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防灾减灾第二节高科技与防灾减灾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学习难点】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当中应用的原理。
2、对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应用前景的设想。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与减灾(1)遥感技术在减灾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有:第一是__________;第二是进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报;第三是__________;第四是__________。
(2)我国遥感技术应用:①对__________发生的预测;②对__________发生的预测;③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预报;④对__________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减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1)应用变化: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_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手册
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手册标题: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手册第一章:灾害分类与预警机制1.1 自然灾害分类- 地震- 台风- 暴雨洪水- 雷电- 干旱- 雪灾- 龙卷风- 山火- 寒潮- 高温热浪- 地质灾害1.2 灾害预警机制- 国家级灾害预警- 地方级灾害预警- 移动电话短信预警- 大喇叭预警- 电视、广播预警- 互联网平台预警第二章:地震防灾减灾自救知识2.1 地震的形成和发生原因2.2 地震预警系统与监测设备2.3 地震前的预防措施2.4 地震发生时的应急自救措施2.5 地震后的处理和恢复工作第三章:台风防灾减灾自救知识3.1 台风的形成和发生原因3.2 台风的预警制度和级别3.3 台风来临前的应急措施3.4 台风期间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撤离3.5 台风过后的安全饮水和疾病预防第四章:洪水防灾减灾自救知识4.1 暴雨洪水的形成和发生原因4.2 洪水的预警与监测4.3 洪水来临前的防护措施4.4 洪水期间的自救和求助技能4.5 洪水过后的清理和重建工作第五章:其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自救知识5.1 雷电的防范和避雷知识5.2 干旱期间的节水和精准灌溉5.3 雪灾的预防和保护措施5.4 山火的防范和逃生技巧5.5 寒潮和高温热浪期间的防护与救助5.6 地质灾害的预警与应对措施第六章: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6.1 家庭应急物品清单6.2 食品与水源的储备6.3 灾害应急工具和装备6.4 应急通讯设备和工具的选择与使用第七章:灾后心理援助与社区重建7.1 灾后心理应对及自我疏导7.2 灾后心理援助的机构和资源7.3 社区灾后重建的流程和步骤7.4 社区力量的整合与合作第八章: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与培训8.1 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的开展8.2 灾害防治的培训与培养8.3 防灾减灾自救知识的社会化传播8.4 科技与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结语: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防灾减灾完整课件
防灾减灾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的第四章“防灾减灾”,具体内容包括:灾害预警与监测、灾害应急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
我们将详细探讨各种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及运用、应急措施的正确实施方法,以及灾后重建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冷静应对能力,提高自救互救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的理解,灾害应急与救援措施的运用。
重点: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发学生对防灾减灾的重视。
2. 讲解:详细讲解灾害预警与监测、灾害应急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的知识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一个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防灾减灾。
4. 例题讲解:解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灾害预警与监测2. 灾害应急与救援3. 灾后恢复与重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灾害预警与监测的方法。
(3)谈谈你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如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2. 答案:(1)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特点: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
(2)遥感技术、地面监测、卫星监测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地震发生时,身处高楼的学生如何逃生?2. 洪水来临,如何做好家庭财产保护?3. 遇到台风,如何确保自身安全?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防灾减灾科技工作方案范文
防灾减灾科技工作方案范文防灾减灾是指通过科技手段,预测和降低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从预测与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探讨防灾减灾科技工作方案。
一、预测与预警预测与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做出预警和应对措施。
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科技手段进行预测与预警。
1. 气象灾害预测与预警气象灾害是灾害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力的一类,利用气象科技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与预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获取大气环流、降水和风暴等信息,结合气象模型进行数值预报,预测降水量、风速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历史气候数据、观测数据和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模型。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前识别潜在的气象灾害,向相关部门和灾民发送预警信息,协助他们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2. 地震灾害预测与预警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且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但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测成果。
通过地震监测台站、地震仪和地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地下地震活动,捕获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警。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秒到数分钟内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
这些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他们有序撤离,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水利工程安全预测与预警水利工程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对水利工程进行预测与预警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水文观测和水文模型,获取水文数据和预测水文变化,预测洪水、干旱等水灾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此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结构、变形位移等进行监测,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防灾减灾》ppt课件
知 多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 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 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少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
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地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
