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考生物模拟试卷(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考生物模拟试卷(六)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B.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有葡萄糖
D.ATP脱去3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
C
【解析】
解:A、生长激素不是体内的能源物质,A错误;
B、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B错误;
C、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乳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C正确;
D、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腺苷是腺嘌呤和核糖的化合物,和磷酸基团构成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所以说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错误.
故选:C.
1、ATP元素组成:ATP 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为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本题的知识点是糖原的水解产物、糖类的功能,腺苷、ATP、RNA在组成上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胞化合物的综合掌握与运用能力.
2.下列对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B.细菌不能独立完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C.一种t RNA只能识别一种特定氨基酸
D.翻译过程需要t RNA和核糖体参与
【答案】
B
【解析】
解:A、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将DNA的双链打开,合成子链需要DNA聚合酶,A正确;
B、细菌具有细胞结构,能独立独立完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B错误;
C、一种t RNA有一个反密码子,只能识别一种特定氨基酸,一种氨基酸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 RNA转运,C正确;
D、翻译过程需要t 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和)核糖体(翻译的场所),
D正确.
故选:B.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 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t RNA运载氨基酸和ATP提供能量.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比较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①年龄结构②生态位③空间结构④次生演替⑤基因频率⑥食物链⑦信息传递.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⑤⑥⑦
【答案】
B
【解析】
解:①年龄结构为种群的特征,①错误;
②生态位为群落的特征,②正确;
③空间结构为群落的特征,③正确;
④次生演替为群落的特征,④正确;
⑤基因频率为种群的特征,⑤错误;
⑥食物链为生态系统的特征,⑥错误;
⑦信息传递为生态系统的特征,⑦错误;
故答案为:B.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组织是多种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系统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功能,是器官的集合体;
种群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各生物群落和周围无机环境相互综合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特征,只有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4.下列有关实验及科学史及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建构法
B.罗伯特森借助电子显微镜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C.观察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说明口腔上皮细胞为死细胞
D.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观察细胞中DNA和RNA
【答案】
A
【解析】
解: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都采用了模型建构法,前者构建的是物理模型,后者构建的是数学模型,A正确;
B、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
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观察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说明口腔上皮细胞为活细胞,C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研磨液中的脂肪时不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A.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2、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3、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本题考查检测脂肪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细胞膜的探究历程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为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
D
【解析】
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电荷分布表现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D正确.
故选:D.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取相同长度、去除尖端的小麦胚芽鞘切段,分别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溶液(对
照组)处理并培养一段时间后,逐一测量其长度,
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为对比实验
B.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1-10mg/L 之间
C.浓度大于10mg/L,会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D.生长素应溶解于清水中,以得到5种浓度溶液
【答案】
B
【解析】
解:A、根据题干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是重复实验,不是对照试验,故A错误;
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1mg/L时,根的平均长度最大,故B正确;
C、由于没有做生长素浓度大于10mg/L的实验,因此不能得出其作用,故C错误;
D、生长素用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溶液中,可到五种溶液,不是溶解在清水中,故D错误.
故选:B.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设计实验探究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9.0分)
7.如图1表示桑树叶片光合速率与土壤中水分相对含量的日变化关系,请回
答.
(一)(1)水分子在叶绿体的______ 上参加光合作用,被分解成______ .
(2)土壤水分含量为20%,10-12时段内桑叶叶绿体内C3相对含量会______ .
(3)当土壤含水量为______ 时,桑叶几乎没有出现“午休”(中午时刻光合速率明显下降)现象.为避免桑叶“午休”,应对桑叶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
(二)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见图2).磷酸转运器可将卡尔文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丙糖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 i运至叶绿体基质
(P i和磷酸丙糖通过磷酸转运器的运输严格按照1:1的反向交换方式进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可以被卡尔文循环所利用,在______ (场所)中将物质B转化为磷酸丙糖.图中B表示的物质是______ .
(2)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多选).
A.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
B.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经此转运器转运进叶绿体的磷酸会减少
C.若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 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利于淀粉的合成
D.若淀粉积累,可能会影响卡尔文循环.
【答案】
基粒(类囊体薄膜);O2及[H];降低;80%;适时进行合理灌溉(适当浇水或适当提高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绿体基质;CO2;ABCD
【解析】
解:(一)(1)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分子在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参与光反应,光解为氧气与[H].
(2)土壤水分含量为20%时,10-12时段内桑叶情况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三碳化合物的合成减少,含量降低.
(3)图中表明土壤含水量为80%桑叶几乎没有出现“午休”.为避免桑叶“午休”,可以适时进行合理灌溉.
(二)(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NADPH)可以被卡尔文循环所利用,在叶绿体基质中将物质BCO2转化为磷酸丙糖.图中B表示的物质是CO2.
(2)A、据图分析可知,蔗糖和淀粉都是暗反应的产物,所以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 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若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 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有利于淀粉的合成,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若淀粉积累过多,可能会影响CO2的固定,D正确.
故选:ABCD.
故答案为:
(一)(1)基粒(类囊体薄膜)O2及[H]
(2)降低
(3)80%适时进行合理灌溉(适当浇水或适当提高土壤相对含水量)
(二)(1)叶绿体基质CO2
(2)ABCD
据图1分析:图示示桑树叶片光合速率与土壤中水分相对含量的日变化关系,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桑树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土壤含水量越低光合午休现象越明显.土壤含水量为80%桑叶几乎没有出现“午休”.据此分析作答.
