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国家理念: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

合集下载

“五四”的自由理念讲解

“五四”的自由理念讲解

“五四”的自由理念1.是谁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背后?在中国,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实在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其间上演了多少刀光剑影的政治军事斗争、唇枪舌剑的思想文化斗争的活剧!如果说,此间有哪一次斗争对整个二十世纪产生了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说:五四运动1。

这场思想文化斗争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本世纪的中国,以至直到今天,乃至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我们仍然不得不在五四运动所划定的思想文化格局内去思想、去行动。

因此,“五四”是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回味的。

我们必须不断地根据新的经验,对它发出新的询问。

这里,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五四运动何以会发生?什么是五四运动的精神原动力?什么是它的真精神?对此,恐怕许多人会立即作出反应:“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 ──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

诚然,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中包括民主与科学,对此,早在1919年春,这场伟大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在他那篇著名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2 中便已“布告天下”: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志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不仅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倾斜,掀起了反对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新潮流,通过理性拥护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自由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中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中,自由主义思潮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导向,他们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自由主义思潮中寻求了解放的方向。

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包括文化自由、民主自由、社会自由、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等,这些思想渗透至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的理念、表达方式和行动方针等,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首先,五四运动中的文化自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文化自由是一种倡导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文化活动的思想,强调个人对文化创作的自由和权利。

五四运动期间,文化自由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知识分子开始抛弃传统文化束缚,探索新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形式。

同时,他们也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弊端和瓶颈,推动中国文化朝着更加开放、进步的方向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中的民主自由思想也在政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民主自由思想是指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呼吁政治改革,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他们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治体制,倡导建立新的政治体系,使社会更加民主化。

再则,五四运动中的社会自由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社会自由思想强调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包括受教育的机会、职业平等、财产权利等。

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实现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争取人民的平等权利,使社会更加公平和透明。

浅析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浅析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浅析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容志豪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产物,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核心是一定阶级、阶层价值观念的反映,其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某些冲击。

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客观地分析与引领形态各异的社会思潮,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作为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同样冲击、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既然中国的现实是它们的共同对象,这两大思潮之间自然就有所关联,有所差别和分歧。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对这两大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关系进行剖析。

一、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其涵义民族和民族主义尽管早已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元素,但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19世纪末期之前,虽有额内斯特·勒南和J.S.穆勒等人对民族问题有过一些简短论述,但科学的学术研究尚未出现。

真正开始科学研究民族主义应该始于第二国际时期的各国社会民主党人。

民族主义对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民族主义是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中诞生的。

不少学者对民族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还有的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尽管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意义,但往往被界定为一种以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或思想学说或运动。

”笔者认为民族主义是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直是影响人类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考试资料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考试资料

课堂思考题:1.如何理解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天然排异性?2.如何评价中国保守主义?3.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民族主义?4.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左派思潮?5.从当代科技前沿的新成果谈谈其方法论意义6.科技的双刃剑现象在水利建设中有何表现?7.谈谈科技全球化及知识分子的当代使命。

8.邓小平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什么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9.请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分析社会主义在20时间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10.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11. 联系‘中国梦’分析时间社会主义前景。

12. 谈谈你对‘三个自信’的理解。

下面是在百度中搜索到的答案,仅供参考:1.如何理解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天然排异性?自由主义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体系。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严复和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引介西方自由主义到中国以来的一个世纪中,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影响的变化,以及其自身的嬗变,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可谓是跌跌荡荡、涨涨落落,既有过左右逢源、行情不断看涨的有利际遇,也有过左右夹击、苦苦挣扎的困难境地。

根据自由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把20世纪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沿革划分为五个阶段。

(1)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的混沌(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的分野(3)抗战胜利到建国前中国自由主义的起伏(4)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自由主义的涌动(5)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中国自由主义的浮现纵观自由主义思潮登陆中国以来,跌跌撞撞走过一个世纪的历史轨迹。

我们不难发现,自由主义在中国虽涨落情况不同,表现形式变化多端,但是它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始终未变,在思想领域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抗,尤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排异,决定了自由主义在中国命运多桀的历史必然性。

