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09天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b5718c3da38376baf1fae42.png)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fd5df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b.png)
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疑心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位。
④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⑤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资料
〔重点讲解〕
浅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剧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根底,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剧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期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汲取和融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小资料〕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兴盛、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X,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全部的著名学派聚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园地。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481a27866fb84ae45c8d6b.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1、儒家(一)、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
“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实现“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74db9f27d3240c8447eff9.png)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1.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
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A.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C.礼法并用教化为重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答案】C【解析】两汉社会均既强调礼又强调法,所以材料体现了两汉社会均是礼法并用教化为重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了孝还强调了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汉社会不是公平的社会,也不存在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礼记》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①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②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③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④古人重视家庭教育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说明古代的教育内容重视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生活技能的教育,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所以答案选B。
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的选择题;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因此所有包含②的都不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
推断,“和”在最初造字时的含义指的是A.下棋出现和局B.音律和谐C.战争休止D.人际关系和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书·舜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通过音律的和谐之声来展现所追求的境界,这是古人最早对于"和"的论述,故B项正确,A项排除;C项是墨家“非攻”思想,排除;D项是儒家“仁”的思想,排除。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_原创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_原创1](https://img.taocdn.com/s3/m/8b0643e06294dd88d0d26be4.png)
练习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 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2、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 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B
阅读下列材料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 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者应该怎样做?(1分)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民贵君轻”的观点。(1分)“施仁政于民,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 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 侯而为大夫。……” ——《孟子· 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舟。” ——《荀子· 王制》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请回答:
(2011· 全国文综大纲卷· 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 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 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2c37a6eb307e87100f6960b.png)
各抒己见:你对孔子了解多少?他的思想对 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价值?
战争是残忍的,人们渴望和平。怎样避免 战争的悲剧重演呢?
孔子提出“推人及人” 、“和而不同” 的命 题,这个命题后来经过周恩来的发挥演变成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这已经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准则,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这是儒家思想给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思想 学说
墨子 思人 关系 礼的 思想
哲学 思想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表现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 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 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 相李斯。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⑴孟子的思想 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 人”;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 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 改造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 思想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孔子政治思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极性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为政以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0734ab857f1922791688e889.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4c4ea55af1ffc4fff47ac3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名师推荐资料】2020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9天“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
![【名师推荐资料】2020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9天“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c34b9d6b5ef7ba0d4b733b59.png)
第09天“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2018学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参考答案】 D【解题思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礼乐规范来约束个人,故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礼乐规范,故D正确;“克己复礼”并不是主张君主意志,故A错误;“爱人”之心对个人没有制度性的约束力,故B错误;内心自省属于主观因素,不属于“他律”,故C错误。
故选D。
【解题必备】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活跃起来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私人讲学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含义(1)“百家”:是指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争鸣”:是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4.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儒学完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人之性恶”(2)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题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a64ad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74.png)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题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A.①②③④ C.②③④B.①③④ D.①②③2. 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 法家学派——韩非子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4.关于下图所人物说法正确的有( )①生活在战国时期,鲁国人②其思想的核心是“仁”③晚年对《诗》、《礼》、《书》、《易》、《中庸》、《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④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A.②④ C.②③B.①③ D.①④5.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A.反对封建制度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6.下列言论中,属于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是 ( )A.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7.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它被后世哪位封建帝王所经常引用( )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8. 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性相近”B. 孟子:“性善论”C. 荀子:“性恶论”D. “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9.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10. 以下各言论与其相关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A.孔子——“节用而爱人”B.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 老子——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 荀子——人们具有“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11. 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1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二、材料解析题13.2022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图意为孔子的书籍)。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图文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4980d704a1b0717fd5ddca.png)
重难点 1.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虽然建立于两千多年前,在这两千多年中,中国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已 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精髓部分仍然指导着 我们现在的社会。 (1)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如“仁”、“诚信”等有利于培 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维护社会稳定、促 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与当今社会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有利于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5)“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6)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我国当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行。
材料二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
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
