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基化第 1 章

合集下载

《药物合成反应》第一章卤化反应课件

《药物合成反应》第一章卤化反应课件
特点
亲核卤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产物纯度高、产率 较高等优点。
常见的亲核卤化试剂
氯化氢(HCl)、溴 化氢(HBr)、碘化 氢(HI)等氢卤酸。
氯化亚砜(SOCl₂) 、溴化钠(NaBr) 、碘化钾(KI)等卤 化物。
氯气(Cl₂)、溴( Br₂)、碘(I₂)等卤 素单质。
03
亲电卤化反应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亲电卤化反应是指卤素与带有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相 连的反应,其特点是卤素取代碳上的氢原子或取代基 。
详细描述
亲电卤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其特点是 卤素(如氯、溴、碘)与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相连, 形成新的碳-卤键。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带有部分正电 荷的碳原子上,因此被称为亲电卤化反应。在反应过 程中,卤素原子取代了碳上的氢原子或取代基,生成 新的有机化合物。亲电卤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 成手段,在药物合成和其他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1 2
引入卤素官能团
在药物合成中,卤化反应常用于引入卤素官能团 ,如氟代、氯代等,以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 效。
增加药物稳定性
卤化反应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如将烯醇式结 构转化为卤代烃,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3
调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通过卤化反应可以调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如将 羟基或氨基等代谢敏感基团替换为卤素,降低药 物的代谢速度和排泄速度。
实例
以苯酚的溴化为例,苯酚与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自由基溴化反应,生成2-溴苯酚。在这个反应中,溴原子取代了 苯酚中的羟基氢原子,形成了一个新的碳-溴键,同时生成了一个苯氧自由基。
05
卤化反应的选择性与控制
选择性卤化反应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第1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第1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1.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01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1)观察⎩⎨⎧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02颜色、状态以及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等间接观察: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2)实验是□03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排除外界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现象或过程发生或再现的研究方法。

①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通过□04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②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性质时,实验前要□05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方案等;实验中要□06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07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08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3)除了观察和实验外,□09分类和比较也是研究物质性质时的常用方法。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可以运用分类的方法,总结□10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并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预测;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11各类物质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各类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4)除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外,在进行化学研究时还会用到□12假说和模型的方法。

在已有事实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往往通过□13提出假说对有关现象或规律的本质以及未知物质或现象进行推测性说明,通过建构模型对物质或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化模拟。

假说和模型具有□14解释性功能和预见性功能,但是所做的预测或说明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15实验来验证。

在科学研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是旧的假说或模型被推翻,而建立起新的假说或模型。

2.钠的性质、用途及保存 (1)钠的物理性质①钠与水的反应:常温下与冷水剧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12Na +2H 2O===2NaOH +H 2↑。

第1章 会计信息化基本知识

第1章  会计信息化基本知识
❖ 主要电算化会计岗位:P46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 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及相关管理经验;可由 会计主管兼任;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凭证,输出账簿、报表等,要求 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初级水平,可由基本会计岗 位人员兼任;
分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 系统
❖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处理工 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简称CAIS,它也通常被简 称为会计信息系统。
❖ 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电算化会计管理系统、 电算化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7
❖ 4、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 计算机为基础的、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 的系统,它采用管理决策模型以及最优化技 术,具有决策、控制和预测功能,辅助管理 者进行决策。
(1)通用语言和专用语言
通用语言指没有特定应用领域的程序设计语言,其典
型代表是BASIC、PASCAL、C、Delphi、JAVA等。专用 语言是为某种特殊应用而设计的语言(如:LISP和 PROLOG)。
(2)过程性语言和非过程性语言
❖ 非过程化的语言只需告诉计算机“做什么”,而不必告诉
计算机具体“怎么做”,计算机就能自动完成用户所需要 的工作。FOXPRO就属于这一类语言。如:LIST FOR SUBSTR(科目代码,1,3)=‘113’ TO PRINT
11
❖ 第二节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 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 ❖ 2、部门级会计数据处理阶段 ❖ 3、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一体化处理阶段
❖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AIC)在美国 诞生
❖ 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利用计算机 计算企业职工工资
12
会计电算化发展简介 ❖ 1979年,为了改变我国财会工作手工核算的落后局面,