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如何兼容

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如何兼容

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如何兼容在当今社会,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是两个备受关注且经常被讨论的概念。

有些人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冲突,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它们可以相互兼容、相辅相成。

那么,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究竟如何兼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主义和民主自由的定义。

爱国主义,简单来说,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和忠诚,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关心和愿意为其奉献。

民主自由,则强调人民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能够自主地表达意见、参与决策,并享有一系列的个人自由,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

从本质上讲,爱国主义并不与民主自由相互排斥。

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国家的人,会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而民主自由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积极的参与和贡献,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以我国为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动力。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民主自由的同时,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比如,无数科研工作者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日夜钻研、攻克难关;众多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民主自由的环境为爱国主义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切。

可以对国家的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国家不断完善和进步。

这种积极的参与和监督,不仅体现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同时,爱国主义也为民主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当人们心怀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时,会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稳定和秩序是民主自由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然而,要实现爱国主义与民主自由的兼容,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和误区。

五四青年精神气质的二重思想向度及当代启示

五四青年精神气质的二重思想向度及当代启示

五四青年精神气质的二重思想向度及当代启示五四青年精神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的青年一代对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抵制和对于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的追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四青年精神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它包含了多个二重思想向度,并且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二重思想向度是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五四青年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青年学生们强烈呼吁现代化的中国和民主的政治体制。

他们关注国家的命运,呼吁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的国家。

五四青年精神还表现出对于国际主义的追求,青年们希望与世界接轨,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思想,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中国的独立与自强,更是全球的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这一思想向度给我们当代的启示是,要充分发挥国家主义精神,坚定爱国情怀,为建设富强和谐的国家而努力。

与此也要强调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第三四重思想向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五四青年是知识分子,他们追求科学,崇尚理性。

五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反对封建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运动。

青年们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提倡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与此五四青年精神也关注人文精神,他们反对科学技术的无伦无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这一思想向度给我们当代的启示是,要推崇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福祉。

第五六重思想向度是实践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统一。

五四青年精神是实践家精神,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史上较为成功的一次政治运动。

青年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

五四青年精神还具有革命精神,他们呼唤改革,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

他们对封建主义、帝制主义和压迫统治的反抗,展现了坚守正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一思想向度给我们当代的启示是,要兢兢业业,实践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在当今世界,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经济,而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这两种思想之间的互动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重大影响,本文将探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互动,并给出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1.对于市场经济的观点,自由主义认为市场应该尽可能地自由,消除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而民族主义则认为国家应该有权利干预市场,以保护本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

2.在对待国际贸易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开放,认为国家之间的界限应该被消除。

而民族主义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经济的利益,力图控制进口和外国公司的竞争。

3.在少数群体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消除种族和性别的歧视,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而民族主义则强调本国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特性,试图保护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例子1.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是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全球化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工遭到了剥削。

民族主义者则认为,自由贸易会导致本国公司被外国公司取代,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在实际的例子中,美国在20世纪末期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以保护本国产业。

而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强调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特别是在汽车和农业领域。

2. 移民政策移民政策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冲突的另一个方面。

自由主义主张“开放边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而民族主义则重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在欧洲,难民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国家采取了自由主义的政策,接纳了大量难民,但也引发了反移民情绪。

而其他国家则通过限制移民来控制国家的边境和人口。

3. 互联网监管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也在互联网监管方面发生互动。

自由主义者认为,互联网应该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平台,能够让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四精神名词解释

五四精神名词解释

五四精神名词解释篇一:五四精神是指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束缚的反抗精神。

这一精神倡导民主与科学,追求独立与自由,强调个人主义与人文精神。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思潮,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1. 爱国主义:五四精神强调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一次伟大行动,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2. 民主与科学:五四学生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他们主张民主政治、个人自由和平等权利,追求科学精神和知识的普及,反对迷信和封建迂腐。

