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间隙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FTP

合集下载

颈动脉间隙肿瘤的影像诊断

颈动脉间隙肿瘤的影像诊断

表皮样囊肿伴感染
储留囊肿
实体肿瘤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血管瘤
淋巴性肿瘤
颈动脉体瘤


病灶边缘清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使颈 内\外动脉间隙开大;增强均匀明显均匀强化., 接近血管的密度,强化延迟时间长。 鉴别诊断:1 神经鞘瘤 一般血管不丰富, 增强后不如副神经节瘤强化明显,容易产 生坏死。 2 血管瘤 常见钙化、静脉石。
颈动脉体瘤
右口咽旁颈动脉体瘤
T1WI
PDWI
T2WI
矢状面T1WI
MRA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以交感、迷走神经多见 神经鞘瘤易囊变坏死。 实质部分强化明显。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源性肿瘤的来源


交感神经肿瘤都使颈动、静脉皆移位于肿 瘤的前外方 迷走神经肿瘤,动、静脉分别被挤向肿瘤的 内、外两侧,动脉移位至肿瘤的前内侧,静脉 移位至肿瘤的后外侧。 颈丛神经肿瘤瘤体的内前点常不超过横突 前结节,故头长肌被推向前外,位于瘤体与颈 内动、静脉之间动、静脉不紧贴瘤体的现 象。

淋巴瘤
口咽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浸润
韦氏环(Waldeyer ring)与颈部诸多的淋巴结群 相连通。淋巴瘤很易向颈部转移和浸润
淋巴瘤
咽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可融合成团. 中央坏死液化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 mm 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 ; 同一区域内3 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呈簇状聚集且最小 径≥8 mm;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 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 合) ; 咽后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4mm , 如转移咽后淋巴 结与原发灶任何一层面均无法区分者归为原发灶。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 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颈动、静 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两 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不均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右侧颈动脉体瘤
右颈总动脉造影示右侧颈动脉分叉变宽、扩大呈“高脚杯”征;肿瘤血管粗细 不均呈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颈动脉体瘤(图)
CT
平扫:颈动脉分叉处圆形境界清晰中等密度肿块, 肿块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探查见颈部两肿块,内下方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包裹动脉,质软,上下方向活动度差,血供丰富,外上方肿 块位于迷走神经走形区域,活动度差,血供丰富。
• 右颈部外上、内下肿物及迷走神经干肿物均符合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概述
颈部
颈动脉体瘤为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 学感受器的肿瘤,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也可 见于颈部其他动脉周围,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 于男性。
肿瘤不均匀强化。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
全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颈部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咽旁神经鞘瘤较多见,内部囊变坏死明 显,增强扫描强化不如颈动脉体瘤。
• 颈动脉体为化学感受器,当血液氧气、二氧化 碳压力及H+ 浓度发生变化时,反射性调节呼吸 和循环系统发生变化。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 脉分叉水平血管壁非嗜铬细胞。
• 病变较大时可向上破坏颅底骨质并侵入颅内,向 下侵犯下位颅神经及鼻咽部。颈动脉体瘤生长 缓慢,临床表现较典型,常表现为颈部侧面深部 无痛性肿块,少数病人有嘶哑、眩晕或轻度吞咽 困难等症状

颈动脉间隙神经源性肿瘤CTMRI诊断 ppt课件

颈动脉间隙神经源性肿瘤CTMRI诊断  ppt课件

CTA-VR
10
AXI-T1WI
AXI-T2WI
COR-T2WI
ppt课件
11
DWI
AXI-T1WI+C
SAG-T1WI+C
ppt课件
12
病理结果
(颈部)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送
检肿瘤大小为5x4.5x2.5cm。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gA(+), Syn(+++),CD34(-),CD56(+++),Ki67(+ <2%),S-100(支持细胞+),CK(-)。
ppt课件
30 COR-T1WI+C
病理结果
(左侧颈部)神经鞘瘤,送检肿瘤组
织结构破碎,总大小为3x2x1cm。
ppt课件
31
CASE 5
患者,女,54岁,患者约13年前偶尔发现右 颈部肿块,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未重视及 处理。 5年前感肿块较前增大,于当地医院就诊, 行穿刺活检检查示右颈部神经鞘瘤。未行 手术及其他治疗措施。近2年来发现肿块生 长较快,并经常感右上肢酸胀。为求进一 步诊治就诊我院。
颈动脉鞘间隙神经源性肿瘤 CT/MR诊断
ppt课件
1
解剖概要
根据充填于器官、血管和神经干周围的疏松结 缔组织构成的筋膜鞘和筋膜间隙将颈部分为四 部分: 器官部 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和食管 外侧部(2个)颈动脉鞘、第9~12对颅神经、颈部
淋巴结
后部 颈椎、颈鞘及周围肌群 以舌骨为界将颈部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
病理镜检可分为以小血管玻璃样变为主的透明血 管型及以淋巴滤泡之间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浆细 胞型,前者占80%~90%

