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各地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分析

合集下载

【VIP专享】2008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考生答卷简评

【VIP专享】2008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考生答卷简评

2008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及考生答卷简评(试题评价角度:科学性、导向性、选拔性、时代性、创新性)2008年是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东卷自主命题的第二年。

试题遵循了山东省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与相关原则,试题体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命题特点。

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保证了自主命题的平稳性。

在答案制定时兼顾了“一标多本”的情况,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命题立意关注重大历史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自主性。

做到了考查知识能力与考查学科人文素养的统一,考查学习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

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卷)基本情况1、试卷结构试卷结构与往年基本一致,但所不同的是23、24、25为综合拖题。

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是必做题,为选择题;第Ⅱ卷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部分,为非选择题。

历史学科选做题共3道,考生可选择其中1道题作答。

答题卷专门设计了答题纸,从技术层面上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考生答卷欠规范的问题,减轻了阅卷教师的负担。

2、题型、题量及分值今年山东卷的题型仍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类,没有新突破。

其中,选择题仍以情境创设类题目为主。

非选择题基本上是主题式材料解析问答题。

文综卷总分值为240分,历史试题总分占78分;Ⅰ卷选择题为8小题,32分。

Ⅱ卷3题,46分。

具体情况见下表:年度题型题量分值比重选择题83241%学科内必做1道(25分)选做1道(10分)352008年非选择题跨学科1道1159%3、考查内容范围及比重(1)中外史内容比重(不含选做题10分)分值比重范围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中国古代史871519%中国近现代史4293342%世界史20103039%从上表中看出,中国史与世界史考查内容之比为61:39,在正常范围之内,只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考查比例较去年相比分值过高。

如果考生选做33题,中外比例是67:33;选做34题中外比例51:49。

(2)各模块内容比重(不含选做题10分)分值模块比重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必修一12132537%必修二12142638%必修三891725%从上表中看出,必修Ⅰ、必修Ⅱ考查内容比重基本持平,必修Ⅲ考查内容比重略低,属正常范围。

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及问题详解

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文档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江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D .郡县制C .三省六总部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B.张旭C.颜真聊D.柳公权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B.群权与相权相互制后衡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浒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④古代商帮的推动③文化政策的开放C.①②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B .②③④A.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D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A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族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7.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BA.魏源.林则徐D.严复C.洪仁轩“外贷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208.至世纪初,.洋布广告弃斥B A.洋布外观漂亮D C.洋布引领时尚.洋布价格低廉.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9实用文档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世纪的不.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10 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B《共同纲领》封面A.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上海合作组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

2008年高考文综(大纲卷)历史部分内容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大纲卷)历史部分内容分析

2008年度⾼考(Q吧)⽂综(⼤纲卷)考试已经结束,从已经出来的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来看,⽂综历史科⽬的命题特点逐渐成“⽴⾜书本、考察能⼒、时事切⼊、不避热点”的趋势,下⾯分别从以上各⽅⾯结合试题分析08年的⽂综⾼考历史部分,以期为以后的⾼考复习提供⽅向和建议。

1. ⽴⾜书本⾼考历史科⽬的考察⼀直以课本为基础,⽽识记基本史实作为回答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点也是每年历史必考的内容。

今年⽂综历史科⽬则⽴⾜于书本,侧重于对时空概念的考察。

如08北京卷的12、13题分别考察了空间和时间的定位问题。

其中13题考察古代对外交通的状况更是把书本中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图(古代史书P80)经过⼀定的删减直接放在了试卷上,⽽北京卷的19题就考察了1958年和1980年两个时间点的历史事实的定位。

纵观各类⽂综卷,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定位历史事实的题⽬⽐⽐皆是。

这就启⽰我们在复习整理历史课本的时候要时刻注意重⼤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

因为近⼏年时间往往不会作为答案给出,所以⼀直成为考⽣忽略的问题,⽽不直接考时间不代表时间不重要,往往在考试的时候,时间扮演着“桥梁”和“标尺”的作⽤,“桥梁”的作⽤指的是把题⽬给出的材料通过时间同书本知识连接起来。

