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1-2

合集下载

教学教学设计教案8篇

教学教学设计教案8篇

教学教学设计教案8篇教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luoluo目的要求:1. 了解的观赏顺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重点:了解的观赏顺序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预习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二、导入1.导语在我国,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有着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2.青海湖简介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为4635平方公里,比我省洞庭湖大1.5倍还要多,环湖360多公里。

据说过去骑马环湖跑一圈要十多天,现在用吉普车,环湖一圈也得花一天的时间。

青海湖,原叫青海,1929年青海省成立才加一“湖”字,以区别于省名。

民间认为青海湖是“西海”,直至现在,那里的许多老年人仍称之为“西海”。

其他方面介绍可引用教参p16。

三、朗读课文借助朗读带,把学生引入到文中青海湖那梦幻般的意境中。

四、自由朗读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你喜欢的理由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朗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朗读来体验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以突破难点)五、重点品读,探究领悟:1、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观赏青海湖的?“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草滩” 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湖水” 湖水“再顺眼望去……乌云” 乌云“再往上,……晴空” 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草滩……山峦” 草滩与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 公路“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 司机“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 牦牛“阳光越来越明媚……三五个岛屿” 岛屿(联想到传说、历史,鸟岛与湖中的鱼)“我们沿着……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板书:-------------万里晴空-------------司机------牦牛--岛屿(联想)山峦--草滩--我(公路,到达)--草滩--湖水--乌云2、本文语言富于音乐感,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新高一英语教案必修1Unit221Startingout教学设计(1)

新高一英语教案必修1Unit221Startingout教学设计(1)

Unit 2 Exploring EnglishPeriod 1 Starting Out & Understanding Ideas教学设计本节课是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 2 Exploring English 的引入和阅读部分。

本单元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同时为以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打好基础。

单元标题中的Exploring值得教师深思。

英语语言就好像一个广阔的海洋,教师想办法将学生带入其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

就本节课而言,教师需要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辨性,因此要仔细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再通过教学流程呈现出来,还是具有相当挑战性的任务。

1.语言能力目标:1)能够读懂简单图表,从中获取具体信息,并将图表内容文字化;2)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快速获取细节信息,并概括归纳出作者意图/观点。

2.思维品质目标:初步了解举例、对比等写作手法,并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安排文章,呈现自己观点。

3.文化意识目标:1)通过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起源,探究思考单词/词组的含义,体会英语语言的多样性,趣味性。

2)初步将英语语言与汉语母语进行比较,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4.学习能力目标:1)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通过初步了解英语语言的一些特点,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能够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培养英语学习能力。

1.重点1)读懂简单图表,从中获取具体信息,并描述自己所见;2)通过阅读文章,快速获取细节信息,并概括归纳出作者意图/观点。

2. 难点(1)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举例/对比);(2)理解英语语言特点,并将其与汉语进行比较。

Part 1. Start outStep 1 Charts and questionsLook at the chart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According to Chart 1, which languag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tive speakers?Answer: Chinese. (There is no doubt Chines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tive speakers because China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2.According to Chart 2, which languag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learners?Answer: English. (English is widely used and learned in the world.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Chart 3?Advice:Teachers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Chart 3 use their own language. And the description will be excellent if it includes facts and opinions. For example:In 1993/2003/2014, there are 50 million/200 million/300 million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facts) From the statistics we can know the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 (Opinion)4.Why do you think so many people in China learn English?Answer: OPEN.Step 2 Video TimeWatch the video and answer the question.1.Which countries have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Tips:(1)There are more than one countries have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because the question uses “which countries”.(2)When students watch the video, they can take some notes using short hand.2.Where do a third of English words come from? What examples are given in the video?Part 2. Understanding ideasStep 1. Activity 1 & 2 on page 14.Look at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and the pictures. Tick what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FoodCookingWordsPlantsFruitTips: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 refers to the topic/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o there is only one choice meet the requirement. But some students may choose plants or fruit, that’s all right. Step 2. Activity 4 on page 16.Task 1. Complete the notes with words from the passage.Task 2.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notes.1.How does the author organize his passage? Give some examples.2.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people often have trouble learning English?Tips:The tasks require students to find out facts and opinions.Step 3. Activity 3 on page 16.Choose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Tips:To get the author’s purpose, students should get the key words of each choice. For example, for the first choice, the key word should be “tell” and for the second choice, the key word should be “give advice”. Step 4. Read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How did the pineapple, hamburger and eggplant get their names?(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shape, type, ingredients, etc.)2.Does the information offer you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Give your reasons.Step 5. Think and Share1.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the English language? Give your reasons.(Before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ink about “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carefully.)2.What do you find most challenging about learning English? How do you deal with this?(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ir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3.The author describes some phenomenon of English in the passage. For example, “When I wind up my watch, it starts, but when I wind up this passage, it ends.”Can you think any similar phenomenon of Chinese like this? Give your examples.Step 6. Homework。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例6》教学设计1-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例6》教学设计1-2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读题,理解题意
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条件,引导理解题意。
(1)读题,理解题意。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 ÷ ×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课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P50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0-13题。
课 时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小学低段(1-2年级)劳动教育-生活劳动-清洁与卫生-《巧手洗碗筷》教学设计

