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教案:课文赏析与生活启示

《孔雀东南飞》教案:课文赏析与生活启示

《孔雀东南飞》教案:课文赏析与生活启示一、课文赏析《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雄伟壮观的群山和奔腾澎湃的河流,诗中通过描绘孔雀东南飞的形象,意味着文人士大夫即将离开繁华都市,寻求群山大地的自由和真实。

本文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赏析。

1、题材与主旨《孔雀东南飞》描绘了孔雀高傲自信的羽毛和跌宕流放的乘风破浪,从而展现了之前陈述的孔雀要归去来兮,展翅远方的旅行。

咏歌作者李白是一位纯正的浪漫主义者,他用孔雀的东南飞瑰丽壮观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奔放和远离世俗的心愿。

2、意象描写诗歌用了极其丰富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其高远的情感,赋予了孔雀不同的比喻意义。

孔雀东南飞中表现出一种俊美而充满神秘感的美丽,有着欣赏和赞美的情感,并将孔雀的飞翔与自由相联系。

3、理解和解读孔雀东南飞体现着李白强烈的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他站在孔雀旁边,感悟着孔雀飞翔的艰难和孤独,再以此感悟自己处于复杂的人世中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

孔雀飞翔的艰辛是人生不断超越困难路途的写照,也是不断完成自我实现的启示。

4、丰富的寓意《孔雀东南飞》可以理解成是对快乐与美好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摆脱烦恼的心绪,抑或是要向自由之路走去的一种寓言,是表达作者把寻求自由、独立的真我作为人生目标的重要的写照。

孔雀的形象具有启示,告诉我们要让自己的灵魂向自由去飞,从而在人生路途的起点,寻找个人的精彩。

5、精神内涵《孔雀东南飞》是李白为自我领会、阐发他的哲理观而写的。

孔雀,比人类更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个描写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深厚寓意借助。

描绘出一种纯粹、美好的梦想,体现出李白自信、开阔、英雄式的人格风貌。

二、生活启示《孔雀东南飞》在人文精神、情感真实、人生意义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启示,这对读者的成长和人生的启示都是很有价值的。

以下是本文结合前文介绍的五个角度,对《孔雀东南飞》的生活启示进行分析。

1、追求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孔雀从东南飞来,在伟大而冒险的旅途中,李白把孔雀称之为“涉大川,天上深”,这是对于人生魔幻与荒诞的深刻提醒。

越剧经典《孔雀东南飞》赏析

越剧经典《孔雀东南飞》赏析

越剧《孔雀东南飞·雀离》--国亮分享越剧的经典之作《孔雀东南飞》说的是焦仲卿迫于母亲的压力,休弃妻子刘兰芝。

兰芝被哥哥许配他人,仲卿面对爱妻往日所匹配的布匹,心如刀绞。

一、越剧传统剧目。

取材于汉乐府诗《为焦仲卿妻作》。

被誉为“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孔雀东南飞》此诗三百五十三句,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

丁福保曾于《全汉三国南北朝解诗·绪言四》指出"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曰稀"二句乃后人窜入,并引冯舒语,以为"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逐"为后人妄添。

若然,则此诗三百五十三句。

这行诗仍录以通行之三百五十七句。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归纳为两点。

1,写实的精神,以同情态度具体地写出婚姻不自由的悲剧,成为有力的社会诗。

2,叙事手法的精炼。

"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事若诉,长篇之圣也。

"一一王世贞《艺苑厄言》卷二"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

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尚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一一沈德潜《古诗源》卷四。

三、从文中看,刘兰芝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又有教养,深爱丈夫,孝敬婆婆,运用现代社会好媳妇的标准来衡量,都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无可挑剔的好媳妇,可焦母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媳妇呢?从以下几点看一下:1、无子被出说2、俄狄甫斯情结3、心理变态说4、妒贤嫉能说5、更年期遇上了青春期6、人性的觉醒与专制思想的碰撞。

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必然的结局。

我们现在怎么去分析评论,都只能是马后炮。

当时人民的思想受时代的局限,只能用当时的标准去度量一切。

我们也很难回到当时的那个场景里去体会男女主人公当时的压力和处境,所以只能在这里“胡思乱想”、“借今论古”了。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

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位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情感和遭遇都非常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如兰芝的兄长、焦仲卿的母亲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其次,作品在情节安排上非常巧妙。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喜。

特别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线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无奈和悲凉。

同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如兰芝回家时的心理描写、仲卿为兰芝弹琴的场景等,都让人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第三,作品在思想内容上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对于人性、道德、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作品中通过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性的扭曲等。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着对于自由、爱情、生命的珍视和追求,这些思想主题一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最后,作品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出色。

