻底 , 长 期 以来存 在 “ 摆钟 式 ” 流动 和 “ 业 式 ” 动两 种 状态 , 兼 流 即
往来 于城 市 和农村 之 间 , 闲时 外 出 , 忙 时务 农 。在 城 农 农
乡差距 进一 步加大 以及人 均耕地 逐渐 减少等 因素影 响下 ,
2 2 促进农 村经 济结构 优化 . 大量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外 出
高额 工资 是吸 引农 民外 出务工 的最 主要 原 因 , 因此 省 内 大 中城 市 以及 东部 沿 海经 济 发 达省 份 就 成 为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的主要转 移 方 向。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部 ( 07中国人 20
金等 要求 不高 , 工 者 在 短 期 内 能 够 获 取较 为 明显 的 收 打
益, 因此 , 为广 大外 出务工人 员 的就 业首 选 。 成 13 转移 模式 : 亦 工亦农 ” 全职 非农 ” . 由“ 向“ 转变 结合
快,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农村外出务工
人员从 2 0世纪 8 年 代初 的几百 万人 , 展 到现 在 的 1 0 发 亿
越 来越 多 的农 村劳 动力正 在 由“ 亦工 亦农 ” 全 职 非农 ” 向“
上 的劳 动力为 122万 人… 。 目前 农 村 有 1 5 剩 余 劳 31 .亿 动力 , 工业化 、 市化 的发展 , 对将 持续 劳动 力产 生较 大 城 也 需求 , 对农 民外 出务 工 产 生 巨大 拉力 。我 国耕 地 资 源少 ,
承载 农业 劳动力 有 限 , 随着农业 技术 进步 和劳 动生 产率 提 高, 对农 民 向非农产 业 转 移形 成 巨大 推力 ; 乡 居 民收 入 城 的差 距 、 城市 现代文 明 的 呼唤 , 对农 民进 程 就业 具 有 巨 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化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外 转移也称 劳动 力 的跨省流 动。 由于长 三角 、 珠三 角等 东部 地区 区域 综合实 力明显高 于国 内其 它地 区。农 村剩余 劳动 力 的跨 省流 动主要 是从 四川 、 I江西 、 安徽 、 湖南 、 河南 、 州 、 贵 广西等 中部地 区向 广东 、 浙江 、 上海 、 北京 、 福建 、 江苏等 东 部省 市流动 。但 随着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转变 和经济 结构 的逐步 调整 , 国家 政策 大力 支持东 部 经济发达 地 区发展 现代服 务业 , 将劳 动 密集型产 业转移 到 中西 部
处境 。
( ) 力转移 受户籍 制度限 制 四 劳动 我 国长 期 以来实行 城 乡区别 的户籍 制度 。 一制 度一 直成 为 这
阻碍 农村剩 余劳 动力转 移 的主要 因素之 一 。 目前 , 些地 方正探 有 索户 籍 制度 改革 , 出 台 了相 关 的政 策措 施 , 是这 些措 旌 并没 并 但 家种 田。因此 , 当前农村 社会保 障体制不 完善的情况 下 . 在 土地 是 有从 根本 上解 决城 乡户籍 的 差别 。以 户籍 为 基础 的相 关社 会 保 教 直接 他 们 的最 后退 路 。 们不会 轻 易放弃 对 土地 的承包权 。这部 分 农 障 、 育 制度 对农 村 劳动 力都 有不 同 程度 的歧 视 , 影 响 了农 他 村 剩余 劳动力的 转移。 民在城 市没有 稳定 的职业 和居所 ,经 常 变换工 种和就 业地 点 , 流 三、 促进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移 的 对 策 和建 议 动 性很大 , 致城市 治安混 乱 。 导 给城市 的管理 带来很大 困难。 ( ) 一 搞好农 村劳动 力转 业培 训 。 力提 高农 村 劳动 力的整体 努 ( ) 年龄结 构趋于年 青化 三 转移 从年龄 构 成 上看 。 村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以青壮 年 为主 , 农 且年 素质 和就业 能力。 随着市 场经 济的发 展和 经济增 长方 式 的转 变 , 会各 方面对 社 龄结 构趋于 年青化 。《 中国农 民工 调研报 告> 示 。 显 全国 农 民工 中 提 1 至 3 岁的 占 6 % 。1 6岁 0 1 3 岁至 4 O岁的 占 2 %, 1 以上 的 占 3 4 岁 劳动 力素质 的要 求越来 越高 . 高 农村 劳动 力素 质迫 在眉 睫。我 改善 1 %。 6 平均 年龄仅 为 2 . 。 3之 所 以出现 这种趋 势 , 86岁 【】 首先 。 壮 们一 方面应 大力发 展农 村地 区基础 教育 。 农村 地 区教育 教学 青 硬 另 根据 年 文化 程度等 情 年劳动 力知识 面相 对较宽 . 身体 和技 能方 面要优 于其 它年龄 结 构 的软 、 件设施 ; 一方 面 , 农 民的意愿 、 龄 、 的劳动 力 。 其次 , 年人 们普遍 怀有 崇高 的理 想 。 们不 满足 于 况 以及 市场 需求和 输入企 业 的要 求 ,开展 各种 形式 的职 业培 训 , 青壮 他 鼓 励各 类培训 机构 主动 与劳务市 场和 用工 单位 签订 合 同 , 向培 定 现状。 对城市 生活有 着强 烈的渴求 。所 以 , 农村 剩余劳动 力转移 以 训, 多渠道 、 多形式开 展农村 劳动力培 训。各级 政府应对 接受培训 青壮 年为主 。 的劳动 力给予 适当 的的补贴 。 激励 他们 积极参 加培训 。 ( ) 四 农村剩 余劳 动力就地 转移趋 势增强 ( )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的组织 程度 二 提高 改革 开发 以后 . 着城 乡隔 离政 策 的松动 , 村剩 余 劳动 力 随 农 主要 以异地转移 为主 。 大地推 进 了城镇 化进程 。近年 来 , 极 国家实 各 级 政府 应 把加 快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作 为增 加农 民收入 放 采取 多种 形 旌。 西部 大开 发战 略、 中部 崛起 战略 、 统筹 城 乡发展战 略和 工业 反 的重 要途 径 , 在农 业和 农 村经 济工 作 的突 出位 置 , 将准 哺 农业战略 ” 等一 系列 战略措施 , 地促进 了农村 、 极大 中西 部地 区 式 广泛 收集各 方劳 务信息 . 确 的劳务 需 求信息 及时 反馈给 农 此 掌 经 济 的发展 。 量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不 用跨省 流动 , 接服 务 于 家 民 , 外还 应 主动 与 劳动 力 主要输 出地 加 强 沟通 联 系 。 握 用工 大 直 信 息 . 农村 富余 劳动 力有序 、 实现 高效 、 输出 。对 劳动者 个人 , 稳定 乡经 济建设 。 实现就地 转移 。 在输出前进行职业指导 .讲 明用人单位和所从事工种的实际情 二 、 村剩 余劳 动 力 转移 存 在 的 问题 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
