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哲学视野中的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

合集下载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题目: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探析摘要: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在语义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是可能世界语义学中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它强调了“可能世界”和“假设”的重要性,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的意义和使用。

本文将对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进行探析和评价,探讨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可能世界语义学;克里普克;假设;意义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可能世界指的是一些与现实世界相似的虚构世界,人们可以在这些可能世界中进行思考、假设和推理。

不同于传统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不仅探究语言词汇和句子的意义,而且考虑语言的使用和语境对意义的影响。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是可能世界语义学中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了“可能世界”和“假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推断和理解中使用不确定性的方式。

该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的意义和使用,对于解释大部分言语现象具有重要的哲学和语言学意义。

因此,探究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进行探析和评价:1、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介绍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可能世界”、“假设”和“可能世界语义学模型”等。

2、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探讨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场景,包括推理、解释、隐喻理解等方面。

3、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优缺点分析:通过比较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与其他语义学理论的不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4、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对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推理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全面探究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

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

把专名和摹状词统称 为指示词 。然后 , 又对指 示词进行 了 区 他 分, 为严格指示词和 非严格指 示词。他 指出 : 如果一 个指 示 分 “ 词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 中都指示 同一个对 象, 们就称之 为严 我 格的指示词 。否则就称之为非严格 的或偶 然的指示词。 克里普 ”
雷格 、 罗素等人的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上 , 出了历 史因果 的命 名 提
理论 . 克里普克的命 名理 论从语 言的社会 功能 角度研 究 专名 问 题. 克服 了传统指称理论 的某些弱 点。对于指称理论 来说 , 不仅
提 供 了新 的研 究 思 路 , 且 开辟 了新 的研 究 领 域 和 视 角 。本 文 而
克通过他 的“ 严格指示词” 概念 , 将专名 和摹状词就作 了非常 明
确定的。历史 因果指称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 ( "k)和 Ii e 6p 普特南 (P ta u m), 为专名 的指称获得 取决于相 关的历史 命 n 认 名式。事 实上, 专名没有涵义 , 是严格 指示词 , 而摹 状词有涵义 , 是非严格 指示词 。克里普克 的历史 因果理论批 判了将专名 的意
义同摹状词联 系在一起的观 点 , 在他看来 , 摹状 词描述 的仅仅 是
事物的偶然屙陛 , 专名指 称对 象完全取决 于这个对 象最初 的命
名形式。克里普克认为 , 同摹状词相比 , 是指称事物 的更为 专名 基本的方式 , 他的理论 以讨论 专名的指称 为主要 内容 。克里 普 克立足于可能世界 , 反对将名称与摹状词等 同起 来 、 名称 可以转 化为摹状词的观点 , 把逻辑引进指称范畴 , 从专名 的起源 和本质 属性的角度讨论指称 , 创立了风格迥异 的历史因果理论 。
具有的涵 义就可以确定专名所指称 的对象。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作者:赵静丽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7期专名在分析哲学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它指的是人们指称对象时的思维和那个实际对象相联系的语言媒介,那么这个语言媒介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根据对其的不同回答分成了两个流派:摹状词理论流派认为专名是包含涵义和意谓的,并且涵义决定意谓,而历史因果理论流派则认为专名只有意谓没有涵义,由专名直接指称对象。

克里普克是历史因果理论流派的创始人,他对摹状词理论流派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证明,提出了自己的专名理论。

专名的定义是专属于一个现实对象的名称,即其指称的对象有且仅有一个。

与之相对的是通名,通名是指一类对象的总称,指称的对象不只一个。

专名与通名一起组成了名称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19世纪哲学家穆勒在他的《逻辑体系》中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名称理论可以分为通名和专名,通名有意谓和涵义,而专名只有意谓而没有涵义,意谓是由涵义决定的。

专名理论开始引起哲学家的广泛注意是在现代逻辑产生之后的摹状词理论流派,弗雷格是其最早的代表人物,之后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对该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摹状词理论流派的观点是专名既有意谓又有涵义。

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初,克里普克在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来分析专名,提出了专名的历史因果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专名是只有意谓而无涵义的严格指示词。

对于这一分歧,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理论流派与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和塞尔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流派展开了辩论,两大流派在专名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专名有没有涵义,专名是通过什么途径指称对象的。