3. 独立思考:五四精神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不盲从,不被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4. 人文精神:五四精神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五四精神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的教育、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篇二:五四精神是指中国五四运动期间爆发的一系列思想和精神风潮,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封建文化的思潮。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诉求的大规模示威运动,起因是对于《凡尔赛条约》中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抗议。

在这个运动中,广大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罢课等行动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怒。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在对于国家利益的关注和对帝国主义的抵制,这种爱国主义不仅是对于国家的热爱,更是对于民族的自尊和尊严的捍卫。

五四思想总结

五四思想总结

五四思想总结五四思想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后形成的一种大众思潮,它的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五四思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五四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一、五四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的封建观念和僵化体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主张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追求自由、平等、科学的现代文明。

五四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科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启发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五四思想强调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家纷纷追随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他们主张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实现全民的普选权和言论自由。

同时,他们认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强调科学方法的引领和运用。

五四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科学独立的理念,推动了中国科学的进步和创新。

三、五四思想倡导近代化的教育体制。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五四思想家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倡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培养人才。

他们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

五四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四、五四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思想家不仅是理论家,还是实践家。

他们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思想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五四运动和五四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五四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五四思想的提出和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启示和理论支持。

五四思想家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五四思想的核心主张——民主与科学,在当前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四宪法的民主主义的自由观

五四宪法的民主主义的自由观

五四宪法的民主主义的自由观作者:郑贤君摘要: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是辨别不同性质自由的基本理念。

五四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积极自由思想,是对近代自由主义宪法对抗国家权力的消极自由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它是在试图克服个人主义与个人本位前提下,参考前苏联东欧等人民民主国家宪法,结合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权利创制。

人民主权消除了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紧张,乐观唯理主义的法律实证主义反映了对国家权力的信任,通过建构法律秩序而非怀疑和抵制公权力保障个人自由。

作为共同体成员资格的是主权的所有者,享有平等身份与地位,政治自由与社会权条款混合了两类形式的积极自由,最大化了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宪法原则。

关键词: 人民主权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积极自由法律实证主义对抗或者合作?独善还是兼善,是判定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基本纬度,也是识别五四宪法基本权利个性的哲学标准。

“自由”一词有超过二百种以上的意义,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当斯塔尔夫人说“在法国,自由是古典的,专制才是现代的”之时,[①]她所指的自由是一种公民资格,即参与公共事务辩论与决策的权利,与近世免于国家侵犯的消极自由迥然不同。

这种自由在于积极参与政治权力,而不是和平地享受个人独立,[②]根源于“公民追求公共福利的积极热情”,其理念是“公民个体参与政府过程,以及因此同他人共享制定或控制国家之公共行为的自由。

”[③]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开国宪法,五四宪法所蕴含的积极自由及其思想基础长期被忽略,至今仍被人们在相当程度上误解。

多种框架作为识别五四宪法自由观的坐标,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宪法、前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宪法、孙中山资产阶级宪法、国民党“伪宪”,以及现行宪法构成其评判的参照。

其中,公民美德与个人自由、作为共同体成员资格的积极地位与平等原则、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以及社会正义与社会权等诸多关系尚待梳理。

严格而言,五四宪法并非社会主义宪法,只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明确指明了1954宪法的性质:“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 义关系复杂
本研究发现,自由主义与民族 主义之间存在复杂而多维的关 系,既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也 有相互冲突的一面。
历史背景影响两者 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自由主 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呈现出不 同的特点。例如,在民族独立 运动时期,民族主义往往占据 主导地位,而在经济全球化时 期,自由主义则更受推崇。
市场经济
自由主义支持市场经济, 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 有效方式。
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
古典自由主义
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然权利 ,反对君主专制。
现代自由主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关注社会公正和福利 ,支持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强调市场自由化和私有化 ,减少政府干预。
研究目的
梳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理论进行梳理,揭示两者的核心观点、价值追求和政策主张 ,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分析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现实表现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在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揭示 两者在实践中的互动关系。
探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
民族主义
强调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主张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反对文化多元化和 外来文化影响。
05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 系
自由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个人权利优先
多元文化主义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要 性,认为政府应保护个人权利而不是 民族或国家的利益。
自由主义支持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不 同民族和文化应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与民族主义强调的民族优越性和 排他性相冲突。