震 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防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 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护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
知 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 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多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
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2、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 震(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3、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4、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 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 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第二章 地震知识知多少
什么是地震
地 中文名称:
震 知
地震 英文名称:
earthquake
识 定义:
知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在
多 少
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 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 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防灾减灾知识
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过程。
灾害是自然现象带来的极端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由于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力,防灾减灾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将着重讨论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知识。
首先是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其破坏力极大。
地震时,我们要迅速找到安全位置,如桌子下等,保护头部和颈部,并且尽量避免靠近高大的建筑物。
此外,定期参加地震逃生演练也是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另外,在建筑物选择上,应尽可能选用抗震性好、结构稳固的材料,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其次是台风防灾减灾知识。
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其强度和范围都很大。
台风来临前,我们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并听从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安排。
当台风来袭时,我们要确保居住地的屋顶和窗户等设施牢固可靠,以防风雨侵袭。
如果住在海岸线附近,要做好撤离准备,以免受到海啸的伤害。
此外,人们还可以及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修剪树木、清理下水道等,以减轻台风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洪水防灾减灾知识。
洪水是一种由持续暴雨或山洪暴发引起的水灾。
当暴雨不断且可能引发洪水时,我们要及时关注气象预测和警报,做好准备工作。
如居住在洪水易发区的人,可以提前将贵重物品和重要文件提高,以免被水淹没。
在遇到洪水时,尽量避免穿越淹水区域,以免发生危险。
此外,当洪水来临时,我们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他们能够做出相应的救援。
最后是干旱防灾减灾知识。
干旱是指某一地区一段时间内水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
在干旱来临前,我们要做好节约用水的工作,合理安排农田的灌溉时间和方式,以免造成水资源浪费。
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雨水收集设备和节水器具来提高用水效率。
此外,农民还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如选用耐旱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以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总之,防灾减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了解和掌握各种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应对方法,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地震逃生与自救2.1 教师讲解地震发生时的逃生原则。
2.2 学生学习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动作。
2.3 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第三章:火灾防范与逃生3.1 教师讲解火灾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2 学生学习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3.3 进行火灾逃生演练,增强学生的火灾防范意识。
第四章:防洪抗灾知识4.1 教师讲解洪水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4.2 学生学习防洪抗灾的基本知识。
4.3 讨论防洪抗灾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第五章:急救知识与技能5.1 教师讲解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5.2 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急救技巧。
5.3 进行急救演练,培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冷静应对能力。
本章总结: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了解了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逃生和自救方法,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六章:台风防范与应对6.1 教师讲解台风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6.2 学生学习台风来临时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6.3 讨论台风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第七章:山体滑坡防范与自救7.1 教师讲解山体滑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7.2 学生学习山体滑坡时的逃生技巧。
7.3 进行山体滑坡逃生演练,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
第八章:化学事故防范与应急8.1 教师讲解化学事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8.2 学生学习化学事故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8.3 讨论化学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第九章:网络安全与防范9.1 教师讲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常见网络风险。
9.2 学生学习网络安全防范技巧。
9.3 分享网络安全案例,提高学生的网络防范意识。
第十章:综合演练与总结10.1 组织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10.2 学生总结自己在演练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防灾减灾知识
防灾减灾知识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从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防灾减灾的措施、防灾减灾的应急处置等方面为大家介绍防灾减灾知识。
一、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1.自然灾害的种类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滑坡、火灾等。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有不同的危害和防御方式,我们需要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行了解,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2.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产生的震动现象,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是一种短时间内能量释放的过程,只能事后进行援救和救助,我们在面对地震灾害时,应该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3.台风基本知识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天气系统,其风力达到12级或更高。
