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谈中国经济 麦肯锡发表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2015年08月17日 11:19来源:凤凰财知道 作者:林毅夫 187人参与 21评论北大国发院荣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接受采访编者按:近日,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的安排下,凤凰财知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就中国经济学发展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对话,作为“财知道对话思想界”第1期以飨读者。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济学研究中心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财知道:包括您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研究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研究领域。
您是怎么判断的?林毅夫:这个看法我很高兴现在大家高度接受。
我记得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祝贺文章,标题是“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那篇文章里面,我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
20年来,我觉得这个认识现在越多人也认识到。
20年前我提出这个判断,主要是看到,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现代经济学以来,这两百多年,首先是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英国也是世界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地方,而到了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后,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绝大多数出在美国,美国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以及大师辈出的地方,会有这种时空的吻合?而且是在转移?我想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
那么,在诸多简单的逻辑体系中,哪个是重要的?是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的?其答案不决定于逻辑体系本身。
因为,理论的逻辑是越简单越好,理论的重要性是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林毅夫:中国不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全文)
林毅夫:中国不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全文)2008年6月我接受任命,到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
履新之前,我对未来四年想达成的目标有所准备。
2007年,我曾经在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发表演讲,就我对经济发展和转型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一个国家如何加速其现代化等的思考,做了详细的阐述。
世界银行是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多边发展机构之一,其首席经济学家的工作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寻找走向繁荣之路。
接受世行的任命,我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将我的观点与学界进行交流,并希望利用此平台,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瓶颈、障碍,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经过四年的交流,我的这一认识更为深入,同时我也更有信心。
四年后,我带回了两本书,一本是《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理论框架;另一本是《繁荣的求索》,这本书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并与我在世行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四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结合。
到世行之后,有些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全球金融危机突如其来,这场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最严重、涉及面最广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
2008年6月我抵达华盛顿的时候,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还集中在粮食价格、石油价格的飞涨,以及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给其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向同事提出:在通货膨胀得到遏制后,接下来是否会发生通货紧缩?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相信的是“大缓和”,认为发生通货紧缩是无稽之谈:基于此前20年的成功经验,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认为,他们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平缓经济的周期波动。
不幸的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治理通货紧缩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
其实,在危机爆发之前,我们对此也有过一次讨论。
每年8月底,美联储都会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召开年度会议,邀请全世界最顶级的银行家、金融学家参加。
2008年会议期间,我应邀去参加世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在其庄园举办的小型晚宴。
林毅夫别把中国经济推向深渊
304 林毅夫先生别把中国推向深渊2012-09-13 07:55:37浏览 171576 次 | 评论 142 条经济学家林毅夫从世行高级副行长的位置上镀金回来,仍然不改其御用本色,仍然痴情于无节制无监督无效益的政府投资,仍然津津乐道于GDP推动的中国模式!9月11日,在2012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林毅夫先生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开出的绝妙药方是再来一轮财政支出投资基础设施。
他表示,投资在短期内仍是拉动全球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工具,建议实施“全球马歇尔计划”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举措,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林毅夫说,一些人不太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例如,1998年实施了基础设施投资,到2002年,高速公路长度增长了5倍,当时一些人质疑这些高速公路是资源浪费,但如今很多高速公路已经拥挤了。
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投资在拉动经济方面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6月,这位刚刚从世界银行凯旋而归的经济学家,回国后再向国人放出卫星:中国经济会保持20年8%的增长速度。
林毅夫更以中美经济发展作对比,认为照这个势头下去,到2030年时,中国人均收入将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GDP将达到美国的2倍,占全世界的25%,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也将占有100-150席。
此前的2006年,林毅夫也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连续50年保持8%到10%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历史上也没有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连续25年保持9.3%的经济增长。
这样看来,中国再维持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其实是很保守的估计。
林毅夫先生是当今中国最特殊的御用学者,他的论调几乎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深得官方的信任和赞许。
这位三十多年前只身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下海偷渡到厦门的台湾军官,万万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精彩的人生,并且赢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尽管他从此再也不能踏足台湾,但大陆乃至国际上给了他更多的荣誉更广阔的舞台!林毅夫先生极力推崇的大规模政府投资计划,固然可以保持中国GDP持续增长以及中国模式神话的延续,但是,林毅夫先生显然忽视了中国乃至世界为此付出的代价以及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推动GDP增长,中国只能疯狂的增发货币,中国的货币总量已接近GDP的2倍,而负债累累的美国,货币总量也只占GDP的70%。
林毅夫:中国五年后成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中国五年后成高收入国家
在厦门举行的“2020国际投资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发表题为《新形势下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新形势下的全球治理,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未来发展的路径。
据报道,林毅夫表示,根据各种预测,中国在2025年之前可以跨过人均收入12,700美元的门槛变成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到那时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就会从现在只占全世界人口16%翻一番还多,变成达到34%。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向好。
林毅夫指出,如果现在在新形势下来讨论全球治理,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总结自己成功跟失败的经验,并且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来面对自己的问题,想出自己解决的办法,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思路,目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是完备的。