“标尺”的作⽤指的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往往可以以时间为标尺,排除⼀些时间上超前或者滞后的选项。

所以关注书本中的时间标志词是复习整理书本的前提。

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历史书本中的地图,尤其是古代史的地图。

近⼏年的⾼考,直接采⽤书本上的地图作为考试的材料也是命题者常见的作法之⼀。

2. 考察能⼒今年⾼考的⼀个趋势是能够直接从课本中找出答案的题⽬越来越少,更多的题⽬要求考⽣具备⼀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

如08北京卷14题考察⽔利⼯程。

需要我们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在题⼲中获取到“蜀相诸葛亮”中的“蜀”字,从⽽定位到四川,定位到都江堰。

⼜如08北京卷的19题则完全考察了考⽣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

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评析即2009年备考建议

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评析即2009年备考建议

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评析即2009年备考建议袁富强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2008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

翻阅全国各地的文综历史试卷,考查的内容与方向和去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做了一些调整。

总体来说,今年的历史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命题形式和内容新颖。

从全国命题的两套试卷来看,连续两年的高考试题,选择题不再按照学习专题来设计题目。

2007年选择题一改文科综合考试以来主题式题组考查的形式,仅仅设计了一组考查军队变化的题组,其他的均为零散的历史知识点。

而2008年选择题完全删除专题式选择题,知识考查更加全面和灵活。

从命题内容来看,2008年关于“阴、阳”的选择题,考查历史基本功和历史素养。

与2007年的“谥号”题具有传承性,可以综合运用语文、地理来答题,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

二、体现了与新课程接轨的教育理念,命题依标不依本。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全国出现多种教材,命题只能依据课标而无法依据某一种教材。

2007年,第一批课改实验区的考生参加高考。

除了课改实验区的试卷外,全国卷也明显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今年的试题尤其是全国(一)卷更加鲜明的呈现这一特点,很多试题游离于教材之外。

比如全国(二)卷第23题: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答案:D这道试题考察学生解读信息和归纳观点的能力。

在任何版本的课本上都找不到答案,但是却属于《历史课程标准》必修一和必修三学习要点后面的要求中所要达到的能力。

三、突出能力考查,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今年的高考试卷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比、归纳、论证能力。

08年全国试卷一文综 (历史)之浅见

08年全国试卷一文综 (历史)之浅见

08年全国试卷一文综 (历史)之浅见浙江省天台平桥中学资光华高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08高考的帷幕刚刚落下,09高考备考的序幕已悄悄拉开.揣摩高考试题研究高考动向对次年的高考都有指南作用.尽管09年历史命题由浙江省自主命题.但翻开前几年自主命题省份的试题与全国卷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今年第一次自主命题属于摸索当中,可能全国卷仍有非常突出的借鉴作用.一.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主要特点试题总体难度与07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体现在选择题方面我们学生比去年感觉好多了。

试题长度与阅读量有所下降,历史部分的阅读量大大减轻,材料比较易懂,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实与自然。

同时,试题延续了07年的基本思路与方向,过度比较平稳,给一线的历史教学很大的方向性与指导性。

1、稳中有变。

2008年全国卷一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

从题型来看:历史题型继承了去年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稍稍做了改动。

今年的选择题取消了以题组方式出题,扩大了出题的覆盖面。

去年高考历史科的选择题已经有题组减少的趋势,不过还是保留了一个题组。

今年则没有再设立题组,全部都独立成题。

往年题组多,学生都会感觉很多知识点没有考到。

现在不设立题组,考查的面会更宽,但也要求今后的考生要更全面地复习、应考。

从阅读量来看:去年,历史卷的文字材料明显增多,今年的阅读量还是比较大。

今年的综合题第39题,在设问的安排上出现了历史、地理交叉设问。

以往,出题者会先设置地理问题,再设历史问题,最后再设政治问题。

而今年第39题,第1问和第3问设置地理问题,而第2问和第4问则设置历史问题,一些学生会感觉比较混乱,不知道究竟该用哪个科目的知识来解答。

当然,如果学生认真审题,是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的。

2、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基本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今年选择题部分一改去年考查许多小字知识。

