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变量,能够识别常量和变量。
2. 让学生掌握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变量和常量。
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变量间关系的表达方式。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表格表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变量间的关系。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变量间关系的表达方法。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材料。
3. 纸张、笔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认识变量。
讲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2. 讲解变量间关系通过实例,讲解变量间的关系,如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发现变量间的规律。
3. 学习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讲解如何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示例:以身高和体重为例,制作一个表格,展示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对应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拓展对学生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如何用表格表示复杂的多变量关系?”6.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制作表格,并分析变量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变量和常量的理解程度。
学生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能力。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二.学习导航活动——交流——探索相结合三.探究新知1.具体情境:今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到厨房烧上了一壶水,10分钟后,水烧开了.在这一过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你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自变量:因变量:生活中有哪些例子也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因变量?四.运用新知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试验:小车下滑.每个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然后将得到的(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指出表中的变量,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3)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变化趋势如何?(4)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思考:根据我们做的实验和经验,为什么会有支撑物h越高,小车下滑时间t越短呢?议一议(2)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五.反馈练习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服的施用量有如(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六.拓展与应用在北京市“危旧房改造”中,小强一家搬进了回龙观小区.这个小区冬季用家庭燃气炉取暖.为了估算冬季取暖第一个月使用天然气的开支情况,从11月1 5日起,小强连续八天每天晚上记录了天然气表显示的读数,如下表〔注:天然3小强的妈妈11月15日买了一张面值600元的天然气使用卡,已知每立方米天然气1.70元,请你估算这张卡够小强家用一个月(按30天计算)吗?为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变量,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函数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于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变量、函数等概念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字母和数来表示变量和常量。
2.通过实例,认识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变量、常量,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会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变量、常量,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和相关教参。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学习材料:练习题、案例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字母表示数的概念。
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下《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word教案
4.1用表格表示变量关系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高度与时间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小车下滑时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了解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意义,了解可以用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学习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学习难点: 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请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变化的事物。
如:随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也在变化;烧一壶水10分钟水开了……破除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畏惧心理 出示投影:借助多媒体展示从17岁以后不同年龄段男孩女孩的身高情况:大致的描述青春期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教师指明:这个图形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如什么时候女孩平均身高变化不大,什么时候男孩比女孩身高增长的势头大。
现在我们只研究一个量(比如男孩的平均身高)与另一个量(如男孩年龄)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关心自己。
探索新知识1.投影图表,学生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支撑物高度 102030 40 50 60 70 小车下滑时间4.23 3.002.452.131.891.711.59教师明晰:只要是表格中所提供的支撑高度,就可以通过表格容易查找到小车下滑时间的准确值。
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 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 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 随支撑物的高度h 的变化而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 是自变量(indepen dent variale),小车下滑的时间t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le)。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公开课)2022年北师大版数学
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间的关系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类型一】常量与变量的判断写出以下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类型二】自变量、因变量确实定A,B两地相距50千米,明明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由A地到B地,假设他距B地的距离为y,到达时间为x.请你写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解析:因为这个变化过程中,他距B地的距离为y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时间x,因变量是他距B地的距离y.解: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时间x,因变量是他距B地的距离y.方法总结:在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时,要分清哪个量是主动变化的,哪个量是被动变化的,主动变化的量是自变量,被动变化的量是因变量.探究点二: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类型一】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kg)间有下面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B.所挂物体质量为4kg时,弹簧长度为12cmC.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D.物体质量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 cm解析: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故A正确;B.所挂物体质量为4kg时,弹簧长度为12cm,故B正确;C.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10cm,故C错误;D.物体质量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 cm,故D正确.应选C.方法总结:在解题时可根据给出的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弹簧伸长的长度.【类型二】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1)为什么称电动车的月产量y为因变量?它是谁的因变量?(2)哪个月份电动车的产量最高?哪个月份电动车的产量最低?(3)哪两个月份之间产量相差最大?根据这两个月的产量,电动车厂的厂长应该怎么做?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电动车的月产量y随时间x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时间x,因变量是电动车的月产量;(2)(3)根据表中信息答题即可.解:(1)电动车的月产量y为随着时间x的变化而变化,有一个时间x就有唯一一个y 与之对应,月产量y是时间x的因变量;(2)6月份产量最高,1月份产量最低;(3)6月份和1月份相差最大,在1月份加紧生产,实现产量的增值.方法总结: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实质是观察自变量增大时,因变量是随之增大还是减小.三、板书设计1.常量与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2.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用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变化的事物以及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变化现象的两个重要的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变化,在用了这两个量的描述之后更加鲜明.