那么在这个反思过程当中,他认为中国义不容辞,因为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现在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
从2014年开始,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并且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贸易国,经济是基础,所以中国有责任来总结中国自己的经验,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并且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总结发展中国家自己成功跟失败的问题,携手解决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问题,来完成中国自己的发展。
林毅夫表示,如果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能带这样的反思,然后在现有的全球治理之下,中国继续沿着全球化的讨论,每个国家有的什么,能做好什么,在政府跟市场两只手的共同努力下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他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全球共同繁荣必然能够实现。
林毅夫:中国将在2025年变成发达国家
龙源期刊网 林毅夫:中国将在2025年变成发达国家作者: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8年第10期目前,世界上8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到2025年左右,我国将变成发达国家。
那个时候,也还有66%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在2025年左右又将成为高收入国家,就需要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负有更大责任。
中國变成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后,就要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还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
从这几年我们提倡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水平,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验来看,少数几个发展成功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都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让他们从农业社会变成现代化工业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2013年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过去18年来提出的中非合作发展,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能合作,这确实可以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带来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期。
当然,他们要怎么抓住这个机遇期,我们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改变他们的发展思路。
总的来讲,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的世纪。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要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让经济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往前进,同时我们也要提出新的理论,才能够让改革发展更顺当的进行,并且以我们的理论、思路以及我们的发展来帮助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后,也同样能给发达国家创造出机会,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林毅夫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他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现状,并提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林毅夫的国情报告的解读,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是一份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报告。
该报告由林毅夫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了中国政策制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林毅夫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建议,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林毅夫的国情报告内容概述林毅夫的国情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他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收入分配差距等。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林毅夫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第三部分:关键节点一:改革开放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开放市场和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得以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第四部分:关键节点二:加入世贸组织另一个关键节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
第五部分:关键节点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林毅夫在国情报告中还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关键节点。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模式已经面临困境,中国经济需要转向以创新、效率和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发展。
第六部分: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在报告的最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林毅夫:发挥出中国经济8%的潜力
中 国经 济进 入 新 常 态 的 一 个 含 义 是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比过 去 慢, 2 0 1 4年 中 国经 济 7 . 4 %的 增
片 生 产厂 , 所 以 中 国仍 将 是 吸 引 外 国投 资最 多 的发展 中 国家 。
当前我 国增 速 的下滑 , 有 上
决 定性 作用 。
经 济 发 展 是 一 个 产 业 不 断
长速 度 ,跟 过去 3 6年 平 均 每 年 述 新 常 态 中所 蕴 含 的 产 业 结 构 9 . 8 %的速度相 比,下滑将近2 5 %。 2 0 1 5年 的增 长预 期 则 是 7 . O %左
右 。从 全 世界 范 围来 看 , 7 %左 右 的 增 长 速 度 依 然 是 最 快 速 的 增 长, 再 加上 中 国的 经济 规 模 已经
来 的人 才 和 资本 , 将这 些 要 素 配 动 。新 兴产 业必 须符 合 国家 的 比 置 到技 术 水平 比较 高 、 资 本 比较 较 优势 才能 形成 竞争 优势 。具有 创 造 密集 , 附加 价 值 比较 多 的新 的具 竞 争 优 势 的产 业 利 润较 高 ,
有 比较 优 势 的产 业 部 门 里 去 , 这 的就 业 岗位 较 多 , 收入 和 消 费增
种调 整本 身是 挑 战 , 也 是机遇 。
长也 会 较 快 ,资 本 积 累较 多 , 有
级 的 过 程 中 ,可 以 发 挥 后 发 优 势 。要 达 到这 样 一 个 良性 循 环 , 必须 有一个 有 效 的市 场 。必须 像 十八 届 三 中全 会 所 规 划 , 全 面 深
的增 长 速度 。
很大 , 在 政 策 上必 须 给 进 行 创 新
林毅夫: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探路者
林毅夫: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探路者作者:金辉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17期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论起中国经济学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教授想必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传奇人物。
奔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与深邃思考。
朗润园里的中国经济研究智库198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访问北大。
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推荐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
在与舒尔茨的接触中,林毅夫获得了舒尔茨的欣赏。
舒尔茨回国后不久,即给北大寄来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并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他用4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至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证》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而后,林毅夫转至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攻读博士后。
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研究。
面对世界银行、加州大学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分校向他发出的邀请,林毅夫都谢绝了,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北京,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回国后,林毅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属机构从事研究。
1994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创办了如今名扬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并出任该中心首任主任。
从此,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在这里诞生。