“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

“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

“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不同地域、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往往对民族主义定义的认识或侧重点不同,有的强调它作为政治的一面,有的认为它是热爱本民族的一种情绪,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凡此种种正说明了民族主义表现的多样性。

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型国家,中国是在西方挑战的外力拉动下开始其现代化进程的,因此在处理中国和列强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上,在革命道路与改革道路的选择上都出现了较大的争议,而在此背后无不隐藏着寻求民族独立、建设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

人们一般把“五四”以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分为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美国学者史华兹认为,中国现代史上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三种思潮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在许多共同观念的架构里运作,而民族主义正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是三大思潮具有同构性的重要方面。

民族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

一、与激进主义之互动激进主义是一种希望通过革命和激烈手段实现目的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之后,可以说它是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一种思想。

激进主义者因为对国家软弱、贫穷的局势有着清醒而峻急的自觉,所以在选择救国强国手段上希望通过革命的激烈的手段,而不同于自由主义者温和的方式。

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催发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而激进的革命思想也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民族—民权—民生的序列是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它把民族主义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也由此胜利地夺取了政权。

但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并没有给人们所期待的独立、民主,推翻专制政权、反抗外来压迫仍是摆在民族主义者头上的任务。

第一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国人的民族情绪再度高涨,激进的民族主义要求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中上升到新的阶段,即由原来“满汉对立及排满”之“辛亥型”过渡到“全民性外抗强权”的“五四型”。

五四运动:中国反对旧传统和旧世界观的理性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中国反对旧传统和旧世界观的理性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中国反对旧传统和旧世界观的理性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文化运动。

它始于1919年,源于北京一群学生对于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取得平等待遇的失望和愤怒,数以千计的学生和民众投身于反对旧传统和旧世界观的理性解放运动之中。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始,它的影响还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暴发户们开始了反对旧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斗争。

他们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争取政治自由的渴望,引发了中国大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一种新思潮。

这种思潮强调“民主”、“自由”、“科学”、“新文学”、“新教育”等方面的主张,提倡用科学和实践来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据此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诞生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变革,更好地适应国际局势变化和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是一个民族主义的运动。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理念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开始关注国家强大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

他们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奴性思想,呼吁爱国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并成立了许多有俄国革命派的影响力的中国共产主义组织。

五四运动的精神及其所表达的民族主义观点,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基础,更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之一。

五四运动是一个文化的运动。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极大、文化匮乏和穷困的大国,它缺乏一个引领社会发展文化的体系和思想体系。

五四青年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活跃程度的追求,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重新开启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大门。

这个发展带来了活力,创新,和民族自豪感,成为未来中国自主创新和文化创造的关键所在。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由思想的崛起,开展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如“思想解放运动”。

试论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契合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契合及其现代意义
民族 主义 和 自 由主 义 的 冲 击 , 论 着 两 者 的 种 种 表 讨
分离和对峙 , 但二者的契合对历史进程 的影响是不 容
忽视 的。昔 日民族 主义与 自由主义 的联姻 造 就 了新 型 的近代 国家形 式— — 民族 国家 , 而今 E民族 主义 的 现 l
现, 但究竟什么是 民族主义 , 什么是 自由主义 , 却都没 有一个公认 明确的定义。这是因为“ 民族主义在所有 国家 和整个 历 史 时期 都 是 不 一 样 的。它 是 一 个 历 史 现 象 而且 取决 于 它 所 根 植 的不 同地 区 的政 治 理 念 和
治者联 系 的符 号 。一种 新 的政治规 范 接着 产 生 , 固 巩
了下列信仰 : 政治以及建立国家的合法化原则是 民族 主义 , 有别 的原 则可 以要 求人 的忠诚 ” 。 没 r 7 ¨ 在这种情况下 , 自由主义在近代国家中确立 了人 民主权的观念, 民族主义则把这个观念限定于 民族 而 的范围中, 通过确立 近代 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 二者共
围之中 , 通过确立近代 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 二者共 同
缔 造 出 了新 型 的近代 国家 形式— — 民族 国家 。
情之间的战争较量” J ¨ 。诚然, 民族主义和 自由主义在
以 自己的方式 影 响 和改 变 着 这个 世 界 的过 程 中 , 过 有
然而 , 颇具讽刺意味 的是 , 虽然我们 总在经历着
同缔造 出 了新 型 的近 代 国家 形 式—— 民族 国家 。在 这 个进程 中 , 自由主义 一开 始便是 民族 主 义 的孪 生兄
弟, 二者 之 间的联 系 与兼 容 性远 远超过 了一般 人 所 理
上一直坚持个人主义的立场 , 坚持个人至上 的观点。