第1章取代基效应

第1章取代基效应

马氏加成
反马氏加成
Cl3C←CH=CH2 CH3C→CH=CH2 三氯甲基强烈的-I效应的结果。
N N
more active
-N+R3的-I效 应,间位定 位,致钝
2、 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路径)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能改变 其反应机理。 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 按 SN2历程进行,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 要遵从SN1历程进行。
(3)由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粗略比较
X-CH3中甲基的δ值: X δ -NO2 4.28 -F 4.26 -OH 3.47 -Cl 3.05 -Br 2.68 -SH 2.44 C6H5 2.30 X -N(CH3)2 -I -COCH3 -COOH -CN -CH3 H δ 2.20 2.16 2.10 2.07 2.00 0.90 0.23
H H O Cl Cl Cl O H
1. 2 共轭效应
1. 2. 1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 在1,3-丁二烯CH2=CH—CH=CH2 中的键长不是 简单的单键和双键的键长,存在着平均化的 趋势。
0.154
C
nm
C C C C
0.137 nm 0.147 nm
C
more stable C C C
0.134 nm
OR2 >
+
NR3
+
+I效应:
NR >
-
O
-
同主族 -I效应: -F > -C l > -Br > I -I
- OR > -SR > SeR
O R2 >
+ +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新教材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能层与能级 基态与激发态

新教材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能层与能级 基态与激发态

2.能级 (1)含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同一能层的电子的 能量 也可能不同,将它们 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 s、p、d、f 等表示,如n能 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s、 np 、 nd 、nf等。 (3)不同能层中的同种能级,能层序数越大,能量越高,例如:
子数 2 8
18
32
…… …… …… 2n2
由上表可知:
(1)能层序数 等于 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 3 个能级。 (2)s、p、d、f 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 1 、 3 、 5 、 7 的2倍。 (3)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n为能层的序数)。
判断正误
二、基态与激发态 原子光谱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1)基态原子:处于 最低能量 状态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 吸收 能量,它的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
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
吸收能量
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
释放能量 ,主要形式为 光
2.光谱 (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2.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3f
B.2d
√C.4s
D.2f
3.第N能层所含能级数、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A.3、18
B.4、2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5、32
√D.4、32
4.K层有__1__个能级,用符号表示为_1_s__;L层有__2__个能级,用符号分 别表示为__2_s、__2_p__;M层有__3_个能级,用符号分别表示为__3_s、__3_p_、__3_d__。 由此可推知n能层最多可能有__n_个能级,能量最低的两个能级其符号分 别表示为_n_s_、__n_p_。

烷基化反应的简介

烷基化反应的简介
NH3 + R
R' NH2 + R
' R NHR + R
z
z
z
RNH2 + HZ
RNHR' + HZ
R2NR' + HZ
R2NR' + R
z
R3NR' +
+
z-
N-烷基化产物是制造医药、表面活性剂及纺织印染助剂时的重要中间体。 氨基是合成染料分子中重要的助色基团,烷基的引入可加深染料颜色,故N-
烷基化反应在染料工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们均是反应能力相对较弱的烷化剂,仅适用于活泼芳烃的C-烷基化, 如苯、萘、酚和芳胺等。
OH OH
+
Cat HCHO
CH 2OH
二、O-烷基化反应
醇羟基或酚羟基中的氢被烷基所取代生成醚类化合物的反应,称为O -烷基化反应。 常用的O-烷基化剂: 卤烷、酯及环氧乙烷等 被烷基化物:醇、酚 反应机理: 属亲电取代反应
CH 3
A
NO2
B
AlCl3 - H-Cl
CH 3 NO2
C
CH 3
+
CH 3Cl
D
结论:C > B > A >D
★ 2.烷基化试剂
主要有卤烷、烯烃和醇类,以及醛、酮类。 (1)卤烷: 卤烷(R-X)是常用的活性较强的烷化剂。
+
AlCl3 CH 3Cl
CH 3
+
H-Cl
不能用卤代芳烃(氯苯或溴苯)来代替卤烷作烷基化试剂实验。 原因: 连在芳环上的卤素受到共轭效应的稳定作用,其反应活性较低, 不能进行烷基化反应。 (2)烯烃 : 烯烃是另一类常用的活性较强的烷基化剂。

