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主要的文献资料

合集下载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秦汉简牍是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它们是当时主要的文书形式。

这些简牍体现了当时书法的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初步探讨秦汉简牍书法美学。

秦汉简牍书法的基本特征是直线刚劲、笔画粗壮、结体厚重,与汉隶相比,简牍字体更为古朴原始。

这种直线、角度多的书法风格,与当时的审美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当时,儒家思想盛行,鼓励人们以节俭、刚毅的精神面貌迎接未来。

而这种书法风格,则能更好地表现出这种思想。

此外,秦汉简牍的书法风格还体现了当时重视实用主义的思想。

当时,文书是一种重要的行政工具,需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实际使用。

因此,秦汉简牍书法的字体也流露出了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比如,直线条的笔画,能够方便地写出字形清晰的文字,同时也符合当时追求实用的精神。

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

其独特的风格,给人以原始、古朴之感,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学魅力。

书法艺术是一种“表里双修”的艺术形式,既有形式美,也有内在美。

在秦汉简牍书法中,形式美体现在其直线、角度的笔画和粗壮的结体中,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同样的书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义。

比如,在当今社会,流行的书法风格是草书和楷书,这与当代审美标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但是,秦汉简牍书法的价值在今天依然是有意义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现代书法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情境,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成就和文化精神。

综上所述,秦汉简牍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秦汉简牍书法美学的初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秦汉时期高中历史知识点

秦汉时期高中历史知识点

秦汉时期高中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秦汉时期的三个知识点。

1. 一统天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统一的朝代。

它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政治改革,将当时分散的七国统一了起来。

秦朝还开始兴修大运河,加强交通运输,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统一法律,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更加有序和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治模式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政治体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灭掉了多个少数民族国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领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统一为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科技发展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也有着显著的发展。

秦始皇在位期间,兴修了八条长城,巨大的工程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同时也鼓励了技术创新。

在医学方面,汉武帝时期的华佗和张仲景等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医疗术使得许多居民受益。

在其他方面,汉朝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艺术方面,汉代陶器、木器和铜器的制作技术表现出惊人的水平,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程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此外,在文字方面,汉代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 经济繁荣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也经历了繁荣期。

秦朝制定的统一法律,建立的交通路线以及中央集权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因为统一的货币和行政系统,全国间的贸易也变得更加顺畅。

汉朝通过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构建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交易路线不仅连接了中国与欧洲和印度,也为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平台。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了解,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

战国秦汉的房中文献概述

战国秦汉的房中文献概述
行气 、 导引、 按 摩 等 综 合 措 施 以 养 男 子 阳气 的 问 题 。每组 的篇 幅不 大 , 都在 2 0 0 字 左右 , 可 见是 摘抄 拼凑成 书 , 可能 是抄 自于十种更 为古 老 的房 中书 。
而《 养生方》 、 《 杂疗方》 、 《 胎产书》 和《 杂禁方》 4 种只 有 一 小 部 分 内容 涉及 房 中术 。 《 十问》 、 《 合 阴阳》 和 《 天下至道谈》 为竹简 , 《 养生方》 、 《 杂疗方》 、 《 胎产 书》 为 帛书 , 《 杂禁方》 为木简。 《 十问》 是十组有关房 中术的问答 , 故 帛书整理 小组以“ 十问” 作 为 篇名 。这 十组 问答 分别 是 : 黄帝
《 列仙 传 》 里 的容 成 公 既是 黄帝 师 , 又 见于 周 穆
王, 而 从 黄 帝 时代 到周 穆 王 时 相 去数 千 年 , 寿命 不
帛书《 养生方》 共记载 3 2 篇养生方药 , 因为缺损 较多, 可 辨者 约 1 0 0 条 。所 载方 中有很 多涉 及 房 中养 生 方 药 , 书 中还
音) 、 交合 之 益 、 十 已之征 ( 男 子 的 十种 性 快 感 ) 等。
《 合阴阳》 所述内容完全从男子为主体的角度来写 ,
描 述男 子 的肢体 动作 以及所 观 、 所 闻和所 感 。 《 天子 至 道谈 》 也 是 讲 房 中方 术 和理论 的 , 所 载
内容与《 合 阴阳》 类似 , 但篇 幅更长一些。主要讨论 阴器 为何 先死 ( 早衰 ) 、 三脂 ( 勃 起 的状 态 ) 、 固精 术 、 十动 ( 与《 合 阴阳》 “ 十动” 类似 ) 、 七损八益 ( 交合 的 七种所 损和八种所益 ) 、 十势 ( 相 当于《 合 阴阳》 的

