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饮酒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2)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 副本
《饮酒》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25课的第2 课时--陶渊明的《饮酒》,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说教材:《饮酒》课文诗五首中的一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在第二课时我着重要让学生了解诗中人、情、景、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并且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说学法:处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1、知识与能力: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2、重难点:(1)、重点: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一)、围绕课程,导入新课:1、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2、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
部编版初中语文《饮酒》其四教案公开课教案设计
《饮酒》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学习法:意象分析法、关键字词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朗读法等。
2.通过抓关键字词细品古诗,理解“鸟”“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陶渊明的身世、经历,再度品读全诗,深刻理解陶渊明的追求。
理解“诗言志”的特点。
4.了解《饮酒》组诗的成诗缘由。
教学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4一、导入陶渊明介绍二、品读“一只鸟”“一棵松”1.生读全诗,辨析“栖栖”读音。
正全诗字音。
本诗的描写对象是?鸟松2.生读前三行,从抓关键词分析鸟的形象。
“失群”“日暮尤飞”““无定止”“夜夜”“何依依”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一直脱离原本群体、忙碌不安、日夜寻觅、徘徊不定、夜夜悲鸣、追求清洁高远的遗世独立的鸟刻画出来了。
3.朗读指导:生朗诵这三句,应读出迷茫、无奈、悲伤之感。
语速稍慢,“犹独飞”稍慢,伴有画面感;”“夜夜”要重读体现这只鸟一天比一天悲伤的情感。
“厉响”“清远”重音;“何依依”语速稍慢,伴有画面感:来来回回在徘徊,没有找到可依靠的地方。
4.分析意象“松”:后来这只鸟找到它心目中的“清远之地”了吗?找到了。
松的特点:“孤生”对比“无荣木”与“独不衰”。
把一株在寒风中孤独挺立,有着自我坚守的松描绘出来了。
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中说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这便是那只鸟的理想栖息地,所以它“敛翮遥来归”“敛翮”二字很是形象,你会发现一只一直在寻觅归宿的鸟,经过长时间的徘徊、寻觅之后,终于可以收起翅膀停歇了,这里就是它的归宿,是它安身立命的所在。
用诗里话说就是(生齐读)“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千载”表明时间之久,表达这只鸟再也不离开,再也不相违的决心。
“不相违”要读出坚定的决心。
后三句朗读时要读出欣喜,语调要高一些。
“劲风”两句读出赞美之意,语调要高一些。
5.配乐齐读全诗,再次感受意象。
师总结,板书:鸟:失群——合群飞——止独清远——污浊松:荣——衰三、领悟“一个人”1.“诗言志”作者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什么志向?生回答2.ppt展示陶渊明的出生背景和出仕经历(知人论世)从资料可见陶渊明生活在“乱”“篡”的年代,他有一腔报国之志,想要报效国家,所以他在国家叛乱之时出来做官,但是又不堪忍受官场的污浊,不堪忍受自己在乱臣贼子手下为官。
部编版本二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及实际教学记录 (2)
部编版本二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及实际教学记录 (2)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由来。
2. 掌握相关节日的基本知识和习俗。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相关节日的图片和简要介绍。
2. 传统节日相关的道具:如春节的红包、中秋节的月饼等。
3. 课堂活动准备:如唱歌、舞蹈、游戏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好奇心。
2. 学习新知(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一个或两个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相关习俗。
并请学生跟读相关知识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3. 互动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并解释原因。
4.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互动活动,如唱歌、跳舞、游戏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5. 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发放相关道具和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和制作传统节日的相关物品,如手工制作红包、绘制中秋节的月亮等。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总结所学的传统节日知识,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表达能力和作品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使用简单的评价表格或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和难易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为部编版本二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及实际教学记录的简要内容。
具体的教案和实际教学记录,请参考相关文档或教材。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借代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阅读与理解相结合。
教学资源:1.课文《饮酒》;2.教学PPT;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引入课题,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学生对饮酒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饮酒》,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文中的“浊酒”,“倒立杯中的浊酒”,“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什么?三、导读中心(15分钟)1.教师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和隐喻的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提供指导和补充说明。
四、深化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理解题目的练习,并与组员共同讨论答案。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文中的“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等句子中的借代和隐喻是什么意思?(3)你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3.学生展示答案,教师提供指导和讲解。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思:。
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饮酒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饮酒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饮酒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乐于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
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
初步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
过程与方法:以欣赏为主,讨论介绍为辅,重在情感体验。
讲解法、视图法、欣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的学习想法,不愿意主动展示自己,怕羞。
基本能听从教师的学习安排。
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情绪调动的好一样可以出现师生互动的魅力课堂。
3重点难点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
初步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听音入课。
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①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②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③代表人物图像运用投影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活动2【讲授】学习歌剧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段。
(播放一段歌剧片段,然后请学生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饮酒》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饮酒》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的饮酒观念;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的饮酒观念。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相关视频资料;
3.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氛围。