高一化学开讲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

高一化学开讲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化学高考属于理综中的一板块,理 综高考300分,化学100分,理综高 考时间150分钟,化学用时50分钟。 高考化学试题的构成:7道选择题 (每个题6分),4道大题(三道题 必做,1道大题是在物质结构和有机 化学中选一题)。 高考考查知识点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四的全部内容,选做题是选修 三或者选修五的全部内容。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化 学 必 修 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第 一 章 从 实 验 学 化 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 的应用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第 一 节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药 品
固体
液体
粉末 块状 一定 少量 多量 一定 量 量 仪 器
药匙 或纸 槽 镊 子 天 平 胶头 滴管 直接 倾倒 量筒 等
注意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1.用药匙(或纸槽)取药品的操作:“一 斜、二送、三直立。” 若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2.用胶头滴管时,不可将其伸入试管内, 以免污染试剂。 3.用倾倒法取液体时,瓶塞要倒立于桌上 ,标签要向手心,两容器口要靠紧。
⑵物质的加热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1.给液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蒸发皿 、烧杯、烧瓶;给固体加热时,可使 用外壁干燥的试管或坩埚。 2.试管、坩埚、蒸发皿可直接加热,而 烧杯、烧瓶要垫石棉网才可以加热。
⑶气体的收集
化 学 收集方法 实 向下排空 验 气法 排气法收 基 向上排空 本集 气法 方 法 排水法收集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节第1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课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节第1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课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状态必须不同。
如2s2的电子排布为 ,不能为 。
3.洪特规则
(1)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各个原子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
原子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这样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如2p3轨道上的电子排
布为
,不能为


(2)特例:Cr原子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是因为3d轨道、4s轨道为
3.如何书写简单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提示:先写出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然后根据得失电子写出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如 O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得到两个电子形成O2-,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 再比如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Fe3+ 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
3.表中列出了核电荷数为21~25的元素的最高正价,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最高正价





Sc
Ti
V
Cr
Mn
21
22
23
24
25
+3
+4
+5
+6
+7
(1)写出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Sc:____________。Ti:___________。 V:____________。Mn:_____________。
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任务驱动: 研究发现,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各个原子轨道上的,这 些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第1课时(课后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第1课时(课后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A组·基础达标1.下列图像表述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A.平面镜成像B.霓红灯广告C.蜡烛燃烧D.燃放焰火【答案】A【解析】平面镜成像只是光的反射,与电子的跃迁无关。

2.在M能层中,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A.2 B.8C.18 D.32【答案】C【解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M能层的序数为3,故最多能容纳18个电子。

3.下列能级中,可容纳电子数最多的是()A.6s B.4pC.3d D.4f【答案】D【解析】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n s能级为2个,n p能级为6个,n d能级为10个,n f能级为14个。

4.某基态原子第四能层中有2个电子,该原子M能层中的电子数为()A.8 B.18C.8~18 D.18~32【答案】C【解析】M能层为第三能层,当M能层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对应能级分别为3s、3p、3d,4s已填充电子,则3s、3p肯定填满,故该能层电子数为8~18。

5.构造原理揭示的能级顺序,实质上是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

以下各式表示的能量关系正确的是()A.E(3s)>E(2s)>E(1s) B.E(3s)>E(3p)>E(3d)C.E(4f)>E(4s)>E(3d) D.E(5s)>E(4s)>E(4f)【答案】A6.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到()A.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像B.原子的吸收光谱C.电子体积大小的图像D.原子的发射光谱【答案】B【解析】由于4p能级的能量要高于3d能级的能量,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需要吸收能量,故得到的是原子的吸收光谱。

7.某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该元素最可能的化合价为()A.+1 B.+3C.+5 D.-5【答案】B【解析】根据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该原子的最外能层上有3个电子,故该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3个电子表现+3价。

《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是通过将|Ψ|2的角度分布部分,即|Y|2随 θ、Φ的变化作图而得到的(空间)图像,它形象地显示出在原子核 不同角度与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的关系。图1-1(b)是电子云的 角度分布剖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剖面图与相应的原子轨道角 度分布剖面图基本相似,但有以下不同之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 图带有正、负号,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习惯不标出正 号);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相应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要“瘦”些, 这是因为Y值一般是小于1的,所以|Y|2的值就更小些。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五、 多电子原子结构
多电子原子指原子核外电子数大于1的原子(即除H以外 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多电子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是如何 分布的呢?要了解多电子中电子分布的规律,首先要知道原 子能级的相对高低。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是根据光谱实 验归纳得到的。H原子轨道的能量取决于主量子数n,在多电 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除取决于主量子数n外,还与角量子 数l有关,总规律如下:
无机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一、 原子的组成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 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 子核跟核外电子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很小,半径约为10-10m;原子核更小,它的体积约为原 子体积的1/1012。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则原 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因此原子内部有相当大 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无机化学第二版第1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第二版第1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1气体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特性?答:气体的基本特性是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气体分子具有较高的动能,不停地进行热运动,将气体引入到容器中,它的分子立即向各方扩散;气体的密度很小,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气体可以压缩。