秦汉史

秦汉史

秦汉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1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多学者撰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12.《春秋繁露》17卷,82篇,西汉董仲舒撰、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

秦汉文献综述

秦汉文献综述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六国,下诏书曰:“立号为皇帝。

”建立了封建集权大一统的秦王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汉袭秦制”,汉朝建立后(公元前206~公元8年为西汉;公元25~220年为东汉),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

自此,西域音乐的东渐和歌舞伎乐形态的盛行,成为中国音乐两大新的时代潮流,直至隋、唐王朝的一千余年岁月中,缔造了一个以多民族歌舞音乐并存为其特征的灿烂辉煌的音乐多元化时代。

据《史记.秦始皇本紀》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允入之。

”说明秦朝是六国音乐的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集成大者,这种辉煌的文化成果的取得并非单纯出于胜利者掠夺的结果,而是有着善于吸收各国文化的传统基础。

早在秦始皇十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即有“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说明当时秦国对异国音乐是不排斥的,而且民间音乐、乐舞还非常盛行。

秦代的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不比曾侯乙随葬乐器所证实的曾国宫廷音乐之下。

甚至骊山秦始皇皇陵中说不定保存着可以和举世瞩目的兵马俑相媲美的秦代宫廷音乐排场,秦王朝全盛时期无与伦比的音乐规模有朝一日或许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秦朝的音乐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昏庸,导致秦王朝的衰败,秦朝的音乐发展收到了瓶颈。

随后便迎来了汉朝,在汉朝,音乐的发展则又是增加了一个高度。

秦汉音乐是以歌舞伎乐为主流形态的历史新时期。

“歌舞伎乐与乐舞”不同之处在于,它已经脱离了乐舞阶段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早期形式,而是在歌唱、舞蹈、器乐三者独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艺术,具有更为细腻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因而是音乐艺术讲入更高发展层次的一种形态。

秦汉时期的史传和传世之作

秦汉时期的史传和传世之作

秦汉时期的史传和传世之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文化的发展成为历史上的潮流。

文学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史书和文学作品,它们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秦汉时期的史传和传世之作。

一、秦汉时期的史传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史书。

它由司马迁编纂,共分纪、本纪、列传、志四部分。

其中,以列传最为重要,它不仅介绍了历史上的英雄和人物,还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具有史学意义,还具有文学艺术价值。

在《史记》中,以《太公钓鱼》、《伯夷列传》、《平原君列传》等篇章最为著名。

2.《汉书》《汉书》是汉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是对《史记》的继承和发展。

《汉书》共分纪传、志等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

《汉书》的编纂风格比《史记》更为简明、实用。

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也有所不同,《汉书》更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二、秦汉时期的传世之作1.《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集。

它是由屈原和其他楚国诗人所作,共收录了14篇辞赋和乐府。

《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屈原自己的身世为蓝本,借用了许多神话和传说的元素,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家庭和自己的失落与痛苦。

2.《庄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由庄周所作。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自然”。

在《庄子》中,主要包括庄子以及他的弟子们所讲述的故事和寓言,旨在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平和,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财富。

3.《论语》《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设置孔子及其门徒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论语》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主张爱人之道和“仁者爱人”。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其所留下的文学和史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文化魅力和历史意义。