Step 2:引入课题(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饮酒文化吗?你们对中国的饮酒文化有什么了解?学生们回答问题。
Step 3:学习视频(20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Step 4:小组讨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饮酒?古代中国人饮酒的方式有哪些?中国人饮酒的礼仪有哪些?小组成员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中国传统饮酒文化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讲解,包括:中国酒的种类、古代饮酒习惯、饮酒礼仪、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等。
Step 6:学习资源(10分钟)。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重点: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过程:一、新诗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集体朗读齐读诗歌,读出节奏:二三拍2. 疏通诗意小组合作,梳理诗歌大意,说一说你从诗中最直观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出世,远离世俗的情志思考主问题1: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出世之情?预设1:“心远地自偏”中的“远”字,表明诗人远离喧器,游于自然。
预设2:“悠然”写出了诗人沉醉在自然中,忘记俗世烦恼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显示出了诗人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真意”。
本句朗读指导:“悠然”句要读得舒缓,有拖音,读出悠然、明朗的境界。
预设3:“飞鸟”在暮色时分一起回巢,让人感觉自由自在,没有烦恼,可以表达出来。
预设4:“菊花”这个意象有归隐的含义,寄托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追问:为何诗人如此钟爱菊花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明确:菊花是“高洁傲岸”的象征三、寻找反常合道之处,感悟诗情思考主问题2:诗人有着出世的情怀,但在这首诗歌的内容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反常之处呢?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提问:出世却“结庐在人境”是相互矛盾吗?①引导:这应该是怎样的“人境”?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或评论。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认识陶渊明诗歌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教学重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和运用;-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领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陶渊明的诗歌,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2. 提问:你们对陶渊明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饮酒》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2. 引导学生朗读《饮酒》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 邀请几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五、诗歌欣赏(5分钟)1. 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著名的陶渊明的诗歌;2.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饮酒》诗有一个全面的理解;2. 强调陶渊明诗歌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
饮酒歌教案初中
饮酒歌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2. 通过学习《饮酒歌》,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饮酒歌》。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饮酒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喝过酒吗?你们知道酒在古代中国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意义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酒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饮酒歌》。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饮酒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背诵与默写(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整首诗歌。
2.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默写,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通过表演、讲解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饮酒歌》,让学生感受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26课《饮酒(其五)》试讲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一、导入师: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谁可以背一下呢?你的小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大家觉得他背得怎么样呀?生:很好。
师:背得准确流利,你的记忆力可真好呢,请坐。
师:《爱莲说》中写到“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们都知道东晋的陶渊明喜爱菊,所以菊花被赋予了隐者之名号;自唐朝以来,世人多爱牡丹,所以牡丹就被赋予了富贵者的名号;而莲被赋予了君子的名号。
在世人心目中,各种花似乎都与作者形成了某种必要的联系。
今天我们来学习《饮酒(其五)》,来看看这种联系出于何处呢?二、初读师:现在我播放名师范读,大家注意仔细听。
好了,谁可以读一下呢?近水楼台先得月,就你吧。
师:按23的节奏划分朗读,读得很准确,请坐。
请全班齐读。
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讲了陶渊明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欣赏南山的景色,还有飞鸟傍晚结着伴儿归来的事情。
师:现在请你们找出这首诗的意象。
老师看你圈画得很认真,请你来说说吧。
生:有菊、东篱、南山、飞鸟。
师:找得非常准确,请坐。
三、精读师:那么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请你们前后四人围成一个小组,共同探讨一下,讨论时间为五分钟。
开始吧。
师:我听到大家的讨论声渐渐小了,想必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哪个小组可以回答一下呢?看你们小组讨论得最激烈,就你们组派代表说说吧!生:我认为菊花和东篱都是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
师:为什么是高洁呢?生:我昨天预习查了东篱就是种菊花的地方,菊花是冬天开的,像梅花一样高洁傲岸。
师:对的,你课前预习很认真到位,为你点赞。
大家看大屏幕,菊花可以在冬季开花,有顽强的生命力。
代表了正直不屈的精神,也可以代表品行高洁的人,这种“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凌寒傲骨,自古就令文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
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很多都是远离世俗喧嚣、淡泊名利之人。
东篱,从字面上意思来说就是:东边的篱笆。
后来是指菊圃、种菊花的地方。
饮酒陶渊明初中教案
饮酒陶渊明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 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 背诵全诗。
2.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就是这样一位悠闲自得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饮酒》,去领略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大族,从小生活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熏陶了他的文学修养。
少时受儒家思想影响,想做出一番事业,儒家的那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在他的前期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但仕途的坎坷,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使陶渊明对官场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情绪,对前途悲观失望。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虽然生活贫穷,但精神却得到了自由和宁静。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他的诗歌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自读并思考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品读感悟1. 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五首》,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饮酒(其五)》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先来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找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学习诗歌《饮酒(其五)》
1、生读诗歌《饮酒》,教师给予点评。
2、出示课件。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
思?
