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赏析
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李裕彤(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摘要】山西大地孕育了山西山歌《走西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传唱至今。
山西山歌属于汉族民歌,受到山西以及临近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笔者对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进行介绍,分析《走西口》这首山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走西口背后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走西口;艺术特征;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40-03【本文著录格式】李裕彤.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20,06(11):40-42.引言山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歌《走西口》是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山西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反映了山西劳动人民“走西口”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全曲突出“情”一字,词曲以朴实的音乐性格、起伏跌宕的音乐旋律、叙述性的音乐内容、真挚的音乐情感流传至今,这其中一定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丰厚的文化价值。
一、山西山歌《走西口》概述(一)人文语境“山西地处于太行山以西,东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西口”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地区,“走西口”指从府谷地区进入内蒙。
至明清时期,山西地狭人稠,天灾频临,下层民众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内蒙古地区以地广人稀的自然资源引来多数山西人进入内蒙地区经商谋生。
随之,清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进蒙鼓励政策,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并且推动了山西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饮食文化也是形成山西人性格习惯的重要因素,山西人嗜好酸味,这种独特的“酸”的味觉感受也融入到了艺术中,形成了“酸曲”。
山歌《走西口》中夫妻分离的心酸、男子出门在外的辛酸以及思念爱人的些许酸甜都与饮食文化有所对应。
走西口观后感
走西口观后感引言《走西口》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刘春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史,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演变与变革。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情节、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关注。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故事中所揭示的深刻思考和人生感悟有了一些自己的独立见解。
主要观点1. 农村改革与农民命运的变迁小说《走西口》通过主人公赵三的一生,展现了农村改革的历程以及农民命运的变迁。
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赵三是一个贫苦农民,生活十分艰难。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关怀逐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赵三通过自己的奋斗,逐渐从贫苦农民成为了一名富有的农业企业家。
这展示了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机遇和变化。
然而,作为农民阶层的赵三也丧失了一些传统的农民价值观和朴实的人际关系,生活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这让我深感改革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2. 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选择小说中,赵三与自己的儿子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存在着冲突。
赵三是一个深信传统价值观的人,他尊重长辈,重视家族的传承,认为农耕文化和农民道德应该是农村发展的基石。
然而,他的儿子赵四却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远离农田,选择了到城市工作。
这让赵三感到失望和困惑,他看到了儿子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背后虚无的一面。
这让我思考到,在现代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还是会存在。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又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和融入现代化的风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3. 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价值的追求通过赵三的一生,我们看到他从一个平凡的农民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农业企业家,但他也同时失去了一些原本拥有的纯真和朴实。
在经历了权力、利益、亲情的考验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选择和付出的代价。
作者通过赵三的思考和内心独白,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应该是什么。
