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构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与教学论则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为了培养优秀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以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参考。

一、专业背景1.学科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它既关注教学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又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效率。

2.专业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a)必修课程-教育哲学与人类学-课程理论基础-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开发与管理-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b)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专业发展与实践-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心理学2.实践环节a)教学实习在相关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教学实习,学生需要实践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了解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方案。

b)毕业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论文需包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展示学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三、评估体系1.学期评估学期评估以课程任务、课程笔记和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旨在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2.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学年论文、学位论文、教学设计实训和课程设计实训等。

学生需要通过这些考核,展示他们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效果1.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研究、教材与教辅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2.继续深造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展该领域学术。

五、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是培养优秀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本文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学科发展问题
教育目的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育环境分析
教学Biblioteka 操学习心理分析作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方法设计
修 改
教学方法设计
课堂管理
教学发展性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 绪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 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
学科基础
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社会基础
课程子系统

课程概念



课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课程设计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课程编制
馈 修 改
课 程 操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教学子系统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 学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研究任务



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
第二节 课程改革 第三节 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部分 编写说明及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念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1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1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框架 及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 崔青 12040102005
内容概要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基础
课程子系统
教学子系统
学科发展问题
学科基础
哲学基础
学科基础
心理学基础
社会基础
课程子系统框架
课程概念 课程的基本理论系统 课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课程子系统
(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 [16]黄顺基;;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西安交大与哈工
大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 期
• [17]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J];当代世
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3期
独立关系
课程
相互独立
教学
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2)
大教学论 大课程论
教学 课程 课程 包含关系
教学
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3)
循环关系
课程
教学
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4)
• 总结 • 赞同的三种看法:1.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 2.相互交叉和相互依赖;
3.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 但不能彼此独立操作。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问题(1)
•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 课程与教学改革30周年的理论总结(30年来课程与 教学改革的性质问题:现代化还是中国化?) •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般理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 策略问题:是从上而下,是从下而上还是多元共 识?)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问题(2)
针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2)
• (二)教学的共识问题 (1)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 (2)人类文化传承,知识再生产和个人发展 (3)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体性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接受学习与主动建构的统一 (6)师生交往,集体活动与个人责任相统一 (7)教学具有教育性,在知识学习中锻炼能力和提 升人格品质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文档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文档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许多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

它们是施良方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张华著的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钟启泉、汪霞、王文静编著的《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罗东成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年);黄甫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陈旭远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等等。

而这些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不下 30 本。

下面我们就以钟启泉、张华、饶玲和夏瑞庆、王本陆著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为例,对它们的结构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教材结构的内涵结构一般指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结构不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只是事物简单的排列相加,它还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

而我们怎么理解教材的结构呢?第一种观点认为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表层结构,以王道俊和王汉澜为代表。

在他们所编著的《教育学》中的观点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课文是主要部分。

”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的表层结构,缺乏对教材深层结构的挖掘。

第二种观点把教材的结构看做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忽视了其他要素和教材的层次性。

我们认为,教材结构是指按照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内在规律,“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事实、方法等合理组织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结构体系” 。

它不仅包括教材的表层结构,也包括教材的深层结构。

清晰有序的教材结构体系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根据对教材结构含义的分析,我们在比较教材的结构的时候,不仅要比较它所显示的外在的结构,还要分析其内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比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等。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导语: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育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

本文将从定义、内涵、关系等多个角度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定义与内涵1. 课程论: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学科,主要关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它研究课程的理论基础、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问题,旨在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学科,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它研究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技巧等问题,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关系的内在联系1. 目标导向:课程论和教学论都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学科。

课程论关注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论关注教学的目标实现。

两者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 相互依存:课程论和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的学科。

一个优秀的课程需要教学论的支持和指导,而教学论的研究也需要以课程为基础。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教育教学体系。

3. 互补关系:课程论和教学论相互补充,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教学论研究教学的实施和评价,为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反馈和建议。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交叉点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交叉点之一。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教学论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和技巧。

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既要符合课程的要求,又要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

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另一个交叉点。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教学论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改进。

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成果等因素,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应用1.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摘要: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课程与教学论处于教育理论中承上启下的层级,上承教育基本原理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下启课堂教育技能和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教法分析,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

而如今越来越多“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层出不穷,因此我们选取其中最为典型的教材从两方面对其结构进行比较,首先是概述部分,对重点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且对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次就是本文重点也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对“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比较一、概述(一)对教材结构的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已经约定俗成,一般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大类。

