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的名与实(一)
10比较诗学解读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0
(三)作品论——意境与典型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21
意境所强调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 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 限的性质。 差异: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 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 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7
体系比较中要注意文论内部 的异质因素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8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 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9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 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 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 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季羡林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2
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运用和接受国 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净化”(Katharsis)、“功能”、“反 讽”等 《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 “典型”、“现实主义”、“现代性”在 中国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13
王国维“境界”说 在研究中寻找表现自身理论特色的术语, 是比较诗学的使命之所在。
3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 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 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 拗地导向比较诗学。 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
比较诗学2010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探讨中西共同诗原理的专著,但侧重点更在中国诗学。
比较诗学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四、研究范例
通感 李贺 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铓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荒沟古水光如刀 虫响灯光薄 鬼灯如漆点松花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表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 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坟墓去的道路。熄 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 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比手划脚的拙劣伶 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 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 不到一点意义。 散文体
Macbeth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blank verse
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第一节比较文学ABC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达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
”季羡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们的视野就受到限制,思路就容易僵化。
只有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摆在一起,加以观察,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钱钟书:“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
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 。
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
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有自己本体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
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之日起,学界对上述问题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
但是,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比较文学仍然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的定义——强调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法·基亚(1921~)在《比较文学》中观点(第9页);马里耶·卡雷(1887~1958) 的观点(第9页);梵·第根(1871~1948)在《比较文学论》中的观点(第10页)美国学者的定义——强调文学之间的美学价值关系亨利·雷马克(1916~) 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的观点(第11页);奥尔德里奇(1915~) 的修正(第11—12页)比较文学不仅研究有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而且也研究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甚至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比较诗学
厄尔·迈纳(孟而康):“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2.比较诗学
定义: 比较诗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跨
文明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2.比较诗学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若愚的理论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讲授内容:
诗学和比较诗学 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总结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1.诗学
“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含“诗”和“技艺”两 个方面。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 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乐》)《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办 法。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 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 诗学。
迈纳独创性地提出:原创性诗学的发展与确立, 是在一种流行文类被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用 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之时。
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例二:风骨与崇高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朗吉努斯:“崇高风格 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 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 威力”,其本质是力量。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 劲、健、力:“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 骨之力也。”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 本特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比较诗学