小学低段(1-2年级)劳动教育-生活劳动-清洁与卫生-《巧手洗碗筷》教学设计
安全注意事项
(1)筷子不掉落。
(2)不打湿衣物。
师:孩子们,我们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开始吧。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筷子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都完成得很棒,现在请你们同桌之间根据评价标准评选出完成得最好的同学。
活动意图说明: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劳动的兴趣。
了解评价标准
碗无损坏、碗擦干、碗摆放整齐、台面无水渍。
生了解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四人为单位,开展洗碗活动。
生根据评选标准,评选优秀作品。
教师活动5
师:孩子们看得真仔细,你们学会了吗?你们想试一试吗?请2个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他是如何洗碗的。
师:孩子们,请你们来评价这两个同学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的?
环节二:讲解说明——示范讲解洗筷步骤(指向目标2)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
学生了解洗碗工具。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或是自己的洗碗经验。
生说步骤和方法,教师相机示范和讲解。
生观看教师示范。
师:我们洗筷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
师:展示洗筷需要的工具——洗碗盆、三双筷子、洗碗巾、洗洁精等。
碗2:我的主人笑笑每次吃完饭,都把我浸泡在有洗洁精的水中,让泡泡把细菌都卷走,再用清水把我清洗得干干净净,再整整齐齐的把我放回家——碗柜里。我可真爱她呀。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淘气还是笑笑呢?
师:那我们就向笑笑学习,一起洗碗筷,让我们的碗筷变得干干净净。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故事讲解,激发学生喜欢劳动,愿意积极参与劳动的意愿;树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正确劳动观念。
(总结评价标准:碗无损坏、碗无残渣、碗擦干、碗摆放整齐、台面无水渍。)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1:1.2.2 气体摩尔体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1:1.2.2 气体摩尔体积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二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进行分类,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2.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用物质的聚集状态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引出新内容)(过渡)那么物质的体积除了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跟物质状态有关吗?(提问)物质有哪些常见的聚集状态呢?(学生回答)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问)不同状态的物质理性质上有哪些差异?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学生回答)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过渡)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讲解)结构决定性质。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1 mol物质所占有的体积。

(提问)若已知物质摩尔质量,即1 mol物质的质量,要知道其体积,还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密度。

完成表格(标准状况下1 mol不同物质的体积)(结论)1. 1 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2. 在相同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3. 1 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较小,1 mol气体的体积较大。

(讨论)那么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举例)举一个例子:同学们在做操的时候,一个班在操场上所占的面积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人数、距离、胖瘦(提问)类似的,物质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的距离。

(思考1)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学生回答)固、液态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本身的大小,而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