深层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和态度要素,以及某些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

表层结构就是指教材编制系统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材顺序。

作为教材结构,最受重视的一般是知识结构,它主要通过课文内容来具体体现。

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影响教材重要因素。

[5](P328)(二)关于“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整合的现状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以取代了单纯的《教学论》或者分开设置的《教学论》与《课程论》两门课程,将教学论与课程论这两门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整合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而国内已出版了不同版本整合的著作和教材,但有的将二者相类似的内容简单地加以拼合,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组织与教学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等等如此整合,有的为了不破坏课程论与教学论各自的理论体系,将二者前后排列式的整合。

[4](P412)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的比较(一)《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选定范围本文以近年来出版的较具典型意义的三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例,概略介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发展的进展情况。

选取的书目有: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黄甫全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三本书。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概论
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第四节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操作系统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影响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因素
第二节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课程编制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第二节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实施策略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六节课程实施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七节课堂管理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
第二节课改前提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馈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教学反馈的意义、内容及形式
第二节课程改革
第三节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论第四部分编写说明及参考文献。

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结构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结构设计
深度教学并不是把学科内容的符号系统和逻辑 形式弄得很难的艰深教学,而是对学生健康 成长和健全发展更有意义的教学,是触及和体现学科知识里层结构和载体意义的教学。
3、在精选里层结构和载体意义基础上精简表层结构和载体形式 从课程内容载体意义和载体形式的关系视角看,教学就是课程内容由表及里的展开过程。
载体形式为表,是教学的外在条件和手段。 载体意义为里,是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目的。
③ 综合课程与相应的综合教学、综合学习,以及分科课程与相应 的分科教学、分科学习,它们之间所形成的搭配情况等
指学生获得的课程与教学机会是统一规定的还是可以选择的。 ➢ 统一规定:必修,在必修中还有选择性必修。 ➢ 可以选择:选修,在选修中还有限定性选修、任意选修等。 机会结构是课程与教学变革的重要指向,一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最终都会落脚到学 生的学习,尤其是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改革必须回到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这个根本目的,以里层载体意义为核 心,在精选里层结构和载体意义基础上精简表层结构和载体形式,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 多重结构优化。
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从可能变成现实,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借助于公共知识载体的互动过 程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引入学生主体发展视角,探索课程内容的主体发展价值。 “教育学的知识立场的基点是人的生成与发展,它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来处理知识问题。”
➢ 权力结构是课程与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支撑,是确保课程与教学功能优化的重要课题。
围绕讨论的问题
➢ 课程与教学权力是集中还是分散为主。 ➢ 学校办学自主权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在课程与教学事务上以及反映在哪些方面。 ➢ 教材和学习材料是统编制,还是审定制度、报备制等。
指从课程与教学对于学生发挥的作用角度划分课程与教学的类型以及由此呈现出的类型,如: ➢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 普及型与提高型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理论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理论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先有学科基本概念、学科基本内容以及这些基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

鉴于此,先给出《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

只有对这些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学科理论体系。

一、基本概念(一)课程1、“课程”的来源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伴相生,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共生共长。

在原始社会,老一代向新一代传授采撷、捕鱼、狩猎、歌舞等生存技能和民俗传统等,即属于课程的活动内容;孔子春秋时期的私学教育,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后来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实为课程实践的例证;在古希腊,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儿童“真、善、美”的灵魂的塑造,到柏拉图“为实现理想国”教育蓝图而拟定的人的终生教育计划。

虽然,当时还没有“课程”词汇的出现,实际上是今天我们所指的“课程设置、课程进程”等问题的萌芽。

“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于唐代。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中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这里的课程已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这与我们现在的课程的理解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国外,“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lum”。

在西方教育史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并将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体统组织。

该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即“race-course”,意为“跑道”,规定赛马者的行程,与教育中“学习内容进程”之意较为接近。