孩子 平等 的受 教育 机会 , 费为农村 剩 余劳 动力提 供专业 技 免
能培训 , 改变传 统 观念 , 发外 出打工和创 业的激 情。 外, 激 此
一
些农 村人 员的法律 法规意识、 劳动纪律观念 也应及时转变。
主要是 就 地转 移, 即离 土不 离乡, 向外拓 展的数 量不 多, 比 要 继续充分利 用各种 优惠政 策, 励外出务工人员返 乡创业 , 且 鼓 较分 散。 几年农 村劳动 力转 移的范 围不断扩大 , 近 已分布于全 走 “ 出一 输 成才一 积累一 创业一 同富裕 ” 共 之路 。 国各地 , 有的已向境外拓展 。 二是 发 展劳 务输 出 , 拓展 劳动 力输 出空 间。 把 劳务 输 要
一
条龙服务 , 提高农村劳 动力的技能素质 。
同 、 缴纳社会保 险费的现象普 遍存在 , 农村劳动 力的管理 不 对
四是 逐步 建立 和完 善农村劳 动 力就 业保 障制度 。 农 民 把
还存在 “ 缺位” 现象。 国家对农民进城和外来民工的管理和服 工的合法权益纳入法律保护轨道, 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 学 托问题 , 逐步 务, 政 策上 还没有统一 的政 策 , 在 有关部 门虽然 采取 了一些措 切实解决进城 居民和异地 转移 民工的子女 入 入
三、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是 着力提高 农村 剩 余劳 动力 自身 的素质 。 给 予农 村 应
一
其业务 范围也不断扩大 , 建筑业 已不只 是单一的土建项 目, 如 而是已拓展 到房地产、 装潢 、 路桥 等项 目。 三 是转 移的 地域 分布更 为广 泛 。 前几 年农 村劳 动 力转移
五 是 转移 目的从单 一 的外 出挣 钱 向赚 钱 后反 哺 家 乡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
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3.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经营权等具体内容,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民进城务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工人同等的保障和福利,抗风险的能力很弱。
拖欠或克扣工资、工伤事故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常发生。
4.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和培训水平低以及户籍制度限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并改革户籍制度。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经济结构、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户籍制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培训质量、户籍制度改革。
1. 引言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重要性在于,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他们主要依靠农村传统产业为生,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就业困难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难的严峻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占据着我国劳动力总量的相当比例。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渴望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难以顺利实现转移,导致了农村地区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受限,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还表现在就业机会匮乏、收入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等方面。
在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年轻人只能从事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微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
现 有的培 训仍 不能满 足 需求 。 目前 农村 劳动 力转移 的培 训 工作 主要 给 农 民工 颁发职 业 资格证 书 ,可 以实 行补贴 或奖 励等 ,使其 自觉 参 存在 以下 问题 : 与培 训。 1 培训 缺乏制 度保 障 . 3 多渠 道筹措 培训 经费 , 大投入 力度 . 加 政府有 关农 民工 培训 的政 策 欠缺是 影响 农 民工培训 效果 的最 大 经 费是 开展 农 民技能 培训 的保 障。政 府 要加大 财政 扶持 力度 , 因素 。一 方面政 府缺 乏统 筹就 业 的政策 规定 ,农 民工教 育 未包含 在 为农 村 劳动 力教 育培 训 的投入 安 排专 项 资金 : 级财 政 要切 实把 农 各 教 育发展 主 要 战略 之 中 : 方面 一 些地 方政 府 执 行不 力 ,未切 实 民工 培 训经 费 纳入 财政 经 常 性预 算 ,专 款 专 用, 高使 用效 益 : 另一 提 增 贯彻 中央 精神 . 民工培 训 落实 不到 位 。有 的政 府部 门只搞 形 象工 加 农 民 工输 出前培 训 补 贴:“ 农 各级 政 府在 不 断增 加 对农 村职 业 教 育 程 ,有的单 位 “ 梁换 柱 ” ,造 成培 训 资源浪 费 ,真正 参加 培训 的 经 费 的 财 政投 入 比重 的 同时 ,还应 鼓 励 农 村教 育 投 资 主体 的多 元 偷 农 村劳 动力或者 有 实际效 果 的培训 并不 多。 化 ” 。应 鼓励 社 会 资金 进 入农 民技 能培 训领 域 , 扩 大 农村 劳动 力 2 企 业忽视 培训 . 职 业技 能培 训 的资金 来源 ,从而 建 立 以财 政投 入 为主 、企 业 资助 、 基 于农 民工 的流 动 性相 对 较 强 , 企 业 片面 追 求 短期 利 润 , 部分 社会 捐赠 和个 人 负担 相结 合 的多元化 经 费投入机 制 。 不能更 新观 念 , 乏对 农 民工 培 训的积 极 性和 长效 性 , 使 企业 教 育 缺 致 当 然 ,农 民工培 训 是一 项复 杂 的 系统 性工程 . 仅仅 依靠 政府 部 缺 位 。即使输 入地 企业 开展 了少 数农 民工 培训 ,也 往往 是即 时性 、 门开展 以上 工作 是远远 不 够的 。