本节是学好本章的根底,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根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根底上迅速迁移到新知上来第2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能够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特殊的三角形;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按边分类以下关于三角形按边分类的集合中,正确的选项是( )解析:三角形根据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应选D.方法总结:三角形按边分类,分成不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知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探究点二: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以下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应选B.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A.3<x<11 B.4<x<7C.-3<x<11 D.x>3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7-4<x<7+4,即3<x 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类型三】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假设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按边分类: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是不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设计】初中数学《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并尝试用数学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教学重点能从表格中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难点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互助一 (5分钟)看课本P62议一议上面的内容,并完成相关问题。
下面是实验得到的数据: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秒。
(2)如果用h(厘米)表示支撑物高度,t(秒)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那?(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三)自主互助二 (2分钟)看课本P63中间“在表1中…”所在段落,掌握概念:1、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举例子:生活中可反映变量之间关系。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长度)一直没有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量叫常量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变量间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和体重,并记录在表格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变量间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提升:在理解变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推理,这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
-难点解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变量关系,并进行逻辑推理。
-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变量关系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这对于他们的应用意识是一个考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概念。变量是指可以变化的量,而变量间的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在数学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各种现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气温和冰淇淋销量为例,通过数据表格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利用这种关系进行预测。
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案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变量,并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量。
2. 让学生掌握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量概念的引入2. 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3. 实例讲解与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表格进行表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量,并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学会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填写。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2. 准备空白表格,用于学生练习填写。
3. 准备一些小礼品,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引入变量概念,让学生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变量:解释变量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变量,如年龄、温度、成绩等。
3. 演示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以“身高与体重”为例,展示如何用表格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4. 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变量,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5.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表格,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老师巡回指导。
3. 答案讲解:讲解学生练习题目的答案,指出其中的关键点。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表格表示。
2. 强调重点:强调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3.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掌握用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引入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表格中数据的特点。
2. 讲解如何用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表格表示方法的步骤。
3.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表格表示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表格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中数据的特点。
2. 讲解如何用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表格表示方法的步骤。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练习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运用表格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互助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表格数据,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解决。
3. 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表格表示方法的步骤。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讲解表格表示方法的步骤。
2. 第3-4课时: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理解变量间关系的概念。
2. 掌握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1. 变量间关系的概念介绍。
2. 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讲解。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变量间关系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讲解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4 教学步骤1. 引入变量间关系的概念。
2. 讲解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
第二章:单变量数据的表格表示2.1 教学目标1. 理解单变量数据的概念。
2. 掌握单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2.2 教学内容1. 单变量数据的概念介绍。
2. 单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讲解。
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变量数据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讲解单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2.4 教学步骤1. 引入单变量数据的概念。
2. 讲解单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
第三章:双变量数据的表格表示3.1 教学目标1. 理解双变量数据的概念。
2. 掌握双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1. 双变量数据的概念介绍。
2. 双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讲解。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双变量数据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讲解双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1. 引入双变量数据的概念。
2. 讲解双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
第四章:多变量数据的表格表示1. 理解多变量数据的概念。
2. 掌握多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1. 多变量数据的概念介绍。
2. 多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讲解。
4.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多变量数据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讲解多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4.4 教学步骤1. 引入多变量数据的概念。
