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 荷塘四周有薪薪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 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 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 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品读赏析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 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 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 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 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 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 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 美国面粉!”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薪郁,树色阴暗
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
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荷塘月色》课件(精心制作共76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精心制作共76张PPT)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 \ 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 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 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 令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 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本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以作者行动的空间变化为线索的明线: 出家门→走小径→观荷塘→走小径→归家门 一是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暗线: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明线暗线、互相交织、层层递进,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圆形结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5.塘上月色
•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 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1、叶子和花 青雾
2、动词的巧妙运用

“泻”“浮”二字的审美 情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文眼为 “心里颇不宁静”
• • 正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 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 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下文内容 就因此展开…这句话就像一支夜曲中的主旋律引 导全文展开内容,在全曲中回荡。 • • 所以这句话即表露了本文的中心,又是统 摄全文的总纲,当然就是全文的“文眼”。

《荷塘月色》ppt课件(38页)

《荷塘月色》ppt课件(38页)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 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 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 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 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 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 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基本情况,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欣赏其散 文名篇。 B 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说出文中景物 的特点及所用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独有的语言美。 、 C 领悟作者借月夜荷塘所抒发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 】 作手法。 2 能力目标: A 使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说出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B 让学生掌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与同类文章做简 单的鉴赏对比。 3 德育目标: 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朱自清先生当时心情的“不平静”,从 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知识 分子的苦闷、彷徨的心境,进而更直观的了解历史。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 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 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 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 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 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 作者的故乡。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讨论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 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 己的理由。
荷塘月色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 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 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 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荷塘月色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 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 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 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霎时 琐屑
弥望 脉脉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课堂练习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
课文分析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 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 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 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37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37页)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实 虚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 四周的景色。请问这些 景物是以哪种景为中心 着眼点?同时具体写了 哪些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四 周

树梢
树缝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远山 蝉声
比喻朗照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 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比喻淡淡的 云遮住了满 月的意境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 月影之真、之美。
( 月光月 色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手法:拟人
作用:写出了荷花或饱满盛开状,或 含苞待放的特点。
手法:博喻、排比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作用: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突出了荷花的 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手法:拟人
调动视、听感官,运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微风过处荷叶妩
媚姿态、叶花颤动的情状,表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 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 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 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 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手法:通感
分析: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第14课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课件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课件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另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对秦淮河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和文化的深沉思考。
《月牙儿》
老舍的短篇小说,以月牙儿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边城》
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

相关文献资料推荐
《朱自清散文研究》
《荷塘月色》课件

02
文章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 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寄 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 黑暗社会的厌恶。
作者文学成就
朱自清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誉为 “白话美文的典范”,对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背影》、《荷塘 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感人的情感和清 新自然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
深厚、独特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 散文,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 作品。它反映了朱自清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独特的个 人审美情趣。
04
《荷塘月色》的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
总结词
具有重要地位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
05
《荷塘月色》的拓展阅读
其他朱自清作品推荐
1 2
3
《背影》
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春》
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 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匆匆》
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宝贵的思 考和感慨。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白花 的明珠
粒的明珠相似
(荷花) 碧天里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的星星
碧天的星星相似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绘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

感知文章 体会文章
1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 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景物
2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所赏景
物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有什么样 的联系?
作者赏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描写了那些景 物?
荷塘小路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
什么?
荷花
荷叶
袅娜
表 达 手 法 赏
呈 现 美
领 悟 美
感 知 美

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 些景物的?
月下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韵
荷叶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
叠词和比喻的运用, 凸显出了荷叶繁密茂盛, 舒展摇曳,轻柔优美的 特点。
月光 薄雾 花叶
荷塘 月色
光影
树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此处用“照”代替泻,用“飘”代 替“浮”可好?为什么?
月光如流水 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 上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2024版142《荷塘月色》课件57张

2024版142《荷塘月色》课件57张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 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
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 年仅50岁。
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传统文化元素
在课件中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如通 过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探讨其与古典诗 词、传统园林艺术等的联系。例如,将荷塘 月色与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相比较,引导学生 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
民族精神体现
通过分析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如自 然和谐、宁静致远等思想,引导学生领悟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结合古 代文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探讨荷塘月色所 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起始阶段
中国现代散文起源于五四运动前 后,受到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表达自由。
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 现代散文进入发展阶段,出现了 众多优秀的散文家和作品,如周
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
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 现代散文逐渐成熟,形成了多样 化的风格和流派,如文化散文、
孤独、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孤独、苦闷和彷徨的特点。通过对其行为和语言的描写, 展现了一个人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助和迷茫。
追求自由、美好
主人公对荷塘月色的向往和留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与黑暗的现实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苦闷。
矛盾、挣扎
主人公在荷塘月色中经历了从“颇不宁静”到“淡淡的喜悦”再到“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变 化,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情感变化揭示了主人公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奈和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明线
带上门
游踪
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回家 江南旧俗
2.暗线
心中颇不宁静
情感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不宁静 思乡愁
读第4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 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 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 读品味它的妙处。
折曲 折曲
田 田
羞袅 涩娜
朱 自 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石涛《荷花》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 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背影》、《荷塘月色》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 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眼是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语句,
文章的文眼是哪句话呢? “心里颇不宁静”。

1.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 样的? 2.结合游踪,找出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句 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心情。
读第5自然段之 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 的特点?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 的动词:(如:“泻”、“浮”、 “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 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 特点。

荷塘上的月色
(泻) (浮) (洗) 青雾 叶和花 光: 月光
树色如烟似雾 杨柳丰姿绰约 荷 塘 (树) 远山隐隐约约(树梢)
四 周
灯光没精打采(树缝) 蝉蛙闹中显静(树上)
读课文思考问题:
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 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 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弯弯、 稀疏 影: 参差、斑驳、
乐曲 (通感)
从色彩美→幻觉美→ 语言美→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线条的美 节奏的美)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读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 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 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 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 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 后回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