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

第13题考查新思想萌发,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14题考查洋务运动。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文综历史 解析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文综历史 解析版

2008年高考全国卷2文综(历史部分)第Ⅰ卷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

”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解析〗常言“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故选A。

此题实际是道地理题,也是送分题。

答案:A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肩负起了民主革命的反封建反侵略基本任务,属于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但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绩是沉重地打击了专制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答案选B。

选项A、D叙述不当,C不是主要表现。

该题思维含量高,难度中等。

答案:B14.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解析〗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答案选C。

2008年各地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分析

2008年各地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分析

2009-2012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对比分析2013-5-27模块年关键词(新颖之处)形式问题的内容思路问题的能力要求史料来源中国古代09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士大夫从商、社会经济史)四段材料1、士大夫致富的途径;2、导致社会风气的变化;3、观点阐释: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1、材料概括;2、观点阐释[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徐光启文集》、范濂《云间据目抄》、[清]钱泳《登楼杂记》王安石变法(科举变革及不同观点)两段材料1、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不同主张;2、“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含义;3、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1、概括不同主张;2、解读关键句含义;3、理解目的[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10宋代商品经济四段材料1、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1、依据材料分析原因和影响;2、概括材料,对新变化给与说明。

[明]谢肇制《五杂俎》、[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庄季裕《鸡肋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康熙收复台湾三段材料1、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1、据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战略意图;2、概述治理措施及其作用;[清]施琅《靖海纪事》、《明清史料丁编》11 明末清初顾炎武思想三段材料1、顾炎武思想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

3、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4、指出顾炎武对儒学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5、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

1、说明背景;2、依据材料指出表象;3、概括功能;4、对儒学取舍;5、学风和时代责任感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12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三段史料1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2、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3、科举制在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1、指出汉晋选官制度;2、比较历史进步性;3、说明政治、思想和整体的统合功能;4、历史借鉴价值;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孔子和柏拉图两段材料1、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2、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1、据材料揭示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的共同性;2、分析礼和仁的不同作用;3、列举柏拉图各等级的品德;4、据材料,概括观念相似的原因,用具体社会背景说明;(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国近现代09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社会史、设问繁琐、不同视角)四段史料1、婚姻态度的变化;2、婚俗变化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3、变化的社会条件;4、不同学者的视角;5、全面认识婚姻自由;1、史料解读;2、史实概括;3、分析背景;4、全面认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费孝通《生育制度》110 辛亥革命的时间解释两种观点说明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

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

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广西卷)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Ⅰ卷)(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浙江、江西、安徽、福建、辽宁和广西等省区使用),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遵循大纲考大纲的原则,坚持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坚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突出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力求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代表了命题的方向。

一、试题分析1.试题结构稳中求变。

(1)试题结构稳定。

题型、学科试题排列、赋分等与往年一致。

题型还是两大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的排列仍按地理、历史、政治这样的顺序排列,赋分还是100分。

(2)学科比例没有变化,仍然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占100分。

(3)选择题的结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全卷12道选择题,没有设计一个大的主题,终于放弃了2000年以来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的选择题都是围绕中心问题来设置的小专题式的选择题,命题方式恢复了2000年以前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非主题考查的形式,从而使高考历史科考查的角度明显地增多,考查的知识面明显地扩大,试题的覆盖面明显地增加了。

这也是和2008年的考试大纲一致的。

(4)从试卷的呈现方式看,试题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材料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试题的第13、19、21、22、37、39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和历史图片、表格数据等,充分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历史阐释能力。

