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抗菌药概述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概述药理学总论一、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药物: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能够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机体:包括人体以及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病原体等)。
药理学研究内容为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以及药物体内浓度的变化规律。
2.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服药时的饮水量、是否空腹、胃肠蠕动度、胃肠道pH、药物颗粒大小、药物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理化性相互作用等。
2)首关消除: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3. 分布: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1)结合型药物特点:可逆;暂时失活;难以分布和排泄;有一定的百分率;是药物的血浆贮存形式。
(2)竞争性置换(3)血浆蛋白量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3)体液PH4)特殊屏障(1)血脑屏障:大分子、水溶性药物不易透过;浓度高、炎症时透过相对增加(2)胎盘屏障:与一般细胞膜无明显差异4. 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所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有利于排泄。
1)生物转化部位:肝脏;肝外组织2)生物转化过程:第一步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使药物水溶性增加,容易排泄;第二步反应:结合反应,如葡萄糖醛酸、乙酸、甘氨酸、硫酸等3)生物转化酶:细胞色素P-450 (混合功能氧化酶)4)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1)酶诱导: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它药物或本身的生物转化加快,药物效应减弱。
(2)酶抑制: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其它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药物效应增强。
5. 排泄:药物及代谢产物经排泄/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排泄(1)肾小球滤过:肾血流量(2)肾小管再吸收:尿液pH、尿流量(3)肾小管分泌:弱酸性、弱碱性药物载体,竞争性抑制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3)乳汁排泄:偏酸,弱碱性药物易排出,对婴儿的影响4)其它:汗液、唾液、胃肠道液体、肺三、药动学基本概念1.时量曲线:药物的血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2.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
10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3. 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① 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 抑制叶酸的合成: 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18
缺点: 滥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 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 伪的安全感,延误正确治疗。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①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后腹膜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
16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7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优点: 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
可扩大抗菌范围; 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SMZco. SMZco.SMZco.
7
6.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药物最低浓度 杀菌药( bactericide):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药物
8
7.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一般用 动物实验的 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是衡量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 选药的基础。
4.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 红霉素类、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氨基苷类 等。
讨论:抑菌药是否同样能达到治疗目的?
5.化学治疗 6.抗生素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
(二)耐药性的种类
1.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
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 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2.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
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 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 -内酰胺 酶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三)耐药的机制
机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关系
人体
抗
反 应
病 力
良
致
不
程
病
过
力
体
内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细菌
理想抗菌药:具有高选择性及强大的抗菌作用, 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对 图 35-1 宿主-抗菌药 -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机体产生极小的不良反应。
3.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 的抗菌药,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 氟喹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 (2)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 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仅对 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生素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 持续抑制的效应 。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杀菌药, β -内酰胺 类抗生素 )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杀菌药,多粘菌素类)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0S,(抑菌药,四环素)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抗菌药物概述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抗菌药物概述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下面为各位考生带来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抗菌药物概述基础知识相关内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常用术语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洁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2.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