通过读书和思考,赵三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对人生的理解。
《走西口》--山西民歌赏析
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教学内容: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走西口》背后的历史文化能力目标:能够熟悉《走西口》的优美旋律。
教学重点:欣赏山西民歌,并体会乐曲的风格、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走西口》,了解走西口的历史教学准备:课件、视听材料教学方法:听赏、讲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看过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吗?知道里面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故事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
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今天我们赏析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1、了解走西口的原因、时间、过程、影响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几次比较有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走西口》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纪初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某些历史细节。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走西口”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
山西陕北部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于生活压力,大批百姓不得不离开故土涌入内蒙古谋生。
他们背井离乡、挑战命运、艰苦创业。
其中也不乏心酸悲苦的故事,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
民歌《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着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鲍元恺是中国现代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代表了中国文化音乐在当下的声音,同时也是著名的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以新颖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创作思路而著称。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创作分析,探讨其音乐风格、曲式结构、创作思路等方面的特点。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走西口》是鲍元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创作的,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交汇之处。
鲍元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同时也表达出对西部地区的迷恋和敬意。
在《走西口》中,我们可以听到中国古典音乐的元素与西方音乐的影响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接下来,让我们从音乐风格的角度来分析《走西口》这部作品。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元素,同时又不失独特的个性。
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元素,比如呈羽旋律、古典音乐中的旋律方式,而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结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整个作品的音乐语言非常自由,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节奏手法,表现出鲍元恺对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和自如运用。
整个作品中的乐曲形态也变化丰富,既有宏大的音乐构思,也有细腻的音乐细节,展现了鲍元恺作曲家的杰出才华。
再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看,《走西口》采用了多乐章的形式,整个作品分为多个乐章,每个乐章中的音乐素材和情感表达各不相同。
在整个作品中,鲍元恺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形式的对比与呼应,通过对比音乐材料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展现了作品中的音乐张力和情感表达。
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形式的巧妙运用和创新。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是一部集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于一体的作品,其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曲式结构巧妙丰富,创作思路新颖多样。
这部作品展现了鲍元恺作为作曲家的杰出才华和卓越见解,也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在当代的声音和风采。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中 国- 包头
职 大 学 报
2 0 1 6年 第 6期
泪 蛋蛋 流 干放 歌 吼
— —
山 西 民歌 《 走 西 口》 歌 词 赏析
别图:
琴 版 的乐器 演奏 曲《 走 西 口》 , 都 非 常动 听 , 它 们焕
发 着新 姿 , 又保 留 了原 曲的绵 长韵 味 , 可 见其 非凡 超 群 的艺术 生命 力 。
一
、
坚 实厚 重的 时代烙印
山西 民歌《 走 西 口》 诞 生 于承载 了成 千上 万穷