1 克里普克专名观的背景现代逻辑成立之初,弗雷格在穆勒名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发表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他的通名观与穆勒一致,但是在专名观上有了很大的分歧,他认为无论是专名还是概念词(通名)都有涵义和意谓。

就如专名“亚里士多德”,它的涵义因为人们认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有人称它为逻辑学创始人的名,有人认为它是柏拉图学生的名,也有称之为希腊著名哲学家的名,等等,这些说法共同指向了一个对象,即“亚里士多德”的意谓。

克里普克语言哲学研究

克里普克语言哲学研究

收 稿 日期 : 0 00 — 4 2 1 — 20
作者简介 : 段
琦 (9 2) 男 , 南 科技 大 学计 算机 科 学 与技 术 学 院 助 教 , 南大 学逻 辑 与 智 能 研 究 中心 博 士研 究 1 8一 , 西 西
生, 主要 从 事 分 析 哲 学 和 知 识 工 程研 究 ; 向 东( 98) 男 , 授 , 士 生 导 师 , 何 1 4一 , 教 博 主要 从 事 逻 辑 哲 学和 现 代 逻 辑 研 究 ; 晓 嘉 唐 (9 3)女 , 授 , 士 生导 师 , 1 5一 , 教 博 主要 从 事逻 辑 哲 学和 现 代 逻 辑 研 究 。
克 里 普 克 语 言 哲学 研 究
段 琦 , 向东 , 晓嘉 何 唐
(. 1 西南大 学 逻 辑 与智能研 究 中心 , 重庆 4 0 1 ; 0 7 5 2 西 南科技 大 学 计算机 科 学与技 术学 院 , . 四川 绵 阳 6 1 J ) 2 0 0

要 : 里 普 克提 出 了一 种新 的名 称 理 论 , 为 名称 是 指 示 词 , 有 所 指 , 有 涵 义 , 一 理 论 是 对 罗 素 等 人 克 认 只 没 这
索尔 ・ 克里普 克 ( a l ik ) 当代美 国哲 S u Kr e 是 p 学界 著名 的 分 析哲 学 家 、 辑 学 家 。他 提 出关 于 逻
涵 和外延 , 内涵决定指 称 。他 们 提 出 了著名 的“ 摹 状词 ” , 为 确 定 指 称 、 入 意 义 的重 要 手 段 。 说 作 引 摹状 词是对 经 验 中辨 识 的事 物 特 性 的语 言 表 达 。
词 (ii d s n tr 。 否 则 就 称 之 为 非 严 格 的 r d ei ao ) g g ( o —ii) 偶 然 的指 示 词 。 l4知 识 活 动 中所 n nr d 或 g ”】。 l 命 名 的名 称 都 应 是 严 格 的指 示 词 , 在 每一 可 能 它 世 界 中都 确 切 无 疑 地 指 示 同一 对 象 , 如 “ 克 比 尼 松” 这个 名 称 , 不论 在 何 种 场 合 , 指 示 那 位 名 叫 都 尼 克松 的 美 国 总 统 。摹 状 词 则 是 非 严 格 的 指 示

克里普克跨界识别与跨界同一理论辨析

克里普克跨界识别与跨界同一理论辨析

克里普克跨界识别与跨界同一理论辨析
刘叶涛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跨界识别和跨界同一是由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引发的重要逻辑哲学问题.基于对可能世界语义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普克有关可能世界的哲学理解,特别是其关于跨界识别和跨界同一的基本观点的系统梳理和把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可能世界本体论的温和实在论观点看,跨界同一是一个伪问题,而跨界识别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完全可以归结为本质属性问题.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刘叶涛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06
【相关文献】
1.跨界个体的同一与识别--基于可能世界特性的分析 [J], 倪荫林
2.加强跨界民族工作促进云南民族和谐——跨界民族研究的理论与现实 [J], 王一鸣;乔蕊
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服饰时尚跨界合作研究——以品牌H&M与VERSACE跨界合作为例 [J], 司晓甜;郭建南;朱伟明
4.跨界视域下的范式构建--评刘宏教授的《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
网络·国际关系》 [J], 王国平;孔建勋
5.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的讨论——兼评“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一文[J], 周允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里普克名稱理论研究

克里普克名稱理论研究

摘 要克里普克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以可能世界理论和本质理论为基础,反对传统的名称理论,提出了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