它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既注重对于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又注重对于环境和气氛的渲染。

特别是作品中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让人读起来非常愉悦。

总之,《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它通过对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成功塑造和处理,成为了一部让人回味无穷、启示心灵的优秀文学作品。

《孔雀东南飞》“二别”分析

《孔雀东南飞》“二别”分析

《孔雀东南飞》“二别”分析作为叙事诗名篇,《孔雀东南飞》中的心理描写实在精微。

以故事中的“二别”为例,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形象。

所谓“二别”,即两次作别。

一、严妆作别本小节有一段细节: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刘兰芝与婆婆和小姑辞别的话,颇为有趣。

诗中没有描写她对婆婆说话时的神态,这给读者留下来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依照她的性格及涵养,应该既不至于表现出怨怒之气,又不至于眉开眼笑若无其事。

总之,她应该是不卑不亢地陈言:有可能低头细语,但不致于委琐卑贱;有可能抬头挺胸,但不致于趾高气扬。

想象的空白留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刘兰芝对婆婆的态度。

而对于小姑,情况就不同了。

她与这个稍小于自己的同辈人,可谓姐妹情深,在她面前也就毫无隐忍的必要,自然、直率地“泪落连珠子”。

这泪,主要为不忍离别而落,相对比较单纯。

及至“出门登车去”,就变成了“涕落百余行”,悲伤的程度更深,内涵更为丰富。

归纳起来,笔者以为有如下几层涵义:(一)这泪,为不忍离别而坠。

不忍离别的原因有三:一是不舍夫妻之爱,二是不舍姑嫂之情,三是不舍婆媳之亲。

前两者很好理解,最后这点也是实际存在的――不舍婆婆即放心不下她老人家,表现了刘兰芝的宽容善良之心,或者说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的胸怀。

(二)这泪,为无奈离别而坠。

刘兰芝面对的是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无奈。

有形的无奈是焦母这个严厉苛刻的婆婆身上说一不二的权威,无形的无奈是当时的婚姻制度与社会风俗本身的权威。

(三)这泪,为高调离别而坠。

被休一事,在那个社会,至少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对此事,刘兰芝没有低调处理,比如说灰溜溜地收拾起细软行李,在某个月白风清的黄昏或者微光初露的清晨,悄无声息地一走了之。

实际上她的做法与此相反――她要隆重地告别这个伤心之地:先是精心打扮,然后是情意绵绵的千叮咛万嘱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调离别”掩饰了刘兰芝内心的真实情感:她虽然十分坚强,但也有脆弱的一端:毕竟有谁愿意抛弃这夫妻相得的日子啊。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解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解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解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看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故事悲剧的叙述,折射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封建家长制与向往自由爱情。

这种主题解读主要受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解题”的影响:“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笞;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

”其实,文本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宋先生的阐释对文本主题牢牢固定。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努力开掘文本的意义空间,在打通文本与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建构出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有价值的文本理解,体现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宗旨,并追求学生语文学习历史的合逻辑发展。

另外,对主题的探究不能深陷于阶级分析的泥坑,礼教与家长制作为中华文化,似乎并非封建社会的专利,它们是超越某个社会的成为一种永恒的民族文化心理存在。

当然,经历五四时期的学者有其特殊的政冶思想背景,强调反封建礼教自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持“反对封建礼教”者认为,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向就有“七出”。

《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刘兰芝的被遣归可能因为触及“不顺父母”与“无子”两条。

外加焦刘感情甚密引起焦母的不悦。

其实,《礼记》成书年代远在汉代以前;汉代女子可以改嫁,而且改嫁现象颇为普遍。

例如,蔡文姬改嫁董祀,卓文君夜奔才子司马相如,桓帝邓皇后之母先嫁邓香,后又改嫁梁纪。

可见,那时封建礼教束缚并不严重;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主要体现在宋明“程朱理学”之后。

持“批判封建家长制”者认为,焦母对兰芝的刁难与对仲卿的另求(秦罗敷),以及刘兄(“长兄为父”)对兰芝的逼婚是封建家长制的深刻体现。

《孔雀东南飞》解析

《孔雀东南飞》解析

《孔雀东南飞》解析1.原文及序文:1.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2.正文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解释:1.序文简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府)、人物(焦仲卿、刘兰芝)以及事件的大致经过(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在娘家逼迫下投水自尽,焦仲卿听闻后自缢而死),为全诗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说明这首诗是当时的人对这一悲剧故事的感慨和记录。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孔雀向东南飞却徘徊不前,暗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们在爱情和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痛苦与无奈。