(二)可比性及“共同诗学”的寻求
对于属于不同文化渊源的文学及其理论的可 比性及其相互沟通的可能性,是整个比较文学 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西方诗学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 共同探求,即东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 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 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真正 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 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 源。
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 士多德那里指文学理论;到中世纪则 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20世 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 它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 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二)“诗学”一词的中国文化语蕴
在中国古代,诗学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专指《诗经》研究,二是泛指一般诗 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从 唐代开始)。 《诗经》早在先秦时期便被称为“五经” 之一,西汉以来则称为官学,与《易经》 学、《尚书》学、《春秋》学、《礼记》 学。
三、比较诗学方法论
(一)阐发研究 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 提出“阐发法”。但台湾学者提出的 “阐发法”实乃单向阐发,即模仿和套 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在 这里,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传统的中国 文论在这里没有地位,西方中心论痕迹 非常明显,移中就西的倾向较为强烈。
(二)对话研究 陈敦、刘象愚在所著《比较文学概 论》中,提出了“双向阐发”,并列举 了钱钟书关于中西文艺思想的双向阐发 的若干例证。 杜卫重申了“阐发研究”应该是双 向的、相互的,应是中西互释,并明确 指出“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 理解。”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néWellwk【编者按】本文作者韦勒克(1903-1995),生于维也纳,一战后随家迁居布拉格,毕业于查理大学,1926年移居美国。
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
他是新批评派的干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西方公认的本世纪最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韦勒克著述丰富,他与沃伦合著的文艺理论著作《文艺理论》,先后出版过三次,译成各种文字,流传世界,1984年在我国翻译出版。
全书分为四部十九章,以作品为中心,论述了文学的种种问题,其中不少章节都与比较文学有关。
1958年在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韦氏提交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报告,对法国学派狭隘陈旧的方法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
该文系统地反映了韦氏的比较文学理论和观点,被认为是美国学派崛起的宣言书。
本文选自韦勒克1970年的专著《批评的各种概念续》,该书阐明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诸多概念的起源和演变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是其中被誉为我们这门学科的金矿1的名篇。
本文广征博引,运用词典编纂学和历史语义学的方法,研究了comparative、literature以及comparative literature三个词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历史演变始末,并对: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Universal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literature、general literature、及world literature等术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辨析,从而系统清晰地论述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名称、实质及其在欧洲文论史上的沿革经纬,思路明晰,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此外,本篇中作者引用了诸多文学史上比较和比较文学等词汇术语的第一实据,比如第一位使用比较这个词的作家,第一个将之用作书名的著作,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术语的学者,第一个对其做出理论阐述的原话,以及开设这门课程的第一位教授等。
“诗学”在中国的名与实
论》 ]《 、鲁迅小说诗学浅析》 ]《 _、论沈从文生命诗 5
学 的 内在构 成 》6, 使 用 了 “ 学 ” 一 词语 , 【 均 ] 诗 这 其
真正 的含义是 值得 思考 的问题 。
的概念 , 自动性地 成 为支配 着我们 认识 、 接受 包括 中 国古 代文 学和诗 学在 内的传 统文 化 的潜在理 论 思 维定 势时 , 我们 所 有 的研 究 在 很 大 程度 上 便 只
赵新林认为余虹是第一个质疑中国诗学和与
诗学相 关 的 文 艺 理 论 问题 的学 者 。余 虹 在 他 的
《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一书中, 以质疑的眼光审
视 中国现 代 理 论 意 义 的 “ 学 ” 否 在 古 代 存 在 诗 是
过 。虽 然余 虹在他 的 书中对 中西 比较诗学 怀有 强 烈 的质疑 与否 定 , 实 质却 是 考 问诗学 这 一 概 念 但
境 下 的简 单认 识 , 以下 著 作 , 如 :人 类 学 诗 但 诸 《
学》 ]《 n 、性别诗学》 ]《 [、小说符号诗学》 期刊论 2 l; 3
文 , 如 : 孟 子 诗 学 是 一 种 社 会 交 往 行 为 理 诸 《
已经体系化地进入到我们的文化思想领域。它不
仅仅局 限 于文 学 和诗 学 研 究领 域 , 而且 还 普 遍地 作用 于我 们对整 个 中 国传 统文化 的辨 识 。这一结
而“ 诗学”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三种解读给 文艺大众造成 困惑 , 解诗 学的这 三种解读成 为消解 困惑的关键 。 理 “ 诗学” 内涵不应该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仅 只有名而无 实的继续存在 , 应该回归到它的 实质 性研 究本 身。 [ 关键 词】 汉语语境 ; 学; 诗 文艺理论 ; 解读
比较诗学
A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总特点是“表现”:
(1)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西方偏重形式的和谐,而东方偏重伦再内容的和谐。
(2)东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3)东西方都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达,相应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发展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1由于中西理论体系和术语上的差别,使有些学者对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韦斯坦因对把文学研究扩大到两个文明现象的平行研究中依然迟疑不绝。认为在西方和远东或中东诗歌之间发现相似很困难。
2中西文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果。它们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有共同的审美爱好,有共同的艺术实践,当然,它们的文学理论方面也必然存在共同的规律,也会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才会认识这些。
怎样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1钱种书说:“如何把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
一般做法是: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
总结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上升为理论,
得出一种综合性的结论
A例子:在《管锥篇》中,“神韵”说意为含蕴不露。钱钟书列举了画论,诗论中有关论述。外国:淑本华“作文的妙处在说而不在说”及法国诗人“详尽是使人厌倦之秘诀。”
叶维廉反复论述的观点就是:
名似实不同
