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学会阅读新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阅读新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
三、教学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候写的一则新闻,文章气势磅礴,豪情万丈,是新闻中瑰宝。
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层层深入地从文章主体布局、语言特色、情感厚度三个角度解读文章特色,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百度百科说新闻(1)学生七嘴八舌说新闻。
(2)教师投影百度百科新闻定义。
(板书:新闻定义特点)2、新闻五结构(板书:结构共性)3、小结:这些都是新闻的文体知识,是新闻的共同特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一篇新闻中的经典,每一篇经典独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点不同的,开启“个性解读经典”之旅。
(二)新课讲解(二)解读布局创意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做标注。
2、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验)(板书:个性布局有创意)(三)品读语言力度1、从东路军突破,一起朗读文章中描写东路军的句子。
2、选择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请从遣词用语、包含意义、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
(学生分组选句感受、分析语言特点。
)3、着眼整篇文章,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语言特点。
)4、小结:毛主席一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于是,百万雄师蓄势待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此时此刻,面对胜利的号角声,怎样发之于外?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说的“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毛主席以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语言来表达!(板书:语言有力度)(四)深读情感厚度1、思考:文章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想一想是哪个?(学生朗读,找句子。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威浩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威浩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和 21 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
这一伟大的军事行动,标志着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即将崩溃。
当时的局势紧张而关键。
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
然而,他们的美梦注定要破碎。
人民解放军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士气高昂,决心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
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
战士们怀着对新中国的向往,对人民的忠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斗中。
他们深知,这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西起湖口的部队,以迅猛的攻势,迅速突破了敌人的江防。
他们的行动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没有丝毫的退缩。
他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东至江阴的战士们,同样表现出色。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
每一个战士的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火,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
他们坚信,只要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渡江的过程中,充满了艰难险阻。
江水汹涌,风浪不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民解放军的步伐。
敌人的炮火猛烈,但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战斗技能,一次次地化解了危机。
他们在船上,迎着风浪,向着对岸奋勇前进。
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官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冷静沉着,指挥若定,根据战场的形势,及时调整作战策略。
他们的智慧和果断,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勤保障人员也功不可没。
他们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弹药,确保了战斗的顺利进行。
他们在后方默默地付出,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民群众更是给予了人民解放军极大的支持。
他们纷纷为战士们提供帮助,有的为战士们送水送饭,有的为战士们提供情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课文分析
3、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从的渡渡江江人区数域、。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
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
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主,体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
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
检查预习
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要塞(sài) 阻塞( sè) 堵塞( sè) 塞子 ( sāi)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溃退( kuì)
jiān
qiān
xiān
歼灭( d)ān阡g 陌(不可抵)挡。 纤维(
)
锐不可当(
):
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4、主体: 分为三个层次。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
新闻的具体内容。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
进展
敌
中路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 甚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
万微
西路 21日下午 五时
安庆—九江 不含)
35 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背景和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1949 年4 月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于23 日解放南京。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 年反动统治的崩溃。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事件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和顽强意志,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事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21日17时-22 日22时
35万
23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日-22 日22时
35万
大部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3、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 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后写西路与东路?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 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中西两 路合在一起写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 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 道写得十分具体。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 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 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 增加到4亿元。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 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 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点拨】电头: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是哪几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 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 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 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报道准确
板书设计
标题—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
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 1、自由阅读,把握新闻的特点,然后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 标题与导语都可以概括新闻的内容。
2、听读课文,详细复述
请同学们听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作 业 布 置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知识,写一则新闻 ,报道学校或班级 里某人、某事或某 项活动,或发生在 你身边的新鲜事。 要求:1、拟出恰当 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 性和准确性。 3、要简洁明了,字 数在300左右。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 第一课的作业。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 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 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 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顽强,为了强调所 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突破
越过
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导语 ,在文中的作用是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冲破敌阵, 和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 ____________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域“ "一句中的 "(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fyc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写作背景:
•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以致命的 打击。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 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清晨, 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毛泽东同志 这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是于4 月22日夜撰写的。
导语
主体 电头 背景 结语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辅助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
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