秦汉时期的数学

秦汉时期的数学

秦汉时期的数学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对于零散的材料逐渐加以总结和系统化、理论化,于是陆续出现了数学方面的专书。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许商算术》二十六卷,《杜忠算术》十六卷,这是最早见于著录的数学专著。

这两部书都已失传了。

秦汉时期传留至今的数学著作和涉及数学方法较多的著作,有著名的《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

此外,还有近年出土的简书《算数书》。

这些书中包含了算术、代数和几何等丰富的数学内容,诸如复杂的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比例问题,盈不足术,开平方和开立方术,方程术和正负术,面积和体积问题,勾股算术和勾股测量术,等等,其中有不少算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先进成就。

这些成就表明,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数学体系。

一、“九数”根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周朝设有称为“保氏”的官员,专门负责向贵族子弟传授所谓“六艺”。

数学是六艺中的一门课程,共包括九项内容,称为“九数”。

但什么是“九数”,现已难于考证。

东汉郑玄注释《周礼》引郑众说,“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①。

郑众所称“九数”中的“均输”,实际上是西汉时的赋税制度,不可能是《周礼》九数的内容。

但从二郑注释可以了解到,西汉数学大致包含方田、粟米等九个方面,而重差、夕桀、勾股则是数学上的新的发展。

上述九项内容与《九章算术》的篇目基本相同。

“旁要”和“夕桀”两项,今已不知所指。

有人认为“旁要”指简单的勾股问题,“夕桀”二字系传抄有误,应为“互乘”,即解线性方程组的一种方法。

东汉一些数学家整理数学著作,用“衰分”代替“差分”,用“勾股”代替“旁要”,于是编写成为著名的《九章算术》。

正如刘徽所说,“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②,九章的名称无疑是由《周礼》九数演变而来的。

①“赢不足”,《九章算术》作“盈不足”,后皆依此。

又,亦有人将“今有重差”断开,作“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把“今有”作为一种数学方法。

秦汉古代文学常识

秦汉古代文学常识

秦汉古代文学常识1. 背景介绍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

在这两个时期,古代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秦汉古代文学的常识,包括文学特点、代表作品和主要作家等内容。

2. 文学特点秦汉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如下:2.1 内容丰富多样秦汉时期的文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哲学、诗歌、散文、戏曲等多个领域。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对于哲学、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也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

2.2 形式多样化古代汉文学作品的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和戏曲。

其中,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以五言绝句为主流,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散文以骈文和赋为代表,形式较为复杂,意境丰富多变。

而戏曲则以汉赋正义剧本为主,曲调独特,表演形式多样。

3. 代表作品秦汉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几部著名作品的介绍:3.1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辞章之一。

这篇作品以屈原的个人遭遇和离散之苦为背景,通过咏史抒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离骚》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3.2 《论衡》《论衡》是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集杂家思想和各种知识于一体的著作。

这本书包含了众多的短文、议论和杂记,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历史、哲学和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3.3 汉赋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在前代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今注》中孔坚撰写的《义疏》记载:“武库之文、名曰赋。

”,这说明汉代赋是用武库(刺史、太守等官府内的图书馆)供称之。

汉赋以形容文章中讲求具体描绘,文字较为精美,情感和思想抒发深厚。

4. 主要作家秦汉古代文学中,有一批杰出的作家对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主要作家:4.1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人物,他是《离骚》的作者,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一)先秦史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等,中华《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中国史稿》,郭沫若,人民《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人民《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科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所,文物《战国史》(增订),杨宽,上海人民《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李学勤,文物《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童书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国家》,列宁《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历史地图册》(1--8),谭其骧(二)秦汉史参考书目《秦汉史》,翦伯赞,人民《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齐鲁书社《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人民《西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人民《汉代考古概况》,王仲殊,中华《秦始皇传》,马非百,江苏古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张习礼(三)魏晋南北朝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唐长孺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册,十院校编写《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范文澜《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周一良《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缪钺《魏晋隋唐史论集》一、二集,社科院历史所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四)隋唐五代史参考书目《资治通鉴》隋纪、唐纪《中国通史》三、四册,范文渊《隋唐史》,岑仲勉《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汪隋唐史论集》《唐史研究会论文集》《唐史学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唐太宗与昭陵》《武则天与乾陵》《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五)辽宋夏金元参考书目《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郭沫若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册,范文渊《五代史略》,陶懋炳《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王安石变法》,漆侠《两宋史论》,关履权《西夏史稿》,吴天墀《岳飞传》,邓广铭《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金史简编》张博泉《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六)明清参考书目《朱元璋传》,吴晗《明史》汤纲、南炳文《明代政争探源》,郑克晟《明清史资料》,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易代独见》,陈生玺《明史讲座》,吴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八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清史研究概说》,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简编》,戴逸《清史》,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清史杂考》,王宗翰《明末三大思想家》,杨正福《清史稿》《清史列传》。