教学设计1:1.4.1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教学设计1:1.4.1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1.4.1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一、教学目标1. 能用向量语言描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2.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证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之间的联系,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 复习: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2.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是确定空间中的直线和平面的关键量.那么是否能用这些向量来刻画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呢?首先来看平行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问题1 由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或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可以得到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间的什么关系?(学生自主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引导,最后讲解)如下图,设12u u ,分别是直线21l l ,的方向向量.由方向向量的定义可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的方向向量一定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所以1212l l λ⇔⇔∃∈R u u ,使得12λ=u u .类似地,如下图,设u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l α⊄, 则0lα⇔⊥⇔=u n u n .如下图,设12n n ,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12αβλ⇔⇔∃∈R n n ,使得12λ=n n .(三)例题精析例1 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已知:如图,a b a b P ab ββαα⊂⊂⋂=,,,,.求证:αβ.证明:如图,取平面α的法向量n ,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u ,v . 因为ab αα,,所以00==n u n v ,.因为a b a b P ββ⊂⊂⋂=,,,所以对任意点Q β∈, 存在x y ∈R ,,使得PQ x y =+u v .从而()0PQ x y x y =+=+=n n u v n u n v . 所以,向量n 也是平面β的法向量. 故αβ.例2 如图,在长方体中,1432AB BC CC ===,,.线段1B C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1A P平面1ACD ?证明:以D 为原点,1DA DC DD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1111ABCD A B C D-直角坐标系.因为1A C D ,,的坐标分别为(3,0,0),(0,4,0),(0,0,2), 所以1(340)(302)AC AD =-=-,,,,,. 设()x y z =n ,,是平面1ACD 的法向量,则100AC AD ==n n ,, 即340320x y x z -+=⎧⎨-+=⎩,所以2312x z y z ⎧=⎪⎪⎨⎪=⎪⎩.取6z =,则43x y ==,.所以,(436)=n ,,是平面1ACD 的一个法向量.由11A C B ,,的坐标分别为(3,0,2),(0,4,0),(3,4,2), 得11(040)A B =,,,1(302)B C =--,,.设点P 满足11(01)B P B C λλ=, 则1(302)B P λλ=--,,,所以1111(342)A P A B B P λλ=+=--,,. 令10A P =n ,得1212120λλ-+-=,解得12λ=,这样的点P 存在. 所以,当1112B P BC =,即P 为1B C 的中点时,1A P 平面1ACD .(四)课堂练习1.若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则( )A. B.与相交但不垂直 C.D.或与重合【答案】D【解析】∵,∴,∴或与重合.故选D.2.已知平面的法向量是,平面的法向量是,若,则的值是( ) A. B. C. D.【答案】B 【解析】∵,∴的法向量与的法向量也互相平行.∴.∴.故选B.3.已知直线过点,且平行于向量,平面过直线与点,则平面的法向量不可能是( )αβ,1(13)(126)2=-=--a b ,,,,,αβαβαβ⊥αβαβ2=-b a b a αβαβα(231)-,,β(42)λ-,,αβλ103-66-103αβαβ23142λ-==-6λ=l 10(1)P -,,l 11(2)=a ,,αl ()123M ,,αA. B.C.D.【答案】D【解析】因为,直线平行于向量,所以若是平面的法向量, 则必须满足,把选项代入验证,只有选项D 不满足,故选D.4.若不同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分别为,则与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 【答案】平行【解析】. 5.如图,已知梯形中, ,,,四边形为矩形,,平面平面.求证:平面.证明:取为原点,所在直线为轴,所在直线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设平面的法向量,∴,不妨设,(142)-,,11(1)42-,,11(1)42--,,(011)-,,(024)PM =,,l a n α00PM =⎧⎪⎨=⎪⎩n a n αβ,111(1)(13)632=--=-m n ,,,,,αβ3////αβ=-∴∴,,n m m n ABCD //AD BC AD AB ⊥22AB BC AD ===EDCF CF =EDCF ⊥ABCD //DFABE D DA x DEz (1,0,0)A (1,2,0)B (0,E (1,F-(1,BE =--(0,2,0)AB =ABE (,,)x y z =n 2020x y y ⎧--+=⎪⎨=⎪⎩=n又(DF =-,∴,∴,又∵平面,∴//DF 平面ABE . (五)小结作业小结:用向量语言描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作业: 四、板书设计1. 用向量刻画线线平行;2. 用向量刻画线面平行;3. 用向量刻画面面平行.30DF =-+=n DF ⊥n DF ⊄ABE。

人教PEP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小学公开课

人教PEP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小学公开课

第二课时课时内容A.Let’s learn;Let’s chant.课时分析在Let’s learn部分,Zoom和Zip站在教室的窗外向外张望,想知道教室里都有些什么。

Zoom问站在窗台上的Zip:What’s in the classroom?Zip回答:One blackboard,one TV,many desks and chairs...在教室的其他物品上,呈现了本课的四会词汇:classroom,blackboard,window,light,picture,door。

因为单词都标注在相应图片的旁边,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其意思,因此,重点是让学生建立起字义与字形及字音之间的联系,整体记忆单词。

