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2)2012.1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 热带雨林B 红树林C 常绿硬叶林D 常绿阔叶林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B. 集群分布C. 随机分布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 稳定种群B 增长种群C 衰退种群6、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他感作用B 抑制作用C 竞争D 领域性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 不规则波动B 周期性波动C 种群爆发D 生态入侵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A. CO2浓度升高B. 水体温度变化C. 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 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A.变型;B.变种;C.亚种;D.品种.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群丛;B.种群;C.种;D.群系.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A.C3植物;B.CAM植物;C.C4植物;D.B和C.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
A.趋同适应;B. 竞争;C. 互利共生;D. 趋异适应.11、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六年级科学植物知识点
植物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提供了养分和氧气。
以下是六年级科学中的一些植物知识点:1.植物的组成植物体主要由根、茎、叶和花组成。
根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茎提供植物的机械支撑和物质运输,叶进行光合作用,花用于生殖。
2.植物的生活过程植物具有生长、开花、结果和繁殖等生活过程。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会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其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根系植物的根系主要分为主根和侧根。
主根一般较长,向下生长,并向土壤深处扎根。
侧根则从主根的侧面分枝而出,起到增加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面积和能力的作用。
4.植物的茎茎是植物的主要支撑器官,也起到传递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茎分为直立茎和匍匐茎两种形态。
直立茎能够让植物在空气中站立,匍匐茎则可以让植物爬行和延伸。
5.植物的叶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呼吸的重要场所。
叶的结构由叶片、叶柄和叶脉组成。
叶片承担光合作用的主要任务,叶柄连接叶片和茎,叶脉则起到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6.植物的花花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通过花的结构、颜色和香味来吸引传粉媒介(如昆虫、风等)进行传粉。
传粉完成后,花会结成果实,其中包含种子。
7.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进行传粉、结实和散布种子的过程,这样的繁殖方式可以产生具有遗传差异的后代。
而无性繁殖则是植物通过茎、根和叶等部位进行繁殖,不涉及花和种子的过程,这样的繁殖方式可以保持后代的遗传特性。
8.植物的适应性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沙漠植物具有节水、耐热的特点,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环境,高山植物适应寒冷和缺氧的环境。
这些是六年级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植物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相关特性和生活过程,进一步增强对植物的认识。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分布是指植被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与特征。
植被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动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而极地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也会有所区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植物类型。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组成,而植物地理区则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些特定地理区域,根据共性植物的自然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区系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与历史、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为了便于研究和保护植物,科学家们将地球表面分成了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群落与植物生态区也是植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植物群落是指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
而植物生态区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区域。
植物生态区具有一定的生态位特点,如水域生态区、高原生态区、沙漠生态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生态位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的分布、演化、生态位、多样性、形态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草木,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学地理植被知识点
中学地理植被知识点
中学地理植被知识点:
1. 植被是指地表覆盖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
2. 植被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植被的分布受到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环境污染)的影响。
4.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气候湿热。
5. 温带森林分布在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6. 草原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为主,适合畜牧业发展。
7. 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植被稀少,主要为耐旱植物,如仙人掌等。
8. 湿地是指地表水体和陆地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植被丰富,能够保持水源和净化水质。
9. 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沙漠化等人类活动会破坏植被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退化。
10. 保护植被资源,加强生态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意:本回答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地理科目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植被是地理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植被不仅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考地理中有关植被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类型和特征。
例如,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树木稀疏;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茂密。
此外,土壤也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肥沃的土壤适宜植被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不利于植被的茂盛。
因此,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植被与生态平衡植被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空气的新鲜度。