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
—《三字经》
材料三 曲阜“三孔”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东方文化中的显赫地位,而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010·山东文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 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 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名师指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是由其阶级立场决 定的,因此要理解他们思想的差异,只要理解了他们 的出发点就很容易了。题干是墨子的话,属于“兼爱” 思想。墨子出身社会低层,主张平等对待所有人,讲 仁爱。而儒家思想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们宣扬 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A.甲 B.乙 C.丙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d24b731367ec102de2bd8938.png)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C、孔子思想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பைடு நூலகம்孟子的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 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3)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学派
(1)老子的思想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1)孔子
A、孔子的生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 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 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 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 则。
(2)评价: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 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 的理论依据。 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 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 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 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a1c303f8bd63186bdebbcd6.png)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1.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老子所持的态度是()A.要求顺应时势推动制度变革B.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C.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D.提倡兼爱非攻以减少战争破坏【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必修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主张顺应时势进行改革。
儒家孔子提出“礼”的主张,回复到周代的政治制度。
墨家主张兼爱、非功,反对不义战争。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
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
3.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意思:非攻,反对战争、利益是相互的、节约、节葬等,由此分析可知属于墨家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而A属于王阳明心学,故排除,B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思想,C是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故排除ABC,所以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的思想主张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d01e7cb43323968001c92f7.png)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1.2010年10月“合作·交流·发展——多国高校孔子学院论坛”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举行。
(见下图),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对以上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解析】题干反映孔子学院现象,说明儒家学说在世界的影响,以及儒学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正确认识。
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项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应是多样性,故B项正确。
【考点】儒家思想点评:本题以孔子学院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分析与解读。
此题一大特点是并不拘于教材,与现实联系密切。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答案】C【解析】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故C项正确。
【考点】比较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共同点点评:儒墨两家关于“仁”的思想的区别:儒家是有阶级差别的爱,而墨家是代表平民利益,主张无阶级差别的爱,这是一个易错的。
3.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子“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ACD项未能从题干中反映;“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人教版高二历史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二历史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2468a92c10a6f524ccbf85b2.png)
——《论语•第有十教》无类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一)儒家思想 1.孔子的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保守);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一)儒家思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填写表格
材料一: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孟,轲君《为孟轻子。·离民娄贵上君》轻
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况《荀子·王制》
材料五: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况《荀子·《哀公 》 材料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君舟民水
──荀况 《荀子•性恶》 性本恶
材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一)儒家思想
填写表格
4.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保守)
(一)儒家思想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
提示:(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建立和谐社会;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根本目 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孔子主张的“礼”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但“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思想中“仁”和“礼”关系密切。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 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c9000284b35eefdc8d3334b.png)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子”字的篆文,象形一个小孩子的双手 向上撑,希望父母来抱他,很天真,代表一团 天真之气。天真接近于人的本性,所以,中国 古人尊称人为“子”。
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令”: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 意思。如令尊、令堂、令兄、令妹、令郎、令爱 “惠”:如惠临、惠顾、惠存 “垂”:如垂问、垂询、垂念 “赐”: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赐膳、赐复 “请”:如请问、请教 “高”:如高见、高论、高足、高寿、高龄、高 就 “华”:如华翰、华诞、华厦 “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 贤侄 “奉”:如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老子的思想主张: 哲学: “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 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辩证法(思想精华):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 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孔子的思想主张: 项目 内容 仁者爱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 仁 “忠恕”之道。具有进步性 克己复礼。为了实现“礼”,进一步 政治 礼 提出“正名”的主张。具有保守性。 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在以 德 “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孔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的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9天“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礼乐规范来约束个人,故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礼乐规范,故D正确;“克己复礼”并不是主张君主意志,故A错误;“爱人”之心对个人没有制度性的约束力,故B错误;内心自省属于主观因素,不属于“他律”,故C错误。
故选D。
【解题必备】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活跃起来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私人讲学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含义
(1)“百家”:是指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争鸣”:是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4.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
(1)思想核心:“仁” ,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儒学完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和法家
(1)道家
①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
a.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b.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庄子。
a.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b.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①代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②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维新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百家争鸣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人之性恶”
D.“人性本善”
3.战国时期,墨家主张“不别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其观点反映出小生产者
A.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B.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C.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D.对社会变革的反对
4.在诸子百家中,他们秉承“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坚决反对保守落后的复古思想,锐意改革。
材料评价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下列诸子思想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并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有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1.【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D正确;A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C均是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但与题干“第一次”的说法不符。
2.【答案】B
【解析】孟子主张仁政,他在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之性恶”是荀子的观点,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但不属于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墨家主张地位的贵贱应该由能力的高低大小来决定,这体现出小生产者对现实的不满,主张对社会进行变革,故B项正确,D项错误;国家统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传统习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故D项正确。
儒家主张“仁”“仁政”等,与材料强调法家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材料强调法家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与材料强调法家的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主张仁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应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