苦 山西人悲惨命 运 的厚重历 史之 中 。 这首先 要从其
音 乐人 改 编再 创 作 的 经典 题 材 。 七 十年 代经 即 由 著 名歌 唱 家朱 逢 博 重 新 改编 唱 红 大 江南 北 : 时至 今 日。 甚 至 出现 了二胡 版 、 手风 琴版 、 钢琴 版 、 马头
山西 民歌《 走西 口》 的主人公 是一对 新婚夫妇 , 为 生活 所迫 , 丈夫 被迫 到 口外谋 生 。 歌 词 淋漓尽 致地 再
中国民歌 中的灿烂瑰 宝。
关 键词 : 《 走 西 口》 ; 山西民歌 ; 歌词 中图分类号 : J 6 4 2 . 2 词】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1 4 4 0 ( 2 0 1 6 ) 0 6 —0 0 7 5 —0 4
盼你 也要 白了头。
词, 柔 美缠绵 的曲调 , 成 为山西 民歌 中广泛传 唱 、 经久
不 衰的 曲 目。
哥哥你走西 口。
走西口观后感
走西口观后感《走西口》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影视作品,该剧根据著名作家丁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作为一部风格独特的悬疑剧,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剧情转折令观众倍感期待。
在观看《走西口》后,我深感这部剧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触动。
首先,剧中的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
主要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西口村。
一名年轻的警察杨华到西口村担任副所长,本以为这是一个平静的地方工作,然而他却卷入了一场超乎想象的离奇事件。
杭浩民饰演的杨华形象鲜明,他的聪明细腻和坚定直率的性格深深吸引着观众。
故事一开始,一个被称为“狼爪”的凶手开始在村子里杀害人类,并将狼爪印记留在尸体上。
杨华与杂医沈康一起展开调查,并逐渐揭开了一个个隐藏在村庄背后的秘密。
其次,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深刻,角色性格丰富多样。
除了主要的杨华和沈康外,还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例如,杨华的女朋友苏阳阳、杨华的上司杨明、董作民村长等等。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背景,他们的出场都为剧情增添了许多神秘和悬念。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故事的发展和深层含义。
此外,剧中的镜头运用非常精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导演巧妙地使用了分镜头、透视镜头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特别是对于村庄风景的描绘,通过美丽而又神秘的画面,为整个剧集增添了一丝迷离的色彩。
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西口村的神秘氛围和紧张气氛。
《走西口》不仅在剧情上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在道德与人性的探讨中引人深思。
剧中的人物面临了许多道德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使观众不禁思考自己若置身于相似的情况下,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性问题让观众反思真相与正义的价值,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抉择。
总结而言,《走西口》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悬疑剧。
它通过精彩的剧情,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精美的镜头运用展示了一个充满谜团和挑战的世界。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紧张刺激的剧情,还可以在思考人性与道德的同时回味剧中的每个细节。
《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赏析文/ 王德振如此令人感觉苦闷的歌曲,我很少听,但是这一首让人不忍心听的民歌,它糅合了多少人的血泪,记录了多少次的依依惜别,刻画了多少个苦难的爱情,埋藏了多少老百姓的苦难。
一直以为走西口就是山西人走出一座面向东南的大门,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富裕的地区总是东南地区,虽然当时的沿海城市还没有那么发达,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地区总是富庶的地方,来这里谋生也是正常,正如今天一样。
可惜我错了,当时所谓的口外是指蒙古地区以及与俄罗斯交接的大片区域,总之与我当初所以为的方向刚好相反,在那里,茫茫大漠,人烟稀少,我很久都没能想通他们为何选择往那个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山西的认识往往容易错误,正如写作《抱愧山西》的余秋雨所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原因之一自然是受到了这首《走西口》的影响,如此悲情的民歌也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种民间歌艺术:凤阳花鼓,而凤阳花鼓的存在价值当初是为了讨饭,可想而知。
同样贫穷的山西人没能想出唱歌讨饭的谋生手段,他们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告别自己的心上人,踏上了茫茫大漠。
山西那片雨水并不充沛的地方,自然也很贫穷,《走西口》也确实从侧面体现了山西贫穷,余秋雨惭愧的原因是这首歌一直给他留有很深的印象,山西人的困苦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后来那些走西口的山西人渐渐发了大财,山西最后甚至成了海内最富。
只是当山西的几条街市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之后,这首《走西口》却还在人们耳边回荡,却并未发现发生的巨大变化。
走西口的时代山西确实很穷,这毋庸置疑,在明清的小农经济模式中,这里没有任何优势,土地并不肥沃,人们在荒山上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起早贪黑的伺候些玉米,那时的农业生产没有化肥,那时更没有什么灌溉,指望着靠天吃饭,这里的雨水资源并不丰富,而这样的地区人口却不少,别说发财,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走西口实在是无奈之举。