同时,植被还可以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此外,植被还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气温的波动,防止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因此,保护植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高考地理中,对于保护植被的方法和意义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三、植被与经济发展植被对于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与植被的利用息息相关。
例如,农业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同时,植被的利用也可以提供木材、纺织原材料等资源,推动国家的工业和贸易发展。
此外,旅游业也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依赖于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植被景观,如大草原、热带雨林等。
因此,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四、植被与人类生活植被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植物提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木材和纤维等资源,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同时,植物还提供了美丽的景观,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此外,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许多药物的原料来源于植物。
因此,植被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影响也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植被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生长的各种植物群落的总称。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一、植被的分类根据地理学的研究,植被可以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1. 自然植被:自然植被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植物群落。
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自然植被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比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等。
2. 人工植被:人工植被是人为种植和培育的植物群落。
在人工植被中,人们通过改善土壤、调节水分和施肥等方式来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
二、世界植被分布世界各地的植被分布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世界各大洲主要的植被分布: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非洲中西部的刚果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
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年降水量丰富,植被种类繁多。
2.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中纬度地区。
温带草原气候较干旱,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
3.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中部等地。
落叶阔叶林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树木叶片在秋季会脱落。
4. 针叶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寒冷地区,如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
针叶林的植物主要是针叶树,如松树、云杉等。
5. 沙漠植被:沙漠植被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中部以及亚洲中部等地。
沙漠植被适应干旱条件,植物数量较少。
三、我国植被分布我国境内的植被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主要的植被分布: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等地的南部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充沛,植被种类非常丰富。
2. 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季风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份。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夏季有强烈的季风,植被生长茂盛。
3. 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省份。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第五版的《植物地理学》是一本经典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下面是对该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植物地理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区系、植物群落、植物区系地理区、植物地理类型等4.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统计学、植物地理调查和采集、植物地理图、植物地理分析等二、植物地理类型和地理区划1.植物地理类型的概念和分类:北极型、冷温带型、温带型、热带型等2.植物地理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如北极植被、针叶林、草原、热带雨林等3.地理区划的概念和分类:界、界线、区系、分布区等4.地理区划的方法和标准:植物区系地理区的划分和确定三、植物的形成原因和扩散途径1.植物形成的原因:地质变迁、气候变化、地理隔离等2.植物的扩散途径:风散、水散、动物散布等3.植物的迁徙和适应:如植物的迁徙方式、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策略等4.植物的地理隔离和地理隔离的影响:如地理隔离对植物的遗传结构和物种形成的影响等四、植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1.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如纬度分布规律、海拔分布规律、水分分布规律等2.植物的特点和生态位:如植物的适应性、竞争与合作、生物多样性等3.植物的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异:如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地理隔离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等4.植物的表型和遗传变异:如植物的形态特征、适应性进化等五、气候与植物分布的关系1.气候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日照等对植物的限制和适应2.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等3.气候和植物的相互作用:如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六、植物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1.生态修复和植物保护:如利用植物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濒危植物等2.农业和林业:如植物地理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地理学对农作物和森林资源的研究等3.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如植物地理学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4.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植物地理学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性总结:植物地理学第五版主要介绍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个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高考地理土壤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土壤植被知识点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高考来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其中地理的土壤植被知识点是考试重点之一,因为这关乎人类生活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本文将详细讨论高考地理中的土壤植被知识点,并展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和有机物质变成的含有水分的湿透性固体体。