从国家切入比较分析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从国家切入比较分析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从国家切入比较分析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代西方思想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激进主义三大传统流派。

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原则是三大流派哲学家们阐释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重要标志。

但在当代西方中,民族主义却是个例外。

它不像自由主义等其他现代理论一样具有与哲学相结合的特点,而是像幽灵一样,既能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五条道路①,又可能是导致一个国家持续动荡的致命来源。

在各种激荡的今天,清楚地认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起源、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是个必要和迫切的问题。

本文以国家为切入点,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一、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运动,不过这只是对各种民族主义现象抽象化的概括,并未涉及具体社会时代背景及个案经验。

在民族主义的案例研究中,仅围绕国家这一主题,相关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且其间充斥着各种相悖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资产阶级、亚非拉反殖义的运动之后,在全球化、信息化进一步演进的今天,伴随现代国家危机的显现,民族主义及其研究再度兴起。

例如当下,不少国家不约而同地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口号,再次披上民族主义的外衣,以此来扞卫现代国家权威的合法性与国家行为的正当性。

由此可见,相关民族主义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禁锢的论域,而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

( 一) 民族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 nationalism) 一词在1884 年以后的文献量出现。

伴随历史发展进程,民族主义向人们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并囊括大量概念和现象,诸如民众心理层面的情绪和情感、民族文化、行为方式及意识形态等。

在一定程度上,这使得认识和理解民族主义的实质内核变得越发模糊。

学者们一般运用类型学方法来研究民族主义,即对各种涉及民族主义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分类处理,通过这种去繁化简的方法,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各种民族主义现象。

五四时期的国家理念:自由主义

五四时期的国家理念:自由主义

五四时期的国家理念:自由主义作者:吕凯李子龙孔依鸣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5期摘要科技法律规范可以溯及至古代法律,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法是伴随着科技革命才新兴起来的法律部门,它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

清末修律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近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法律规范,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科技法的启蒙阶段,从那时起至今,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便与科技法的发展密不可分。

关键词科技法北洋大学天津大学作者简介:吕凯,天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李子龙、孔依鸣,天津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9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82-02科技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对经济作用的提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立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而蓬勃发展的,而在此之前虽已散见科技法律规范,但未成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与科技立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重视,科技立法全面启动,相继颁布了众多以促进科技发展为目的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逐渐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为基本法的科技法律体系。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学的力量总是不可忽视的,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法学知识、培养本土科技法律人才方面鸿蒙初辟、率先垂范,开一时之风气。

一、科技法的含义目前,科技法学在仍然是一个范围不很清晰、体系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新兴学科。

在科技法的定义上,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理解与表述。

一说认为科技法,就是国家调整因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一说认为科技法即科学技术法的简称,是国家调整科学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罗玉中教授认为科技法乃是“调整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的国家理念: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作者:王中园娄凯强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5期摘要五四时期近代中国面临着更为急切的主权独立和民众启蒙的任务,最为首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要使近代中国真正转型到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国家理念的现代化,对此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

本文通过梳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在关系和考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国家理念可以发现,存在张力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实践中存在着调适和融合的可能性。