接下来的Let’s do中,学生会看到五个指令,Open the door.Turn on the light. Close the window.Put up the picture.Clean the blackboard.五个指令主要用来操练上一部分中学习到的重点词汇。

同时,这些指令又与教室里的物品相关,可以用真实的活动让学生理解这些指令的含义,并通过操练这些指令让学生熟悉这些重点词汇。

因为大部分的词汇在上一课时的对话交流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了,本课时要把重点放在字形的拼写与记忆上。

引导学生通过发音规则及合成词等词汇知识来记忆单词。

课时目标1.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单词:classroom,blackboard,light,picture,door, window2.能够在游戏或真实的情景中正确使用句式:What’s in the classroom?并回答3.能够听懂指令:Open the...Turn on the...Close the...Put up the...Clean the...并做出正确反应课时重难点1.重点: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单词:classroom,blackboard,light,picture,door,window能够在游戏或真实的情景中正确使用本课单词及句式:What’s in the classroom?2.难点:能够听懂指令:Open the...Turn on the...Close the...Put up the...Clean the...并做出正确反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2.教室内物品的单词图卡教学过程✪Step1Warm up1.与学生互致问候之后,请学生注意自己带到教室里的物品,并根据其位置呈现韵句。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1章 任务2 认识信息系统(教案)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1章 任务2  认识信息系统(教案)
上课铃响了,小华赶紧回到座位,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开所有疑惑。
任务分析:小华的疑惑有三个:一是计算机就是信息系统吗?二是电变换?
要解答小华的困惑,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组成及运行机制、了解数制和数制转换、了解信息编码和信息存储。了解信息系统组成能够解答小华的第一疑惑,明白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了解数制和数制转换能够解答小华的第二个疑惑,信息只有转换成二进制,才能被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的电子计算机处理;了解信息编码和存储可以解答小华的第三个疑惑,需要计算机处理信息必须进行编码处理。
④教师给出本次课的学习成绩。评分依据—过程考核: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情况(20%),分组协作讨论并展示情况(50%);终结考核:自我总结评价(30%)
5.讲解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及转换方法
“数制”指进位计数制,同一个数可以采用不同的进位计数制来计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使用十进制计数,而计算机电路的开关特性使计算机更适合处理二进制数,因此,十进制数输入计算机系统之前必须转换为二进制数。同样,为了方便人们识别,计算机系统输出的二进制数也必须转换为十进制数。在讨论信息系统时为了简化记录,也会涉及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两者可以用来表示数值较大的二进制数。
倾听总结,对自己的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总结
先集中
后独立
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计算机和投影屏幕
3
任 务 提 出(10min)
教师导入任务情景:信息技术课前,老师和几个学生搬来了一台微型计算机。
小华有点纳闷,今天课程的内容不是认识信息系统吗?这台计算机就是信息系统?
小华跑上讲台,好奇地看向弹出的机箱,内面电路板上有各种电子元件、插槽、接口,这样的电路能处理信息吗?怎样处理文字、声音和图像呢?
知识目标
①了解信息系统的组成

北师大版新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1 Lesson1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新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1 Lesson1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以旧带新,引导学生学习不定式的用法和功能。
学生能够找到句子中的动词,区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了解不定式的功能。
IW/CW
8’
Step3
Find outthefunctionsof the “to do” in the following five sentences:
1.My mum keeps telling me to go out with my school friends instead.
2.I do my best to achieve it.
3.Ican have more free time to do other things thatI’m interested in.
4.My target is to prepare myself for my degree in biology at university.
3.在句子中正确使用非谓语动词。
Step5
Complete the blog entry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given words.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he infinitives in it
(2)识别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2.难点
能正确识别并使用非谓语动词。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与步骤
设计意图
评价要点
时间与
互动模式
1.辨析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
Step1
Retelling Joe and Li Ying’s story and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s about Joe’s and Li Ying’s life.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1《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1《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胡琦)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想象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二)学习目标1.理解集合全集的概念.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三)学习重点1.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四)学习难点1.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2.对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的正确使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10页至第11页.(2)练一练:全集的定义:如果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成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符号U表示.补集的三种语言:①文字语言: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即A⊆U),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子集A的补集.②符号语言:C A={x|x∈U,且x∉A}.U③图形语言:2.预习自测(1)设U={1,2,3},A ={2,3},求U C A =( )A .{1}B .{2}C .{2,3}D .{1,2,3}【答案】A .(2)设U={1,2,3,4},A ={2,3},B ={3,4,5},求()U C A B I =( )A .{1,2,3}B .{4,5}C .{1,2,4}D .{1,4,5},【答案】C .(3)设U={1,2,3,4,5},A ={2,3},B ={3,4,5},求()U C A B U =( )A .{1,2}B .{4,5}C .{1}D .{4,5}, 【答案】C . (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若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若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A 不等于集合B ,则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3)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记为A ∪B ;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记为A ∩B .。