据图2分析:磷酸丙糖和淀粉都是暗反应的产物,产物的量积累过多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 i运至叶绿体基质.所以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 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其中A为H2O,C为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O2,B为叶绿体吸收的CO2.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仔细研读题目,获取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认真识图并将其与所学光合作用过程图相比较找出异同点;细读设问,明确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8.下列甲、乙、丙三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图中A‐G表示结构或细胞,a‐e表示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的B代表胰岛B细胞,A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①的合成与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 .
(2)若图甲中的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则a是______ .激素②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a和b的分泌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 .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由于患者血液中存在某些异常抗体,如图乙中的抗体1、抗体2,其中因抗体______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它与______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 病.
(4)图丙为图甲中C所代表的甲状腺及相关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可推断其中E细胞在图示过程中的功能为______ .若某个体产生针对激素b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激素b相同的生理作用,但激素②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则与正常个体相
比,该个体的体温会______ .
【答案】
神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反馈调节;1;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自身免疫;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偏
高
【解析】
解:(1)据图可知A是下丘脑,由下丘脑直接调节的生命活动属于神经调节.
(2)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据图可知,激素②通过调控靶细胞内基因的转录而发挥作用;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是反馈调节.
(3)据图可知,抗体1的作用原理是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 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抗体1和抗体2都作用于自身细胞,因此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4)图丙中细胞E是T细胞,其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由于与激素b受体结合的抗体能发挥激素b的作用,即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激素,从而使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反馈调节
(3)1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自身免疫
(4)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偏高
据图可知A是下丘脑,由下丘脑直接调节的生命活动属于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据图可知,激素②通过调控靶细胞内基因的转录而发挥作用;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是反馈调节.据图可知,抗体1的作用原理是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抗体1和抗体2都作用于自身细胞,因此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图丙中细胞E 是T细胞,其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由
于与激素b受体结合的抗体能发挥激素b的作用,即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激素,从而使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要点,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野茉莉是一种雌雄同花的植物,其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如下图所示:5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性基因控制图示相应的生化途径,若为隐性基因,相应的生化途径不能进行,且C基因与D基因间的相互影响不考虑.(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黄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绿色,三种色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请回答下列
问题:
(1)野茉莉花共有______ 种基因型和______ 种表现型.
(2)将基因型为A a B bcc DDEE的植株与隐性纯合体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3)若要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能否利用基因型为A abbcc D dee的个体自交来验证,为什么?______ ,因为______ .
【答案】
243;6;紫色:绿色:蓝色=1:1:2;不能;因为D和d这对等位基因对性状分离无影响
【解析】
解:(1)野茉莉是一种雌雄同花的植物,其花色形成由5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的,则野茉莉共有35=243种基因型,表现型有6种,即蓝色、黄色、白色、绿色、紫色.(2)将基因型为A a B bcc DDEE的植株与隐性纯合体aabbccddee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 a B bcc D d E e(紫色):A abbbb D d E e(绿色):aa B bcc D d E e(蓝色):aabbcc D d E e(蓝色)=1:1:1:1,即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绿色:蓝色=1:1:2.
(3)对于基因型为A abbcc D dee的个体而言,因为D和d这对等位基因对性状分离无影响,因此不能用自交来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
(1)2436(2)紫色:绿色:蓝色=1:1:2(3)不能因为D和d这对等位基因对性状分离无影响
据图分析可知:具有E基因为蓝色;具有A基因或C基因为黄色;同时具有A和B基因或C和B基因时为红色;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黄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绿色;三种色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只有D基因时也为白色.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5对等位基因对应的性状比较复杂,如果在解题之前不把这个关系搞清楚,就很难解答了,所以解题前读清题意和关键.
10.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苔草带到沉水植物带,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结构.对3、4带植物影响差异较大的生态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______ .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从苔草带阶段最终将演变为______ 阶段.
(2)图乙为鱼Ⅲ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在此图中,在t1时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 型,在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湖区对该鱼的______ .(3)小瓜虫寄生在鱼皮肤中,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其属于______ .若图甲中的生物组成食物网,则不应包括的图中生物是______ .
(4)科研人员对该池塘由浮游藻类、鱼Ⅲ和鱼Ⅳ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条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 .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
原因是______ .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答案】
水平;光照强度或波长;森林;增长;环境容纳量(K值);消费者;腐生菌;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级消费者消耗能量多一些);0.3
【解析】
解:(1)从苔草带到沉水植物带,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对3、4带植物影响差异较大的生态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或波长.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从苔草带阶段最终将演变为森林阶段.
(2)图乙中,t1时该鱼类种群的数量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年龄组成
为增长型;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降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该湖区对该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
(3)小瓜虫寄生在鱼皮肤中,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其属于消费者.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若图甲中的生物组成食物网,则不应包括图中的腐生菌.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分析表格可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仅为176×103÷59.3×106=0.3%,小于10%-20%,可能的原因是丙未被乙利用的能量太多.
故答案为:
(1)水平光照强度或波长(答出“光照”即给分)森林
(2)增长环境容纳量(K值)
(3)消费者腐生菌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级消费者消耗能量多一些)0.3%
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粪便中,其余成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呼吸外,其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一部分成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其余被下一营养级摄入.
3、生态系统的能量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物种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1.阅读如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l: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举子王致和,京考未中,在京城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一天,他发现没卖完的豆腐长了白毛,舍不得丢弃,就将豆腐装入坛内撤盐腌了,再密封起来,秋末开坛意外制成了“闻着臭,吃着香”的腐乳.
资料Ⅱ:19世纪中期,法国的酿造业曾一度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葡萄酒变酸、变味的怪事.经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导致生产失败的根源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