颈动脉间隙肿瘤3.27

颈动脉间隙肿瘤3.27

数轻微或无强化 少数边缘强 中心见斑片状

坏死区。
可发生干任 何年 龄段,女性多于 男性
颈淋巴链走行区
与周围器官分界 清,受压改变
一般无坏死、出 血
边缘清晰,密度 均匀,单发的软 组织肿块 透明血管型CD 动脉期多明显强 化,周围可见扩 张的滋养血管。
谢谢 !
神经鞘瘤易囊变坏死
•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迷走神经肿瘤 : - 动、静脉分别被挤向肿瘤的内、外两侧 - 动脉移位至肿瘤的前内侧 -静脉移位至肿瘤的后外侧
神经鞘瘤(迷走N)
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可 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随生长发育缓慢增大。临床症状和体征多 无特殊,主诉多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
颌面颈部海绵状血管瘤的 CT 表现为颌面、颈部软组织内 (主要位于肌肉组织间)的软组织样密度影,形态多为不规则 的团块、条片状或结节状,有时见钙化及静脉石,可合并出血 、血栓。增强后明显强化,延迟扫描造影剂逐渐充填至肿块内 ,部分病灶呈均匀性明显强化。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较细,瘤体内容易形成血栓,以 致少部分海绵状血管瘤CT 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或轻微强化,CT 表现不典型,会给诊断带来困难,此时结合组织分辨率高、对 软组织的成像更具特征及敏感性的MRI扫描,能作出明确诊断。
多为蔓延状、匍 咽旁间隙受 匐状生长,常波 压外移 及肌肉及其间隙, 边界不清
脂肪间隙部分 或全部消失
可见钙化及静脉 坏死少见 石,可合并出血、 血栓
中心坏死
不规则的团块、 结节型、弥 多发淋巴结肿
条片状或结节状 漫型,呈软 大,形态不规
软组织密度
组织密度 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体瘤
右口咽旁颈动脉体瘤
T1WI
PDWI
T2WI
矢状面T1WI
MRA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以交感、迷走神经多见 神经鞘瘤易囊变坏死。 实质部分强化明显。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源性肿瘤的来源


交感神经肿瘤都使颈动、静脉皆移位于肿 瘤的前外方 迷走神经肿瘤,动、静脉分别被挤向肿瘤的 内、外两侧,动脉移位至肿瘤的前内侧,静脉 移位至肿瘤的后外侧。 颈丛神经肿瘤瘤体的内前点常不超过横突 前结节,故头长肌被推向前外,位于瘤体与颈 内动、静脉之间动、静脉不紧贴瘤体的现 象。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神经鞘瘤(迷走N)
血管瘤




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 ,属先天性良性肿瘤。 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肉芽组织血 管瘤 、大血管血管瘤 、肌肉内血管瘤。 毛细血管海绵状 血管瘤 又称混合性血管瘤。 海绵 状血管瘤较多见 ,出生时即可存在 ,由囊性扩张的 薄 壁血管构成 ,以身体上部 多见 ,有时可有血栓形成 , 机化或钙化 ,并可见静脉石。颈部血管瘤可位于皮 下或 颈部深层软组织。 诊断要点: 1:病灶形态 2:病灶强化形式 3:静脉石
颈动脉间隙肿瘤的 影像诊断
颈动脉间隙解剖交感Fra bibliotek经迷走神经
胸锁乳头肌
囊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淋巴管瘤