②抑制细胞膜功能:包括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③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④抑制DNA、RNA的合成:喹诺酮类、乙胺嘧啶和利福平、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等。
3.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机制:①产生灭活酶②改变靶部位③增加代谢拮抗物④改变通透性。
抗菌药物概论 概念 抗菌药物概述
红霉素类、磺胺类。
4.杀菌药 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 杀灭细菌的药物。β-内酰胺类、
Add氨Yo基u糖r T苷ex类t 。
5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是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药物浓度。
概念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 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耐受性,连续用药之后,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必须增加剂量才能保持 原有的药效。
耐药性的分类
Add your Title
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耐药性现状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程度; •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时代的结束。
6 化疗指数(CI)
CI是化疗药的治疗指数,一般用半数致
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来表示。
CI↑
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7 抗菌后效应(PAE)
PAE是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设计 临床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可改变叶酸的代谢途径,直接 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进而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病原菌对药物的泵出速度增加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可增强主动 外排系统,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降低疗效。
减少细菌耐药的措施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足够的剂量与适当的疗程; •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抗菌药;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局部用药,避免滥用; •医院加强耐药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药理学抗菌药
1、胃肠道反应 2、二重感染 3、对骨,牙生长旳影响 4、肝,肾毒性 5、过敏反应
氯霉素
抗菌机制
与细菌蛋白体旳50s亚基结合,克制蛋白质旳合成
抗菌谱
1、细菌:G+菌和G-菌 对G+菌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对G-菌作用不及氨基甙类抗生素 2、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有效 3、对病毒,真菌,原虫等无效
5、抗菌谱 主要作用于G-杆菌 6、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2)耳毒性:体现为前庭功能和耳蜗神经旳损害 3)肾毒性(老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禁止与肾毒性药物
合用) 4)神经肌肉接头旳阻滞
链霉素
抗菌谱 作用于G-菌
临床用途
1、鼠疫和兔热病旳首选药
2、和青霉素合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引起旳
感染性心内膜炎 3、治疗结核病(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 4、治疗布氏杆菌病(与四环素合用)
耐酶青霉素类 代表药: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 特点
耐酸,耐酶可口服 对G+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旳金葡菌感染 不良反应仅有胃肠道反应
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特点
抗菌谱广,对G+和G-菌都有杀菌作用 耐酸可口服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氨苄西林主要治疗伤寒,副伤寒 阿莫西林主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有作用旳药物 广谱抗菌药:抗菌范围广泛,对两菌,四体,一虫等都有作用旳药物
抗菌活性:药物克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旳能力
MIC:克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旳最低浓度 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旳最低浓度
抑菌药:有克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旳药物
杀菌药:有杀灭微生物能力旳药物
化疗指数(CI):LD50与ED50之比 CI愈大,该药治疗效果愈大,对机体毒性愈 LD50:动物半数死亡旳剂量 ED50:病原体感染动物半数有效旳剂量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氯霉素
氯霉素口服易吸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伤 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作用强,对立克 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都有效。目前主要治疗细菌 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还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治疗性休克, 二重感染等
。
磺胺类为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但对病毒, 支原体和螺旋体无效。
不良反应: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 统毒性,过敏反应。
氨基糖甙类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阴型杆菌,革兰 阳性菌有杀菌作用。
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 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奈替米星等
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过敏反应 。
多粘菌素类主要用于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 素耐药而又难以控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有效,但注射肾毒性强烈,故现仅局部应用 。
抗菌后效应(PAE):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 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 制作用任然持续一定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B-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影响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如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
素类,氯霉素类 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类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
失。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5,增加主动流出系统
抗菌药物的分类
一.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B内酰胺类 二.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三.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
用药护理:抗菌药概述
抗菌药作用机制
细菌组成成分
细菌细胞壁
内毒素与外毒素
抗菌药抗菌机制
抗菌药抗菌机制
抗菌药抗菌机制
抗菌药抗菌机制
抗菌药抗菌机制
抗菌药抗菌机制