2. 讲解多变量数据用表格表示的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_教案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二、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高度与时间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小车下滑时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了解用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归纳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的概念来自于实践生活,感受探究变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表格数据中分清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合理引入背景一: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
得到如下数据:表 1支撑物的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高度/cm小车下滑4.23 3.00 2.45 2.13 1.89 1.71 1.59 1.50 1.41 1.35 时间/s学生分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支撑物的高度为 70 cm 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如果用 h 表示支撑物高度,t 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 h 逐渐变大,t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 每增加 10 cm,t 的变化情况相同吗?(4)估计当 h = 110 时,t 的值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5)随着支撑物的高度 h 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二、议一议背景二:我国从 1949 年到 2009 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 0.01 亿):表2时间/年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人口/亿5.42 6.72 8.07 9.75 11.07 12.59 13.35 学生分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word教案 (公开课)2022年北师大版 (7)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响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高度与时间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小车下滑时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了解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意义,了解可以用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的概念来自于实践生活,感受探究变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批 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 学 过 程创设情境,合理引入背景一:王波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表 1 支撑物高度/cm 102030405060708090小车下滑时间/s〔1〕支撑物高度为 70 cm 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如果用 h 表示支撑物高度,t 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 h 逐渐变大,t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 每增加 10 cm ,t 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 h = 110 时,t 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5〕随着支撑物高度 h 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答复所提出的问题 议一议背景二:我国从 1949 年到 2021 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 0.01 亿〕 :表 2时间/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21 人口/亿〔1〕如果用 x 表示时间,y 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 x 的变化,y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从 1949 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 10 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答复所提出的问题新课讲解通过学生对背景一和背景二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表 1 中,支撑物高度 h 和小车下滑时间 t 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其中 t 随 h 的变化而变化,h 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t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长度〕一直没有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constant〕.在表 2 中,我国人口总数 y 随时间 x 的变化而变化,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随堂练习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2.研究说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氮肥施用量/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千克/公顷〕土豆产量/〔吨/公顷〕〔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 101 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拟适宜?说说你的理由.〔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作业:习题4.1教学反思:字母表示数【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案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2.根据实例能够自己总结出函数的概念,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体会表格法的优点,能借助表格中的数据探究变量的变化规律,推算或预测变量的变化趋势.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教学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体会小车的速度和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升华到函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1.PPT课件,2.实验小车下滑的器材(小车、木板、秒表、调节高度的装置)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生1:从春季到夏季气温在逐渐增加.生2:我的身高每天都在长高.生3:我杯子里的水喝一口少一口.(说着就拿起杯子喝水,引起同学哈哈大笑)师:你这个变化中有几个量在变化?生3:两个,一个是喝的口数,一个是水的多少?师: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联系吗?生3:有,随着喝的口数的增加,瓶中的水越来越少.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变化的实例导出变量,体现生活处处是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学习(投影出示)王波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支撑物高度/ 厘米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小车下滑时间/ 秒4.23 3.002.45 2.13 1.891.711.59 1.501.411.35(1)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3)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4)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5)估计当h=110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生1:表中反映支撑物的高度和小车下滑的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支撑物的高度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是因变量.生2:1.59秒.生3: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逐渐变大t越来越短.生4:不相同.生5:1.29秒到1.35秒之间的任一值(因为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逐渐变大t越来越短,而且因量变化越来越小.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吗?生:一直没有变化.师: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又叫什么呢?生:叫做常量.设计意图: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三、结论总结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我们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
支撑物高度/厘米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小车下滑时间/秒
每个小组实验时组员的分工,以及实验的步骤由组长负责,咱们赛一赛看哪一个组合作的最好,试验得到的数据最准确.
[师]由以上问题串可知,h和t是两个变化的数量,而h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t的变化,下滑时间和支撑物高度之间存在着相依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生活中的一个变化关系(出示投影片§6.1 B)
议一议
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时间/年
1949
1959
1969
1979
[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并能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4.课堂练习(时间)
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服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氮肥施用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思考过程及理由.
