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来伪满职官制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淘汰冗员:历代行政改革的尝试回顾

中国历史上的淘汰冗员:历代行政改革的尝试回顾

中国历史上的淘汰冗员:历代行政改革的尝试回顾作者:王子今来源:学习时报来源日期:2005-2-1本站发布时间:2005-2-2 9:58:11阅读量:552次克服“官职冗滥”现象以解救政治危机,如苏轼所谓“救官冗之敝”,是历史上许多次改革曾经提出的政治任务。

往往正是目睹“官职冗滥”或者“吏员冗滥”的严重危害,才使得有识见的政治家痛下改革的决心,并且在推行改革的事业中将裁汰冗员作为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作为调整政治关系、改善行政管理的手段,执政者也重视推行“汰冗官”的政策。

北魏孝文帝主持的改革,包括对“冗官”的裁撤。

元澄曾经负责朝廷的这次“铨简旧臣”的人事调整。

起初北魏贵族官僚“动有万数,冗散无事”,元澄重新品量其优劣,将官员列为三等,尽其德才而任用。

唐玄宗即位初年,宰相多至17人,“台省要职不可数”,姚崇曾经主持“罢冗职”的制度改革,取得了成功。

唐代宗时,郭子仪论奏,有“黜素餐之吏,去冗食之官”的建议。

唐德宗贞元年间,宰相齐抗曾经“奏减冗员”。

李泌也曾经提议“省官”,并且对唐德宗解释说:“所谓省官者,去其冗员,非常员也。

”他认为“可悉罢”的地方有关官吏,“比正员三之一”,而建议精简的中朝官,有的职任多达三分之二。

裁抑冗员,也是通常改良政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唐书·韩休传》说,户部侍郎韩休主管财政,曾经“罢省胥吏冗食二千人”。

《新唐书·孔巢父传》记载,谏议大夫孔戣上书指出四种严重社会弊病,建议整改,其中第一条就是“多冗官”。

他的意见受到唐宪宗的重视。

宰相李吉甫也曾经痛感“吏员广”,以为从汉代到隋代,“未有多于今者”,上奏说:“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

”建议合并一些州县,暂停岁时入仕,并且提出了“吏寡易求,官少易治”的见解。

认为吏少可以择优录用,官少便于加强管理。

他的主张付诸实施,一次就精简了冗官800员,吏1400员。

唐武宗会昌年间,曾经有诏减冗员,吏部郎中柳仲郢主持此事,经过10天的工作,裁减了1200员。

山东日伪行政教育方针与政策探讨

山东日伪行政教育方针与政策探讨

山东日伪行政教育方针与政策探讨以济南为据点的山东日伪政权,同时辅以青岛特别市公署,从成立到覆灭的七年时间里一直统治着山东沦陷区。

随着伪政权的建立,与之相应,其所辖的教育行政机构及其管辖范围也随之确立,并从行政统治上辅以奴化教育,虽然这个政权在存在过程中发生过某些变更,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

一、日伪山东省政权的建立与沿革(1938.1—1945.8)1、伪山东省公署日伪山东政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马良时期(1938.1-1939.1)、唐仰杜时期(1939.1—1945.2)、杨毓珣时期(1945.2-1945.8)。

1937年12月27日,日军侵占济南后,为稳定统治,任用旧军阀马良、商会会长辛铸九、道院统掌何素朴出面维持秩序,建立维持会。

辛认为可以“出面向日寇交涉”,但“不当维持会会长”。

①此后,辛铸九“不愿为虎作伥,避居济南东郊洪家楼教堂,坚不露面”。

②何素朴宗教出身不适合军政界,马良则成了“维持会”的会长人选。

“济南治安维持会”于1938年1月1日成立,马良、朱桂山为正、副会长。

维持会下设五科一局(秘书处、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和警察局)。

维持会在名义上不是政府,实际代行政府行驶职权,听命于日本军部的特务机关。

随着青岛和胶东陷落,1月17日,“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以维持青岛市及其附近地区治安为名,行使行政机构的职权。

济青南两地维持会为日军控制山东、组织一个统一的伪政权做了准备马良于1938年3月5日,接受伪华北临时政府的任命成为了山东省公署的省长,山东省伪政权正式成立。

伪公署成立后在城内贡院墙根街修建了省公署房舍,该工程用时半年,自1938年7月开工到1939年3月完工,共耗资9万元。

①山东省公署直接隶属华北政务委员会,设省属于济南,采公署办公制,下设5厅,总务厅(厅长劳之常)、民政厅(厅长晋延年)、财政厅(厅长唐仰杜)、建设厅(厅长庄维屏)、教育厅(厅长周履安未就任,后1938年11月任命郝书暄为厅长),县治共105县。

全面侮辱打击科举出身的官员

全面侮辱打击科举出身的官员

全面侮辱打击科举出身的官员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巡盐御史莽鹄上奏皇帝说:天下有许多钻营附势之徒,他们互通声气,投拜门生,没有中举的人希望靠他们在考场上打通关节,做了官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官越做越大。

