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备考针对练习-一第2讲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二轮练习选1-2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二轮练习选1-2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2017·山东)以下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评价。
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从改革的背景来作答即可。
第(2)问要注意描述者的立场,然后紧扣这一立场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假设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假设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假设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假设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2、(2017·福建)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
他任免大臣。
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二轮练习1-3-5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二轮练习1-3-5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间造成了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还他们。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雾月政变B、拿破仑称帝C、七月王朝的建立D、路易·波拿巴称帝解析造成题干材料中“迷信”的是拿破仑的辉煌,但从中获益的是路易·波拿巴。
答案D2、以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
其主要原因是()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D、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持久是因为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3、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1875年宪法放在眼里。
……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其中的“宪法”是()A、《德意志帝国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解析从材料中的“1875年宪法”可知它指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通过的确立共和制的宪法,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C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此规定表达的特点不包括()A、表达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B、实行代议制民主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D、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可知C项正确;“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可知B项正确;材料也反映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只有D项不符合史实。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即时演练(选修1)
第二单元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1.(2018孝感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文忠公全书》材料二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
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
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
这样,在俄罗斯实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等(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对变革政治体制有何差异。
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俄近代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
第(1)问比较相同点可以从原因、方式、目的、内容和影响等角度思考。
第(2)问“差异”从两国改革内容上分析,中国只学习器物,俄国不但学习器物,还学习上层建筑;“思想因素”从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和俄国受民主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经济因素”从资本主义在两国发展状况来分析回答。
答案:(1)相同:①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内忧外患);②方式:都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目的:摆脱危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④内容: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⑤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
(2)差异:洋务运动改革仅局限于工业、军队等“器物”层面;而俄国的改革则深入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层建筑层面)。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辅导——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辅导——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含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主张与马丁·路德无关的是A、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那么B、提出简化宗教仪式C、教会而非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D、主张建立民族教会2、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控制着各国的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B、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C、由教士布道,举行圣餐礼D、征收什一税4、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
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他要求人们①信仰上帝②严格道德标准③过节俭生活④放弃自身奋斗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5、关于中世纪天主教会经济方面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控制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B、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C、采取新的剥削方式,榨取剩余价值D、年收入是欧洲各国王年收入的总和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7.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8、〔2017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3题〕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得斗争C、早期资产阶级得反封建斗争D、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得斗争9、以下关于德国宗教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直接原因是教皇阻挠德国的统一B、发起人是马丁·路德C、德国各诸侯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10、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政治权力是分散的B、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C、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D、教皇受到国王权力的制约11、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12、以下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13、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高考历史复习(人教版)一轮特训:选1-2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10分)(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15分) 答案(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结合所学可得出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分析: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对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第(2)问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一张脸孔望着未来”即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政治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带有民主化倾向;“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即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
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
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
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2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精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2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精讲精练(教师版)【考纲要求】1.欧洲宗教改革2.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穆罕穆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考情分析】本专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选考内容之一。
从考查题型上看,以非选择题题型出现。
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等。
2012年高考本专题仍是重点考查的知识之一。
从考查题型看,仍以非选择题为主。
从考查内容上,应特别注意各国改革的异同点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共性,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特别是近代中、日、俄三国的改革对各自国家近代化的影响。
【知识结构】俄国 农奴制改阿里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 中外 历史 上的 重大 改革 英国的宗教改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地方加尔文的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马丁·路德改内容 内容 内容 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和封建势力强大而失败 内影响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封建残余,具有军国主义和发展民族工业;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大帝国 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统一稳定;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但未触动封建制度的基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法律体制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影响 宗教改革影响【高频考点整合】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背景:德国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2)主要内容:“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君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3)影响①宗教改革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3.加尔文宗教改革: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先定论”。
4.影响(1)政治: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广东版)学案第2讲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doc
第2讲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考点知识整合]1.(1)历史渊源:①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②中世纪发生的宗教“异端”运动,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2)现实动力:①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
③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