在台风来临前,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关闭门窗、疏通排水管道等,以避免台风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
4.洪水基本知识洪水是指河、湖泊水位因遭受暴雨或积雪融化等原因上涨所造成的水灾。
在面对洪水时,应该提前抢救财产、寻找高地等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
5.泥石流基本知识泥石流是指由泥沙和水混合形成的流体灾害。
在面对泥石流时,我们应该场地易于泥石流危害时,及时撤离或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
二、防灾减灾的措施1.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点来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1)加厚门窗玻璃,增加耐震能力。
(2)定期清理排水管道,避免因排水不畅引发洪涝灾害。
(3)盖好垃圾桶,避免残留物引起火灾。
(4)定期检查家庭用电安全,避免因电线短路而引起火灾。
2.工作中的防灾减灾在工作中,各行各业也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1)建立安全生产意识,制定防火、防盗等安全规定。
(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灾害应急预案。
(3)加强防范措施,尽量避免灾害发生,如加强建筑物耐震等措施。
三、防灾减灾的应急处置在灾害来临时,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以有效的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灾害应急措施:1.地震应急处置(1)迅速关闭燃气和电源开关。
第四单元第二节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带答案)
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学案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课标导读:1、了解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2、分析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
3、探讨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明确人类的防灾减灾是一个由在饱受自然灾害之苦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力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到依靠科技进步,减轻、减少自然灾害乃至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过程;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观,积极投入到防灾减灾的实际行动中。
重点: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知识网络:学习与提高: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1、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减灾事业,有何感悟?中国古代减灾事业,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技术上都留下了宝贵的减灾防灾成果。
2、现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我们在减灾防灾的各种措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1)依靠科技进步是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
(2)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减灾防灾的重要途径;我国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比较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起到的是可依法规范全社会的灾害管理和减灾行为。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大力推动减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为此,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知识窗:了解国际减灾计划中推行的减灾措施,“4P”和“4R”。
二、地理信息技术与减灾防灾:1、遥感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1)将图4—2—5(西藏易贡地区滑坡灾害卫星监测)中的卫星影像图与专题图及三位模拟图结合起来仔细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防灾减灾基本知识
防灾减灾基本知识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防灾减灾是指通过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以下是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
一、了解灾害类型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灾害,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森林火灾等。
每种灾害都有其特点和规律,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的原因、预警信号和应对措施。
二、制定应急预案在了解灾害类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在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需要包括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人员疏散和救援、物资储备和调配、通信和联络等方面的内容。
应急预案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不同灾害的发生。
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也可以通过组织防灾减灾知识讲座、演习等形式进行。
四、加强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包括地震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灾害。
五、加强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防灾减灾的基础。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
规划需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措施、应急救援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减少灾害的发生。
六、加强国际合作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研究防灾减灾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跨国灾害。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帮助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防灾减灾基本知识
防灾减灾基本知识防灾减灾是指采取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防灾减灾的意义防灾减灾是预防灾害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社会的安全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二、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1.了解灾害类型灾害有很多种,如地震、台风、洪涝、山体滑坡等。
不同类型的灾害有不同的危害和影响,因此需要了解各种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应对措施。
2.掌握应对措施在灾害来临时,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对措施包括撤离、避险、抢救等。
3.了解应对工具在灾害发生时,应对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应对。
如应急包、手电筒、备用电池、食品饮料等,这些应对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更好地保护自己。
4.加强预防预防灾害比应对灾害更加重要。
通过加强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预防工作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能力、加强监测预警等。
三、防灾减灾的实施1.加强宣传教育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的影响。
2.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
这个体系包括防灾减灾法律法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等。
3.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防洪堤、加强地质监测、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等,对于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监测预警灾害的监测预警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灾害的发生。
5.提高应对能力应对能力是灾害发生时保护自身的重要手段。
提高应对能力,包括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演练等,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结语防灾减灾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2024版《防灾减灾》ppt课件