第13卷 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3, No. 5收稿日期:2011-12-17作者简介:李长利(1980-),男,河北青龙人,首都体育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文学硕士;刘贵生(1970-),男,山西神池人, 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名似实不同——中西玄学诗比较李长利1,刘贵生2(1.首都体育学院 外语教研室,北京 100191;2.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摘 要:玄学诗在中西文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虽两者都冠之以“玄”,但此“玄”却相差悬殊。
文章从内涵、题材、语言风格和审美感受上来探讨名似实不同的中西玄学诗。
关键词:中西玄学诗;内涵;题材;语言风格;审美感受中图分类号:(请自行查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065(2011)05-0001-03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曾涌现过玄学诗歌。
中国的玄学诗歌习惯上被称为玄言诗,主要盛行于公元3到4世纪的魏晋时期,以素有魏晋风流之称的魏晋名士为代表,如曹魏后期正始年间的阮籍、嵇康、何晏、王弼等人,东晋时期主要是许询、孙绰、庾亮、桓温、王羲之等。
西方的玄学派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是约翰·但恩(John Donne)、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理查德·克拉肖(Richard Cra-shaw)、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等。
上述这些人都在文坛上以诗闻名,且都冠之以玄,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中西方的玄学诗就会发现它们有很大的差别,此“玄”并非彼“玄”。
一、玄的内涵不同魏晋玄言诗中的玄,最初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
”王弼注《老子》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说:“妙者,微之极也[2]。
”“微”的极致便是“妙”。
由此而衍化出我们通常所说的“微妙”“奥妙”“玄妙”“奇妙”等等。
这样,达到了“妙”,也就达到了“道”的最高境界。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诗学是研究诗歌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探索诗歌的本质、形式、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在文学领域,诗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审美价值。
一、诗学的定义和起源诗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源自希腊诗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和形式,并提出了多种诗体论述。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通过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诗歌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诗学的主要内容诗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诗歌形式:诗学研究了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如诗的韵律、节奏、押韵等。
这些形式元素对于诗歌的美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2. 诗歌主题和情感:诗学研究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恨、忧伤等,也可以探讨社会、自然和人生等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情感的挖掘,诗歌可以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和深思。
3. 诗歌风格和流派:诗学探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流派,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诗学帮助我们理解和鉴赏这些不同风格的诗歌。
4.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诗学还研究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诗歌和音乐、绘画、舞蹈等之间的联系。
这种跨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
三、诗学的意义和影响诗学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 拓宽审美视野:通过研究诗学,我们了解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创作,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这种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加敏感地品味诗歌,欣赏到更多样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
2. 丰富文化传承:诗学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传统中的诗歌创作和价值观念。
通过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并传承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的优秀诗歌作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创作新意:诗学不仅帮助我们欣赏诗歌,也激励了许多创作者创作新的作品。
通过学习诗学,创作者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启迪,增加创作时的灵感和创作技巧。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1)“比较诗学”的概念“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概念。
而“比较诗学”是20世纪法国学者艾金伯勒在《比较不是理由》一书中最早提出。
比较诗学研究的精髓,是在具体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贯穿的“美学的沉思”,强调对具体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眼疾从个体上升到一般,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
“比较诗学”研究的实质是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横向的相通性。
比较诗学研究与比较文论研究不是同一概念。
研究历史上已有的文学理论和学说,并不等于研究和揭示文学规律本身。
文学理论反映的是理论家对文学的认识,而不一定就是文学规律。
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和作家作品是不同概念。
“比较诗学”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比较文论”,即各国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从概念、范畴和命题入手,来总结、检验、并借鉴吸收现有文学理论家们对文学规律的认识成果。
第二,对各国文学总体的美学风貌和共同美学规律的研究。
这两方面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比较诗学”。
(2)日本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日本幽玄”
②“日本物哀”
③“风雅之寂”
④“不易”、“流行”
⑤“日本意气”
(3)印度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庄严派(《诗庄严论》)
②风格论(《诗镜》)
③味论(《舞论》)
④韵论(《韵论》)
(4)中国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意境说
②虚静说
③诗可以怨
④味外说。
新2比较文学的名与实【课件】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大
钱钟书先生的定义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 学科,则是专门跨越国界 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 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 开来。
乐黛云教授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文学 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 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 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 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 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 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