孔雀的徘徊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

2.刘兰芝自述: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解释:1.“十三能织素…… 十六诵诗书”:这几句强调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和良好的教养。

在古代,女子的德、言、容、功是衡量其品德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刘兰芝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说明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

2.“十七为君妇…… 相见常日稀”:刘兰芝十七岁就嫁给了焦仲卿,然而焦仲卿作为府吏,工作繁忙,两人聚少离多,这让刘兰芝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悲伤。

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普通家庭因丈夫外出工作而导致夫妻分离的现象,也为后面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3.“鸡鸣入机织…… 大人故嫌迟”:刘兰芝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织布,夜夜不得休息,三天就能织成五匹布,但婆婆仍然故意嫌弃她织得慢。

这并非是刘兰芝真的织得慢,而是婆婆故意刁难,体现了封建家长制下婆婆对儿媳的苛刻和压迫。

4.“妾不堪驱使…… 及时相遣归”:刘兰芝不堪忍受婆婆的驱使,觉得自己在焦家已经没有用处,于是主动请求焦仲卿告知婆婆,将自己送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解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解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解析《孔雀东南飞》是王实味的一首抒情诗,在内容上主要描绘了孔雀在东南方向飞翔的场景,并展现出孔雀飞翔的美丽与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

以下是对《孔雀东南飞》的原文与解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江田一亩稻,三租一不回。

这四句诗的前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直观地描绘了孔雀在东南方向飞翔的场景,以及其徘徊的动作,给人一种翱翔自由的感觉。

这里的东南方向也给人一种开阔广袤的感觉,突出了孔雀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与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江田一亩稻,三租一不回”,则给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这里的江田一亩稻暗指普通百姓种植的庄稼,而三租一不回则暗示了百姓的课税繁重,生活困顿的现实。

通过将孔雀的自由与美丽与现实生活的艰难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思索。

穷兮近水田,富兮近山崖。

望断白云端,无边落木叶。

这四句诗继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前两句“穷兮近水田,富兮近山崖”,暗示了生活环境的不同,贫穷的人生活近水田,而富有的人生活近山崖。

这里的水田和山崖成为了象征贫富差距的具象化符号。

后两句“望断白云端,无边落木叶”,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望断白云端,意味着富人望得到更高更美好的生活,而无边落木叶则暗示了贫穷人的生活陷入了无望与困顿。

兰幄茫茫林,石当 Pyx。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兰幄茫茫林,形象地描绘了广袤的森林景象,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而石当 Pyx则意味着大自然的坚毅与不可逾越的力量,同时也给人一种未知与神秘感。

通过《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王实味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孔雀飞翔的美丽与自由,同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新解4页word文档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新解4页word文档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新解一、当时的愚孝政策《孔雀东南飞》所讲述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于焦母不喜欢刘兰芝,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然而焦仲卿即使很不愿意还是很被动的听从母亲的话。

这要从“孝”字说起。

中国从古至今很讲究孝道。

《孝经》中强调:夫孝,德之本也。

也就是说孝是一个人道德最根本的东西。

在汉代,孝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提上了日程。

皇帝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

汉景帝时曾经将《孝经》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

这种大的社会环境,皇帝身体力行的践行着熏陶着黎民百姓要遵守孝道,焦仲卿作为一个府小吏更不用说。

从整篇文章的叙述来看,丝毫没有涉及焦仲卿的父亲,由此可见,焦母是个寡妇。

焦母一个人拉扯一双儿女长大成人,其过程中的含辛茹苦和苦尽甘来可想而知。

儿子如今经过寒窗苦读终于入朝为官。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母亲的感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所以焦仲卿对待母亲的话是言听必从。

在古代,婚姻大事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择偶很大程度上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休妻也必须听从父母的话。

对于焦仲卿来说,母亲的话更是很有分量。

尽管自己对妻子很满意,也不得不以所谓的“孝道”来强迫自己。

二、焦母的生活理想与焦刘爱情现实的矛盾在古代,母以子贵,焦母作为一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途平步青云,光宗耀祖,获取一定的功名和权势,跨入封建统治的上流社会,这从母亲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

焦母含辛茹苦的把焦仲卿培养成人,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府小吏,但是母亲还是希望而在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以事业为重。

不料,儿子结婚后却希望现在“结发同枕床”,期待死后“黄泉共为友”,似乎爱情成了他生命的主要部分。

这也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兰芝和焦仲卿虽然“相见常日稀”,但是“守节情不移”,临走之时还留下信物和誓言作为纪念,并祈祷有朝一日能再团聚叙前世姻缘。

看着儿子和媳妇那么的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焦母会担心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前途,势必会让她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产生影响,甚至会破碎她的做官梦。