那些本来不和的人一旦拜了师生,立刻惺惺相惜,互相引荐、说情、徇私舞弊。

莽鹄希望朝廷颁布诏令,严禁科举出身的官员搞门生、座主的把戏。

莽鹄的奏折是在刻意揣摩雍正的心思,迎合他的需求。

清代有对官员与士人免除差役、徭役的优待。

官员与士人被称作官户、宦户或儒户,对他们的优待催生出了两种后果。

第一种是许多底层百姓为躲避朝廷沉重的差役、徭役,想方设法找关系,将自己挂靠在同姓的官户、儒户下面。

雍正将之称作“其子孙族户滥冒及私立儒户、宦户”。

第二种是底层百姓将自己的田产挂靠在官户、儒户那里,到了纳税的时候,底层百姓就把钱粮交给官户、儒户,由他们代为缴纳。

雍正将之称作“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

躲避差役很好理解,包揽钱粮有必要略做解释。

在包揽的过程中,底层百姓交给官户、儒户的钱粮往往多于应该交给官府的法定钱粮。

百姓之所以愿意多出钱,也要去找官户、儒户来代自己纳税,是因为缴纳钱粮并不是往官府的银库、粮库一扔就完事了。

在纳税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粮头、柜吏、仓吏、官银匠等少则七八个、多则十余个环节的刁难与盘剥。

这些环节全部走下来,耗费早已远远超出了法定税额。

让官户与儒户代缴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嘉庆年间做过军机大臣、直隶总督的蒋攸铦在奏折里给皇帝分析过为什么百姓宁愿多出钱,也要将自己的税粮包给官户、儒户代缴。

蒋说:“所最苦者,良善乡愚,零星小户,虽收至加五六而不敢抗违……且乡僻愚民,始则忍受剥削,继亦渐生机械,伊等贿托包户代交,较之自往交漕加五六之数,所省实多,愚民何乐而不为?是以迩年包户日多,乡户日少。

”那些老实的零星小户最惨,他们缴纳漕粮,常遭州县官府盘剥,多交法定纳税额度的五六成,也不敢反抗。

但即使是老实的愚民,受剥削久了,也会慢慢开窍。

伪满时期军事职官任免制度述论

伪满时期军事职官任免制度述论
[关键词]伪满洲国 军事职官任免制度 殖民性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 变”,致使我东北沦丧,百万同胞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 踏,1932 年 3 月,日本在长春又成立了伪满洲国,妄图控制整 个东北,这个历史“怪胎”一直到 1945 年 8 月才被除掉,在中 国留存长达 14 年之久,在这 14 年间,日本关东军为了巩固 和发展这个“怪胎”,建立了一整套的职官制度,军事职官制 度也在其中,无论是军事统治机构的建立,还是军事职官任 免制度的实施,以及日本人对实际任免制度的掌控,都使这
潘劲从其组建与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出发,提出: 第一,合作社尤其是信用社自有资金缺乏,难以自主经营。第 二,由于国民政府曾以“提倡合作社确有成效者”为奖励官吏 的标准,这就使得合作社的组织者以能获得贷款来诱使农民 入社,而对合作社的运作无所用心。第三,合作社为有权势的 所把持,贫苦农民或是由于贫困无钱入社,或被剥削入社资 格,或入社以后只能听命于权势人物的摆布,很难平等分享 合作社所带来的利益。廖建林所认为的合作运动成效不佳的 原因在于:合作社的建立不是当时社会内在规律所致,而是外 部机构“制造”出来的。同时,国民党政权对农村进行整治渗透 的失败,也决定了合作运动的命运。再次,土地问题不能解决, 农村经济的复兴以及政治问题的解决只能是空中楼阁。
任职时间 1932.3- 1934.8 1934.8- 1935.1 1935.1- 1937.6 1937.6- 1939.6 1939.6- 1940.12 1940.12- 1941.12 1941.12- 1942.10 1942.10- 1943.9 1943.9- 1944.9 1944.9- 1945.8
满洲国国政运营的中坚,故应适当提拔”。[11] 另外,对于伪满 洲国官吏的任免权也为日本关东军牢牢把握,1935 年 4 月 13 日,关东军司令官关于《对满洲国官吏人事权的确立问题》 中也明确规定:“根据关东军司令官对于服务于满洲国的日 本人官吏的推荐(撤销)权,所确立的日本人官吏的人事权, 必须长期牢固地掌握,决不许改变。”[12]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 的方式任免,都是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并由其实际掌控 着,都是其为实现统治整个东北,控制整个满洲政权服务的, 这些制度的实行无疑揭示了伪满政权的傀儡性和殖民性。