农 民工群 体组 织化意 识 的缺 失 ,又 快餐 性 的, 训质量 得不 到任何 保证 。 培 启 发我们 可 以尝试 从发 挥 民间组 织 、加强 农 民工组织 化建 设 的角度 3 培 训的经 费投 入严重 不足 . 展 开对其 转移 的进 一步研 究 。 由于政 府 缺 乏认 识 高 度 , 业 和农 民工 个 人 参 与积 极 性 不 高 , 企 参考 文献 : 投入 严 重短 缺 , 民工 培 训经 费缺 乏基 本 保 障。据 统计 , 0 4 农 2 0 年至 I 张 小建 . 1 1 为提 高劳动 者就 业能 力服务 , 养 大批 技 能人 才服 为培 2 0 年, 0 6 中央 政府投 入农 村劳 动力培 训工 程 1 1 亿元 : 25 近两年 , 国 全 务, 中国职 业技 术教 育 ,2( , ( 3 05 ) 3) 省 区市 级政 府部 门也 为农村 劳动 力培训 投 入约 1 亿元 ,平 均每位 农 2 【 沈 秋红 :当前 我 国农村 劳动 力 转移培 训 的现 状 、 问题 及对 策 2 1 村劳动 力仅 获得政 府投 入 1O 元。 O多 【' I 当代教 育论 坛 ,2/6 1) l (/(9 (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浅谈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浅谈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摘要】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在引言中概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影响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并总结了经验与启示。
结论部分展望了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思考。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全面探讨,可以为改善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出贡献。
【关键词】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因素、现状分析、对策、经验、展望、思考。
1. 引言1.1 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述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同时也是与越南接壤的地区之一。
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主要是指那些在农村没有工作机会或无法充分利用的劳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背景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市场紧张,失业率上升。
而城市工作机会有限,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何解决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收入,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有效对策以及总结经验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
2. 正文2.1 影响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也较低,许多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转移至城市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
教育因素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意识到通过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选择外出进修或者寻找更好的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中不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或其他行业进行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城市的工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提供了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这种转移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工业企业,从事各种工艺制造、装配生产、物流运输等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服务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这些服务业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地区。
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行业,也可以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和工业行业。
城乡结合部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除了向城市转移外,农村劳动力还可以选择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
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因此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难进入城市就业,二是农村产业发展不足。
这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1. 城乡格局不合理。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因素较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和阻碍。
2. 教育水平低。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整体偏低,造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技能低,难以适应城市的工作需求。
3. 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偏单一,很多劳动力无法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就增加了他们外出谋求发展的动力。