斯宾塞将“课程”术语引入教育中,并很快被西方教育者普遍接受。

2、课程的理解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建构着对课程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下面是对课程理解的几个方面。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一、大课程型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基本内涵: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二、大教学观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局限性: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第10卷第6期教师教育学报2023年11月V o l.10 N o.6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N o v.,2023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23.06.002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侯怀银1,原左晔2(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的有机构成,而且是互生互成㊁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在式存在,加强其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已由结构单一走向纵横立体,学术体系建设已由正本溯源走向多元有序,话语体系建设已由话语转型走向话语自觉㊂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但尚存在三个方面亟待突破的问题 建设立场的进一步坚定㊁建设目标的进一步明确㊁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㊂基于以上问题,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1)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三大体系 建设;(2)立足学科特点,拓展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3)坚持固本开新,完善教师教育学的学术体系;(4)扎根中国大地,创新教师教育学的话语体系㊂关键词: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体系 建设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3)06-00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四五 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 (V A A210003),项目负责人:侯怀银㊂作者简介:侯怀银,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左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1]㊂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实现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㊁推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学走过了萌芽期㊁初创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2],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㊂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并将其视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㊁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议题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破解教师教育专业化㊁综合化和一体化难题,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迫切需要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的理论回应和实践牵引㊂开展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理论体系,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框架㊁范式和方法等提供借鉴与参考,而且可以聚焦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难题以及涌现出的新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理论透视,并通过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进程㊂近年来,加快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1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建设步伐以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3]㊂研究者坚持问题导向,不仅从宏观层面就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4],而且分别就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㊂聚焦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者既从本体论层面对学科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厘清[5-6],又从结构论层面基于不同视角对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考察[7-8],还从方法论层面就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㊁内容及架构㊁方法和策略等进行了分析[9]㊂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学研究两方面,涉及教师教育学学术概念㊁思想与方法体系的构建㊁学术共同体的构建㊁学科制度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但鲜有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话题进行研究㊂对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而言,我国教师教育学不仅彰显其独特学科气派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形成[10],存在着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简单移植国外研究成果的问题[11],而且其理论话语体系与实践话语体系的双向融通也未完全实现[12],依然存在着教师教育学长期悬浮于理论话语之中,对实践领域的指导作用相对有限等突出问题[13]㊂总体而言,研究者虽然就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将其作为独立话题而进行的研究则仍然较为薄弱㊂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在明确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梳理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已有进展㊁分析当前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并就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路径进行反思㊂二㊁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教师教育学是以教师教育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教师教育活动研究㊁教师教育观念研究和教师教育学元研究为核心研究内容的复杂学科㊂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厘清其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是建设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前提与基础㊂(一)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学科发展史就是知识的增长史[14]㊂知识是学科形成的 质料 ,学科体系是学科化知识的体系化建构㊂从知识演进的角度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以教师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不仅从知识母体中分离出来并获得知识的累积,其自身知识系统得以个性化建构,而且在学科知识获得累积性进展的同时,业已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系统也开始新一轮裂变与集聚,进行 主干 知识系统与 分支 知识系统的体系化构建㊂因此,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既可以理解为以教师教育学知识内容为基础㊁以著作或教材为主要呈现形式的知识系统,又可以理解为教师教育学内部以知识为基础,经过自身分化而衍生出的各类学科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㊂学术体系是对一门学科治学之道的整体性呈现,涉及 如何治学 和 治什么学 两大核心问题㊂前者指向具有行为意义的学术活动,即围绕某一问题而进行研究的行为层面的学术活动系统[15],侧重于学术之 术 ;后者指向对某些问题的专门化与专业化认识的学术成果系统,即由学术概念㊁学术命题等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而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16],侧重于学术之 学 ㊂由此,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就是教师教育学研究者聚焦教师教育学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观点㊁思想和理论等学术成果系统,既包括指向彰显 学 的学术研究成果,又包括指向 术 的学术研究活动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是言说者基于一定的话语载体,对教师教育学的概念㊁范畴㊁理论等进行言说的言语表达系统,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言说者㊁言说内容㊁言说载体和言说方式等㊂但是话语与权力总是密不可分[17]㊂话语体系在特定时空的展开,不可避免地涉及话语背后的资源占有与权力分配问题㊂因此,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不仅具有表达教师教育思想㊁理念与方法等的工具主义的2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价值意蕴,而且涉及在特定场域进行言说所关联的话语空间占有度及其权重位次的话语权问题㊂(二)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在明晰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还需厘清其内在的关系㊂总的来看,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的有机构成,而且是互生互成㊁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在式存在㊂一方面,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教师教育学的有机构成㊂学科体系是教师教育学的学科骨架,是教师教育学 知识部落 