21世纪以来晚清职官制度研究述评_花玲

21世纪以来晚清职官制度研究述评_花玲

外的非正式机构, 事实上在晚清时期成为各直省督抚衙门内部 对职官制度的研究, 已较少争论其政治属性问题, 而较多考察其
行政职能运作的基本载体。其新旧杂糅的特征, 与文案处及文案 渊源流变与结构功能。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制度变革与转型, 将会
委员的出现相辅相成, 既反映出近代行政职能扩展和业务细分 推动晚清职官制度的研究。
发展轨迹构成了中国近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 熟走向衰落之际, 史学界的研究视角也有从事件史回归制度史
另 外, 关 于 地 方 督 抚 的 研 究 , 关 晓 红 的《晚 清 督 抚 衙 门 房 科 之趋势。因此, 作为晚清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官制度研究
结构管窥》[20]一文, 匠心独具。文章指出, 房科作为清代职官体系 也受到广泛关注, 不断向纵深发展, 研究风气也渐趋理性、实证。
晚清时期正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制度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
往研究界对于这样一个颇具弹性的“委员办理”的清代人事制度 代, 制度变革与转型无疑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 但
至今尚未关注。作者独具慧眼, 指出其对晚清地方政治演变以及 由于学术界以往曾一度大兴主要关注若干重大政治事件的事件
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运动与地方军阀的兴起提供了制度基础, 它的 史研究路径, 制度史研究相对冷落。近年来, 当事件史研究由成
晚清时期, 中国政局处于激烈动荡之中, 职官制度作为其重
要组成部分, 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世纪以来随着晚清 二、新世纪以来晚清职官制度研究论文成果
政治研究趋势的转变, 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 果。检视新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论著, 在数量和质量上 都有进步。本文拟对此作一个综合述评, 以期有裨于学界在这一
另外, 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机构改革过程中设立的新部门, 也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关晓红的《晚清学部研究》[6], 着重论述了 该部在发展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及社会政治变革方面的作用, 具有开拓性意义。苏全有的《清末邮传部研究》[7]一书, 是第一部研 究邮传部的专著。对邮传部的成立背景、官制、机构、经费、规章管 理、职掌等作了系统研究, 论述了该部在发展中国交通事业和回 收利权方面的作用, 并对其政策决策作了深入检讨和重新审视。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执笔人(按章节顺序排列)吴宗国阎步克刘后滨邓小南张帆何朝晖郭润涛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目录……………………………………………………………绪论吴宗国(员)…………………………………一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员)………………………………………二中央政治体制的演变(远)员郾行政、决策合理化的过程(远)圆郾唐宋以后官僚政治体制的变化(愿)………………………………………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员圆)……………………………………四官僚构成与用人体制(员源)…………………………………五政治体制的演进和调整(员缘)…………………帝国开端时期的官僚政治制度———秦汉阎步克(员怨)……………………………………一官僚帝国体制的奠基(员怨)员郾皇帝鄄官僚统治阶级的形成(员怨)圆郾中枢权势的分割与争夺(圆源)猿郾中央行政的结构合理化(圆怨)源郾地方与编户的控制(猿猿)……………………………………二文吏体制和律令秩序(猿苑)员郾文吏体制(猿愿)圆郾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源员)猿郾律令秩序(源源)源郾文书制度(源愿)……………………………………三尊儒改制与儒、吏分合(缘圆)员郾法术、道术与儒术(缘圆)圆郾“改制”运动与王莽变法(缘苑)猿郾儒、法合流与儒、吏合流(远员)源郾从“四科辟士”到“经学为先”(远缘)………………………………………四官僚阶级的士族化(苑园)员郾乡里豪右与官场官族(苑园)圆郾士林与士族(苑远)猿郾早期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性与士族问题(愿园)………………………………变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阎步克(愿远)………………………………………………一变态与萎靡(愿远)员郾专制皇权的沉浮(愿远)圆郾士族门阀的政治特权(怨员)猿郾官僚政治的变态和扭曲(怨苑)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二专制官僚政治的维系和进展(员园圆)员郾皇权的自我维护(员园圆)圆郾不绝如缕的专制官僚政治论说(员园苑)猿郾冰层下的潜流:政治制度的进展(员员员)……………………………………三胡汉融合与历史出口(员员远)员郾胡汉杂糅(员员远)圆郾皇权、国人与军功贵族(员员怨)猿郾北朝:帝国重振的历史出口(员圆缘)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隋唐五代刘后滨(员猿猿)……………………………一隋唐之际中央集权的加强和三省制的确立(员猿猿)员郾西魏、北周的六官制度与隋唐政治体制的形成(员猿猿)圆郾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尚书行政体制的完善(员源员)猿郾隋唐之际三省制的确立(员源猿)源郾三省制下的政务裁决机制(员缘园)二使职体系的发展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员缘愿)………………员郾唐前期使职差遣的发展(员缘愿)圆郾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员远缘)猿郾安史之乱前后使职体系的初步形成(员苑员)源郾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制度的演进(员苑愿)三中书门下体制的结构与运作(员愿源)……………………………员郾使职行政体系的确立(员愿源)圆郾中书门下与三省、使职和地方的关系(员怨圆)猿郾翰林学士与枢密使(圆园园)……………………………………四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圆园远)员郾从门第到才学(圆园远)圆郾从“长名榜”到“循资格”(圆员猿)………………………“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邓小南(圆圆圆)一宋代的“祖宗之法”及其深刻影响———宋代官僚政治与…………………………………………………制度述略(圆圆圆)员郾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圆圆猿)圆郾与士大夫治天下(圆圆愿)二理性政治倾向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圆源园)………员郾统一的政治局面之形成(圆源园)圆郾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圆源猿)猿郾元丰官制改革(圆缘员)源郾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圆缘远)三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渠道(圆缘怨)……………………………四宋代的官僚管理制度(圆远远)……………………………………员郾特色突出的设官分职制度(圆远远)圆郾影响深远的资格之法(圆远愿)猿郾“擢才校功,限年乃迁”的磨勘之法(圆苑远)源郾考察:课绩与监察的结合(圆愿园)回归与创新———金元张帆(圆愿怨)………………………………………一贵族政治回归与皇权的膨胀(圆怨园)……………………………员郾金初的贵族政治(圆怨园)圆郾金朝皇权的上升(圆怨猿)猿郾大蒙古国的汗权与家臣政治(圆怨苑)源郾元王朝的皇权与家臣政治(猿园圆)缘郾余论(猿园苑)二以一省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制(猿员园)……………………………员郾一省制的确立(猿员园)圆郾宰相及其僚属(猿员缘)猿郾六部与寺监(猿圆远)源郾一省制下的枢密院与御史台(猿源园)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猿源怨)……………………………………员郾金朝的路制(猿源怨)圆郾路在元朝的变化(猿远圆)猿郾行省的出现与定型(猿苑园)分化与重组———明何朝晖(猿愿远)…………………………………………一中央决策机制中诸因素的演变与作用(猿愿苑)…………………员郾宰相制的终结(猿愿苑)圆郾内阁制的确立(猿愿怨)猿郾司礼监(猿怨圆)源郾九卿和科道(猿怨缘)缘郾皇帝(源园园)远郾中央决策机制中诸因素之地位与关系分析(源园猿)二明代的六部———中央行政体制的主体(源员员)…………………员郾明代六部的地位与权力(源员员)圆郾阁部之争(源员苑)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分化与整合(源圆园)…………………………员郾“三司六道”(源圆园)圆郾巡抚与总督(源圆猿)四繁密的多重监察体制(源圆缘)……………………………………员郾科道(源圆缘)圆郾巡按与按察司(源圆苑)猿郾抚按之争(源圆怨)五明代的官僚士大夫(源猿员)………………………………………员郾专制皇权与官僚士大夫(源猿员)圆郾学校、科举与选官制度(源猿猿)猿郾绅士阶层(源猿愿)帝国终结时期的官僚政治体制与运作系统———清郭润涛(源源猿)………一绪论(源源猿)………………………………………………………二中枢机构(源源愿)…………………………………………………员郾内阁和军机处(源源愿)圆郾翰林院、南书房及詹事府(源缘源)猿郾通政使司和奏事处(源缘愿)源郾中书科(源远员)三中央政务部门(源远员)……………………………………………员郾行政:“六部”(源远圆)圆郾管理周边民族:理藩院(源远愿)猿目录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猿郾外交:礼部会同四译馆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源远怨)源郾监察:大理寺和都察院(源苑园)…………………………………………………四地方行政(源愿园)员郾地方行政体制(源愿员)圆郾督抚制度(源愿愿)猿郾“道”的体制与运作(源怨怨)源郾学政制度(缘园猿)缘郾特别行政管理(缘园怨)…………………………………………………五理事衙门(缘员圆)员郾盐政衙门(缘员圆)圆郾河道衙门(缘员缘)猿郾漕运衙门(缘员怨)源郾税关(缘圆园)…………………………………………………六清末改制(缘圆猿)员郾中央政务制度(缘圆缘)圆郾地方制度(缘猿圆)后记(缘源缘)………………………………………………………………绪论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政治智慧,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日本对伪满基层地方组织政权的操控与利用