4. 政策上的障碍。
农村户籍限制、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城市中却不能享受城市户籍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也是致使农村人员不愿意和难以转移的原因之一。
1. 加强政策支持。
在户籍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户籍限制,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后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 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需求。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优化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好的条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着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转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雷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化为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
为此,本人对雷州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2008年雷州市劳务收入3.07亿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6.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占从业人员的39.5%。
因此,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农民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1、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性,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2、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
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
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
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3、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在将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情况和问题意识。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政府组织的转移培训,农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
结论部分将强调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村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政府组织培训, 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城乡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 政策引导, 农村转移就业, 农村经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有大量剩余。
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能有效地转移出去,将会给农村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就业难题、收入不稳定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导致了劳动力的过剩。
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劳动力剩余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日益严重。
1.2 问题意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就业机会不足、人才培训不足、转移成本高等。
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通过政府组织的转移培训、农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提要]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对株洲衡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衡阳县;剩余劳动;问题;劳动力转移在新时代,中国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就业问题。
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有序和稳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是我们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衡阳县是个农业县,其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都很多,在转移过程中也有它的特点和问题。
一、衡阳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衡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辖26个乡镇,893个村,总人口113万,农业人口97.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6.1%,全县国土面积为2,56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8.6万亩,其中水田79.03万亩,旱土9.57万亩。