虽然五四时期思想的融合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使命,但对现代国家框架下实现新的融合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家理念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融合作者简介:王中园、娄凯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93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79-04近代中国内外困顿,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成为当时的双重诉求,围绕着如何建构一个主权国家的理念,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国实践及思想争论。

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着更为急切的主权独立和民众启蒙的任务,而最为首要的便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国家,不仅需要器物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还要实现民族意识和国家理念的现代化,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思潮莫过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在富国图强的工具性目标指引下,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被引进中国,它们都论及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使得国家的认识和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梳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观点尤其是关于国家的理念,可以在五四时期纷繁复杂的国家观点中得到逻辑清晰的认识;同时透过五四时期国家理念的视角,也可以对五四时期多元思想争鸣的局面中寻求理解和剖析存在张力的不同思想何以寻求融合的可能。

对于五四运动的内涵和外延,学界有不同看法。

广义的五四运动,由多层次和内容不尽相同的运动组成,既包括学生爱国抗争运动,也包括梁启超所谓的“作为外交的国民运动”,还有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主将的新思想文化运动,以及知识分子所阐发的新社会运动和新政治运动。

而狭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一干人,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在北京的大街之上,摇旗呐喊的那个五四运动” ,也可称为“五四事件”。

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上的五四运动,是在多重面相和广阔视角下的五四,对这一广义上五四时期的国家构建理念进行研究,探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与融合。

关于国家的理念则是指伴随着民族独立和个体权利的觉醒,人们对国家的不同性质、国家建构目的、政体形式以及个体与国家、权力制约等有所思考和有所认识。

一、五四时期自由主义的国家理念自鸦片战争始,中国进入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自由主义思想被介绍到中国。

近代被迫睁眼看世界、摸索学西方的过程是一个先学习军备技术到学习社会制度再到学习文化观念的过程,五四时期则更多的将目光转向思想文化层面,包括诸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激进主义等各种西方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自由主义的发展自然也进入到一个繁荣期。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伟大的旗手之一,在五四初期极力主张个人自由,反对各种形式的奴役。

他认为自由平等是人权的内在要求,追求思想言论自由就在于符合人权和人的个性发展,“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

另一方面他也开始摆脱以往对国家的模糊认识,形成新的国家理念,反对盲目爱国,强调“爱国心”与“自觉心”的结合。

在他看来,爱国心属于发自内心的情感,追求维护国人权利和谋求人民幸福。

自觉心则来自理性的判断,“觉其国家之目的与情势也” 他还区分了中国传统爱国观念西方爱国的不同,传统国人的国家观念只有“社稷”,社稷归皇帝一人所有,爱国也就等同于“忠君”。

君王将国家视为祖宗历尽千辛万苦存续下来的私有家产,是从祖宗那里继承而来的。

人民只是君王的臣子,为君王所驱使劳用,丝毫没有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可言。

而在西方国家早已摒弃了君主政制,改行人民主权的宪政体制。

陈独秀认为人们建设国家的精神是保障权利,共谋幸福。

陈独秀关于国家理念的言说有助于当时人们个人主义的觉醒和对现代国家的追求。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服膺杜威实验主义和赫胥黎“进化论”思想,接受了美国自由主义思想,回国后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被誉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化身,正如他本人也以自由主义者自居。

五四时期,胡适高举自由主义大旗,集中体现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作为轮值主编的他把文章刊登在1918年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上。

胡适将易卜生思想引入中国,借易卜生之口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和观点:主张一种为我主义,就是真正的从自己出发,天下之事中只有自己的事最要紧。

妨碍个人自由发展和摧残个人的个性是社会最大的罪恶,个人的自由没有了,社会也就停止进步了。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易卜生主义”被胡适概括为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成为当时自由主义最为典型的代表观点。

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胡适认为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建立新的国家需要个性独立和向往真理追求幸福的个人。

他很直白的告诉国人,争取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个人的人格组成国家的人格,像奴隶一样没有自由和独立的国民是不能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国家的。

个人的独立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如若个人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