[生]读表可知:当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的时间是1.59秒.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行是支撑物高度h的值,从左往右逐渐增大;第二行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的值,从左往右逐渐减小.由此可知,支撑物h越高,小车下滑时间t越短.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王华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特色 1 通过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和小车下滑实验这两条主线,串连整节课知识点,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特色 2 对于教材进行了细节处理, 分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课标要求】“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通过观察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表格数据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的内容,与后面两个课时合起来分别呈现的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方式:表格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本章作为研究变量和函数的起始章节,重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生活中的“变量”。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表格信息中发现两个变化的量,识别自变量和因变量,这对今后学习函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用表格呈现实验中变量的数据的方法,还要做到依据表格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已知中没有给出的量进行预测。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节的教学及学习任务是鼓励学生用表格整理数据并充分地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节课我们采取师友互评评价方式:同桌二人一个学习优异些的是师傅,另外一个是学友,组成师友二人组.【评价设计】1.通过环节(一)—(五),检测目标1的达成效果.2.通过环节(二)(四)(五)(七),检测目标2的达成效果.3、通过环节(二)(三)(四)(六)(七)(八),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温度、还有你的身高、体重等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初步认识过用表格、用关系式、用图像来表示这些变化的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出示学习目标)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通过观察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表格数据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二. 新授:(一)温故迎新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 当啤酒生产的工作时间是1小时,啤酒生产的工作总量是多少?2小时呢?3小时呢?(2)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总量随之有怎样的变化?(3)在上述变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量是什么?不发生变化的量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旧知中对于表格的认识,为本节知识点的呈现牵线搭桥,体会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深化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探究新知一做一个小车下滑的演示实验:实验过程是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高度沿斜放的木板从顶部下滑到底部所用的时间. ---------首先让我们请上两组师友组完成本次实验:一名同学负责操作实验;一名同学负责读数;一名同学记录;一名同学监督。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材分析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主要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本节要求掌握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判断常量与变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常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2.通过变量、常量的学习,尝试探索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体验客观世界中的运动和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了解数学的知识,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判断常量与变量;【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达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练习本;一、导入你的睡眠时间充足吗?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10岁至50岁的人每天所需睡眠时间(H小时)可用公式H=(110-N)/10计算出来,其中N代表这个人的岁数,请赶紧算算你所需的睡眠时间吧!会变化的量是:H和N.不会变的量是:110和10.二、新课王波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表 1支撑物高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小车下滑时间/s 4.23 3.00 2.43 2.13 1.89 1.71 1.59 1.50 1.41 1.35◆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支撑物高度为70cm 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 每增加10 cm,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4)估计当h=110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我国从1949年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表2时间/年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人口/亿 5.42 6.72 8.07 9.75 11.07 12.59 13.35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在表1中,支撑物高度h和小车下滑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其中t随h的变化而变化,h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t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长度)一直没有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constant).在表2中,我国人口总数y随时间x的变化而变化,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三、习题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2.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氮肥施用量/(千克/公顷)034 67 101 135 202 259336 404471 土豆产量/(吨/公顷)15.1821.3625.7232.2934.0339.4543.1543.4640.8330.75(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解:(1)上表反映了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氮肥的施用量是自变量,土豆的产量是因变量.(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32.29吨/公顷,如果不施氮肥土豆的产量是15.18吨/公顷.(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336千克/公顷时比较适宜,因为土豆的产量最高.(4)对土豆使用一定量的氮肥能提高土豆的产量,但并非越多越好,施肥要适量.四、拓展1.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观察上表回答:(1)波长l 和频率f 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2)波长l 越大,频率f就________.(3)在这个问题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解:(1)l 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lf=300 000,(2)波长l 越大,频率f就越小(3)变量是:波长、频率,常量是:300 000链接中考1.赵先生手中有一张记录他从出生到24岁期间的身高情况表(如下表所示):年龄x/岁0 3 6 9 12 15 18 21 24身高h/cm 48 100 130 140 150 158 165 170 170.4对于赵先生从出生到24岁期间身高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赵先生的身高增长速度总体上先快后慢B.赵先生的身高在21岁以后基本不长了C.赵先生的身高从0岁到21岁平均每年约增高5.8 cmD.赵先生的身高从0岁到24岁平均每年增高7.1 cm【答案】D2.在烧水时,水温达到100 ℃就会沸腾,下表是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试验时记录的数据:(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水的温度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3)时间每推移2 min,水的温度如何变化?(4)时间为8 min时,水的温度为多少?你能得出时间为9 min时水的温度吗?(5)根据表格,你认为时间为16 min和18 min时水的温度分别为多少?(6)为了节约能源,你认为应在什么时间停止烧水?解:(170.4-48)÷24=5.1(cm),从0岁到24岁平均每年增高7.1 cm是错误的.解:(1)上表反映了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是自变量,水的温度是因变量.(2)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100 ℃时恒定.(3)时间每推移2 min,水的温度增加14 ℃,到10 min时恒定.(4)时间为8 min时,水的温度是86 ℃,时间为9 min时,水的温度是93 ℃.(5)根据表格,时间为16 min和18 min时水的温度均为100 ℃.(6)为了节约能源,应在第10 min后停止烧水.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1、什么变量、常量?2、什么自变量、因变量?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高在逐年变化,(特别是在成年之前身高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小明同学测量了自己不同年龄时的身高,数据如下:
(2)如果用m表示年龄,n表示身高,随着m逐渐变大,n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即n是怎样变化的)?
(3)在表格中,_______在发生着变化,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
(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生活中能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说出
二、巩固拓展:
王博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的高度下滑时,通过木板所需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回答:
1.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表中的变量是什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用字母表示)
2.随着h的变化,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为什么?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三、挑战自我:
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这两个量吗?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预测肥料再多,土豆的产量会怎样?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着学习目标,看看自己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