占据全县国土面积的23%,衡阳县是一个主要种植水稻的种粮大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加上全县人口基数大,产生的一个后果是全县农村劳动力十分充裕甚至剩余,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农民成群结队,举家迁徙外出经商务工。
(一)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从转移的形式上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县内行业转移模式,就是指本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现在县内从事于二三产业。
比如,县内就有很多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劳动期间或专职从事泥工、瓦工、木工。
还有就是农村劳动力在非农期间或全职在县内经商,如在本县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开服装店、开饭店和旅店等等。
县外转移模式,包括外出务工和外出经商,外出务工的主要集中在长沙、深圳、广州等地,从事的职业大部分为泥工、的士司机、制衣厂或其他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厂或企业。
截至2011年,仅在广东的广州、深圳两个地方,衡阳县人购买或承租的出租车就有9,000多辆,其中97%的人是农民。
衡阳县人在深圳经营的出租车就多达5,000辆,占深圳出租车总量的60%。
就是在深圳坐两次的士就有可能有一次碰到衡阳县人。
经商的话主要是在株洲、长沙地区开餐馆,如衡阳县米粉店、开中小型超市、开旅社和手机店等,在北京、深圳等地也有很多衡阳人开广告公司、办制衣场和食品公司等。
(二)从转移的年龄层次来看。
就2012年衡阳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衡阳县现有农村劳动力45万人,除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和对内转移的劳动力,其中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4%,涉及全县26个乡镇的85%的农村家庭。
外出务工的主要以3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约10万人,占49%;从事出租车司机工作的一般以25~45岁的中青年为主,约5万人,占28%;外出经商办店的一般以35~65岁中壮年人为主,约5万人,占24%。
总体来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偏年轻的,男性劳动力和青壮年劳动力是转移劳动力的主体。
一方面非农就业本身的职业特点是需要男劳动力和青壮年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就业的”门槛”比较高,然而转移出去的农民的劳动素质低,选择就业的范围较窄,只有从事重体力工作。
(三)从从事职业来看。
衡阳县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科技含量低且比较集中。
据观察显示,近年来衡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的职业主要方向相对集中且变化不大,仍集中在建筑业、食品行业、交通业以及个体工商户。
据笔者了解,衡阳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的大众一点的职业为:摩的司机、的士司机、货车司机、泥工、装修工、木工、手机卖场以及超市促销员、制衣厂及印刷厂工人。
个体经商的有:中小型超市、衡阳县米粉店、湘菜馆、招待所、宾馆以及手机店。
二、衡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衡阳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本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大大增加了农民自身的收入,但每一块硬币都会有它的两面性,衡阳县大量的劳动力长期的向外转移会产生很多的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不断恶化亟须解决。
(一)从权力维权上看,缺乏应有保障。
众所周知,异乡人在现存的体制环境下在外地会产生一系列的权力维护和公平问题。
比如说,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讨薪难问题、医保问题、买房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和人最基本权力保障的实施。
如有一次当衡阳县派出记者在广州、深圳两地采访中,部分出租车司机也向记者反映了他们的苦恼:一是当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利,他们在异地就学没有学位,只能进民办学校,而且孩子几年后也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返乡考试则对孩子的成绩和录取工作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出租车司机在深圳仍然受到社会管理方面的歧视,出现交通事故时,行政单位偏袒当地居民,虽然居住在当地社区,但却没有社区原住居民的政治选举权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利。
(二)从就业结构来看,多为体力型劳动,技术含量不高。
据了解衡阳县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最主要从事于交通运输、建筑、餐饮、服务、服装制造以及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衡阳县的哥是很有名气的,仅在广东的广州、深圳两个地方,衡阳县人购买或承租的出租车就有9,000多辆,其中97%的人是农民。
衡阳县人在深圳经营的出租车就多达5,000辆,占深圳出租车总量的60%。
然后,衡阳县米粉店、中小型超市、小旅馆、手机店、服装店、湘菜馆以及农产品批发零售是大部分衡阳县个体工商户选择的行业。
其余打工的大绝大部分选择在加工行业生产流水线上工作或服务业。
总的来说,衡阳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外边所从事的职业比较集中,其需要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含量都不是很高。
(三)从转移后的社会效应来看,产生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负面社会效应就是破坏社会稳定、侵扰社会治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法制观念也比较淡薄,长期在异乡城市生活、工作难免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受着艰难的生活条件和城市人对他们的歧视。