碰上大旱之年,走西口都不是为了发财,那太遥远,只要能糊口即可,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孩子不便长途奔波,其他人基本上都走了。
《走西口》读后感
《走西口》读后感《走西口》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友情和家庭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描绘了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变迁与坚守。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被其情感的真挚和情节的跌宕所打动,也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小李子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勇气的少年。
他在西部偏远的小村庄里长大,家境贫困,但他却有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努力奋斗的决心。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依然坚持不懈地前行。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小说中展现了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和传承。
小李子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农民,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却用他们的爱和坚守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尤其是小李子的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支持和鼓励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人的爱和支持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只有在家庭的温暖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坚强。
最后,小说中的友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李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只有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才能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读完《走西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还深刻描绘了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主人公小李子的坚韧和勇气,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同时,小说中展现的家庭、友情和梦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坚定自己的梦想,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小李子一样,勇敢地追逐梦想,坚定地走向未来。
《走西口》中的音乐赏析
《走西口》中的音乐赏析作者:张燕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是一部以山西晋商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而《走西口》地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
民歌《走西口》与电视剧中同名主题曲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及特点。
关键词《走西口》苍凉缠绵西北的味道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被称为《闯关东》的姊妹篇,是一部以山西晋商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前者讲的是山西人去了内蒙,后者讲的是山东人去了东北。
一个“走”字带着一些无奈和苍凉。
而“闯”给人感觉则是勇敢的气魄。
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坚强、勇敢、不听天由命的精神。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
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
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西口”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但是相信人们都听过《走西口》这首民歌。
《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
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日为山西民歌,或日为陕西民歌。
这首依依不舍的情歌却让人听的备感苍凉无奈,大有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的意味。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走西口》这首古老的民歌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调子,从远古传来,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
杨梦凡 浅谈民族歌曲《走西口》各版本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文献综述
浅谈民族歌曲《走西口》各版本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文献综述姓名:杨梦凡专业:音乐学班级:12级音乐学3班指导老师:万嘉玮河曲的民歌主要以山曲为主,它和陕北民歌相互影响。
这里的山曲民歌高亢、明朗、健康、朴实。
左权,左权以小调为主。
曲调优美、欢快、亲切、朴实。
最突出的就是河曲的《走西口》。
这首民歌表现的就是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故事。
