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节练习及专题测试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节练习及专题测试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班级姓名自主知识梳理1、北魏是(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和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起义。

3、471年,在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即魏孝文帝。

课时同步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A、新疆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D、黑龙江省2、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3、下列史实属于拓跋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征服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C、开始实行编户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7、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材料二(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特别提醒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 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 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 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 调制的推行。
学思之窗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 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答案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 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 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 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 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 “政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 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 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 重要的措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 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 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 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 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 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 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 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 了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 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 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8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8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

课时分层作业(八)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建议用时:30分钟)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 2.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C[三长制的推行,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某某D[本题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某某的原因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D项。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某某A[从材料可以看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故选A项。

]5.《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设立三长制B.迁都某某C.推行均田制D.实行租调制C[从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均田制,故选C项;A项是税收征收的制度,排除;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赋税制度,排除。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作业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作业

第三单元第2课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首先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重在建立各种新制度,B项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答案:B2.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推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其统治,这也是当时北魏政府改革的核心。

答案:D3.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缓解京师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项均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答案:A4.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和绢帛;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③项是北魏要废除的旧制度。

答案:B5.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一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①②③项均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④项是汉化措施,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主要措施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 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 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 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4.认识: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前期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 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 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移风易俗
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些移风易俗的措施?
1 主要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 定门第等级: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均田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zgy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zgy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

重?2、设巧计谋迁都洛阳
——《洛阳伽蓝记》
(1)迁都原因:
①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 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 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又能得出 什么认识?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3)影响: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为隋唐统一和繁荣 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 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小结
背景
社会矛 盾尖锐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影响
侧重点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巩固政权的稳定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鲜卑族 迁都洛阳 落后 革除旧俗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提问:实行三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提问:实行租调制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实行租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梳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⑴主持者:①。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②。

2、措施⑴制定官吏③A、俸禄由④统一筹集,按⑤统一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以此整顿吏治。

B、制定惩治⑥的办法,使⑦有所好转。

⑵推行⑧A、前提:⑨长期战乱,⑩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⑪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⑫。

C、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⑬的恢复和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⑭的控制。

B、职责:检查⑮,征收⑯,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⑰到⑱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⑷推行新的租调制A、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⑲。

C、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⑳,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自我核对】①冯太后;②制度;③俸禄制;④国家;⑤级别高低;⑥贪污;⑦吏治;⑧均田制;⑨中原地区;⑩政府;⑪国家控制;⑫买卖;⑬社会经济;⑭地方;⑮户口;⑯租赋;⑰中央;⑱基层;⑲租调;⑳编户齐民;【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①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⑵经济:平城经济落后,②供给困难。

⑶军事:与强敌③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⑷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④的统治。

2过程⑴孝文帝以“⑤”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⑥。

【自我核对】①平城;②粮食;③柔然;④中原地区;⑤南伐;⑥洛阳;【三】移风易俗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①和②,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⑴易服装:③一律改穿④。

⑵讲汉话:⑤以下的官员必须讲⑥。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⑦,按⑧选人才、任命官吏。

⑷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⑨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⑸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⑩为原籍。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材料研读 “均田制”是拓跋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这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重新安置失去土地的农业人口,防止更多农民迁移他地,最终提高 粮食产量并增加税收。……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权利从政府那 里领取一片土地,终生使用。他们死后,土地将被收回,然后重新分 配。除了这种“私田”之外,还有所谓的“桑地”……可以由父传子,不 再重新分配。 ——[德]艾伯华《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均田制”的施行目的及其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行“均田制”的积极影响。
内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影响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自主思考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后期坚决“移风易俗”的政治目的? 提示:通过前期改革,北魏已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实现了封建化 改革,移风易俗有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 统治模式的转化;推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有助于确立北魏王朝 在黄河流域的正统地位;有助于发展经济,稳固统治秩序。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汉话。内容:提倡说汉话,规定三十以上的人不要求立 即改说汉话,三十以下的人必须立即改说汉话,否则予以罢官。 (2)消除民族间交往的障碍。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主的北魏各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民族大融合。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均田制的相关内容。回答第 (1)问需要提炼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均给天下田”的相同之处就 是按人口分配土地。孝文帝沿用了鲜卑族村社土地分配的传统,制 定了均田制,并推行天下,其授田范围更为广泛。第(2)问,可从稳固 北魏统治、土地制度变革、加速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渊源:鲜卑族村社土地分配的传统。相同之处:按人口 分配土地。 (2)影响:均田制的实行,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发展了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 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选择题1.据史书载: “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 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 孝文帝在改革中 ( )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 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 A2. 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 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故选C 项。

答案: C3.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 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 正确; 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 B4. 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 )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A. ②③④ A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 .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 B .①③④D.①②③④C.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 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

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
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
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
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北魏政权迁都洛
阳后,请你以旅游者 的身份谈一谈那里都 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 化?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 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 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 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 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 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 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 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 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 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 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北方 经济 恢复 发展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 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 兵役呢?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____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精品】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精品】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A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实行均田制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迁都洛阳D.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应该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考虑,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令,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A项正确;B、C、D三项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但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答案:A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平城守旧势力强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地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改革。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解析:本题主要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

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说法错误,说法太过绝对;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

课时作业8: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时作业8: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基础巩固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能力提升6.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A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实行均田制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迁都洛阳D.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应该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考虑,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令,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A项正确;B、C、D三项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但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答案:A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平城守旧势力强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地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改革。

答案:C
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借汉化巩固统治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

A项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错误,说法太过绝对;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C项错误。

所以选D项。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第(2)问考查孝文帝迁都的目的、策略及反映的实质问题。

第(3)问第一、二小问从材料中组织答案,第三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组织答案。

答案:(1)推行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迁都洛阳。

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以南征为借口。

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
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中国全史》
(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逐条概括。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禁止鲜卑族十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①不同意。

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②同意。

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两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