contents •防灾减灾概述•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人为灾害及预防措施•应急管理与救援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总结与展望目录01防灾减灾概述定义与背景定义背景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降低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灾害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冲击,增强社会应对能力。
国内外防灾减灾形势国内形势国际形势02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地震灾害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预测难度大。
应对措施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完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加强建筑抗震设防,推广减震隔震技术;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洪水灾害特点应对措施台风灾害特点风力强、雨量大、影响范围广。
应对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掌握台风动态;加强海堤、防波堤等防御工程建设,提高抵御台风能力;制定台风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防自救能力。
干旱灾害及应对措施干旱灾害特点应对措施03人为灾害及预防措施火灾事故类型预防措施定期检查电线电器,不乱拉乱接电线;安全使用燃气,及时关闭阀门;不随意丢弃烟蒂、火柴等易燃物品;配备灭火器材,掌握使用方法。
交通事故类型预防措施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通常由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原因引起。
预防措施加强工业废水废气治理,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乱倒乱扔。
环境污染事故类型VS安全生产事故类型预防措施04应急管理与救援体系建设1 2 3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01加强预案演练和评估02强化预案宣传和培训03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队伍管理和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培训和演练物资储备与调度机制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制度完善物资调度机制加强物资储备和调度信息化建设05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评估灾害损失实时监测自然灾害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区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防灾减灾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防灾减灾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自古以来,人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考验。
无论是地震、台风、洪涝、雪灾还是其他灾难,都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而防灾减灾,作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主动应对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防灾减灾也逐渐拥有了更加科学化的方法和技术。
一、灾害预警系统灾害预警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气象、地质、海浪等多种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有效地预警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在一些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例如高温、干旱、风暴等,容易造成严重的火灾,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而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在发现环境异常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避难,从而有效减少火灾的发生次数和损失。
另外,灾害预警系统还可以对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预警。
通过对特定地区的气氛、温度、湿度等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产生自然灾害的迹象,并通过灾害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让大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避难准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防灾减灾的制定对于区域的安全和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制定灾害责任制和应急预案时,可以参考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和现实情况,结合自然环境的特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策略。
大型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常规维护设备、及时应对突发情况等措施,来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在研究自然灾害时,还可以通过国际创新与合作技术、多元化的协商、经济支持等方式来实现全球防灾减灾的目标。
三、科学技术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对提高防灾减灾技术的水平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技术,利用早期预警系统、可视化监控、重构GIS呈现等方式,为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提供可靠支持。
在保障灾害安全时,还可以广泛推广网格化防灾技术和科学防灾策略,提高大众在自然灾害中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近海地区,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采用流态层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前预报海啸,避免自然灾害对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的危害。
《防灾减灾》完整版精品课件
《防灾减灾》完整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的第四章“防灾减灾”,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灾害预防与减轻”,重点探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预防措施;第二节“灾害应急与救援”,分析各类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及自救互救技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2. 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灾害应急处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灾害风险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预防措施的掌握,灾害应急与救援技能的应用。
教学重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防灾减灾科普视频、灾害案例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防灾减灾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灾害案例图片,引发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预防措施,以及灾害应急与救援技能。
3. 实践情景引入: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互救。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灾害案例,讲解防灾减灾措施的具体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六、板书设计1. 防灾减灾知识框架2. 自然灾害预警与预防措施3. 灾害应急与救援技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编写一份家庭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2. 答案: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以及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参加学校的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国内外自然灾害动态,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防灾减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防灾减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自然灾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它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
