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图文
21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语言
❖ 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 ▪ 乔姆斯基
• 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 产品。
▪ 库德
• 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 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 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 背景参考
▪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 为判断的参考。
•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 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 以认定。
▪ 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 物。
• 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 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
❖社会印象
▪ 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判断
▪ 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知觉
9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举例说明:
▪ 你在街上遇到一名男子X先生,看见其长相和身 体外部特征,掌握了关于此人的一些线索。这是 产生了对X先生的社会知觉。
▪ 回家后家人问你,路上你遇见X先生了吗?你不 知所云:“谁是X”,根据回忆,你说是遇到一 个人,长得如何如何,这人是不是X?家人说正 是他。此时你对X的描述已经是社会印象。
▪ 家人又问你不认识X吗,为何他说是你的朋友,
你大为疑惑,思索他为何这样说,是不是自己没
认出来,这是你在进行社会判断
10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三章社会认知:我们怎么看社会
➢ 当我们没有考虑基率而仅仅运用代表性启发式得 出结论时,我们就犯了基率谬误。
➢ 警惕以貌取人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 就是伙夫
③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 处理不确定事件时,使用已知的事物为起始点进 行判断的倾向性。
女神
女汉 子
成功 者
失败 者
❖ 本能的反对挑刺 ❖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想用武力解决 ❖ 对所有事情都直来直去 ❖ 陌生人崇拜症 ❖ 一件事自豪一辈子,炫耀一辈子 ❖ 总是担心别人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不停重复解
释 ❖ 对周围所有事情都大加评论并企图盖棺定论 ❖ 热衷打听、听信、传播小道消息 ❖ 摁住一个错误犯一辈子,总是在同一块石头上绊
自动加工的常用策略
❖ 心理捷径有哪些?
❖ 启发式:可以使人们减少心智努力并且让人们快速决策
或作出判断的简单法则。 ❖ 凶杀和癌症哪个更恐怖?
每十万人中有204.3人死于癌症, 6.1人死于凶杀
❖ 你比较怕坐飞机还是坐汽车?
一个人在车祸中死亡的概率大约是在飞机坠毁中死亡的1000倍。
① 便利性启发式:一种以回忆起某一事件的难易程度来评 估同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启发式。
会事件在发生前后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
3、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① 图式能帮助记忆:当对过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图式 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 把知识点系统化
② 图式能帮助自动化推论
➢ 认知者无须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就会自动产生一些与图式 相关的推论。如你遇到一个极其友好的人,你可能会自 动把与“友好”有关的其他特征赋予他,如热情、善良, 而你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 乐观型:积极的事件——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 消极的事件——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
常常从积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
• 皮特森和塞利格曼(1987)
• 抑郁型的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 张类似。
•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 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 凯利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 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 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是否此人只 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事物作同样的反 应?
一、解释他人
•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 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生产率下降
工人变懒了? 机器不好用?
攻击人
具有攻击的个性 无礼嘲弄的回应?
(一)归因理论
• 1.海德的归因理论:主要解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 2.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说明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 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 相应推断的两个基本因素:
• 选择自由 • 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二)归因偏差
• 基本归因偏差 • 由于观察者对个体和个体行为的过分关注而导致过度将行
为归因为个性因素(如能力、特质和动机),从而忽视环 境因素的影响。
• 行为者——观察者:行为者——情境; 观察者——内在因素
聚焦和偏见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象。如果他 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 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 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Irvine1986)。尽管在审讯过 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 审讯。
社会心理学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 信念固着的表现: • 一旦我们确信一个人品行不端、一个 陌生人的行为令人生厌、某一股票的 市值会有所上升,那么,即使我们的 解释遇到了相反的证据,也会保持不 变。
• 我们越是极力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 是正确的,我们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 息就会越封闭。很多时候,我们是自 己思维方式的囚徒。 • 如何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多从相反 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公允的态度,认 真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
• 这对我们以后求职是有心理帮助的, 面试你的考官,其实未必比你更能干, 他的水平可能还不如你。我们既要尊 重他,同时,也不用有啥紧张的。说 不定,应该紧张的是他,因为他怕自 己水平低,被你识破。
•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 • 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 我们的注意; • 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载体的 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的中心,而环境变 得相对模糊。
•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 1、固有思维模式的作用及局限; • 2、人道主义因素,即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 自己的问题而被责备; • 3、认识自己通常意识不到的批判性思维,克服自身的缺点和 不足,超越自我。
二、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 社会生活
• 人类思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我们 的预期会引导我们对信息的知觉和解 释。 • 我们是透过“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 释世界的。
• 个体对于自我的信念也存在自我实现 • 当直接打电话问居民是否愿意提供志 愿服务时,只有4%的人同意。 • 但是,如果让居民先预测自己,如果 接到这样的请求如何反应,几乎一半 的人预测他们会提供帮助,并且在随 后的求助电话中,大部分人,而不是 4%的人,确实这样做了。
• 小注释: • 1、班布里奇岛在华盛顿州。 • 2、许许多多文章说:最上面的扣子是ALWAYS ,中间的 扣子是SOMETIMES,最下面的扣子是 NEVER 。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20.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21.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22.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103.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104.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的眼里看不到不公正。(1月12日)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105.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52.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
53.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情景,也受我们自己倾向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压力。