享利·雷马克的定义 :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 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 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 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 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 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 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 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只有在挣脱人为的桎梏,成为 文学的研究之后才能够繁荣起来。”
“比较”真谛:跨越与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 语言、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在人们对于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有 所了解和意识,对于文学本身范围内的研究感 到不满足后,开始有所新的探索时才产生发展 起来的。 比较文学具有一种开放意识,要求突破界限。
钱钟书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管锥编》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对《闲情赋》的创作手法做出了 创造性的科学论述。 钱先生在列举了古今中外各家相似写法的实例比较分析,指出: “无论少只一愿或多至六变”,不是“尚不足为陶潜继响”,就 是“稍逊一筹”。 原因是中外各家的写法,都只写了“愿”,如中国的只是 “愿作 乐中筝,得近佳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或 “愿化芳瓷供茗饮,将身一印口边脂”;而西方的也只是“甘愿 做蚤虱或溷器”等,都不如《闲情赋》能“十‘愿’适成十 ‘悲’;更透一层,禅家所谓‘下转语’也”。 下转,是佛学禅理中的术语,说的是人最初于面对之物境记忆不 忘、朝思暮想,以致达到愚痴成性,以致背离不妄不变的本来心 态,并就此陷入生者死、死者生,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 旋火轮”(见佛藏《楞严经》)的下转境况。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比较诗学不?比较诗学啊,就好比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就像连接不同岛屿的
坚固桥梁一样。
)
比如说,中国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它们各有各的独特魅力。
(就
好像中餐和西餐,风味截然不同!)中国古诗那韵味,那意境,啧啧,简直绝了!而西方诗歌呢,也有它自己的精彩之处,情感表达可能更
加直接和强烈。
(这不就像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打动人心嘛!)比较诗学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
(就跟探索宝藏一样刺激!)它让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是
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
(好比从不同
的角度去欣赏同一座美丽的山峰。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呢!(哎呀呀,真的超
级有意思!)比如有些主题是全世界的诗人都爱写的,像爱情啦、自
然啦。
但不同文化里表达的方式又各不一样。
(就像同样是说我爱你,却有千万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
比较诗学还能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就好像
突然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看清了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通
过和其他文化的比较,我们能更加珍惜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诗歌传统。
(就像发现了自家宝贝的独特价值一样。
)
总之啊,比较诗学就是打开诗歌世界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真的,不骗你!)它让我们能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景。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它!这就是我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你觉
得怎么样呢?。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你说这诗学啊,就像是一座神秘的花园,里面藏着无尽的美妙和奥秘。
要了解比较诗学,咱得先学会观察。
就跟咱去逛公园似的,你得细细打量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才能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咱看不同文化里的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得去琢磨它们的形式、风格、主题,这可不是随便瞅瞅就行的呀!然后呢,得学会对比。
哎呀,这就好比把两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有啥不一样。
诗也一样呀,把中国的古诗和外国的诗歌放在一块儿,找找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如说,中国古诗讲究意境,那外国诗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追求呢?这一对比,不就有意思多啦!还有呀,得深入分析。
别光看表面,得像挖宝藏一样,往深处挖。
想想一首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那可都是有故事的呀!为啥这首诗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它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这一分析,你就会发现,原来诗学的世界这么广阔!咱还得学会联想。
看到一首诗,你就想想生活中的场景,或者其他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美丽的山水画?这联想一打开,那灵感不就汩汩往外冒啦!再说说归纳总结。
这就像是把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捡起来,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
把各种不同的诗学现象、观点归纳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这样咱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不就更系统、更全面了嘛!你想想,要是不掌握这些基本方法,那在比较诗学的大花园里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咱得有方法、有策略地去探索呀!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诗学的魅力,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诗的碰撞和交融。
你说,这比较诗学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百宝箱,等着咱去打开,去发现里面的宝贝呢!咱可得好好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呀!咱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得深入进去,好好玩味,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是吗?所以呀,赶紧行动起来,去比较诗学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吧!。
比较诗学(1)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3)
理论的生长性:时间向度和空间开展局限。 结果:诗学的跨界失效现象。
放大失效:语境变迁与文化失控。
演绎失效:符号格义与逻辑断裂。
解决出路:走向比较诗学!
第二节: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基本定义:
从跨文化和国际学术视野去展开的,有 关不同文化间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 题的专门性比较研究。它既研究具有历史 事实联系的,国际间的文学理论关系;也 研究并未有事实联系,但基于人类文学共 生共创关系基础上的,不同文化间共同面 临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题。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
钱锺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的领域。”
艾田伯:“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 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一)
【内容提要】
比较诗学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大热点,但普遍存在对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的“误解”。
