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案模板小学数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湘夫人的背景故事和人物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湘夫人的忠诚、勇敢和坚定;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湘夫人的背景故事和人物特点;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1)理解湘夫人的忠诚、勇敢和坚定;
(2)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湘夫人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特点。
2. 阅读与理解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湘夫人的生平事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湘夫人的忠诚、勇敢和坚定。
3. 数学应用
(1)结合湘夫人的事迹,设计数学问题,如:计算湘夫人在困境中行走的距离、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等;
(2)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湘夫人的忠诚、勇敢和坚定;
(2)学生分享自己在数学应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度;
《湘夫人》教案.docx
《湘夫人》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相关知识。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比兴手法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生平及《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一约公元前278年),字厘,名壬,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 篇。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屮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场》、《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屮创造了大量神的形彖,大多是人神恋歌。
楚辞体的特点:
(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2)以六言、七言为主, 长短参差。灵活多变。(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5)想彖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彖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有关屈原名句:(试举两到三例)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篇一:《湘夫人》优秀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建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建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本人欣赏的语句。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始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按照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征询》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方式上,屈原作品打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过失落,灵敏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崎岖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宏大的制造性。
《湘夫人》教案
2014-04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归纳《湘夫人》中的抒情方法。
3.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主旨,了解诗歌形象的多元解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归纳《湘夫人》中的抒情方法。
难点: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主旨,了解诗歌形象的多元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作为导入。该歌曲改编自《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可谓是一种相思,别样风情。《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美丽与鲜活吗?
二、诵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3.再齐读。
三、初读感知
诵读提示:《楚辞》中的“兮”字,是衬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此诗中“兮”字的位置在句中,节奏比较舒缓;本诗的情感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湘夫人》瑰丽缥缈,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如断臂维纳斯,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今天我们在第一学习时间的基础上主要探究两个问题。
探究题一:诗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请选择其中一个层次找出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并读出这种情感。
师预设学生答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的教案_模板
《湘夫人》的教案_模板
《湘夫人》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赏析教案
导学活动:
1.学生观看电视剧《湘夫人》的片段,感受情节和人物形象。
2.在教室里,放置一些关于电视剧《湘夫人》的海报和宣传材料。
3.导师分发一些有关《湘夫人》的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课堂导学环节一:了解背景
1.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湘夫人》这个剧的背景和主题是什么?”
2.学生分组,互相分享并讨论各自的见解。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导师帮助整理和总结。
课堂导学环节二:探索人物形象
1.导师引导学生讨论湘夫人这个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2.学生围绕湘夫人的性格、外貌、行为等方面,进行讨论。
3.学生形成小组,分享各自的观点,并整理出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课堂导学环节三:解读主题
1.导师引导学生探讨《湘夫人》中表达的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出他们认为的《湘夫人》的主题。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导师帮助整理和总结。
课堂导学环节四:文本赏析
1.导师向学生解读《湘夫人》中的经典片段或重要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和人物心理。
2.学生分组讨论并解读自己所选的另外一段经典片段或重要对话。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读和观点。
课堂导学环节五:尝试创作
1.导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湘夫人》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2.学生可以以湘夫人的视角,或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创作。
3.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导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课堂导学环节六:总结归纳
1.导师引导学生讨论《湘夫人》给他们带来的思考和感悟。
2.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3.导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
一、导入:
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
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
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
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
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
湘夫人教案模板小学英语
课题:《湘夫人》
课时:2课时
课型:阅读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听懂并正确发音本课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湘夫人》的故事内容;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发音、故事内容的理解、角色扮演的表演。
2.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教师用简短的英文介绍《湘夫人》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新课学习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发音。
2. 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举例说明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编造小故事。
2. 教师挑选优秀的小组进行展示,全班学生共同评价。
四、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角色扮演
国学宝典《楚辞九歌》湘夫人教案
国学宝典《楚辞九歌》湘夫人教案
语文《湘夫人》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三、课时安排2课时
语文《湘夫人》教案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湘君、湘夫
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
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
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
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
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
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湘夫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深入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3.通过分析诗歌景物,研究“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作
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先让学生明确《长恨歌》的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然后研究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2.知人论世:
1) XXX:战国末期楚国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XXX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
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个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新时代,是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2) 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XXX创造的一种具有浓厚地
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XXX,记楚之物”。
3) 湘水神传说:XXX和XXX是湘江的恋人神,传说
XXX就是XXX,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XXX的
妻子是XXX的二女XXX、XXX,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
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3.以意逆志:
1) 教师朗读课文,强调字音。
第四段是诗歌的结尾,也是整首诗的部分。XXX在失去XXX后,感到无尽的悲痛和孤独,无法自拔。她不停地呼唤
着XXX的名字,却只有回声作为回应。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使得XXX不断地呼唤着XXX的名字,直到嗓子沙哑,
却仍然没有等到她的到来。最后,XXX只能在夜幕中独自哭泣,表达出了她对XXX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伤痛。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案:《湘夫人》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理解并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汇及句型;
4.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汇及句型。