日本对伪满基层地方组织政权的操控与利用

日本对伪满基层地方组织政权的操控与利用伪满洲国时期,由于日系官员的人数有限,日本侵略者更多的采取利用汉奸充任伪政权基层官吏的形式,掌握控制了地方上的实权,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盘剥的方针、政策推行到东北的每一个角落。

伪满基层地方组织先后历经了保甲制、街村制和国民邻保组织三个阶段,东北广大民众承受了极为严酷的殖民压迫和最为贪婪的殖民掠夺。

标签:保甲制;街村制;国民邻保组织;地方基层组织1932年伪满洲国政府宣告成立,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派遣日系官员实行“内部统辖”,操纵伪国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的所有实际权力。

与在伪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中拥有数量较多的日本人官吏不同的是,由于地方基层政权组织为数众多,日系官吏无法完全覆盖到,日本侵略者更多的采取利用汉奸充当伪官吏的方式,经过保甲制、街村制和国民邻保组织三个阶段,对东北广大的地域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一伪满初期,东北人民不断掀起抗日的武装斗争,日本殖民者立足未稳,在东北的统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地方上更是如此。

因为中国历代专制统治者所实行过的保甲制,在镇压和统治人民方面被证明是颇有成效,日本侵略者将其挪用来,添加上殖民主义统治和压榨的内容,借助于各地旧有的封建统治势力,实现对伪国基层政权的“内部统辖”,“地方行政的实权也由日本人掌握”。

〔1〕P4921933年12月22日,伪满傀儡政府以教令第96号公布了《暂行保甲法》,正式宣布对县以下基层组织实行保、甲、牌制,“以保持地方的安宁,防止突然紧急发生的危害”。

〔2〕P340-341居民十户为一牌;在农村以一个自然村或相当于村的集团部落设立一甲,城镇以十牌为一甲;每一个警察署管辖范围之内设立一保。

牌设牌长,保、甲分设保长、甲长各一人,副保长、副甲长的设置根据保甲的具体大小情况可有一人或数人。

这些人表面归地方行政官署长或警察署长任命,而实际上无论是“满”系的行政官署长还是警察署长,都是受背后的日系行政官员、日系警务指导官所操纵的傀儡。

《中 国近代至当代政 治制度演变》监察体制全

《中 国近代至当代政 治制度演变》监察体制全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监察体制全《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之监察体制》中国近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监察体制的发展变革也经历了诸多阶段。

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传统的监察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清朝末期,虽然仍有监察机构的存在,但其效能已大打折扣。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封建监察体制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在政治制度上试图借鉴西方的模式,建立起新的监察体制。

然而,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实际的监察效果并不理想。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在监察体制方面,设立了监察院,负责监督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行为。

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腐败严重,监察机构往往受到各种势力的干扰和制约,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监察体制也迎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通过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内部的监察部门来进行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监察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加强了监察法律法规的建设。

1993 年,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开始合署办公,进一步整合了监督力量,提高了监督效能。

