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1讲:短新闻两篇(教师版)——侯顺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 意图?
参考答案:①新颖而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对法西 斯罪恶行径的痛恨和反讽;③表达了作者不愿看到历史重演的美好 愿望。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有没有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新的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相关常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写的向社 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 指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构成消息的要素一般概括为“5个W加1个 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 (Why)以及结果如何(How)。结构情势是以“倒金字塔式”为主,即把 重要的、急于向读者告知的内容放在前面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中。
标题
别 了,“不 列颠尼 亚”
奥斯维 辛没有 什么新 闻
特点和作用
毛泽东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 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 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 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管治的结束。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 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意味深长,该怎样理解其 内涵?
参考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 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 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 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照。

郭老师原创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件

郭老师原创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件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别 了 , 不 列 颠 尼 亚
字词解释
• 凝重:庄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 子夜:半夜 •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场面一(2-4):
• 时间:4:30 • 地点:港督府。 • 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
场面二(5--7)
• 时间:6:15 •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场面三(8--9):
• 时间:子夜时分。 •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
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 港防务。
场面四(10):
• 时间:零点40分 •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
及第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 亚号回国。
资料图片展示
港督府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易 帜 交 接
字词
• 婆娑 • 嬉笑 • 噩梦 • 纳粹 • 剥光 • 撰写
• 步履 • 焚尸炉 • 废墟 • 雏菊花 • 窒息 • 祷告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为什么作者 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 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 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 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 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 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
中国国旗
别了, 不列颠尼亚
能力训练: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相关细节。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相关细节。

【探究活动】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和特点?【教师释疑】注意新闻标题的作用,结合文章分析其含义。

【讨论明确】①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④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

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探究活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释疑】首先找到背景材料和新闻的主题,然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分析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讨论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探究活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教师释疑】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讨论明确】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

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教案一、整体把握《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文章共有10段。

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人教版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教学参考1124 0829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流程: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回顾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

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二、研究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讨论: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课件

100%
新闻的时效性
两篇新闻分别捕捉了当时最新的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体 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80%
新闻的客观性
作者在报道中保持客观立场,通 过事实和数据呈现事件本身,避 免主观色彩和倾向性。
文本风格特点及语言运用
简洁明了
新闻语言简练、准确,用较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体现了新 闻语言的精炼性。
03
新闻知识与技巧讲解
新闻写作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真实性原则
02
时效性原则
03 重要性原则
04
简明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05
新闻必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虚构或夸张。 新闻要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新闻要突出报道重要的事件和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 新闻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和晦涩。 新闻要尽可能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闻评论观点提炼和表达
观点提炼技巧
要从新闻事件中提炼出有争议性或普 遍性的问题,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
论据选择技巧
表达技巧
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措辞。 同时要注意表达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避免过度渲染或偏颇。
要选择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作为论 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 新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公民意识;同时,通过欣赏 优秀的新闻作品,提高学生的 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述
80%
两篇短新闻的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 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而《奥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揭示了 纳粹暴行下的残酷现实。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最新推荐】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word范文 (5页)

【最新推荐】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高中学生仅仅有想学的念头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为大家准备了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

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

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详解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详解

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 象征意义: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代表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 讽刺意义: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的
统治结束。
3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
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 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 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 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 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 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 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 非常大,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 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英国撤离香港
自学指导二
• 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
题,五分钟后指名同学回答.
• 本文正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 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找出这几个场景 和对应时间,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本文正文由哪 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香港 维多利亚港
(第1段)
2、主体 (2—10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一、导语设计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

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课件(共68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课件(共68张PPT)

整体感知
全文是怎样分层的,在此说说每层的意义。
第1段,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 新闻的导语。 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 二次降旗) 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 升旗)
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课文讲解
1.举例说明本文的取材特色 ?
理解标题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不 列颠尼亚”号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 国皇家油轮离开香港。另一方面,以英国皇家油轮 “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而“不列 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 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 洗雪。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 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导入新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日常生活 中我们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众多 繁杂的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 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 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 面我们就来学习新闻的知识。
一 走进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 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 一种文体。它是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形式 的总称,种类很多,如使用频率最高的消 息、通讯、特写和报告等。 新闻:新,新鲜的;闻,听到的。狭义的
新闻也叫消息。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重要,核心)、主体、背景、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特点: 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立场:观点鲜明 反应:迅速及时 内种报道形 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 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 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现场短新闻的基本要素有:“现场”、 “短”、“新闻”,其具体要求是:现场感 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熟读课文,结合相关的史料,重现新闻所表现的当时的场景,分清作者在介绍上的先后主次关系。

3.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纳粹暴行对于人类的戕害,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培养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之情。

一、文体知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①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②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③新颖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④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二、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其中周树春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三、概括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通讯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的过程,突出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抒发了炎黄子孙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后的自信自豪之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新闻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人民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例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有多么庄严,也没有写人们多么激动,而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来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B.《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写港督降旗仪式时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用象征手法,强调了这次降旗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C.罗森塔尔并没有详细描写集中营的各个地方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共鸣。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答案:B解析: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例2.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A.这是一个单句,“在……上”是定语部分。

B.句中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是为了说明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C.这句话所表达的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多么恶劣的暴行!D.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所蕴涵的意味十分丰富。

答案:A解析:A项应是状语。

例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有多么庄严,也没有写人们多么激动,而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来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B.《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写港督降旗仪式时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用象征手法,强调了这次降旗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C.罗森塔尔并没有详细描写集中营的各个地方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共鸣。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答案:B解析:B项运用的是对比手法基础演练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瞩.目(shǔ)易帜.(zhì)追逐.(zhú)B.沼.泽(zhāo)纳粹.(cuì)撰.写(zhuàn)C.步履.(lǚ) 复.原(fù) 废墟.(xū)D.长廊.(lánɡ) 窒.息(zhì) 祷.告(tāo)答案:C(A项瞩:zhǔ,B项沼:zhǎo,D项祷:dǎo。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2~3题。

2.怎样理解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 )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

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答案:A3.对这篇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

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C(“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不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性。

B.报告文学不同于新闻的特点是:它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语言精练,多交代事件的核心内容;主体则是对新闻事实展开的叙述。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就是该文的导语部分。

D.报纸上的消息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

答案:C(此文第一自然段是导语,第二自然段是主体。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回答5~6题。

5.“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有怎样的意义?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从深层意义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C.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香港告别了殖民统治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

D.中国对英殖民统治的依依惜别。

答案:D6.在这篇新闻中称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对此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告别仪式是在太阳落下以后进行的。

B.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就像太阳落下一样。

C.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D.文中称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的,所以告别仪式也是“日落仪式”。

答案:C7.填空。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文体。

这是一篇________,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________”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________,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②《别了,“不列颠尼亚”》以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以________(参观的场景)为顺序,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________,两者交织,渲染沉重、肃穆的气氛。

答案:①特写特写镜头新闻事件现场②时间英方的活动空间(参观的场景) 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巩固提高1.下面有关两篇新闻的分析比较,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文的标题都非常新颖突出,含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B.两文都由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组成,在结构上两文都由导语和主体构成。

同样,第一段都是导语。

C.两文都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抒发情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作为旁观者,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渗透着自己的感情。

答案:B(《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一段不是导语。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5题。

他们..表情木然。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2.句中加点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表情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们”指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廊两边墙上贴着的照片上的囚徒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