从学科建设的实际看,比较诗学之实在前,名在后,所谓1963年安田朴预言产生比较诗学,是一个现代学术童话。
因此,要搞好比较诗学研究,必须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左手必须知道右手在做什么”;必须从“知其二”迈向“察其三”,坚持“第三者原则”。
【关键词】比较诗学/名与实/思考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文学大国。
近二三十年来,比较诗学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大热点。
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承认“比较诗学”的概念来自西方,安田朴(ReneEtiemble)(注:ReneEtiemble在中国有多种不同译法,如勒内·艾金伯勒、艾田伯,艾田蒲、安田朴等等,安田朴是其本人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按通例应尊重本人的署名权,故本文中除引文之外,一律使用“安田朴”。
)是其首创者。
产生“比较诗学”的学术背景是20世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争论。
正当一般法国和美国学者还在热烈论争彼此的合法性之时,安田朴却已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1](P323)。
对安田朴的这个“预言”,由于中国学者依据的版本不同,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多种不同译文,但基本的意义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安田朴的“比较诗学”的概念,几乎被我国所有比较文学概论方面的教材所征引,但是几乎遭到了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2](P181)。
中国学者是如何“误解”比较诗学这个概念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
“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
”3](P27)
比较诗学是指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CommonPoetics)、共同的美学据点(CommonAesthetic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用外国的文学理论来阐释本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本国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的学问4](P339)。
“虽然‘比较诗学’这个术浯有上述不妥之处,但在比较文学界却已成了通用词。
就像‘比较文学’作为学科名称并不准确但又被大家接受使用一样,学术界通常仍以‘比较诗学’来命名各种文论的比较研究。
”5](P197)
读了上述引例,我们觉得中国学者的理解和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误解”所能解释的。
因为误解一般来讲不能是普遍的、有意的,而只能是个别的、无意的。
造成中国学者“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安田朴的概念以假设为背景,而这种假设很容易被冲破。
厄尔·迈纳(EarlMiner)在《比较诗学》一书中,引用了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后说:“这种看法有点幻想和玄虚色彩,是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为背景的。
”此书出版于1990年,比安田朴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晚了27年。
所以,他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针对眼前的情景的一种尝试。
这一领域的同仁们也许希望另辟蹊径:意识形态、诠释、翻译、个人、社会—包括文学研究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途径。
正如艾金伯勒所预见的,是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着某一特定的途径能否通向比较诗学。
”6](P44-45)中国大多数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7]“不管影响研究也好,平行研究也好,比较的结果应纳入或充实所谓‘总体文学’。
”8]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更高的发展目标,“揭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点、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诗学或美学。
”9](P8)1983年,迈纳在《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几个课题》中指出:“近十五年间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把文学理论作为专题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10]由此可知,其实迈纳也将各国文学理论的比较理解为比较诗学。
印度的情况进一步说明“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的理解,具有普遍性。
1981年,印度苏里齐·达亚古德(SureshDhayagude)出版《西方诗学和印度诗学的比较研究》(WesternandIndianPoetics--AComparativeStudy)。
作者在前言中认为:作为一部比较文学的著作(或者说比较文学理论更为恰当),不同于J.E.施品格恩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批评》等在同一欧洲传统中比较的著作。
他说:“为了使研究置于可行的范围之内,我只选取了在印度和西方传统中都比较重要的理论命题加以论述。
”“我力图呈现出自柏拉图开始到现代为止,贯穿于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的西方诗学中这些经由选择的问题。
对于印度的诗学思想的阐述从印度诗学之父婆罗多开始。
印度诗学发展演化的持续历史时期,沿循了诸如味论这样一些重要的文学概念。
在这种意义上,本书仍然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
”11](Piv)显然,这位印度同行对“比较诗学”的认识也出现了和中国学者同样的“误解”。
印度著名文学理论家纳盖德拉(Nagandra)在《世界文学学构想》一文中写道,构建“世界文学学”(visvasahityasastra)的可行办法是,从印度和西方文学理论中,找出获得充分发展、有生命力的共同内容。
他认为,只要由此出发,建立世界文学学就轻而易举了12](P4)。
综观《世界文学学》一书,盖德拉以《世界文学学构想》作为全书首篇,起总纲作用,其余34篇都是介绍印度婆罗多(Bharata)、欢增(Anandavardhana)、恭多迦(Kuntaka)、新护(Abhinavagupta),以及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朗吉努斯、贺拉斯一直到弗洛伊德等诗学家的诗学观点。
显而易见,他的“世界文学学”的方法和目标,和我们理解的比较诗学是相同的,也属于“误解”。
既然中国的学者、印度的学者都“误解”,那就应该为这个“误解”正名。
按照名实相符的常识,我们应该做出这样的判断:“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的定义,反映了客观实际,又广为接受,因而是正确的。
比较诗学:实在前,名在后
由于安田朴在1963年提出“比较诗学”这个概念时,用了“走向”(drawnto)这个词,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是对比较诗学即将产生的“预言”。
许多中国学者,好像是集体无意识,都认为比较诗学是在安田朴做出“比较文学走向比较诗学”的预言之后才兴起的。
《比较文学教程》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金伯勒在他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1963)一文中,为比较文学的发展设计了一个远景规划,其中首次提出了从‘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
”“比较诗学是在近几十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
”13](P89、91)类似的观点,在中国比比皆是。
这样,一个新的学术童话宣告诞生:安田朴“预言”比较文学走向比较诗学,于是比较诗学在世界各地兴起来了。
这个学术童话给中国学者带来了逻辑上的尴尬。
《比较文学概论》第八章《诗学论》的第一节中说:“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作比较研究的重点……但是,在欧美学者撰写的比较文学原理、导论之类的著述中,比较诗学尚无占有专门的篇章。
这一状况在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界却有明显的改观……从而大大丰富了比较诗学的研究实践,并且提高了它在中国学界的学术地位。
”可是,在这一章的第二节中又说:“比较诗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语言、跨时空的共通规律,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之‘序’中指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故申言《谈艺录》之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
”1](P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