《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

《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

《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孔雀东南飞》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

在现存书籍中,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诗的故事梗概是,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将兰芝强行休遣,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络绎而来。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逼,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以死殉情。

兰芝出嫁之日“举身赴清池”,仲卿不久也“自挂东南枝”。

全诗通过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学习本课可采用的方法有:(1)重点突破。

全诗很长,可抓住重点的或精彩的段落细加揣摩,如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兰芝仲卿立誓话别、兰芝仲卿殉情诀别等。

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体会其中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个性,推测情节的发展。

(2)深入探索。

本文主题是什么?焦母为什么休遣兰芝?对此,诗中没有明言,各家争议甚多。

我们可以从课文语言出发,展开探讨,藉以提高鉴赏和分析能力。

(3)体会特点:铺陈排比是民歌和赋体散文常用的手法,学习本文可联系《木兰辞》《赤壁赋》等,以加深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课文解读汉末建安中①,庐江②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③,自誓不嫁。

(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府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返回娘家,她发誓不再嫁人。

①建安中: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219年。

建安,汉献帝年号。

②庐江:汉郡名,在现在安徽省潜山县一带。

③遣:休,指女子被夫家休婚,返回娘家。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于是投水而死。

《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word资料14页

《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word资料14页

《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诗。

明朝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孔雀东南飞》说:“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诗之圣也。

”它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流传至今一千七百多年,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借助民间文学特有的不事浮华、质朴平实的艺术魅力,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表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幸福美满、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而进行殊死抗争这一重大主题,“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可与《红楼梦》前后辉映媲美”[1],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据原诗序,焦刘爱情悲剧的故事发生于“汉末建安中”,是“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不少学者根据诗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来判断,例如“足下蹑丝履”,张为麒《孔雀东南飞年代祛疑》以为“丝履”乃为六朝物品。

又如“进退无颜仪”,《祛疑》以为“仪”字非用古韵,“仪”字由歌入支,始于魏文帝。

又如“小子无所畏”、“下官奉使命”,以为“小子”、“下官”乃六朝通用口语。

又如“新妇入青庐”,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以“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为由,推断该诗为六朝作品。

山东大学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文学史》第四章“东汉文人乐府”一节中,对此予以质疑。

曹操《内诫令》:“前于江陵得杂彩丝履,以与家约,当著尽此履,不得效作也。

”表明汉末建安中已有“丝履”。

蔡邕《济北崔君夫人诔》:“世丧母仪,宗殒宪师。

哀哀孝子,靡所瞻依。

”“仪”字由歌入支并非从魏文帝开始。

“小子”、“下官”更是经传屡见。

《尚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

「《孔雀东南飞》个性化语言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个性化语言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个性化语言的解读【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集中反映了汉乐府民歌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该诗在语言、形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达到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水平,成为众口交传的中国文化经典名篇之一。

尤其是语言,它丰富、精炼、鲜活、生动,富有个性。

通过对兰芝含蓄隽永、仲卿朴质真诚、焦母、刘兄激进逼人的人物对话的解读。

能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个性, 领略到这部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个性化语言 ; 解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

它是形象化的语言,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形象画面的联想,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要素时,必须首先注意语言要素。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以其出色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地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将全诗细细品来,既有平静、温馨、愉悦之优美,又有激情澎湃,激荡亢奋之壮美,还融之以心灵承受这破碎的爱而生成的痛,它是美与悲交错相融,合而为一的文学作品。

诗作语言丰富、精练、鲜活、生动, 富有个性。

笔者将对诗作中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进行解读,以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主观情感。

性格寻求语言,它又决定语言的内容和形式。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深刻地把握了性格同语言的内在关系。

诗中有刘兰芝语、有焦仲卿语、有仲卿母语、有兰芝母语、有兰芝兄语,还有县令语、主簿语、府君语,或繁或简,都一一符合人物的身份。

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一、兰芝语言含蓄隽永刘兰芝是诗作者倾全力塑造的主要形象,她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孔雀东南飞-全文讲解和延伸

孔雀东南飞-全文讲解和延伸
mŭ pīng rú wēiruí pìn pán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pĭ jī zhízhú míng zàng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yăn huàn 晻晻 仕宦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 古代最早的最长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 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 《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 (比喻生命终结),令母在 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 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 且直(硬朗)!”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 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 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 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 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 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 宦官 [此句疑有脱漏或错误, 意思应该是刘母说“有兰家之 女,官宦出身,可配太守之子, 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敢高 攀”]。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 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 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本诗中另有互文例句,试着找出来: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早晚之间做成绣夹裙、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坟墓四周种植了松柏、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树枝树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 归。未至二三里,摧藏 (通“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向逢
迎。怅然遥相望,知是