因此,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重点。
如何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技术应用的效率和准确度,已成为当今社会面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也是高科技向自然灾害挑战的重要角色之一。
一、预警系统的应用自然灾害发生后,针对当前最紧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及时收集到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居民发布预警,以及估算灾害造成的后果,进行情况分析和灾情预测。
目前,各国政府在监测自然灾害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对于直接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气象和地震观测系统进行研究开发,更是成果丰硕。
预警系统不仅有利于防范灾害风险,保障人民安全,更可以为当地政府给予调控灾情资源的决策指导,及时处理预警数据,协调预防和救援灾情,构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为灾害防范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智能化检测设备的运用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智能设备、传感器和检测仪器也不断发展进步。
在防灾减灾领域中,尤其重要的是对灾情、灾情设施等进行检测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例如针对地震,现在已有各种地震感应器和测震仪等专用设备,可实现对强度、震源和震源位置、爆发时间、震波传播速度和方向、地下构造等因素的直观观测。
这些智能化的检测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灾变情况,及时向各部门发布应急预案。
因此,各国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相关设备和技术,加强智能化、无人化等技术技术应用,最大化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应急救援装备的改进应急救援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需要务实、便捷和高效的应急救援装备。
目前,从战斗机器人、遥控无人机到无人搜救车和救援潜水机器人等,一系列高科技救援设备被各国安防机构大量采购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未来应急救援装备的开发趋势是往无人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及无人机、智能门机、无人驾驶等技术,大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护更多的群众安全。
高一地理《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一、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
2.灾害监测3.灾害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工程性防御措施4.灾害救援与救助二、自救与互救1.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
2.灾前准备(1)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2)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3.灾中救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3)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4.灾后自我保护自然灾害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2)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5.其他灾害自救或预防措施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遥感技术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3.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4.应用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2.组成(1)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3.作用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世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防灾减灾与安全知识
防灾减灾与安全知识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防灾减灾与安全知识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个人和社区的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几个关键标题进行详细分析。
1. 灾害预防与防灾减灾措施灾害预防是指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科学的观测、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可能性,进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域,可以加强建筑物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洪涝灾害频发地区,可以加强河道的整治和护岸建设,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可以加强人们的灾害防范意识,通过开展灾害预防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培养应对灾害的技能。
2. 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无论我们做多少预防工作,灾害时刻仍可能会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有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应急救援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应急救援人员等。
对于震后、洪灾后等重灾区,还需要及时组织抢险救灾行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食品、饮水和住所等生活物资,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灾后恢复重建则涉及灾后重建规划、基础设施修复、灾民安置等方面工作,以恢复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
3. 个人与家庭安全知识个人和家庭的安全知识是防灾减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如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紧急救援等。
家庭应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包括地震、火灾、台风等各种灾害的应对策略,组织家庭成员参与相应的灾害演练,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急救与心肺复苏等生命救护技能,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救助自己与他人。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与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
政府、学校、媒体和社区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防灾减灾与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推广,以提高全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技术与措施
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技术与措施第一章:引言随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应对不同类型灾害的过程中,技术与措施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现有技术与措施,探讨如何实现防灾减灾应急管理。
第二章:技术措施2.1 预警技术预警技术是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措施之一。
目前,预警技术已经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采用多种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现更加准确、快速的预警。
同时,预警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2.2 监测技术监测技术是另一种防灾减灾应急措施,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事故现场的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为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监测技术已经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气象监测、地震监测、海洋监测等等。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监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应用于灾害现场的智能监测和决策支持。