(5)试卷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7年文综历史试题(卷Ⅰ),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

基本符合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占的比重。

而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所占的分值达到40分,而中国近现代史仅占有24分,实在有点出乎意料。

(6)整个文综试题的总量由去年的40题减少为39题,把去年的36、37题合并为一题,非选择题39题以历史材料导入,(1)问、(3)问是地理题,(2)问、(4)问是历史题,这种变化反映了学科间综合的进一步加强。

2008年高考四川卷历史学科主观试题错误举隅及应对策略

2008年高考四川卷历史学科主观试题错误举隅及应对策略

(举出相关史实)
问题四:知识迁移能力差
示例:第37题第三问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 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12分) 省颁答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 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
应对策略: 注重细节 强化学生语言准确表达能力的训练 强化对教材பைடு நூலகம்础知识的过手, 夯实基础,力争做到节节清
秦汉王朝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即 世纪 到 世纪。其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时代,也是 的奠基时期。秦朝统一 的条件有 : A,从经济基础看, ; B,从民族关系看, ; C,从秦国自身条件看, ; D,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秦统一的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 六国,又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 地区的统治; 北击匈奴,取得 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省颁答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 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 学生答案举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问题二: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不能 多角度地理解、掌握知识
示例:第37题第2问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 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 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 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 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 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复习参考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对今后教学的指导(全国卷

复习参考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对今后教学的指导(全国卷

民族神话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对今后教学的指导(全国卷Ⅰ)山西太原十二中左明兴一、2008年文综历史特点。

(一).从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仍坚持了“三个原则”,即:坚持“遵循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坚持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从指导思想来看,重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重视主干知识的理解把握。

坚持“稳中求变,稳中创新”的原则。

(二).从考察内容看,突出“文明史观”,体现在以下六方面:(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2)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5)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6)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三)从选择题看(1)、“情景式选择题”成为主要题型:通过材料设置新情景,将考察内容置入特定历史背景中,要求学生结合特定背景全面、准确的理解和释读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判定。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的第 ( )2 两小 问 , 中 3 1( ) 其 7题 3 2分 ,9题 2 。 3 0分
(-) - 试题 的 内容结 构 。
试题涉 及 中 国古 代史 、中 国现代史 和 世界 近 现
代史 三部分 内容 。
中国古代史部分 : 0 2 6年的中国古代史 3 分 0 2
主要分 布在 主观 题上 , 观题上 基本 没有 涉 及 , 客 占卷
认 现 重要 的 历史 知 识 、 史 思 维 能力 、 再 历 历史 阐释
空和内容限定 , 在分析后得出结论 。审题时 , 由时问 12 年 , 9 0 可知背景是一战结束后 ; 由著作《 欧游心影 录》 可知关注点是欧洲 ; , 观点是通过科学技术在一
战 中 的作用 , 出 “ 学万 能说 ” 指 科 的片面性 。 由此 得 出
答案 c 。
l 考查 再认 、 现历 史 知识 的能力 。 由时间 6题 再 是 “ 战 ”地 点 是 “ 区” 中心 词 是 “ 选 议员 ”可 抗 、 边 、 参 , 知 问题焦 点指 的是 选举 , 由此选 定 A。
1 考 查 在 一 定 时 间 情 境 下 , 认 、 现 历史 7题 再 再
能 力 和文字 表述 能力 四个层 次 。命题 体 现 了 以知 识 为 载体 , 以能 力为 立意 , 将理 论 观点 和史 学方 法及 思
知识 的能 力 。审题 的关 键在 “9 3年 1 这个 时 间 14 月”
想素质 、 文化科学素质的考查渗透其 中的思想 。
二 、 题 分析 试 ( ) 一 选择 题 。
然后 , 比较 A、 再 B两人 著作 内容 的不 同和证 明了 中 国“ 非 地球 上 的 唯 一一 个 国家 ” 一作 用 , 出正 并 这 选