以弗雷格和罗素为代表的传统的名称理论认为,名称具有涵义,名称的指称是由一个或一簇摹状词确定的。

克里普克认为,名称没有涵义,只具有命名作用,而摹状词只具有描述作用。

名称不是通过涵义,而是通过一条历史因果的传递链条与其指称对象联系起来的。

以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为基础,克里普克区分了先验真理和必然真理。

先验性概念是认识论概念,而必然性概念是形而上学概念,克里普克据此提出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

克里普克提出的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是对传统名称理论的挑战,他对先验真理和必然真理的区分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争论,促进了当代语言哲学的发展。

关键词 克里普克 名称理论 严格指示词AbstractKripke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logician, he presented Casual-Historical Theory of Name based on theory of possible worlds and theory of essence, which was against traditional theory of name.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name was put forward by Frege and Russell, which holds that a name has a sense and the reference of a name is determined by one description or a cluster of descriptions. However, Kripke thought that a name had no sense but the function of naming, while a description could only had the function of describing. He insisted that a name was connected with its reference through a causal-historical chain and not by its sense.Kripke differentiated a priori truths and necessary truths on the basis of Casual-Historical Theory of Name. The notion of prioricity is a concept of epistemology, nevertheless the notion of necessity is a concept of metaphysics, based on which Kripke put forward contingent a priori propositions and necessary a posteriori propositions. Kripke's Casual-Historical Theory of Name is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name, and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a priori truths and necessary truths has aroused extensive debates in philosophy, and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language.Keywords Kripke Theory of name Rigid designator目 录引言 (1)第1章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的理论背景 (3)1.1 弗雷格的名称理论 (3)1.1.1 专名 (3)1.1.2 概念词 (5)1.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6)1.2.1 非限定摹状词 (6)1.2.2 限定摹状词 (7)1.3 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 (8)1.3.1 专名 (8)1.3.2 塞尔论簇摹状词 (9)第2章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的理论基础 (11)2.1 可能世界理论 (11)2.1.1 可能世界的界定 (11)2.1.2 跨可能世界之间的同一性问题 (13)2.2 本质主义思想 (15)2.2.1 本质的界定 (15)2.2.2 对象的本质属性 (16)第3章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的基本内容 (18)3.1 专名理论 (18)3.1.1 专名的界定 (18)3.1.2 克里普克对名称的摹状词理论的反驳 (19)3.1.3 严格指示词理论——专名是严格指示词 (21)3.1.4 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 (22)3.2 通名理论 (24)3.2.1 通名的界定 (25)3.2.2 克里普克对传统通名理论的反驳 (26)3.2.3 通名指称的确定 (28)3.2.4 通名是严格指示词 (29)第4章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对当代语言哲学的影响 (31)4.1 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 (31)4.1.1 先验性概念与必然性概念的区分 (31)4.1.2 先验偶然命题的提出和影响 (32)4.1.3 后验必然命题的提出和影响 (33)4.2 对同一性问题的新阐发 (34)4.2.1 专名之间的同一性 (34)4.2.2 通名之间的同一性 (35)结语 (38)参考文献 (39)致谢 (41)引言索尔·艾伦·克里普克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之一。

克里普克“历史因果指称论”解读

克里普克“历史因果指称论”解读

克里普克“历史因果指称论”解读蒋岳春【摘要】意义与指称历来是语言哲学中的重要论题.相对于传统的指称理论,克里普克(Kripke)的观点比较独特,他的“历史因果指称论”一发表即引起了西方分析哲学界的一场论战.本文介绍了该理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重点解读了克里普克关于“涵义”和“指称”的观点,并对此作简短评论.【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93-96,103)【关键词】克里普克;命名;摹状词理论;历史因果指称论【作者】蒋岳春【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语言哲学中,名字的涵义与指称历来是个重要论题。

这是因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历来是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整个语言系统似乎应当通过名称和现实相衔接,这是包括早期维特根斯坦在内的很多哲学家的基本想法” (陈嘉映2003:289)。

Martinich(1985)也认为“语言与现实相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指称”(…the principal way in which language attach es to reality is through reference)。

因此不少哲学家对“专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有一位哲学家的观点比较独特,他的新观点提出后,引起了西方分析哲学界一场持续10多年的大论战。

