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渡荆门送别1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渡荆门送别》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 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 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
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 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 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 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 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5.“荆门”之地的地形有何特点?哪句诗可以证明?
壮阔、平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当中什 么时候?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十五左右 “月下飞天镜”
7、诗人这次远行,是走旱路,还是坐船走水路? 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坐船走水路, “万里送行舟”
背 渡荆门送别
诵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水中所见一 轮明月之影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 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云彩兴起
译文参考:夜晚明月映入水中, 如同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黄昏 时,云彩升起,如同海市蜃楼 一般变幻多姿。
赏析思考:颈联运用哪些手法、从哪些角度 写景?这一联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首先运用比喻、想象来写景,把映入 水中的月影比喻成天镜,把变幻的云彩 想象成海市蜃楼。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远行江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壮志豪情。
教材中选取这首诗,旨在通过鉴赏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然而,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拓展思维,提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这首诗,学生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他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5 岁时随家人迁至剑南道绵州,成长于剑南地区。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奔放、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说课稿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阅读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不超过
100字) 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心_情__也__喜__悦__开__朗__了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唐诗五首 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阅读
(一)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 颔联叙、事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___绿__杨__阴__里__白___沙__堤___”终。以“_最__爱___湖__东__行__不__足_______”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 味。(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争___、__啄____。 (2)赏析: _一__个__“__争__”__字__,__运__用__了__拟__人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让__人__感__到__春__光_ _的__难__得__与__宝__贵__。__一__个__“__啄__”__字__生__动__地__描__绘__出__燕__子__那__忙__碌_ _而__兴__奋__的__神__情__。__这__两__句__使__全__诗__洋__溢__春__天__的__活__力__与__生__机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4渡荆门送别(李白)-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4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首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其次,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再次,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人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渡荆门送别 (1)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 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 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 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 顿然开阔,别是一番 景色。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 格律之中,首联叙事、hàn 颔 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 感,情韵悠长。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
(远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
(近景)
多姿。(写景、想象、比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 外,还不忍分别。(抒情)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 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 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 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 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大荒:广阔无际的 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 的美丽景色。
诗仙 李白
渡 远荆 门 外, 来 从 楚 国 游。 山 随 平 野 尽, 江 入 大 荒 流。 月 下 飞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叙事)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远渡荆门,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翻译】【考点预测】4.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称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D .第三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B .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 .尾联的“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 .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
1.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2.试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进行赏析。
答:3.颔联的描写角度与颈联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答:答:5.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由写远游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 .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 .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激情,用语贴切。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d ù远yu ǎn 荆j īn ɡ门m én 外w ài ,来l ái 从c ón ɡ楚ch ǔ国ɡu ó游y óu。
山sh ān 随su í平p ín ɡ野y ě尽j ìn ,江ji ān ɡ入r ù大d à荒hu ān ɡ流li ú。
月yu è下xi à飞f ēi 天ti ān 镜j ìn ɡ,云y ún 生sh ēn ɡ结ji é海h ǎi 楼l óu。
仍r én ɡ怜li án 故ɡù乡xi ān ɡ水shu ǐ,万w àn 里l ǐ送s òn ɡ行x ín ɡ舟zh ōu。
诗词注释: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诗词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词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渡荆门送别》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积累1.楚国:楚地。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
一本作“连”。
6.荆.:(jīng)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诗通过述说诗人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长江中游秀美景色的赞叹,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的思恋之情。
部编版八上语文 《渡荆门送别》课堂笔记
渡荆门送别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荆.门(jīng)2.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从:往。
楚国:楚地。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四、结构层次首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尾联:表达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课文分析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明确: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颔联。
明确: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
【译文】(我乘船 )远行到荆门山之外, 去楚地漫游。
平原。
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海市蜃楼,这
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 海楼。里形容江上云
霞多变形成的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
形成。
美丽景象。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译文】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慢慢 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 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诗歌小结
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 象,通过联想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 、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 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轻舟 载着他超凡脱俗的诗魂远去了,而悠悠的长江 水,永远在人们心中奔腾。来,让我们送送李白 ,再一次吟咏《渡荆门送别》。
板书设计
3. 背景资料 。
李白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 ,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 始。正是在这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中,李白写成 了这首诗。
4. 朗诵指点,读准读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抒 赞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绘景
别 尾联:水送行舟——抒情
发美 思壮 乡丽 之河 情山
➢ 朗读语气:
“山随平野尽”中的“随”要读成连音,因为船 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 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 比较温顺,情义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 充满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感情。
2015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渡荆门送别》
2015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下:移下。
仍:频频。
韵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理解性默写
《渡荆门送别》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3.《渡荆门送别》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
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是:,。
6.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所写景色开阔宏大与优美奇幻相互映衬,优美奇幻的诗句是:
,。
7.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
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
8.《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用移动的视角写群山渐渐远去,江水向广阔的平原奔腾而去
的诗句是:,。
9.李白出蜀人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
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
答案: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渡荆门送别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 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 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 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
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
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
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
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
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渡荆门送别》:表 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 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渡荆门送别》全诗首联叙事、颔 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 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 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 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 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
船过荆门一带,视域 顿然开阔,别是一番 景色。
整体感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 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 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
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
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
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
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
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源自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
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大荒:广阔无 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 楼,这里形容 江上云霞的美 丽景色。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 南岸,其状如门,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 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1)
渡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绘景
壮丽 河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抒发
别
思乡
尾联:怜水送行舟——抒情
之情
写作特色
1.构思奇妙,脉络清楚 诗歌首联叙事,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写景和 抒情做了铺垫。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画了长江江 面开阔、两岸平旷的风景。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 与首联的诗意遥相呼应,脉络清楚。
运用拟人的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 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 情。
本文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中壮丽多 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 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 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 爱恋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赞 美
新课导入
1.床前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 从何处来。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李白《渡荆门送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 离别故乡而作。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 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 坐在船上观赏沿途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 经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 发,写下了这首诗。
朗读指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 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江 领山 风代 骚有 数才 百人 年出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 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 品。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 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 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 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 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论诗
赵翼
作者简介: 赵翼,字云崧(sōng),号瓯(ōu)北,清 代著名诗人、学者。本诗选自《瓯北集》。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解句: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 下的天镜。 云生结海楼——海楼:海市蜃楼。这里 形容江上的美丽景象。这句说,云气簇 拥而来,像那海面上楼台倒影一样的清 新美妙。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 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 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 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 爱。
释义: 论:评论、议论。
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 《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 “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 影响。
慈 母
至 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手 中
Hale Waihona Puke 今 杜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长安线,游一片月,万已觉户捣诗篇衣声。
秋风子身吹不尽,总不是玉万关情。
上 衣
新古
。
鲜传
思考:这首诗是作者告别故乡还是为
朋友送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温故而知新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
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 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 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两一花茅
书
山水木草
湖
排护成长
阴
闼田畦扫
先
送将手静
生
青绿自无
王
壁
来绕栽尘
安
石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渡 荆 门 送 李别
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 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 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慈
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手
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线
长安,游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子身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上
衣
。
作业: 反复朗读,背诵并默写所教六首
古诗。
华师附中练习册相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