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大力推进监察体制改革。

2018 年 3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成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整合了反腐败资源力量,加强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它依法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对于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监察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监察程序和工作机制。

论伪满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论伪满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论伪满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作者简介]苏醒(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讲师,主研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伪满的地方行政机构,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从建立到灭亡,曾多次进行所谓的改革和调整。

就地方行政机构而言,较重大的改革有三次,即1934年、1937年和1940年的改革。

每次调整都是依循日本对伪满政治、经济统治政策的变化和加深而进行的,都反映出日本对伪满统治在进一步加深。

标签:伪满洲国;地方行政机构;演变伪满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的加深而不断变化的,其目的在于为日本推行的所谓“大陆政策”服务,并最终实现日本对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野心。

因此,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都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在其整个侵略计划中的地位的认识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洲国成为它发动并支持战争进行下去的后方基地,故1940年以后的调整更有利于其战争政策的推行。

一、伪满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洲国行政机构的调整主要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就地方行政机构而言,较重大的变革有三次,即1934年、1937年和1940年的调整。

1.1934年的调整伪满实行帝制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各省的实力以利于殖民统治,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伪满洲国成立时,曾为伪满的建立立过汗马功劳的封建军阀、官僚等卖国贼在伪政府中担任了大小职务。

而这些人在后来的工作中对真正掌握实权的日系官员越来越表现出不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一切权力的逐渐掌握,伪满洲国的基础已经巩固,对伪满的控制也几乎没有疏漏,日伪不必顾及弱化满系官员的不满,故着手对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重新进行调整。

1934年10月1日,伪满政府公布了新的《省官制》,将伪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分为十个省,将兴安省与热河省一部改划为四个省,总计在东北规划了十四个省。

[1]新的省取消了由中央各部首脑兼任省长的做法,规定省公署也不再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是作为中央与县旗之间的中间过渡机关而存在。

从_满洲国_的官僚体制看日本_民族协和_的虚伪性_杨光

从_满洲国_的官僚体制看日本_民族协和_的虚伪性_杨光

2006年11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Nov.,2006第24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24No.6从/满洲国0的官僚体制看日本/民族协和0的虚伪性杨 光(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以伪满洲国政府名义发表一系列所谓平等的言论;另一方面日伪政权所设立的伪满洲国官僚机构也以/民族协和0而冠冕堂皇之,但是在实际上却是由日本殖民者直接参政、操纵和控制傀儡政权。

[关键字]伪满洲国;官僚体制;民族协和[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6)06-0078-02 1932年3月1日的上午9时许,/满洲国0成立。

为了争取更多势力的支持,伪满政权打出了/民族平等0、/五族协和0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部分人。

本文仅仅从伪满洲国的官僚体制的总后台)))关东军、日系官员的/内部统辖0以及对满系官员、汉奸及朝鲜族官吏的操纵和控制上进行深究,就可以看到/民族协和0带有很大的虚伪性,它的实质是赤裸裸的民族等级制。

一、官僚体制的总后台)))关东军伪满洲国建立前,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机构有关东军、关东厅、领事馆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0)4个机构,分别受日本内阁和陆军、外务、拓务等省的管辖和监督,当时称为/四头政治0。

这4个机构在侵略东北的过程中相互勾结,共同干了不少的坏事。

但是因为所属的系统不同,也常常不能协调一致,甚至相互争权夺利,各自为政,使日本政府难以统一控制。

1934年9月14日,日本内阁决定将驻/满0机构改为/二位一体制0。

废除关东长官,在关东州设敕任知事,关东军司令官兼任驻/满0全权大使。

使/四头政治0得以统一,加强了日本军部在日本统治中国东北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关东军主宰伪满傀儡政权的实权。

职官制度总结范文

职官制度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职能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

职官制度作为我国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对我国政府效能的提升和社会治理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我国职官制度进行总结的范文:一、职官制度的演变与发展1. 历史演变职官制度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汉朝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唐朝的“科举制度”,职官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现代职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官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从1949年的政务院到1982年的国务院,我国职官制度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一步深化职官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效能。

二、职官制度的主要特点1. 权责明确我国职官制度强调权责分明,各级官员职责清晰,确保政府工作有序开展。

2. 选拔任用公开、公平、公正我国职官制度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选拔任用过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 职能优化我国职官制度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4. 制度创新我国职官制度在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为政府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职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官员职责不清,工作交叉,影响政府效能。

(2)选拔任用过程中存在不正之风,影响政府形象。

(3)部分官员缺乏责任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2. 改进措施(1)进一步明确官员职责,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效能。

(2)加强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严格规范选拔任用程序,确保公平公正。

(3)强化官员教育培训,提高官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4)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问责,确保政府工作廉洁高效。

总之,我国职官制度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化职官制度改革,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清代官制和礼仪制度的演变

清代官制和礼仪制度的演变

清代官制和礼仪制度的演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清朝在官制和礼仪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

本文将从官职体系、选官制度、官员考评、礼仪制度几个方面探讨清代官制和礼仪制度的演变。

一、官职体系的演变清代政府采用了以九门为主要职能机构的差役官制,分为都察院、大理寺、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太常寺。

其中,都察院为行政监察机构,大理寺为司法机构,吏部为官员任免机构,户部为征税机构,兵部为武科军事机构,工部为差役监督机构,刑部为刑法审判机构,礼部为礼仪事务管理机构,太常寺为祭祀仪式机构。