结构的整体性架构;学术体系是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内核与学科之基,是基于学科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主要载体;话语体系则是教师教育学抽象形态的显性呈现,是对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个性化和体系化表达㊂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互生互成㊁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在式存在㊂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基础,既为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运行划定学科边界,又为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框架支撑;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为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孕育与拓展学科体系的内生动力,又是话语体系言说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是连接和维系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桥梁,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具化呈现与外化表达均需要话语体系的存在与支撑㊂三㊁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已有进展教师教育学诞生至今,其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已由结构单一走向纵横立体通过持续建设与深入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日益壮大和完善,逐渐由结构单一走向纵横立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学学科领域逐渐扩大,教师教育学学科群初见端倪㊂随着教师教育学知识生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知识的持续累积与多向交流使得学科内部分化与外部交叉成为必然,教师教育学分支学科不断更新与壮大,主要出现了以下四类分支学科:(1)教师教育学的专门学科,如教师教育课程论㊁教师教育教学论等;(2)分学科的教师教育学,如语文教师教育学㊁数学教师教育学等;(3)分学段的教师教育学,如幼儿教师教育学㊁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等;(4)教师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如教师教育心理学㊁教师教育管理学等㊂第二,教师教育学学科知识系统逐渐丰富,知识体系得以初步建构㊂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于该学科基于自身学科立场形成了逻辑自洽㊁结构严密㊁体系完备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则多以学科著作或教材的形式予以呈现[18]㊂21世纪以来,以 教师教育学 命名的著作或教材相继涌现,其建构出的知识体系主要呈现为三种类型:(1)以哲学的框架或视角所呈现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的本质论㊁价值论㊁认识论㊁功能论和方法论等;(2)融合教师教育学学科论与教师教育相关问题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㊁基本概念㊁知识基础㊁研究方法㊁课程建设和政策导向等;(3)以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实践为着眼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㊁教师素养及其培养和教师教育课程等㊂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多元化,体现出教师教育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体现了国人致力于建构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㊂(二)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已由正本溯源走向多元有序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已由基本概念㊁基本命题与基本问题的明晰,逐渐走向学科元问题的多维分析和系统性建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学元问题研究持续推进,学术成果不断丰富㊂教师教育学元问题研究是对学科自身发展问题的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探索,是学术体系建设的根基㊂如果教师教3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育学元问题未澄清,那么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将受到质疑,直接影响教师教育学的发展㊂学科建设初期,研究者主要就教师教育学的建立何以必要㊁何以可能等问题进行研究,呼吁建立适应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教育学㊂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我国教师教育学元问题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学科成立的论证转向教师教育学系列元问题的澄清,所涉主题包括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㊁学科范畴㊁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学科元问题研究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教师教育学元理论体系逐步形成㊂第二,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学术支撑体系得以构建㊂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是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学术研究群体㊁学术组织与平台㊁学术人才培养等方面㊂在学术研究群体方面,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㊁高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群体;在学术组织与平台方面,我国不仅建立了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且成立了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组织,同时,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的重要载体与窗口,‘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学报“‘当代教师教育“等教师教育学专门性期刊稳步发展;在学术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㊁东北师范大学㊁华东师范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西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自设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涉及教师教育学㊁教师教育㊁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㊁教师教育神经科学等方向㊂教师教育学高层次㊁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稳步开展,为我国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㊂(三)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已由话语转型走向话语自觉话语体系是一门学科独立身份确认和独特气质彰显的重要表征,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始终是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议题㊂我国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学学科话语的转型和理论概念体系的系统性重构㊂为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21世纪初, 教师教育 逐渐取代 师范教育 的话语表达并成为主流语境㊂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教育学,实现从 师范教育学 到 教师教育学 的平稳过渡和话语转型,已成为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㊂研究者从教师教育的语境出发,积极推动教师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的系统性重构㊂一方面,将存在于教育学㊁社会学㊁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关于教师教育的基本概念㊁基本内容,有机整合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在吸收㊁转化师范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将学科话语边界拓展至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和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㊂第二,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经验的凝练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㊂从历史中汲取经验㊁在实践中孕育理论,已逐渐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心㊂一方面,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提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文化基因㊂研究者通过挖掘孔子㊁荀子㊁梁启超㊁陶行知㊁庄泽宣㊁郭秉文和张宗麟等人的教师教育思想,丰富教师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力求推动 旧话语 生发 新活力 ;另一方面,注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中生成新理论与新话语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首创并持续领导的 生命㊃实践 教育学派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生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教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且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19]㊂四㊁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亟待突破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存以下几个亟待突破的问题:(一)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立场尚需进一步坚定立场问题是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4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根本性问题,关乎 三大体系 建设的价值取向㊁基本走向和方法路径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尚需进一步坚定以下两个立场:一是坚定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学科立场㊂教师教育学能否被冠以 学 的名称尚存在争议㊂在话语使用方面,研究者多将教师教育学科与教师教育学视为同一概念,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去学科化的设想[20]㊂这种舍 