2.表现(1)性质: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①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1)内忧:①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②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③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④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⑤19世纪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争论。
(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2.酝酿改革(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
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1)内容: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③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评价:①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1-3-2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1-3-2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选择题1.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B.共和政体的确立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答案】A【解析】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不是共和政体,排除B项;这几个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排除C项;首先,美国不属于欧洲,其次,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这几个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也不能说明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排除D项。
2.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均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
代议制的核心是()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C.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答案】D【解析】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答案】A【解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君主,因而不存在从君主制过渡的可能;英德等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非共和体制。
4.(2017·枣庄文综)《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对议会负责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真审读材料,材料内容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句话是总统对议会的制约;第二句话是议会对总统的约束。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辅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辅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情分析】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
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
这对于我们在。
【知识交汇】一、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②两者的性质不同。
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
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2019山东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卷:专项三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2019山东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卷:专项三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专题三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专题训练〔新课标选修一〕【一】选择题1、以下主张与马丁·路德无关的是A、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那么B、提出简化宗教仪式C、教会而非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D、主张建立民族教会2、〔2018年4月皖北联考14题〕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
谁将被毁灭。
”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A、圣经高于一切B、上帝永恒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D、信仰得救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控制着各国的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B、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C、由教士布道,举行圣餐礼D、征收什一税4、〔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0题〕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
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他要求人们①信仰上帝②严格道德标准③过节俭生活④放弃自身奋斗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5、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天主教会,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世纪的教会和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B、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宗教信徒C、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D、新兴资产阶级仍坚持神学世界观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7、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选考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1.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试图保护所有公民和他们的财产。
他取消了公民的债务,废止了债务奴隶制,他还通过继承法保护小户人家,使之避免破产的命运。
材料二根据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义务。
梭伦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陪审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
这种将公民划分等级,根据等级的高下,承担一定义务的做法,很好地确立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邦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拥有一定的权利,享有尊严,承担相应的义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梭伦废止债务奴隶制的目的和手段。
(4分)(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别简析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石”产生的作用。
(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试图保护所有公民和他们的财产”得出保护公民及其财产,结合所学可知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手段是立法。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根据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义务”得出实行财产等级制;根据“梭伦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得出恢复公民大会;根据“新设立的陪审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得出建立陪审法庭。
第二小问,根据从第一小问中所分析出的实行财产等级制及“将公民划分等级,根据等级的高下,承担一定义务的做法,很好地确立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得出,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从第一小问中分析出的恢复公民大会及“每个公民都是城邦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拥有一定的权利,享有尊严,承担相应的义务”得出,提升了公民的参政意识;根据从第一小问中分析出的建立陪审法庭得出,培养了公民的法律(司法)观念等。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第2讲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1.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9分)解析:(1)第一小问“西方的脚步”,据材料一“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结合所学得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第二小问“旧制度”,据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结合所学得出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得出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结合所学得出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据材料二“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结合所学得出要与本国国情结合。
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019山东潍坊二中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2019山东潍坊二中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一】选择题1、以下主张与马丁·路德无关的是A、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那么B、提出简化宗教仪式C、教会而非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D、主张建立民族教会2、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3、教会提出“双剑说”和“太阳月亮说”的目的是A、维护封建王权B、谋求基督教的统一C、使教会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D、针对新教的冲击,维护天主教的权威地位4、〔2017年4月皖北联考14题〕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
谁将被毁灭。
”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A、圣经高于一切B、上帝永恒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D、信仰得救5、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控制着各国的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B、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C、由教士布道,举行圣餐礼D、征收什一税6、关于中世纪天主教会经济方面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控制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B、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C、采取新的剥削方式,榨取剩余价值D、年收入是欧洲各国王年收入的总和7、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8、〔2017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3题〕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得斗争C、早期资产阶级得反封建斗争D、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得斗争9、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政治权力是分散的B、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C、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D、教皇受到国王权力的制约10、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解读1、中外古代四次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及作用。
2、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影响下的欧洲宗教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认识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中外的改革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总结改革的规律和特点,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突破策略1、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从背景、性质、措施、结果及其影响等方面梳理每一次改革;要结合改革的背景分析,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实施的措施、特点,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