在清初,都察院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东厂”官员所组成,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清查民情,是一个相当强势的机构;大理寺则由皇帝任命大理寺寺丞来领导,负责审判大案要案。

而太常寺则相当于“五行司”的职能,主要管理各种祭祀和宗教事务。

在雍正年间,为巩固皇权,雍正采用草莽登科的方式,让官员从百姓和民官中产生,明确了文臣、武臣、进士三条路子,严格规定了差役官职制度和选官考试制度,大大提高了差役官的素质和能力。

乾嘉年间,为了有效治理地方,清朝分设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差役官,掌握一定的地方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

而道台、府、县这些地方政府机构也因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清代,官员在地方上的管理、考核和监督上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措施,体现了清代官职体系的科学与合理。

二、选官制度的演变清代选官制度流传下来主要有进士科举制、乡试制和草莽登科制。

其中,进士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清代采用的是三年一次的科举制度。

进士科举制度采用3级考试,依次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经过测试合格的士子进行以科目成绩为主的考试;会试是在省级或地区级别上对乡试的优秀者进行综合性考试;殿试是最后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审核,面试优秀者。

乡试制度则是比较公平的一种考试方式,班田制的实行使得农村人口基数大,进士选举也就更加接近于平均化,这样的制度创造出了许多名臣和才子,还是很具有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经济统制政策视阈下的伪满商工公会研究

经济统制政策视阈下的伪满商工公会研究

经济统制政策视阈下的伪满商工公会研究
卢仕豪;费驰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2)2
【摘要】为推行服务于日本侵略战争的经济统制政策,伪满洲国政府在日本的操纵下,于1937年颁布《商工公会法》,将原有的中国商会和日本商工会议所统合为商工公会。

为了配合伪满洲国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伪满商工公会组织了对地方经济的调查活动,建立了以参事会为核心的物资统制配给体系,动员了包括儿童在内的伪满洲国群众服务于战时经营与代用品生产活动。

在参与经济统制、处理伪满政府与工商业者关系的过程中,商工公会呈现出利用旧有的中国商会网络增强统制能力、以完善经济统制体制为目的的帮扶工商业者及侵蚀以中国商人为主的小工商业者利益的特点。

文章通过对伪满商工公会的考察,揭示了其在伪满经济统制中服务于日伪当局经济控制和掠夺的本质,为探讨沦陷区工商业团体如何被日本利用于经济侵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总页数】11页(P138-148)
【作者】卢仕豪;费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61
【相关文献】
1.伪满洲国的统制经济政策浅析
2.殖民经济"统制"下的文学想象与精神抵抗——伪满洲国文学中的工人形象书写
3.经济史视阈下伪满时期东北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4.伪满经济统制下的哈市私人工业
5.企业经济影响力视阈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日本对伪满的“内部统辖”制度

简论日本对伪满的“内部统辖”制度

简论日本对伪满的“内部统辖”制度
刘战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27
【摘要】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伪满洲国实施“内部统辖”制度,通过在伪政权中安插大量的日系官吏,推行总务厅中心主义和次长中心主义,实行“火曜日”会议制度,将伪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一切权力都紧密地掌握在他们手中,推行日本的侵略政策,东北人民从此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经历了14年的亡国奴黑暗岁月。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刘战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 1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3
【相关文献】
1.简论日本医疗保障制度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有益探索——简论日本设置委员会公司制度
3.简论日本相互持股制度的经验教训
4.简论日本AO入学考试制度
5.伪满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奴化教育制度及其危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源于唐朝科举制度,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清朝诞生之初,维持了明朝科举制的传统,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但由于科举制度的虚伪性和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清朝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

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年取消了乡试,只保留会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此外,乾隆帝还进一步,将考试分为两次,第一次是新科进士参加的贡院考试,第二次是在乾隆皇帝面前进行的殿试。

这些变化使得官员选拔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了选拔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

除了科举制度的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首先是文化因素。

清朝以满族为主体,满族与汉族文化有一定差异,因此满汉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

满洲贵族多被任命为军事和财政官员,而汉族士人被任命为文化和教育官员。

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效率。

其次,社会地位和背景也是影响清朝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因素。

清朝设置了不同级别的官员职位,如乡级、县级、府级、道级和省级等,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要求。

一般来说,官员的选拔更看重社会地位和背景,如家族和政治关系。

这导致了贵族和官僚集团在选拔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普通百姓很难进入官场。

最后,清朝官员选拔制度还受到政府意志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专制的王朝,政府对官员选拔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利益来安排官员的任命和晋升。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官员选拔的重要因素。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财政制度,对于地方官员而言,经济考量成为了晋升和考核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

这些使得选拔制度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公正性和效率。

然而,这个制度仍然受到文化差异、社会地位和背景、政府意志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清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对官员队伍的构成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伪满政权机构沿革概述

伪满政权机构沿革概述

伪满政权机构沿革概述
吴庆仁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8()4
【摘要】从1932年到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先后扶植起伪蒙疆、伪冀东、汪伪、伪满洲国四个傀儡政权。

其中伪满洲国存在时间最长,为虎作伥作用最大,政治影响最坏。

揭示这个伪政权机构的设计、草创和强化过程,可以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提供部分佐证资料。

