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自学指导

合集下载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一课时学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一课时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第一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并比较二者异同,体会宋明理学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需求。

2.能够分析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解。

三、核心概念理学: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把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它融合了儒、释、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又称道学。

此处的“理”,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学家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他们用“天人一理”表达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四、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儒学:挑战和新发展1.儒学面临挑战:在民间广为传播,的盛行,冲击了的正统地位。

2.儒学的新发展:(1)内容方面:儒学吸收了精神。

(2)传播范围: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

(3)影响方面: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三教合一的趋势:(1)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2)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②佛教:吸收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③道教:受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佛、道发展,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理科班第3课宋明理学

理科班第3课宋明理学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整理ppt
12
明道先生
伊川先生
2 . 朱熹的理论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
朱 熹
高境界。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明道德之善
晦庵先生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
三在。纲3,.其程纪之朱为理五常学,盖的皆影此理响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 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 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 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 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 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 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 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 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 性,释有焉。”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先 生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认识论:反省内心以求理。
阳 明 先
B、王守仁: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整理ppt
14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 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整理ppt
5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 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整之理pp地t ,三教会集,巧妙融合6 。

学案5:第3课 宋明理学

学案5: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

2.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

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

比较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并综合其本质作用。

【学习过程】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学。

细节点拨学习宋明理学之前,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

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________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细节点拨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后期的儒学主流,在评价其历史影响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从肯定积极作用和指明消极作用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1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程朱理学的影响(1)适应统治需要,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教科书。

(3)朱熹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朱子学”派。

学会了吗?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二、陆王心学学什么?王阳明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影响。

怎么学?从认识论角度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联系和区别,程朱理学属哲学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走向极端。

学会了吗?结合以上所学,请指出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1)提出对的看法和多种,儒学进一步化(2)更加突出(3)儒学更多的吸收、因素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①理学主张家庭社会和谐稳定、重视道德操守、崇尚知行合一,对培养现代社会的诚信观念、进取精神、务实作风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②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博学慎思、明辨善问的学习方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消极:①用三纲五常来扼杀人的自然欲望,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②理学宣传的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重礼轻法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合作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当堂检测】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最新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教案

最新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教案

课题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课型新课讲授班级高二班主讲教师郑思奇时间2014年9月课表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分析宋明理学这一课是整本必修三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下启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想,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是整个儒学的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有助于理解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上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分科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倾向,理科学生把学习的热情和重点主要放在了理科上面,所以要给理科生上历史课,就要讲得深入浅出,能够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又能够真正从中学到一点知识。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并能说出相应的思想主张。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应的图片,通过诙谐幽默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能够了解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变化,通过理学的形成,理解学习、融合、交流的重要性。

4、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教学难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同学们好!今天我来给大家上第三课——宋明理学。

1、导入新课: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的思想改造了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然而,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从此就顺风顺水,儒学面临着深刻危机。

(板书:儒学的危机)2、新课教学(一)背景:1、儒学的危机什么危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前言部分,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反映了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为什么佛教在当时会那么兴盛呢?【点同学回答1次】生: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学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朝儒学大师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学生回答把握本节课重点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合作探究】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

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又称“三教合一”,主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

(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1.课文容理论性,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所以结合一些事例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容。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

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三教合一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互讨论。

教学用具: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全面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结合微课探究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历史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背景、思想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学情分析思想史部分是必修三的难点,宋明理学由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带有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教师必修借助历史材料、历史表格及图片、视频,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好在高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已经学过哲学理论,基本能够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概念,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的相关哲学概念。

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高中历史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师生互动、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难点:1、全面分析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2、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理解宋明理学的实质——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以2012年28岁的沈某因为骗取高额保险赔偿金而残忍杀害亲生父母一案,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指出沈某的行为泯灭人性,不仁,不义,不孝,令人发指,“伤天害理",实际上是违背人性,违背儒家伦理道德。

提出问题:人性及儒家伦理道德怎么就和“天理”联系在一起呢?(从而进入本节课)【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生解读)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全面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提高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结合微课探究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整体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案10:第3课 宋明理学

学案10: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学习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3.懂得儒学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而适应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从而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

【学习重点】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程朱理学”的含义及其评价。

【知识梳理】一、三教合一1. 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发展。

2. 概况:(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2)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 理学的概念和形成:(1)概念: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也称为“程朱理学”。

(2)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程朱”即北宋的“二程”(、兄弟)和南宋的。

3.思想主张:(1)“二程”: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

注:这是理学的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也”,“,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代表作品《》。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和天理一致,强调“”。

注:朱熹主张的“天理”实质上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以后长期居于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参考教案2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参考教案2
D.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1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1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
A.“以德治民”
B.“以法为本”来治国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4分)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22.(1)唯心主义观点(2分)“致良知”(2分)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分)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8.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第3 宋明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

2.阅读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

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我们就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探究: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教的兴盛)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自主预习梳理
重难疑点探究
1.如何认识宋明理学?
兴起的背景:(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益趋于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
民生的热情。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宰万物,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3.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局限性: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典型例题示例
随堂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下列与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对应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开眼看世界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2.(2011·江苏南通模拟)《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义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2011·汕头六都中学模拟)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A.道家的“无为”
B.佛教的禅宗
C.儒家的“仁”
D.“天人感应”学说
4.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
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时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守仁回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因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①东汉②魏晋③仁义④道统⑤“性命之源”⑥儒家伦理纲常⑦儒经义理⑧周敦颐⑨张载⑩程颐○11“理”生万物○12自然结构○13的精神结构
○14宇宙规律○15人类命运○16基本宗旨○17精神○18天理○19仁○20南宋○21二程○22先理后气○23日积月累○24道德论○25《大学》○26《论语》○27经典○28孔孟○29官方正统儒学○30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31南宋○32心即理也○3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4人生日常处○35人心之弊○36明代○37系统的心学理论
○38灵明○39致良知○40知行合一○41重建儒家信仰
随堂巩固演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理学强调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

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本心之全德”、“私欲”、“天理”等关键词即可知是理学。

3.【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是儒学、佛教、道教思想融合的产物。

佛教禅宗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展示其心得,这与“发明本心”类似。

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醍醐灌顶”指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修身养性”是道家修炼的目的;“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封建道德要求。

5.【答案】C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切入,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状元秦间羞与秦桧同姓,其强调要忠君,符合儒家的思想,该时儒学发展表现为理学。

6.非选择题
【答案】(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树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加强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

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