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思考(2)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结果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第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根据主体图,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问题(有一步的,有两步的)。学生们积极动脑,思维活跃。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即加减混合、带小括号。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现了出来。解决问题要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竞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点。例如:教学例1,有一个学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题中直接给出的条件,而是学生在心中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得数直接应用到了算式中,这时,其他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没有表示出来,这样解答不行……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这名学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问题。再如: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例1处理加减混合,例2处理连减和小括号。但今天,学生在解决木偶戏的过程中就想出了带小括号的解答方法,这在试讲的过程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例1、例2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全部在例1中通过自学自悟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

《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例6,完成P2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借助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熟悉的活动情境中,建立解决“比多少”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感知模型

1.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在桌面上先摆出6个圆片。在圆片的下面摆一行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1)学生先摆,然后反馈摆了多少个三角形,怎么摆的。

(2)学生交流后,课件呈现摆的过程和比较后的结果。

2.画一画。

师:用摆一摆的方法可以比较多少,用画一画也可以比较吗?请在作业纸上画圆形,在第一行画8个,再在它的下面画一行正方形,要比圆形少3个。

(1)学生活动。(指定1至2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

(2)交流反馈。

【学情预设】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比多少”的问题,摆和画都不会有困难。摆和画的时候要注意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就是原来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比多少”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借助动手操作和画图活动,复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唤醒学生对于比较两个数多少的记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及思考

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及思考

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及思考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从整体上看本班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建议和措施

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br>《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结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 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标准的 实施,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并不是只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已经有不少学者、教师开始重视“问题解决”课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研究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或整个小学阶段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单对第一学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较少。同时我们也发现有部分老师不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教 学中削弱了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着重于计算教学,在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还发现第一学段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这样他的后续学习就会有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完成《标准》中关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校通过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对“问题解决”感兴趣的、具有 一定专业数学知识的骨干教师。我们选择研究第一学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将以《标准》有关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发展为依据,以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基本素材及其运用入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本课题旨在小学第一学段结合数学学科教与学,寻找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切入口,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 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并能促进教师探索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教育途径。 题 报 告 执笔:钟春伟 龙泉市东升小学数学课题组<br>二、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第一学段、“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 (二)第一学段:小学 1~3 年级。“问题解决”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师启发和帮助下,主动地分析问题、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 法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能力指寻找发现问题素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基础 (一)《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由此我们认为,教师应充分挖 掘教材中“问题解决”的基本素材,创造性的使用这些素材进行课堂教学,使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我们试图将此作为研究课堂 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的依据,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采取行动研究,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开展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一些策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认知原理说明: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并扩大原有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 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通过探索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意并善于 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第一学段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基本素材及其运用的研究、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第一学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行动研究及探 索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的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 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探索第一学段小学数学教学 中“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形成一定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问题解决”的素材,学习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借鉴“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成果,认识其不足,不断更新 教育观念,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高第一学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促进 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提炼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反思修正,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对象:本校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子课题) 子课题一: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基本素材及其运用的研究 通过整理、研究第一学段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基本素材,为教师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提供最基本教学资源。<br><br>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1、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关键是从学会读题开始的。解决问题教学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是从学会读题开始。他们是一张白纸,教师需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一步一步慢慢教,教他们怎么读题,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一般可从“准备课”起就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而后再逐步训练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试着将第三句话改说成疑问句,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中,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在说图意的:有3个红气球,又拿来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将第三句话改说成“一共有几个气球?”,让学生初步了解要解决“一共有几个气球?”这个问题,就是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很多是通过图画和对话的情境呈现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策略。在呈现情境图后,要指导学生明确看图的顺序,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经过不断摸索,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②”是已知信息,“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先标出“①②③”,从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第五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上好课】一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五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上好课】一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上好课】一

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苹果和一些梨。

2.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上有多少个苹果和多少个梨吗?

3.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探究(10分钟)

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小鸟和一些小兔子。

2.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上有多少只小鸟和多少只小兔子吗?