2.3 搜索救援技术搜索救援技术是救援行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了建立搜救救援队伍、使用搜索救援设备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搜索救援技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搜索救援,增加成功搜救的机会和效率。
第三章:措施手段3.1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是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基础。
应急预案一般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
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情况,并逐步完善。
3.2 灾害演练灾害演练是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加强应急响应的能力。
通过模拟灾害情景,演练实际行动,可以掌握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的技能,熟悉应急流程,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3.3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提高公众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可以让公众掌握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减少灾害损失。
同时,安全教育还应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使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湖南崖州山滑坡灾害2019年6月30日,湖南崖州山发生山滑坡,导致39人遇难、15人失踪。
防灾减灾作文800字
防灾减灾作文800字篇一:加强防灾减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首先,要加强防灾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向大众普及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在灾害来临时保护自己。
同时,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演习活动,提高人民的应急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其次,要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各种灾害信息,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及时向群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损失。
最后,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要加大投入,完善防灾减灾设施的建设,在人口密集地区建立避难所和灾民安置点,为灾区人民提供安全的住所。
同时,加强抗灾救灾力量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灾后恢复能力。
总之,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根本保障。
我们必须提高人民的防灾意识,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设施和抗灾救灾力量建设,为人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篇二:科技创新助力防灾减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正逐渐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中。
科技创新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人机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灾区进行勘测和监测,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的信息和数据。
它可以在灾区进行通信和物资运输,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决防灾减灾中的一些难题。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及时提醒人们采取防护措施。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对灾民进行智能救助和安置,提供更好的帮助。
最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灾害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灾难现场进行实时监测,了解灾害的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图像来监视火势蔓延速度和发展趋势, 用于指导救灾工作。在1987年大兴安岭特 大森林火灾发生时,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 星地面站通过研究首次发现:遥感第7波段 对火焰反应十分敏锐,采用遥感第7、4、3 波段合成的卫星影像图具有丰富的林火信息, 可以成功地指导人们实施防火救灾,并通过 实践证明,利用遥感数据对数年后过火区的 恢复情况进行监测非常有效。
报。如火山爆发后,通过监视火山灰的运动方向, 及时通知附近飞行的飞机躲避。第三,帮助救灾。 灾害发生之后,陆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坏而影响救 灾行动,及时的遥感资料可帮助识别重灾区和能 通往灾区的路线,从而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第 四,建立灾害模型。通过灾害模型,遥感技术能 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比如,立体图像可 以用来建立地形模型,评估坡地的稳定性,并确 定过去发生过的滑坡地点。
我国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经验 1975年2月4日,我国辽宁海城发生里氏7.3级 强烈地震。震前,地震部门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当地政府立即紧急部署应急防震措施,使得这次 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的强烈地震损失 大大减轻。有关部门估计,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 和预防,避免了约10万人死亡和40亿元的财产损 失。 在世界地震科学史上,海城地震预报是第一次 取得实效的成功预报。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经验 大体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上下结 合。上自国务院,下至辽宁各级地方政府,多次 召开有关海城所在区域的地震工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害减灾害中的应用 近十几年来世界上发生的自然灾害,次数越来越 频繁,规模越来越大,种类也不断增多,人类生 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日益严重。利用传统的防灾 减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虽然取得过很大成就, 但其预警和监测水平还不能满足当前人类防灾减 灾的需要。因此,发展高新科学技术进行防灾减 灾是一条必由之路。减轻自然灾害为高新科学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卫星、 飞机遥感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 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 防灾建筑技术等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 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 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 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 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 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 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 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 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 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 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 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同一地区的图像。由于气象卫星图像的时间分辨 率高,每30分钟就可实时发送可见光和红外图像 各一幅,因此在遥感宏观监测中有很大的用途, 如对台风、洪灾、旱灾、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 动态监测。它对植被长势的监测信息可用来进行 农作物估产。当然它对自己的本行——气象数据 的获取,在天气预报中的用途就更多了。我国目 前已经发射的气象卫星系列——风云1号、风云2 号,在生产、科研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 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 辽宁和山东等省区的大部分或局部。降雨量偏少、 植被破坏以及工农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和用水浪 费。