•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导语: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 主体:三句后的文字问 题 讨 论来自(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时 间 兵 力 30万 渡过兵力 30万 20日夜 - 21日夜 21日17时 - 22日22时 21日17时 - 22日22时
中路军
芜湖 九江 安庆 南京
西路军
35万
35万的 三分之二
东路军
江阴
35万
大部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质疑析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入门】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目标牌】【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重点)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1.把班级学生分成三队,分别代表中、西、东三路军,教学时让他们着重研究他们所代表的那路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试着去报道广播操比赛的事,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教学过程】诗意篇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一、自学径【标段落】【圈词语】【辨文体】1.定义:消息属于纪实类作品。
它是借助各种传媒,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它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
3.要素:五个W,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和一个H,即how(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 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九江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 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 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 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
百万雄师过大江新闻稿原文
百万雄师过大江新闻稿原文1949年4月22日夜,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篇新闻稿的作者,是毛泽东。
长江,见证了这场伟大的渡江战役,是如何击碎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梦呓,奠定了未来中国格局的。
当年的龙潭之役同样一条长江,也曾经见证了国民党军人的无上自豪:1927年8月25日拂晓,长江晨雾弥漫,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大军大举渡江,主渡点在南京附近的龙潭,孙传芳也亲自过江坐镇指挥,还学项羽破釜沉舟,把船只悉数运回北岸交大刀队看管。
他扬言,要彻底消灭北伐军,“我要回南京上海过中秋节”。
此役,孙传芳主力6万余人倾巢而出,志在必得,孙军作战也确实悍勇,一度逼近南京城。
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处于严峻时刻:受武汉汪精卫政权东征讨伐,蒋介石所率的北伐军在徐州遭遇惨败,南京长江以北地区尽被孙传芳、张宗昌占有,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孙军打来,一时大乱,南京城人心惶惶,准备逃难。
但此时留守南京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人临危不乱,率军抵抗,史载:龙潭周围数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战斗至为惨烈。
国民党军队虽挫不退,愈战愈勇,尤其是海军的加入,更使战局向好。
战至31日,孙部已被逼入长江边的狭长地带,进入了白刃战。
眼看大势已去,孙传芳只能带少数将领,乘小火轮撤到江北,从此一蹶不振。
龙潭一战,孙军除窜逸和伤亡溺毙外,被毙二万余人,被俘者约三万余人,缴得枪支四万余支,炮数十门。
史载:俘虏自龙潭押返南京明孝陵时,分四路纵队前进,排头已抵南京城郊,而排尾犹在龙潭。
国民党军队中此后的诸多名将,均参与了龙潭之役,此役更是成就了白崇禧“小诸葛”之美名。
但是到了22年后的1949年,国民党军队再次防守长江时,他们已过了青春热血期,朝气不再,百病缠身,而且,病入膏肓。
李宗仁的愤怒和无奈1949年4月,情形与1927年8月龙潭之役爆发前,似乎颇为相似:蒋介石已在此前的1月底辞职,李宗仁成了代总统,与白崇禧一起守长江,其他防守长江的将领,多数均参与过22年前的龙潭血战——除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汤恩伯,蒋介石的心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第1篇】【教学设想】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
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1、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用一小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3、用几小段话具体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讨论后总结):标题: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新闻的内容。
导语:用一小段话较简洁的说出新闻的内容,常放在新闻的开头。
主体:用几段话详细的介绍新闻的具体内容。
标题、导语、主体,这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导语):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四、探索课文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 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鄙弃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 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纭溃退, 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照鲜明。
背景知识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 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 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 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 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课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二)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2.培养学生写作简单新闻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中国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四、说课时安排两课时五、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学情本节课是初二教材,新闻体材。
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刚接触的体裁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
在将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同学们掌握新闻结构,进行实践创作。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七、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打算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我也作小记者”,培养学生的写作新闻能力。
(二)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闻二则》中的第二则,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这一理念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三说学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挑战二
•证明:
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
挑战二
•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
作战。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 •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抗之敌,
可少
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 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三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 及时、简明扼要。
1、标题: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 醒目。它有引标、主标、副标三种形式。
游戏二:寻宝
•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
作战。
•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
以渡完。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控制扬中、镇江、
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 占领江阴要塞,
控制江阴要塞, • 切断长江。
封锁长江。
• 封锁镇江、无锡段
切断镇江、无锡段 铁路线。
铁路线。
读出新闻的文字魅力
挑战三
• 游戏一:鉴宝
• • 细读导语部分,它在信息的传递 上与我们现在的语言表达有一处微妙 的不同,你是火眼金睛吗?你能发现 其中的奥妙吗?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壮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壮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至 21 日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是一首气吞山河的壮歌。
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却妄图凭借长江天险,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然而,人民解放军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士气高昂,斗志旺盛。
渡江战役的前夕,战士们摩拳擦掌,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新中国的向往。
他们在紧张地进行着战前的训练和准备工作,检查装备,研究战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各级指挥员精心部署,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后勤保障部门也全力以赴,为前线提供充足的物资和弹药。
战斗打响的那一刻,江面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
人民解放军的战船如离弦之箭,向着对岸奋勇冲去。
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渡江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事迹。
有的战士为了保护战船,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炮弹;有的战士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刻;还有的战士为了给后续部队开辟道路,舍生忘死,率先登上对岸。
在这场战役中,人民群众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军提供船只、粮食和情报。
许多渔民主动把自己的渔船贡献出来,帮助解放军渡江。
妇女们则组织起来,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做饭洗衣。
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才能在渡江战役中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经过激烈的战斗,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占领了江南的大片土地。
敌人的防线土崩瓦解,纷纷溃败。
解放军乘胜追击,迅速向纵深推进,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即将结束,新中国的曙光已经来临。
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人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自提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出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 任,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 主要创立者。《时代》杂 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 响100人之一。