1-2 何谓理想气体?在什么条件下,真实气体的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怎样理解?答:理想气体是人为假定的一种气体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分子是有质量但不占有体积的几何质点;②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③分子之间的碰撞及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是完全弹性的,没有动能的损失。

在高温和低压条件下,真实气体的行为接近理想气体。

在高温时分子的动能远大于因分子间力产生的势能,分子之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低压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的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高温和低压条件下,真实气体的行为接近理想气体。

1-3有两个体积相同的球形容器,内充N2气,中间有连通管,其体积可忽略不计。

当把两球同时浸于沸水(373K)中,球内压力为101 kPa。

若将其中一个球仍浸在沸水中,另一球浸入冰水(273K)中,此时球内压力应是多少?解:设每个球的体积为V,N2气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当两球都在沸水中时有:101kPa×(2V) =nR×373 (1)一球在沸水中,另一球在冰水中,两球平衡时压力为p,在沸水中有n1mol N2,而在冰水中有n2mol N2,则n1+n2= n,n1373 = n2273,373/273=n2/n1p(2V) = n1R×373+n2R×273=n1R×373+n1R×373即p(2V) = 2n1R×373 (2))2()1(得:18.1)2733731(21)1(2122kPa101121211=+=+=+==nnnnnnnpp= 85.6 kPa1-4 在300 K 、3.03975×106 Pa 时,一气筒含有480 g 的氧气,若此筒被加热到373 K ,然后启开活门(温度保持不变)一直到气体压力降低到1.01325×105 Pa时,问共放出多少克的氧气?解:容器的体积V 不变,设最终筒内剩余O 2为m 2 g :由111RT M m V p =、222RT M m V p = 122121T p T p m m = 则 300KPa 1001325.1373K Pa 1003975.3g 480562⨯⨯⨯⨯=m m 2 =12.9g 放出氧气为:467.1g g 9.12g 48021=-=-=∆m m m1-5在273.15 K 和1.01325×105 Pa 压力下,测得某气体的密度为1.340 g·L -1,在一实验中测得这种气体的组成是C 79.8%和H 20.2%。

基础生物化学第一章到第十二章内容

基础生物化学第一章到第十二章内容

基础生物化学一、课程学时安排第1章绪论(2学时)第2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第3章蛋白质化学(2学时)第4章酶(2学时)第5章脂类与生物膜(2学时)第6章新陈代谢概论(2学时)第7章糖类分解代谢(4学时)第8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2学时)第9章糖的生物合成(2学时)第10章脂类代谢(4学时)第11章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2学时)第12章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2学时)实验糖的性质实验(4学时)生命的的共同“语言”——化学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亚瑟·肯伯格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校100周年时说:“所有的生命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化学。

”DNA是生命体的“共同语言”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物化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第二节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应用与地位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方法和考试安排本章重点内容:生物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生物化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生物化学的概念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而深入揭示生命活动的化学本质的一门科学。

有“生命的化学”之称。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植物生物化学动物(人)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和病毒生物化学。

根据研究的目的不一样,可分为:农业生物化学工业生物化学医用生物化学和药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或者说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中的物质基础和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更简单地说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

二、生命的物质组成1.构成生物的基本化学元素在地球上存在的92种天然元素中,只有28种元素在生物体内被发现。

第一类元素:包括C、H、O和N四种元素,是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元素。

这四种元素约占了生物体总质量的99%以上。

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K、Na和Mg。

这类元素也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第三类元素:包括Fe、Cu、Co、Mn和Zn。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第1章习题答案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第1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第1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绪论

第1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绪论
它将被酶切成7个片段, 可用凝胶电泳方法将其分 离。
采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组合可以使DNA分 子产生特定的片段.
– e.g. EcoRI + HindIII
DNA连接酶(DNA ligase )
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 活性:封闭DNA链上缺口,借助ATP或
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 酯键。 要求: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 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 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 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

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
将不同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 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细胞中复制、表 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 状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 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 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限制性内 切酶、DNA连接酶及其它工具酶发现 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了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上的半保留复制。
提示了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理由:DNA核 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DNA中 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并存在某种遗传密码,将核 苷酸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鲍林研究小组 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研究小组 沃生、克里克研究小组
鲍林(Pauling)研究小组
主要工作: – 鲍林等1951年(提出蛋白质α-螺旋模型后)开始研究DNA 分子结构。