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

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

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极具变革性质的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则是我们了解并研究这个时期的重要素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而汉武帝则继续推行改革,使东汉时期进入了繁荣与鼎盛的阶段。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描述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

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史记》。

《史记》是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它由史官司马迁所著,分为纪传体、编年体和世家体等不同形式,共计一百三十篇。

在《史记》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重大事件都有详尽的记载,为后人了解秦始皇及其战争、治理政策等提供重要的线索。

此外,在秦朝末年,经过暴乱与战乱,兴起了一股割据势力,而这些割据势力也有详细记载在《战国策》中。

《战国策》是流传至今的用以记载战国时代诸侯国政权及其它割据势力历史的文献集,对于了解这个时期的战争、政治斗争等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纪实文献通过讲述当时战国诸侯的兴衰,揭示了割据势力的产生与发展,为了解秦朝灭亡及之后的秦汉过渡提供了重要信息。

而在汉朝,由于汉武帝的统治,使得国家进入了一个繁荣与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也有详细的记录在《汉书》中。

《汉书》是东汉时期司马迁的继任者班固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主要记录了从西汉到东汉建立的历史情况。

其中包括了诸多史书以及学术论著的述评,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资料。

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史书之外,还有一些碑刻、石刻以及演出剧本等文物也是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重要来源。

如著名的《刘备传》碑和《吴起碑》等,这些碑上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我们了解那个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众多的汉代石刻,如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碑》等,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政治活动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历史纪实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政治、战争、文化等方方面面。

秦汉书写材料

秦汉书写材料

秦汉书写材料中国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代,充满了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经验。

而秦汉史,更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研究的时期。

它包括秦朝和汉朝的历史,这是一段改变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段时期,中国政治上的权力被统一,经济上出现了巨大发展,文化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秦汉史的书写材料也是非常丰富的,主要有《史记》、《穆天子传》、《春秋》等经典史料,以及《姜子牙传》、《山海经》、《论语》、《孟子》、《淮南子》、《周易》等宗教史料。

《史记》是秦汉史上最重要的书写材料,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史书,其中记载了秦朝以及汉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武帝建立汉朝,以及汉朝的各个皇帝的功绩等。

另外,《穆天子传》是秦汉史上很重要的书写材料,它是一部关于秦朝革命者穆天子的传记,内容记载了穆天子从登基到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也见证了秦朝帝国的崛起与衰亡。

《春秋》是一部记载先秦七国时期之前的史书,其中收录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许多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书写材料。

此外,这一历史时期还有许多宗教史料,如《姜子牙传》、《山海经》、《论语》、《孟子》、《淮南子》、《周易》等,它们的内容记载的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论语》是儒家学派精神的集大成作品,收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训,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思想。

此外,《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崇高思想,分析了儒家思想体系中关于仁义、礼仪、君臣、义利的理论,从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通过秦汉书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些材料也启发了后世人们对待国家事务、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态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深刻影响。

古人智慧的结晶,已渗透于当今时代,我们可以从秦汉书写材料中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视为国家统一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以及相关的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法律改革向世人展示了王朝的统一力量和强大军事制度。