3.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 老师引导学生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如果有8只小兔子,跑走了2只小兔子,还剩下多少只小兔子?

5.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三、巩固(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小狗和一些小猫。

2.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上有多少只小狗和多少只小猫吗?

3.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 老师引导学生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有3只小狗,又来了2只小狗,一共有多少只小狗?如果有7只小猫,跑走了4只小猫,还剩下多少只小猫?

5.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四、拓展(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小猪和一些小羊。

2.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上有多少只小猪和多少只小羊吗?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理解题意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理解题意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理解题意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学习的重要任务。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有限,理解题意能力差往往造成解决问题出错。因此加强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理解题意的训练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几个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拟从抓住“关键信息”、数学课上“说”的训练、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借助“几何直观”帮助理解题意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解决问题;理解题意;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美国著名数学家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和各个学习领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是各个领域学习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影响着各个领域内容的学习。

《标准》规定了各个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目标如下: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教师更加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打算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和思考来谈谈对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理解题意能力培养的几点想法。

一、几个现象

1、一年级的数学问题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生答题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况:不会列算式,直接数数报出答案;看错或不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已知总数,求部分数的问题中,直接把问题的答案用来列式,把总数做为答案写在等于后面。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虽然新课标没有设立独立的解决问题单元。但是实现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渠道仍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只不过是更多的体现出作为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小学学习解决问题的起点。而刚进入小学的六七岁儿童生活经验少,天性好奇。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因此,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减缓解决问题教学的坡度,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通过看;听;说;读等来作好启蒙工作,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解决问题;学习;能力

“问题”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远比“制造”重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则是“制造”,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原来的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更为重要。

尤其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因为刚进入小学的六七岁儿童生活经验少,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但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可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题吗?

1.先来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活动要求:请在图上添上大括号和小问号,把这幅图变成一个前两节课学习的数学问题,然后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再把算式写出来。

3.我们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作品

第一幅作品:

(1)从图里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吗?

(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4)解答得正确吗?

第二幅作品:

(1)从图里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吗?

(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4)解答得正确吗?

第三幅作品:

(1)从图里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吗?

(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4)解答得正确吗?

(二)对比发现不同之处

1.比较三幅作品,说说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预设1:小问号放的位置不同,提出的问题就不一样。第一个作品是把小问号放到了大括号的中间,求一共有几个苹果?后面两个作品是把小问号分别放到了大括号的两头,一个问的是:树上有几个苹果?一个问的是:篮子里有几个苹果?

预设2:解决的办法也不一样,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求树上和篮子里有几个用减法。

预设3:一共有几个是求整体,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求树上和篮子里有几个是求一部分,就要从整体里去掉知道的那部分,所以用减法。

2.总结:你们太会对比观察,认真分析了,由于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提出的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一)观察数学问题

我们一起走进丰收的菜园,去解决数学问题。打开数学书第49页,先在图中观察,有几个数学问题呢?

(完整版)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四班张彩美

《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谈谈我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于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材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

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事先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玩具、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并且给它们制作出价格标签。在课堂上让一个学生扮演售票员,一个学生扮演顾客,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对话,说一说他们在议论些什么,再让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基本上学生会提一步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备课时我已设想他们能提到的基本问题,课堂上我再给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由于学生都能容易地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一步问题,对于我提的问题,学生知道不能一步完成,需要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这样,学生能在自己提的问题上发现一步问题和两步问题的区别。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97“20以内进位加法”例5(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突出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例5中所求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前排人数和后排人数去寻找信息,也可以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去寻找信息,寻找信息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同。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基于以上,本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围绕目标,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培养学生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通过“考眼力”,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习新课做铺垫。然后通过情境图,让学生从位置和性别两个方面找相关信息,从而体会同一幅图,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所得到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列出的算式也是不同的。从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突出了重点,难点也得以很好的突破。

二、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

继续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信息,一个问题),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也就是“知道了什么”。——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之,也就是“怎样解答”。——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也就是“解答正确吗”。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