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分析和反思

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分析和反思

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分析和反思一、选择题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B. 中国近代经济变革C. 世界现代科技发展D.全球环境变迁A. 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侵略者挑起的B. 鸦片战争是清朝政府主动发起的C. 鸦片战争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战争D. 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为争夺领土而爆发的A.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 戊戌变法推动了清朝政治体制的改革C. 戊戌变法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D. 戊戌变法导致清朝灭亡A. 秦始皇B. 岳飞C. 康有为D. 毛泽东A.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B.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C.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D. 抗日战争使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得到了提高二、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在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特点。

2. 请谈谈你对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变革考查的认识。

3. 请举例说明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在考查世界现代科技发展方面的不足。

4. 结合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分析我国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面的现状。

三、论述题1. 请论述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 从历史教育角度出发,谈谈如何改进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的命题思路。

3. 结合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分析我国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一: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的一道题目:“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的一道题目:“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1. 请对比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

2. 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3. 结合材料二,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开放性试题1. 请结合2008年江苏历史高考卷,谈谈你对我国历史教育改革的建议。

2008年各地高考文化史试题解析

2008年各地高考文化史试题解析

2008年各地高考文化史试题解析1.(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A卷·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解析:本题属于情景材料式选择题,实质考查中国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

题干材料中的“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说明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题干中“所反对的”限制条件,B项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不符。

答案:C点拨:本题容易误选B项,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完整而全面地提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忽视了“非为一姓”的关键信息;二是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基本内涵,混淆了“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制度”的区别,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

2.(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A卷·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本题属于情景材料式选择题,实质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主张,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

慧能认为“心动”才看到风吹幡动的现象,与王阳明“心即理也”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程颢认为“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朱熹主张“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最终归宿,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点拨:学习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主张时,应注意依据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世界本原、天人关系、政治观点等方面进行把握和理解,进而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3.(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A卷·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析近年来, 上海市在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全国同行瞩目。

上海试题的改革力度大,优点多,符合现代试题的发展趋势。

总结其经验,吸取其精髓,在今年完成新、老历史课程高考的顺利过渡与转轨显得尤为必要。

与往年相比,近两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思维含量高,灵活性增强。

通过设置场景或利用史料、图片、图表等方式,创设一个与课本内容不同的历史情景,在这个创设的情景下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能死记硬背,对考核的内容要充分理解、灵活运用。

例如,选择题A组第2题与B组第11题: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2、交叉学科考察趋势增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例如,选择题第29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非选择题第16题: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

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问题:(8分)(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2分)(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上述两道试题均将试题内容与地理、经济、数学等学科的常识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概念的是否熟悉,要求学生必须先看懂、理解题目中的图,然后才能够根据所学的有关历史知识进行解答。