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

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

焦仲卿杀妻说--《孔雀东南飞》的另类解读〖摘要〗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刘兰芝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焦母身上。

本文通过对焦刘二人在"归"前后的细节分析,得出结论:杀害刘兰芝的真正凶手实乃外表懦弱的焦仲卿。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着的《玉台新咏》。

作为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论述颇多,似有定论。

本文通过对原作的重新解读,以平常心态看待其中的家庭关系,尤其对刘兰芝的死亡过程中,焦仲卿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拨开云雾,得出有异于前人的结论。

一、误读:假象的迷惑对于焦母嫌弃刘兰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节":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

因此,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

也有人从刘兰芝的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及离别焦家和双双殉情时的情景等方面考察认为,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刘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

[1]对焦仲卿的看法一般是懦弱,也有人将焦仲卿和刘兰芝在矛盾冲突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不同斗争方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焦仲卿不仅不存在性格软弱问题,而且有着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重压下,由孝爱双全最终成为"不孝之子"的不朽典型。

[2]更有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正面人物刘兰芝、焦仲卿从善良温顺到坚定,最后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迫害。

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刘兄则是专横暴戾、自私、冷酷的代表人物。

[3]由刘兰芝美,就专注于她的不幸;看到"府吏长跪告"、"哽咽不能语"就说是他懦弱;读到焦母"槌床便大怒",就结论她冷酷;看到"磐石"就认为仲卿坚定,见到"蒲苇"就断定兰芝柔韧。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写作特色解析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写作特色解析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写作特色解析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

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

全诗详其所详,略其该略,不枝不蔓,剪裁得体。

先后描绘出十余幅生活画面中,又体现着不同的情与理:如同是“告别”,兰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礼节性辞别,而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陈情,依依不舍;面对“逼嫁”,兰芝“含泪答”阿母,却“仰头答”阿兄;同是“殉情”,兰芝死前“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到时“举身赴清池”,一无反顾,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树下”,别有一番思想斗争等等。

这是因为人不同,性有别,情不同,理各异。

2、巧妙的结构艺术:双线并,首尾绾合:⑴ 本诗采用了“叙事”与“叙情”双线并行、首尾绾合、交递推动式结构,使全诗“水复山重,曲折入妙”(《吴诗集览》引)始终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读来使人回肠荡气,耳目一新!⑵ 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

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方面屡次交锋,逐浪推动,直到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的*。

⑶ 焦、刘生死不渝的爱情,似一根红线,将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串成一体。

它是对主线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

⑷ 本诗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拒遣”、“赠奁”、“严妆”、“送别”、“逼嫁”、“迎娶”、“情探”、“殉情”等多幅生活画面的描叙与铺饰,歌颂了刘焦二人用生命保证对爱情的忠贞,不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反抗精神。

⑸ 结句两家合葬,鸳鸯合鸣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依恋,缠绵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

越剧经典《孔雀东南飞》赏析

越剧经典《孔雀东南飞》赏析

越剧经典《孔雀东南飞》赏析越剧《孔雀东南飞·雀离》--国亮分享越剧的经典之作《孔雀东南飞》说的是焦仲卿迫于母亲的压力,休弃妻子刘兰芝。

兰芝被哥哥许配他人,仲卿面对爱妻往日所匹配的布匹,心如刀绞。

一、越剧传统剧目。

取材于汉乐府诗《为焦仲卿妻作》。

被誉为“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孔雀东南飞》此诗三百五十三句,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

丁福保曾于《全汉三国南北朝解诗·绪言四》指出"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曰稀"二句乃后人窜入,并引冯舒语,以为"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逐"为后人妄添。

若然,则此诗三百五十三句。

这行诗仍录以通行之三百五十七句。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归纳为两点。

1,写实的精神,以同情态度具体地写出婚姻不自由的悲剧,成为有力的社会诗。

2,叙事手法的精炼。

"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事若诉,长篇之圣也。

"一一王世贞《艺苑厄言》卷二"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

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尚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一一沈德潜《古诗源》卷四。

三、从文中看,刘兰芝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又有教养,深爱丈夫,孝敬婆婆,运用现代社会好媳妇的标准来衡量,都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无可挑剔的好媳妇,可焦母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媳妇呢?从以下几点看一下:1、无子被出说2、俄狄甫斯情结3、心理变态说4、妒贤嫉能说5、更年期遇上了青春期6、人性的觉醒与专制思想的碰撞。

