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合集下载

(技术规范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5年10月17日

近十年来,计算机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逻辑、电子学、程序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与程序语言、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新的学科内容,突破了计算机学科原有的专业设置框架,逐渐形成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之下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方向的新格局。

本规范分为五个部分:一、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二、培养目标与规格;三、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四、办学条件;五、主要参考指标。第三部分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仅阐明了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总体描述与指导原则,详细内容见附录1与附录2。在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这部分中,规范从整个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没有局限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

一、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1. 主干学科概况

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早出现的学科。从1956我国高校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称谓,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

(1) 发展初期(1956—1977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221)、经济统计学(02022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223T)、资源与环境经

济学(020224T)、商务经济学(020225T)、能源经济学(02022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

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

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

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

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

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

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

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

(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

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

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研究信息获取、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教育·招考》 2018年第7期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

(2)特设专业(4 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

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

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

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

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 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

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

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

计算机专业国家职业标准

计算机专业国家职业标准

计算机操作员国家职业标准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计算机操作员

1.2 职业定义

使用电子计算机从事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处理工作及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与管理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4 职业环境

室内、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

眼、手协调,手指、手臂灵活,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颜色辨别力正常。

1.6 基本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28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25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应有本专业工程师(或同等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实践经验。培训初级、中级人员的教师也可由持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连续从事本职业2年以上者担任。

1.7.3 培训场地设备

理论知识培训在标准教室内,技能操作培训在具有计算机系统及外设等教学设备和软件的实操教室内。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操作、维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在本职业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取得计算机操作员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操作系统是

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学生需要学会安装、配置和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和Linux等。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此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网络设备和协议,掌握网络的基本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提高网络使用和管理能力。

最后,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和管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

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计算机专业课程标准

计算机专业课程标准

计算机专业课程标准

一、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观,具有一定艺术审美能力和熟练电脑操作技能的平面设计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可以根据企业的宗旨、经营理念,从事广告设计与创意,产品外包装、广告招贴、网页制作、商业环境展示设计和印前设计、电脑的售后服务、网络维护、电脑装机等业务范畴。

二、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具体要求

(1)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平面美术造型能力和模型制作能力

(2)具有熟练的电脑辅助设计能力:综合运用平面、三维软件进行设计制作。

(3)具有较强的企业视觉形象推广制作能力:企业的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各类广告等设计制作能力。

(4)掌握一定的企业VI形象策划的原理,并根据此做企业商品专柜展示设计。

(5)较强的书籍、杂志、报刊等的排版设计能力。

三、就业岗位及方向

平面设计师、版面设计师、网页动画设计员、电子图象处理员、计算机排版员、文图制作员、组装设计员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广告公司、印刷厂、印务公司、网络公司、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包装设计公司等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

四、分学期分科课程标准

基础学科:汉字录入

平面、网页设计学科:PS

平面、网页设计学科:Illusatrator

平面、网页设计学科:Flash

平面、网页设计学科:Dreamweaver

扩展学科:AutoCAD

机房管理规定

计算机是学校重要的办学设备,机房是学校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场所,为了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机房的作用,特作以下规定:

一、授课教师管理:

1、教师须提前五分钟进入机房,维持机房秩序;教师不到学生不许进入机房,对初次上机实习的学生进行上机教育。(每次迟到扣1分,机房秩序乱扣1分,学生乱坐扣1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信息获取、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件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件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 评估,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教材建设标准
教材内容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反映计算机科学领域 的最新进展和趋势,确保学生掌 握前沿知识。
教材体系完整性
教材内容应系统完整,涵盖计算 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
教材适用性
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0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完善实验设施和
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
02
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与
计算机领域发展前沿的对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发展趋势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地位,强调学生实际操 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更加关注行业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更加关注行业需求,加强与 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ERA
计算机类专业定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涵盖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 、数据科学等领域,培养学生 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理论、方
法与技能。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作者:

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18年第07期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

(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

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

质量国家标准

篇一: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金融学类专业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交审议稿)

教育部高等学校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目录

1、前言................................................................................................. . (2)

1.1 学科意义................................................................................................. .. (2)

1.2 专业概述................................................................................................. .. (2)

1.3 人才培养特色................................................................................................... .. (2)

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 (3)

2.1学科代码................................................................................................. (3)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网络与应用,包括信号探测与处理、信息编码与调制、信息网络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及新型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光学工程领域主要涵盖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与设备,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技术,以及光通信、光电检测、光能应用、光加工、新型光电子技术等。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专业代码5901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就业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拥有内部网络的中小企业、机关和

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通信)公司或网络设备及相关产品代理等专业岗位,包括网络组建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岗位(建网)、网络安全及管理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岗位(网管)、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系统实施与维护技术服务岗位(岗位)等,从事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工程师、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岗位的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主要工作岗位群如表1所示。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安全及管理、网络服务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和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

(二)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内容

以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企业与学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专家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网络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分布、市场需求、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开展调研工作,请确定如下4个核心工作岗位,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计算机类(0809)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 基本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

软件工程(080902)

网络工程(080903)

信息安全(080904K)

物联网工程(080905)

(2)特设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本专业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的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体现专业点及其支撑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反映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事业发展的预期;是具体的、能够分解落实的、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的、能够检验其是否实现的;应作为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预期。

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应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各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有计算机行业或企业专家有效参与的定期评价修订制度,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培养规格

4.1 学制

4年。

4.2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部分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 (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

或研究探索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5)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

(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观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7) 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4.3 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 : 1。教师须将足够的精力投人学生培养工作。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4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5.2.1 专业背景

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经历。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且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教学或科研工作的经历。

5.2.2工程背景与研究背景

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

授予工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有教师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经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科学研究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

5.2.3 教学基本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