2、分析改革的背景和特点:分析背景要从改革前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入手,分析存在哪些矛盾,改革需要解决哪些社会问题等,理解改革的目的是缓和矛盾,稳定统治;从改革的措施、进程、结果和影响方面归纳改革的特点。
3、比较归纳重要改革:注意将同类性质和不同类性质的改革放到一起,从背景、内容、措施、结果和影响、成败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和个性。
4、总结改革成败的规律和认识:学习时要注意分析同类或不同类改革的结果和历史影响的异同,分析中外重大改革成败的原因;加深对改革本质、改革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加深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一】梭伦改革1、历史背景(1)内忧: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2)外患:民族危机加剧。
(3)前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1)经济领域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规定了占用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2)政治领域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公民按照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
第02讲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2014·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
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l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
——《鳌江论坛》(1)依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
解析:第(1)问材料主要从政治“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宗教改革背景,概括即可;第(2)问天主教强调因行称义,人得救要靠教皇和教会,而因信称义,则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进步意义主要是动摇天主教会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
答案:(1)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作用。
(2)不同之处: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扬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意义: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2014·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尔文认为教会不可能救世赎罪,上帝早已预定了一切。
得救与否由上帝决定,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坚持圣洁的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1第2讲 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 名师公开课精品课件(19张)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 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 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 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 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 满意等角度回答。
【规律总结】分析中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都要依据改革的内容。如宗教改革运动的性 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教会 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运动。这一认识 是从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会 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宣称“世俗王权高于 教权”等思想中分析出来的,特别是“世俗 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体现了宗教改革的 政治运动性质。
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 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加强中央集权。 ③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 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
改革 开始标志 主 张 作 用 2.主要表现 “因信称 义”,信 仰可以得 马 救;宗教 促进了欧 丁· 信仰的最 洲宗教 1517年发 路德 高权威是 改革和 表“九十 的宗 《圣经》, 人们的 五条论纲” 教改 不是教会; 思想解 革 放 简化宗教 仪式;世
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 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 行改革。 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 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
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
(1)内容: 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课时对点演练(二)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课时对点演练(二)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
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
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
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
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材料二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
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
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
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
……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农奴制改革是因为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地主“解放”农民也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
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得出推动近代化进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据材料一“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得出改变阶级关系,据材料一“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得出推动工人运动兴起。
2019高考历史二轮课后演练提升2-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高考历史二轮课后演练提升2-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1、梭伦在改革中坚持中立化政策,他对此津津乐道:“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厄运,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据此对梭伦改革评价正确的选项是()①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平公正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利益④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对梭伦改革特点的理解。
梭伦改革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原那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表达了公平公正,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梭伦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维护平民的利益,排除③,①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C2、(2017·广州模拟)“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那么出分,家贫子壮那么出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③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解析:阅读材料,主要说明了商鞅变法鼓励成年子女分家立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改变社会习俗,鼓励进取,故②③④符合题意,答案为D。
答案:D3、(2017·北京模拟)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故采用汉姓,反映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实质表达了确立皇族正统地位的目的,故答案为C。
答案:C4、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备考针对练习-一第2讲近代欧洲历史上
的改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2018·福州模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2: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认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他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2)加尔文、路德宗教改革表达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的“实质”可从宗教改革实际上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权威入手,并联系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的事实,指出反封建的特点。
代表利益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考虑。
第(2)问可结合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1)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
代表利益:新兴资产阶级。
(2)反对盲从盲信,倡导个性解放,是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尊重。
(或答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2、(2018·潍坊模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2: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身“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3: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
(2)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路德教进步的表现是什么?
解析:此题以欧洲宗教改革为考查目标,回答以下问题时,一要注意紧扣材料含义分析,如从“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分析可知是反对专制王权,可见,加尔文教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二要把握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三要结合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1)因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宗教和神学。
在15、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宗教神学异端的形式。
(2)因信称义。
(3)信仰得救(信仰上帝);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俄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为缩小差距,维护统治,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第(2)问,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注意“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信息。
答案:(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
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4、(2018·东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
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围绕农奴制的废除问题这一主题展开。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废除农奴制;第(2)问,首先肯定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其次说明其局限性。
答案:(1)问题:农奴制问题。
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或农奴的反抗)。
(2)史实: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
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