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必然的结局。

我们现在怎么去分析评论,都只能是马后炮。

当时人民的思想受时代的局限,只能用当时的标准去度量一切。

我们也很难回到当时的那个场景里去体会男女主人公当时的压力和处境,所以只能在这里“胡思乱想”、“借今论古”了。

孔雀东南飞赏析(2)

孔雀东南飞赏析(2)

孔雀东南飞赏析(2)孔雀东南飞赏析亲娘出去告诉媒人:“我们贫贱的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不配做小吏的妻子,哪里适合再嫁你们公子为妻?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就这样答应你。

”媒人去了几天后,那派去郡里请示太守的县丞刚好回来。

他说:“在郡里曾向太守说起一位名叫兰芝的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

”又说:“太守有个排行第五的儿子,貌美才高还没有娶妻。

太守要我做媒人,这番话是由主簿来转达。

”县丞来到刘家直接说:“在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个美好的郎君,既然想要同你家结亲,所以才派遣我来到贵府做媒人。

”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女儿早先已有誓言不再嫁,我这个做母亲的怎敢再多说?”兰芝的哥哥听到后,心中不痛快十分烦恼,向其妹兰芝开口说道:“作出决定为什么不多想一想!先嫁是嫁给一个小府吏,后嫁却能嫁给太守的贵公子。

命运好坏差别就像天和地,改嫁之后足够让你享尽荣华富贵。

你不嫁这样好的公子郎君,往后你打算怎么办?”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一样,离开了家出嫁侍奉丈夫,中途又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安排都要顺着哥哥的心意,我哪里能够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

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

”媒人从坐床走下去,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就这样!他回到太守府禀告太守:“下官承奉着大人的使命,商议这桩婚事谈得很投机。

”太守听了这话以后,心中非常欢喜。

他翻开历书反复查看,吉日就在这个月之内,月建和日辰的地支都相合。

“成婚吉日就定在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日,你可立即去办理迎娶的事。

”彼此相互传语快快去筹办,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

迎亲的船只上画着青雀和白鹄,船的四角还挂着绣着龙的旗子。

旗子随风轻轻地飘动,金色的车配着玉饰的轮。

驾上那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步前进,马鞍两旁结着金线织成的缨子。

送了聘金三百万,全部用青丝串联起。

各种花色的绸缎三百匹,还派人到交州广州购来海味和山珍。

随从人员共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齐集太守府前准备去迎亲。

《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word资料14页

《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word资料14页

《孔雀东南飞》的重新解读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诗。

明朝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孔雀东南飞》说:“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诗之圣也。

”它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流传至今一千七百多年,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借助民间文学特有的不事浮华、质朴平实的艺术魅力,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表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幸福美满、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而进行殊死抗争这一重大主题,“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可与《红楼梦》前后辉映媲美”[1],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据原诗序,焦刘爱情悲剧的故事发生于“汉末建安中”,是“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不少学者根据诗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来判断,例如“足下蹑丝履”,张为麒《孔雀东南飞年代祛疑》以为“丝履”乃为六朝物品。

又如“进退无颜仪”,《祛疑》以为“仪”字非用古韵,“仪”字由歌入支,始于魏文帝。

又如“小子无所畏”、“下官奉使命”,以为“小子”、“下官”乃六朝通用口语。

又如“新妇入青庐”,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以“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为由,推断该诗为六朝作品。

山东大学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文学史》第四章“东汉文人乐府”一节中,对此予以质疑。

曹操《内诫令》:“前于江陵得杂彩丝履,以与家约,当著尽此履,不得效作也。

”表明汉末建安中已有“丝履”。

蔡邕《济北崔君夫人诔》:“世丧母仪,宗殒宪师。

哀哀孝子,靡所瞻依。

”“仪”字由歌入支并非从魏文帝开始。

“小子”、“下官”更是经传屡见。

《尚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仲卿杀妻说--《孔雀东南飞》的另类解读〖摘要〗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刘兰芝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焦母身上。

本文通过对焦刘二人在"归"前后的细节分析,得出结论:杀害刘兰芝的真正凶手实乃外表懦弱的焦仲卿。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着的《玉台新咏》。

作为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论述颇多,似有定论。

本文通过对原作的重新解读,以平常心态看待其中的家庭关系,尤其对刘兰芝的死亡过程中,焦仲卿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拨开云雾,得出有异于前人的结论。

一、误读:假象的迷惑对于焦母嫌弃刘兰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节":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

因此,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

也有人从刘兰芝的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及离别焦家和双双殉情时的情景等方面考察认为,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刘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

[1]对焦仲卿的看法一般是懦弱,也有人将焦仲卿和刘兰芝在矛盾冲突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不同斗争方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焦仲卿不仅不存在性格软弱问题,而且有着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重压下,由孝爱双全最终成为"不孝之子"的不朽典型。