耐药性
耐药性
联合用药
小结
本讲学习了抗菌药概述 重点掌握抗菌谱,杀菌药、抑菌药、抗菌药作用 机制、耐药性
思考题
• 请回答抗菌药抗菌机制 • 医护人员如何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谢谢大家!
抗菌药概述
抗是细菌与人类长期斗争的产物,人类发 明抗菌药物用以控制和杀灭细菌,而细菌却在抗菌药物 的选择压力下不断变异和进化以图生存。滥用抗菌药物 后必然导致细菌逐渐获得耐药性,长期积累与进化,最 后产生超级耐药细菌。如果耐药菌变化速度超过人类研 发新抗菌药物的速度,人类就会失去控制超级细菌的能 力。 请记住:滥用抗菌药是产生“超级细菌”的罪魁祸首!
人体 细菌 药品之间关系
化学治疗药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 ) : 简称化疗,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
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化学治疗学。
化学治疗药物(chemocherapeutic drugs): 对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所致疾病
所使用的治疗药物,即化学治疗药物。
包括: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 抗病毒药(antiviral drugs)
评价指标
(2) 评价指标 a. 抗菌谱 (antibacterial spectru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未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极少或不能把药物变成 磷酸化物,因而药物对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作 用强。
阿昔洛韦(aciclovir,无环鸟苷)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是一种RNA逆转录病毒。 ➢是引起AIDS的病原体。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作用位点 蛋白酶抑制剂
CD4 受体
穿入 吸附 脱壳 反转录
Pro 转录
基于CD4治疗 反转录酶抑制剂 TAT拮抗剂
1.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 是核苷类似物,被宿主细胞内胸苷酸激酶 磷酸化三磷酸核苷类似物,与相应的内源 性三磷酸核苷竞争反转录酶,病毒DNA复制 抑制,并被插入病毒DNA中,终止病毒DNA 链的延长;
1.药物治疗:
➢ 目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过程 的某一环节
➢ 增强免疫药物 ➢ 今后-基因抑制疗法
2.病毒感染的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灭活疫苗)
抗病毒药的分类
1.按抗病毒的种类分类:广谱、抗DNA和抗 RNA的抗病毒药
2.按病毒所致的疾病分类:抗疱疹病毒药、 抗AIDS病毒药、抗流感病毒药、抗肝炎病 毒药等
➢ 抗病毒谱广,对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和某些RNA病毒都有抑制作 用。
➢ 磷酸化产物作为链终止剂,既能掺入病毒DNA中, 也能掺入细胞DNA中。毒性大,限制使用。
➢ 外用治疗角膜炎和结膜炎。
碘苷(idoxuridine,疱疹净)
毒性大,仅局部用药。治疗眼或皮肤疱疹病毒和牛 痘病毒感染。
治疗方案:三和四药联用。“鸡尾酒疗法”
二. 其它常用的抗病毒药
1. 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 的吸附。免疫球蛋白和各种疫苗。
2. 阻碍病毒穿入或脱壳。金刚烷胺 3. 阻碍病毒生物合成。阿昔洛韦,阿糖腺
苷 4. 干扰病毒组装。干扰素 5. 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物质。干扰素
1.核苷类抗病毒药
➢ 抗浅表真菌药 ➢ 抗深部真菌药 ➢ 广谱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重要成 分-麦角固醇,损伤膜的通透性, 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死亡。
➢对细菌无效,对哺乳动物有毒性。
抗菌机制: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药
丙烯胺类 抗真菌药
羊毛固醇
14-脱甲基酶
➢适用于单纯疱疹病毒(首选药)、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和其他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 感染(耐药?)。
伐昔洛韦(valaciclovir)
口服后转化为阿昔洛韦,血药浓度是阿昔洛韦的 5倍。
更昔洛韦(ganciclovir)
与阿昔洛韦作用相似,但对巨细胞病毒抑制作用 较强。
阿糖腺苷(vidarabine)
利巴韦林(ribavirin, 病毒唑)
➢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 包括甲型和丙型肝炎病毒、A型和B型流感 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 毒等。
➢多种机制抑制病毒核苷酸的合成。
➢气雾吸入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疗效及耐 受性好。
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
金刚乙胺(rimantadine) 金刚烷胺(amantadine) ➢ 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RNA脱壳
▪ 也可抑制宿主细胞DNA多聚酶而表现细胞毒 作用。
齐多夫定 zidovudine,AZT
第一个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功效的反转录酶 抑制剂。
治疗成人和儿童HIV感染的药物。 防治HIV感染孕妇与胎儿的垂直传播。 暴露于HIV的医务工作者的预防用药。 其他药物: 扎西他宾(zalcitabine)、司他夫定(stavudine)、 去羟肌苷(didanosine)
Antivirual drugs and antifungal drugs
第44章
第一节 抗病毒药
病毒的特点
➢胞内寄生,利用宿主细胞的酶进行代谢、 复制 ➢增殖方式:以其DNA或RNA为模板,通过转 录和(或)逆转录、翻译等过程,合成蛋 白质,通过组装产生更多的病毒颗粒。 ➢复制中不断变异
抗病毒治疗
及释放核酸。 ➢ 主要用于预防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
3.免疫增强剂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是机体细胞在受到病毒等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具有抗 病毒、增强免疫和抗增殖作用的糖蛋白。
临床上:重组α干扰素 广谱抗病毒,临床用于各种急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等。
聚肌胞( 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
2.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
机制:直接结合反转录酶,抑制该酶活性 药物:地拉韦定(delavirdine)、
奈韦拉平 (nevirapine)
3.蛋白酶抑制剂(PI)
机制:防治病毒前体多肽裂解为蛋白酶,从 而阻止病毒的成熟。
药物:利托那韦(ritonavir)、 沙奎那韦(saquinavir)
高效干扰素诱导剂,也有增强免疫和广谱抗病毒作用。
第二节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分为: 表浅部真菌感染: ❖ 由各种癣菌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
口腔或粘膜感染
❖ 由着色真菌、孢子丝菌-引起皮下组织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
由新型隐球菌、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引起-内脏和深部组织感染
抗真菌药物分为
1.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2. 唑类抗真菌药 3.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 嘧啶类抗真菌
麦角固醇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 B (amphotericin B,庐山霉素)
【作用】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真菌 有强大抑制作用。不易耐药。
【应用】静滴治疗严重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之 一)。口服、局部应用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毒性大。 ⑴急性毒性反应:发热,寒战 ⑵肾损害 ⑶低血压,心律失常,低血钾 ⑷贫血
3.按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4.按作用机制或靶点分类
抑制病毒复制过程的某一环节
➢ 阻止病毒的吸附穿入药 ➢ 干扰脱壳药 ➢ 抑制核酸合成药(聚合酶抑制药、逆转录
酶抑制药) ➢ 抑制蛋白质合成药 ➢ 干扰蛋白质合成后修饰药(蛋白酶抑制药) ➢ 干扰病毒组装药 ➢ 抑制病毒释放药
一. 抗HIV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