明确:写了菊、南山、飞鸟,可能会有学生会说到结庐和车马,
菊表达的是高洁,这个学生可能能够回答得上来。
因为以前学习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南山也是一种高洁的象征,这个恐怕学生回答不上来,南山指的是庐山,上面住的有隐士也有得道高僧,后来南山就象征高洁。
3、出示课件:
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飞鸟这个意象在陶渊明诗歌里面所代表的意思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这里既可以表达回归,也有自由的意思。
结庐表示朴素的生活,车马表示荣华富贵。
在陶渊明的诗歌里面经常写到菊花比如:
出示课件: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饮酒(其七)》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归去来兮辞》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九日闲居》
早在屈原的《离骚》里面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4、出示课件,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高洁是我们后人给陶渊明贴的标签,对于陶渊明自己来说,他只想回归自然。
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的最本真的生活。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有道家才讲“真”,最早提到“真”这个字是庄子,陶渊明的诗歌里面经常会出现“真”字,儒家只讲“诚”字,儒家的“诚”,大约相当于道家的“真”,陶渊明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了不起之处就是很好地发展了道家和儒家。
自然是什么意思?
世界万物组成的一幅流动的画面。
那么对于道家,对于陶渊明来说,自然还意味着自己如此。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这样一个存在,自在自足,所以具足而自由;无意志目的、无
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受到人们地称赏,你能说说什么原因么?
明确: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在宋代有一个版本作“悠然望南山”受到苏轼的批评,你能说说“望”字不如“见”字的原因么?
明确:望字意味着主体人格地挺立,见字是心无所属,望字是有意识地注视。
悠然又是什么意思?
悠然是悠闲的意思。
在这里是快然自足,自由自在。
宋代词人辛弃疾非常欣赏“悠然”两字,他曾经写道:“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
悠然正须俩字,长笑退之诗。
”
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而无我之境王国维举的例子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心远”什么意思?
明确:心远是对于荣华富贵地弃绝,回归人的生活。
世俗的功名利禄是对于人的异化,是非人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
”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什么意思?有一个版本作“此中有
真意,欲辩已忘言”你能讲一讲意思么?
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辩”辩解,辩论的意思。
老子讲大辩若讷,庄子讲大辩不言。
语言在这里已经是多余的,语言在这里已经不够用。
在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最细腻的情感的时候,语言是无能为力的。
语言是人的发明,人发明的东西,比起自然来都是残缺的。
浑然忘我,融化在这一片天地中。
就像庄生晓梦迷蝴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之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诗从体裁和题材上与《饮酒》有什么不同?
明确:体裁上属于七言歌行体,题材上属于叙事诗。
《饮酒》体裁上属于五言古体诗,题材属于抒情诗。
2、找同学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同学读诗歌
明确:茅屋为秋风所破,并由此而引发的感想。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三幅画面。
大风破屋;抱茅而去;屋漏如注。
4、杜甫对于南村群童是怎样的情感?
明确:气愤、生气在所难免,因为杜甫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了一所住所,当年秋天就为大风所破,一家人在风雨中挨饿受冻,茅草被熊孩子抱走当然生气。
但也并非仇恨,有人说是仇恨是不对的。
是一种悲悯的情怀,悲天悯人。
这里是写群童的顽皮,故意和我这老头恶作剧。
按《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
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
”
5、安得是什么意思?是欲得而不能得的意思,表现了理想和现实
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字杜甫常常使用,如“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6、诗歌的最后一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以前所学的古诗文之中与之意思相同的你能联想到哪一句?
明确: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由此联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首诗对于后来的大诗人白居易和王安石影响很大。
比如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王安石题杜甫画像诗“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这是杜甫的天人合一,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与百姓合一,与社群合一,与家国合一。
陶渊明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合一,杜甫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与社群合一,与百姓合一,与家国合一。
合起来就是张横渠所说的“民胞物与”,百姓,我同胞;万
物,我朋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他的为人,他的为人践行着他的诗歌。
忧国忧民,家国情怀。
他的人生一贯如此,他的诗歌一贯如此。
我们再来看他的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板书设计: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道家儒家人与自然人与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