而植被则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并形成特定植物群落的生物群落。
土壤植被相互作用紧密,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土壤和植被直接影响着水循环,即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大气中,而土壤可以储存水分并保持水体平衡。
其次,土壤和植被还可以通过根系的固定作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减少洪水的发生。
此外,土壤植被还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土壤和植被覆盖,地球的生态平衡将被严重破坏。
根据地理中学到的知识,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土壤和植被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根据土壤成因的不同,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岩石母质土壤、风化母质土壤和沉积土壤等不同种类。
岩石母质土壤主要由岩石破碎而成,属于贫瘠的土壤类型,植被相对稀疏。
风化母质土壤则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相对较丰富的养分有利于植物生长。
沉积土壤则是由水体或风力沉积物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适合植被的生长。
此外,土壤还可以按照颜色、颗粒大小、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分类。
植被的分布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寒地区的植被以苔藓和地衣为主,而温带地区则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
热带地区的植被则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为主。
而沙漠地区由于干旱的气候,植被稀疏,主要以仙人掌和灌木为主。
由此可见,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土壤植被知识点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首先,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分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
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植被类型,可以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其次,土壤植被知识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圈:地球上所有⽣物(植物、动物、微⽣物及⼈类)赖以⽣存的⽣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物圈。
3.细胞:是⽣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多细胞,合⼦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根茎叶分化,构造上⽆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单细胞,合⼦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
具有⽣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地区、或者某⼀时期、某⼀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物⼊侵:⽣物由原⽣地经过⾃然或⼈为途径侵⼊另⼀新环境,对⽣态系统和⼈类健康造成损害或⽣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态因⼦:环境因⼦中⼀切对植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15.⽣存条件:⽣态因⼦中⽣物⽣存不可缺少的因⼦称为⽣存因⼦16.⽣境:⽣物个体或群体⽣活区域的⽣态环境与⽣物影响下的次⽣环境统称为⽣境。
17.限制因⼦:那些对植物的⽣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的关键性因⼦18.⽣态幅:⽣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总结(重点)超详细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总结(重点)超详细选择题1、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是描述植被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
2005年,广东省受自然灾害影响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
下图示意2000~2010年广东省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广东省森林植被中非纬度地带性的植被包含()A.热带季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针叶林D.红树林(2)对广东省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热量B.地形C.城市化进程D.土地利用类型(3)导致2005年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的灾害最可能是()A.旱灾B.寒潮C.风暴潮D.洪涝答案:CA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广东省跨热带和亚热带,故当地地带性植被有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
故常绿针叶林是广东省中典型的非纬度地带性的植被之一。
故选C。
(2)据图可知,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总体自北向南呈带状降低,这与北高南低的地势有关;广东省南部经济较北部发达,城市用地规模大、城市化水平高,则当地植被覆盖度较北方低。
南部水热条件较好,一般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应该更高。
故选A。
(3)2005年,广东省降水量较往年更多、更强,出现洪涝灾害,大片农作物死亡,导致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
旱灾出现的年份,降水较少,光照条件较好,促进了植物光合作用,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同时广东省河网密布,旱灾对当地植被影响小。
广东省纬度较低,且受地形影响,受寒潮影响较小;风暴潮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影响较小。
2024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植被和土壤关系成为高考的重难点
2024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植被和土壤关系成为高考的重难点1、植被(1)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①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
②人工裁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形成过程: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4)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气候①植物生长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关;热量决定植被类型②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③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不同光质对植物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等影响不同④降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水分来源⑤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会使植物变形(2)地形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②坡向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3)土壤①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②肥力影响植被生长(4)环境污染影响植物生长(5)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①根系: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分布: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而土壤贫瘠④花色: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⑤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1)