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 教案及教学反思
《雷电颂》教案6篇
《雷电颂》教案6篇《雷电颂》教案篇一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雷电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
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
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
这样长长的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
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二、感受情感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
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
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⑴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雷电颂教案(通用7篇)
•••••••••••••••••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电颂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电颂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澜(lan2) 污秽(hui4) 犀利(xi1)劈开(pi1) 稽首(qi3) 驰骋(cheng3)虐待(nüe4)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播弄:摆布。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
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
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
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
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目标1重点:目标2四、教学准备: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五篇】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认识戏剧文学的特色——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尝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育阅读和赏识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1、人物的感情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感情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来去的念书中,体悟、理解。
2讲堂议论培育学生阅读赏识能力,形成朗诵、思想、说话多维沟通。
3多媒体创建情境调换学生各样器官的感觉,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供给参照书本及有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显现有关资料,沟通有关感觉。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觉草木飒飒的凄凉氛围,聆听屈原在波浪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期间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怀诗《离骚》。
因看破秦国兼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此后遭奸人诬陷,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克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首中吸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汹涌的诗情。
《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当抗日战争的对持阶段,也是公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公司悲观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举屠戮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热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选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显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赏识体验,品尝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概,并谈整体感觉。
1、你感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激情汹涌,气概雄浑。
2、模拟朗诵依据刚才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推测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诵全文。
3、与过去课文对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是屈原的心里独白。
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表露心里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的壮美和威严,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和对自然的尊重之情。
(2)通过理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懂的句子。
2. 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其他诗作,如《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复习其诗歌特点和风格。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和情感。
2. 朗读背诵(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雷电颂》,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文本分析(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雷霆”、“电火”、“狂风”等,并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首尾呼应、对仗工整等,并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4. 背景介绍(1)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2)让学生思考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谈谈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2)让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对自然界的破坏,引导其关注环保问题。
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教案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是受了屈原《天问》中“薄暮雷电”的启示,想表达“天问”的意境。
下面是我共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留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育学生阅读和观赏戏剧文学的实力。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打算: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识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在我的想象中,始终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洁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请同学们讲解并描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吸取着斗争的力气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斗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整体感知: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创意说明】《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
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一层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1)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和诗的意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发现和描述诗中的意象。
(4)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和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
(5)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二、读后感1. 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
(1)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感受。
(2)对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3)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3. 学生分享读后感,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和课堂练习。
3.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诗歌教材,包含《雷电颂》。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播放相关视频。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鉴赏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扩展活动1. 诗歌创作:让学生模仿《雷电颂》的style 和form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绘画展示:邀请学生根据《雷电颂》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绘画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解读。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感受和传达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短文,内容包括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的理解。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a. 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爱国诗人,被称为“辞赋之祖”。
b. 作品背景: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侵略,屈原忧国忧民,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雷电颂》是其中的一篇。
c. 作品主题:赞美楚国山河,抒发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和作品主题。
b. 鉴赏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c.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4. 教学步骤a. 导入:介绍屈原和《雷电颂》的背景。
b. 朗读:让学生朗读《雷电颂》。
c. 讲解: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d.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e. 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读后感《雷电颂》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通过对楚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中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雷电”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希望,“山河”象征着楚国的美丽和坚韧。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读后感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侵略,作者身处忧国忧民之中,但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和希望。
相反,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和感动。
通过阅读《雷电颂》,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我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这首诗歌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启发了我对爱国主义的思考。
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欣赏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1doc初中语文
教学难点
明白得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预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如此一个人,他身材高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如何样一个形象呢?