他就是克里普克 (1941-),美国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

克里普克的著名理论有“历史因果指称论”,“先天偶然和后天必然观点”,“克里普克斯坦 (即克里普克阐释的维特根斯坦)”等。

在他的作品中,《命名与必然性》(Kripke 1980,2005(中译本))是他的第一本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历史因果指称论”就是克里普克在该书中提出的新观点。

以此为出发点,他进一步阐发了有关“专名”与“通名”的理论,并由此“构成了现代分析哲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龙小平、高录寿2000)。

对“事实”概念及相关对象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对“事实”概念及相关对象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对“事实”概念及相关对象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事实与实在事实作为一个日常生活和理论研究的高频用词,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是多种多样的。

前苏联哲学家,逻辑学家柯普宁将事实一词的涵义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现象,事物和本身被称为事实;第二,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也被认为是事实;第三,事实也只是我们用它们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⑴面对事实的多种定义,我们很难说哪种定义是正确的哪种是不正确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无论人们怎样界定事实,我们都应当遵循共同的逻辑规则,给事实下一个传统的属加种差定义。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统摄事实的上位属概念。

对此,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在他的所与(given)理论及真理论中曾做过深刻论述。

关于事实,金岳霖先生认为所谓事实一方面是所与,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底意念。

也就是说,事实是由所与和意念这两大成份组成的。

因此,事实不是纯客观的所与,而是由所与和意念综合而成的。

故而,他说事实是引用了我们底范畴的所与.在关于真理问题的立场上,金岳霖先生坚持符合说,他说符合是真假底定义.他所理解的真是形而下的,一个个命题的真,而不是形而上的,理论的真。

真是符合,它是命题与客观的实在底关系所予命题的关系质.对客观实在,金岳霖先生是这样说明的客观的情形,照本书底说法,不只是事实而巳。

我们所发生兴趣的符合是命题和实在符合。

我们只谈普通命题、特殊命题和历史总结。

普通命题底相应的实在是固然的理,它底真是和固然的理符合;真的特殊的命题和它所断定的事实符合;真的历史总结和限于一时或地的普通情形相符合。

由此,我们看到,金岳霖先生眼中的实在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固然的理;其二是事实;其三是普通情形。

这三者分别对应于普通命题、特殊命题和历史总结。

在他看来,事实一定是实在,而实在不一定是事实,实在的范围要大于事实。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意义与真理理论研究——评《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意义与真理理论研究——评《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意义与真理理论研究——评《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刘东;雒自新【摘要】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以来,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及相应的真理理论日渐成为分析哲学和现代逻辑关注的核心问题.《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一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工具,对意义与真理理论研究中存有的误视与错解进行了纠正与澄清,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名称意义理论——意向因果论.意向因果论没有损害传统意义理论的合理框架,但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和解题功能.此书凸显了著者扎实的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功底,体现了严谨细致的分析风格,更显示了著者对意义及真理理论的系统反思和对相关问题的真知灼见.【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8)006【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描述论;因果历史理论;可能世界;意向因果论【作者】刘东;雒自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38;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语言、思想和世界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是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着重关注的东西。

任何人都是世界的一分子,都会在实践活中动逐步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感觉、直觉、表象,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

换言之,我们的思维或思想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与世界或实在相关。

虽然思维关涉世界,但它是大脑对世界所进行的抽象和概括,看不见、摸不着,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