3、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非常直接的联系现实、热点。

浅析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及其启示

浅析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及其启示

调 与现实 生活 和社会 发展的联系 ,鼓励学 生从历 史中学会 思 考 , 查 学 生 的知 识 迁 移 能 力和 整 体 综 合 能 力 。考 试 大 纲 要求 考
的“ 取 和 解 读 有 效 信 息 、 动 和 运 用 储 备 知 识 、 述 和 阐 释 获 调 描 历史事件 “ 到明显的体现 。 得
中图分类号 :63.7 6 2 44
1 试 卷 整 体 分 析
风 格 , 个 模 块 并 不 是 平 均 分 配 , 中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的分 布 相 各 其 对 少 了很 多 。中 国 古 代 是 : 选择 题 1 主 观 题 3 2和 7的 1 2 4 、 、 和 3 9题 的 2 3莱 有 4 、 0分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 择 题 第 l 、 4 1 、 选 2 l 、5 1、7 1 总共 2 6 1 、8题 4分 , 界近 现 代 史 : 择 题 1 、O 2 、2 世 选 9 2、12 、 2 3和 3 题 的 2 3 4共 有 3 7 、、 6分 。
选择题所 考察的知识点 比较多也是一个 明显的特点 , 单个 选 择 题 中 所 涉 及 的 往 往 是 2个 以上 的 知 识 点 。这 就 更 要 求 学
生全面掌握知识考 点, 在考试状 态下 能及时 的联想综合 , 并 进 行分析 论证 。在 这样选择 题下只要其 中一个 知识 点卡了和 思
好。
从试 题 形 式 来 看 , 三 年 的 基 本 趋 势 相 当 一 致 , 种 直 接 这 那
由题 }和 简 单 联 系 知 识 就 能 得 出正 确 答 案 的 单 纯 知 识 型 题 目 = ]
放 弃 了组 题 的形 式 , 得 考 察 面 比 较 广 。所 有 的 题 目在 书 使 本 知 识 的 基 础 , 求 有 开 放 的 思 维 和 对 问题 思 辨 能力 。试 卷 直 要 接查考生再认、 现历史知识的试题, 乎绝迹 了。 再 几 从 选 择 题 形 式 上 看 , 大 量 的考 察 了具 体 史 料 的 分 析 与 综 合 运 用 是 最 为 明 显 的 特 点 (3 1 、5 1 、7 1 、9 2 是 文 字 1 、 4 1 、6 1 、 8 1 、 1 材 料 ,2是 图 片 材 料 ) 要 求 学 生 在 牢 记 基 础 知 识 的 基础 上 , 2 , 还 应 注 意 知 识 的迁 移 与 整 体 的 思 考 , 用 “ 材 料 、 情 境 ”强 运 新 新 ,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关键词: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17-04一、试卷结构(一)试题总体分布。

本试卷300分,历史科占100分。

其中,第一卷客观题占48分,包括第12-23题,共12道题,每小题4分;第二卷主观题占52分,包括37题和39题的第(1)(2)两小问,其中37题32分,39题20分。

(二)试题的内容结构。

试题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内容。

中国古代史部分:2006年的中国古代史32分主要分布在主观题上,客观题上基本没有涉及,占卷面总分值的32%,比2005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2007年试题中的12分分布在客观题,20分分布在主观题,总分值与2006年相同;2008年较前两年本部分分值增加到40分,其中,主观题分值共36分,占总分值的40%。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全部分布在客观题13~18题上,合计24分,占总分值的24%,与往年有所降低。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布在客观题的12小题、主观题37题和39题,共40分,占总分值的36%,与去年持平。

(三)试题结构及考查功能。

从试卷结构上看,与以往相同。

仍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

从考查功能看,仍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四个层次。

命题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立意,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的思想。

二、试题分析(一)选择题。

选择题在2007年打破以专题考查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命题不再以专题形式出现,增加了知识的覆盖面,从而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12题考查地名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历史的常识知识,又可以说是文学知识。