使学生既动口又动脑。明白得课文,体会情感。品味屈原形象。)
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践:
1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有爱好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互相评判,互相示范,进行朗读竞赛
巩固,加深明白得课文。
板书设计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
2、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你觉得本文在气概上有何特点?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郭沫假设,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忆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3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3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雷电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雷电颂》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析──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演──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步骤】一、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1、学生听读,理解剧情:《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二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
3、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二、析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比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四、演1、了解剧本。
2、学生借助道具,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
《雷电颂》教案篇二(一)、说教材教材简析:《雷电颂》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
)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睥睨咆哮污秽稽首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迸射三、伟人掠影2、教师出示大屏幕: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激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小结《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 教学设计(6篇)
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雷电颂教学设计(6篇),仅供参考。
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较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有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教案(通用4篇)雷电颂教案1创意说明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析──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演──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步骤一、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1、学生听读,理解剧情:《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二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
3、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二、析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比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四、演1、了解剧本。
2、学生借助道具,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
雷电颂教案2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雷电颂》教学反思6则
《雷电颂》教学反思6则编者序教学反思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从自己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Download tips:Teaching reflection refers to teachers' re-understanding and re-think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using this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own gains and losses from their ow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flection through educational cases, educational stories, or educational experience.范例一《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
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同学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学问的宣扬。
为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避开自然灾难对同学造成损害、使同学进一步把握了相关的救生与自救学问,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同学的安全意识和自护力量,使广阔同学更加熟悉到“安全无小事,事事有安全”。
活动目的:1、利用防雷电学问宣扬活动,不断提高同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重视防雷,防溺水安全学问的学习,增加同学的自我爱护意识,提高同学的自我爱护力量。
活动形式:以争论为主班会过程:一、什么是雷电?什么是闪电?雷电(闪电)的发生频率与特点案例叙述:时间:20xx.5.18晚上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这天晚上,天气闷热、乌云密布,贵阳市花溪麦坪乡彭关页岩砖厂承包人樊世成和周小平、何灼青等七人围坐于该厂工棚内吃晚饭。
8时10分左右,突然一声炸雷响过,靠在门方一侧的樊世成应声倒地。
见此情景,民工们一边将他抬到床上,一边打电话向医院求救。
两小时后医护人员赶到,樊世成不治身亡。
事后有关部门的现场调查资料显示:民工工棚高仅3米,无防雷装置,电视机室外天线高出屋面5米。
天线安装饰距离灾难点直线距离为2米。
发生雷击事故时樊世成身穿湿衣站于门侧,电视机天线连线正好位于身后上部。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损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患病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快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消失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裂开等。
三、雷击一般在哪儿?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殊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四、怎样防雷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雷电颂》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1)紧扣语言展开教学本文之美莫过于节奏分明,铿锵有力的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范读与学生齐读,让学生鲜明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
而象征手法和句子修辞手法的探究,则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主人公急风骤雨般的爱憎情感,在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情境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也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抒情的技能。
(2)教师感情充沛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屈原同化。
我以读为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造成一种热烈的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飞扬学生的情绪,产生课堂情感效应,取得最佳示范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分层教学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提问,让好、中、差三类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成就感。
特别是对学困生,当他们回答不下去时,我及时给予适当点拨与有效引导,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可能与信心。
二、不足之处(1)教学设计不够优化指导学生分析完几个句子的深层含义后,我接着让学生找出一些句子具体说说课文使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结果前后句子多有重合,因为表达效果大同小异,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有重复之感,这是我教学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可能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了。
(2)没有注重生成当我提问一位学生“本文既是雷电颂,那么‘光明呀,我敬仰你’一节是否多余?”时,学生说:“多余。
”再问原因,答曰:“与主题无关。
”我说了一句:“ 言之有理。
”就让学生坐下了。
现在想想,我浪费了多么宝贵的生成资源啊,如果我能启发学生光明是风雷电的最高形式,赞美风雷电就是歌颂光明,那么他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进一步。
(3)教学带有功利性本文体裁为戏剧,上课前我一直纠结于要不要给学生介绍点戏剧知识,介绍吧至少需要五六分钟,不介绍吧又担心有碍学生理解课文,到后来一想反正考试又不考什么戏剧,干脆不讲。
2022年《雷电颂》教学反思
以前在教《雷电颂》时,只是把《雷电颂》当作一篇普一般 通课文,根据教参照本宣科似的讲析一通。课文上过后,发觉学 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在上《雷电颂》前,我对这一状况 作了细致地分析,从中发觉造成这一情形的缘由主要是在课堂教 学设计上。备课时,老师只是备了教材,但对学生这一头考虑甚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依据这两
第7页 共17页
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 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按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 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 平常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 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学问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洁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 复在大声地呼喊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终我总 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 点。”就这样一节原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 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9页 共17页
资料的实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深厚的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又主要采纳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
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尝、观赏文章语言的机 巧与犀利。既做到了学习的按部就班,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既培育、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实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 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评价方面还注意了学生互 评为主,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 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节
《雷电颂》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学生: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
2、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郭沫若
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给下列词语释义;
三、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自由朗读。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2、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当权者。
第42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修辞(分小组讨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
教师点拨。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
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指导:(出示幻灯)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3、《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指导: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三、概括总结
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就文中不理解之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语文实践(课下让语文学习小组举行)
举办班级朗诵会。
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另外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
2、熟读成诵,细细品味作者情感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中的斜体和加着重号的)
雷电颂(颂屈原)
对黑暗的愤激爱国爱民
对光明的礼赞忠贞不屈
斥责神鬼偶像浩然正气
抨击昏庸当权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能在诵读中很好把握了作者是情感和人物的内心,学生朗读情绪高涨。
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得还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