语言是思维或思想的载体,它同样是对世界的关涉。

在对世界进行认知的活动中,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西方各个时代的哲学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自20世纪初发生的哲学转向,语言的意义及由此派生的真理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也是现代逻辑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处理它们?这些是哲学家、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是逻辑学家或相关的逻辑理论应首先回答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哲学价值探析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哲学价值探析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1 月上
第l 期 总第5 4 7 期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 想的哲 学价值探析
余 多星
( 山东政 法学院 新 闻传播 系,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克里普 克以 “ 可能世 界”和 “ 可及 关 系”概念为基础 ,建构 了可能世 界语 义学 ,由此形成 了可能世 界思想 。 他 的可能世界思想 富含重要 的哲学意蕴 ,这主要体现在他 从可能世界语 义学出发 ,分别 系统讨论 了 “ 跨界识 别” 问题 、先 天 性 和必然性 问题 、本质 主义问题等重要 的哲 学问题 。克里普克针对 “ 跨界识 别” 问题 ,他通过对 专名与 同一性的关 系、 自然
够 产生一切 可能 的东 西 ,或不蕴涵 矛盾 的东西 。 ” 由此 可见
们 的世界是 由我们 和一切我们周 围的事物 ( 不 管它们在时间 上多么久 远 ,空间上 多么遥 远 )组成 的 ; 正如同它是一个 由 较小东西作 为部分 的大东西 一样 ,其他世 界也 有较小的其他 世界 的东西作为部分 。 世界是某种像遥远 的行星那样 的东西 , 除大多数世界 比单 纯的行 星更 大之外 ,世 界不是遥远的。它 们也不近。它们不在离此处的任何空间距离上 。它们不是远 在过去或将来 ,也不是在 日前 ; 它们不是在离现在 的任何 时
莱 布尼 茨对 “ 可能世界”概念的界定是以无矛盾性为基础 的 ,
他 提出 “ 只要事物 的情况或事物的情况组合推不 出逻辑矛盾 , 该 事物情况 或事物的情况组合就是可能的。而可能的事物情 况或事 物的情况 组合就构成 可能 的世 界 ,简称为 ‘ 世界’ 。 ” 这样一来 , 莱布尼茨就展示 了“ 可能世界 ” 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 即 “ 在伦理意义上 ,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 中最好 的一个 ; 在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

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综述作者:吴瑕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06期摘要:可能世界语义学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内涵语义学,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模态逻辑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这样一种内涵语义学。

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很切合实际的弥补了经典语义学的一些弊端和缺陷。

为模态逻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适用的语义工具。

但是,随着模态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运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问题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22-020 引言模态逻辑自诞生之日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分支。

“可能世界”在模态逻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模态逻辑的形式语义学,可能语义学的出现,使得模态逻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不同的时期。

基于此,在学习模态逻辑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本发展历程。

1 可能世界的几种含义“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里的一个概念,从直观上来说,是指可能状态的组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基于此,他阐发了一些重要思想。

在对反事实条件句的专题研究中,刘易斯认为,“‘事物的可能存在方式’是实体的存在。

”;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克里普克认为可能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各种可能状态”,即“现实世界的非真实情形”。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卡尔纳普认为可能世界是“解决命题真值的句子集,或描状描述集”,即使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可能状况的组合。

现代逻辑语义学认为,可能世界是使得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对象或状态,也就是在原本体论意义上加个逻辑真值。

2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内涵20世纪50—60年代,鉴于模态逻辑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逻辑学家例如坎格尔(B. Kanger)、蒙太古(R. Montague)、普赖尔(A. N. Prior)、欣迪卡(J. Hintikka)和克里普克(S. Kripke)等人从莱布尼茨的上述思想出发,发展了一种模态语义理论即可能世界语义学,这就把模态逻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克里普克 模态逻辑

克里普克 模态逻辑

克里普克模态逻辑
克里普克(Kripke)模态逻辑是由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Robert Kripke)提出的一种模态逻辑系统,用于描述知识、信念、可能性和必然性等概念。

它是基于模态语义学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形式化推理和语义模型的逻辑体系。

克里普克模态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语义框架:克里普克模态逻辑使用语义框架来描述概念的
语义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义框架包括世界域和许可域,世界域代表可能的世界,许可域代表可能的语义状态。

2.模态运算符:克里普克模态逻辑使用模态运算符来表示不
同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模态运算符包括可能性运算符(◇),表示某种性质在某个世界中可能成立;必然性运算符(□),表示某种性质在所有世界中都成立;否定运算符(¬),表示逻辑的否定。

3.语义解释:克里普克模态逻辑根据模态运算符的不同组合
和逻辑关系,对推理和语义模型进行语义解释。

例如,◇P表示在某个世界中可能成立的性质P,□P表示在所有世界中都成立的性质P,¬P表示P的否定。

4.模态公理:克里普克模态逻辑具有一系列的公理和推理规
则,用于形式化推理和证明。

这些公理和规则可以用来判断某个性质是否在特定世界中成立,或者推断出某个性质在所有世界中都成立的情况。

克里普克模态逻辑在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哲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描述和推理关于知识、信念、可能性和必然性等概念的复杂逻辑关系。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形式化推理和语义模型的工具,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分析这些复杂概念的含义和逻辑关系。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赵静丽专名在分析哲学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它指的是人们指称对象时的思维和那个实际对象相联系的语言媒介,那么这个语言媒介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根据对其的不同回答分成了两个流派:摹状词理论流派认为专名是包含涵义和意谓的,并且涵义决定意谓,而历史因果理论流派则认为专名只有意谓没有涵义,由专名直接指称对象。