《走西口》介绍: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走西口歌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
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
走西口固然艰辛,可是勤劳智慧的人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们开启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走西口这一自发行为深刻地改变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
歌曲经当红女歌手朱逢博唱红大江南北。
《走西口》这首曲子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听的旋律,成为了无数音乐人重新改编创作的重要题材,许多二胡版、钢琴版还有手风琴版的《走西口》都非常动听,它们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二人台”《走西口》的艺术特色分析》本文着重对唱腔《走西口》唱词和音乐进行分析由唱词的口语化、衬字和叠字的运用、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唱腔的板式变化、调式调性、旋律发展手法等方面深入剖析其艺术特色详尽阐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专业技法以期进一步挖掘这一宝贵艺术遗产中的丰富养分。
在“二人台”传统剧目中《走西口》最具有代表性。
“西口”指今天山西右玉县境内紧邻内蒙古的杀虎口因其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口——张家口的西面故而得名。
山陕两地民歌《走西口》对比
山陕两地民歌《走西口》对比《走西口》是一首源自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在山西和陕西两地都有着广泛的传唱。
它以悠扬的音乐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朴素情感和生活状态。
虽然在山陕两地传唱的《走西口》在歌词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整体上展现的仍然是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共鸣。
下面就从音乐性、歌词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对山陕两地的《走西口》进行对比。
首先从音乐性方面来看,《走西口》无论在山西还是陕西地区都以悠扬的音乐著称。
山西的《走西口》音乐节奏流畅、抒情悠远,以轻快的节奏和悦耳的旋律为主要特征。
而陕西的《走西口》则更加注重节奏的起伏和音乐的变化,更具有激昂的气息。
我们从音乐性上可以看出,在山西地区的《走西口》更加注重优美的旋律,而陕西地区的《走西口》则更加强调音乐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
其次是从歌词内容来看,《走西口》在山陕两地的歌词存在一定的差异。
山西的《走西口》歌词中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歌词中描绘了山川的壮美和家乡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而陕西的《走西口》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赞美和热爱,歌词中所蕴含的是对陕西这片古老文化的情感表达。
从歌词内容上可以看出,山西的《走西口》更加注重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而陕西的《走西口》则更加注重对陕西历史文化的表达和赞美。
最后是从表达情感方面来看,山陕两地的《走西口》都以深情的演唱方式展现出了民歌的特色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山西的《走西口》还是陕西的《走西口》,演唱者都能以独特的感情诠释出歌词中的情感,抒发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或高亢、或低沉地演唱,让人们感受到了山陕两地的不同地域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
表达情感上虽然也存在一些差异,但都能深深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山陕两地的《走西口》虽然在音乐性、歌词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以其选题广泛、情感共鸣和悠扬的旋律而广受人们喜爱。
它们不仅是山陕两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体现,更是全国各地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赏析文/ 王德振如此令人感觉苦闷的歌曲,我很少听,但是这一首让人不忍心听的民歌,它糅合了多少人的血泪,记录了多少次的依依惜别,刻画了多少个苦难的爱情,埋藏了多少老百姓的苦难。
一直以为走西口就是山西人走出一座面向东南的大门,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富裕的地区总是东南地区,虽然当时的沿海城市还没有那么发达,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地区总是富庶的地方,来这里谋生也是正常,正如今天一样。
可惜我错了,当时所谓的口外是指蒙古地区以及与俄罗斯交接的大片区域,总之与我当初所以为的方向刚好相反,在那里,茫茫大漠,人烟稀少,我很久都没能想通他们为何选择往那个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山西的认识往往容易错误,正如写作《抱愧山西》的余秋雨所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原因之一自然是受到了这首《走西口》的影响,如此悲情的民歌也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种民间歌艺术:凤阳花鼓,而凤阳花鼓的存在价值当初是为了讨饭,可想而知。
同样贫穷的山西人没能想出唱歌讨饭的谋生手段,他们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告别自己的心上人,踏上了茫茫大漠。
山西那片雨水并不充沛的地方,自然也很贫穷,《走西口》也确实从侧面体现了山西贫穷,余秋雨惭愧的原因是这首歌一直给他留有很深的印象,山西人的困苦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后来那些走西口的山西人渐渐发了大财,山西最后甚至成了海内最富。