54.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
87.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
88.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
89.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影响力的。
90.有时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与心灵的健康。
91.从群体的正在扩大货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知而有母的地选择影响群体。(1月10日)
95.男子所有的追求同样也是女子的追求,在说有人之中,女子只是较弱小的男子。
96.女性首要的特质是令人愉快的,主要是因为她们(被认为)如此地可爱。(男性)被认为在主题特点(才干、支配性)上优于女性,这些主体特点被视为是男性在有偿工作,尤其是男性主宰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二、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1.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与文化►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自我认识►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自尊动机►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自尊的阴暗面►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的能量►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例:我知道你能行!);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你是特别的!)控制点(事在人为还是人各有命?)►认为事在人为的人更乐观积极,表现会更好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社会心理学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
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 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Irvine1986)。尽管在审讯过 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 审讯。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就像我们所遇见的那 样(Lassiter & Dudley,1991),将这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 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拉丝特(Lassite)报告,根据这项研究, 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象必须同时对
二、信念固着
• 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 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 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
往视而不见。
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
• 解释相反的观点
三、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 记忆就好比大脑中的一个储物箱,我们将各种材料储存在 其中,日后需要时可以再从中拿出来。偶尔,有些东西也 会从“储物箱”中丢失,那是我们说我们忘记了。
• 相应推断的两个基本因素:
• 选择自由 • 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二)归因偏差
• 基本归因偏差 • 由于观察者对个体和个体行为的过分关注而导致过度将行 为归因为个性因素(如能力、特质和动机),从而忽视环 境因素的影响。
• 行为者——观察者:行为者——情境; 观察者——内在因素
聚焦和偏见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象。如果他
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文化差异
《社会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Sigmund Freud Museum 维也纳 弗洛伊德在此生活工作47 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最大 的精神分析图书馆。
S.Freud的两部人格理论(潜意识和 前意识系统)和三部人格理论(自 我-本我-超我)
Id: pleasure principle Ego: reality principle Superego: ego-ideal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领域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 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 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符号互动论扎根于经验世界,在互动过程中探究自我、 情境、社会与意义等范畴的真实内涵,它强调行动者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以及人际互动所产生 的复杂交错和多重意义的沟通网络。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关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 赏。在交换论的视野中,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都可将人际间的社 会互动或社会交往视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 换活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社会认同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交换论者霍曼斯和布劳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就 是一种交换关系。
霍曼斯将交换解释为如下命题:成功命题;理性 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霍曼斯( Homans George Casper)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之三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认知和情境意识●文化差异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
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业。
”——吉尔伯特和马隆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
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1、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①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②控制点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③习得性无助: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③盲目乐观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5。
自我展示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展示;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去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归因理论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a性格归因: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b情境归因: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性格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聚焦观点偏见观点在随时变化自我觉知文化差异我们如何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a知觉和解释事物当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的影响时,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重要(对同一事件,同一个人的不同评价)b信念固着: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更多的考虑不同的可能性C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3。
社会心理学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直觉主义者认为,重要的信息即使不经过有意 识地分析也可以获得的。
• 我们应该转向直觉以寻求解释。 • 我们应该借助右脑的非逻辑智慧。
相信自己心中的力量。
哪种观点正确?
启动实验表明,无意识的确控制我们的大部分 行为。
• 我们很轻易很快递地把“美丽”知觉为一个好词 •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其日常生活不是由有意识的目 标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决定的,而是受内部心理 过程的控制,它通过对环境特征的主观加工影响人 们的行为反应,并控制意识的觉察和导向作用。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
• “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太太将杂货送到了马路 对面”。
• 结果:能让人回忆起这句话的线索不是“书”(提 示图书管理员),也不是“背包”(提示杂货), 而是“乐于助人” • —人们自发推断出的图书管理员的特质。
常识性归因
我们的归因通常是理性的--通过“共同反应” 、“区别性”和“一致性”三个阶段来归因。
“这也许不是做决定的最好依据,但这样做最 容易。”
研究归因偏差的重要性
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与他人。
• 首先,我们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其次,关注诸如归因错误这类思维偏见的原因就是 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 问题而被责备。 • 最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
我们总是想搞清楚“什么会这样?”
• 特别是一些消极的或预期之外的事情。
– 约会时他为什么要迟到? – 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样积极?