一时间,这里成为了海外归国学者的大本营,人才荟萃,易纲、海闻、周其仁、胡大源、姚洋、卢锋、宋国青等都曾经或仍旧在这里工作。
这批朗润园的学者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不断发声,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林毅夫展望中国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展望一、中国经济的奇迹林毅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1997 年18 年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8% 的高增长速度,如果这一增长速度能够维持下去,则至迟到下世纪30 年代,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一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要从分析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成因入手。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政府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由于资本高度密集的重工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作为先进技术载体的机器设备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投资规模巨大等三个特征。
而当时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其特点是:生产剩余很少,资本积累很低,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不利于投资周期长的重工业项目的发展;可以出口的商品很少,外汇短缺,市场决定的汇率很高,不利于发展重工业所需设备的进口;由于剩余主要来自于农业,而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非常分散,导致资金动员能力很低。
这样,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当时我国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了直接的矛盾,因此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而需要政府出面,利用行政手段扭曲宏观政策环境,人为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一方面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动员资源发展重工业;在要素和产品价格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金、外汇、原材料及生产必需品就需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进行配置,同时还需要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和在农村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需要,又分别实行了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部门的人民公社化,对微观经营严格控制。
这样,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逻辑起点,相继形成了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点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译者说明]2012年9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应邀到南京农业大学作题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学术报告。
林教授兼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此次学术报告既是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重大内容之一,也是经济管理学院名家讲坛系列讲座之一。
精彩的学术报告获得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
为了进一步传播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思想,主办方根据报告录音整理了一份记录稿,希望经林教授审定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
林教授提出,由于报告的内容主要取自收集在邹至庄主编《Handbook on Chinese Economy 》的一书中(尚未出版),建议我们直接把该文翻译成中文发表。
我们欣然接受林毅夫教授的建议,十分感谢林教授对南京农业大学和本刊的支持。
原文没有摘要和关键词。
翻译中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由译者负责,预先向林教授和广大读者致意。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1)在超过1000年的前现代化时期,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到了19世纪,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 的计算,1820年中国GDP 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见图1)。
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迅速崛起,而中国则不断下滑;随着经济衰落,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节节失败并沦落为半殖民地,20个国家在开放的港口城市获得各种治外法权。
中国不仅被外国人控制了海关收入,而且被迫割让领土给英国、日本和俄罗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精英们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伴一样努力奋斗,力图使中国重新成为受人尊敬的强大国家,但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中国GDP 的份额缩减为全球的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低水平上,直至1979年(见图1)。
数据来源: Maddison ,2010.图1 中国GDP 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命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探索中国经济的命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探索中国经济的命运当谈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人们不得不提到林毅夫教授的北大国情报告。
这份报告深入探索了中国经济的命运和发展路径,并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报告中,林毅夫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他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林毅夫教授也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他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够稳定,投资、出口依赖性过高,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
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探索中国经济未来命运的过程中,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观点。
首先,他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林毅夫教授还强调了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林毅夫教授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他认为,中国需要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建议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林毅夫教授还强调了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林毅夫教授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的观点和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他的研究成果,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深入剖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深入剖析林毅夫是中国经济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于中国经济现状有着深入的剖析。
本文将对林毅夫北大国情报告中的关键观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林毅夫在国情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提到了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情况,这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其次,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等。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等,以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另外,林毅夫还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阶段。
他强调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他还提到了中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
此外,林毅夫还对中国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中国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他认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林毅夫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提到了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债务问题、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他强调中国需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稳定经济运行,避免经济风险的积累。
综上所述,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宏观经济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他的观点既有实践经验的支持,又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毅夫 产能过剩 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