这就需要考生要有相当的文化史功底。

13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

2008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高效备考建议

2008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高效备考建议

币 ) 高 考 历 史 试 卷 命 题 的 形 式 与 内 容 ,分 析 新 旧 课 程 对 学 生 能力 要 求的 变 化 以及 历史 学 科 备 考 中的 几点 思 索 。
广 东卷
(S 分) 1O
3S 3 . % 36 6 . 7%
海 卷
( 00分 ) 1
4 0% 2 8
必修 =
2 07 0 2 08 0 f
J 器 东 ( 5 分) 1O
3 2 3 6%
海 卷 (0 1 0分 )
32% 34%
I东 卷 】 J (8分) 7
5 0% 61 .54%
夏 (0 1 0分 )
1 3% 61 %
江 苏 卷 ( 2 分) 10
避 热 点
建 议
通 过 对 2 0 - 0 8年 全 国 各 省 ( 市 ) 高 考 历 史 试 题 0 72 0 区 分 布 对 比 分 析 , 以 新 课 标 考 纲 知 识 点 为 依 据 ,选 取 新 课 程 选 修 、 必 修 内 容 分 2 个 大 的 考 点 。 通 过 对 比 分 析 ,2 0 8 08 年 , 在 一 些 省 ( 币 ) 取 消 选 择 题 组 题 形 式 后 , 试 卷 的 考 区 点 覆盖 面 明 显大 于 2 0 0 7年 , 其 是 北 京 卷 , 点 覆 盖 率 增 尤 考
3 0.8%
必 修 i
2 0 t 0 7 E
广 东
( S 分) 1O
1 3 1. %
海 谢卷
(0 1 0分 )
l 4%
I尔 拯 1 1
( 8分 ) 7
l 1 4. %
宁照 卷
( 0 分) 10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宋惠敏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08(000)018
【摘要】@@ 一、试卷结构rn(一)试题总体分布.rn本试卷300分,历史科占100分.其中,第一卷客观题占48分,包括第12-23题,共12道题,每小题4分;第二卷主观题占52分,包括37题和39题的第(1)(2)两小问,其中37题32分,39题20分.【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宋惠敏
【作者单位】承德市第一中学,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与广东卷文综历史试题的共性与差异 [J], 郑仕佳
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乙)地理试题分析 [J], 王乐祝;李洪军
3.对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历史部分的几点认识 [J], 康海军
4.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J], 宋惠敏
5.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部分的试题分析 [J], 钟昌渭;王星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命题研究的四个视角——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历史命题研究的四个视角——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 重视基本史料的作用 (08全国文综一)根据材料一,指出在 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 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 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
历史学家所做 的工作与福尔摩斯 所做的工作原理是 一样的!
英国历史试题: “钻石谜案”
1.历史学家寻找线索。他们把线索称为? 证据 2.历史学家使用的作为证据的证物称为? 史料 3.侦探找到的鱼骨,历史学家称为? 实物史料 4.侦探找到的信件,历史学家称为? 文字史料 5.询问管家取得的证据被称为? 口头史料
证据 口头资料 史料 文字史料 实物史料
(08广东)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 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先事农。民事农则田垦,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 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 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 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 理
(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1.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 指出新史学不是写“一人一家之谱碟”, 而“必探索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次 年又以《新史学》为题批评中国旧史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2.此后,中国涌现出郭沫若、吕振羽、陶 希圣、杨树达、尚秉和、吴晗、吕思勉、 傅衣凌、邓拓等大批的社会史名家。
三、历史专业与中学教学的关系
1. 形式年轻化,思想成人化 (08广东)某思想家说:‚我之出仕也, 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括寡头政治的弊端,指出其带来的社会危机;2、列举梭伦保护平民有限权益的措施;3、据材料分析梭伦无法达到目标的根本原因,指出对后世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统计
总结
四年
政治史: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辛亥革命的时间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与议会之争、英国议会改革4题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两段
材料
1、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2、理解材料二中“关键弱点”的含义;3、克服弱点的重大举措;4、举措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1、从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中的观点;2、依据材料说明相应举措;3、及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1、说明背景;2、依据材料指出表象;3、概括功能;4、对儒学取舍;5、学风和时代责任感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2
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三段
史料
1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2、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3、科举制在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
问答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2、如何设定汇率机制;3、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4、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1、记忆;2、初步理解;