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2)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3)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形成(4)水文:涵养水源;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5)生物:繁衍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6)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4、森林的作用(1)林冠层和林下植被层①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②白天阻挡太阳辐射,晚上阻挡热量逃逸,减少昼夜温差③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加大降水的可能性④防风,削减风力(2)枯枝落叶层①吸收和渗透降水,涵养水源②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下渗③减缓地表径流,防洪减灾④阻碍了土壤表面蒸发水分,土壤蒸发量减少(3)根系土壤层①植物根系可以固土护坡②加大土壤孔隙度,加速下渗5、森林的分布及类型(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理科学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者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3.世界种:少数种类植被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4.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5.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7.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8.非地带性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织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9.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10.隐花植物11.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12.优势种:指群落中占有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3.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称为热补偿点。
14.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15.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6.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规律。
称为垂直地带性。
17.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
18.显花植物19.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20.植物分布区:地球上的每种植物通常都有很多个体,它们分别分布在一定的地域上,这个地域就是该种植物的分布区21.地理残遗种22.光周期现象:指的是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持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卩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一个地区内全部植物种类总体称为这一地区的【植物区系】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被覆盖层称为【植被】【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特征:可育的自然群体,种间生殖隔离【种群】植物体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个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亚种】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殖隔离初期形成的群体。
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区,亦称地理亚种。
【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些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地域。
【变型】个体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没有一定分布区)分类:按等级高低顺序,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有亲缘关系的各个种)、种。
命名属名大写斜体+种名小写斜体+姓氏正体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真核藻类绿藻红藻褐藻硅藻真核菌类木耳竹荪茯苓银耳灵芝蘑菇冬虫夏草地衣石耳先锋植物对SO2敏感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裸子(胚珠裸露)苏铁、银杉、松杉、买麻藤被子(心叶)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内各种植物之间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在不同环境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低等植物:1、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潮湿处2、植物体结构简单,为单细胞体或多细胞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束构造3、雌性生殖器官为单细胞4、生殖过程简单,有性生殖的合子萌发不形成胚而直接形成植物体。
高等植物:1、多数陆生、少数水生2、植物体形态结构复杂,有根,茎,叶分化,除苔藓外有维管束构造3、雌性生殖器为多细胞的4、有性生殖的合子发育成胚,再生长成新的植物体。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物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植物分布区的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2、收集资料、研究概况、组织团队3、实地调查4、资料、归类、制图5、专家咨询,评议6、补充调查研究7、最后成果。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研究生物_与_ 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优先研究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趋势答:(l)从野外转向室内。
(2)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到动态。
(3)研究对象两极化,研究重点从经典生态学发展到分子、细胞、景观、生物圈生态学。
(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半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5)从理论走向应用。
三、论述题生态学可用于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什么?答:(1)人口问题:对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用生态学的种群调控原理来控制人口增长,(R0为世代增殖率,T生殖周期),通过世代增值率和增大生殖周期来降低人口增长率。
同时还得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2)资源问题:目前世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开发环保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
(3)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垃圾,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利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减轻环境现代工业和资源开发带来的污染;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恶化生态环境需利用生态演替的原理进行人工干扰和自然恢复。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高中地理植被的知识点总结(2篇)
高中地理植被的知识点总结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植物的分布与环境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
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
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
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
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