五四时期对现代国家理念的张扬和传播,不能不提到《新青年》的另一位主将高一涵。

高一涵对卢梭的人民主权观点大加赞扬,认为国家的建立来自于人民同意,个人是先于国家而存在,先有国家后有个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提供保障而免于侵犯。

他主张西方的宪政制度,认为可以通过宪法规定政权权力的范围,防止权力的随意行使。

在国家与个人的互动关系中,他坚持人民权利不可侵犯,国家权利不应限制甚至妨碍个体的自由发展,个人权利是国家权力行使的目的。

他认为国家的功能在于服务人民为民谋利,国家可以设立奖项促进教育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用财政措施激励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但是不能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国家权力,仅能监护人民之举动,防其互相侵害,无间于物质精神,国家均不能以自力举行之。

” 个人自由有自然自由和法定自由两种,他认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跟国家赐予无关,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障个体自由。

高一涵主张建立共和国家,“共和国家,其第一要义,即在致人民之心思才力,各得其所”,人民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的生活,同时不妨碍他人的生活。

高一涵通过深入阐发个人与国家、政府与权力、国家与自由等关系,比较全面的表达了近代国家理念,对普及近代国家理念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五四时期民族主义的国家理念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共同的血缘、地域、语言和宗教的民族认同符号基础上,共同体成员对于本民族的建国、维持和扩张有着强烈关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

中国古代就有“华夏”与“夷狄”之分,在春秋时代形成了“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则诸夏之”认识,形成了独特的建立在儒家文化为世界最优的认同基础之上的“华夏中心主义”,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民族主义。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封闭衰弱,日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先进的西方文化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

突如其来的溃败和强烈的屈辱感将中国传统士大夫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击的粉碎,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民族主义开始在近代中国兴起,比如以驱逐鞑虏的种族主义、寻求独立自主的国家主义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民族主义等。

五四运动时期则是近代民族主义真正确立和广泛传播的时期。

胡适虽然反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的解放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在国家和民族危机面前,他的这种论述事实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中国个人观的论述方式,这使得个人似乎仍然随时可以为群体牺牲,而失去其独立的价值,认为个人无法在失去群体保障的条件下得到自由的发展,民主制度也无法实现。

胡适对民主主义有着独到的认识,认为“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 。

当今世界的民族主义往往只做到了前两步,由于民族国家的建立面临重重的困难,因而作为最后一步则很难实现。

胡适认为国家的贫困和软弱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主要原因,所以反抗帝国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思想启蒙和国家富强,主张建立美英式的宪政体制,走向强国之路。

胡适起初奉行不谈政治的观点,反对暴力革命,他在支持五四学生抗议运动的同时,不赞成学生采取长期罢课和频繁示威游行的抗争方式,因为在混乱腐败的国家里,既不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也不会立即产生显著的社会效果,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流血牺牲。

然而,1919年6月,胡适被陈独秀被捕的消息所震动,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还在坚持高谈主义不关心问题的人是没有前途的,“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于是发愤要想谈政治” ,胡适开始转向现实政治活动,积极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发起了好政府运动、联省自治运动、宪政运动等,宣扬其理性爱国和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和思想。

陈独秀关于国家观的思想在五四期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即由自由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也相应的经历了一个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陈独秀开始关注国家主权和富强问题是在辛亥革命的前期,作为民族国家应当独立自主,列强入侵破坏了主权独立威胁人民安全,必须予以坚决反抗。

他认为土地、人民和主权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丧失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便不能成其为国家。

土地是建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

主权在陈独秀看来在一个国家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外则是自主独立,主权是“全国国民所公有,但是行使这主权的,乃归代表全国国民的政府” 。

他主张向欧美国家学习,实行人民主权,建立民主国家,实现对人民权利的保障。

但是,一战结束后的列强分赃会议和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高涨,使得陈独秀开始反省自己的国家理念和民族主张:立宪政治“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之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

于是,陈独秀开始从西方宪政专向现实政治的激进抗争运动,决心“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实现了国家思想上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