能力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或教育者,我们都希望帮助孩子培养良

好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为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至关

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孩子在小学一

年级时培养这些重要技能。

1. 创造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孩子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个有趣和积极的学

习环境,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有趣的数学游

戏和玩具,如拼图、磁带、积木等,来帮助他们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同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场景,将数学融入到

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2. 引入问题解决活动

问题解决是培养孩子计算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

通过引入一些问题解决活动来帮助孩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学知识

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提供适当的挑战

为了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适

当的挑战。通过逐步增加难度的数学问题和活动,我们可以激发孩子

的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思考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

以引导他们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

达数学思想。

4. 鼓励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培养孩子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

过与同学一起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孩子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

解决方法。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也大有裨益。

5.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为⼀名⼈民⽼师,我们的⼯作之⼀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1、学⽣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从课⼀开始,学⽣就以⼀种轻松的⼼情进⼊情境,“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学⽣的兴趣,善于想象的低年级孩⼦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学⽣感兴趣的画⾯中学⽣的思维⽕花开始点燃了。接着的“看⽊偶戏”和“买⾯包”学⽣的兴趣有增⽆减,尤其在买⾯包中,学⽣想到

“⾯包师傅的⾯包有可能会不够,因为排队的还有好多⼩朋友。”“⾯包师傅零钱可能会不够,找不开了。”“⾯包师傅⼀共做了多少⾯包?”“⼀个⾯包要多少钱?”“王⽼师,看到这些⾯包,我⼝⽔都要流出来了。”这些都是学⽣⽣活中会碰到的问题,听来可爱,似乎在进⾏想象训练。当师⽼师提到“跷跷板那⾥⼜会发⽣些什么呢?”孩⼦们的想象⼜⼀次打开了“闸门”,在⾃主遍题中孩⼦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且掌握了如何去提供⼀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数学”⽅⾯的对“说理分析”的尝试性的突破。

本课从学⽣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编题,使整堂课融为⼀体,学⽣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既是对已经学过的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安排的是用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减去相同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主要是化归为20以内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来

计算,因此这一部分计算对于学生来说问题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算理。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P78例5,完成P78“做一做”,P79“练习十八”第3题。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能运用解题策略正确解答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七、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学具。

八、教学过程

一、口算复习,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回忆方法,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解决“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时用了哪些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画图、列算式、列表、画箭头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涉及到逻辑思维的学科,是我们开展思考,培养思维的一个好载体。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孩子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教案的教学特点及价值。

一、教学特点

1.生活化

教案能够灵活运用绘本、东西环节等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将数学应用到孩子的生活中,这样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孩子在生活中产生数学意识,认为数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循序渐进

该教案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把数学知识传达给孩子,从学习生活用品的概念,扩展到数学计数法则等各个方面,严谨规范的设定让孩子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合作交流

教案中将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贯穿其中,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学习成果的分享,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知识点难易度分级

教案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知识点难易度分级,从简单的学具认知,到更加复杂的计数等练习,梯度式设计,能够让孩子在学习数学时,有条不紊地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拥有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价值

1.提高逻辑思维

教案配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梯度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答案的正确性,能够反复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从而让孩子在应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有更出色的表现。

2.增强学生自信

教案将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认识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

小学一年级孩子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孩子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孩子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面前,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习上的难题,也可能是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家长可以教孩子仔细观察问题,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和细节。例如,当孩子遇到一个学习难题时,可以引导他们先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然后进行分析和思考。

2. 鼓励孩子提问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问和思考。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提问,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例如,当孩子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可以问孩子如何理解问题,是否有类似的经验或知识可以应用。通过提问和思考,孩子可以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练习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题目,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多样性思考的能力。

4.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小学一年级,孩子们还不太懂得合作。但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在团队中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合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可

以让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5. 鼓励孩子寻求帮助

解决问题并不是要求孩子独自完成,孩子也可以向家长和老师寻求

帮助。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知道寻求帮助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学习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几个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拟从数学说话、数学活动、数学思考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PISA中设计的8个方面的数学素养中,至少有3个方面与解决问题有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数学家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4个数学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每一个领域有各自的目标与任务,也有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每一个领域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解决问题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和各个学习领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是各个领域学习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影响着各个领域内容的学习。