(工科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工科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始态物质的焓之差。
♥ 由于H是状态函数U、p、V的组合,所以焓H也是状态函数。 ♥ 焓变ΔH : 吸热反应(endothermic),ΔH > 0
放热反应(exothermic), ΔH < 0
3. 盖斯定律(Hess’s law)
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 热(焓变)总是相同的。
⑶ 若系统的温度不是298.15K,反应的焓变会随温度而有所改 变,但如果无相变发生,则反应的焓变随温度变化一般不 大,为了简便起见,本书中不考虑温度对反应焓变的影响。
即:ΔrHөm(T)≈ΔrHөm(298.15K)
【例1.2】某公司已根据下列反应制成化学贮能装置。
Na2S (s) + 9H2O (g) = Na2S·9H2O (s) 已知Na2S (s) 和Na2S·9H2O (s)在298.15K时的标准摩尔生成 焓分别为-372.86kJ·mol-1和-3079.41 kJ·mol-1,试求1mol干 燥的Na2S (s)吸收水蒸气变成Na2S·9 H2O (s)时所放出的热 量。
Q P =( U2+ p V2 )– (U1 + p V1) 令H≡ U+ p V,这里H即为焓,焓的变化简称“焓变”(ΔH )
显然有: ΔH= H2 – H1 = Q P 焓变(enthalpy change)定义为化学或物理过程中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 即 过程完成之后的终态物质的焓与过程发生之前的
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ies): 有些状态函数,如物质的量、 质量等具有加和性的性质。
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ies):另一些状态函数,如温度、 密度等不具有加和性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Yp z
0.866R 0.707R 0.5R
-0.5R -0.707R -0.866R
z
x
s, p, 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剖面图
注意: (1)极值方向
(2)节面,在此平面上 Y = 0
s, p, d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剖面图
注意: (1)极值方向
(2)节面,在此平面上 Y 2 = 0
y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较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
1.2.1 电子运动的特性
2、测不准原理
1927年,德国科学家海 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即 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粒, 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它们 在某瞬间的位置和速度 (或动量)。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
1.2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二、电子的运动状态 1、薛定锷方程
2 2 2 8 2 m 2 2 2 ( E V ) 0 2 x y z h
Ψ:波函数 E:体系的总能量 V:体系的势能 m: 微粒的质量 h: 普朗克常数, 其值为6.63×10-34 J· s
薛定锷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2、波函数 2 2 2
(1)坐标变换
z
8 2 m 2 2 2 ( E V ) 0 2 x y z h
卢瑟福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三、丹麦物理学家 玻尔 (Niels H.D.Bohr)
1885年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
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13年结合普朗克量子论发表 了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 构造》,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 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卢瑟福是汤姆森六位获诺贝尔奖的学生之一,而
l值 l 值符号
0 s
1 p
2 d
3 f
… …
原子轨道 的形状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2)角量子数(l) n l 亚层数 1 2 0 0,1 1 2 原子轨道 s s,p
3
4
0,1,2
0,1,2,3
3
4
s,p,d
s,p,d,f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2)角量子数(l)
c. 对电子能量有影响:
单电子原子(H): n相同,l不同:Ens=Enp=End=Enf n不同,l相同:E1s<E2s<E3s<E4s 多电子原子: n相同,l不同:l,E Ens<Enp<End<Enf n相同,l相同:Enpx=Enpy=Enpz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鲍 林 近 似 能 级 图
规律: n l E
相同 不同 ns<np<nd
不同 相同 n大时E高 不同 不同 能级交错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如果 n 和 l 都不同,我国科学 家徐光宪提出 (n+0.7l ) 经验 规则:
如:4s E4s= 4+0.7×0=4.0
屏蔽效应
考虑钾原子的电子排布:
(1) 1s2 2s2 2p6 3s2 3p6 3d1 效核电荷 Z* = 1.00 (2) 1s2 2s2 2p6 3s2 3p6 4s1 核电荷 Z* = 2.20 最外层电子所受到的有 最外层电子所受到的有效
Z* , 电子能量越低。 所以E4s<E3d, 钾原子采 取第(2)种排布方式。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鲍林近似能级图的不足之处:
假设了不同元素的原子能级高低次序相同。实际上 原子轨道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子序数。原子序 数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一般逐渐下降。由于下降幅度 不同,所以产生能级交错。具体可参考科顿能级图。 因此:H的3s 轨道能量 > Na的3s 轨道能量 对于19K:E3d > E4s
电子云图
图形 瘦(Y2)
原子轨道图
胖(Y)
图形符号 均为正
有正负
电子云的模型
1.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一、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1、鲍林近似能级图
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鲍 林学识渊博,在自然科学的 各个领域都有建树。1954年 获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 致力于反对美国和前苏联的 核试验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鲍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 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 学家。
1.2.1 电子运动的特性
1、波粒二象性
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 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 效应,提出光既有粒子性, 又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 粒二象性。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1.2.1 电子运动的特性
1、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 德布罗依受到光具有波粒 二象性的启发,提出了电 子等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 二象性的假设。该假设在 1927年被电子衍射实验所 证实。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1.2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1.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一、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森 (J.J.Thomson)
1884年担任著名的卡文迪许 实验室主任
1897年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 现了电子 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04年提出原子的“枣糕模 型”,认为“电子是均匀地分布 在正电荷的海洋中”。
2 2 2 2
采用薛定锷方程来描述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状态,即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1.2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电子运动的特性 1、波粒二象性
1680年,牛顿提出光具 有粒子性,认为光就是能 做直线运动的微粒流。 1690年,惠更斯提出光 具有波动性,能解释光的 干涉、衍பைடு நூலகம்等现象。
大科学家牛顿
l m 轨道数 0 0 1个 1 -1,0,1 3个 2 -2,-1,0,1,2 5个
容纳电子数 2 容纳的电子总数
6 18(2n2)
10
1.2.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
例:画出