秦代史书《史记》的编纂和刊印,奠定了现代历史著作的奠基石。

《史记》不仅在内容上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也通过其独特的编纂方法和史学思想,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范本。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纪元体”作为史书的基本框架,通过纵向的系统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全面地呈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与此同时,司马迁也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史学思想。

他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夫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史记》还采用了多种史料的处理方法,如史料的整理、删节、补充和拼凑等,使得史书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

除了历史事件的记载,作者还通过叙事和议论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评价和解读,展示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评价和解读的方式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师说”派别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王道”派别。

师说派别主张通过学习古代经典和尊崇古代圣贤,以求治国安邦;王道派别则主张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统一,以保持社会和谐。

这两种思想都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逐渐发展和演变。

汉代史书《汉书》、《后汉书》等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记录和总结。

同时,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一书更是集中体现了汉代的史学思想与方法。

班固强调历史的价值和教训,提出了“京口瓜洲一百一十有六年”这一观点,强调官僚制度和文明的连续性。

秦汉时期主要的文献资料

秦汉时期主要的文献资料

秦汉时期主要的文献资料一、基本史籍《史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约前145 或前135—?),本卷丁编别有传。

《史记》全书五十二万言,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末年。

记述了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政府档案,也有作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

书中有些汉代人物的事迹,甚至是司马迁亲身交往所了解的。

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

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举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关系,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诸邻国的社会情状,都在书中得到了反映。

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及游侠、商贾、医卜、俳优等等,大都栩栩如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图景。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亡缺也有续补。

最先提出《史记》有缺的是东汉卫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谓《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时张晏胪举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当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等篇。

他还指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是元、成间博士褚少孙补作。

后人对张晏的说法有不同意见。

一般认为,十篇并非全佚,褚少孙所补也并非四篇,凡今本中标“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补虽缺乏史识及文采。

其他续补者尚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所补内容,已无从稽考。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汉人延笃,撰《史记音义》一卷,早亡。

第三节 秦汉时期丰富的图书成果

第三节 秦汉时期丰富的图书成果

第三节秦汉时期丰富的图书成果一.识字范本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博学篇》。

汉初时,将三篇合在一起订为一书,仍称为《仓颉篇》,五十五章,3300字。

史游《急就篇》。

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以解决字数不够用的问题。

贾鲂fáng的《滂喜篇》二、字书字书以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1、《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

一部历经先秦,成于汉代的集体著作。

“尔”是近正的意思。

“雅”专指“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2、《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首创部首法;集中、系统地阐述并应用了“六书”理论。

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许慎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

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3、《方言》当时的人就誉之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由杨雄编著《方言》的编纂体例,有以下特点:1.篇章体例:《方言》虽没有标明门类,但实际上是按《尔雅》模式编排的。

2.释词方式:先举出一个词,作为话题,然后逐一说明其各地的不同称谓。

3.说解术语:对古、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的普通话都有专称。

三、史学著作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

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有关秦汉史的著作

有关秦汉史的著作

有关秦汉史的著作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很多著作对这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下面是一些有关秦汉史的著作:
1.《史记》:《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其中包括了秦汉两代的历史,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述,揭示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特点。

2.《汉书》:《汉书》是汉代官修正史,共一百纪,其中包括了汉武帝到王莽时期的历史。

它详细描述了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和战争征伐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秦汉时期有着重要的价值。

3.《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正史,但其中也包括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这个著作通过对于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对于这个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4.《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是元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通史,它概括了中国历史自夏至明朝的重要事件。

在这个著作中,秦汉时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的描写涵盖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著作都是对于秦汉时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们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整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著作,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特点,同时也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主要的文献资料一、基本史籍《史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约前145 或前135—?),本卷丁编别有传。

《史记》全书五十二万言,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末年。

记述了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政府档案,也有作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

书中有些汉代人物的事迹,甚至是司马迁亲身交往所了解的。

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

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举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关系,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诸邻国的社会情状,都在书中得到了反映。

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及游侠、商贾、医卜、俳优等等,大都栩栩如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图景。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亡缺也有续补。