学 而称的现象,实则反映出重 学问 轻 学科 的发展倾向㊂学科边界促成了学科的形成,但也极易阻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㊂跨学科研究并非无边界地 跨 ,而是基于学科地 跨 [21]㊂发展中的教师教育学,需要跨学科发展,但更需要体系化的知识积淀,在学科化的建设中澄明教师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㊂强化 学 的认知,以学科的立场推进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理念亟待进一步加强㊂二是坚定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本土立场㊂当教师教育学与 中国 这一场域发生有机关联时,理应具有鲜明的国别性和实践特色,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极易产生与国外学科进行比较的 赶超心理 ㊂引进和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成为学科建设的必然,由此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科建设与实践双向脱节的危险㊂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学科自信不足㊁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科建设长期借鉴国外理论[12]㊂如何立足中国大地,面向生动的教师教育实践,向更大范围的受众言说学术研究成果,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立场与人民立场的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是当前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㊂(二)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目标尚需进一步明确建设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对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终极目标和基本追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目标尚需进一步明确㊂从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看,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相关概念的混淆与逻辑关系不清,导致 三大体系 的建设目标不甚清晰㊂当前,关于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概念理解尚存在着混淆的问题,如交叉使用,三者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三个体系边界和适用范围不够明晰等㊂同时,在某一个体系内也存在着概念混淆的情况,如在学科体系方面,存在着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与 教师教育㊃学科体系 教师教育学科㊃体系 教师教育㊃学科群 等概念的混淆,导致研究者虽以 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 为研究话题,却存在着研究的论域有所偏差的问题㊂如何理解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是什么,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㊂从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看,我国教师教育学虽然完成了学科架构的形塑,但关于学科存在论的争论依然存在,致使学科建设长期徘徊于学科身份合理性的循环论证中,导致 三大体系 建设的目标不甚明确,建设步伐相对缓慢㊂当前,我们不仅需要提出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这一命题,而且要将重心从学科存在论争论转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建设㊂进而言之,我们应将建构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㊁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作为 三大体系 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主体性建构㊂(三)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就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建设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㊂对于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而言,亟待突破 有而不优 的问题㊂教师教育学发展至今,体系化㊁结构化的学科体系虽然得以初步构建,但由于教师教育学学科发展史较为短暂,教师教育学横向交叉与纵向分化进程较缓慢,其分支学科研究成果也较少,多处于潜学科状态㊂此外,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存在着向社区教育㊁特殊教育㊁民族教育㊁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等领域延伸不足的问题,学科体系结构不均衡问题逐渐显现㊂对于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而言,亟待突破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依而不特 的问题㊂教师教育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在于教师教育专属性知识的形成[22]㊂教师教育学知识激增的事实不言而喻,但是其学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依附性倾向依然存在㊂一方面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依附,以 西 释 中 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依赖,存在对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简单移植㊁套用的问题[23],教师教育学独特的概念体系尚未完全架构起来㊂我们亟需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知识的产出,建设反映教师教育学学科特质的学术体系㊂对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而言,亟待突破 言而不强 的问题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㊂一是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问题㊂无论是在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还是在对外交流中的参与度等方面,我国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均存在着身在世界范围之内却不在世界结构之中的问题㊂二是我国教师教育学在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影响力问题㊂教师教育学建设过程中,学理性研究与应用性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㊁如何处理等问题始终存在,其应有的学科功能和效益等并未完全发挥出来[24]㊂教师教育学研究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教师教育实际㊁指导教师教育实践,直接影响其学科存在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㊂五㊁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坚定鲜明的学科立场,将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这一目标贯穿到 三大体系 建设之中,又需要有所侧重,着力破解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㊂(一)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三大体系 建设学科的形成是知识持续性累积与高度化凝聚的结果,但是学科的建设需要强化学科掘进的自我意识,缩短学科生长周期,通过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战略性推进学科建设的步伐[25]㊂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分别推进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又要对 三大体系 进行系统筹划和整体建构㊂1.坚持战略思维,做到统筹规划一方面,要有高站位㊂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要立足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需求,形成 大教师教育学 研究格局,力求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㊁推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㊁加快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中有所突破㊁有所贡献㊂另一方面,要做到方向正㊂面对价值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㊂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思想的多样化[26],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教师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尊重全人类教师教育智慧的基础上,避免马克思主义在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中缺位,在国际对话中失声㊂2.坚持精准思维,做到重点突破一方面要客观分析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存在什么问题,明确建设的重难点问题,避免大而化之搞建设;另一方面要在明确 三大体系 所处地位及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分别存在什么问题,聚焦 问题 本身做出具有针对性㊁可操作性的方案,分类推进,精准施策,避免笼而统之搞建设㊂3.坚持系统思维,做到系统推进一方面要眼光向内,将 三大体系 建设视为有机整体,深刻认识 三大体系 内部关系的关联性,以建构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将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作为 三大体系 建设的基本目标,保证建设方向的一致性,有效彰显 三大体系 的合力;另一方面要眼光向外,在跨学科研究㊁跨领域协作中推动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 建设㊁社会诸系统之间形成有机关联,批判式借鉴和选择性吸收其他学科 三大体系 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有效举措㊂(二)立足学科特点,拓展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针对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不均衡㊁不成熟6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简介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简介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简介一、学科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学科,海南省唯一的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专业。