0 R 30
3 Yp z cos R cos 4π
45 60 90 0
的角度分布图
135 150 180 -R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四、奥地利物理学家 薛定锷 (E.Schrö dinger)
1926年,薛定锷在考虑实物微 粒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通过光 学与力学的对比,提出了描述微观 粒子(包括原子内的电子)运动的 基本方程,即著名的薛定锷方程:
8 m 2 2 2 ( E V ) 0 2 x y z h
概 率 密 度
离核半径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3、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壳层概率= r处的概率密度 × 壳层体积
r
dr
离核距离为 r 的球壳薄层示意图
氢原子 1s 电子的壳层概率 与离核半径的关系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3、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电子云界面图 等密度面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 x, y , z )
( r , , )
y
x
(r , , ) R(r ) ( ) ( ) R(r ) Y ( , )
R (r ) :径向波函数
Y ( , ) :角度波函数
(2)变数分离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3、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概率密度: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称为 该处的概率密度。 电子云:电子在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的形象化 描绘。
19K:1s 22s22p6 3s23p64s1
对于21Sc:E4s > E3d
21Sc:1s 22s22p6 3s23p63d14s2
对于Sc原子而言,当它参与成键失去电子时,先失 去 4s 电子,再失去 3d 电子。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判断失电子次序的 (n+0.4l) 经验规则:
例:26Fe:1s22s22p6 3s23p63d64s2, 当Fe原子成键时,
例:写出和下列波函数对应的原子轨道符号。
2 0 0
4 2 0
3 1 0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4)自旋量子数(ms)
b. 自旋方向: 用“”或“”来 表示 由n,l,m,m 四个量子数可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a. 取值: +1/2 和 -1/2
s
根据四个量子数的值可以说明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例如:当n=3时:
先失去哪个轨道上的电子? 计算 3d 和 4s 的 (n+0.4l) 值: 4s E4s= 4+0.4×0=4.0 3d E3d= 3+0.4×2=3.8
E4s > E3d ,所以先失去 4s 电子。
1.3.2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1、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的填充是按照近似能级图中各能级的顺序由低 到高填充。 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 量子数。或者说在一个原子轨 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 并且自旋方向相反。这就是泡 利不相容原理。提出该原理时 泡利年仅25岁。
注意:上表中只有m = 0与空间伸展方向有对应关系, 分别对应pz和dz2 原子轨道。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3)磁量子数(m)
c. 对电子能量没有影响
由n,l,m三个量子数可得到一个波函数,或者说可确 定一个原子轨道,用符号n l m表示。 n,l相同的几个原子轨道能量相同,这样的轨道称为 等价轨道或简并轨道。如: 2px, 2py, 2pz三个轨道
(1)主量子数(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