克里普克是历史因果理论流派的创始人,他对摹状词理论流派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证明,提出了自己的专名理论。

专名的定义是专属于一个现实对象的名称,即其指称的对象有且仅有一个。

与之相对的是通名,通名是指一类对象的总称,指称的对象不只一个。

专名与通名一起组成了名称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19世纪哲学家穆勒在他的《逻辑体系》中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名称理论可以分为通名和专名,通名有意谓和涵义,而专名只有意谓而没有涵义,意谓是由涵义决定的。

专名理论开始引起哲学家的广泛注意是在现代逻辑产生之后的摹状词理论流派,弗雷格是其最早的代表人物,之后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对该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摹状词理论流派的观点是专名既有意谓又有涵义。

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初,克里普克在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来分析专名,提出了专名的历史因果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专名是只有意谓而无涵义的严格指示词。

对于这一分歧,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理论流派与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和塞尔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流派展开了辩论,两大流派在专名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专名有没有涵义,专名是通过什么途径指称对象的。

1 克里普克专名观的背景现代逻辑成立之初,弗雷格在穆勒名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发表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他的通名观与穆勒一致,但是在专名观上有了很大的分歧,他认为无论是专名还是概念词(通名)都有涵义和意谓。

就如专名“亚里士多德”,它的涵义因为人们认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有人称它为逻辑学创始人的名,有人认为它是柏拉图学生的名,也有称之为希腊著名哲学家的名,等等,这些说法共同指向了一个对象,即“亚里士多德”的意谓。

个体的起源与本质 ——试论克里普克的“起源”概念

个体的起源与本质  ——试论克里普克的“起源”概念

个体的起源与本质——试论克里普克的‚起源‛概念语言哲学中,专名(propername)问题一直处在核心的位臵。

在罗素看来——或许还有密尔——专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除了通过亲知的方式(byacquaintance),我们似乎无法确定专名的指称为何物。

罗素提出的解决方式是通过所谓的描述语理论(descriptiontheory)取消专名和限定描述语(definitedescription)之间的区别,从而将限定描述语作为确定专名的指称的一种方式。

①打个比方,我们除了可以面对面指着亚里士多德说‚喏!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之外,还可以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样的描述语来确定亚里士多德的指称。

罗素的这个主张招致众多的反对意见,比如我们满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可能: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教过亚历山大大帝,这样一来,‚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所指称的就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某个其他的古希腊哲学家。

后来的哲学家们如维特根斯坦、塞尔提出所谓的不定簇理论(clustertheory)试图弥补罗素描述语理论的不足。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79节说:‚我们可以跟着罗素说:‘摩西’这个名称可以由各种各样的描述来定义。

例如定义为‘那个带领以色列人走过荒漠的人’,‘那个生活在彼时彼地、当时名叫摩西的人’,‘那个童年时被法老的女儿从尼罗河救出的人’等等。

我们假定这一个或那一个定义,‘摩西没有存在过’这个命题就会有不同的意思。

‛②不定簇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多个描述语的逻辑总和与内涵析取来确定专名的指称,比如,对于亚里士多德,我们可以列举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形而上学》的作者‛、‚雅典最伟大的哲学家‛等一系列的描述语,从而确定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的指称。

但是正如克里普克所指出的,虽然维特根斯坦/塞尔的不定簇理论看似有助于解决这个疑难,但究其实,不定簇理论不过是描述语理论的‚升级版本‛,它与罗素的描述语理论的要害均在于它们并不能独一无二地成功捕捉个体(pickout the individualuniquely)。