[2]更有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正面人物刘兰芝、焦仲卿从善良温顺到坚定,最后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迫害。

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刘兄则是专横暴戾、自私、冷酷的代表人物。

[3]由刘兰芝美,就专注于她的不幸;看到"府吏长跪告"、"哽咽不能语"就说是他懦弱;读到焦母"槌床便大怒",就结论她冷酷;看到"磐石"就认为仲卿坚定,见到"蒲苇"就断定兰芝柔韧。

如此以偏盖全,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

在阅读理解之前心中已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不免会为文中出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犯下"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

如此以讹传讹,终成俗论。

凡事欲了解真相,都须找到突破口,此文的入口处就在诗前的序言中。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此处的"人",应指文人,非一般老百姓所能完成此作。

文人作文,必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

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不警惕文中所设屏障,从字里行间找出隐藏的真实情况来。

二、寻疑:谁是杀害刘兰芝的真凶封建社会个体经济的家庭里,生产生活全由家长支配,适应这种经济关系,家庭中子女的婚事,不被看作是本人的事,而是被看作家庭的事。

[4]《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出,妒出,有恶疾出,多言出,窃盗出。

"《礼记·内则》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嫌弃媳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无冲突,也就不存在什么"时人感之,为诗云尔"。

若说是"恋子情节",焦母又为何再三提到要为儿子找个"可怜体无比"的秦罗敷。

至于"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

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焦母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岂不比焦家更注重"继后世"的重要性?且此一点也符合七出中的条件,更谈不上"时人伤之。

"焦、刘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却强说成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存在诸多疑点,我们不能不重新阅读《孔雀东南飞》。

婆媳矛盾古有之,今亦有,中国有,外国也有。

恩格斯在《致卡·考茨基》中说,"根据我自己家里的经验,我知道,父母很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公正地对待违背他们意愿而进入家门的女婿或媳妇。

不管父母怎样相信自己的意图是最好的,但这些最好的意图多半只会造成家庭新成员的痛苦。

"[5]由此看,仅从焦母嫌弃刘兰芝就认为焦母是造成刘兰芝不幸的最终原因,实是对焦母要求过高。

也放过了直接杀害刘兰芝的凶手。

焦仲卿在母亲面前,唯唯喏喏,其内在家中受母亲长期威逼;在外为府吏,吏者,听人吩咐指使。

其在家中又何尝不是其母的吏呢?这样内外双重环境压迫就集中在焦仲卿的身上。

焦仲卿外在表现软弱,内心却已是发生畸变,其本能的固有的正常权利的欲求在夹缝中长成畸型。

而他唯一能够用来弥补外界压迫的需求则来自于妻子刘兰芝身上。

关于焦的执拗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

一是对刘兰芝的再三厮缠,一是不听其母劝阻,执意自杀。

观其偏执之状,随着压迫的加害而更加激烈。

刘兰芝在焦家时,有刘与他共分担压力。

刘离去时,他再三挽留,非为夫妻恩爱,而是不愿轻意失去这个精神支柱。

刘归家后,他尚有希望。

刘出嫁,则希望破灭。

幻灭则使他内心偏执走上极端。

因此他在选择赴黄泉时就要拉上刘兰芝。

但要清晰地看清焦仲卿杀妻的真相,尚须重新审视在刘兰芝被休及死亡过程的心路历程。

三、剖析:刘兰芝"归家"前后的心路历程文初,刘兰芝自述遭遇,"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迁归。

"由此可见,是刘兰芝最先提出要离开焦家,而非焦母先提出。

焦母虽虐待刘兰芝,但尚未达到要将她强行遣归的程度。

老婆子有老婆子的观念,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代沟"的存在导致分歧也属情理之中。

日常生活,柴米油盐,婆媳二人拌嘴怄气,在所难免。

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不能犯上,刘兰芝敢怒不敢言,唯有低头俯帖。

明争虽无,暗斗常在。

刘兰芝在焦家婆媳斗争中未取得上峰,而向夫君诉苦。

刘兰芝在焦家受婆婆嫌弃,心中苦悲委屈,自是不能不讨个说法。

于是想出这个方式,通过向仲卿诉苦,传到婆婆耳中。

柔中带刚地向婆婆暗示,不要欺人太甚,就连我这样的人也不能令你满意。

你们焦家的媳妇实在是太难做了。

焦母见儿子替媳妇说话,火上浇油,干脆顺水推舟:这就有了"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老婆子执迷不悟,再加上性格柔弱的男人,刘兰芝不得不走了。