只是当山西的几条街市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之后,这首《走西口》却还在人们耳边回荡,却并未发现发生的巨大变化。
走西口的时代山西确实很穷,这毋庸置疑,在明清的小农经济模式中,这里没有任何优势,土地并不肥沃,人们在荒山上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起早贪黑的伺候些玉米,那时的农业生产没有化肥,那时更没有什么灌溉,指望着靠天吃饭,这里的雨水资源并不丰富,而这样的地区人口却不少,别说发财,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走西口实在是无奈之举。
碰上大旱之年,走西口都不是为了发财,那太遥远,只要能糊口即可,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孩子不便长途奔波,其他人基本上都走了。
浅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
浅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作者:王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摘 ; 要:山西民歌《走西口》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这些都是山西民歌的特点。
民歌《走西口》促进了山西民歌的发展,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
本文主要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歌曲演唱特点;情感表达;作品分析;民歌《走西口》对山西民歌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歌;演唱情感;分析;作用中图分类号:J616.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34-01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河曲这类放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有很多,而且都颇为深刻。
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的流行于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
一、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一)《走西口》的演唱特点1.口语化。
最重要的一个,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唱词开始便用女主人公自己的口吻介绍自己,口语化色彩浓厚,介绍了地点,"家住在太原"等等。
同时还采用了当地方言,更增加了口语化特点。
如“泪蛋儿蛋”、“人儿”、“不美口”等等。
这种口语化特点,真切自然,通俗易懂,充分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管真挚的感情,自然纯朴,耐人寻味。
2.衬词的使用。
(1)单字衬词:“起名我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上)玉莲。
”;(2)双字衬词:“新生下我这一枝(那个)花”; (3)多字衬词:“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
”衬字的使用是为了补充音节的需要而加在句子里的。
它没有实际的意义,它可以使唱词更加流畅自然,极富当地方言特色和民间风味。
3.叠字的使用。
二人台《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探析
二、 二 人 台《 走 西 口》 唱 腔 中 的 民 歌 元素
在 曲 调 方面 , 这三首 《 走西 口》 都
是徵调式 , 二 人 台《 走 西 口》 与 山 西 民
三、 结 语
艺术 作 为 一种 文 化 现 象 ,大 多是 为 了满足 主 观 与 情感 的需 求 ,是 日常
生 活 进行 娱 乐 的 特殊 方式 。 它 的根 本
、
二 人 台《 走 西 口》 唱 词 中 的 民
歌 因 素
民间 所 说 的 “ 走 西 口” 中的“ 西 口” 就 是 山 西 省 朔 州 市 右 玉 县 杀 虎 口 。 走
出 这 个 西 口, 就 到 了经 商 的 重要 商道 。 “ 杀 虎 口” 的 兴 衰 史 也 反 映 了 晋 商 发 展 兴 衰 的历 史 。 从 1 6世 纪 末 开 始 , 历 经
发 展而成 。问奏 以 G 为 骨干音 , 旋 律 走
向上 以二 度 、 三度 、 四 度 上 下 进 行 所 构
成 的波 浪 线 条 为主 ,具 有 山 陕地 区 的 民歌 四度 跳 跃 的特 点 。 并且 在 句 尾 处
出现倚 音 装 饰 音 . 主 要 是 以上 方三 度 、 四度 、 五度为主 , 而 且 占 的 时 值 并 不 像
民歌的主要特 点 ; 二 人 台《 走 西 口》 的
唱 词与 山西 民歌 差 异 不 大 ,主 要是 较 民歌 带有 更 多 衬 词 ,比如 说 在 开 始 的 时候 唱 到 : “ 我的 ( 那个) 爹 爹 名 叫 孙 朋
( 哎咳咳咳 ) 安, ” 这里所 用到的 “ 哎 咳
咳咳” 只 是 固定 谱 例 中 的 固定 唱 词 。 但
关键词 : 二人 台 《 走 西 口》 传统 曲 目 民歌 因素
《走西口》:创新不断的一首老歌
基金项 目: 本论 文为全 国教 育科 学“ 十一五” 规划教育部科研课题“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的教学策略研究” 项 目编号 :HB 6 3 6 阶段性 ( F O05)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闰雪清 (9 3一 ) 女 , 河北 曲阳人 , 15 , 汉,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 学部副教授。研究方 向: 艺术学理论, 语文与写作教学。
生 的重要 手段 。在《 国语 ・ 语》 晋 记载 “ 轻关 易道 , 商宽衣 ” 通
八个字简要概 括了山西人发展商业 的经济政 策。“ 生计所迫 ,
《 富有特色 的山西 民问音乐》 文 中记 载 : 曲民歌《 一 河 走西 口》
是一首 非常典型 的 曲子 。河 曲县在 山西省 北部 , 里 土地 贫 那
闫 雪清
( 山西 艺 术职业 学 院 公共课 教 学部 , 山西 太原 0 0 0 ) 3 0 1
摘 要 :走 西 口》 首古老 的 山 西民歌 , 《 这 包含 着 晋 地 百 姓 一 段 不 能 忘 怀 的 悲 惨 历 史 , 以 及 富 有 地 域 特 色 的 风 俗 习 ・ 。 以走 西 口为 题 材 的 电 视 剧 、 剧 、 剧 和 舞 剧 版 本 众 多 , 立 质 晋 京 但 意和 情 节各 不相 同, 内容 与 形 式 不 断 创 新 。 《 西 口 》的 苦 难 现 在 虽 然 已被 时 代 的 欢 歌 掩 走 去 , 却 为 晋 商 文 化 增 添 了更 加 丰 富 的 思 想 内 涵 , 承 着 诚 信 、 但 传 勤奋 、 贞的 民 族 精 神 。 忠