反驳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

反驳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

反驳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
陈 波
( 北京大学哲 学 系 外 国哲学研 究所 ,10 7 ) 0 8 1
摘 要: 对克里普克的模 态论证及其相关环节做 了详尽 的批判性考察, 出如下结论 : 1 关于严格性的直观测 得 ()
试行不通 , 中存在一个不合法 的跳跃: 一个对象必定 自我 同一” 其 从“ 这个形 而上学论 断跳到 一个语言哲学命题 “ 一个 名称是一个对象的严格指 示词” ( ) ;2 关于严格性 的精确定义与引出严格指示词 的语 言直观相冲突;3 反驳描述论的 () 模态论证不成立 : 所谓 的“ 严格指示词” 可以归结为在模 态语境 中取宽辖域的非严格 的名称; 假设真有所谓的“ 严格指 示词” 的话 , 限定摹状词也可以被严格化, 我们仍没有理由否认名称是相应摹状词的缩写。 4 克里普克对关于他的模 () 态论证的宽辖域批评所做 的回应也是失败 的。所有这 些结论都依赖于一个 隐含前提 : 名称和摹状词在模 态语境 中可
词 , 多数摹 状词 是非严 格 的指 示词 。 大 在指 称对象 的
方式上 , 通名与专名类似 , 也是严格指示词。 他的“ 严
格指示 词 ” 念起 源于 这样 的语 言直觉 : 概 我们 可 以对
收 稿 日期 :0 1 1 — O 2 1 — 1 3
们不 能说 ,1的 平 方根 可能会 不 同于事 实 8

种新理论的建构 ” 的研 究成果 , 目批准号: JD 2 0 1 项 l J 70 0 。 1
①这种称谓和重构最早见于 S lo ( 92 , 3 3 .】 a n 1 8 )2 — 1n m

7 ・ 0
陈 波 :
反 驳 克 里 普克 的模 态 论 证

逻辑与本体论:蒯因本体论理论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逻辑与本体论:蒯因本体论理论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逻辑与本体论:蒯因本体论理论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朱建平【摘要】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logic,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hallenging point of view in Quine's ontological concept, extract the contents of lasting value from his doctrine, thus proves that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logic and ontology research, and seeks to give critical analysis of Quine's overly narrow logic concept and over - poor ontol- ogy.%文章以当代逻辑哲学为背景考察蒯因本体论观中那些最具影响和挑战性的观点,提炼出他的学说中有持久价值的内容,由此证明当代逻辑和本体论研究的密切相关性,对蒯因过度狭义的逻辑观以及过度贫乏的本体论力图给出批判性分析。

【期刊名称】《焦作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6)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逻辑;本体论;本体论承诺;同一性标准;内涵性【作者】朱建平【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在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本体论处理的是逻辑语言是否能够描述实在的本体论结构这样的问题。

而在蒯因的《词与物》中,上述研究路线已经有了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这一改变标志着传统逻辑和本体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蒯因看来,实在的最重要的特征不可能在语言中寻找,而只能在科学家们公认为真的那些科学理论中寻找。

现代本质主义的逻辑基础与哲学意蕴_刘叶涛

现代本质主义的逻辑基础与哲学意蕴_刘叶涛

·外国哲学·现代本质主义的逻辑基础与哲学意蕴*刘叶涛张家龙现代分析哲学家致力于意义的分析,力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哲学科学化。

以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前期分析哲学家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所有导致本质主义的学说均被他们宣布为虚妄。

但到了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70年代之后,为解决现代模态逻辑难题而创建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又称“克里普克语义学”),为本质主义在分析哲学中的复活提供了可能。

“可及关系”与“可能世界”是该语义学的核心概念;克里普克以这些逻辑概念为工具,提出了影响重大的哲学理论。

正如有人在谈及克里普克语义学的作用时指出的:模态语境中的同一性、可置换性和本质主义的持久争执要用它们来澄清;新的意义和指称理论也要由它们来奠基;先验性这样的认识论概念、必然性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和分析性这样的语言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要从它们引出重要见地。

(马库斯,第99页)其中所体现的是逻辑学对于哲学的应用价值,克里普克的现代本质主义理论是逻辑应用的典型。

一、“可及关系”概念的提出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概念采自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所谓“可能世界”存在于神的知性当中,“他(上帝)能够产生一切可能的东西,或不蕴涵矛盾的东西”。

(莱布尼茨、克拉克,第89页)在伦理意义上,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在逻辑上,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一致的一个。

与现实世界相比,可能世界都是有缺陷的,可以看作现实世界的不合格品。

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算来确定现实世界,可能世界过渡到具体存在取决于仁慈和理性的上帝,“上帝受最高理性所使,在许多事物的序列或可能的世界中选择了这样的一个”。

(同上,第64页)在莱布尼茨那里,“可能”被理解为“不蕴涵矛盾”,必然真理是指“跨所有可能世界的真理”,他就这样在模态词的解释与可能世界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克里普克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实质性发展,从而为正规模态系统提供了严整的语义学,使模态逻辑的合法性摆脱了长期遭受质疑的窘境。