题目解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交代了主要人物及事件。 题目中的“百万大军”是实指, 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标 题展现了渡江战役的磅礴气势, 表明了这则消息的核心内容, 语言简洁,概括性强。
文体特征
新闻
定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 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 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五部分,在正文开头会有电头。 标题、导语、主题必不可少,背景和结语有 时暗含在主题中,有时省略。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过、结果。
背景资料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结束后,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一面与我军假和谈, 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 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 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奉命于当晚在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余千米 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 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晚,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八年级语文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悍然
——败退。“溃”, 溃败。
——蛮横的样
子。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新闻基础知识:
1、定义:对国内外新近发 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 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2、新闻的记叙六要 人素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读新闻要抓住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 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 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 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 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 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 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 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
渡长江
人数多
渡江概况
课 导语(:第1、2两句()从四个 战线长
文
方
攻势猛
结
面概括) 战况好
构
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重点)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初2中3八日年级全语文体课件渡过长江。
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内 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 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 和地点。
瑰宝 gu
负隅顽抗y
杜(聿明ī(y) ) (阌乡(wén)ú )
气势磅礴ùp(á b)( )
ng ó
阻遏 è () 高屋建瓴lín ( )g 撰写(zhuàn )
古宛县w( ǎn )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 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 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第一节 世界十大通讯社 一、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AP) 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最大的 通讯社之一。简称美联社。
二、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 美国第二大通讯社。它的前身是斯克利 浦斯—霍华报系的合众社(创建于1907年)和 赫斯特报系的国际新闻社(创建于1909年)。 为了与美联社竞争,上述两家通讯社于 1958年5月16日合并,定名为合众国际社。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 败。 ——蛮横的样子。
新 闻 的 六 个 要 素
何人?(Who?)--人物 何时?(When?)--时间 何地?(Where?)--地点 何因?(Why?)--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What?)-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How?)--事情发生的结果
毛泽东
毛 泽 东
学 习 目 标
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
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 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 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思 考 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八、德意志新闻社(简称德新社)
德国的主要通讯社,总部设在汉堡,曾 长期接受政治津贴,现在则实施企业化经营, 但仍得到了政府的经济资助,目前占其总收入 的1%~2%。
九、安莎通讯社 全名为意大利全国报业联合社, 是意大利最大的通讯社。
十、中东通讯社 埃及国家通讯社,也是阿拉伯世 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从四个方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 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 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 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准确。
三、路透社(Reuters Ltd, Reuter) 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世界上创办 最早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 著名的通讯社之一。素以快速、客观、 公正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媒体广为采 用而闻名。
四、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AFP) 与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齐 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也是 资格最老的通讯社之一。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时间准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鲜明的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褒 贬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课后练习三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 得的进展。
第 一 题
突破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 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 来到了……”
把握新闻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
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要塞(sà i) 阻塞(sè ) 堵塞(sāī)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溃(kuì )退 匮(kuì )乏 馈(kuì )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高屋建瓴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 “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 短、进军之神速。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
第 二 题 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
但无“战”可“督”,且全
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
“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
勇。
第 三 题
句①只是交代我军取得了胜 利并占领了哪些地区,没有 讲敌军的情况和取胜的程度。 句②用“整天激战”概述了 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 勇无畏
五、俄通社—塔斯社(ITAR-TASS) 俄罗斯联邦的官方通讯社,苏联塔 斯社的继承者。
六、共同通讯社(Kyodo News Agency) 日本最大的通讯社,1945年11月 1日成立,总部设在东京。
七、埃菲社(La Agencia,EFE) 西班牙语系国家中规模最大的通讯 社,创办于1938年。它是一家股份公司 ,国家在其中占有大量股份,所以实际 上是半官方性质的通讯社。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安庆-芜湖 35万 九江(不含 )-安庆
21日17时 -- 22日22时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 22日22时
大部分已 渡过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 式上与其它部分有 何不同? 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 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国 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 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问 题 讨 论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 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3、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 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区域 时间 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20日夜-- 21日夜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两个方面谁详谁略?
我方略,敌方详。 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 事实说明。 议论敌方,是为了分 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 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国 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 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 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词语赏析
数量 之多
气势 之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 实数,还是虚数?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100万
人数的确切,更体 现了报道的真实、 准确、严密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战线长
的战线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新闻的内容。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 )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 )得 当(dà ng)真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 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以上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