西 口位于 山西 、 内蒙交界处 的右玉县 , 它实 际上是 长城 上
的一道关 隘, 真正 的名 字 叫 杀虎 口。 田彩 凤 在 《 山西 舞 蹈 史 话》 中认 为 : 所谓河 曲 , 指黄河在此盘 曲而过 , 山西 、 西 、 是 陕 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西口》赏析文/ 王德振
如此令人感觉苦闷的歌曲,我很少听,但是这一首让人不忍心听的民歌,它糅合了多少人的血泪,记录了多少次的依依惜别,刻画了多少个苦难的爱情,埋藏了多少老百姓的苦难。
一直以为走西口就是山西人走出一座面向东南的大门,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富裕的地区总是东南地区,虽然当时的沿海城市还没有那么发达,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地区总是富庶的地方,来这里谋生也是正常,正如今天一样。
可惜我错了,当时所谓的口外是指蒙古地区以及与俄罗斯交接的大片区域,总之与我当初所以为的方向刚好相反,在那里,茫茫大漠,人烟稀少,我很久都没能想通他们为何选择往那个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山西的认识往往容易错误,正如写作《抱愧山西》的余秋雨所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原因之一自然是受到了这首《走西口》的影响,如此悲情的民歌也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种民间歌艺术:凤阳花鼓,而凤阳花鼓的存在价值当初是为了讨饭,可想而知。
同样贫穷的山西人没能想出唱歌讨饭的谋生手段,他们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告别自己的心上人,踏上了茫茫大漠。
山西那片雨水并不充沛的地方,自然也很贫穷,《走西口》也确实从侧面体现了山西贫穷,余秋雨惭愧的原因是这首歌一直给他留有很深的印象,山西人的困苦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后来那些走西口的山西人渐渐发了大财,山西最后甚至成了海内最富。
只是当山西的几条街市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之后,这首《走西口》却还在人们耳边回荡,却并未发现发生的巨大变化。
走西口的时代山西确实很穷,这毋庸置疑,在明清的小农经济模式中,这里没有任何优势,土地并不肥沃,人们在荒山上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起早贪黑的伺候些玉米,那时的农业生产没有化肥,那时更没有什么灌溉,指望着靠天吃饭,这里的雨水资源并不丰富,而这样的地区人口却不少,别说发财,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走西口实在是无奈之举。
碰上大旱之年,走西口都不是为了发财,那太遥远,只要能糊口即可,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孩子不便长途奔波,其他人基本上都走了。
为什么没有走向苏杭,可能太过遥远了,这也许不是主要原因,因为那时的经济中心不在沿海地区,须知,明清两朝都禁海。
山西人选择走西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一个机会更大的目的地,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每一次的迁徙都是一条血泪之路,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许多年后,这次迁徙不光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创造了一个致富神话。
今天有人称山西曾是中国的华尔街,其实说的也不恰当,须知华尔街是多少年后的事情,只能说山西是华尔街的祖宗。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朗朗上口的歌词,流着眼泪才能演唱的曲调,一对青年男女演绎了一场不一样的分离,这次分离不是因为双方家长不愿意,也不是两个人没意思,你情我愿,只可惜,居然只是因为身上衣裳口中食,身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怀揣着仅有的几个窝窝头,不知道当初灿烂了几千年的古代中国,竟然让人们穷困至此,明清的衰败由此可见。
这是一首劳动人民用苦难写就的歌词,没有什么诗意,没有什么内涵,做了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哥哥要走,妹妹送到大门口,这就是依依惜别,不能再送了,往前就是那天走西口的大路,这里就是无数人们的送别之地。
没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有眼泪汪汪,只想说,只可惜我是女人,否则一定和你一起上路。
最想说的,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快点回来。
只可惜,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一条不归路,有病死路上的,有盘缠用完了,从此在外面做了乞丐,或者遭遇强盗劫匪杀害的人,这都属于意外。
更多的是到了口外,一事无成,又不能回去面对那个送他出来的人,于是,终于在外面漂泊了起来。
也有少数人,他们终于成功了,就像那乔家大院的主人一样,甚至做到了汇通天下。
乔家大院的主人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会有那么一天,正如那些雄心勃勃的同路人一样,没想到自己半路上就上了黄泉路。
走西口,这是一条逃亡路,这是一条淘金路。
乔家大院层层叠叠的建筑今天还在,可惜那代商人早已衰落。
大约他们也知道富不过三代”吧,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好在留下一座大宅院作为自己曾经成功的标志。
这种巨富令人惊奇,也令人佩服,只可惜今天的冷冷清清和走西口路上那些尸骨,今天
在这大宅院里面尚可挂起大红灯笼,重新再现一次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情景。
无论是走西口还是闯东关,那都是自己的故乡的衰落,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迁徙本来是大雁南归,本来是燕子来时,自人们离开山洞,搭建自己房屋,他们并不想离开。
有道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愿每一个对家乡深深依恋的人们不会再有什么所谓的
迁徙,哪里的黄土不养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