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

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

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作者:朱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7期摘要:长期以来,指称问题一直是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焦点。

克里普克以自己独创的模态逻辑语义学为基础,不仅挑战了以弗雷格、罗素等一直倡导的摹状词理论的统治地位,还提出了以可能世界,严格指示词为支撑的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克里普克的命名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研究专名问题,克服了传统指称理论的很多具有争议性的不足。

对于指称理论来说,提供了新的研究指称问题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试图通过立体螺旋线解析此理论,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分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

关键词:克里普克;螺旋线;历史因果理论;命名仪式作者简介:朱雷(1986.11-),女,辽宁朝阳,电子科技大学,研二,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1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的再次兴起使指称问题再一次成为了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焦点。

提倡传统的摹状词指称论的罗素和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始终主张根据意义来确定所指。

也就是说,摹状词理论主张,专名具有涵义,专名的同义词就是一个或一簇摹状词,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其指称的。

而提倡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的克里普克(Kripke) 和普特南( Putnam)却认为,决定专名指称的是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命名。

即专名并没有任何涵义,而是严格指示词。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并不赞同将专名的意义等同于同摹状词的观点,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摹状词描述的只是事物的偶然属性,而并非本质属性。

既然描述的并非是决定事物指称的本质属性,那么二者必然不同等同。

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才是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方式。

本文就以此理论分析为基础,在找出其理论基本要素的同时,试用图示来分析理论的独特的命名方式。

一、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的组成要素(一)历史因果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能世界众所周知,克里普克用投掷骰子的方式解释了“可能的世界”这一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与哲学视野中的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
【摘要】:“可能世界”概念自莱布尼茨提出以来,诸多学者对其展开分析和论证,其中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者深入分析了可能世界理论的诸多因素,创建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了现代逻辑的经典语义学理论。

克里普克继承和发展了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其合理性及存在的不足,站在语义学的角度展开了自己对可能世界做出的阐释,既将现代逻辑学从标准的现代逻辑引向了非标准的现代逻辑,同时又使得逻辑学和自然语言的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为逻辑学、哲学以及自然语言的研究从新的角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为自然语言逻辑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与哲学视野分析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理论,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分析它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其中的缺陷,从真与可能世界双重维度对之进行研究探讨具有开创性,为人们研究逻辑与哲学领域内的相关问题提供新方法、新手段。

本文从分析可能世界与真之定义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理论,探讨了逻辑和哲学视域内真与可能世界的相互关联.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了可能世界与真之定义的概念由来及发展,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为文章的整体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克里普克对可能世界概念的理解。

第三部分阐述了逻辑视域中的真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的关系以及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对逻辑学、语义
学的影响。

文章最后从哲学的角度讲述哲学视域中的真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的关系以及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对哲学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理论,解释清楚真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关联,从逻辑和哲学的双重维度对之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采用逻辑分析、举例比较、理论论述等方法进行写作,最终能够为真与可能世界关系的探讨寻求一条新的道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将近三万字的论文。

【关键词】: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1-095;H0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2第一章逻辑与哲学视域中的真之理论12-181.1真之定义12-141.1.1塔尔斯基真之定义12-131.1.2真之意义13-141.2逻辑与哲学视域内的真14-181.2.1逻辑视域中的真14-161.2.2哲学视域中的真16-18第二章“可能世界”概念的由来18-242.1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概念概论18-192.2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19-202.3可能与必然202.4克里普克对可能世界的理解20-242.4.1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概念20-222.4.2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概念的特征22-24第三章逻辑视域中的真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
24-353.1作为一种模态逻辑语义学模型的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24-283.1.1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模型24-263.1.2可能世界语义学对现代模态逻辑的发展26-283.2真与可能世界28-313.2.1二者互为条件28-293.2.2真对可能世界的理解293.2.3可能世界对真的界定29-303.2.4二者的区别30-313.3可能世界理论对逻辑学的影响31-323.4可能世界理论对语义学的影响32-35第四章哲学视域中的真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35-404.1哲学视域内的可能世界35-374.1.1可能世界与自然语言35-364.1.2可能世界本体地位的确立364.1.3本质主义与可能世界理论36-374.2可能世界理论对哲学的影响37-40结语40-41参考文献41-4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4-45致谢45-4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6-4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