1-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1-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学生3:老师,我听说过河姆渡文化,它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文化,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陶器。
学生4:而仰韶文化则是以彩陶为特色的文化,他们的陶器上有很多美丽的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艺术水平。
老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对这两个文化遗址的了解很深入。确实,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它们展示了远古人类在农业、手工业和艺术方面的成就。
2. 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展示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场景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远古时期人类活动的初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回到远古时期,去探寻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人类生活。首先,请大家看向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关于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屏幕上播放远古时期人类狩猎、采集、建造居所等场景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1:哇,老师,这些图片里的人穿得好少啊,他们不冷吗?
教师:在远古时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还没有发明出像我们现在这样的保暖衣物,所以他们主要依靠身体的自然调节和火来取暖。那么,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呢?
学生2:我看到了他们在用石器打猎,那些石头工具看起来很锋利。
(二)新课讲解
1. 讲述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分析远古人类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
3. 介绍人类早期文明的代表,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4. 讨论远古人类活动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初步了解吗?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远古人类的活动和发明确实对后世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火的使用、文字的发明还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探索这个话题,了解更多关于人类历史的知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2《金木水火土》教学设计1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2《金木水火土》教学设计1

2金木水火土教材分析:《金木水火土》是一篇韵文,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

它是在第一课《天地人》的基础上,继续认识“金木水火土”五个高频字,理解所代表的具体自然事物。

谍文既有对第一课“天地”认识的扩充, 又有新知识点的延伸——写字,学“一”的偏旁,掌握从下到下的写字顺序。

这是一篇短小的儿歌,前两行数字与五行相对,后两行天地与日月相应。

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本课堪称识字小文的典范。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教师以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识别金木水火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假设干。

教法:培优辅差学法:小组合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音频激趣,诵读导入.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1.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3.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交流,了解韵文.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1.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2.小组合作:(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⑵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3.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

六年级上册Module1Module1Unit2It'sinthewest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Module1Module1Unit2It'sinthewest教学设计

Module1 Unit 2 It’s in the wes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听说Where is New York? It's in the east of America.之类的句型。

能力目标:掌握east,north,south,west 四个基本方位用英语的表达,并学会用基本句型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地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对祖国一些城市地点的描述,进而体会祖国的博大与辽阔,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四个基本方位east,west,north,south及句型It’s in the east/west/north/south... of .... 并能根据不同的地点描述其方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

三、教学过程1、热身复习,对话导入。

1)老师展示中国地图并介绍:“This is a map of China. I am from... It's in the west of China.”,然后对句子进行解释,接着提问:“Where are you from?”。

班级内有外省的学生,用Where is he from?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话。

2)老师继续和学生进行对话Who is Simon? Where is he from?3)老师问题引导: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America?[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学生们将会给出许多开放性的答案。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老师都鼓励学生作出回答,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