这时心里面难免会产生一些怨恨。
也有些外出务工人员一时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进行偷盗、抢劫等一些违法行为,最终成为犯罪分子。
还有一些年轻人受城市的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吸毒、赌博等违法行为。
这些犯罪分子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四)其他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劳动者增加不少的经济收入,但在物质丰富的背后也遗留了一系列的问题。
1、影响农村产业化生产及进程。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都是思想开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农民,留下来的大多数是整体文化素质相比要低一些,身体欠佳的老人和妇女。
留守劳动力的实际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特别是懂得农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劳动力十分稀缺。
由于大量农村能人外出,农村家庭发展第三产业的后劲不足,使农村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部分村组甚至已到了村支两委班子都难以找到足够的人选,更不用说选出一个能够带领全体村民奔小康的能人“支书”和“村长”,受此影响,村里计划生育、公益事业、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都不能较好地得到落实,对全面开展农村工作和推进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2、技能培训。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也要不断学习,学校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转移劳动力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或之中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工作技能的学习培训。
这个也需要政府引导支持,个人注重自己职业技能的提高,拓宽自己的就业门路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让转移劳动力不单从事以劳动力为主的工作,要实现转移工作从劳动力到技术工人的转变。
(三)提高转移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法律既是对守法合法者的保护又是对违法犯罪者实施制裁的利器。
政府以及公共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重视法律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劳动者及社会公民传播法律知识。
劳动者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具体的法律观念,特别是学习在劳动过程中有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权力义务观念。
(四)统筹发展,解决遗留问题1、留住人才。
现在国家政策在“三农”的投入上有很大的倾斜,实行全部免税还有各种补贴并且还提供技术支持和货款支持。
但是再好的政策没有人去实施都是一场空。
外出打工固然在短时间内有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的家乡也需要我们来建设。
农业毕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保障。
鼓励本地就业、支持新型农业、扶持创业项目。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政府抓住机遇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重工业项目陆续在衡阳县生根发芽,年产200万吨,投资6亿元生产水泥,总投资2.5亿元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投资105亿元的煤电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的开工更需要大量的人力。
所以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好工作。
这样,既解决了农村人才问题又使农村和谐如空窠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的问题迎刃而解。
2、走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道路。
现在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农业机械和农业肥料也不断地有新的突破。
不再是以前低效率的农业时代,现在虽然说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了好多,但第一产业的产值每年还在陆续上升。
如在2011年,衡阳县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上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14亿元,增长4.2%。
这就是走企业化经营的结果,实现“人走出来、资金走进去”,只有走企业化经营、个人承包,才能既解决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问题,又能使农村土地资源达到充分利用。
这样,既能使转移劳动力没有后顾之忧,又能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参考文献:[1]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5.[2]肖浩辉.关于进城务工人员若干问题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2.3.[3]方运战.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4]郭郁彬,彭刚.从农民到农民工:经济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变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1.[5]彭尚平,张涛,曹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