三、教学准备:
1. 《湘夫人》小说;
2. PPT或黑板、粉笔;
3. 翻译工具、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对《湘夫人》的故事背景进行简单了解,并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开展简单的讨论。
Step 2: 阅读与分析
1. 学生阅读《湘夫人》的相关章节,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
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解读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
3. 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讲解。
Step 3: 模仿与对话
1. 学生模仿小说中的对话和场景,在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以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演绎小说中的情节,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Step 4: 讨论与思考
1. 引导学生就小说中出现的问题、冲突、人物关系等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文本中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延伸:
1. 改编比较:将《湘夫人》与其他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情节或主题进行创作,如写作文、绘画、设计漫画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湘夫人教案模板小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湘夫人》,了解楚辞的基本特点,掌握楚辞中的比兴
手法,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古代诗人对美好爱情的
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1. 理解《湘夫人》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感受诗中的凄美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2. 感受古代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及其作品《楚辞》。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楚辞的特点吗?请简要描述。
二、朗读课文
1. 教师范读《湘夫人》,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三、分析课文
1. 感受诗中的意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导学生理解“秋风”、
“洞庭波”、“木叶”等意象,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的凄美意境。
2. 分析比兴手法: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中
比兴手法的运用。
3. 理解诗中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爱而不得的无奈和凄楚。
四、课堂活动
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用绘画或写作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湘夫人》的理解。
五、总结与拓展
1. 教师总结《湘夫人》中的意象、比兴手法和情感。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进一步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湘夫人》,并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湘夫人大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湘夫人》这首诗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 掌握《湘夫人》中的关键词汇和古汉语表达方式。
- 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3. 情感目标:
- 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情感世界。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湘夫人》这首诗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湘夫人》中的关键词汇和古汉语表达方式。
3. 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情感世界。
2. 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楚辞》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屈原会选择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新课讲授
1. 文学背景:
- 介绍屈原的生平,强调他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 简述《楚辞》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2. 诗歌分析:
-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湘水、湘夫人、芙蓉等,分析其
象征意义。
- 结构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赋、比、兴等手法。
- 表现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情感体验:
- 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爱国情怀、对爱情的执着、对命运
的无奈等。
(三)课堂讨论
1. 学生分组讨论:
- 如何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 你认为《湘夫人》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
案设计)共3篇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现在仍然被人们所倾慕。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有一首《湘夫人》,它是屈原的《离骚》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位夫人的悲惨遭遇。本文将围绕着屈原《湘夫人》这一诗歌,介绍它的内容、文学价值和教学应用等方面。
一、作品内容
《湘夫人》讲述了夫人被困宛城而悲愤难默,后来又被流放到江南的故事。詔曰:“杵臼不出,五采旋女!夫子何为而不进此?既尝入此,而出不见,胡为虐臣?” 善善者却名之曰:“荆夫人。” 其詔使人之宛而设语审质。众妇人之有姣且媚者,挟函而从夫人。或与其子语曰:“胡不鬻之?一狗得而食之矣。”自晋献公问汲黯,至宛人内而自毙。子母皆发次之。逾年,楚议宣王曰:“夫人之屈楚也甚矣,不可不召。”宣王召之,趋而进曰:“荆夫人也甚信于宣王,今召之而来,莫出此门者,诛之!” 夫人解缨而哭,曰:“过踰恶人矣,怨未及于人。愿少短夫子,夫子有罪。荆夫人之名美,而敢有事于夫?”乃反去。凡此既十三岁矣。
在文章的开头,首先讲述了夫人被困于宛城的遭遇。在一个和煦的春天,江南、菱歌女以及夫人在园中相伴欢乐。最后夫人宣布要近宴言别,却被困于宛城。夫人在宛城的时候,对旁人宽厚善良,但是她也深感自己的悲愤难默。她的心情起伏了好几次,有时候是憔悴,有时候是陶然忘忧。她在苦闷的时候,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家园和亲人,也渴望着早日脱离这里。
随后,夫人被流放至江南。尽管她遭受了很多折磨和磨难,但她仍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优美的情操。在文章的结尾,夫人选择离开楚国。她感到过去自己并没有恨人,只是在恶人奸淫之下遭受了不幸。
《湘夫人》教案 (史上最全最完整)
《自主赏析·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妃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当地把这个美丽的传说编成歌舞,屈原则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把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由于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根底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当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掩盖在凄美的气氛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缘由,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相互梦想着对方,无望地查找、无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无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地是特别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围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奇特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秀丽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
教学课题:湘夫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技能与情感目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基本词汇;思想艺术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是身上的饰品,用来修饰美人,突出美人形象,有时香草也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象征忠贞贤良之士,就跟“红领巾”感觉差不多。美人用来比喻君王,或者是屈原自喻。他把自己比成美人,才貌双全就是得不到君王赏识,其实就是个怨妇。
流放背景
(2)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遂自投湘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二、(一)听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栽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把那罩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恋人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三)以意逆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四)佳句赏析几个疑难点的讲解: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起兴
首先,它点明季节;
其次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以景衬情,凄凉寥廓(空旷深远)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惆怅幽怨之情。
这是早期以景写情范式的绝佳典型:
秋风、落叶成就失落、惆怅之情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以自然现象的反常起兴,怀疑自己的爱也没有归宿,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起兴。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恍恍惚惚极目远望,只见流水潺潺。(以水寄情,情思悠悠,水流不断。)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起兴。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相似,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看见这种反常景象,认为奇迹就要出现了,接下来产生佳人召唤的幻觉。
第三段详细描绘了什么?表现了湘君怎样的心情?
湘君用各种香草为湘夫人装饰房子的情景。铺陈得越细致,越表现了湘君的执着深挚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是一个芳香洁净美丽的神奇世界,作者罗列了十多种植物,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想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湘君在绝望之余,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这段表现了湘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幽怨矛盾之情。(在爱情面前,神也脆弱。戏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神生死相许”。)
三、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列传》。在《离骚》中屈原将自己比作“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的美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湘君执着追求理想和爱情,受挫也不退缩,因失望多于希望,所以哀怨、焦虑,这一切都和屈原的身世悲剧相仿。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让我们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让我们联想到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让我们联想到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让我们联想到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自我宽慰。
四、艺术特点
主题:香草(物芳)——志洁
湘君的爱情历程——屈原的身世悲剧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