因为之前学习过关于美国的课文,学生们的回答中会出现首都华盛顿、以及纽约等信息。

此时,老师出示介绍上两城市的PPT,既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们对两地不同的风貌有更直观的感受,达到了新课标对英语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4)老师再抛出一个问题“Where is Washington DC/ New York?”并顺适展出美国的地图,以此导入新课。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三首 第1、2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三首 第1、2课时 教学设计
“穿林响”给了你什么感受?
第四句:忽:突然 玻璃:可不是现在的玻璃,它是一种天然玉石,碎地的声音比现在的玻璃还要清脆。
7.这普普通通的冰碎出了玉石碎地的清脆声响,怎能不叫孩子们兴奋呢!
8.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
9.理解了字词,现在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
(3)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4)读读三四句,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教学设计意图:同类古诗句的对比,仍然在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准和其中的情趣,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猜测黄牛上的牧童还有哪些姿态,再出示李可染的多幅牧童骑牛图,学生会惊喜地看到自己猜测的姿态居然都在大家的画上。猜测和观察这两个环节,在调动兴趣的同时,也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形成了自己对古诗《村晚》的理解,形成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多么富有童心的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谁来读课题,《稚子弄冰》诗题诗什么意思? 再读课题
2.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3.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诗味。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4.指读,齐读。
5.古诗的学习,朗读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理解诗意。每一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呢?试试看(贴: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
三、明确学法,学以致用
1.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顽皮、快乐的孩子,下面我们再读一首诗,也是写孩子的,看看这个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这首诗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稚子弄冰》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变速器操纵杆、驻车制动操纵杆
3、车辆底部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
车轮、制动器、轮速传感器、离合器、变速器、驱动桥、半轴、万向传动装置、减震器、悬架弹簧、横向稳定杆、车桥
课后记
回答教
师问题
考勤及
本门课程介绍
学生是
否到齐,
是否认真倾听及
思考
教学
活动
2:
知识复习及新学习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
知识点复习:
1、汽车传动系的组成
机械式传动系组成: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万向节和传动轴)、驱动桥(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
液力机械传动系:液力机械变速器(液力变矩器和齿轮变速机构)、万向传动装置(万向节和传动轴)、驱动桥(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
问,观察
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活动3:
技能储备
三.新授或复习技能(25分钟)
1、技能点1:解锁车门(5分钟)
2、技能点2:拉起手刹及档杆置于空挡(5分钟)
3、技能点3:打开引擎盖(5分钟)
4、技能点4:安装发动机舱防护件(5分钟)
5、技能点5:举升机的使用(5分钟)
各实训小组组长
参与,其
他学员观察记录
驾驶室内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介绍:
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变速器操纵杆、驻车制动操纵杆
车辆底部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介绍
车轮、制动器、轮速传感器、离合器、变速器、驱动桥、半轴、万向传动装置、减震器、悬架弹簧、横向稳定杆、车桥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
回答
教师提问
教师讲
解,随
机提问
查看学生
掌握情

学生是
否能够
理解并
回答提
4、组长向学员讲解举升机的使用方法(7分钟)
以上2-3项开展时不分先后,每台车提供2个工位,每个工位满足1组学员。每台举升机提供1个工位,满足1组学员使用。此教学活动可以让3组学员同时操练。
听组长
讲解,并
动手演练
,等待学
员认真
观察他
人演练。
观察学
员参与
情况,适时帮助
组长组
织学员
学习。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源自教师演示,并组织个组
长动手
学生是
否能够
理解并
回答提
问,观察
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活动4:
技能过手
由各小组组长带领学员完成教学活动3中的各技能点的过手。(45分钟)
1、组长集合队伍(整理仪容仪表、强调安全)(2分钟)
2、组长向学员讲解解锁车门及拉起手刹及档杆置于空挡
(5分钟)
3、组长向学员讲解如何打开引擎盖及安装防护装置,以及识别发动机舱内底盘零部件。(6分钟)
回答提
问,观察
学生对技能掌握情况
总结
作业
1、汽车发动机舱内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是哪些?
2、车辆底部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是哪些?
板书设计
1、发动机舱内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
发动机舱内底盘主要零部件:真空助力泵、制动主缸、制动油管、制动油泵、制动液储液罐、转向器、转向油泵、转向油管、转向油罐。
2、驾驶室内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
2、传动系的布置形式
3、行驶系
组成:车架(或承载式车身)、车桥、车轮和悬架等
4、 转向系
组成: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
5、制动系
组成:行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装置。每套都由制动器和传动机构构成。
知识点新授:(视频讲解)
发动机舱内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介绍
发动机舱内底盘主要零部件:真空助力泵、制动主缸、制动油管、制动油泵、制动液储液罐、转向器、转向油泵、转向油管、转向油罐。
授课章节(单元)
学习任务认识汽车底盘个组成部件及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活动:汽车底盘零部件的识别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汽车底盘的各零部件
2、熟悉底盘零部件识别的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
能熟练说出汽车底盘的整体组成。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独立思考学习态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汽车底盘各零部件的识别
教学难点
举升机的使用
更新、补充、删节的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学习内容
学生
活动
教师
活动
考评方法与考评材料
教学
活动
1:考勤及
复习前课
一、考勤及本门课程介绍(5分钟)
提问带引入:上次课在书本上学习了汽车底盘的组成及功用,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在实车上完成汽车底盘主要零部件的识别呢?首先,我先带领同学们完成本次任务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