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
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
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
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坏的影响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初中地理】地理知识点复习:苔原中的动植物特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理知识点复习:苔原中的动植物特点归纳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由灌木、草本植物、苔醉和地衣占优势的层次不多的生物群落。
苔原冬季的温度不见得非常寒冷,最低气温比东西伯利亚的针叶林还要高一些,但夏季却寒冷而短促,没有针叶林那样可以使树木生长的、温暖湿润的夏季。
冻土带主要位于极地圈的极地东风带,风速大,极地昼夜现象明显。
虽然冻原地区的降水量不是很大,但蒸发量很小,所以气候仍然很潮湿。
植物不仅要适应潮湿的气候,还要忍受寒冷造成的生理干旱。
在冻土带地区,夏季只有表层土壤融化,下面是厚厚的永久冻土。
降水被永久冻土阻挡,难以渗入地面,造成大面积积水,使冻土带地区普遍为沼泽,冻土带上点缀着一系列沼泽池塘。
冻土带包括北极冻土带和高山冻土带。
前者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占据着欧亚大陆北部及其邻近岛屿的大片地区。
西伯利亚的北部是最大的苔原区,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
在北美,苔原区也占了大片面积,如美洲大陆的北部、加拿大群岛和格陵兰群岛没有覆冰的地区。
在南半球仅分布在南美南端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
后者发育在海拔足够高的地区,在树线之上和无植物的裸露岩石区及永久雪线以下。
苔原植物苔原植物的主要特点是植物组成贫乏,种数100-200种,在较南部地区有400-500种。
苔原植物主要有苔醉和地衣,此外还有种类不多的多年生禾本科和莎草科草本,越橘、岩高兰等常绿性低矮小灌木和垫状甸生性的矮桦、北极柳等。
但受地形起伏(特别是坡向—迎风背风和向阳背阴的区别)、土壤质地影响和积雪厚度、渍水程度制约,空间差别较大。
在排水良好的平地和坡地以醉类苔原为主,沙质土上地衣苔原发达。
温暖坡地的永久冻土融化较深,由灌木、草本和苔醉构成的灌木苔原占有优势。
排水不良的低地分布着湿生的草本群落,演水沼泽则生长多种水生植物。
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
苔原植物大多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可以充分利用短的营养期而不需要花时间长出新叶并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但短的营养期使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永久冻土阻止植物在土壤深处生根。
高考地理《植被》考点真题复习
高考地理《植被》考点真题复习(2023·陕西)下图为某要素在森林中不同高度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箭头代表的要素是()A.大气B.光照C.热量D.水分2.图中不同高度的植被具有明显的()A.稳定性B.重复性C.唯一性D.分层性(2023·新疆)下面为中国两个小朋友的通话内容。
明明说:“我的家乡树叶春季发芽,叶片宽阔,但是到冬天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
”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郁郁葱葱,欢迎你来玩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导致明明和贝贝家乡植被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的差异B.土壤的影响C.河流的影响D.距海远近不同(2023·四川)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下图左为中国局部区域图,下图右为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1)图中甲地典型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林。
(2)图中甲→乙→丙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变化为基础。
(3)图所示地貌景观可能分布在乙、丙两地中的地,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作用。
(2022·四川)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东西向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由甲到丙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光照C.水分D.土壤7.乙区域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化B.湖水酸化C.水土流失D.森林破坏8.缓解乙区域生态问题的合理措施是()A.增加水井数量B.解决生活能源C.扩大森林面积D.提高城市化率(2022·贵州)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进而形成不同的植被景观。
读我国内蒙古某地植被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温带森林D.温带荒漠10.图示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较干旱,降水量稀少B.地势起伏大,水分流失快C.发育时间短,水分积累少D.植被根系长,吸水能力强(2022·贵州)我国西藏墨脱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从海拔154米的巴昔卡到7787 米的南迦巴瓦峰,垂直高差达700多米,暖湿的水汽使热带气候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从山麓的热带雨林到山顶的皑皑冰雪,自然带有规律地依次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复习彭焕华2005.12.20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现在采用的植物分类单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致的,按等级高低顺序,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kingdom)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以水稻为例:其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稻属稻)植物界大类群(一)原核生物1、细菌门2、蓝藻门(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三)苔藓和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门2、蕨类植物门(四)种子植物1、裸子植物门2、被子植物门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化植物区系(flora): 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些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species-area)。
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1、气候演变气候变迁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如第四纪冰期的严寒使高纬地区和中纬高山首先变冷,原有植物一代一代向南方和低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移(migration)。
冰期结束后气候回暖,植物又转向后方退缩,返回原地时因两地植物已混杂,便形成北极-高山间断分布。
后果:第四纪冰期大陆桥的形成促使植物迁移,冰后期气候回暖陆桥隔断,植物成间断分布;高山地区--植物避难所;地理残遗分布(特有种)2、地形变化近数百万年来,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运动活跃,青藏高原和各大山系强烈抬升,加剧地表生态条件趋异演化,植物新种(或变种)陆续出现并分布密集,构成某些属的分布中心(或称多样性中心)。
如中国西南横断山地既拥有极为丰富的晚近形成的高山种类,又保存了较低海拔处的古老种,使此地成为它们的分布和分化中心。
(如:杜鹃花属、报春花属、龙胆属等)古地中海地理残遗种等;如裸果木属共两种,一种分布在北非、地中海东部和巴基斯坦,另一种分布在新疆-甘肃-蒙古荒漠和柴达木盆地。
3、板块运动南半球山龙眼科等的分布特征可推论古南大陆(冈瓦纳)的存在及范围。
影响植物地理分布的因素:板块漂移、海陆变迁(海侵与海退)、古气候变化、植物类群分化与进化等。
种群(Population):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这就是种群。
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分析方法研究有关地区的植物区系,并把那些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和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极,便是植物区划。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环境:(生态学)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外界物质、能量及现象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由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植物生长受环境中各个因子的综合影响,而各因子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对植物生长起影响作用的阶段也不同。