最先提出《史记》有缺的是东汉卫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谓《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时张晏胪举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当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等篇。

他还指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是元、成间博士褚少孙补作。

后人对张晏的说法有不同意见。

一般认为,十篇并非全佚,褚少孙所补也并非四篇,凡今本中标“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补虽缺乏史识及文采。

其他续补者尚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所补内容,已无从稽考。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汉人延笃,撰《史记音义》一卷,早亡。

此后,晋徐广,刘宋裴骃,梁邹诞生,唐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作注,而能留传至今的唯有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号称“三家注”。

裴注重于释义,司马注音义并重而长于音,张注则最为精审,尤详于地理。

三家注本各自单行,至北宋时始分隶于《史记》正文之下,形成今本模样,为研读者带来不少的方便。

然而在此过程中,误引误删而失原貌的也不少,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重。

有关《史记》的考订校补之作甚多,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

他们所举较为重要的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

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

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

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

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

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引三家注外中国有关考订之作一百余种,日人之作二十余种,汇为一编,考校得失,颇有便于读者。

其后水泽利忠又作《史记会注考证校补》,集世所罕见的宋本和日本古抄本、古校本,作为校记,为洞悉《史记》古本原貌,作出了贡献。

《考证》辑录《正义》一千多条,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增辑《正义》佚文二百多条。

虽二书中出于己者而“坚壁不可撼”之精说不多,有些注文过于繁琐,对考古资料的利用也不足,但不失为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对读《史记》诸表有较高参考价值,其中以汪越、徐克范《读史记十表》和卢文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校补》较为重要。

《史记》的版本,现存最早的善本是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以同治金陵书局刻本为底本,兼取百衲本。

二本在传目编排和文字上均有差异,互有短长。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

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

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在纪传体史书中,《史记》是研究秦史的最基本的典籍。

有关秦史,还应注意下列诸书:清孙楷的《秦会要》,从先秦诸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太平御览》诸书中摘取有关秦典章制度的资料,分入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等十四门,使零散的材料条理清晰地整理出来,颇有益于学人。

近人徐复又钩稽群籍,逐条予以斠正,并续有增补,成《秦会要订补》一书,也颇利于用。

近人马非百之《秦集史》,略仿纪传体史书成例,材料丰富,兼有考证,既可补二十四史无“秦史”之憾,又可省却读者许多翻检之劳。

惜与作者原计划相较,尚有漏略。

涉及秦史的文物考古资料也欠完备。

此外,有关秦汉典章制度的材料,还应参阅唐杜佑《通典》,其中《食货》、《选举》、《职官》三典尤为重要,不可不读。

《汉书》《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32—92),本卷丁编别有传。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

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

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

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

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

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

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

如《百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

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

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

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

《王莽传》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发显得可贵。

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

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

为此作注者甚多。

据《汉书》注中引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

而现确知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

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

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本。

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清钱大昭《汉书辨疑》,清朱一新《汉书管见》,清沈家本《汉书琐言》,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

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

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

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

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

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

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

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

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

其中夏燮《校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汉书》版本,可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也应参考百衲本。

工具书首推黄福銮《汉书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魏连科《汉书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七十卷,取资《史》、《汉》,将西汉典章制度的有关资料,分隶于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凡三百六十七事。

虽便于翻检,但取材狭隘,重要资料仍有遗漏,引文节略过甚,时有错误,使用时皆当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后汉书》《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398—445)撰。

《续汉志》,三十卷,西晋司马彪(?—约306)撰。

范晔、司马彪,本书第五卷丁编别有传。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 年),范晔已完成《后汉书》纪传的写作,并同谢俨撰成《礼乐》、《舆服》、《五行》、《天文》、《州郡》五志。

《州郡志》实包括百官于内。

南齐檀超作十志,其《百官》即依范晔而合于《州郡》。

范晔下狱那天,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使范书残而不全。

在范书之前,有关东汉的史作不下十部,即《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张璠《后汉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