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其发展既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又有其独立性。

海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人员稳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其中博士9人。

近五年来,依托多个研究方向的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显著,共出版专著35部、译著1部,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重点刊物等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国家级奖励2项,获省部级奖励30多项,并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研。

目前,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水平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在培养环境方面,本学科专业拥有一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21个校外教育实践与科研合作单位,能够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与科研平台。

本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9%,多在政府以及教育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前本学科专业正着力瞄准学科前沿,突出研究特色,努力把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二、研究方向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

从学科类型划分来看,属于应用理论学科,重在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应用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本方向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持;以认识语文教育现象,总结语文教育经验、揭示语文教育规律、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为根本研究任务。

该方向欢迎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报考。

主要特色:本方向立足语文教育理论建设与实践改革,将语文教育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语文教育历史研究、语文教育原理研究、语文教学操作研究、语文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优势。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科的学年/学期课程纲要或某一门校本课程纲 要为该门课程内的单元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一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时,教师在设计每一课 时的教案/学历案时以课时所在的单元设计方 案为参考。
(二)学校层面方案之间的关系图
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基本规范
一、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撰写要件
二、学校层面课 程与教案/学历案
的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目标确定 内容组织 评价安排
总体撰写规范 各要件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对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或教师规划与设计一门课之前基于现 状的回顾与评判。学校课程与教学规划方案的背景分析可以围绕学校的师资队伍、 生源情况、可利用的人财物资源展开,同时分析当下学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以某种方式对各类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与结果, 重点是课程 的组织形式或结构。需要考虑2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基本的价值选择,包括学科、学生和社 会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方法与技术,即对课程各要素的组织与 安排,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组织两类。 根据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的 课程设计,分别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学生中 心的课程设计、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 设计。
一、国家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二、地方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三、学校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四、方案之间 的关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方案与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方案(计划) 地方课程标准
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单元设计方案
教案/学历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方案
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经验”设计(activity- experience design)、开放教室设计(openclassroom design)和人本主义设计(humanity-centered design)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与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Word)

课程与教学论(Word)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学科结构运动”。

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是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了美国朝野,于是开发了“学术中心课程”,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集了约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集会于马萨诸塞的伍兹霍尔,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二)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第一种涵义被称为“学科的实质结构”,第二种涵义被称为“学科的句法结构”。

学科结构即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三)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学术中心课程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施瓦布曾与布鲁纳并驾齐驱地领导了结构课程改革运动,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

这场课程改革运动进行了10年,未取得预期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末,耗费巨资开发出的“新课程”被纷纷废止。