林毅夫:产能过剩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林毅夫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发表时间:2015-05-05 07:00:04【昨天下午,北大国发院举办的“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朗润园的观点”研讨会,北大国发院教授林毅夫、黄益平、宋国青,以及光大证券徐高博士,分别就中国经济目前的宏观走势,金融政策展开了热烈讨论。
刚刚从福建、江苏等地调研回来的林毅夫教授,在演讲中首次核心讲解了面临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究竟还有哪些投资机会的问题。
林毅夫首先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水平高低情况分成了五类,每一种企业类型,或者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或者在国内转型升级,企业主动出击之外,都需要政府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主办方授权,观察者网发布林毅夫演讲的摘录。
】今天的报告黄益平(会议主持人)要我多谈一下投资的领域,我想谈的是产业升级,这方面的投资机会到底有没有。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说产能过剩投资机会就没有了,其实这种看法不正确。
因为我们的现在是中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五类产业面临大量投资机会。
技术追赶型利用后发优势第一类,就是现在我们的人均GDP是7500美元,德国是40000美元,他们能有那么高的人均GDP,就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和产业附加价格比我们高。
他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价值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还在赶超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其实我们的投资机会非常多。
比如说我们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那怎么做?既然国外已经有这些产业,他的产业比我们高,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
就是到国外去并购,那些拥有比我们先进技术的企业,不管是在德国、美国或者是在其他高收入国家。
只要并购了以后你就把他的技术引来,你的技术就能提升,你的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就可以提高。
这方面我们的民营经济做了不少,比如说三一重工到德国并购了一些工程机械方面的。
我到泉州也是有一个泉州工程机械,他是做钻机的,国内的一部钻机是50万美元,德国的钻机是500万美元,功能是一样的。
他们发现有一家德国的公司是第三代人,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把德国公司给并购过来。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林毅夫教授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多年来在经济研究方面的成果备受瞩目。
尤其是他担任北京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期间,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不仅给国内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北大国情报告是林毅夫教授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国情研究院每年出版的一份年度报告,旨在为国内外提供全面、准确的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估和预测。
这份报告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结合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理论,呈现出了一个全面的中国经济画像。
这份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还结合了国情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给出了一系列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洞察力的观点。
林毅夫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报告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影响。
此外,北大国情报告还对中国经济结构、就业状况、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主的模式,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报告也关注到了中国就业状况的变化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林毅夫教授在北大国情报告中的观点往往富有洞察力,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判断往往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问题的本质和趋势。
例如,在报告中,林毅夫教授提到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的建议。
这些观点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可,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洞察力。
这份报告以准确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基础,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解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的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
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2012年1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朗润思•辩圆桌——学者与媒体对话”论坛在朗润园万众楼举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讲话,以下为该讲话的整理内容,经林毅夫教授本人确定。
全球经济可能陷入疲软“新常态”现在正值年初,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当年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投资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投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要。
自2008 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至今,中国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因此假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世界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另外一场意想不到的挑战。
但是假如中国经济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能够达到6.5%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仍然会维持在30%左右。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更多的需要依靠内需。
但是在拉动内需问题中,到底是应该以消费拉动,还是以投资拉动,在国内和国际有很多的争议。
国际上很多人认为,中国过去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中国应该改为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消费当然非常重要,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要维持消费长期持续增长的前提是收入必须不断地提高。
而要提高收入,一方面要靠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地出现附加值越来越高的新产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交易费用需要不断地下降,要下降交易费用就必须不断地完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是不管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或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需要依靠投资的。
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必须依靠投资,而且我们目前必须要改善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投资热点排行榜。
林毅夫:2030年中国将成世界最大经济体
林毅夫:2030年中国将成世界最大经济体佚名【摘要】11月4日,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11北京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的中国文化可能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中国经济还会在未来二十甚至三十年内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林毅夫表示,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经济基础、经济与政治组织方式均在发生变化,只有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即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却从未改变。
这意味着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的中国文化很有可能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新一代年轻人长期处于追名逐利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则可能消失殆尽。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1页(P11-11)【关键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世界银行;伦理价值;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发生变化;组织方式【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11月4日,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11北京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的中国文化可能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中国经济还会在未来二十甚至三十年内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林毅夫表示,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经济基础、经济与政治组织方式均在发生变化,只有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即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却从未改变。