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预报。由于红外光谱段对 植物变化有敏锐的反应,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 长期在卫星图像上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差异, 当植 物遭受病虫害时,因叶绿素遭到破坏,在近红外 波段图像上就发暗,而健康植物则呈鲜红色。因 此,可根据遥感图像上植物色调的差异判断植物 是否遭受病虫害。 对洪水灾害的预报。遥感技术视野广阔,不受 天气、地理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能迅速获 得地物信息,在洪水灾害预报上有着重大意义。 例如,1998年3月,气象部门就作出了1998年长 江流域可能发生1954年型特大洪水的预报,为及 早部署防汛抗洪争取了时间。
现代减灾系统工程
许多自然灾害常常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成群发 生,一些原生灾害还可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 因此,所有的自然灾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的整体。只有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整个灾害系 统的规律,才能正确掌握各个灾种的发生、发展 规律。减灾行动必须多个途径、多种措施相互配 合,相互衔接,统筹安排,并由此形成结构完整、 有序运作的减灾系统工程。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遥感技术与减灾 天气预报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可以通 过电视画面上的卫星云图了解地球上哪里有云, 哪里有雨,哪里有台风。这些都是气象遥感卫星 的功劳。随着遥感卫星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 评估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遥感资料在减灾工作中的主要应用有:第一, 灾害前兆监测。 灾害事件前的异常和特殊现象可通过遥感手段观 测到,并及时发出警报。例如,非洲“植被变绿” 的地区可能预示着这里是蝗虫一类虫灾的易发区。 第二,进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
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都江堰灌区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早以来,科学技 术就在人类的防灾减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 逐步提高。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建于公元前3 世纪,是我国战国时期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代 最久的水利工程。查阅资料,说一说都江堰 水利工程的作用。
张衡与地动仪 公元132年的东汉时期, 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 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 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 器——地动仪。地动仪 用精铜铸成,形状像一 个酒樽。仪器上方有一 个隆起的顶盖,内部有 一根铜柱,外部有衔着 铜丸的八条龙,底座周 围则有八只张着口的蟾 蜍和龙头相对。一旦发 生地震, 地动仪就会受 到震动,某个龙嘴就会 吐出铜丸,让下面的蟾 蜍把铜丸衔着。据记载, 地动仪所指示的地震方 向和地震实际发生的方 向大体相同。
我国遥感技术应用于减灾举例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河北省遥感中心 于1999年曾利用遥感数据在太行山南段预测出 110余条近几年极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据有关 部门统计,泥石流灾害严重区与遥感预测的区域 完全一致。又如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先后利用了 LAND SAT、SPOT、CBERS、IKONOS等卫星 获取的数据,对200旧年的西藏易贡滑坡进行了 动态监测,用图像清楚显示了受灾范围、受灾对 象以及灾后受损情况,为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对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的预测。 从卫星图像可明显地发现森林和草原 失火的位置,测量出面积范围,并可以根据不同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 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 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 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 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 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 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 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 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 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 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 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 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活动与探究 1.据图4—13, 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 27日、9月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 地区的水情特征。 2.结合1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 星图像,说一说遥感监测技术对洪水灾害的 预报作用。
P.89 ①1.8月27日较7月30日水体面积明显增 大,说明水位增高,从齐齐哈尔至吉林江段出现 险情; ②9月1日较8月27日水体面积有所扩大,灾害加 重。 2.遥感技术能清晰地区分洪灾地区的居民点 与水体,而且通过黑白度对比,能区分正常水体 和淹没范围,通过计算机处理,淹没区的分布及 各部分的范围一目了然,并能按要求进行快捷且 较为准确的统计。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 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 和三维速度及时间数据, 因而,在防洪、预报 台风、抗震、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 作用。例如,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和减灾过程 中的灾情跟踪、监测等,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 效率;救灾物资空投,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另外,GPS还广泛应用于救灾人员赶赴发生灾害 现场的导航和通信联络、洪水到达的实时监控、 森林火灾 发生地点的准确测报(辅以配套设备)等方面。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 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 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 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 旅游景区。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 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 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 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 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 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 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 伏龙观 二王庙 安澜索桥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 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 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 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 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 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 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 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 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 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 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