甘地
三段
史料
1、甘地对英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的根本性变化;2、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3、甘地“诅咒西方文明”的原因;4、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1、史料理解;2、因果分析;3、历史人物评价
1、史料解读;2、史实概括;3、分析背景;4、全面认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费孝通《生育制度》
10
辛亥革命的时间解释
两种
观点
说明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林承节《印度史》
海默·劳《甘地传》
10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工业化政策
三张
图片
1、图1和图2反映的信息之联系;2、比较新经济工业政策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3、评价新经济政策;4、对图像的解读与分析。
1、比较政策的不同点;2、理论与实践的视角评价;3、解读图3信息是否正确,说明理由;4、比较特点;
苏联宣传海报
康熙收复台湾
三段
材料
1、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1、据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战略意图;2、概述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清]施琅《靖海纪事》、《明清史料丁编》
11
明末清初顾炎武思想
三段
材料
1、顾炎武思想的政治背景。2、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3、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4、指出顾炎武对儒学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5、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
1、区分不同历史解释;2、用新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
11
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及其影响
三段
材料
1、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2、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3、用史实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旧生产方式的苦难,新生产方式的生机。
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2、解读材料;3、论证观点;6分
1、据材料揭示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的共同性;2、分析礼和仁的不同作用;3、列举柏拉图各等级的品德;4、据材料,概括观念相似的原因,用具体社会背景说明;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中国
近现

09
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
(社会史、设问繁琐、不同视角)
四段
史料
1、婚姻态度的变化;2、婚俗变化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3、变化的社会条件;4、不同学者的视角;5、全面认识婚姻自由;
理解2、初步理解、史料理解
分析8、分析起因
研究原则
比较层
区分、取舍
指出4、揭示
比较4、比较特点
应用层
论证2、批驳
评价、历史人物评价
全面认识、谈作用之认识
用新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综合、运用材料
综合材料说明、说明6、说明理由、说明局限性
一手文献: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徐光启文集》、范濂《云间据目抄》、[清]钱泳《登楼杂记》;[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明]谢肇制《五杂俎》、[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庄季裕《鸡肋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施琅《靖海纪事》、《明清史料丁编》;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汪荣祖《康有为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世界

09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与议会之争
三段
史料
1、依据史料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2、联系美国民主,指出激进分子的使命;3、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以及积极影响;
1、史料概括;2、历史解释;
3、记忆;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1、据材料与结合所学概括措施与背景;2、分析积极作用;3、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4、综合材料说明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角色;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梭伦改革
两段
材料
1、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及其带来的社会危机;2、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对后世民主产生积极影响的观念。
经济史: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宋代商品经济、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及其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苏联新经济政策与工业化政策、英国工业革命与议会政治改革、罗斯福新政与西方福利制度8题
思想文化史:明末清初顾炎武思想、康有为的思想、启蒙运动3
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梭伦改革4
人物:孔子和柏拉图、甘地、康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邓4
4段材料的有4题
3段11题
2段的有6题
背景要素:
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主要背景2、原因8、相似的原因、主要因素、具体原因、政治根源、起因、变化原因、根本原因、主要目的、目的、使命、战略意图、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社会条件、经济因素、
过程或内容要素
途径、措施、治理措施、重大举措、福利措施
1、指出汉晋选官制度;2、比较历史进步性;3、说明政治、思想和整体的统合功能;4、历史借鉴价值;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孔子和柏拉图
两段
材料
1、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2、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邓小平文选》
12
康有为的思想
三段
史料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中有“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2、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1、阐释材料的内涵;2、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论证主题;
二手文献: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林承节《印度史》海默•劳《甘地传》;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0
宋代商品经济
四段
材料
1、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1、依据材料分析原因和影响;2、概括材料,对新变化给与说明。
[明]谢肇制《五杂俎》、[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庄季裕《鸡肋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日本明治维新中值产兴业
三段
材料
1、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2、19世纪80年代殖产兴业方式的变化及变化原因;3、政府在经济中的的作用之认识;
1、据材料概括方式与原因;2、方式的变化及原因;3、谈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之认识;
1、材料概括;2、观点阐释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徐光启文集》、范濂《云间据目抄》、[清]钱泳《登楼杂记》
王安石变法
(科举变革及不同观点)
两段
材料
1、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不同主张;2、“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含义;3、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
1、概括不同主张;2、解读关键句含义;3、理解目的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