2、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3、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的主控因子,4、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5、营养条件与植物有机物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6、光、温、水和营养是生存条件耐性定律是指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忍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忍耐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生态型(ecotype):对于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来说,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
C3植物它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三碳化合物的植物。
光照条件一、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一)光合作用(二)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二、光强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二)植物对光照的生态适应(三)光强与水生植物分布三、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2、其他光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四、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温度条件一、植物生命活动与温度条件(一)温度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三)植物的需热量:二、极端温度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一)低温的生态作用与植物的适应(二)高温生态作用与植物的适应三、植物物候节律水分条件一、水分对陆生植物的生态作用(一)植物水分与生命(二)植物吸水与失水的内外条件(二)中生植物(mesophyte)(三)湿二、陆地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与生态类群(一)旱生植物(xerophyte)生植物(hygrophyte)三、水生植物第四章植物群落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以反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活型分类体系:(1)休眠型:拉恩基尔认为植物的芽是最重要的,最娇嫩,对环境最敏感。
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5)一年生长植物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生活型谱——某一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 称为生活型谱。
垂直结构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特征:成层性水平结构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和镶嵌现象。
四种分布方式(随机分布,簇生或成群分布,规则分布,个体高度簇生结合成群)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层片。
(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征,而形成的特殊小生境。
层片形成是在植物之间)季相结构群落外貌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季相种群――在自然界, 每一物种都拥有许多个体, 并占有一定空间, 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个体群,人们把占一定空间的某物种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植物种群特征:(一)种群数量特征(静态)和年龄结构1、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样地)上的个体数目。
2、盖度投影盖度――系指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技影所覆盖的地面面积。
常%表示。
林冠盖度=林冠郁比度。
基部盖度(纯盖度)――系指植物基部实际所占有的面积。
多用于草本群落。
3 频度――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地段上出现的均匀度。
4 高度高度是表征种群和群落生物量以及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森林中的乔木树种尤为重要。
5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6 总优势度7 年龄结构根据各年龄级个体的多寡,把种群划分为增长种群、稳定种群和衰退种群。
(二)种群动态变化1、种群增长类型J型增长S型增长2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三)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niche)。
【演替(succession)】某一植物群落被另一植物群落所替代的变化发展过程,是群落内外环境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结果。
其发展方向是演替顶极。
植物群落的演替,可由气候变迁,土壤侵蚀,河流泛滥,或自然灾害等外部原因所引起;或由群落内部土壤性质、水湿状况、荫蔽程度的逐渐改变,新种侵入等内部原因所引起;还可由于采伐、抚育、垦荒、灌溉、引种、栽培等人类活动所引起。
植物群落的波动(fluctuation)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条件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也称年际变化。
特点:方向不定性;变化可逆性;典型物种的稳定性。
引起波动的原因:生态环境变化;人为活动;动物破坏;植物周期活动;寄生植物大量繁殖等。
演替和波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螺旋上升趋势。
主要区别是依据持续时间长短;波动伴随演替变化,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群落发生演替:植物长满土地获得空间和生活资料的竞争过程,以及各种植物的共居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形成过程。
演替过程:裸地上植被形成的阶段:1)开敞的植物群落:先锋植物群落入住,不郁闭,竞争力不强;2)郁闭未稳定的植物群落,个别植丛的郁闭和混和斑点状结构;早期的定居者被能适应竞争的植物所替代,逐渐消失。
3)郁闭稳定的植物群落,成型的植物群落已经形成,物种组成变化不显著。
群落有分化的结构,植物均匀混和,趋于相对协调中,牢固生长的多年生植物占优势。
一个先锋群落在裸地形成后,演替便会发生。
一个群落接着一个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直至顶极群落,这一系列的演替过程就构成了一个演替系列。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演替顶极(climax):每一个演替系列都由先锋阶段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称为演替顶级。
最终的成熟群落,称为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
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1)形态学原则:以群落结构特征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优势生活型、成层现象和季相变化;(2)生态学原则:生境决定群落(3)特征种原则:植物区系方法(4)生态外貌原则: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生态特征和群落特征为分类依据(5) 相似性排序;(6)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群丛(association)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
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群系和群丛生态种组(ecological species group)是指一组生活型十分相似、对重要的生境因子关系十分近似的种。
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植被。
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植被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被称为非地带性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