2岁以内儿童 可单房或多房,呈分隔状,有向周围结构 间隙生长特点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
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根据其发生部位分第一、二、三、四鳃裂囊肿。 第二鳃裂囊肿是最常见的鳃裂囊肿,约占95%,可见于任何年龄, 10~40多见,一般为无痛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生长缓慢,感染后可 突然增大。 诊断发病部位具有特征性:位于舌骨平面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 (1)以舌骨为中心,上、下发展;胸锁乳突肌内侧偏前、颌下腺内侧、颈 动脉鞘外 方,上至下颌角水平,下至胸廓纵隔内 。
巨淋巴结增生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 Castleman病, 是一种罕见的瘤样病变。 由淋巴组织和小血管瘤样增生 形态:呈孤立的圆柱形巨大肿物。 边缘:不规则,呈小分叶状。 密度:多为均匀密度,坏死、液化和出血较少。 病灶增强特征:多为显著均匀强化
巨淋巴结增生
左颈动脉鞘内肿块巨大,密 度均匀,边界清楚,光滑

(2)类圆形囊性肿物,多层面观察病变为长梭形囊状结构,中部较宽。 (3)病变边界清晰,周围结构被推压移位。 (4)囊内密度均匀,CT值5~33HU,囊壁可强化,壁薄,内容物不强化。 如有感染则壁较厚,强化明显,并且囊肿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边界模 糊。鳃裂囊肿癌变时,CT表现缺少特异性,诊断困难。囊壁可见结节 样增厚,甚至呈实质性结节,实性成分有明显的强化,并可侵犯周围 的结构。

淋巴瘤
口咽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浸润
韦氏环(Waldeyer ring)与颈部诸多的淋巴结群 相连通。淋巴瘤很易向颈部转移和浸润
淋巴瘤
咽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可融合成团. 中央坏死液化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 mm 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 ; 同一区域内3 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呈簇状聚集且最小 径≥8 mm;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 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 合) ; 咽后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4mm , 如转移咽后淋巴 结与原发灶任何一层面均无法区分者归为原发灶。
海绵状血管瘤
淋巴性肿瘤
淋巴转移瘤(多见) 和原发性淋巴肿瘤( Hodgkin病 非Hodgkin淋巴瘤) 淋巴结大小 长径10-15cm,短径8-10cm,长 \ 短径比:>2反应性增生﹤ 2转移 中心坏死边缘强化 转移性鳞癌 结节内脂肪化生或脓肿 结核或慢性炎症 钙化 治疗后淋巴瘤、甲状腺癌转移、骨 肉瘤转移、结节病、结核、真菌、矽肺、 尘肺
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病 灶内见条状血管影
鉴别诊断

累及颈深淋巴链者包括肿瘤性和感染 性病变。前者又有原发(如淋巴瘤) 与继发(淋巴结转移)之分。 颈深淋巴链是头颈部所有淋巴链的共 同通路,故转移瘤常为来自头颈部的 肿瘤。淋巴瘤,以非何杰金淋巴瘤多 见。

鉴别诊断


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典型的 CT表现为双侧性、多发淋巴结肿大,直径 约3~10 cm,密度多均匀,仅非霍奇金淋 巴瘤偶见中心坏死。 感染性病变常为邻近间隙的化脓菌或结核 菌感染侵及颈深淋巴链所致。临床表现为 伴感染症状的颈部压痛性肿块。CT 上显示 病变范围大,边缘模糊,脓肿形成后可为 边缘强化的囊性结构影。
表皮样囊肿伴感染
储留囊肿
实体肿瘤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血管瘤
淋巴性肿瘤
颈动脉体瘤


病灶边缘清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使颈 内\外动脉间隙开大;增强均匀明显均匀强化., 接近血管的密度,强化延迟时间长。 鉴别诊断:1 神经鞘瘤 一般血管不丰富, 增强后不如副神经节瘤强化明显,容易产 生坏死。 2 血管瘤 常见钙化、静脉石。
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多位于口底正中,病变常含有脂肪组织,而CT对脂肪 组织检出敏感度高。 神经源性肿瘤囊性变:多位于颈动脉鞘内,压迫颈动脉和静脉,使它 们分离移位,肿瘤边缘明显强化,壁较厚不规则,可有实性肿块区。 囊性淋巴管瘤:90%发生于2岁以内,单发或多发,形态欠规则,可 呈浸润性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甲状舌骨囊肿:有其特定好发部位,位于甲状舌骨肌前正中线或旁正 中线 腮腺囊肿位于腮腺区,腮腺周围脂肪向内推移。 颈部脓肿:与合并感染的鳃裂囊肿难以鉴别,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病 史加以鉴别,一般情况下鳃裂囊肿的囊壁与周围组织的界限较清楚, 并且病史较长。 囊状淋巴结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淋巴结增大,密度减低,边界模糊 不清。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强化,淋巴结外脂肪间隙消失,仔细观察囊变 的淋巴结内可见小的壁结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