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常常造成误会或事故
• 如男女在交往中对一些举动/信号的不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例如,如果 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 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 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 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 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把一张面孔与错误背景相联系。这就是发生在 Donald Thomson身上的事情。研究表明,记忆 可能混杂在一起,因此不同的面孔就跟环境背 景搞混了。
把想象记成现实的事。Goff 和 Roediger (1998)做过一 个简单的实验,表明记忆很容易把幻想和现实搞混。 实验中让被试或是想象中做一个动作或是真的做这个 动作,比如折断一根牙签。过段时间被试再次经过同 一过程。然后询问被试是否曾做过这一动作或者只是 想象而已。那些更多地在想像中做这一动作的被试, 在第二次想象后更可能认为自己实际上在第一次实验 时是真的做了这一动作。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 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 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 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 格、努力程度等。
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 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 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是职工胜 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 力。
一个案例
“很可能大部分人都怀疑某些 归因于他们过去的事。他们可能 见过它们、谈论过它们、做过它 们,或者他们只是梦想或想象过 自己这么做过。”---William James
在1975年的一个晚上,一位令人信任的澳大利 亚心理学家Donald M. Thomson来到电视台讨论 目击者证词的心理学。他不知道在他正在讨论 人们如何最好地记住罪犯的面孔时,正有个人 把他的脸记成了一个强奸犯。电视播出后的一 天Thomson被当地警方逮捕。警察告诉他昨晚 一个女人被人强奸并且昏在自己的公寓。那个 女人说Thomson就是袭击她的人。 Thomson很 吃惊,但他有无懈可击的理由。在袭击发生的 时候他正在上电视,并有警察助理在场的证明 。 在袭击发生前受害者似乎在电视上刚见过 Thomson,后来她就把Thomson和袭击者的脸 搞混了。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 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 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 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 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 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归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情境归因; 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归因理论以后,会发现它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运用所了解的知 识来对一些现象做出我们自己的解释。
一些例子
错误回忆了记忆的来源。人们时常说他们在报 纸上读到什么新闻,实际上那是朋友告诉他们 或在广告里看到的。在一项研究中,记忆力“ 正常”的被试常常记错以为他们在报上了解到 某件琐事,但实际是实验者告诉他们的 (Schacter, Harbluk, & McLachlan, 1984)。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 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 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 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 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 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 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 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 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 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 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 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 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 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 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 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么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现实吗
员工生产率下降 学生旷课 受到上级批评 朋友的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
归因理论可以解释:描述了我们怎样 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 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Jones & Nisbet,1971;Jones,1976)。当我们成为行 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 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载体的人则会成 为我们注意的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行动者一观察者效应表明,尽管我们常常将别 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个性因素,但我们却 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随境而 变。
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失真的 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 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 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现 象解释了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更倾 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实力。
李·罗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 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 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文化同样会影响归因错误。比如,我们在激励人的 时候会说“你能做到!”这便是受西方积极思维文 化中的通俗心理学的支配。东方人通常会对环境的 作用格外的敏感。
我们常常能够给自己犯下的错误找到外部的因素: “我随地丢垃圾是因为在附近都找不到垃圾 桶。”“我迟到是因为堵车。”而对于别人的行为, 我确过于轻易地给予“不遵守社会公德”“无纪律 性”这样负面的评价。所以,在潜意识中,我们容 易形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样的印象,这 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于别人相处,是很不利的。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 罪的录象。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 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的认罪是真诚的;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 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Irvine1986)。 尽管在审讯过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 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审讯。
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 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 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人在对其行为 的归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个人的归因倾向。
举例:人基本都会把面善的人认为是好人,而把面 恶的人认为是坏人。我们经常以貌取人,也是源自 归因的错误。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 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 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 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 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于知道后深为后悔地 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例如:家庭暴力的潜在事件——虐待 宠物。
归因通常情况下是比较理性的。 凯利的归因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Kelley)发表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 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 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 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 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 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 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 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 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 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 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 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 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 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 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 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 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 能会被归于外部。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就 像我们所遇见的那样(Lassiter & Dudley,1991),将这 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 有罪。拉丝特(Lassite)报告,根据这项研究,新西兰 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象 必须同时对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 侧面进行拍摄。
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当我们从电 视中看到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自己 身上。当我们照镜子时,听我们自己呻吟的录 象带时,照相时,或者填写个人传记性质的问 卷时,都会将注意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着更 多地是靠自我意识而不是环境意识。当我们回 顾类似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厄运时,我们很容易 就会想到冰山(Berscheid,1999),这就是自 我觉知效应。
难点:内因(性格)和外因 (情境)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 的,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会影 响个体内部的改变。
很多情况更加模糊不清: 1、我们喜欢别人或不(内部归
因); 2、在一个行为上是否附加了一
个惩罚或者奖励(外部归因)。
推断特质:我们通常推断他人的行为 来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
海德:对应推论理论。正常的和预料 中的行为只能让我们了解一个人很有 限的一些方面,而其不寻常的行为则 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人。
Donald Thomson面对的这次考验是 哈佛心理学家Daniel L. Schacter所说 的记忆七宗罪其中第四条的完美例 证(Schacter, 1999)。第四条是第一个 关于记忆以错误方式进行虚构的过 错。当记忆被错误归因时,记忆最 初真实的一些方面随着时间、地点 或环境的推移而被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