这意味着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的中国文化很有可能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新一代年轻人长期处于追名逐利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则可能消失殆尽。
林毅夫援引麦迪逊公司的数据称,到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而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有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则有可能和美国相当。
林毅夫为中国经济把脉
林毅夫为中国经济把脉
吴志菲
【期刊名称】《人物周刊》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这么一句话: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最有资格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理所当然是中国经济学家。
这些年来,有这么一位“海归”派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解决世界上最复杂、最艰深的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经济问题。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吴志菲
【作者单位】《人物周刊》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 [J],
2.中国经济50人论坛林毅夫: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 [J], 林毅夫
3.之二:厉以宁、吴敬琏、萧灼基、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 [J],
4.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食品价格要靠市场调节 [J],
5.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面临通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suring China meets its full potential will help sustain rising global prosperity, according to Justin Yifu Lin, professor and honorary dean of Peking University’s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In the 35 years since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began, the country has grown at an average rate of 9.8 percent per year—an explosive and unprecedented rise. While it is unlikely to experience that level of growth going forward, taking steps to ensure that China meets its full potential presents an enormous opportunit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slowing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4, it was just 7.3 percent, and the country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face stiff headwinds, at least whe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decades. As policy makers in 2015 draw up the country’s 13th Five-Year Plan (2016–20), they will grapple with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how fast can China expect to grow, and what should they do to support that growth?
As Adam Smith discussed in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improvements in labor productivity, which today result from eith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 industrial upgrading. Here, China should be able to benefit from the “latecomer advantage.” Unlike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are already fully exploiting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a can achiev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rough imitation, importation, integration, and licensing—a lower-cost and lower-risk avenue to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Enhancing growth prospects in China Justin Yifu Lin
F E B R U A R Y 2015
2
That helps to explain 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sometimes been able to sustain annual
growth rates of 7 percent or higher for periods of 20 years or longer. The trajectories of such
countries as Japan,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would suggest a potential growth rate for China
of roughly 8 percent for at least the next decade. Weak condition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however,
are likely to diminish exports and thus lower that rate to between 7 to 7.5 percent.
But potential growth is just one part of the story. Actually achieving it depends on domestic
condi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o exploit the latecomer advantage, China must
deepen its reforms and eliminate its economy’s residual distortions—for instance, liberaliz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removing the Hukou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hich restricts labor
mo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social safety net, to name just a few things.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proactive role in overcoming the market failures, such as externalities,
that are certain to accompan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China has a second advantage.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fuel robust growth with domestic demand—
and not only household consumption. The country suffers no lack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with significant scope for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plenty of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public hous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reover, with low government
debt and private savings that amount to 50 percent of GDP as well as $4 trillion of foreign
reserves, it has the resources to fund those investments. Even under comparatively unfavorable
external conditions, China can rely on investment to create jobs in the short term; and as the
number of jobs grows, so will consumption.
As policy makers plan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they should set China’s growth targets at 7 to
7.5 percent, adjusting them within that range a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dictate. Such
a growth target can help to stabilize employment, lower financial risks, and achieve the country’s
goal of doubling incomes by 2020.
Justin Yifu Lin is professor and honorary dean of the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 and former chief economist and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Bank.
Copyright © 2015 McKinsey &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