在课程开发中如何尊重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性?如何体现教师的需要?从1969年至1983年,施瓦布历经14个春秋,撰写了4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分别是《实践:课程的语言》;《实践:折中的艺术》;《实践3:转换为课程》;《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由此建立了一个根植于实践的新的课程开发理论——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许欢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5
【摘要】目前,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文章对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建构方式,分析了当前学科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并从灵活的学科整合、注重学生中心、与社会接轨、加强教师培训、实践与研究相结合这几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构建更具有实际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高校教育体系。

【总页数】3页(P172-174)
【作者】许欢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试论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
2.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3.跨学科专业课程设计与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美国高校影视制片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及理念
4.多学科理论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评《多学科理论下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构
外语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英语)秦婉婷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系统
课程与教学过程
课程与教学美学
第一部分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课程与教学的背景
㈠、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国外和我国的历史发展研究)
㈡、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国外和我国的哲学基础研究)
㈢、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及社会基础
㈣、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㈤、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述
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含义、地位和作用
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学科特点
三、课程与教学本质
㈠、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
㈡、课程层次
㈢、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㈣、课程与教学观演变
四、课程与教学理论
㈠、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萌芽期建立起繁荣期)
㈡、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传统流派现代流派新兴流派)
㈢、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流派(启发式教学主体性教学情景课程与教学概念重建主义课程与教学)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系统
一、教育中的各要素
㈠、教育内容(1、概念2、文化本性3、内容构成)
㈡、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
1、知识的概念
2、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
3、随时代发展的新知识
㈢教育内容拓展
1、体育内容
2、技能与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生成长
㈠、学生概述(概念特点新的学生观权利与义务学生赋权增能)
㈡、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㈣、良好师生关系
三、教师发展
㈠、现在教师观(概念角色新的教师观权利与义务教师赋权增能)
㈡、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发展途径)
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程研制过程(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分为规划实施评价三个过程)
二、课程规划与设计(概念层次步骤任务)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包括传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四、课程结构(涉及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内容的表现课程设置课程框架课程类型课程平衡课程结构的形成机制)
五、课程资源(课程与教学材料课本)
六、课程实施与组织
七、校本课程开发(三级课程管理目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媒体(1教学媒体发展进程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意义。

2、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教学组织形式
㈠、近代基本类型:1班级授课制2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 3道尔顿制4设计教学法5文纳特卡制
㈡、教学工作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习评价㈢、教案与学案研制
三、教学过程
㈠、本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认识---发展说)
㈡、教学过程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提示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五、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授策略互动式教学策略)
六、学习方式(有意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七、课程与教学评价(教材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其他评价)
第四部分课程与教学美学
一、课程与教学审美
㈠、概述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直面蕴含其中的审美或艺术问题,并去认识和创造课程与教学美及审美意象,并将其融入教学中,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课程与教学美学领域
㈡、内容包括:课程审美教学审美
二、教学艺术
㈠、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导课艺术教授艺术组织艺术结课艺术
㈡、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特点以及形成
※当前《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争论焦点以及解决办法建议?
近年来我国学者构建了较具典型意义的三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依据外域学者的有关理论,建构"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内容体系;采用相对分离的组合形式,综合反映有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重建一种具有"开放""整合"与"整体"特质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体系。

在教育学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论处于主干和核心的地位。

近二十年来,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得以大量引进国内,极大地拓宽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视野。

然而,中西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研究视角、概念、范畴及方法等方面),这导致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两方面的功能都遭遇了一些困难。

当前,这种困难尤其体现在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建设上。

如何系统整理、吸收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本土化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成为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据此,在构建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时,应特别处理好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体系内部各范畴之间的关系。

(解决建议):
(一)国内与国外
借鉴国外(主要是西方)理论来建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利于教师较系统地了解国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开阔研究视野。

不过,这种教材内容体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对几十年来国内教学论研究成果的吸纳,它对本国教育现实的关照不够。

中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规引中国人的教育实践。

为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我们应尊重和珍惜本国的文化教育传统,秉承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整体观,将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建设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来,全面、深入考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课程与教学教材内容体系建设的作用与影响。

(二)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必须关照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对实践的关注程度以及与实践的结合程度。

(三)体系内部各范畴
根据本学科研究状况与特定培养体系中学生的教育需要,构建自身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

也许,随着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理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将逐渐实现内涵丰富。

参考书目:
[1]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Ralph W.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黄甫全,王嘉义.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9]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王文科.课程与教学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13]吴立岗、夏惠贤主编.现在教学论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7]廖哲勋.课程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8]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9]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