刘兰芝不想自己的话竟被当真,心中悔恨不必多说。

离家前的精心打扮拜见公姥。

实有用心,其一向公婆示威:作你们家媳妇我还不希罕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这离家的最后关头,婆婆能够回心转意,或者丈夫能够拉住自己。

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婆媳矛盾中,儿子的中立地位常常受到挑战。

婆媳二人均要找到同盟军,一致对外。

焦母拉儿子凭的是"威",靠的是母权;刘兰芝拉拢丈夫,凭借的是"柔",靠的是夫妻之情,是女人的眼泪。

刘兰芝性格中有刚强的一面,因此她不能不找一个台阶下。

却不想希望落空,终是伤心不已。

虽是强作欢颜,内心实是悲苦至极。

所以到与小姑别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失望之情,好好哭了一场。

"泪落连珠子","连"者,言泪多也;珠者,言其大也。

所有委屈于此时一并发出,怎能不泪流长河?两人在路上惜别之时,焦仲卿再三用言语慰藉,刘兰芝心中真是又恨又怨。

一方面是夫君不解心意;一方面是前途无望。

她深知此去虽易,回头却难。

但面对仲卿的恳切恳切叮嘱,只得茫然应答。

后文中有"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节。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可以想见当初嫁到焦家时,刘兰芝心中是多么地自信会成为一个好媳妇。

刘母也为她能够嫁到焦家而高兴,此时归家颜面何存?"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

"足见当时,刘兰芝心中矛盾程度。

及至家门,刘兰芝独自承担所有委屈,内又有兄长之责,外又有媒人骚扰。

望仲卿杳无音信,刘氏心中如沸水翻滚。

虽说焦家妇难为,但又毕竟与仲卿"共事二三年",恩情未绝。

前途渺渺,似可待实不可待。

欲与子绝,却又有临行前的山盟海誓使其下不了决心。

这边兄长不耐烦,那边媒人频登门,心乱之极。

当兄长再三追问何去何从时,只好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由专。

"这里并不是说明刘兰芝屈从兄长的意见,而是她自己内心非常矛盾不知当如何,只好向哥哥求助。

若说是哥哥威逼下,刘兰芝别无选择,在早些时候,她又怎么会再三谢绝县令家的求婚?盖因当时心意明确,此时希望渺茫。

应该说明的是,此时刘兰芝对焦仲卿尚报有希望,牵之挂之。

但这种希望与日剧减,待到迎娶的前一天,现实的情况已经明朗化。

"朝成繻浃裙,晚成单萝衫"此言明写刘兰芝裁剪衣裳,实写其内心做出决断。

裁剪之快,唯有快刀方能斩断乱麻。

此时,刘兰芝已确信等待无望,欲重新生活。

虽说做出决断,但毕竟事非出己愿,乃不得已而为之。

再加上仲卿的许诺在前,正是欲断还连,欲连实断。

心中翻云覆雨潮起潮落。

"晻晻在欲暝",以空镜头写出刘兰芝当时心中的大起大落。

等到衣服已成,心意已决。

刘兰芝本可就此翻开生活新篇章,却又遇上焦仲卿。

正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焦仲卿早不至晚不至,偏偏在刘兰芝欲嫁之前。

讥讽之后,一向唯唯喏喏的焦仲卿以死相胁。

刘兰芝又如何不知焦的执拗,加之自身尚有的牵挂,又因负言。

被焦仲卿这一讥讽羞愧难当,感觉天下之大,竟无自己离足之地。

一时天昏地暗,四海无声。

这边有焦仲卿相逼,那方正在待娶,自己被夹在中间,喘息不得,挣扎不得,欲挣扎挤迫更紧。

心中固有的道德防线受到猛烈冲击,理智与情感此长彼消,终在青庐中走上极端"赴清池",一死百了。

雷霆响后,一时俱寂。

四、寻凶:焦仲卿杀妻情景的再现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刘兰芝死亡过程中,焦仲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焦仲卿推动着故事情节逐步走向高潮。

其活动纠缠于婆媳二人的斗争中,又以促成刘兰芝死亡而告终。

焦仲卿杀妻有四步:一曰灌迷魂汤;二曰捆手脚;三曰亮利刃;四曰理后事。

迷魂糊汤后,才好轻松实现捆绑行凶对象;面对昂头待刑的人,才好手起刀落。

一切俱成,轻松处理后事。

此四步骤,隐藏在焦仲卿"哽咽不能语"的背后,隐藏在可怜兮兮的行为之中,让人不易觉察。

但若细心于毫末,则其用心可昭然若揭。

且看文中所述,焦仲卿从母亲处确认母亲与刘兰芝已经达到水火不相容的程度,非但不无所争辩,却又哽咽对刘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