《标准》规定了各个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目标如下: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一年级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年,教师更加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

养。本文打算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和思考来谈谈对一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几点想法。

一、几个现象

1.一年级数学课上,教师提问: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有美丽的花草、大大的树、蓝蓝的天、碧绿的草地……诸如此类,学生回答得意犹未尽,教师大感无力。

2.教学了几的认识后,教师问:能用学过的数来说话吗?

生1:我家有5个人。

生2:我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我吃。

生3:我爸爸买了2个苹果给我。

生4:我奶奶买了5个梨子给我。

……

3.根据一幅图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各2道。学生在写减法时有些会把两边相减,形成两个数据比较的意义,而非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

4.一年级的数学问题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生答题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况:不会列算式,直接数数报出答案;看错或不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已知总数,求部分数的问题中,直接把问题的答案用来列式,把总数做为答案写在等于后面。

5.课堂上学习了几加几的问题,换了一个情境图,有个别学生就弄不清楚用什么方法了。或者,到了中年级,同样的情境,数据变大了,描述方式有所改变,也有学生可能出错。

……

二、一点想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对儿童数学经验有如下描述:在一般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与数学精确有关的东西。大自然中有树,有花,有动物,却没有与数学(精确)有关的东西。儿童的数学倾向可能会缺少发挥的机会,进而影响以后的发展。

正如这段话所说,现象1中,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偏离了数学。现象2中,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提炼面比较窄,没有想象到各个方面。现象3中,学生倾向于两组数据直接比较列成减法算式,而没有发现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题目原本是要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后面的几个例子中,学生也同样都是倾向于直接所观察到的更加直观的东西和数据,对不熟悉的情境和比较抽象一些的数,学生就不能像简单、熟悉、直观的那样理解,容易解决。也就是说,由于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更喜欢直观的、熟悉的、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且需要教师提出清晰的数学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教师如果违背了儿童的这些认知规律,反其道而行,则有可能造成学生难以理解问题、对解决问题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我想从数学说话、数学操作、数学思考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几点策略

(一)数学说话

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同样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解决问题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学生要理解数学问题,不但要看得懂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还要把生活化的语言数学化,用数学概念、规律等内容来解释,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话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发现和述说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现象2中,教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设定较好。如果每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来表达对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学生能深刻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和有趣,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多了,建立的例子、表象多了,见多识广,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来说说身边的人、物、事等;在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后,让学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现象能用加法来表示;在学习减法后,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可以用减法来表示;还可以对同样的事物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来说,使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认识更加深刻。

一年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一般没有特意地去想过自己周围有哪些数学信息,就知道说家里有几个人,妈妈买了几个苹果。这时,教师就要体现引导作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生活中的数学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除了水果还有哪些东西也能用数来说,或者提示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教师更可以以自身为例,

常常举一些自己的例子来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现象的能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数学学习兴趣。

2.编故事理解数学问题和算式含义。

除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信息外,数学教材编排也是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一年级数学问题都是用情境图或实物、图形等呈现,加以少量的文字叙述。学生在看题目时常常会看错题意或拉掉信息,一些教师怕一年级学生太小,看不懂题目,会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再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的机会,也容易使学生养成学习惰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还有一种情况,学生会计算加法和减法,但对运算的实际含义不太理解,现象3就是如此,学生不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就不能正确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学生越不懂,越要让学生说。如情境图,本来就是一个有情节的生活故事,小孩子的读图能力更甚于读文字能力,他会很乐于讲述图上的故事,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醒他注意到数学的信息,学会细心观察。实物图和几何图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生活情境,编数学故事。学生能用自己的故事讲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就说明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易于学生把问题进一步抽象成数学算式,也能为以后更多稍复杂的数学问题阅读理解打好基础。如现象3,此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编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