一统治机构的设计(1929·5~1932·2) 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的财阀、政客、法西斯军人妄图用战争来摆脱危机,于是,形形色色的右翼团体都疯狂叫嚣:“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总页数】5页(P121-125)
【关键词】伪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侵华;傀儡政权;统治机构;伪蒙疆;政治影响;政权机构
【作者】吴庆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辽西地区伪满期刊馆藏概述 [J], 李亚青;陈志鹏
2.黑龙江省民间保存伪满时期日本文献概述——以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调研为例
[J], 陈鹏
3.伪满洲国人民总服役制概述 [J], 王文丽
4.伪满大连图书馆沿革史料 [J], 张海齐
5.伪满洲国地理沿革 [J], 佟佳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造假不是小事 当前官员履历造假谜团与真相

造假不是小事 当前官员履历造假谜团与真相

造假不是小事当前官员履历造假谜团与真相
关海庭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6(0)7
【摘要】大部分的官员履历造假主要集中在年龄、学历等局部问题上,但也不乏胆大包天之徒将自己的履历"大清洗"。

一般而言,在履历上靠不住的官员往往在日常工作中也靠不住,履历造假往往牵出腐败问题。

因此,要加强惩戒力度,让官员在行为上不敢造假;加强管理力度,让官员在制度上不能造假;完善用人制度,让官员在理念上不想造假。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履历造假;官员腐败;网络揭发
【作者】关海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2
【相关文献】
1.宋代官员履历造假屡禁不绝 [J], 完颜绍元;
2.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 [J], 完颜绍元
3.官员履历造假为何屡禁不绝 [J], 张鸣
4.当前官员履历造假谜团与真相 [J], 关海庭
5.当前官员履历造假谜团与真相 [J], 关海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收稿日期:2005-04-11作者简介:王艳君(1981-),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 74 -近十五年来伪满职官制度研究综述王艳君,顾敏洪(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对伪满职官制度的研究是史学界重要而又相对薄弱的环节,文章对近十五年来的有关研究状况作了简要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推动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伪满职官制度;历史资料;著述研究中图分类号:K2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74-04一对伪满职官制度的研究成果大多体现在编撰的历史资料、研究人员的著述(包括丛书、通著、专著)、论文中。

研究主体有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社会科学院和档案馆、中央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些大学的历史工作者等。

这些历史学者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勤奋笔耕,不断有新的著作问世;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有新的发展。

(一)资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这是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编选的日本侵华档案资料集,按专题分卷,史料主要选自我国审判日本侵华战犯、伪满汉奸等档案和有关部门存藏的历史档案。

从1988年开始,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其中有关伪满职官制度的分卷为:《伪满傀儡政权》,1994年出版,57万字;《伪满宪警统治》,1993年出版,68万字。

《伪满史料丛书》:由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编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丛书分为10卷,即《九一八事变》、《殖民政权》、《伪满军事》、《经济掠夺》、《伪满文化》、《日伪暴行》、《伪满社会》、《抗日救亡》、《伪满人物》、《伪满覆亡》,合计560万余字。

其中与伪满职官制度有关的主要有《殖民政权》、《伪满军事》。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资料部分:王秉忠、孙继英主编的《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1990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39万字,是东北沦陷14年历史的大事记,其中也有职官制度的记述。

(二)著述 1.丛书《伪满史丛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共7册,主要是由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参加与中央档案馆等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的专业研究人员编写的。

其中与职官制度有关的有,张辅麟的《伪满政权面面观》,傅大中的《关东宪兵队》。

霍燎原、潘启贵主编的《日伪警察与宪兵》,1996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38万字。

其中记述了伪满宪兵和警察机构的设置、扩充情况。

2.专书 (1)通著1978年以后,关于伪满洲国这阶段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首推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编著的《伪满洲国史》。

全书共50余万字,198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于1991年由大连出版社出版了增补版)。

是第一部记述伪满洲国从建立到垮台全过程的史学专著,其中对职官制度的记述可谓详实,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机构的职官设置、沿革,官员任职情况都有记述,并且从职官制度深入挖掘探讨整个政权的“伪”的本质,而且文字与图表并用,成为研究伪满职官的重要书目。

陈本善主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1989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共50万字。

尽管它是记述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至其最后败降的通史,但是许多篇章作者都是从职官设置或调整来一步步揭露日寇的侵略统治。

其中第五章“拼凑伪满傀儡政权,建立殖民统治体系”、第六章“强化殖民统治,加紧经济掠夺”、第七章“疯狂掠夺与镇压,殖民统治的崩溃”之“不断调整行政机构”,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伪满职官制度的内容。

解学诗:《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亡》,199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概括记述了这个中国百余年近代史上的怪胎和毒瘤——伪满政权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

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199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王艳君,顾敏洪:近十五年来伪满职官制度研究综述- 75 -版,是一部资料较丰富地记述伪满洲国全部基本史实的史书。

对政权职官制度都有系统记述。

(2)专著在基层政权职官方面,车霁虹的《伪满基层政权研究》,200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2万字。

书中把伪满基层政权研究同对伪满警察制度、东北旧的封建基层统治制度、日本及殖民地基层政权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了伪满基层政权的实质及其罪恶,是研究伪满基层职官制度的重要书目。

在军事职官制度方面,傅大中的《伪满洲国军简史》,199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共31万字,记述了在日本关东军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军从编成到覆灭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活动与罪恶。

对国军编制、军官任免等职官内容的记述比较全面详实。

在教育行政机构职官制度方面,有齐红深主编的《东北地方教育史》,1991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第八章第一节中,有关于建立奴化教育行政机构的比较系统的论述。

(三)论文近15年来,笔者尚未查到有专门论述伪满职官制度的论文,若有疏漏,请同仁指教。

最令人期待而又遗憾的是吉林大学的佟佳江副教授写的《中华民国时期东北职官概述》。

他把中华民国时期东北职官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笔者所见是其(上)部分,从1912年元旦至1913年1月8日地方制度改革之前以及从1913年1月8日至1928年12月东北易帜两个时期。

而有关伪满时期职官的(下)部分,却未见得。

大部分有关论文涉及伪满职官制度的一个方面或是在论述政治制度、政策或官吏集团时有所涉及职官制度。

有关中央政权统治机构及职官制度的有:陆桂敏写的《伪满政权始末》;俞辛敦《伪满的殖民体制与日本外务省》(上)(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四期、第五期;昊庆天《伪满政权机构沿革概述》,《历史档案》1988年第四期。

有关地方政权机构及职官制度的有:车霁虹《试论伪满政权的地方基层统治机构》,《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五期;车霁虹《试析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伪满地方基层政权结构》,《北方文物》1996年第三期;史会来、夏潮《沦陷区保甲制之透视》;《试论伪满保甲制度的殖民地特点》1992年第十期;佟佳江《伪满时期在蒙旗推行“旗制”的过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三期。

有关外围的殖民统治机构及其职官设置:霍燎原《略论伪满协和会》,《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五期;高晓燕《浅析伪满的协和义勇奉公队》,《北方文物》2002年第三期。

孙玉玲《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农业资源掠夺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四期。

有关军事职官制度的有:潘启贵、金书勤《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宪兵和警察及罪恶举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五期。

有关经济管理机构及其职官有:王贵勤《日伪统治东北时期的地籍整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五期。

有关官吏任免制度有:《伪满汉奸官吏集团派系简介》,《学术研究丛刊》1991年第四期。

二综观研究伪满职官制度的内容,可见有一条贯穿整体的主线,即通过职官制度的研究来了解整个伪政权的统治、运作,深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傀儡政权,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只是研究者们在具体的研究角度、方面、分析深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伪满洲国的职官制度,少不了研究日伪对伪满的殖民统治政策和职官制度。

其一,“内部统辖”及“四头政治”的统一。

日伪当局通过调整对伪满的统治机构与职官,来加强对满洲国的殖民统治。

把“内部指导”转变为“内部统辖”,由关东军司令官代表日本政府对整个伪满洲国实行“内部统辖”,关东军司令官成为东北殖民地的最高长官。

日伪实现“四头政治”的统一(分别是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领事馆、满铁),将日本驻满机构由“三位一体制”(关东军司令官、驻满大使、关东长官)转变为“二位一体制”(废除关东长官,给关东军司令官保留一个驻满大使的兼职)。

其二,“总务厅中心主义”体制。

一些研究学者不仅仅参照伪满政府的官方资料,而且参照日伪的资料,总结出表面的机构与职官设置下的日伪殖民体制。

资料如关东军参谋部:《关于人事事项》;关东军参谋长致伪满总务厅长通牒:《关于在满洲国政府服务的人事处理问题》;关东军司令部第三课:《满洲国人事行政指导方针要纲》见《现代史资料》,续·满洲事变……书房。

根据伪满《国务院官制》,总务厅应是伪国务总理的幕僚机关,主要处理伪国务总理直接主宰的“部内的机密人事,主计及需用的有关事项”,但是,在伪满政权中央机构中,自始就“在军部掌握下,推行总务厅中心主义,强化总务厅的人事统制权”,“国务院总务厅长遵照关东军司令官的的意图,统制日本人官吏”。

这样,关东军司令官是伪满的太上皇,总务厅长成为伪满国务院的实际总理。

其三,“次长制”。

根据法令,次长本是大臣的辅佐者,但实际上,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长是伪国务院的真正内阁成员,称霸于各部,各部汉奸部长则对其俯首称臣。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次长制”以控制伪满政权,常在日本政府里物色一些人担任此肥缺。

“总务厅中心主义”体制和“次长制”渗透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职官机构中。

研究这些日伪在伪满的统治政策与职官制度,揭露了伪满洲国“独立国家”自欺欺人的外貌和日本帝国主义把伪满纳入到自己殖民统治的险恶用心。

此外,对伪满皇帝溥仪的职权及其宫内府机构和职官设置也有研究,使傀儡皇帝和皇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76 -室的面目暴露无疑。

对伪满中央及省级国家机关的设置及其职官研究。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及《伪满洲国》中有系统阐述。

主要依据原始资料如1932年及1934年伪满洲国颁布的《政府组织法》规定了中央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四权分立的四院制度(1932年)及改革后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以国务院总理为中心的宰相制度、各级行政区划、统治机关及其职官设置与称谓、人事任免、皇帝及各级官员的权利等。

根据1934年新的《省官制》,1937年的《满洲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大纲》,修改后的《组织法》、《国务院官制》和《国务院各部官制》等原始资料,研究了行政机构的设置、改革,并揭示了这些机构与职官设置、改革背后的政治意义,即为日伪当局加强对伪满的政治统治服务。

除系统阐述以外,一些论著或论文对专门的行政机构也有所研究,如专著《东北地方教育史》就专门论述了伪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实行的“总务司中心制”和“次长制”,及其教育机构中官吏职员的任职情况。

如论文《日伪统治东北时期的地籍整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为便于经济控制,实行土地管理,而强化地籍管理机构的情况,设立土地局、地籍管理局,颁布地籍整理局官制、土地制度调查会官制、地方土地委员会官制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